慈师于北京福慧慈缘餐厅对大众随缘开示(上)
让我们的现行变成一个觉悟的机会。每一个现行本来就是一个可以觉悟来用它,也可以迷失地、固执地去高举它或者说压抑它。那么在我们现在遇到的释迦文佛的遗教中,我们还是有机会交流、学习这些文字、经教、论。对我们所有的启发无外乎是令我们离苦得乐。
我们现在人的福报是很大的,有很多法则,有很多交流的空间,有自己实践这样的机会,大家坐下来谈论谈论佛法,然后有一顿中餐吃很好。(听法后有提供午餐)
不知道谈些啥好。真是不知道谈些啥好。
真希望大家就静一静,让自己那一些很多心理状态都静一静。我们的这个时代是比较热恼的时代,变化也很热恼,很多内容都很多,到这个环境中大家能静一静就好,静一静,让自己很热恼的心、事情静下来,静一静,真是很好。我们这个时代什么都不缺了,就缺寂静安乐的东西。寂静安乐的精神财富与心地的财富,真是我们大家现代人很需要很需要的,很多人房子有了、车子有了、票子也有了,什么的……或者说生活经历也有了,(但)能自主地休息真是个了不起的事情。
我们从每一个现行中来反观自身的心理需要,真正的静下来看一看我们自身的心理需要,人就会安定下来。因为现在你到任何一个场所,基本上都是很热闹的一个状态,热闹,就像那个高速公路、高快、飞机,我们现在遇到的东西都是很快的,都是快的,基本上都是快的,我们到这个地方就先慢一慢,把心慢下来。
人生就像这么个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自己不同的角色,有喜剧、有悲剧、有成功、有失败,每一个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着人生的舞台上的角色。有的人扮演这个角色就特别地清晰自如,因为他是个觉悟者;有的人在这个角色里扮演得就特别地无奈,因为他是个迷失者;有的人慢慢地能知道从无奈逼迫中走出来,来觉悟自己的人生、来认识自己的人生;有的人呢,就在这个机会上就没有认识清楚,就不断地还继续迷失下去。
实际我们从自身的心灵需要来说,没有人需要迷失,也没有人需要逼迫,所以我们作为一个向往觉悟的这样一个群体或者说人群,或者说时代,觉悟对我们来说真是第一大财富。这个财富,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个财富不光是此生拥有;乃至可以洗涤过去、认识过去、超越过去;也可以利益于未来、成熟于未来、清晰于未来;当然那就是当下的庄严,当下的如实的功德内涵,当下的一个如实功德。
人生有多短暂呢?基本上许许多多的人,也可能小孩儿还是不太了解,但是成年人对这个地方的认知与感知,那就很清晰。弹指顷我们的头发就白掉了,再弹指顷可能人就死掉了,那真是时光如梭啊。
在这么快的人生中,我们的机遇,每一个身口意的现行都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每一个作为都是有同等的价值,都是很难得很珍贵的。我们真正要把每一个时刻,或者说每一个当下、或者说每一个现行中的作为、言说、思维,都运用得十分从容、安详,人生的财富你基本上是拥有了。
许许多多可能是很现实的人们呢,会这样认为,自己拥有多少钞票、多少事业、多大的名利等等、或者说房子啊、什么好车子之类的,可能那就是自己的财富,有时候那可能看似是财富;有时候可能就是你的负担;有时候可能就是对你伤害的一个源头。那么对于一个觉悟者、或者说向往觉悟的人,他会趣向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或者说他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现前的作为与结果呢?所以这个学佛的人,或者说我们自称为学佛的人,实际就是一个向往智慧,或者说向往觉悟——去运用觉悟——成熟觉悟这样一个归趣、一个现行。在这种现行中我们会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就是现行中的苦恼、现行中的迷失、现行中的疑虑。
到这个地方,有这样一个环境,大家来静一静,这一群人来静一静,就比较容易去碰触我们所谓说的这个觉悟。因为觉悟它是一个超越了得失、善恶、是非、人我对立的这样一个清净的心,这个清净心在我们现行中、每一个人的心目中呢,都在起作用,只要你愿意用它。我们现在愿意用,它现在就在起作用。你说我现在先观察观察,那它以后可以起作用。
智慧这个心是没有色、没有相的,但可以运用在一切色、相之中。就像我们每一个人,面对着不同的人、事、交往这些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念都在起着变化:对称、对称的变化;或者不对称、不对称的变化。怎么让自己的心真正地宁静下来呢?一定要认识我们的心本来是可以宁静的——它具有这个本来宁静的本质,因为我们的心本来是佛心一样的心——心、佛、众生原本没有差别,差别在于我们的分别执著的习惯,造成下面的一个相续认知。
作为这个时代的人,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寂静、寂静的心智、觉悟是更重要的财富,或者说我们这个时代,安心、自主地运用自己的生命、意识、作为,那可能是最大的财富。物质的财富,它有拥有的喜悦;同样有拥有的负重;拥有的变异。那么心地的觉悟呢,它永远给你带来是轻快、增上、明了的一个现行抉择的作用力。所以说智慧这个词啊,是我们每一个人心地所本有的——非是你要做出来个什么样子它才有、它才可以起作用,这个有是这个力量——它没有来去过,没有生灭过,你用它,它就会全体的表现出来;你不用它,它就会休息。
许多人说,工作了五天以后,大礼拜要休息。向往工作的人是有一部分的,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向往休息。就像学生一样,大部分人是在读书,但他们心里比较向往的还是假期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有思维、作为,但是我们思维、作为的背后还是休息在召唤着你,在支撑着你;或者说休息是你工作作为的一个结果;或者说是载负你这样一个厚重的地方。要是没有这个休息的回归与支撑呢,你的工作、作为、交流会变得没有味道;或者说你就会迷失;或者说你就感觉到这样的作为什么时候才能是个尽头呢。那你对自己生活的前景、作为的前景、学习的前景,你就会有一种迷茫的这种暗示,这个的暗示就给你带来对生活中挣扎的这样一个心理作用,那我们就生活在一种勤苦、迷茫、挤压之中。这不是任何人所期盼的结果。但是许多人反而会生活在这种压迫、被迫、迷失之中,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人人都本来具有这个清净智慧的心,或者说本来休息的状态的心,我们真正的认识清楚这一点,把这一点看得十分的清晰,那我们的一切作为、交流、思维,那我们就会用心来去交流、来思维、来作为——也就是用休息的心理来载负、来指导我们的作为、思维、交流。
因为这个休息、休息的心理状态是没有来去的、也没有什么生灭的、也没有什么垢净的、也没有什么大小的,它平满地、圆融地、具足地在一切众生生命的周边、心地,含纳着一切众生。它不属于某一类人,不管他多高的智慧也不属于他;它也不舍弃任何众生。
我们现在社会上普遍念的“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对这个大休息的厚重的地的一个赞美——就是心地,这个心地我们称为它无量光、无量寿,给它起了一个好的名字,就是“阿弥陀佛”。这个“阿弥陀佛”大家都在念,有的人是主动地念,因为他了解了自己的休息的大地的心理,载负着我们一切思维、作为、语言的这样一个基本的来源是休息的状态;或者说是这个心地;或者说是这个无色无相无来无去的这样一个广大的清净原始法界,这个法界中能出生一切善恶、是非,能产生十法界的庄严相,当然也可以是那些执着于自己某一层面心理作为这样的人一个迷失的世界。所以一切诸佛如来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来自于此处;一切众生的轮回迷失呢,同样从此处流出,他们执著于流出的这种相续相了,在相续生灭中,在生灭中捕捉着一些认为想安定,想满足的东西,他用一种不满足的感觉去寻求满足,永远不能对称,不能得到。
就像许多人认识自己的人生,他一生找不到自己人生的价值,他找不到这个点,他给自己很多安排——我应该做成什么样一个权势、作为、事业相、家庭等等,结果呢,做到那个地方了,不是;又安排了一个新的人生的目标,又做了一段,又不是;不管是相应或不相应,他做了很多短期的、长期的人生的规划,从理论的、作为的、事业相的、社会交往的设置上,做来做去,总是做到那个地方了,不是。因为啥?他跟自己真正如实的究竟的心地需要不是完全对称的。没有完整地去整合,他没有这种整合的过程,他怎么要出入一些,出入一些,自己想象的东西跟自己作为的事实总有那么一段距离,这个距离把很多人带入了一个误区,就是生活中的挣扎,或者是说生活中的不愿意负重的这样一个堕落的,或者说放逸的、迷失的、消极的心理,或者说偏激的心理,要么就是去拼命的做事情,要么就无所作为,乃至说心地灰暗地去说一些不相应的语言,表达一些迷失。
那我们究其心地来说,我们的心地与佛的心地无二无别,那怎么会现在这样大的差别呢?这个差别实在就是无差别的差别相,这个差别相是因为我们的自我的执著造成的一个执著相续的事实罢了,这个事实在这个执著者执著的感受中才能有这个执著的事实;那些不执著的人们早已从这个执著的事实中解放出来,他们认识到这个执著是没有事实的。那些执著于执著相续的人们呢,还认为执著的业果就是个事实,还迷失在这个执著的执著的业果的感受中,当真,那么在这个地方就会沉重、迷失,产生出我们说的六道轮回的这样一个重复的法界,这个法界就是使我们重复、重复、重复。这个无端的重复因为它是苦,是更多的迷失的积累与习惯,这个习惯给我们带来了我们的觉悟的机会。因为人苦到一定的时候需要觉悟了。当然也给一部分人带来了埋怨、迷失、挣扎这样一个心理困惑的困境。
所以我们说福德因缘,实际所谓的福德因缘就是我们有觉悟的机会了。我们有一个好的教法,有一个对自身、对他人都是有意义的教法,我们遇到了;或者说遇到了一个能究竟解决我们的心地回归的这样一个究竟的教法,那是一个天大的福报;或者说那是一个不可言喻的福德因缘,那个因缘等待了我们无量劫,像阿弥陀佛的教法中,等待了我们十劫,或者呼唤了我们十劫,因为这个呼唤是你心地的一个觉醒,是心地的一个呼唤,非是来自外、内,只是说我们本身,整个生命的单体在这个里面都在起着作用。只是我们在某些执著的业相中的差别中,在这个差别中执著,执著差别的事实,把差别的事实当作事实,来执著相续,产生了差别执著事实的业报,令我们在这个差别事实的业报的执著中痛苦不堪。它虽然是如梦如幻,它虽然是那些觉悟者与这些差别本不可差别、本无差别的心理回归者已经看到了、看清楚了——那就是佛陀,那就是菩萨们、圣者们、智者们。他们早已知道这些执著的执著的差别,这个业报不是事实,是那些执著者才能享受执著相续业报事实的执著人所得到的迷失的结果。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大的时代,我们怎么来认识心地呢?我们可以从自身心灵深处的一个回归与认知,从群体心理需要的一个回归与认知,从一个社会的大的状态、从一个时代大的状态来看,他们究竟需要什么呢?在那个究竟处,若是我们稍有所观察、有所认知、有所内敛、有所反观,我们都会了解这样一个无差别的差别的执著,与无差别的差别的觉悟,这样两个机会。无差别的差别的觉悟者,这个差别就是庄严;无差别的差别的执著相续就产生了迷失,那这个迷失就是业相的负重。
这同样是面对一个无差别的差别,觉悟者自得其福报;迷失者自沉重于痛苦,实在是不相干的两个话题。所以呢,一个因缘产生了两种话题,这两种话题是因为觉与迷而产生的一个分水岭,这样一个区分。这个区分不是坚固不变的——是那些执著者一旦那个执著的力不够了、散坏了那一刻钟就觉悟了,又回到这个无差别的差别的觉悟的这个机会上来,来觉悟这个无差别的大地,真正地使自己的身心休息在这个无得无失、无来无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真如心地上来。过星期天,过礼拜六,我们有一个休息的机会。
许多人认为一生中永远没有休息的机会,这些人就很挣扎,很无奈。为什么会无奈呢,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前景是什么。学生时代他们有个好处——读了几个月的书,不管辛苦不辛苦,假期快来了,等待他的是假期,他感觉到假期要来了;很多人工作很辛苦很辛苦,单位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有一些若相容不相容的任务、指标等一些压抑的东西,他一想前面有星期天、星期六等等,他可能也有一个缓冲。但这毕竟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它只是从事相上给你这样一个缓冲的机会。
我们心地中,那个星期天是个大星期,这个星期呢,你生生世世时时刻刻都可以用它,那个是个真正的大礼拜,你生生世世时时刻刻语言、思维、交流都可以来用它。这个呢不需要向别人去求,或者说不需要一个所谓的社会的、所谓一个什么样的认知,不需要。因为每个有情都拥有这个东西——你只要觉悟到这个地方了,就是所谓的一切差别都来自于这个无差别的根源。差别就是生命的单体性、意识的单体性、这个作为的单体性呢,它造成的一个相续罢了。因为都在相续,所以我们说活着就是相续。你可以不思惟,你可以不说话,也可以不作为,但相续你没办法阻碍它。
有人说可能死掉就一了百了了——没那个情况!要是真有这个事情了呢,我看很多人都想要一了百了。一了百了可不是那么好说的,要是那么痛快,那这个世间就太美好了。真没有那么美好。但对觉悟的人来说呢,一觉悟就已觉悟了,不是一了百了,他可以认识到一了百了的方法,也可以做到一了百了,如诸佛如来——他们就真是一了百了了,彻底觉悟了,彻底回归到得大自在的清净法界、圆融法界,这种事事无碍、理事无碍的真正的法界。这个法界呢,是那些得大自在、大觉悟的人们所用的,但这是我们每一个众生同时所拥有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这样一个大自在的法界,每个人都有。
要是我们想象某些圣者、智者他们可能拥有,可能西方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他们拥有,我们没有拥有,那你就大错特错了,那你第一个你不是学佛教的人,或者这么说你第一个你是个迷信的人、迷失的人,那我们没有机会了,我们没有这样一个清净、真实、具足的缘起了,这个缘起是什么呢——一切众生与佛无二无别——这就是真正的缘起,成佛的缘起,念佛的缘起,觉悟的缘起,我们解脱、出离生死的这样一个缘起。这个缘起。
我相信人人都渴望这种事实,或者这种真正的休息的这样一个清净法界的实质的回归,它不是断灭,它不过是这个十法界变得庄严了,我们的负重变成一种所谓的庄严具,那就是我们每一个身口意的作为的现行,是我们觉悟的庄严,是我们运用、回归、安稳、休息的作为,因为你休息的状态下是具足的,你的作为是清晰的,是尽力而为的,是恰当的,你是不会负重的,不会迷失,不会挣扎,不会有逼迫的这样一个特定心理——就是休息的心理,就是清净的心理、是具足的心理,如是心的心源就是我们的心源,所以彻还心源,还观世间,人得解脱。解脱什么呢,就从我们的身口意中,现行中得到解脱。
现行中得到解脱。那些执著于无差别的差别的执著的这个个体,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无差别的差别的个体,这个是没问题的。他活活泼泼的,都有自己独立的感受、思维、作为、语言,这个都没问题的。但我们要是执著这样一个单体的,这样一个无差别的差别的单体的身口意三业相续,把他这个相续认为真、认为假、认为在这里面挣扎作为,这个没问题,他后面就是迷失。就是我们执著的这个单体的独立性的一种固执的思维,这种思维,会使我们思维上迷失;我们作为,使我们作为上迷失;我们交流事业,从事业上迷失。因为你这种割裂,与这个平等大地、周遍的这种共有的因缘中割裂出来,你慢慢就感觉到痛苦,因为你不具足,因为你不圆满,因为你不清净,因为你在高举自己或者压抑自己的作为、心理、乃至言说,你就会有痛苦的东西。这个痛苦给你带来你必然的反思的机会。
要是不反思,那我们还继续这样的作为,那就是一个可怜悯者,那就是一个对自己缺乏慈悲、对自身缺乏悲悯、对自身缺乏认真、对自身不负责任的这样一个生命的单体。这个单体就是所谓他的言说、思维、意识的这种支配下的作为,造成的这种苦,这种苦是割裂性的,往往能传染给其他你能传染的有缘,其他再远一些的有情,或者说不相知的有情,毫不相干。那么在其他群体的法界中呢,更不相干。所以呢一法界显,九法界泯,这个“泯”就是说我们各个作为的法界就在自己的意识法界中,承受着自己的意识法界的作为的结果。这种结果。
我们每个人所谓的单体性,就是个体性呢,这是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就是它在相续,怎么让这每一个单体每一个个体去觉悟呢?这是我们每一个人自身的尊重,自身价值的认知,自己这种反思的一个机会,这就是你个体的福德因缘。你千万不要把你这个个体的福德因缘去分给别人,去割裂给别人,那样你就会对自己不负责任,你总是会怨这个、怨那个、怨社会、怨教言、怨父母,怨这个不公、那个不公,最后自己失心了,你这个个体的圆明的东西的回归,丢失了。
所以呢反观内心,你仍有回归的机会,这样呢你能觉悟。你去指责他人指责社会,你去推脱责任,结果呢昧失了自己觉悟的机会,带来了自己更多的烦恼与失心。这一点呢可能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思维的,也都有思维的机会,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最大的一个权力,或者说我们最大的拥有。这个拥有呢,现在在我们这个时代呢,因为这种执著分别的这种不能承担,业力的不能承担,往往去推脱责任了,推脱给教育、推脱给社会、推脱给父母、推脱给师长、推脱给朋友、道友等等。不愿意自己反思自己这个单体性的分别执著造成的业力的感受,是属于自己执著业的感受所造成的一个事实罢了,跟他人相干不相干呢?!所以自觉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佛教可能是一个大的课题就要破除迷信。就是迷信佛陀,迷信圣者、智者,迷信善巧者,对自己没有信心,对自身的作为没有一种清晰的理念,没有一个圆满觉悟的缘起——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这个真正的皈依的缘起,没有这样一个认知。我们不知道这种事实,那就是很麻烦的,我们会去丧失自己人生的自我单体的价值,我们每一个人生的单体的价值这个地方要丢失了,人就会惶惶不安,人就会很痛苦的。
很多人说佛教说无我,那不就要无我嘛,把责任、因缘、甚至活着的状态都要推卸给别人,那你怎么活着呢?你就会失心、就会不自尊、你就会没有觉悟的机会。彻还本源的机会我们就丢给别人了。这个别人靠得住靠不住呢?再靠得住也没有你自己靠得住,菩萨!再真实的人也没有你自己愿意觉悟那个心来得真实彻底。我们总呼唤着大慈大悲的佛菩萨,你要是不呼唤你自己真诚觉悟的自心,你再去喊这些大慈大悲的佛菩萨,你也觉悟不了。因为你自身自心不相应,那我们就是一个迷失者,就是一个迷信者,那就会在人生的未来相续中,迷失真正自己的福德因缘,丢失自己觉悟的资粮——就是每一个当下的身口意这样一个作为。这个作为都是我们还本源的这个就路的大路,这个路是最好的路,是金光大道,其他的路都是崎岖的路,好比说通过什么样的人加持,通过什么样的人的提携,通过什么样的人等等这样的说法呢,你若是不直指你人心的大用,彻还你本源的心地的观察,那你就走一个弯路、曲路,或者说是一个迷失的路,这样一个途径给你带来不了觉悟。
我们每一个人的现行中那就有一个金光大道,就是就路还家,就是现下觉悟,认知这个心、这个作业、这个语言、这个意识的过程的本质,与佛是无二无别的。那么这一刻钟就是金光大道,直回本家,直用心地,直指心地之妙用。那妙用就会现前,所以呢我们那就不需要去求什么、不需要去礼拜什么、不需要去歌赞什么,你歌赞你心地就行了,你去礼拜你的那个应该觉悟的喜悦的欢喜地、安乐地、真诚地了,什么地?心地!
你摸摸你自己的心地是什么样,你碰触碰触它,认知认知它,感受感受它。它是实在的;踏实的;它是平缓的;它不是来去的;它不是修证不修证而建立的;它不是妄想、智慧能建立的;它是人人从来没有离开的这样一个厚重、广大的这样一个如实的空间。所以这个往生呢,这个回归呢,这一念反观呢,就是所谓的一个觉悟的刹那,它就是具足,它就是清净、真实。
我们人生中大家有很多愿望,很多想法,很多相续的作为,很多很多,有很多。但是严格地去反思自己的心理、观察自己的心理,乃至从心地里去观察我们的依正二报的这个作为,我们得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这个认知是自身的一种需要,就是休息的需要。
大家休息十分钟。
整理:惠欣
一校:惠正
二校:明灯_2011.11.27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