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2011浙江工业大学开示——从容的人生

解世间万象本无自性   
不须臾离道人生从容

2011年10月12晚

于浙江工业大学对研究生博士生开示

 

慈法法师2011浙江工业大学开示——从容的人生

    一、开示
从容的人生

二、答疑:

1、什么是“无自性”?

2、何谓“法无定法”?

3、如何给自己定位?

4、关于宿命

5、信仰是不是就不能提问题?

6、修和行是什么?

7、愚痴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环境教育影响的?

8、“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怎么解释?

9、从容的人生,这个过程是追求表象的吗?

 

师:今天的话题是从容的人生。

李刚老师:慈法法师来,我太激动了,一般来教授,我们都先鼓掌的,我们给慈法师鼓鼓掌吧。

师:没有这么多规矩,大家这么多规矩就麻烦了,因为来到这个地方呢,我们是让规矩来解放我们、来解放我们的思想,我们要学会解放自己,起码说解放我们的心或者心念,很多规矩对我们要是无益的,给我们带来了沉重、带来了负担,那我们就不要它,可以摒弃它。来这个地方,我主题的思想呢希望大家从容一些。

现在可能是老师们也好、学生们也好,大家累的人还是比较多的,累!苦累啊、辛苦啊,这样的人还是比较多的,我也很辛苦。对,因为这个时代变化得太快了。大家的节奏、生活节奏、交往的这个大环境、这个节奏太快。这个“太”字就是说我们不太适应,太快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不适应,刚刚适应又变化了,刚刚适应又变化了。这样呢造成了我们心理的奔波,就很辛苦。我们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感觉“从容”这两个字比较好理解一些。实际从容要有理论的一个依据。没有依据,你从容不下来。

佛教有一个从容,不是空,也不是什么,它是讲一个什么呢?就是万法的一个本,万法的本来的样子是什么,它要考究这个万法的本。一般我们说的枝叶问题,就是表象。这个本呢,称为本质。我们一旦解决了万法的本质的问题,从容我们就有理由了,就有依据了。

我们这个人生的确是很短暂的,“百年”这个是好的说法,大部分是不足百年的。比较好的说法“百年”。那么在这一百年中我们怎么样来从容地完成自己的人生呢?或者走完这一段、这一期段的生命呢?我们称为“期段”,就是一百年嘛。怎么把它运用得从容呢?就是这个理论的依据十分重要。这个依据一定是从本质上认知,从枝叶的纠缠上脱离出来。因为这个枝叶问题的表象我们人人都在触摸它。反观本质,就是去考究万法的本质的人少。一个枝叶的、一个单体的问题,一个问题上呢这种纠结比较多一些,我们会滞留在某个表象的这个表现上,把万法的本质的、实质的要考究的大事给带过去,万法的本质是我们能不能从容地完成人生、走完人生的一个依据。

我们丢失了这个依据没问题,我们的生活想从容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什么呢?不断地有一个一个这样的问题——枝叶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永远是没有休息的。这个地方它不会停止,它永远不会停止。无穷无尽的事情,一个个体一个个体的事情,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生命的阶段面前。那么我们解决了这个万法的本质,也就是说由理来觉悟这个问题,就是透视它的本质,理解它的本质,认知它的本质。那么枝叶的问题一个一个一个、无量个也就是一个问题。那无量个无量个也就堆积到一个问题上来,这一个问题呢,就是我们纠结这一个问题的本质,那我们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那我们就变得从容了。

那怎么来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是两个小时的(讲课)时间吧?我们来学会怎么来解决本质的问题,那么对我们来说就有意义了。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呢,真是就面临着这样一个一个、一个一个的事情的发生,使很多人呢,因为这一个一个一个不同的问题,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一个一个的不断的适应。因为啥呢?我们在一个一个的表象上去适应它,去计较它的得失,计算它的大小,去感知它的亲疏,去认知它,很累人,很辛苦,因为什么呢?这个表象是无量无边的,也就是一个一个又一个,实际是无穷尽的,所以说这个是无穷的,可以说它是无限大。你要是把这个本质问题不解决,从容绝对是无从谈起的。

现在我们人生中所有的障碍与不从容呢就来自于枝叶问题的纠结,就是重复的纠结。现在有个名词,会讲“纠结”这两个字。就是不断地重复,完成一个烦恼的问题,他就会烦恼,因为给人带来许多疲惫,就是没有必要的疲惫,要有必要就太好了,主要是没有必要。

这里面呢它不管你是什么人、什么行业,不管你什么作为,它内容是一样的,万法的本质是一样的。因为不轻易去碰这个本质,我们先不管它的本质。先把这个本质与表象呢,我们要知道,它是表,它是里。要是去审视万法的本质,我们从一个问题上下手,是很容易的。一旦我们把这一个问题的本质解决了,或者认知了,或者说掌握了,那这样呢重复就不会产生,我们就不会重复这样烦恼。因为重复烦恼是一个很愚痴的事情。

我们现在受着很好的教育,那么这个教育是智者所行,智慧的人啊,我们这个名词啊,古人造这个字,说智慧,(有了智慧)我们再来看这个重复的纠结,辛苦会从我们身上消失,我们的生命变得轻快、变得从容、变得有力。何以故呢?我们把很多浪费的作为方式,从浪费的这种重复纠结的这种自耗、无端的消耗中解放出来,解放!当然第一个就是解放心念。大家接受一下这个概念。要解决这个表里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解决从容不从容的这个依据问题。这个依据一旦解决了,我们人生是从容的,那我们在这个安详的人生中、自由的人生中、轻快的人生中,或者绽放的人生中,去生活这一百年,你会感觉到你值得、有意义,或者说你自身的价值,价值感你会有一个很好的自我感知。

那我们就说表里的问题了,本质,我们说内在的问题,这个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中国古德们就讲“吾日三省”,这个是十分有意义的,他是想从本质上来认知。象阳明先生讲“道不可须臾离,离即非道”,实际这个都是讲的本质,儒家也好,什么家也好,它讲的都是本质。这个本质是不可须臾离,是要反省的,需要内观的。所以佛教它有“内观”这个词,或者说“谛观”。

我们就说它的本质。有一个名言呢,跟大家就讲一下。叫什么呢,这大概是一个内观的结果,这个结果我们先讲出来。法——这个法是万法,一切作为、现象都可以这样说——这个法的内涵,法无自性,那么一切作为的现象啊是无自性的。无自性,提到本质问题了,内在与本质的问题。

可能是个接受过程。因为我们要解决这个本质的问题,实际能解决一切行为、一切现象的一个内在的状态是什么,或者说把所有的现象集中起来,用一个词来把它表达出来。要是说无自性,法无自性就是道,这个问题呢是须臾不可离的,万事万物都没有离开“无有自性”。刚才李刚老师讲,让法师给大家讲空。我不讲空,我只讲无自性,不讲空,我们这儿不空,什么事情都可以表现,但它是无自性的。我们能不能接受这样一个理念呢?以后呢我们私下里也可以座谈。

好比说有些人就会谈起来说这个是有自性的,它实实在在地表现出来了,所以说我们要看表相。表现、表相。任何一个表相、表现都是一个过程,它不会不变的,它是无常的,这个是我们可以观察的。任何一个,那就是一切表现,它都是一个过程,本质是无常的,本质是无自性的。那么这个表现也好、表相也好,是我们最关心的,或者是说我们最直接的一个碰触。大部分人呢就在这个表相、表现上纠结、在意、滞留,怎么说名词都很多。一般我们说这个人比较计较,都是一样的,我们比较在意这个表相、表现。那么我们说这个“道不可须臾离”是本啊,是本质啊,是不可须臾离的,你离不开,你再固执的人、再愚痴的人、再执着的人,没问题,这个本我们离不开的。

这是个道,一切智者所亲证的,是不可须臾离的,是离不开的。离不开,不可须臾离,它是一个抉择,这是没有模糊的东西——对不起,大家不要模糊,这个地方,你再模糊你也离不开它。就是它是个本质的东西,在表达着一切时处都是这样子的,都是什么呢?——无自性。无自性是万事万物都离不开的,所以说称为它是本质。所以一切现象、一切作为,它的本质,也就是称为万法的这个本质是无自性。我们这样去观察,这样去谛观,这样去反省自己的每一个作为,它的本质的内在的东西呢我们就会体会得到。所谓的内在无外乎讲的它的本质。内在,就是我们容易被这个表相,因为计较表相,在意表相,滞留于表相,我们就忽略了本质的问题,忽略了本质的存在。忽略、忘记了、带过去了,忽略了本质的作用,计较于它(表相)的作用了,所以在某一个问题上耽搁自己的生命,在某一个得失上计较滞留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生命不舒展了。所以很多人做一些偏激的事情,是因为在某一个问题上的计较,思考不开了,转不过来身了,就做出来一些大的动作,这个动作就偏激了。我们说这个人呢有偏见,这个人太固执了,花岗岩脑袋一样——这是毛泽东说的。

那我们对比对比内在与表相呢,是没问题的,因为万事万物它有一个抉择的说法,这个决择说法就是道不可须臾离。那你离即非道,那你离开了,你就去计较表相;离不开的人呢,那就有道观了,他有三省的内容,他有谛观的内容,他就有无自性的抉择,那么在万法上呢,他就起到了一个觉悟的作用,觉悟的作用。那么这个不是忽略了,是他的作用起到了,那我们称为觉悟。

认识了本质就是觉悟,那么执着于表呢,那就是迷失,迷失在表相上。迷失的人很痛苦,觉悟的人很快乐。因为他掌握了这个本质——“道不可须臾离”他就很快乐,他能解决一切问题,面对一切问题,用一个法则来解决一个问题。所以说有个名词称为总相智。这个总相智就是讲它的根本——本!你掌握了这个本你就具足一切智,你可以用这个智慧来处理一切问题,不会被颠覆,不会颠覆你就是个智人,你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个智人。象我们这个学校里读大学或者教书的肯定都是智人。

因为可能是这样的对比观察呢,我们就把表相的执着迷失与本质的觉悟运用,那么这个一定是快乐的。它这个快乐呢就是因为我们了解了本质、掌握了一切智,我们知道了“道不可须臾离”,你就会从容,你的依据找到了,你从容的理论依据有了,为什么呢?我们知道道不可须臾离,你怎么就离不开道了!所以你心就从容起来了,你的人生也就从容起来了,思惟从容起来了,作为从容起来了,交流也从容起来了,那从容的人生,我们称为觉悟的人生。

那你再看这个(表相)呢,我们执着迷失,在这些表相中计较,在这种纠结中使自己积累了很多负重的东西,说一些偏激的语言,做一些偏激的事情。那这样呢就把我们本有的道,就是所谓的本质的、内在的、法无自性的这样一个真实相给蒙蔽了,就做很多愚痴的事情、很多不可理喻的事情、很多混乱的事情、很多自己就说不明白、他人也给你说不明白的事情。

那么我们这个对比呢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这个学习呢是分析法。我们等于来做了一个分析,我们对人生万事万物的作为做了一个分析。那我们归纳起来说“道不可须臾离”,归纳起来说“法无自性”。所谓的法就是万事万物的现象,它是没有一个不变的状态的。佛教认为我们的情世间是生老病死变化,器世间所谓的大地山河是成住坏空——它就是很久远,它也是成住坏空。这是器世间,所谓的器世间就是无情世间,成住坏空。人呢?有情呢?是生老病死。这个人人都是逃不掉的。这个世间呢万事万物也是逃不掉的,大地山河乃至世界都是成住坏空。很多人说我们这个星系是爆炸而来的,那就有坏的过程,有成住的过程,那么人呢有生老病死的过程。这一切呢都表达了无自性的这样一个抉择性的道、道理、一个现象、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呢是不可须臾离的,万事万物是离不开它的,不管你怎么固执你都离不开它,不管你怎么样迷失你离不开它。

所以在教内有一个名词讲呢,说“一切罪恶凡夫做种种作为,其佛性不可迷失,不可减损;其诸佛如来菩萨一切极善之行为、极大之神通,他不能增加这个佛性,就是不能增加这个本质。”所以说它称为本性,本性象金刚一样,就是我们比喻这个名词,它可以坏一切,一切动摇不了它。这个常与无常不能表达它了,所以说呢它是智慧,也就是说真正的一个可以在一切时处起作用的这样一个准则、一个颠覆不动的这样一个真理、一个事实。

那么我们从这个对比中了解了一切智、总相智这样一个智慧,这个智慧就是要知道万事万物的本,它的本相是什么,是不可须臾离。这个道就是周遍的,这个周遍是无自性的表现。万事万物虽然都在表现,有情无情、纷纷攘攘、反反复复,但是它是成住坏空,它是生老病死,它是没有自性的!

诸位老师、诸位同学们啊,这一点要认同,不认同呢你自己去思惟、去认知它,也可以消化它。

这个课程呢实在是我们任何人都需要了解、去认知的,这样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方便。因为它毕竟是一个智慧的学习认知,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方便,带来极大的方便。所以说呢在这一节课中呢,就把这个极大的方便供养给大家,希望大家能接受。

答疑:

1.问:无自性是什么意思呢?

师:这是个名词问题了。这个老师问这个无自性呢,实际无自性就是不可须臾离的这个,生老病死也好,成住坏空也好,它是没有一个常态的,它称为无自性,就是没有一个不变的东西。说它无常也好,说它无我也好。因为什么呢?好比说人有生老病死,你说生是我?还是老是我?还是病是我?还是死是我呢?它是个无常现象。那么世间呢,成住坏空,你说成是世间呢?还是住是世间呢?还是坏是世间呢?还是空是世间呢?这个变化就是世间,这个变化就是无自性。

 

问:就是我们是不能去改变这个的?

师:这个无自性不是你改变不改变的问题,是我们在讲它的本质。黑板这半边讲的是它的状态,它的内在的状态;这半边呢讲的是它表面的状态。那我们想通过对内在和表现呢——这个道,认知这个道,这都是讲认知这个道的一个语言。这个无自性好比说我们说这个人,说这个有情,说这个动物,说它是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就表达了无自性的状态;说这个世间,桌子房子,成住坏空,也是个现象,这个现象呢是无自性的。所谓的自性就是没有一个不坏的东西、不变的东西、实质的东西。这个现象呢称为表面现象、表相、过程,它是无常的一个过程。因为它是无常的一个过程,所以说称为它没有自性。这个专用名词,本来不需要纠结它的,它没有太大的意思,它只是想说明内在的万事万物的一个本质现象,想讲明一个本质的问题就是“道不可须臾离”。这是我们明朝的一个王阳明先生讲到的一个话,“率性谓之道,道不可须臾离”。

那么这个无自性呢,可能是我们可以去用这个来观察它。我最后讲这个啊,成住坏空,生老病死,自己去思惟它。就是万事万物出离不了生老病死,出离不了成住坏空。若有情若无情,出离不了这个东西,就称为无自性。这样呢,它是一个道,这个道呢就是万事万物的一个实在的表现,称为道。我们看到的表面现象不能称为道。表现、过程、无常,没问题,这个名词不要吓住自己了。你不要停留到这个名词的表相上,把你给纠结住了。(众笑)

学生:这就是理工科的特点。

师:没问题,我今天也开始学理工科了。概念不要纠缠。概念就是个名言。名言背后呢有内容无内容都是我们自己任命的。好比一个孩子诞生了,父母给他起个名字。起个名字,没有起之前,这个名言是没有意义的。他是个孩子。起了名字之后呢,这个名言有内容了,说这个孩子是个男孩子,他姓什么姓什么。名言是父母给他起的。就是名言是我们人给他安排的。安排者就是他的父母。一个孩子诞生了,父母去商量,爷爷奶奶姥姥都商量,说这个孩子起个什么名字呢?连名字都没有,怎么有内容呢?后面开始起名字。这就是孩子的名字。没啥意义,不去纠结它。没问题,大家可以去碰撞碰撞。

 

2.问:法无定法是这个意思吧?

师:法无定法,对。佛陀呢说了一个偈子,说“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这么多法讲的什么?就是讲的万事万物的现象、本质。法无定法,法呢就是法无自性。用这几个字把它解释出来,比较简洁,大家容易接受。但要是这个名字给大家麻烦了,不要!

李刚老师:那我就把它擦掉了啊?

师:好!

这个李刚老师讲的法无定法。我们可以剖析这个事情。万事万物,我们称为“法”。什么叫法呢?就是表现。言说呀、作为呀、思考呀都是法。“无定”就是无自性嘛,无常嘛,无我嘛,都可以这样讲。我们可以去分析观察它。这个不是输入一个概念,而是去这样思惟观察万事万物是不是这样子。所以呢万法没有定法,无有自性,说法无定法。他说了很多角度,无外乎是让我们认识万事万物的本质。

本质,我们中国人称为道。过去老子讲“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道,实际上就讲这个无我罢了,无常罢了,无定法。我们要找出来从容的理由。要找不出来这个理由,想活得从容是很困难的。一来个事情表现出来得失、亲疏、爱憎、习惯不习惯,你马上就会烦恼,你不从容了,有逼迫了。但你要是真认识到了这一点——法无定法,你会从容。因为这个智啊,智慧的作用是很有意思的。智慧的心呢它会造成一个特定的环境,就是觉悟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心里内在的环境,觉悟的内在环境。就是你自己可以不用浪费什么资源,在这个环境中去觉悟这个事情、观察这个事情,中国人说——就是反省。

“法无定法”,这个没问题,因为我们经常接触这个名词。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社会交往中,很多名词都来自于过去的道教、佛教、儒教的一些理念,或者说是一些很准确的言说,把它定成名词名相了,太多了。“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什么叫回头啊?反省就可以了,观本质就对了,回头就观到本质了,观到本质就离苦海了。什么叫苦海啊?固执的苦海、迷失的苦海、偏执的苦海。我们把道给踩在脚下,把表相给扛在头上,这就是苦海。这一点呢大家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会有碰触、会有认知。

关于从容这个话题呢,这个从容的依据我们就做这样一个简短的分析,你认为你这个依据有了,那我们就会不计较得失了、大小,我们从这里面呢解放自己,因为计较得失,是人类特别消耗的一种东西,因为什么呢?我们不知道“道”,不知道从容的依据,我们看于表面现象——这个事情发生了,会给我们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得失,这个事情是什么样的一个大小,是亲是疏,就是人我问题,我们会在这个地方计较、纠结、迷失、痛苦,甚至浪费一生、甚至浪费多生。这样呢那就是愚痴的作为。

我们学了这样一个从容的依据呢,知道法无定法,知道无有自性,知道本不可得,这个本不可得就是无自性啊,不过是个变化的过程,你这个不计较的依据也就有了,不计较的依据来了,那从容的依据也就有了,作为也就有了。这是理工科,肯定是要有数据、要有依据的,没有依据是做不成事情的。这也是依据,理论的依据,我们要有一个思考的依据,就是智慧的思考。它称为一切智啊,这个名字是很准确的——就是它在一切处、一切时处都可以起作用,都很得当,所以这个无定法呢是一切智的一个定义。那我们平时可以去思考思考、观察观察。

最主要呢我们耽搁就耽搁在大小、人我、善恶、是非、得失,这个对立的计较上了,所以称为二元对立,这个二元对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烦恼,就是困惑,这个困惑呀消耗了我们大量的内在的精神资粮财富。让我们的心充满了自我的消耗,就是内在的消耗,也就是不必要的消耗。内在的消耗、大量的消耗,使我们的人生呢很多作为的精力就浪费在这无意义的困惑上了,就是二元对立产生的结果,我们习惯于二元对立,基本上大家都习惯。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好坏、大小,无量无边,一定是对待。从幼儿园托儿所就开始教育,这是个好孩子、这是个好事情,我们一定都受这个教育。但这个问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沉重,带来了很多麻烦。

那你说我们运用这个一切智,那就不知道好坏大小了吗?不是!他清晰地认知,他清楚地清晰地了解大小得失,但他不计较于大小得失。为什么呢?他知道他的本质,他作为一个明白人还是知道这个事情会有什么结果,他不再用大小得失来给他命名了,他说:“哦,事情是这样发生的,事情是这样一个结果,是这样一个过程。”他就远离了爱憎,远离了二元,同时就远离了爱憎。为什么呢?他不再对立了,那么这个人就活得平淡、平实。

我看办公室有这个话:“平凡就是快乐,简单就是幸福”,这个里面的内容基本上就有了。因为我要解释解释这个话,或者说我要理解理解这个话。简单的人真是很快乐很轻松,为什么呢?简单就是二元都不要了,只要纯净的心理、如实的面对、远离爱憎的作为,那就真是很快乐的,你不快乐那才怪呢!那么多矛盾,那么多消耗,那么多对待,那么多平衡不了的心理,你能幸福那也怪了!这个地方我们慢慢就能体会到从容的内容、从容的依据,慢慢地了解怎么来做一个快乐幸福的人。

从容的确是快乐的,使人很幸福的,也可能是世俗上的表现不怎么样,但是他幸福的指标很高,他人生很充实很充盈,因为活在道中,人真正的活在道中,他不断地觉悟着、明了着、解放着自己,解放着自己现前的事情、现前的心理状态,在言说中解放自己、解放他人,那一定是快乐的。解放自己!

 

人生如何给自己定位

 

3.问:刚才听法师讲法无定法,法无自性,我在想自己每一时刻给自己的定位也都在变,之前我一直在困惑怎么给自己定位?通过网络和一些同学交流,有的同学是通过不断地工作,换各种类型的工作来找到自己的定位,用自己的行动来定位自己。我最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该怎么更好地去定位自己?更好地从容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主持人:请慈法师说说定位吧?

师:没问题。实际大部分的老师教育学生也是要有一个自己的价值观,对吧?很多学生也会认识到寻找自己的价值观,这个没问题。现在除你之外,哪个同学有自己的定位的?你在给很多同学谈,有没有给自己定位的同学?有吗?

我们来谈一谈定位,我把定位分成这几个类:一个是个体,就是某一个人的自我定位——有时候我们会给一个群体定位,有时候我们会给时代、人群定位——那给自身定位看着是容易的,反而不容易;看着给群体、时代定位,看着很难的,但你要仔细观察呢,你给这个时代定个位,给这个群体定个位,再给自己定个位,很容易。

这么说,从大的来俯视一个小的问题,就是像我们这样来看问题是一样的;我们要从个体来解决问题呢,愿望、自己的定位呢,就象仰视地看这个问题是一样的,仰视是很辛苦的。从小的仰视大的问题,人很辛苦的。我可能是说的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式啊。我们对自己的个体呢,就会计较在自己现有的资源上,不管是自己的家庭、社会环境、受的教育、作为能力等等这些资源,这个资源它总是有限量的、有限制的,会被限制着,所以说我们自己给自己定位,或者说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反而是不容易的。但我们要从一个时代的需要、一个人群的需要——我说的愿望是需要,大家能理解的,需要,这个定位也是个需要——要是从时代的需要、人群的需要去找自己的位置,那资源就十分丰富。

我举我自己的例子啊,我拿我来解剖麻雀,解剖解剖。我接触了许许多多的出家的、学佛的群体或者说作为者,也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在一直勤奋地在作为、修行,受到很大的一种限制。好比说有的人为了一个寺庙,有的人在为了一个位置,有的人为了自己的一个修行、身体,很勤奋地在做一些事情,在收集一些资源,在整合一些资源,但是他整个目标对准自己了,就是说在仰视。这个问题很大,但是说句实话,很累、很辛苦,作为没有成就的。我没有见到因为这个小因缘给自己有定位的人,就是他定了一个目标,去作为,成就,我还没有见过。不是疯掉,就是失心;不是失心,也是偏激的人;不是偏激,也是做的一塌糊涂的;不是一塌糊涂,也是自残自害。因为他的资源不够,他越走越窄,越走越自私,越走越挣扎。这样的在一些所谓的学佛团体中一样会存在这些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资源的匮乏,资源就越来越窄,他没有走到对群体的观察、对时代的观察、对社会的观察。

我出家时间很短就帮着管理寺庙,领众——就是我们现在说做领导啊,很短的时间就开始做这些事情,为什么呢?我是从大家的需要来做事情,根据大家的需要我做的事情,根据寺院、僧众需要我来整合自己的心理,来调整自己的作为,迅速就得到。因为啥?这样的位置很多,这样作为的空间很多,很多人不愿意干的事情很多,你就去做就行了。那位置机动、广大,人都很欢喜你,因为啥呢?别人都不愿意干你去干了。看着这个东西让人感觉到,大家都不愿做的事情他去做了。不是,你充分地感觉到你的价值,因为啥?别人都不做的事情你能做,真是十分有价值。那大家都不愿意做的事情肯定是不好的事情,对,就是这个不好的事情里面有十分多的珍贵的东西,就是大家把它遗弃了。就是大家的二元心、对比心、对待心太强烈了,在这个地方太强烈了,它恰恰有最珍贵的东西。

所以说你要是想要给自己定位,有这两种方法。要么就是死死地盯着自己个体的资源去作为,越走越窄,很沉重,你很难找到工作;但你要是看到社会的需要、时代的需要,你去整合自己的工作,整合自己的位置、作为等,一定找得很准确,你的空间很大,你一定会是一个成就者。(鼓掌)

愿望,因为我学佛,我自我感受就是——我很少用功夫的,很少有什么特定的——就是看到寺院的需要、大家的需要,去做!我有十分大的感触。以前我到很多地方,就有人给你道场,给你环境,给你位置,让你去管理,我到很多寺院都是直接给的,地方政府、寺庙、群体、社团,包括一些居士团体、僧众团体,他都要求你去做,因为什么呢?你做别人不做的事嘛!但是很多人为了争一个位置,打烂头,很辛苦,名声狼藉,伤害自己伤害别人,位置还拿不到。为什么?越走越窄,越走越自私,越走资源越匮乏,越走越计较。那个小帐铁算盘打得越清楚的人,越走越计较,越计较越沉重,越沉重越迷失,越迷失越没有路子,大家都怕你,对不起,因为啥?你抢我的事来了,对不对?人家刚做的好好的,你要把人家位置挤下去,你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你哪儿没有呢?天天都有,无量无边。所以呢,同学们哪,想做一个成就的人,去观察时代、群体的需要,给自己定位,最简单!(鼓掌)

 

4.问:智者顺势而为,愚者逆势而动,有的时候我想,是不是这个东西有点迷信的角度,有点固定在里面,我做这个事情都是安排好的?

师:不!这个宿命论的问题我们得谈一谈,你说这是宿命论的问题。不是,我们说基础有别,每个人基础是有差别的,基础是有差别的,这是一定的,因为有男女大小高低,对不对?有智者,有的人就迟钝,有的人就敏锐,这个是基础的差别,就是来源的差别,这个没问题。最主要是我们怎么来运用它,在这个基础上的作为很重要。我们说这是先天啊,对吧?后天的作为很重要。这个不是宿命论能概括的。因为这很主动,你明白自己的基础是很主动的,你明白你后天的作为这也很主动的。这不是宿命论。

我们混淆这个东西,那才是宿命论呢。说“富贵由命,生死在天”,那真就是宿命论,那是很愚痴的事情,我们这里面的人不会做那愚痴的事。宿命论是一个很腐朽的理念,虽然它有依据,好比说生辰八字啊,算卦算命啊,这个东西它只能让你了解过去,但你要是完全地沉浸在里面,你一生就废了,就浪费了,就是你后天的作为就废除了,你就是一个堕落者、消极者、迷失者,迷失在你的宿命这种现状中,那你就会很痛苦了。我们现在的人不是宿命论,那些无奈的人、很愚痴的人、到处找那算命先生去算命、去看风水的人很愚痴的。

要把那个作为人生的一个反省的角度没问题的,但要是把它当真了,守护着那个东西是很愚痴的,我们现代人不会被这个东西困着的。但我们来源的差异,我们也不得不去慢慢地认知、了解它,你不了解它你会出师无名,你的作为没有依据,所以呢人要量力而行。这个问题呢超出我们的课题了。

李刚老师要提问题?

 

5.李刚老师:信仰是不是一定要不提问题,必须全身信仰?我是感到一提问题你就不会信了,就很难去信。

师:好,我理解了你的问题了。那我们就谈一个话题,李刚老师讲的话题可能是很普遍的话题,大家都比较关心的。实际这不神秘的。它有两种来表达它的特定的状态。

一个是理入的,通过学习、理解、认知,那就决定了,决定了一个信仰,这样是理入的人,就是比较善于思考、不盲从的人,这样的像在知识分子中是比较多的,或者说男性中都比较多。

再一个是行入。他遇到了一个法则,他就去实践它,体验它,就身体力行,然后形成了一个所谓的确定,确定了自己的信仰。这样的人称为行入。

因为信仰啊不管你信仰个什么,可能这两个路子似乎是必然的。象这一类的人呢(指行入者),过去宿命中带来的东西,我们一般称为信根,比较有信根,就有信力,他会产生信德,产生信智。这个德和智是啥呢?智就是用,德就是安住。这个(指智)是运用,他就会运用在生活中。这样的人宿世,过去带来的信根、信力呢,这样的人就比较厚一些。这样的人(指理入者)比较善观,宿世的他比较善观,这都是善根,善观者,他的宿世比较善于观察,他不盲从不迷信。这个人(指行入者)也不是迷信,这只是他在实践、在体验,他在确定,他也不是迷信。

我们信仰要远离迷信,一定要远离迷信。迷信不是信仰,是愚痴,迷信是很愚痴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迷信者,做事情很愚痴。那你要真是有信仰,是会破除这个迷信的。迷信没有意义,迷信的人做事情很荒诞,让人感觉到很可怜。那我们从这个(理入)善于观察,这样的学习呢,理解、认识、决定的过程中,有信仰了,那也是很有意义的。

那再一类呢,就是所谓的迷信者。迷信者和信仰不能挂号,他不是信仰,只能说是迷信。所以我说真正有信仰的人可以从理入,可以从行入,来了解、来认知、来感知它。你说我有信仰,不要轻易张嘴说信仰,信仰不那么简单。有信仰的人太敦实了,没信仰的人飘忽不定呀,生命象没有根一样,没有依据一样,没有依止一样,生命没有灵魂你说你怎么活着的?实际信仰是一种生命价值的一种归宿罢了。所以我们要远离这个愚痴的行为——迷信。从理上去观察学习没问题;从行为上去实践体验,没问题,有意义,有价值!

那李老师的问题就回答完了。

 

问:行入是不是修行啊?

师:体验、实践。

 

6.问:修和行是不是两个东西?

师:不是。我给你解释解释修行。修的来源是什么?坏、损、破,坏了、损失了、有漏洞了,你才去修它,对不对?这是修的理由。坏呀、损呀、迷呀、失呀,我们就去修,对不对?实际修有校正的意思嘛,有校对的意思,是不是?这不是修行,都不是修行,称为入,入什么呢?入信仰。对,你问的是信仰问题,不是修行问题,不能混淆啊!信仰不是修行。

举个例子啊,一个父亲、母亲有一定的资产、地位、作为等,他把他的资产啊、作为啊、能力呀,咐嘱了自己子女,一般呢他这儿女都有信,就是说他可以接受,但要突然来个人给他一笔财富,给他一个权利、一个作为,他会忍受不了的,因为什么?这个信的依据没有。因为你是亲人你就可以有依据,所以这个是亲的一个表现,这个理入事入都是一个亲的表现,亲近了他就会信了,他可以碰触到了,他可以接受了。要没有这个过程,没法……,那就是迷信了。

所以我说这个信仰啊,信仰我们说是一个很谨慎的言辞,因为啥?它决定了我们的命运。信仰不简单,信仰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修行很简单的,天下人都会修行,因为啥?天下人都有这个……,天下人都在修,个个都在修,很多人把修行当作很好的事情,我把修行当成很糟糕的事情。人把修行看得很崇高,就是把破损看得很崇高,现在人都是。我们现在中国人是言说上最崇尚修行,我们中国人崇尚修行,但是呢中国人真正让他修行他不修行的,不相信试一试,我们现在开始举举手,真让你出家修行的没有几个。崇尚,嘴巴崇尚,心理上是做不到的。因为在家你说我修行,在家怎么修啊?在家你就是在家行,你怎么修啊?没法修。

 

7.问:现在的人按法师讲的生活得很愚痴啊,那这种生下来就带有的啊?还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受环境的影响?或者说我们一些教育使他变得愚痴的?

师:人不愚痴,主要是说有时候我们受到一些误解、一些做法的不得当,可以调整的,这都是可以教育、可以转化的。没问题的,愚痴它不是有实质的东西,可能一些作为的不得当啊,思惟的不得当啊,造成了我们一些苦啊累啊,需要调整,调整调整就可以了。这不是后得的,也不是天生的,是我们在运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不得当,把这些不得当调整好就行了。

问:还是受环境的影响吧?

师:都有成分。带来的、环境的,都有。

 

8.问:我看过有些经书,很重要的一个就是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能不能把这个问题讲解一下?

师:讲一讲,没问题。实际这都是道听途说,我今天来证个明。

他讲这个“万法皆空”,这可能是一种俗语,这实际是一种世俗的话。“因果不空”,这个可以讲一讲,世俗大家都在传这个东西嘛,那它有没有依据呢?实际上虽然它是一个世俗的俚语一样的话,它不太标准的,但我们可以讲一讲。

“万法皆空”讲的是本质,“因果不空”讲的是表相。我们看一个问题一定是有表有里的。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大家就看到一个表里了。很多人见过芭蕉树,大家都见过芭蕉树吧?这有芭蕉树,对不对?芭蕉树的本质是空,表象呢不空。芭蕉树,一层一层地剥剥剥,剥到最后就空了。不行了我们去锯一棵芭蕉树试一试,看着它的表象呢是很实在的一棵树,但是一层一层地扒去了,一层一层的表扒去了,最后就是空的。

以前我在福建的时间呢看到一个扒芭蕉树的过程,这还不是人扒的,是野猪。我以前对说这个话不太理解的,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我不太理解。去住山去了,在福建的一个黄檗山去住山,他们说你不要去住,那个地方的野猪很大,牙齿很长的,我说没问题,就去住了。一天早晨就听见芭蕉树的林子里,就咔咔嚓嚓地很响,我就站在一个石头上一看,很高的一个野猪,很大很大,把那个芭蕉树给豁倒了,用牙齿把树给撂倒了,它把那个树呢一层一层的用牙扒开,干什么呢?他要吃里面那个芯,我看着它把它给剥完,把芯给吃掉了。哦,我说我终于明白了,这个表啊是有的,本质啊、芯是没有的,内在的是没有的,是空的。

实际说这个表相为什么说有呢?这个表相这个过程啊,我们说有是啥呢?就是过程,就是有这个过程,你不能说没有,但你分析它的实质呢?好比说我们拿出来一张纸,我说这张纸有没有呢?谁有火?这(指纸)有没有呢?有,肯定有,我一会儿变魔术就没有了,信不信?大家都知道烧掉,快没有了,它的本质就化掉了,但是它显示的有,有什么呢?那火把它烧掉了,它就变成灰了,灰就灰烬了,回入它这个无的本相了,每个事情都是一个成住坏空的过程——它的本质、本质、本质。

你提这个问题啊,这是“有”,这是个过程,我把它一点(火),大家看到这个过程了,结果就说“没有了”。所以这个有无呢不是对立法,这两个东西不对立,这个表相与本质不对立,但是它是个过程,是不同的过程。我们看到表是个过程,看到里也是个过程,一个过程。这个问题要不是做实践我们看不到,但是它不是对立的,你不要把它对立起来。我们很多人会把表里对立起来,有无对立起来,有无不需要对立,它是一体的。芭蕉树是有的,剥剥剥完了,都是叶子没有树了。没问题,我们回去再想都没问题。

因为我们把有与无呢是对立起来了,它不对立,它是一个体,一个过程。芭蕉树放在那个地方,你回去去扒扒扒,扒下一个叶子又一个叶子,又一个叶子又一个叶子,又一个叶子又一个叶子,最后没有树了,只有叶子了,你说芭蕉叶?你能那样说吗?你说这一堆是芭蕉叶,树没有了,对吧?有叶。回去我们去芭蕉树上去扒一扒就知道了。你开始说有芭蕉树,然后一层一层地剥掉,你说现在有芭蕉叶,没有芭蕉树了,因为芭蕉树变成芭蕉叶了。实际它就是个过程,这个过程呢,它是变化的。我们不过是把芭蕉树一层一层地剥掉,这是个看得见的过程,很多东西是个看不见的慢慢的过程,这个慢慢的过程我们会忽略它,成住坏空这个慢慢的过程。它讲的本质它不管它快慢的。刚才我们做的这个是个快镜头啊。

 

9.问:但是从容的人生,实际上它本身就是一个过程,那这个过程它本身就是追求表象的吧?

师:对,没问题呀,表象没什么呀,追求表象没问题呀,我说你认识它的本质跟你追求它的表象没矛盾吧?

问:他追求不到他就烦恼呀?

师:对,他只能说他追求不到,不能说它有矛盾,矛盾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问:追求不到实际上是由人的七情六欲决定的呀?

师:没有人反对你的七情六欲,主要是没有人反对我们的七情六欲。从容这个话题,你要说我就反对你这个从容,那我没办法,对吧?我说这从容是个话题,什么话题呢?就是我们认识这个本质的一个话题,那你要说我不需要认识,没问题,我们各人回家休息了,没问题,这不需要抬扛。我只是谈这个从容的依据,如此而已。你说我不需要!那我不问的,对,我只是谈这个依据罢了,我没有反对你追求七情六欲,这个绝对不会反对。这就是表象的问题啊,表象没问题,是我们怎么来认识本质与表象,认识的一个过程。回家继续生活,但你生活的理念变了,你变得从容了。

佛教的理念我感觉到它特别好的东西就是不动摇社会来利益世间。不动摇我们的什么,尤其是大乘教言,这个地方讲得十分清楚,他不动摇你什么,它称为“就路还家”。没人反对我们这套生活。这个就路还家它是不管我们其他东西的,把这个智慧慈悲……。

师:谁说灰还在?去找灰去嘛。谁说灰还在?来,继续烧,没问题,大家说灰还在,没问题,谁来收灰?哪个菩萨来收灰?谁说灰还在?来,过来,我们做试验嘛,没问题。我们来看看它的比重就行了,我说这个纸没有了,你不相信吗?我说纸现在有,我通过一个变化,它就没了,纸没了!

大家说:灰还在!

师:灰在——还是个过程,啊,我只说它是个过程。

有人说:灰也会变化?

师:灰也是个过程。我们要不去考究它的本质,只是在它表象上去迷呀,说它“有”没问题的,只是是个过程,“有”这个过程,但是它本质是不可得的。我说这个纸它不可得,你说可得,我一把火就烧掉了。

就是它在变化,你不承认它的变化不行。成住坏空,你不承认吗?你能不承认成住坏空吗?我不反对你这个有,不反对你这个七情六欲的有,不反对你这个灰的有,但它会变化,你相信吗?变化就是无自性,变化就是它无。这个没问题,就是我们对立的思考习惯了,你说这一个话题它就要对立,这个也没问题,我们可以去观察的。我也有这个思维习惯——就是对立的习惯,但是是个坏习惯。

要是没啥问题了呢,就特别好,我们这一节课的作用就起到了,跟大家结一个善缘,在我们人生的以后的相续中呢,若是还有机会供养大家,还来继续和大家交流,谢谢大家!

 

精华摘取:想做一个成就的人,去观察时代、群体的需要,给自己定位,最简单!

 

 

笔录:正念

一校:明润

二校:明良

三校:宝箧 2011-12-7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