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现行皆是人生的价值
2011年10月13日
于浙江大学开示
内容提示:
一、
开示
二、
答疑
1、
大学生在社会上如何定位?
2、
如何发现自我、认识自我?
3、
怎么看待度人和度己的问题?彼岸在哪里?
4、
怎么看待死亡?是救一个人还是救十个人,如何选择?
5、
什么是心灵真正的需求?
6、
如何面对亲人的死亡?
7、
如何看待某些社会现象?
李老师:好了,现在我们开始上课了,今天呢我们接着上一次课的题目,就是“一切现行皆是人生的价值”这个题目,继续讲,把上一次法师提到的三个概念——就是增上、持平和减损,给大家做进一步的剖析。好了,我不占用大家太多的时间,现在请大家感谢法师给我们做开示。
师:那我们这节课呢继续接着上一节课的题目,因为这个内容呢也是第一次这样面对我们这些同学来探讨。这个题目实际是人生我们一种自我认识的这样一个鼓励,立这个题目也是我们的自我的一个反思呀,建立我们的思考体系的这样一个引导性的课。
因为象我们现在在读大学,很快就要面对社会生活,实际读书的过程不是准备的过程,也是人生的一个很有价值的这样一个相续。我们“一切现行都是人生的价值”,那么这个题目呢肯定是我们要说的内容。要是真正的我们能思惟思惟这样一个题目,那我们对每一个时间、每一个事相、每一个作为呢就会变得踏实起来,或者说会忠实地去守护着现前的这个事情、作为,把我们对未来期盼的心呢放得淡一些,对过去的回忆呢也放得淡一些,把现下的作用关注,关注点呢关注在现行中,这样我们作为、做事、思考,用力的力度、用力的方式呢比较清晰,可以说那么在现下的这个作为中呢,现行的珍贵价值感呢就比较充分。
因为我们平时的思惟方式呢基本上在三个阶段跨度的,我们把一个念头就分散在三个阶段:往往对未来有期盼,这个期盼消耗了很多人的现在的精力,造成了很多矛盾或者不满,对未来的期盼、希望;那么我们多有对现下的不满,或者说不满意,他会对现下有不尊重的这样的……,减弱了现下的认知与安住,许多人的作为啊、烦恼啊、焦虑都来自于对现下的不满;那么我们对过去就会有一些经验的、学习的、知识性的一些回忆,对过去就回忆。这是个普遍现象。
五个角度:物质、精神、信仰、觉悟、智慧
为了避开这些分散我们有限的精力的这样的做法,我们谈这个现行。现行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五个阶段来观察,普遍的我们第一个表现的比较多的就是物质的需要,这个现行中物质的需要,这一类呢那是比较普遍的,对物欲的这种渴望或者说作为,这是一类现行。
有的人呢物质上的认知呢比较平淡了,或者说能满足自己的这个物欲了,有一类有情呢就追求精神。物质上他得到满足了,经济得到满足了,他就会在娱乐上或者说精神意识上去用功夫。这一类也是现行中的一个分类,我们只是把它分分类,希望大家有一个认知。
在精神或者物质上有一定的认知,有的人就去在信仰上去寻求自己的这个物质、精神的归宿。信仰,就是心灵深处的这样一个回归认知。因为信仰会给人带来一些现行的安稳。一旦有信仰,很多人的心、作为会沉静下来。因为信仰它是个平和、不计较得失、不再起伏的这样一个平台、一个状态。
所以它就能觉悟,能使人呢反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或者是宗教生活。他会有反观的这样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呢就是我们称为觉悟层面的这样一种现行。你可以对号入座的,可以给自己的现行去对号。因为我们上一节课把这个分成减损、平持、增上。那么这个是一个增上的过程。
第五大类,我们在社会上经常对一些伟大的人物做一些评价,说他们是智慧者、智者、明了的人,像我们中国古代说圣者、智者,像对老子这样的人,对孔子这样的人,诸子百家这样的人,或者说我们心目中的一些伟人、智者,我们就有这样一个认同,他们也在作为,那么这些作为都是现行。
那我们对物质的需要比较渴望的人呢,对物质精神这两方面需要的人呢,很正常的他的徘徊性比较多,由于这个物质的需要是变化无穷的,他这个增减性也是十分差异的,也可能很大的财富你也不会满足;有的人呢生活得很贫穷,但他也安乐,为什么呢?因为他对物质的认知比较平淡,或者说知足常乐的这样一个话题。对这一类的人呢,对物质需要的层面的分析呢,或者这一类的现行者,他可以去对照,自己用哪种心情,因为物质的需要它有增减变化。
像我们现在每一个同学都用的学习工具,那在上一个世纪我们读书的时代,那是梦都梦不到的,教室、环境那是差距是十分大的。以前有一个好的钢笔就可能很了不起了,那现在对学生来说这些东西不算什么。但这些物质层面的东西给人、给许多贪婪的人或者说不知足的人呢,带来了很多负重与自卑。有的人因为得不到这些东西啊,在攀比、对比的过程中,最主要是物质,穿些什么、用些什么,电脑、车子、手机,可能这个呢有的人他不能持平自己的心理,那就会负重,当然也有自卑,有的人呢没有这个钱也要这样花、挥霍,那就造成了很多家庭负担、社会负担、周边负担,那么这个呢,实际要是用这种心理呢,就给社会、家庭、自身带来了负重,那么这就是减损的一类人的行为。虽然你生活在人间,但是你减损了你人类的自我平持的内容,或者说这一类的人多有忧伤,多有焦虑与逼迫。
2、精神
那我们要是在物质上能知足常乐,那不管你是富有的人,或者说是相对经济条件差一些,也都不足以为奇,也都不算什么,因为我们可以从精神的层面来调整它,来认知它。许多富有的人,可能精神上的生活并不是那么富有,不擅于思考,不擅于运用人生,不擅于观察人生,那他可能是活得很贫瘠的,就是精神的贫瘠,这样的人呢我们也处处会看得到的。
那我们作为一个学生对这个方面的认知,那我们就可以从精神方面来平衡调整,当然不是像阿Q那样的自慰,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上的认知罢了。那么精神层面呢它也是有多重性。像我们现在的人呢,许多孩子喜欢打游戏啊、看电影啊,一些娱乐性的东西来填充自己的精神生活;一些擅于思维、观察、学习的人呢可以通过读书啊、思维啊、一些哲学逻辑的或者说一些学习啊,他也可以使自己的精神生活的这种多重性得到一个平满。
3、信仰
我们在这两个角度一旦有认知了,能把握了,那他自然会回归到这个信仰的这种,信仰不管你信仰什么了,信仰的种类很多,像我们这个国家信仰共产主义,它是一种信仰;有的人信仰资本主义,有的人信仰……,不管是什么信仰,宗教信仰也好,他都是有信仰的,要是没有信仰的归宿,那么这个精神与物质的生活呢就会抛在荒野之中,你就不知道你的归宿是什么,等于你身心的作为没有归依处,那么这个信仰实际就是回归的一个层面,或者说平等安住、安稳的这样一个层面。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现行啊可以把它剖析出来,你可以去认知。那你说我没有信仰那也没问题,你观察观察你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徘徊就可以了,或者说认知就行了。你这个不管是物质的满足也好,精神上的娱乐也好,你都要有个回归,最究竟要安稳在一个状态上,这是必然的。
4、觉悟
那么我们一旦有安稳的回归这样一个作为,觉悟人生呢势在必行,它是一个必然的这样一个结果。实际这样的说法呢,它又是个升华的过程,人生升华的一个过程。那觉悟的人生呢,人在生活中,在习气中,在苦乐中,不管是苦是乐,他都能觉悟它。能觉悟这个苦与乐,觉悟人生的每一个作为,这样的人他生活在一个很富有的物质精神很安稳的这样一个状态下。
因为在我们这个国家呢,可能是大家对信仰也好,对这个精神、物质也好,教育分了这样一个次序的,我不知道大家接受没接受过这样的教育,但我们今天可以尝试着这样谈一谈,希望大家有这样一个的参照性的观察。把它当做一个参照性的东西,你可以来引发你的思维,对你未来人生的择取,可以给你带来一个方便。那我们来提供一个意识、文化的一个引导一样的,希望大家有一个自我思考、自我来决定人生的这样一个参考思维的方式方法。因为解释这个现行,无外乎是引发大家的一种自我审视能力、自我观察能力。因为你有这样的能力了,你再去走向社会,走向你陌生的环境中,你就无所畏惧,因为你有力、你擅于思考、你安稳,你在精神物质的需要上你了解你怎么样来处理自己,怎么处理自己面对的实际情况,那我们就会来觉悟它,为什么呢?因为你知道就是觉悟,你明了它就是觉悟,你会安排这个事情,你就不会手忙脚乱。
听李老师讲,我们浙大在大学里还是很重要的一个学校,就是说我们大家不用考虑自己未来的工作的,为什么呢?因为你在这样一个学校读书,本身就有很多的这样一个支持,学校的名字也是个支持,你读的专业与你认真的学习、宽松的学习、学到的实质的作为也是支持。那你未来呢不用去担心地学习,应该用轻松的角度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去学习,因为这个,所以你在这个觉悟的层面去面对你现前的人生。那要不然我们就会迷失在物质的追求与精神的娱乐,而丢失现下的安稳与觉悟。
提出来人生的价值,无外乎是希望大家能有这样一个安稳的回归。信仰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是我们心灵的一个安稳归宿的导引罢了,或者这么说,是心里一种真正层面的需要。物质的需要它有一个回归的,你物质的再多的作为、你再大的拥有,你心地也要有一个回归;你精神的再多的娱乐,你最终也要有一个休息的地方,那么这个回归呢是心灵的一种需要罢了——原始状态,或者说最真实的一个状态,实际“信仰”是一个代名词一样的,就是我们真正的、心灵深处的这样一个安住、这样一个回归。你没有这个回归,你想觉悟这个苦乐的人生——苦乐交织的人生、顺逆交织的人生、成败交织的人生,是没有机会的。往往我们就会迷在这个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满足与不满足,在物质与精神的满足与不满足上人就会迷失。满足的人呢,或者一时满足的人呢就会侥幸、会自慢,后面遇到变故以后,就会遇到不满、迷失、迷茫、纠结。
所以说觉悟的层面对我们来说,要有很好的回归的这样一个底子,这个底子呢就是你要返观内照,去审视自己心灵的需要。我把信仰当成一种心灵的需要呢,可能说你自身反思的一个东西,你心灵真正的一个需要,信仰不过是个表达罢了。那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呢,这个觉悟人生的机会呢就会在我们生活中频繁地发生,我们经常会觉悟每一个物质的交往,或者精神的交往的这样一个过程。
5、智慧
那么智者的作为,我不知道大家现在羡慕的什么,或者说敬仰的什么人,那么智者呢我感觉是天下所有人都会敬仰的人,像我们这个学佛的人呢对佛陀,认为他是真正的智者,那我们就去学习他的一些方法。像中国的智者——孔子,我们称为孔圣人,老子,我们都有(敬仰)。我对中国传统的这个明朝的王阳明先生特别地崇敬,他这个“知行合一”、“良知”多次感动了我,那这个里面有我们对智者的一种认知,他们对我们有一种启发。
所以现行我把它分成这五个层面呢,希望同学们对自己现前有一个判定,或者说思想动态、作为、选择的一个判定。那我们昨天说这个增减也好,平持也好,减损也好呢比较泛,这样说可能就比较简单一些,比较好看得懂。希望大家能看得懂,看得懂我们这一节课就不空过,不空过那它的意义也就比较好,人生的意义就比较好掌握自己的人生价值。现在可能这个学生时代啊,能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的观察、独立的认知,是我们真正的很大的一个财富,你在未来的事业作为中,在现下的安住中它会给你带来一个很大的效应。
那我们对现行这样一个提示呢,希望同学们接受一个理念,来作为观察的一个方便,它就是一个道具一样的,像一个工具一样,来使我们的思考多提供一个角度。当时李老师请我们过来,大概有这个理念,希望大家多一个角度,来认识、学习人生,尤其学习过程多一个角度是很难得的。
“一切现行皆是人生的价值”这样一个话题,希望我们能去思维观察的。在这两天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呢,大家会对这个课题还有一些问题,那我们不妨呢就这个题目的问题,就这个现行中的这五个分析方法的思考,我们可以来提一提,讲一讲自己思考观察的一些疑问也好,接受力也好,我们看一看是不是这样方便一些,因为参与很重要。提一提,我们尝试着转化转化。可以讲一讲自身对这个提法的一种认知也好,或者对“一切现行皆是人生价值”的这个课题啊,我们当一个话题来谈论也好,当一个思维的思考题,思维过有一些认知也好,可以谈一谈。
因为(大家)可能没有这样思考过。每一个问题、每一个作为呢都有它的多面性,或者说角度不同。往往我们会用情感、情绪、习惯去思考一个问题,把它当成一个事实。我们要从多个层面去思考观察呢,就会提高我们的观察力。从多个角度,有时间说一说,这个角度就会明确出来,因为有时候会想得到但表达不出来,表达得出来但思维并不细腻。学生时代的这个思考的角度啊,(若)不受教是很难走出自己的那种思考角度的,因为学生时代很多思考角度是不成熟的,或者说不是多个角度思考的,这个呢要去习惯它。
多个层次的思考,我们提出这个增上、减损、平持,实际上是希望大家对自己的人生、自己的身口意的作为,或者说每一个现行多一个角度多一个层面去思维观察它,这是个习惯问题了。你要是对每一个问题都能从三个角度、五个角度去思维、观察,去感知,再去抉择,那你就会变得很有力,你这个决定、作为就很有力,因为有支持,有思想内容的支持,有观察力的支持,有多方角度的支持,这个支持会使你身心作为清晰,就会远离这个犹豫、徘徊与混乱,远离这个东西。
因为这种思考啊,就是我们现实的这些已经在世俗中生活、工作的人们啊,这种多角度的思维机会也不多,往往呢我们就会用自己的好恶、自己的知识层面去分析一个事情,认知一个事情,多角度地、不受限制地去观察思维,那对我们这个人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财富。不断地会转换自己的思维角度、观察角度、作为角度,那你这个人就会有很多思维、作为、成就的空间,因为对学生来说这个空间十分重要。这个空间一旦在我们生活中、意识中成为事实,那我们面对社会的这个大环境、大学校,那可以充分把它发挥起来。
答疑:
1.问:我想问一下,作为我们大学生,我们怎样在这个社会上自我定位?
答:昨天不是这个(浙江大学)课堂啊,是(浙江工业大学)那个课堂,学生定位,定位这个课题可能是个大课题啊,这是李老师出的课题。应该是昨天吧,昨天他们有学生,有一节课,谈到自我定位问题,我不知道大家思考过没有?要不是老师提醒的,自己思考过没有?谁思考过自己的人生定位的同学举举手,站起来讲一讲你的定位。没问题,这样我们就比较亲切一些,就是跟自己有关系,没问题,站起来讲一讲。说自己的定位,让同学们参谋参谋挺好的。(学生:思考过,但没思考出结果。)没有思考出来结果?有没有哪个同学思考自己的人生定位的考虑出来有结果的同学?看来我们离毕业还远一些,可能还不太思考自己的人生的定位,(和昨天的)学生不一样,对,昨天是读研究生、博士的,可能是他这个角度不一样,还没有思考到,还没到那个时刻。
今天提这五个角度呢,或者说五个层面,希望对昨天那三个“减损、平持、增上”那个人生的思维观察转换一个角度,希望同学们有这样一个哪怕听闻听闻这样的感知性的东西。也可能我们离开以后,像李老师以后给你们讲课呢,你们就会多一个层面的东西来思考,现在我不知道起不起作用啊,但我是尽力而为,把自己该讲的东西讲一讲,希望为大家提供一个方便。
因为在我们接受的教育中呢,基本上换位思考的东西多一些,多角度思维的东西多一些,多角度的换位思维,多角度的作为思维的东西多一些,这样会给我们带来一些生活比较丰富的内容。也可能在学生这个阶段哪,学习这个阶段呢,娱乐的比较多,对物质的向往啊,或者对物质的感知的东西,也会多一些;尤其是对精神生活的人呢,这个年龄段渴望的比较多;那么安稳、安住的回归呢,可能认知就少一些了;去觉悟人生基本上我们还没有太多的资粮,或者说没有太多的这样一个愿望与动力,所以大部分同学还是在物质、精神生活的这样的层面上去碰撞。
但这个话题呢,可以留给大家,在人生的以后的相续中呢,它会起作用的,它会给我们增加一个角度。也可能遇到一些问题了,遇到一些违缘了,你就想到信仰与安稳的东西,就是会反省自己心灵的需要。现在我们心灵的需要,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还是比较少一些,这是很正常的一个状态,因为我们还不够成熟,还没有遇到实际的生活,大学这个阶段的生活还不是实际的社会生活,还是一个学习的阶段。所以说像这个信仰、心念回归的认知、觉悟乃至智者的生活对我们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个没问题的。那么我们学习的时间,先把它有一个概念还是很重要的。
可能谈这个话题呢,因为大家对现行的这个啊,我们前天的课吧,大家有一些提法、有一些说法,可能这一天一过去,跟我们现实的生活又拉开距离了。我听李老师讲,他听完那一节课就留下三个东西:增上、平持、减损。我不知道同学们能留下了什么概念,因为现行的认知实在是我们每一个人,对每一时每一刻每一事的认知,我们对每一个事情的认知,能做到每一事每一时啊都能充分地认知它、运用它,是要很多生活资源的支持,或者说学习的支持,要不然很多时间我们会把它空过过去。因为一天24个小时,人能有效地来运用它,来有作为,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有的人吃饭会吃不香,睡觉会睡不踏实,做事情不能全部投入,好比学习他会三心二意,因为现在有电脑啊、手机啊,信息量很大。像我以前读书的时间,老师在台上讲,我在下面看小说,经常会那样干,把那个书放在书兜子里面去看书,老师讲的东西不听——但那也是个机会,老师跟我们交流的机会我们把它丢失了,因为看书什么时间都可以看,但是我们受教的机会很快就会过去了,就没有人这样很规范地去教育、引导我们。所以说每一个时刻呢都是很有价值的,它有个特定的价值,你一旦错过去了,好比说你有个电脑、手机,或者说你有一个书籍你可以自己看,你随时都可以看,可以用它。但老师教育你是有限的,我们学习交流的机会是很少的,那你自己选择的交流机会很多,但往往我们会选择自己可以主动作为的东西去重复它,在这个很少的机会上去丢失它。
所以说每一个当下、每一个事相,运用得很得当,对我们来说还是个很大的课题,想把生命的每一天的24小时都运用得很充分,或者运用得没有后悔,或者说回顾过来没有任何的后悔,那真是需要我们对现行的一个很深刻的认知,要有很深刻的认知。(若)没有很深刻的认知,想把这个我们每一个事、每一时都做得不后悔、很得当,还是个难题。
刚才同学提出来这个人生的自我主体的思考,学生的学历不一样,面临的问题就不一样。因为我比较少面对我们这样的同学啊,所以说也有交流的距离,希望大家没有距离,因为这一节课基本上我希望没有距离,这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过去想再请这个和尚来讲(有)很大的困难。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能有一些东西可以提一提,尤其现行这个课题,能提一提问题,对你来说真是个机会,是个交流、实践、深入的机会,很好的机会。
社会、集体的需要给我们人生定位以最大的空间
师:这个课题很大了啊,坐下来吧,好,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哎呀,这是人生主题的一个问题了啊,这是人的自我价值问题,这又回到“现行皆是人生的价值”这个课题上。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我不知道同学们自己这样真正的严肃地思惟过这个问题没有,发现自我,认识自我。
实际我们这个人呢这一生来的呢多不知道自己的来源,就是怎么来这个世间的?这一生的作为是什么?很准确地认为自己的作为是什么?死亡以后是个什么?是断灭还是有相续?对人的、对自己的这个来处何以作为?何以去向?真正有思考的人有没有?我还是希望大家举举手,对怎么来到这个世间,这一生有什么作为,自己又有什么一个去向,哪个同学思惟过这个事情,举举手。思惟过没问题,可以说一说。
某学生:这种事情一般都是越在年轻的时候或者是小孩的时候反而可能想得越多,然后越年龄大了甚至知见多了,其它烦恼的事情多了,可能反而不会思考这样人生更深刻的这种问题,但是一般在小时候提出这样问题的时候,又没有人能够解答,所以大多数人还是比较迷茫的。
师:思考过,没有思考清楚。或者说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长、生活需要的增长呢,我们就把这个问题给遗忘了或者淹没了。每一个人呢他的来源哪,我们要是不思考,我们对过去不够尊重,不够了解,我们要是对我们的来源没有思考过,那我们就是凭空而来的。没有一个人是凭空而来的,他一定有出处的。很多人会说自己是父母生的嘛,就够了,那他就不会去思考,父母没有生他之前是个什么,这个生命没有现前是个什么,他不会思考,也没有必要思考。那你这一生有什么作为可能你应该思考了。就是刚才这个同学提这个问题,怎么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能不能有同学来代替我回答回答,就是自己真正地认识自我了,发现自我了,有这样的同学了举举手,或者说思考过自我、自我价值。
哦,看来我们对现在的人生思考的人,或者说这种感动哪或者说这种愿望呢也不是太强烈,这个也不是问题。那我们这一生每一个人一定都有自己的作为,就是价值观,都有自己的作为。大部分人可能用这句话说,“摸着石头过河”的人是比较多的,就是走着说着,走着说着的人是比较多。那人生要是没有一个清晰的愿望,那是十分困难的,发现自我或者是认识自我。昨天在另外一个李老师的课堂上呢,有同学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人生的自我价值,他怎么都思考不清楚,我们讲了一个过程,我们不妨呢在这一节课呢也把它复述一遍,看看对大家是不是有一些提示。
三个角度思考人生的价值:个体、群体、社会的需要
怎么说呢,我们这个人生的价值观往往是从三个角度来思考:或者个人、个体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思考角度;那我们通过群体,好比说这一代同学,这一个班的同学,他们的需要,或者我们学生的需要、群体的需要;有的人就不这么思考,他会思考社会的需要。那我们人生的价值对于个体来说,他肯定有一个思考的方法,或者作为的这样的一个思观,那么要是从群体上、从社会的这个大的环境上来思考自己人生的价值。刚才这个同学讲的怎么发现认识自我呢?
那么从个体、群体、社会这三个角度呢我们来思考它,就比较方便一些。从个体的我们对自己的自我认识呢就比较狭隘一些,狭隘大家可能是比较好观察的。从资源、动力、作为、成就来说,我们一对一地思考自己的作为、自己的资源、自己的状态、自己的需要,都比较狭隘,这个面呢就是很小的一个面。那我们对群体,好比对这一代的学生的需要关注,或者某个群体的需要的关注,那呢相对的面积就大一些。那我们对整个社会——国际社会、国内社会、群体社会的这种整体的需要那就比较大了,或者说就比较根本了。那么我们从这个大中小的角度思惟观察,那它的作用力,结果呢同样会有大中小的这样的状态。那我们要从社会的角度来考虑、发现、认识自我,它的作用力机会就多;那么这个从个体的需要、个体的作为、个体的状态(来思考)这样的机遇就少、就小;那么从群体的观察呢,它是比较中性的。
那我们作为一个对这个时代的人,要是我们对群体、对社会有关注,对群体、对社会它的作用力来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作用,那我们这个人呢就有作为,或者说成功的机会、学习的机会、参与的机会都比较多。那就是对社会的观察、社会需要的观察。因为我说这个观察呢就是需要——个体的需要、群体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你要来认识自己你要去认识需要,你认识自己的需要,认识群体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你就会发现自己能做些什么、该做些什么。
上一节课我们提到“四正勤”
(注:【四正勤】 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我不知道大家查过没有。“四正勤”这个名词呢,是一个很好的作为的方法。对自己、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就会决定做,或者对自己、对群体有益的事情决定做;对自己有益、对他人有害的事情呢不做、少做;对他人有益、对自己有减损的事情呢,做,少做;对社会有危害、对他人有危害的事情绝对不做;自利利他的事情一定做。它这个正勤是正确的作为,这样一个说法。
那我们所面对的需求呢有的是个体的需求,假设是我们关注在个体的需求上去作为、去发现自己、去规范自己、去运用自己,这个量呢就很小、很自私,这个作为就会减损自己的人生,使自己的人生的作用变成一个狭隘与自私的这样一个私欲上来,私欲呢作为就很小,就会减损自己的作用。因为你是一个群体性的人、社会性的人,你要关注到群体的需要与社会的需要,那你的作为就会增益,因缘就会增上,那成就的机会就多,或者就做得大,或者做得广、做得宽。所以呢我们发现自己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来观察个体的需要、群体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来作为自己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的一个最简单的参照方法,这样的方法最简单。
因为我们人怎么认识自己的作为,怎么认识自我,所谓的这个自我,就是需要与作为的价值。那我讲到每一个现行皆是人生,这每一个现行皆是价值,那么这个人的价值就很充分、很圆满,实际这样的人生是圆满的人生,不管你怎么样的作为都是价值,你都能觉悟它。恰当地去观察它,那你的这个人生是充分的、是圆满的。我们要是从个体的需要、群体的需要、社会的需要,那我们宁愿择取社会的需要与群体的需要,那我们就会走出自我,发挥它广大的作用,不削减这个人生,使这个人生变得狭隘。
很多人现在有自闭的这种倾向,就因为自私、畏惧。刚才这个同学提出来,畏惧呀,人有畏惧的这一面,这个畏惧是什么呢?对社会与群体的观察太少,观察群体的需要与社会的需要,人能走出自我,那么这个自闭呀、畏惧呀就会丢失。我看到过一些同学站在这个讲台上就会腿软的,或者说语言啊、表达啊就会出现障碍。我以前上学时间也有这样的状态,人一多就不会讲话了,那就是一种畏惧的心理。那我们走上社会,就像面对整个社会一样,你要考虑到社会的需要与群体的需要,你就无所畏惧,你已经思考过、观察过了。这是个特别大的一个事情。所以我们要善于从社会的需要、群体的需要中发现自己的作为、作为的空间、你作为的理想,这样我们的人生呢就变得十分的有意义、有空间。那种自私的逼迫、狭隘的逼迫与畏惧的逼迫呢就会在我们这样的观察过程中把它遗弃掉。
所以呢刚才这个同学提这个问题呢,我们就来从社会与群体、个体综合性地去审观自己的需要与作为,那就比较好、比较得当或者比较方便地会认识自己人生的价值,起码说作为的价值。当然觉悟啊、安稳哪现在我们大家对这个地方的理解或者感知不是太强,那我们就来讲讲它的作为。所以说它的作为面对的是群体,那资源就多;是社会,那资源就更大。
我遇到一个企业家他所做的东西呢我十分感动。他从他父亲这一代开始,他们这个家族提出来一个就是“利益社会、爱护国家、饶益有情”的这样一个大的愿望,这个愿望使他们聚集了很多所谓的成就的这样的作为,也给他们带来了财富。因为他关注的是社会与群体的需要,所以说他的作为就很直接,机会也很多。像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呢?——社会的需要,或者群体的需要,所以说他们这个家族啊就很有作为。但是跟他同样年龄的人很多连家庭都养不好的,或者工作呀、生活呀就很多逼迫性。同样走向社会的人他关注的角度不一样,有的人就生活在自己自私、狭隘的一种习气上去了,作为、选择、自我认知都很狭隘,就是自私自利、自我作为。那么他就没有大的心胸,也就没有大的机会。当然我不知道成败对大家的感受是什么,要是真想有成就,那你就要多为社会群体这个角度去观察、去认知,那你未来的作为的空间呢自然地机会就多、空间就大。
所以说昨天有一个读研究生的同学提出来,他说他对人生的思考没有观察出来,就是很逼迫,有一种焦虑的感受,马上就要走向社会了,我们就给他提出来这样的一个思考方式。刚才这个同学提出来自我价值、自我发现、自我认识,实际还是一个人生的主题、作为问题。那我们提出来这个参考呢,希望大家有一个自我反思,或者说自我认知,从哪个角度去感知、认识人生。
因为在李老师心目中,你们浙大的学生,个个都是精英,大家都是很出类拔萃的人,才到这个学校读书来。他很自负的、很有自信的,一说就是我们浙大的学生!个个似乎都是就不用说就可以了,必然就会有很好的作为,当然希望大家能在各方面呢更充实一些,有这样的理念。
那这个问题呢大概从这个角度做一个提示,给这个同学做一个简单的提示,你可以去思考思考。满意不满意我不知道啊,这样提示提示。还有啥问题?
正信与迷信
3.男老师:小乘佛法讲究度己,大乘佛法讲究度人。怎么看待度人和度己的问题?度人是度到彼岸,彼岸是在哪里?
师:好,提到宗教问题了,那我们先讲一讲迷信与正信的问题。本来不想在这一节课上谈这个东西,那既然推到这个地方了,我们就来破除迷信。
没问题,我来体会体会他这个话题。这很专业的一个同学啊。那我们就谈一谈,因为刚才李老师给我一个课题就是迷信与正信的问题。那我们就简洁的来讲正信啊,正信呢是心地的一种真正的需要与表达、心地的表达与需要,或者说心地的一种绽放、心智的一种绽放,或者说我们每一个人本有心的一种绽放,本心的绽放,就象花一样在绽放,它没有任何的约束与制约,它真正的舒展、真正的明亮、真正的无碍、真正的圆明,这个呢它在表达的这个过程中呢我们称为“正”;被压抑、被扭曲、被削减、被割裂,我们称为它“不正、不觉”,压抑了、扭曲了、变形了、割裂了,那就是“不正”,有人称它“邪”。
那么这个正信是什么呢?让我们的心真正的绽放、真正的安稳、真正的清净,不可颠覆的这样一个安稳、这样的一个透视。佛教有个名词称为“明心见性”,因为本来这一次我说尽量不讲这些东西,但是提到这个地方了就讲一讲。这个“正”呢是我们本来具有的,非是得来的,也非是外面附加的东西,是本来具有的,所以称为本心,说本具。佛陀这个教言呢,是很完善很真实的,没有任何的附加与减弱,不减弱任何人也不附加给任何人,它是真实不虚的。所以能了解了这个就是正信者,能了解了这样是把我们内心的智慧与慈悲、本有的智慧与慈悲运用出来,这就是正信。正其名,信其智。
那么迷信是什么呢?烧香、祷告,求东求西的这都是迷信。那现在社会上许许多多的所谓的佛教徒呢大部分都沉浸在迷信的状态中。大部分!就是有所求。这个有所求呢,他内心呢充满了亏欠、欠缺。他就迷失,向外去乞求,这个乞求呢就是迷信。佛教讲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本净的心,本心具足,本心圆满,非是增减而得的。你把你这个本心、圆明的心用得出来,那就是正信;用不出来,若依亏欠的心、欠缺的心、乞求的心去学习,那就是迷信。因为你迷失了你的本心,迷失了你的本性,丢失了本性的妙用,蒙蔽了自己的本心,那就是迷——丢失了、迷失了。
相信同学们都不是迷失的人,都具足正信。这个正信是什么呢?相信自身每一个有情都有这样一个本具本净的心、本来具足的心,不要去用亏欠、迷失这种缺欠的心去用自己的心念、自己的作为,那你就是一个正信者!正信什么呢?正信人人都本来具足。
那我们把这个所谓的迷信、正信呢做一个这样简单的提示,再来谈大乘小乘的问题。他说度彼岸,彼岸度什么呢?这个“度”字啊,有的人会加上三点水的(渡)。因为我们执着于是此岸彼岸,所以讲度;要不执着,这个度是没有必要提它的。所以呢我们本来具足的心一旦从我们业力的水面浮出了,就是被得度。此岸就是执着之岸,彼岸就是解脱之岸。那人类对执着有认知了,那就到彼岸了,就解脱了。这个解脱是本来没有缠缚的,本不可得的,那就是度,那就被度了。因为我们固执着彼此,所以我们产生了对立,对立人产生了矛盾,矛盾带来了焦虑与消耗,自我消耗。那我们把这种对立矛盾的心呢,有一个认知。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呢,称为“二元世界”,这个世界就是男女、天地、大小、善恶、得失、人我,无量无边的对立组成的这样一个世界。这是一个矛盾,这个矛盾造成了内心的消耗,人在这个矛盾中、得失中会徘徊,大小得失中徘徊,消耗了自己,过多地消耗了自己,所以造成了这个世间的焦虑,造成了很多自我的消耗。那么佛教的这个度脱,所谓的度脱,解脱于别人呢,实际上就是从这个矛盾心中走出,远离矛盾,回入圆明,心智圆明,他就安然于世了,处理这个问题就安然了。
之所以说到大乘小乘的问题,大小二乘呢,自利者一般他们称为小乘,自利利他称为大乘。就象一个车一样,载负一群人,称为大乘;自我利益呢,自我解脱,趋向于寂灭,称为小乘。这个词呢,有它公正的地方,也有它生涩的地方。因为小乘呢,又称为根本乘,所谓的根本呢不能说大小。但是在中国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呢,大家对大小乘二法是比较有特定的说法的。一般说我们大乘佛教,这样的人比较多,但是很多所谓的学大乘佛教的人呢,连这个根本乘的利益都没有得到,那他很难做一个大乘行人。因为自解脱尚未成就,欲利人不可得的。所以呢小看小乘也好,结果呢自利都没有得到,所以说泛于空说、泛于言说而不能成就,这样的人是比较多的。
那我们说这个度啊,度者就是本不可得,枝叶上、过程上都是可得的,因为缘生缘灭的法则上,你缘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呀是个十法界的世界,十法界,有十种法界:人、天、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这就是十个法界。这十个法界中呢,我们人类法界只是其中之一,十法界之一,那人类法界的空间比较大一些,如此而已,所以说佛说人身难得。人的选择机会——善恶、是非、大小,人的选择机会能力特别强;天人呢耽搁于五欲,没有选择;地狱、饿鬼、畜生恶道众生没有机会选择,他们在受苦。就人类自由性比较大一些,人身是比较难得的。
所以说这个大小乘度脱、解脱的问题呢,这个度的问题呢,给这个同学做一个简单的提示,因为这不是宗教课,所以说提示一下就可以了。谢谢!
4.学生:我想问一下有一个很经典的问题,我想知道法师是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就是说如果你有二种选择,一边是一个人的生命,一边是十个人的生命,但你只能选择一个情况,被迫放弃另一边的人,那么此时您应该怎么解决?还有一个问题是,您是怎么看待死亡的?
师:先说死亡啊,因为死亡我们比较亲近。选择一个人的问题、十个人的问题呢我们机会很少。
死亡问题,我们人生中呢有几个大的过程,不管你怎么看待,这些过程跟你都有关系,就是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些过程。那我们一切现行皆是人生的价值,那么生老病死就是四大宝窟了。你能不能把它挖掘出来呢?挖掘不出来你就会对抗生老病死。所以有的人就希望自己长寿,就天天锻炼哪、养生哪;怕自己疾病,吃这个药啊、那个营养啊;怕自己衰老,这样涂呀、那样抹呀;但是这生老病死呢它是必然的进趣,这个是我们的宝藏,从“一切现行皆是人生的价值”这个角度来谈,它是宝藏,是你人生的内涵,是你觉悟的资粮。
那我们单单的谈死亡吧,在佛教来看这个死亡呢,可以写一万个“如”,因为生死本身是我们人生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如幻的,这个过程就如戏,这个过程就如梦,这个过程呢就象草露一样,一晒就干了。我们看过电影看过戏,再长的电影,你上集下集看完了,它就结束了。但这里面很多情节,我们的人生呢生老病死也有很多情节,演完了,它这个过程就过去了,所以过去了就说它如戏;过去了,你留下一个记忆、业力的相续,说它是如幻;这个相续你还会有执着,也可能产生新的作用力,所以说它如梦。为什么说如梦呢?我们睡下了,做了一梦,醒来以后呢这个梦呢还会起一点作用,虽然梦中的什么东西都不可得了,你醒来了还有一个噩梦、好梦,令你喜悦的梦、令你忧伤的梦,这个梦虽然它什么也不可得,但是它对你还是有影响的。象我们这个死亡呢,亦复如是,也不过是一个如幻如梦如戏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呢,人人都要经历的。甚至我们过去说我们这个过去生中多次经历的。只是说在你记忆中,这个如戏如幻如梦的这个死亡,很多人不去碰触它。
我在云南这个地方,经常看到它的报道,每一个月大概这个车祸的伤亡就是几百人。每一个月都是几百人,死于这个车祸。很多人呢都很健康、很年轻,也可能在受很好的教育,也可能很自负,但是车一追尾就翻车了,也可能自己驾驶不好就翻车了,也可能……,出现很多可能。这些可能呢如幻就来了,如戏就来了,如梦就来了。很多年轻人比较自负的,认为这些东西跟自己没关系。美国的世贸大楼,那个飞机飞下去以后,那大楼里面的什么样的人都有,那个大楼一倒,里面什么自大的人、自慢的人、自卑的人,有学问的人、有本事的人、穷人、富人,这都没了,都在如梦如幻如戏,结束了,这一段故事结束了。
那我们对死亡的认识实际是死亡是生命的一个过程。生老病死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它没有什么可怕的。佛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用了很简单的一个方法,说你要是死掉,就回本家本国极乐世界。社会上的人我不知道有没有办法啊,有的人死掉就放到棺材里,放到那个骨灰盒子里面,然后埋到一个墓丘里面。这有温州的居士,温州的人盖很大的坟墓,花很多钱,把他放进去,但是呢那个只是一把骨灰罢了,或者说一个已经死掉的尸体罢了。那在佛教它就有个归依处,就是说死亡了极乐世界他要回去了。好,死亡这个问题呢也就讲到这里,提示一下。
希望我们这两节课能给大家带来未来人生的喜悦、未来人生的明亮,希望大家得到健康的加持与回归,谢谢大家!
如何观察自己心灵的真正需求
5.男同学:我觉得人活在这个世上有很多的追求、很多的需求,刚才讲到信仰,把信仰当成人心灵的需求,很迷惑什么是心灵真正的需求,请法师鉴别一下什么是真正的需求,给我们列一个标准,让我们有一个参考。
师:很好,因为心灵的需求呢,我们先观察一下,一个简单的问题啊,不同的年龄段,先从少年,现在我们这大部分都是青年啊,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不同的心理需求,但这是不同的阶段性的心理需求,阶段!因为阶段的心理需求呢大家都能感知得到。可能一个少年的心理需求,放在一个老年人的身上就没有价值的;一个中年人的需求,放在孩子身上是不需要的。很多人的教育失败呢就是把成年人的东西放在孩子身上,一些老师也会出现这样的一个代沟,把自己那个时代的需求放在现在学生身上。那么这个是不同年龄阶段的需求不一样。再一个就是成败者、心理状态、年龄状态、知识状态、健康不健康的状态,这也有这样不同阶段的一些心理需求。就是有的人是成功人士,他有他的心理需求;有的人真做得一蹋糊涂,他也有他的心理需求。那么这样的心理需求呢,是多层面的说法,这种种心理需求呢都不是真正的心理需求,只是阶段性的。
那么这个阶段的心理需求呢,实际是人人都在表达、都在运用,但是真正的心灵深处的需求,我们称为本心的需求。这个本哪,本心,万事万物一定它有一个根本的原则,或者说一个特质。我们要是找不到这样一个东西,那你说你的需求,都是某个阶段性的、某个角度性的、某个成败性的,那这个都是不完善的一种的需求,或者说不彻底。刚才我们谈到群体、社会的需求,跟个体的需求的差异,那也都是变异的、分段的。那要是去探讨整个生命、社会,它的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往往呢我们就能找到一个所谓的信仰问题上了。
信仰这个话题比较敏感一些,那我们就谨慎一点谈吧。因为信仰是人生作为的一个根本的动力与指导,其它的分段性的希望啊、作为啊很快就变化了。好比说一个少女,在少年时间她的确有她的需要;但是她一旦成熟,她又有成熟时间的需要;一旦成了家庭,她又有成了家庭的需要;一旦她做祖母、外祖母这样的人,她有这样的一个需要。那么这个需要的变化是十分大的。这不能说是信仰,这只能说不同阶段的一个生理、心理的一个感知需要罢了。
那么一个人一生究竟的愿望、整个生命究竟的愿望一旦找到了这样一个直指的东西,那么信仰,它的这种价值,或者说特质、标志,我们也就能认同了。千百年来或者说从人类有历史、有文明、有记载以来,我们留下来的东西,能留在社会上的东西,基本上是靠信仰留下来的。不管是文明、思想、哲学、宗教等等,都是靠信仰、信仰的支撑把它锤炼啊、纯熟啊、记载啊,保留下来了。
当然宗教信仰是其中之一,现在人呢有的人信仰科学,就是万法万事都唯科学,就是以科学来说,所谓的科学观。那么有的人就信仰科学。象在我们中国呢,我们国家的主体教育呢那就是共产主义教育、共产主义信仰;那在资本主义国家呢,有资本主义信仰;当然在有一些社会阶层呢,他有什么佛教信仰、基督教信仰、伊斯兰教信仰,这就是宗教信仰。信仰的层面十分多,真正什么样是我们真正值得我们拿出整个生命来归依、来作为、能正确指导我们的一种信仰呢?这是每一个同学自己思考的问题。我只能提出来。有的人信仰科学,有的人信仰宗教,有的人信仰资本主义,有的人信仰社会主义。这个信仰的种类太多了,有的人信仰无政府主义,有的人说我无信仰的信仰,他总是要有个思想的归依、回归的。那究竟什么对我们来说最安稳、最真实,那还是我们每一个同学们自己应该尊重、应该思惟、应该观察的,这个不需要我引导,这需要大家自己去思惟、观察、学习、实践。
那我举这个阶段性的、完整不完整性的这个思维,或者愿望、心灵的需要呢,真是差异很大,这毕竟不是真实的,最真实的还是根本性的东西,你能不能去考究万事万物的本质、它的本性?能考虑得到了,那你能找到你真正准确的信仰。这是我提出来的,希望大家能思惟观察。
那这个黄衣服的同学呢提出来这个信仰问题,是一个对人生有思考的、有理想、有思想的这样一个人。因为信仰是个大问题,信仰没有迷信的东西。刚才我们提出那个正信就是信仰的问题,你正信科学也好、哲学也好、无政府主义也好、共产主义也好、资本主义也好,或者说某个宗教也好,你这个信仰你拿得准是你的福报,拿不准你应该校正它。
所以说呢这个提法呢,我给大家做这几个角度的提示,希望大家有一个准确的自我思惟,尊重的一个自我思惟、自我选择。当然我希望大家有一个对自己有益的信仰,真正有意义、究竟意义上有意义的信仰,那是最重要最重要的,它会使你的人生快乐起来,轻松起来,使你真正走上一个健康的人生之路。所以呢正信的信仰呢对我们每一个同学、每一个人来说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思考题,或者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信仰的内容刚才我们讲了,那究竟不究竟,真实不真实,彻底不彻底,还是需要大家每一个人去寻觅、去观察、去决择。
好,这个同学的问题我就这么回答一下。谢谢!
6.同学问:刚才提到死亡的问题,其实我觉得自己的死亡并不是最难接受的,最难接受的是身边的人的死亡,他们去世了什么都不知道了,但是留下来活着的人是最痛苦的,我想知道活着的人怎么接受身边的亲人啊、朋友死亡?这个问题一想起来就很痛苦,根本不想去想。
师:这个很正常的啊。一般我们有一个亲人的支持,父母啊、姊妹兄弟呀、爷爷奶奶啊,一旦有这种亲人的去世啊,我们都会受到极大的震憾的。我们每一天这个全世界有大量的人死亡,他们统计过,60亿人哪,可能每一秒钟就要死很多人的,对我们来说我们基本上没有感觉,我们会嬉笑言谈之中来生活的,但一旦触及到我们的亲人死亡,你的配偶死亡了,你关心的人死亡,你就会受不了的。这为什么呢?实际从心灵深处来看,还是自己对死亡的未知不了解。不了解死亡的实际的状态,或者说它实际的内容,不了解带来的恐惧呢是必然的。主要是不了解,一旦了解了,那就没问题了。我们活着的人怎么面对死亡的人?实际这个话题不是一个话题,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面对这些事情,每天就在发生。
有一天呢有一个山东的人,我们认识十几年了,给我打电话,说一个人呢买了一台好车子,把自己家里所有人呢都装上去,然后呢就出去旅游,旅游一高兴就想试试这车子的性能,这个车子呢可能是一个名牌车子,花了可能是一百多万,感觉到肯定是没问题的,底盘很重,很安稳,有很多这个电脑控制的设置。他就飙车了,这一飙一家人就没了,他的亲属啊给我打电话,说:“你说这人有钱也好,没钱也好,这干个啥呢?这一瞬间一家人都没了。”我说:“是啊,每一天都有很多人在我们身边就悄悄地没了,但是很少引起我们的重视。亲人、跟我们有关系的人突然去世了,很多人就忍受不了。”最主要的忍受不了并不是他的死亡,而是对状态、对内容的不了解。象刚才这个同学讲的人死了就没了,没了,是什么?死人如灭灯?没了,没(mo)掉了,他就产生了对断灭的一种恐惧——断灭,断掉了。这很吓人的,突然灭掉了,人就会恐惧。实际他要是说他回家了,他到另外一个好地方去生存了,可能他就不会产生恐惧了,他就祝福他了。
六祖大师啊,我们佛教界呢有一个六祖大师,很多人可能就知道,读过《六祖坛经》的人都知道,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他没文化,他要去世了他的很多弟子就掉泪,说:“你这一走我们怎么办呢?你去到什么地方呢?”他说:“你们要若知道我的去向,你们也就不掉泪了,也就会随喜了。”所以说呢这个一般的对死亡的畏惧,最主要对它的实际状况、对内容趣向不了解,产生断灭的想法,或者产生一种无明的恐惧,无明是一种黑暗的蒙蔽,它会产生很多疑虑。所以断灭也好、无明也好、无知也好,它都会产生恐惧,这个恐惧是很自然的。我们最主要是对它的内容状态不了解,主要来源就是这个。要把它的状态内容了解了,这个恐惧也就去除了。因为断灭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们一般人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或者是唯物主义者呢,会认为有断灭的这个事情发生,就是人死如灭灯这样的断灭见,他会产生恐惧,他又不接受这个断灭。不接受这个断灭,怎么会产生断灭呢?希望你下去思考思考。能接触接触这方面的书籍,了解了解,可能就不会有这样的恐惧了,这恐惧实在是对死亡去向的状态、内容不了解。再过多的谈呢可能时间不够,可以下去借助这个因缘看一看书籍,很好。
7.某学生:想问您就是您知不知道前一段时间有一个僧人叫某某,然后他说是全国第一个艺僧,就是他本来是一个出家人,但是他现在也出了自己的专辑,办了自己的什么可能是表演这种的,然后我想问您,您觉得这个是违背了原则违背了信仰的一件事呢?还是说他是一个创新的一个就是比较乐观一点的?
师:你比较关心社会问题了,我不太了解。但这一类的作为呢,我说就是专业、本份的事情。你就提到一个本份事。好比说各行各业的作为者都有自己的本份事,一旦跨越了呢就会引起社会的重视或者说引起社会的不同的反响。本份事呢比较安稳,但是我们这个时代呢,可能很多行业、很多作为呢都不太本份了,好比说有一段时间我们全国人民都去做生意;有一段时间呢全国人民都去炒股票;这一段全国人民都在搞金融,这很多本份事呢就不太本份了。这个不本份呢会牵制着各行各业的人不本份,实际这是个社会现象。因为具体的人我不知道,内容我也不知道,这是个社会现象。因为社会现象呢,我们能不去对抗,包容它就好,笑一笑就了了。
师:时间不饶人,到最后时间不饶人了。这两节课李老师很用心地爱护大家的角度给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也给我提供了跟大家交流的这样一次机会,首先呢很感谢李老师跟同学们,给我这一次供养大家的一些知见或者说一些想法,来提供大家参考思惟人生,使我们人生呢趋向于踏实、清晰、圆满。谢谢大家了,这一节课我们就结束了。
笔录:正念
一校:明润
二校:明良
三校:宝箧
2011-12-8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