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最后一节课的叮咛
这个学习的最初想法,是想通过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这五个角度,来提醒大家修行念佛的方式。现在人接受的文字、教言、事相都已经很多,我们面临的反而是怎么从其中筛选或过滤出适合我们、对我们有益的教法,而不是盲目地堆砌名言。现在学习多种法则的人很多,我们要通过安居学习,达成能用得上的事实,在现实烦恼业处能用得上。用不上的学习没有意义。现在人的占有心与好奇意识比较强,而择取、过滤的能力弱。遇法要能真正实践,尤其在了义教法、一生成就的教法上!
我作为这个法的提示者,希望大家能在一个简洁明快的法则上成熟自己的心地,让自己在这个法则上有所作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修行与不修行、功课与不功课的过程中,真正得到一分法喜,成就一分智慧与善巧。这是我们衷心的祝福。
净土教法是可法以实践的,至少可以从一念、十念法则上去作为。在一念、十念中,我们可以从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中,去选择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等法则的细分再去实践,找到适合我们意乐与现前业缘的修法。五念门整体次第地修持,很多人做不到,但在某一门中,若口业、若身业、若意业、若智业、若方便智业中,择取对机或自己喜欢的一门不是难事。这里没有任何要求,只有法的供养与回施。
这个夏天的学习,我提示自己能给大家提供多少方便与引导,就作多少方便与引导,最好没有要求。在无尽业力的基础上,真不希望大家再增加丝毫负重。我们现在需要真正的解脱,这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我们现在人的心地比较沉重,非一日积累而致,都是久久而成。我们无始以来业的积累是不言而喻的,大家都能体会得到。无论是环境的成住坏空,身心的生老病死,若亲人若非亲人,若爱护若不爱护的环境,我们都会看到这二种浑浊、二种沉重,这是需要解脱的。
在这一生中、多生中、累劫中,或旷大劫来,这个学习时间十分短暂,就是一刹那。希望这一刹那的学习,在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的出功德入功德中,我们择取某一点——对我们适应的,我们喜悦或好乐的——解脱自己的沉重,去实践这个法则。这不仅是我们的心愿,也是一切具足善心善意、具足这种教法传承守护的善知识、修行者以及一切念佛人都应有的心胸与意识。
这个学习即将落下帷幕。马上安居就结束了,我们将面对着自恣、盂兰盆会、传灯等常规作为。然后大部分人会回到社会上与原先的生活环境中去。我们面临着怎么来运用自己的生命,运用自己学到的法则这个问题。哪怕一点一滴的法则,哪怕是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的某一方面,或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的某一作为,都是我们要真正意乐守护的地方。能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实践,我们就不辜负这一段学习了。
这个学习十分难得十分难得!一是诸佛菩萨的加持,阿弥陀佛誓愿力的摄化;二是三宝对我们的威神摄护,一切安居僧菩萨声闻的善巧光照与威德给予,使我们有这个稳定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习这样一个法则,实是不可思议的福慧。在这五念门学习中,只要有次序地听过讲课,其后在某一念门中实践都不为难事——若多若少,若浅若深,都非难事。最主要就是实践,我们怎么在现行现业中成熟自显自解脱?
这个粗重色身、意识、依正二报的独立性,人人都有,不可取代。无论亲疏、同类异类、善恶、大小,以及过去福德因缘如何,这个独立与自显都是其特征,每个人的意识与依正二报的独立性都是不可思议的。即便所谓刚强难化者,其独立性也十分强。所以唤醒我们的自觉、自解脱十分重要。这是我们的意乐,其他人不可取代,无力取代。即使一些大善知识,或有禅定、意生身善巧者,有威德、分身方便的施教者,他也总有局限性。何况我们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自闭心理较重,在自我不安全感中生活,心灵中多有畏惧——对业力的畏惧、境相的畏惧、未知的畏惧、修行的畏惧,乃至人际交往的畏惧。这个自闭特征十分突出,所以他变得沉重,自我积累。
自解脱的成就,即意乐的成熟,是我们每个人面对的真切话题,这很确切地表现在我们每个人的现缘中。我们的作为要对自己的意乐、选择与现缘真正负责任。意乐十分重要!这个时代人的自闭,没有人能帮他打破,也没有必要帮——他很沉重,很痛苦,但你若帮他击破,他会和你拼命。所以我们要成熟自显自解脱的意乐。念佛法门就是让我们自己的意念去作为,去抉择,而不是让别人打破我们的我执我见,那很痛苦。现在若用常规教法引导,我们就会面临着痛苦挣扎。所以这个特别法门——净土法门,让我们成熟自己的意乐。让我们认知顺性、顺佛愿、顺自己心灵深处的究竟需要,自己再来选择,自尊自爱,自我觉悟与运用。任何人对我们的附加,哪怕是稍微的意识或要求,都会使我们变得不堪负重。这样说并非攻击或恶意相加,这个时代现状如此。
因为人不信任、不安全的自我封闭,已造成巨大的心理隔膜。所以阿弥陀佛站出来,以“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平等回施众生。他没有丝毫要求——在净土教法中,你找不到一丝一毫的要求,只有给予。他惠以众生真实之利,开启我们心灵的大悲大智。我们这个时代人普遍比较顽固、自闭、自许,心智越来越坚固,坚固到刀兵劫来临之时,草叶都可以拿起来作为刀剑杀人。这一段学习中,我尽量不冲击大家,但在一些强烈业相浮现在眼前的时候,也可能说了一些冲击大家现状,或冲击自闭、自我守护的话。
佛陀有极大善巧。因为我们不信任的隔膜与排斥力,或者自我坚固的守护,阿弥陀佛这个特定教法才出现于世,来顺应我们,给予我们。净土教法是给予的教法,于众生作不请之友。我们不必呵斥什么,有时为引起重视,会说一些令大家警觉的话。这样虽无恶意,但对某一类较重业相的说法,可能引起相应的不舒服,违背了这个教法“但得诸乐,无有众苦”的实质。所以我在这个地方忏悔,希望大家能原谅。这个教法是不请之友,并非冲击我们的业力。不请之友就是“但得诸乐,无有众苦”的给予。我就如实地忏悔,从心底里向受我点滴语言不相应冲击的菩萨们忏悔。
这个教法宣讲不易、学习不易,机缘也来之不易!因为娑婆世界之不易,大家因缘薄少之不易,成熟极难之不易。旷大劫以来人恶缘相加频繁,善缘相聚稀少,皆是不易。这个不易十分不好把握,所以这一段学习希望给大家带来法的喜悦。不喜之处我作忏悔,希望大家能有一个接受过程。这个教法实是佛陀威神相加成熟,不是我们某个人的修证或语言表现而成熟。若以个人作为,这个法传达不出来,会受到极大制约。这个制约就是我们的业习、所执、面子、语言结构以及自闭的需要。所以在讲法中,有时难免跨越了一些禁区,希望诸位善知识有哀愍之心,放弃自己心中那个不舒服或痛苦的东西。
大家若有法喜,要能依法行持。在现实生活中要认识到,我们在这个教法中也可以作不请之友,祈请佛陀加被。其实哪怕不祈请,佛陀也在加被我们,若念者若不念者,佛平等摄化。但念者相应知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母亲忆子是那样的亲切,但我们若忆若不忆,就是见或不见。若母子相忆,不相间断,则不相舍离。众生忆佛念佛亦复如是,见佛成佛势在必然。
在我们日常生活、修行与作为中,若虽知佛在念我们,而我们不去忆佛念佛,那么虽有一点温暖,却没有威德,没有善巧,没有增上利益。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的善巧者,在西方极乐世界以无碍光明顺性普照法界,不舍一切众生,饶益着一切众生,以无间断的光明来滋养我们的法身慧命,成熟着我们的道德——我们这样知晓这样言说,会有温暖的感受;而若不去实践,就不能体会他功德的增上。阿弥陀佛给予的圆满功德,我们去实践与运用之时,运用不尽。就像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家里虽有亿万资产,他现前能取用的很少很少。作为在佛教中尚未深入实践的初发心者,或未发心者,在诸佛的浩瀚功德藏中,我们能触摸或运用出来一点一滴,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无尽的智慧海、清净海、功德海,我们能取用几分就在于我们的实践作为了。若不去作为、运用,他就封存在我们的如来藏中了。
一弹指顷,九十天就已过去,我们的生命也很短暂。在这个稳定的环境与正常的学法次序中,我们感受不到无常在悄悄地走近,我们也走向着无常,无常就在我们的生命中相伴相依。无常与我们最亲密,它与我们的生命、作为、事业以及现实环境都是那么地亲切与亲密无间。安居结束后,大家将走向自己的平常生活中,同时要去实践五念门——要认真实践,哪怕一点一滴的!这是我们要十分在意的地方。我们已经走过无量无边的造业迷失时间,能真正依法思维与修持,以及善意的、尊重的守护机会少之又少。在以后不具环境与缺乏督促的状态下,自显自解脱无疑是我们应面对的一个大问题。
无论是从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引导我们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在某一个对称法则中我们只要去实践,自显自解脱都会成熟。因为它都是以果地运用于现实,以果地智悲方便运用在我们生命的每一时刻。所以我们的学习不为增加学问,不希望大家学到太多知识而不运用,希望哪怕只学到点滴方法,也能运用与成熟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与烦恼业习中,使我们有自我认知与觉悟,在现实烦恼业习中解放自己,完成道业,不辜负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五念门回向门:“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这个念门比较简洁,希望大家思维与作为的空间大一些。果门中不是这样讲,他说:“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面对业习、烦恼,犹如狮子搏鹿,得以自在,皆以本愿力故而安住。念门中就讲了这个简单的话——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所以我们若回到自己原先的生活状态下,这个大悲心是你运用不运用的关系,运用则成就现前;若不运用,成就也就成为空泛的词了。
在《往生论》中我们看到如“成就庄严清净”等文词,都不只是生冷的文词,我们要运用它!运用什么?回向为首。把佛陀的悲智方便在自他的意念、作为与语言交流中和盘托出,使这样的悲心在我们的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中得到成熟。现在我们学了很多言说或理论,但在心地与业习烦恼现前中的运用基本为零,只是徒然学于口舌,表达的很多,运用的极少,没有佛法的法味。论中说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若真正在意乐上好乐于法则实践,你的悲心就会在你现前业习烦恼的表现中成熟起来,达成事实。运用十分重要,哪怕一点一滴。在心念或烦恼业习生起之刹那,你都要去运用它,实践它,所以称为“不舍”。每一个现前之时,我们顺性去体验它;顺性体验你若感觉有障碍,就顺佛愿去体验它;顺佛愿你若还有障碍,就从意乐上去观察它。这三个角度无疑是完成修行的完整体系,使我们能真正安住下来。如∴字三点,缺一不可。又如鼎有三足才能安立。我们实践佛法亦复如是,若不实践就没有价值。
这个教法不需要额外设计任何坛城或加行,不需任何其他造作,只需要你在现行身口意三业中去不舍,去认知,去运用回向心。回向以佛陀大愿,回向以必然往生彼国,回向以阿弥陀佛圆满报德给予,回向以我们的究竟意乐。我们在自己的思维中可以回向,在现缘烦恼中可以回向,在他人的意业与语言中也可以回向。如是回向自利利他,完成于我们每个现缘的现下。我们运用这个法则于每一个现下,悲心之周遍、顺性之展示必然成熟。虽在凡夫位,而行八地菩萨事,就是住不退转。何以故?顺佛报德功德故,而得以法益安住。佛力住持故,得不退转。运用佛力住持十分重要,佛力就是唤醒我们对法的守护与实践。
安居结束之后大家就散了,不可能再有这种讲法学法以及环境、群体的推动机会,没有了这种福慧因缘的聚集力,也没人摄化这个,就是自己照顾自己了。我们现在这个力量,是无量无边诸佛菩萨的加持力,因为他们都有安居的誓愿。安居是诸佛所制。我们这个世间自贤劫以来,相继有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他们都形成了巨大的力量,即一佛宣化与制戒,所有佛陀都会支持。他们以通力、自在力、方便力,或令阿罗汉住世者来加持我们。若没有这个加持,我们在这儿的因缘早就散坏了。在这么热恼的时代,我们能在这儿享受这一分清凉?根本不可能。很多人在热恼中奔波,也自知很热恼,但他绝不到这个清凉地来——没有理由,没有福报,也没有相续的因缘。
这个安居结束以后,大家即面临在生活中的自我审视,这个回向法则是自他利益。比如我们动了一个烦恼,先不要舍它——若以念佛观察,若以顺性观察,若忆佛念佛回向于它,若以意乐守护于它,在这个现行烦恼中,你就会付之一笑,或得以无染轻松,得到一个悲心养育的机会。对烦恼这样,对习惯也是这样。有的人贪财、贪色、贪于种种作为,这都没问题,在其现前之时,你运用回向为首与不舍之观察——若顺性观察,若顺佛愿回施,若顺意乐观察,你至少会得到一个一笑、轻松、解脱的结果。
若不运用,我们对自他的悲心不能成熟。这个回向就是运用——运用佛陀的愿力、果地觉、顺性、顺性观察、我们的意乐、意乐守护。意乐就是无染的守护。在取舍、净秽、染着、分辨等奔波中,我们的意识会很疲惫。我们想让意识真正乐起来,即是无染清净、平等安乐,即是你意乐的守护。所以若从意乐守护,若从佛愿回施,若从顺性观察,我们必然在每一个身口意业的现缘中成熟悲心。
这个教法最不可思议之处,就是在生活的任何一个时刻都可运用。论云: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这都是这个教法的实际内容。怎么普照诸佛会?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中,我们最少可以搭上未来佛诸佛会的空间。我们这一群人是未来佛,你照照这个未来佛的海会!你能不能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能不能对世俗因缘不动不摇地观察认知,使之放出清净性德与圆满报德的光明?能不能得到意乐无染的智慧与轻安的喜悦?那就是悲心的熏习、成熟与运用,是我们每个学佛修行者现行之事实。这个法是“一念及一时”的不舍,所以我们对每一个作为、思想或言说,都可以来成熟与运用他。“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所以我们可以如佛陀一样回向与利益世间,同时回向利益着自身的生命与意识作为。
学习过程即是我们不断训练正思维的过程,本次学习对大家是很好的增上缘。在这之后我建议打一个念佛七,让大家去实践五念门。我们学习之后,在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的某个角度上,有时会生起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的作为动力或实践渴望。通过打七,就能把我们学的一点一滴以念佛来实践。实践中若出现了障碍或不相应、不能深入,我们还有交流机会。
五念门的文字很简单,有时一个念门的内容用一句话就讲完了。以前我讲《往生论》最多用七天,就是十四节课、二十八个小时。这一次比较夸耀地拉长了时间,拉得太长了。而且是仅仅讲五念门,从世俗与现缘的角度讲得偏多,其他如三种顺菩提心、三种违菩提心、三种清净心、五种果门都没讲。这是我今生以来讲五念门所用力度最大的一次。我们这么多人这么有耐心地听了这么多节课,真不容易。在这个时代,佛教的传播似乎也变得快餐化,大家都渴望于一言一句之下得大彻大悟、一了百了。但这个时代人的这个能力太差,也没有这样的威德能让大家言下证悟、言下放光、言下教化一方。通过这段学习,大家的身心变化很多。若没有变化我也支持不下来,因为讲话是很辛苦很造业的事情。若造善业能有相应,若造一句恶业就让人愧疚了。这是集体场合,一个口业得当了就能过去,不得当了就过不去,这是很如实的事情。
我们这个学习是以佛力住持故。从现在到夏安居结束的时间,我建议打七来实践实践。在念佛实践过程中,有问题了自己先用五念门处理,若处理不掉再来找我。一定不要把自己问题的珍宝轻易推给我,那样就是我变得特别富有,大家都贫穷了。你把自己的问题通过五念门来思维与印证——若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通过礼拜的思维、赞叹的思维、作愿的思维、观察的思维、回向的思维、意乐的思维、顺性的思维、佛果地觉的思维,去洗涤它,去印证它,去实践它。所以这里若真有障碍了,真是一个福德因缘,我们在实践佛法中遇到障碍是最可贵的东西。平时所说的问题多是没故事编故事,就是打个妄想、找个借口、扯些闲话,与自己不相干。在真正修行中遇到问题,就像金子已经炼造成形,但还有一点点杂质,这时你要扔掉就可惜了!这时候一锤打就行了!所以我们作一个打七,对这几十天的学习作运用的温习与测验。遇到有障碍的地方运用法则来处理或交流,这就变得有味道了,也就是学习的消化过程。
在《往生论》中,五种果门是讲即心即是,这内容好讲,但我们在接受上很困难。而这五念门的内容,我们通过学习、实践、消化,再学习,真不复杂。他的内容不太好讲,也不太好接受,但你若接受了就特别好实践。因为他与我们平常的思维有违背。如我们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这违背了大家平常的意识。平常是说我执持阿弥陀佛名号,阿弥陀佛怎能执持我?他不知道阿弥陀佛在摄受他,他要摄受阿弥陀佛,所以很辛苦很辛苦,又不知道怎么摄受。
我们现在反过来学习。信顺佛愿摄化,运用我们的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成熟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这个次序。我们能达成什么样的心理成就与意识改变?这个打七就是来考试,试卷是白卷,答卷自己改。你自己念念佛,观察自己的心理,有没有礼拜往生彼国的抉择与意的成熟?有没有依本安住彼国的抉择?有没有心地与光明相应的赞叹彼佛?有没有止九界过患、圆满一乘?有没有舍九界、圆满九界的刹那清净觉知?有没有顺性观察器世间情世间种种清净、逆行观察浑浊的善巧?有没有不舍一切苦恼众生的顺性、顺果地觉、顺意乐的清净抉择作为与悲心成就?我们可以测试自己。
五念门中互融互摄的内容较多,即一念门中含其他四念门,这在实践过程中能体会得到。如你从口业契入,身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也会表现出来;作回向之时,礼拜赞叹作愿观察也会成为事实与运用出来。你要是通达无碍了,把五念门融合一起,圆成圆用,即是最方便的人。没有痕迹就更好了。
五念门这个学习,我们今天就做个圆满的过程了,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十天中,自我有一个认真的回顾、实践、考试,这个答卷最好你自己都给自己打一百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