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2011杭州永福寺开示

净土普被三根机类   
弥陀印契众生佛性

时间:2011年10月15日(辛卯年观音菩萨出家日)

地点:杭州 
永福寺

内容提示:

一、开示

二、答疑

1、念佛和念观音菩萨等其他佛有什么区别?

2、一念相应当下起用,但下一念又迷了,怎么办?

3、亲人诽谤怎么办?

4、《无量寿经》里的“无愿”是什么意思?

5、问“临终往生”和“一心不乱”?

6、怎么判断自己是否发了菩提心?

7、心不清净念佛是不是没有用?

8、如何面对境界中见光?

 

今天在观音菩萨的威神愿力加持下,大家聚集在永福寺的法堂中,我们来交流、谈论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大家比较关心的、比较契这个时代的机的一个特定的法门。

《法华经》中有四句偈子,大家刚刚诵过《法华经》,《法华经》中四句偈子来提示我们,“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那么念佛这个法门是一个大机大用的教法,尤其在我们这个时代,它的作用尤为地直接。由于我们这个时代所有的人面对的问题,它的多变性,社会的意识、经济,整个发展是飞速的。在这个飞速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大家的这种心地的适应能力也在不断地增强,但是同时存在着许多许多的问题,尤其是我们近一百年来的这个大量的人为的开发,那么对整个我们生存的空间,产生了一个极大的不良效应,所以说我们周边的许多自然灾害,海啸啊、地震啊什么的,我们随着交通的发达越来越多的车祸啊,国际社会上有许多战争啊,人类面临这个心理的自我考验就越来越多。

我们这一念身心的回归那就是一个特别大的课题了。净土这个教法它是一个直指人心、究竟意乐或者说来启迪我们人心的安乐这样一个明了的教法,若人能对它有所了解或者去简单地实践运用这个法则,那我们无量劫以来的生死大事或者轮回之事,在我们这一生可以把它从根本上做一次了断。

在我们这个贤劫中,释迦文佛出世,说了四十多年经典、经教,大家说八万四千法,这个机类无外乎是两大类:一类是顺应众生之需求,来顺应大家,设立了种种的对应的教法,来启迪有情出离生死;再一类就是诸佛如来无问自说的教法,无问自说!那么净土这个教法是无问自说的一个教法,这个教法它彻彰了一个果地回施众生,令众生接受这个回施这个刹那间的一个圆满的利益的这样一个缘起,有这个缘起或者说把这个缘起运用在自己生命的现下或者现行中,那么我们就会洗涤过去我们的纠结,洗涤过去世的习性、习气、秉性,来使我们的俱生智成熟于当下。它这个果地的回施,这个所谓的果地无外乎是一切众生的最本质的、最朴实的、最如实的一个心理。一切诸佛有亲证的这样一个过程,通过阿弥陀佛的大愿、通过阿弥陀佛的实践成就,他把这个果德平等地来印契每一个有情,平等地回施给每一个有情,来召唤我们,或者说来印契我们、启迪我们本有的圆满的心、本来安乐的心、本来具足的心,让我们这一颗本心在听闻之时、在称念阿弥陀佛之时、在忆念无量寿无量光之时,完整地起作用,来修补我们过去亏欠的一些意识纠结,使我们真正地在一个清净、圆满、如实的心理缘起下去作为、去相续生命,自利利他。

净土教法简洁明了,因为是果地觉的回施,所以说原本是不假于修持的,因为我们知道一切修、修补的方式来源于亏欠、来源于残缺、来源于不足。阿弥陀佛的这个果地是清净圆满如实的,那么他这个果地觉并不是他个人所拥有的,或者说这个个体所拥有的,他遍证了一切众生所本具的这个真如心或者说我们究竟的意乐心、圆满心。那么这个证实来回供给每一个有情,令我们每一个接触这个教法的有缘现下即入圆满智海,来运用我们的本心回照过去的秉性与习性的所有的造作、所有的作为,令我们在一切的造作的习惯中解脱出来,使我们的人生变得轻松、明了、灿烂。

这样一个特定的教法是任何菩萨、声闻、缘觉、圣者、智者、具善巧者所不能启教的,所以说佛陀与我等作不请之友,来惠利予我等,欲使有缘在现生中出离生死苦海,成就无上菩提。这样的一个殊胜难得的教法在我们娑婆世界传扬,实在是因为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所面对的苦、业十分地深重,或者说若欲自拔而不能。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大环境下,诸佛如来以悲智方便惠予我们真实的利益,来宣化这样一个果地回施印契众生,令众生彻底觉悟的这样一个圆成佛道的教法。

我们长时间会接触到念佛法门的种种修法、种种说法,那么都是许可的,因为人观察这个教法的角度差异是十分大的,那么就诸佛的本怀而,欲言下印契我等本具圆满之心,令本具圆满的心现下就起作用,现行中得到抉择,我们不再迷失于无始以来的习气、秉性的这样一些表相的对生灭的作为的执着。这些如幻习气的执着、如幻秉性的执着,实际是我们所有的苦恼、所有的生死轮回的根!

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个愿,愿愿都是为了摄化不同机类的有情,但他总的一个愿望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欲使一切众生回观自心,安住于不生不灭的本净心中,来照了、觉知生灭之幻相。这个至简至明的教法,若是善根成熟者、有闻信者、有随顺者,咸得不退转,一生必至无上菩提。那么至于说三辈九品等等种类的修法来说,这是我们有情的心份,种种有情对自己的作为的不满,或者说对自己福德智慧不足的一个弥补性的一个自我的检讨、自我的修证,就本净之心来说实在不需于此,只要我们把圆满清净的心启用于现行之中,那就是最好的知恩报恩的大行了!那我们把自己的每一个身口意三业、所有的作为、缘起的依止,在阿弥陀佛这个圆满的报德的给予印契的这样的刹那,那我们的心念所依就是圆满!这个圆满非是修证造作而成。

净土这个教法十分地稀有,十分地难得,我们能有听闻之机,实在是无始以来的甚深福德因缘的感召与成熟,因为他从究竟意义上来印契了我们的心地。阿弥陀佛在因地发过这样的愿:“设我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普利诸群品。”阿弥陀佛的誓愿、重誓所立无外乎是来依自己无量兆载永劫的修持,这样一个威德来与一切众生作最究竟的证与印契,他把这个圆满的果德给予、印契众生的这个心地,或者说接受者那就是印契,不接受者就是给予摄化。

【藕益大师判念佛的三种根性】

藕益大师对这个净土宗所修行的人分成三类,或者认知净土法门的人分成三大类:第一大类就是即心即佛者,若遇此类有情,阿弥陀佛这个名号的听闻,就是无量光寿当下印契,每一个众生的自心不离无量光寿,即是无量光寿。说印契之时朗照我们无始以来的业力,业力一时散坏,所以闭塞诸恶道,通达三趣门,令我们一切有情即下归入这个所谓的即心即佛的事实,这个事实非生灭造作所成就,是一切众生之本具!这个本具若没有诸佛的果德的印契、阿弥陀佛誓愿的摄化,那么即心即是往往我们会产生极大的疑虑,因为我们有贪嗔痴慢疑的这种思惑的困扰,所以我们对自己本具的这种如来智慧德相或者说本具的佛性,就会产生自我蒙蔽、自我否认。阿弥陀佛以无量兆载永劫的修持,他这个修持的蓝本,善观了二百一十亿诸佛度化众生的善巧,以什么样的方法能令众生在最简单的方式下得到成就与度脱,所以佛欲恩惠于众生予真实之利,这个真实之利不需要花架子,不需要过多的造作,不需要多余的,更不需要玄妙的这些想法与作为。所以若是即心即是的这种根性,那么阿弥陀佛的名号听闻之时光寿即印契我们的本心,本心即是无量光寿,即下即起大用!那么阿弥陀佛教法中最殊胜的一点,全在于此!令闻名众生印契自心,明自心而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依此缘起来审观现下过去未来,那么依圆满三世一念间,这一念间就不离闻佛名、念佛名之一念间。因为佛名全部代表了、全显了阿弥陀佛的报德,就是他的修德所彰显。

那么这一类根性若不成熟,藕益大师讲第二类根性:心作心是。若有念佛者与即心即佛不能相应,那阿弥陀佛以唤醒众生自觉自心的这个方法,说“念佛成佛、缘佛成佛、心作心是”,心何以动念,何以作为,何以成就。那我们念佛时就是觉悟时,没有念佛时往往被业力、被善恶无记业所迷失,或者说耽搁占有,那念佛时即是觉悟时。这一类的修法在《观经》中多有叙述。

再一类藕益大师讲是:佛愿不可思议故,摄化十方众生,若有信若无信——信者即下予以利益;若无信者予以种子的加持,在未来缘中必然成就无上道业。所以说净土一法普摄一切有情,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是它十分特定的一个内涵。那我们这个时代许多的修法、许多的教法都是不可思议的,就这个时代的大机来说,净土对这个现前人的这种接触大量的知识、环境这样频繁地变化、知识的这种大量的积累,那么念佛这个法门它这种简洁明快,无疑给我们带来了最殊胜方便。我们这个时代存在着一个修行的究竟不究竟问题。

 

之所以在观世音菩萨的这个出家日,来给大家提净土一法,也实在是我们心中的慈悲的一个召唤,每个人心目中都具足智慧慈悲方便的,皆有这样的方便,只是说我们在运用之时,往往会被自己的习惯、外围的环境所奴役。

观音菩萨我们都知道,大势至菩萨他表达了净土教法的一个特定的一个往返回向的这种实质内涵,阿弥陀佛是一个无动无摇的这样一个无量光寿的本心的完整的安立,那么若人念阿弥陀佛,就如《大势至念佛圆通章》所讲,这五十二位菩萨皆因念佛而成就,那么从信位菩萨一直到所谓的妙觉菩萨,《楞严经》所宣化的五十二个菩萨次第皆因念佛而成就,那么这个念佛是究竟觉的一个最简单的、最明快的这样一个印契的教法。多有人认为念佛这个教法是斋公斋婆之事,这样说也有它的特定味道,但是它实质的内容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或者说不可轻视的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最殊胜的因缘、出离生死苦海的一个最难得的这样一个机遇。

若有人真缘这个法则,来随顺佛愿、佛力,或者说来受阿弥陀佛果地心的印证,阿弥陀佛不舍一切众生来印证我们的本心具足、本心圆满,本心现下现行中即可以妙生作用,不再被业习、烦恼所蒙蔽。说直指大用于当下,这是净土教法的一个根。那你说这个禅宗是直指人心的,那净土怎么也来直指呢?不是这样子的。因为在净土教法的这个彻底性上来说它是直指大用,非是单单地直指人心,它直指人心之大用、佛心之大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念、每一个个体的心念,每时每刻都在起着作用,但作用的所依不一样,我们一般所依的是自己的见闻觉知,所依的是自己的习惯,所依止的是自己的好恶,那我们今天把它来依止阿弥陀佛的圆满报德来作为自己的心地所依、动念之所依、相续之所依,那么这个所依力就会造成不可思议的作为——就是圆满的作用、清净的作用、安住的作用、远离贪嗔痴慢疑的作用,那么这就是佛心之大用,亦是人心之大用。若以佛心印人心,人心即佛心!本来佛心人心没有对待、没有隔离。这个对待、分别、执着的这个割裂是我们凡夫的习气,是我们凡夫的烦恼。阿弥陀佛以果地觉来印契摄化每一个众生,不舍一切苦恼,圆满圆成一切世间有情,让我们了解人心之大用。我们在自己的究竟意乐的审观上来审思,没有人不向往安乐、清净、真实、具足、圆满。每个人的本净的心本来是具足圆满清净的,因为后天的造作,因为无量劫以来的染习的积累、秉性的这种积累,使我们产生了坚固的这种我执、坚固的分别。

阿弥陀佛用大雄、大力、大慈悲的这样一个誓愿力或者说本净的这种亲证,来印契我们,来唤醒每一个众生本心的作用,不需要再受我们后天积累的这些习气烦恼的作用,不再依止它。所以依佛心明自心,明自心而知大用,这个大用就是觉悟于当下,灿烂于当下,无挂碍于当下,在一切现行中以圆满觉照了觉知,那我们的人生就会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会了却我们对立的这种习惯,回入这种无对待的清净法界,那就是无量光佛刹。在这个法性海中,每一个众生是平等的,我们每一个人的第六识的这个意识海,在这个意识海中与阿弥陀佛的契合是最简单的,所以他以誓愿而摄化众生,以名号而摄化利益有情。

这一点每一个现前的菩萨们一定要善观自心,善知自心,善明自心,善用自心。因为我们平时对自心的这个明了觉知不够清晰,所以我们就劳顿诸佛如来用种种方法、种种教言、种种善巧,来启发成熟我们自心的本心的作用,走出迷失,安住于本净的这个清净功德与圆满功德。

本心的作用与佛心的作用它是无对待的。念佛人即心是佛,从佛陀亲证的教法中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那我们怎么样运用这个三无差别,我们在一般的情况下,所有的理由都是我没办法利用这个无差别的心,为什么?习气、烦恼、业力太重!那么在阿弥陀佛无量光寿的这个回施下,这个是不足以成问题的。只要你有一念的随顺,对阿弥陀佛愿望、愿力的随顺,在阿弥陀佛这个果德的印契下,全体即是!说本心圆明在于印契。那么要是不印契我们就会把自己的业习业力当作自己整个生命相续的依止,那么在烦恼无明这样的牵动下、鞭打下,去奴役我们的身心世界。我们这个一切众生的本心都是璀璨的明亮的,没有丝毫的蒙蔽。这种蒙蔽的坚固也就是我们妄想执着的一种习惯所造成的一种假象。这个假象若是我们在随顺佛愿佛力的刹那,在随顺阿弥陀佛给予的刹那,它就会散坏。

《无量寿经》中有这样的教言,说“十方诸佛皆共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此一念是佛一念,众生一念,本来一念,若是众生念与佛念,那就是以佛念印契自心,就是以佛果印契自心,就是随顺佛果随顺佛愿,随顺佛果随顺佛愿我们必得度脱,从我们无始以来的生死海中得以度脱。这一点诸位菩萨应善思维、善观察。

净土这个教法十分有利于我们这个时代,因为这个时代的人贪欲炽盛,或者说我们这个时代的恶业炽盛,人多迷失于自己的贪欲,多计较于自己的得失,多挣扎在自己的不满足上。阿弥陀佛以这种圆满的报德回施众生,令我们安住于一个圆满的现行,再审观这个不圆满的共业与世间,那我们就会超然事外。这个超然本无来去,这个轮回亦无生灭,只是我们在轮回中不能自拔,而陷入虚妄轮回。所以六道轮回本是虚妄啊,虚妄相续产生事实。那我们怎么出离这个生死苦海呢?无外乎是对这种虚妄的执着刹那间的休息。我们在这个地方刹那间有休息,我们就会回归到这个本净心的作用上来。

人生本来应该充满了喜悦、光明、灿烂,充满了这种至乐的东西,但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对自己的压力与负重往往都到了一个边缘的状态,人心理的负重、作为的负重、思维言说、种种负重积累在一起,许多人真是精疲力尽的,那么就受许多无益之苦。那这还好,假设是生老病死违缘现前,那就手忙脚乱,不知何以安身立命。那我们在自身现前还能清净,还能了知自己的身心世界,还能安排自己身心世界的所归所依止,这个情况下我们来忆佛念佛,以佛的圆满功德印契自心,随顺圆满功德观察世间,观察生老病死,那我们就在生老病死现前的这样的一些实际的状态下能安然处之。人没有违缘的时间都比较自得,年轻人有年轻人的自得,中年人,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自得,但是一旦违缘现前,这些自得的力量就会散坏。

所以说我们在这个多变的时代、违缘炽盛的时代、许多因缘因素不能把握的时代,反省自己,觉悟自己,忆佛念佛,随顺佛愿,让我们本净的心现行中起到它的应有的作用,走出习气烦恼的蒙蔽,对我们每一个学佛者来说或者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有益的。

今天永福寺的常住给大家提供这样一个殊胜的机会,也就是学习净土的机会,或者说大家交流学习认知净土这样一个机会,真是没有离开观世音菩萨的大悲的慈光含摄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来使我们的心来选择一个对自己慈悲尊重、对他人慈悲尊重的一个作为、一个思考、一个观察。我们真正解决自己心中、身心的真正的皈依,那对自己无疑是具足慈悲的,或者说我们的慈悲心真正的起作用了。这个是有自利利他的成分的。

观世音菩萨在我们华夏大地是人人了知、人人信仰、人人敬仰的这样一个大士,他实质地代表了我们每一个人慈悲的情怀,这三十二应是每一个人都具足的,可以说人人观世音!那要是人人观世音,那我们离阿弥陀佛就十分亲近了,因为无量光寿亦不离众生心。阿弥陀佛住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我们每一个现前的众生,阿弥陀佛的光明在我们的心地圆满地、清净地在放着光明,没有丝毫的亏欠。我们不能觉知他——他在放光,我们能觉知他——他在放光,我们在贪嗔痴慢疑的烦恼下面——他在放着光,我们在觉悟清晰的情况下——他亦在放着光,这个光是不可埋没的,所以说是无边光、无碍光,是智慧光。

那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或者随顺佛愿这一刹那间、这一念间,这个光明就会与阿弥陀佛,与我们的依正二报完全地整合起来,彻底地展现出来。所以我们在这个多变的时代,或者多灾多难的时代,那我们这个念佛人无疑是最安稳的人,无疑我们的心地是最清净的人,再多变也是所谓的妙用无穷罢了,你不会被种种变化所左右,你会安住在本具的清净心中,回归在本净的心理状态下,这样我们的人生就充满了喜悦、安乐。那我们现前的这个不管是居士也好、念佛的人也好,或者说不学佛的人也好,觉悟一定是我们每一个人所拥有的权利,喜悦是我们每一个人应有的向往,安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大地。

阿弥陀佛他所彰显的、所表达的这个果地这个觉悟,实在是每一个有情最圆满、最真实的那个心相,阿弥陀佛那个紫磨金身朗照于法界,实在是我们每一个人最真诚那个心、最彻底那个心、最需要让它畅明的那个心。

所以说我们在圣观音菩萨的这个殊胜的、慈悲的加持下、成熟下,我们自身的慈悲心亦会成熟起来,真正一个念佛人远离了烦恼的逼迫,是对自己的慈悲,也是对有情的慈悲,那是知恩处,也是报恩处,那是真正的一个觉悟者应行、应作、应思维的这样一个事、一个作为。

净土教法在我们中国有记载的传播,大家都知道始于远公大师,远公大师与123人的出家在家、文人名士等等,来共同结愿、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揭开了我们华夏大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一个教法的一个现行的缘起,实是没有离开我们现行的大家。因为虽然远公大师是隋朝那个时代的人,这个时代在我们心念中是没有法设障的,因为我们现前的心地是,我们不把它分裂成过去现在未来,隋朝也好,释迦文佛在世的时代也好,阿弥陀佛十万亿佛土之外的极乐世界也好,这是没有距离的,这个距离都是我们分别、执着而造成的时代、空间。

这一句无量光无量寿的阿弥陀佛实在是有这样的威德,我们称念他这一刻钟,他就印契了或者唤醒了你本具的无量寿无量光,因为我们自己每一个有情的这个单体性的都具有这样的无量光寿的作用,都拥有这样的殊胜因缘,所以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不管是你有意没有意,你知道不知道,它都是相应的。那我们能觉知它明确它,它的作用就是主动的;那我们不觉知它不明了它,我们心中的这个无量光寿也在起作用,只是在未来的作为中逐渐成熟。

所以净土教法只是劝我们勿落于人后,能在我们即生中出离于生死,不再被生死所困惑,不再被烦恼所欺辱,这样作为一个念佛人来说那实在是具足了悲智,或者说具足了菩提心,或者说我们真正地发了无上心来念阿弥陀佛。这个无上心即是佛心,这个无上心就是本净心。所以释迦文佛在《无量寿经》中讲啊,三辈往生皆以无上菩提心为一个缘起的,所有称念阿弥陀佛他回归的是无上菩提心,他表达的是无上菩提心,我们应该运用的也是无上菩提心,就是普利法界,不为自求,虽是不为自求,自利必然现前,照明法界何以不自照呢?念佛一法,自利利他,圆成佛道。这个念佛法门看起来十分简单易行,用起来是至简至明,假设不是至简至明,不是了义之了义之教诲,那就不称为“佛无问自说、畅佛本怀”的这样一个教法了。因为果地觉回施众生,令众生作因地心,这样一个教法实在是稀有,实在是难得,实在是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个学佛人不学佛人、欲觉悟的人还不知觉悟的人,来觉悟它,来观察它,来实践它。因为我们念佛之时,或者随顺佛力,或者随顺佛的圆满功德来印契自心的刹那,实在是极殊胜福德,实在是如来的种性在起作用。

那《法华经》那四句偈子给我们的印契,所谓的“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因为“诸佛两足尊”,他的两足尊就表现在“知法常无性”这样一个事实、这样一个所谓的定见、这样的抉择上来,因为一切凡夫啊要么执着于实有,要么执着于顽空——二种边见左右着我们的心灵,左右着我们的作为。那么阿弥陀佛亲证这样一个圆满清净的法益,照破了一切对待,解放了一切对待有情的烦恼或者说一切执着,若是随顺佛愿佛力印契自心,那我们在现生中脱于生死苦海势在必然。

那么对净土的这个教法作了一些简单的提示,希望我们在这个法堂的这样一群菩萨们,我们能结这样一个殊胜的佛缘——念佛成佛的缘,或者说即心即佛的缘,或者说心作心是的缘,或者说佛力普摄一切有情的缘——那么这三种缘中我们现前的这些菩萨们一定个个有缘,因为跟佛结缘是远离戏论的缘,一切不了义的教诲,若菩萨教、声闻教、缘觉教、若圣者教、世俗善教等等,那么在这个十法界中尚未归入一真,皆是一真之分支表现。那么忆佛念佛,远离戏论,必成无上觉,必至无上道。

所以说跟大家有这么样一个因缘的交流是一个很庆幸的事情,那么净土的这个教法依我们的实际情况做这么点提示,希望大家在净土上修持啊认知啊能提一些问题,我们能作一个简单的交流与回答,或者互动,不管是居士也好,是出家众也好,或者说其它的菩萨们也好,都可以来提出自己的问题,我在这个地方给大家尽力而为回答,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恩慈法法师在这里给我们做了净土法门的开示,虽然慈法法师可能有一点口音,有一些词语大家可能不一定听得懂,但是佛法的真趣、佛法的真味,可能大家应该都能感受得到,今天因为也是观音菩萨的成道日,那么正好也是法华七圆满的日子。刚才大家听出来了没有?慈法法师在讲净土法门的时候,跟以前法师讲的都不一样,他已经把净土法门归到一真、一乘道,不是缘觉、声闻、圣者所谓的一些三乘佛法上面,他已经把它汇三归一了,已经到我们这个《法华经》的层面上来了,就像我们那个《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也劝大家念佛菩萨名号,也劝大家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但是为什么要念?它其实也是净土法门,为什么《法华经》后面的二十几品还要劝大家念观世音菩萨?就跟刚才慈法法师讲的一样,都是呼唤我们内心本具的果德,让我们本具的果德在佛菩萨这个名号的感召之下能够当下现前,当下起大用。不念你的佛德,你本具的性德也不会丢失,但是它不会起用,不会现前,你还是凡夫,佛还是佛。所以当我们念佛的时候,当下我们的每一分每一秒在念佛的那一刹那,我们这个佛的果德就现前,我们就起大用。刚才慈法法师讲得非常好,那么底下听众听得有什么问题的,现在这个非常好的机会,大家举手可以提问。

答疑

1、问:刚刚慈法法师对法印做了解释,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说假如念观世音名号是念自己本具性德是对的,那念阿弥陀佛也是念你的本具性德也是正确的,那这有什么区别?这是一个问题。你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也是念你的本具性德啊,念药师佛,念其他诸佛菩萨也是念你的本具性德啊,当然是对,而且一直念下去转凡入圣。

第二个问题一念相应,你的佛性起了大用,但是你要知道在轮回当中你还是有佛性,那你第二念又没有用了,那你不就是没有了吗?这是两个问题,我不知道有没有说清楚。

师答:可以,听清楚了,没问题。大概这位法师提出来的问题是这样的一个事情。念名号,念观音菩萨的名号,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乃至念如释迦文的名号,乃至种种诸佛的名号,他们都是所谓的本具的心,它的作用是不是一样呢?阿弥陀佛有一个不共的誓愿,就是闻名俱来我刹的这样一个誓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一个誓愿力。因为一切诸佛度化众生各有方便,若修德彰显这个差别皆是以修德而彰显的,若依性德不能说有差别,不许!那么以修德各显差别,作用力是一样的,但是修德有别。说阿弥陀佛别立誓愿摄化称念弥陀名号之众生令其必成无上菩提,印契其心,令其心畅明,或者说印契本具之心令其畅明。所以依修德启发众生之性德,圆成无上佛道,那么这是他的誓愿,他这个誓愿力是不可思议的,所以称为不共法。阿弥陀佛这个誓愿是十方诸佛皆共称赞的,所以在《无量寿经》的下半卷一开卷释迦文佛就来赞叹阿弥陀佛,说彼国无有邪定聚及不定聚,皆正定聚,无量如恒河沙诸佛皆共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他这个威神功德就来自于他的誓愿力,就是所谓的修德而成就的誓愿。不是一个空泛的说法,或者说不是以纯粹的性德而讲性德的,是以修德而成熟的性德的真实作用。这个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我们称念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有他特定的意义,就他以他的果地觉为众生的因地的种子。《法华经》那四句偈子,一开始我们就提出来这四句偈子:“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那么净土这个缘起呢很简单,就是阿弥陀佛的果地、果地觉来作一切众生的所依、所用的种子,这个种、种性,所以我们在随顺阿弥陀佛的这个愿力,这个种性即下就会起作用,内因外缘即时成熟。所以这个阿弥陀佛的果地觉作为众生的因地心,这个因地心实际是真实说,因为一切诸佛如来亲证的果地觉一定是彻彰了众生的究竟心、真实心,我们一切有情最渴望的、最欲了知的、最希望圆满运用的那个心,一定是阿弥陀佛的这样的智德功能。所以“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一乘是个缘起,阿弥陀佛的果地觉是个缘起,阿弥陀佛的誓愿是个缘起,所以念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有他特定的愿力的加持与修德的印契!这个是有不共的地方,是愿力所成。这个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就是在名号后面有巨大的一个支持力,就是愿力的支持与修德的支持!他以修德而圆成了这个愿力,这个愿力是顺性而设立的,所以彻彰性德,性德是一切众生所本具,印契众生,无有疏漏,平等回施,真实安住,令一切众生顺应者皆得不退转,这是愿力所至。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十分特定,往往人忽略了他愿力的这种不共力的作用,而忽略了念阿弥陀佛的甚深的利益与功德,所以阿弥陀佛称为万德洪名,万德洪名。古人讲以名昭德,以德显心,以心知用,这以名昭什么德呢?昭众生本具之德呀!印契众生心性之德!以名昭德,以德知用此心,知心知用。

我们心性的全体显现在阿弥陀佛的成就上,阿弥陀佛圆满的报德成就就彻彰了一些众生本来的心相——就是本净的心相,阿弥陀佛以愿力来作证,来呼唤十方诸佛来作证,所以阿弥陀佛有这样的愿:“若我成佛,十方诸佛若不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以名号功德力来印契十方菩萨,说“设我作佛,十方菩萨闻我名号即得三种忍,即得不退转”,“他方众生闻我名号即得总持”,这个闻名即得成就、即得印契的教法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就因为他的誓愿所推动、所成熟。因为顺性而回施众生,平等回施众生,无有遗漏。说这是清净平等觉的教法,这个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就是他的别愿——名号所支持的别愿。

那观世音菩萨也有千处祈求千处应的这样一个说法,我们读《妙法莲华经》,它有《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随类应化,什么样的需求有什么样的应化,以佛身得度就现佛身,以声闻、独觉、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那么这样的教法实是慈悲应化,慈悲之誓愿。阿弥陀佛是直指一切众生本心之大用!这有没有差异呢?重在愿力有没有差别,若愿力有别,作用必然有别!若愿力无别,作用无别。愿心庄严!愿心所使!我们所有的作为没有离开愿与心,心愿之配合而成熟的作用力。这一点希望诸位善知识善加思维,善加观察。愿力与心力,与我们说性德之力,一定要深深地、细腻地去观察、去思维,不要轻易带过。

阿弥陀佛为什么这么殊胜稀有难得,这个教法它就是直指人心之大用!不单单是让你明心,是让你了解我们本心的作用,就是朗照十方,无所遗漏,平等利益一切,虽是佛所表达,是众生心本源所成,此心是无对无待的,所谓的佛心所彰,众生心所归,说一切众生咸有归趣啊真实不虚!诸位菩萨不要把这个法看成一个小可之事,实在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法身慧命!实是大事缘起!真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引起大家的重视。

好,刚才这个问题(回答了),下面还有个问题?再说一遍。

2问:第一个问题回答的很满意,因为这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嘛,不共的加持力,其它佛也是发愿度有缘众生,阿弥陀佛无边无量,所以他这个佛光涵盖也是无边无量的,所以区别呢,和其它佛发愿不同之处,就是念佛特有的不共的加持力。第二个问题是说我们有时候当下一念心,那么和我们的这个本性功德相应的时候呢,我们起大用,念佛我们当然就是起了大用。那么现在第二个问题是说我现在这一念起了大用了,我下一念糊涂了,我又想到其他地方了怎么办?

答:很好很好,听得懂了,可以坐下了。讲的是相续问题,决定念与所谓的我们平常的念——称为疑惑、未决定之念,那一念相应后的抉择——就是决定念的抉择与我们将信将疑的这种随顺的念法,因为发无上菩提心或者说顺应本净心来念佛忆佛,或者说不舍一切苦恼众生来忆佛念佛,利益世间心念佛忆佛,那么这个心是决定心、是周遍心、是不退心,那么这个是平等心,是契合于诸佛如来的这种圆满心的这样一个契合的状态,这个契合是不退转的。所谓的佛力摄持即得不退,佛愿摄护即得不退。那我们要是念自己的业、见闻觉知、包括自己的所谓的修持的这样一个心念状态,那就会有进有退,说自力进退可取,佛力住不退转可取。我们若依自力修持、见闻觉知的感知,以这个相来认知自己的修行是有进有退的。那么一念相应可能会高兴,一念业习现前可能又会迷失;那么我们要是随顺佛力、随顺佛愿、随顺无上菩提心,那是无有退转的。一念相应即不退转。何以故呢?佛力摄持故,佛愿住持故。佛愿佛力的住持与摄化能令我们安住于不退转。忆佛念佛,若随顺佛力、随顺法性、随顺无上菩提心,无上菩提心即得不退转。这个不退转就是决定念,是随顺佛愿佛力而成熟的,不是随我们自身的修持、自力的分别执着或者见闻觉知而成熟的。假设是我们依止自己的见闻觉知或者自己的修持力来认知,那就有进有退。那一生欲得阿毗跋致住不退转,必须仰仗随顺或者印契于佛力、佛果,随顺于佛愿而成熟。随顺佛力、佛愿,或者说依止无上菩提心,必得不退转,得不退转那就是念念相应。

念佛一法本来是听闻之时即圆成啊!印契之时即相应!那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印契之时,你的心地的无量光寿自然起作用,这个无量光寿,无量光故,无量寿故,没有泯灭,没有大小的侵害,没有来去的侵害,没有生灭的侵害,没有垢净的侵害,它这个没有侵害是什么呢?不会被这些东西动摇左右!所以自然安住于清净之法界。因为佛力的住持,因为佛力的摄化,因为佛愿的摄化、佛愿的主持,我们一切念佛人必然得到不退转的这样的功德与利益。所以欲于现生修行净土实践佛法得不退转,必依佛力佛愿!这是唯一的途径!若依自力的见闻觉知乃至修持,必然有进有退!诸位菩萨善观察、善思维!谢谢。

3问:尊敬的上慈下法法师,我有个问题,《法华经》里面讲就是有些善根不成熟的人,和他讲《法华经》他反而会毁谤,然后他会造很大的罪业,那净土法门的话,可能像我的亲人什么他有可能也会毁谤,那这个时候我到底要不要跟他讲呢?

答:听得懂了,坐下。大乘佛教之威德各有其善巧,尤其是净土一法,这个教法过去的古德们举了一个例子,什么例子呢?说如人入旃檀香林,入到这一个香树林子中,若打若拜,咸得香气,因为阿弥陀佛圆满回施的心是平等回施的,犹如文殊菩萨在他的誓愿中表达的是一样的,“若人爱我、憎我、逆我、违我、顺我、要我、不要我等等无量的因缘,我皆令其发菩提心。”那么他的愿望如是,不管你怎么对待他,他回施的都是清净平等圆满的利益,是不退的佛种,是真实的功德。所以犹如入旃檀林中,若打若拜,咸得香气。在净土一法中,若赞、若谤、若随顺、若疑虑,只要结上缘,一定有究竟圆满的果德——当然赞者顺者即得利益,谤者疑者毕竟得未来利益。谢谢。

我们对愿望所使的角度啊,可能认知有问题,愿望支使,因为佛的愿力,我们不要把佛的愿力给遗忘了,不要把佛力给遗忘了,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一定要认知佛力、佛愿,而不要去想象你自身的感知与愿望,要随顺佛力佛愿来观察你的作为,观察你周边的反应,那是十分有益的。

4问:慈法法师你好,我想了解一下《无量寿经》里面曾经提到,净土法门是无相无愿的法门,无愿法门我不太清楚它里面的意思是怎么样的,是不是请你帮我们解释一下。

答:好,坐下。空、无相、无愿,(注:《无量寿经》文“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又“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这个三三解脱法门实在是一切众生之应行,我们面临着两种道业:一个是解(jie)脱道,一个是解(xie)脱道。

解脱者我们以为有缠缚而必行之法,这个我们通常讲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以这样的次序来修持,或者说以资粮来逐渐地积累,积累到什么样的成熟,来见道来修证成就,那么这样次序的修持就是解脱道的次序,这个次序是我们执着于实有的业(的情况下的)一个必行的法则,因为你执着于实有,那这个解(jie)脱要层层解(jie)脱,要分别解(jie)脱。

再一个是解(xie)脱道,所谓的解(xie)脱道者就是以本净心朗照于现业,就像果地教一样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来去除、来横断生死,来出离生死,来照了、觉知世间一切有情之造作,使我们在造作中即行解(jie)脱,即现即解(jie)脱的这种殊胜因缘实际就是那么解(xie)脱的一个法则,解(xie)脱是本不可得,因本不可得故,所以现显自行解(xie)脱。那么我们的业力表达之时,那么自解(xie)脱即已成熟,它不需要任何的作为,何以故呢?自显自解(xie)脱故,本净故,本名故,本来如是故,说真如德相自显故,这个不需要造作的,因为你已经不执着了,你在这个实有的执着上已经休息了,它自显就会自解(xie)脱,自显自解(xie)脱。

所以解(jie)脱道、解(xie)脱道各有方便,净土一法是以解(xie)脱道为根本依止的,直指心地自性之大用,不假造作而圆成无上菩提,虽是佛力、佛愿之回施,只是印契罢了,实在未有增减。所谓的不增不减。那我们这个不增不减,就是所谓的无愿。因为在净土这个法门中,一切凡夫之愿、菩萨之愿、声闻之愿皆不能成就,唯依佛愿而圆成,所以说众生在此处是无愿的,以无愿随顺佛愿而成就!谢谢。

5问:尊敬的上慈下法法师,弟子对临终往生很关注,就是说没有把握,那么这个问题很纠结,请法师慈悲指点。第二个问题就是说现在很流行的“一心不乱”的说法,这个比较疑惑,请师父慈悲开示。

答:好,坐下。临终往生的说法是一个平白的话题,但这个平白的话题就容易被大家忽略过去,或者说就会困住一群人,这一群人就是执着于这个临命终时,因为“临命终时”在每一个人心目中这个临命终时各有设计,各有选择,各有作为,各人有各人对临命终的一个设计、想法,可能每个人临命终时都不一样的,因为什么呢?这个名字、这个名言背后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业、太多的思考、太多的差别,所以临命终时很难把它统一起来说。

以前我记得有一个法师上山去提出来这个临命终时这个话题,一般我们提到这个临命终时它大概的假设是个什么样子呢?可能是这一期生命告结束,这一期的生命福德因缘已完结了,这一期的生命就是我们这一次来到这个世间从出生这一刹那然后到我们的福德因缘尽时,称为临命终时。这样下一个定义不知道大家认同不认同,因为这个定义十分地难下。因为那些善知识们他们认为放下业力之刹那、意识转换之刹那即是临命终时,临命终时呼吸之间,觉悟之间即是临命终时,业力不再相续即是临命终时,知见改变、愿力改变即是临命终时,或者说修持所为、作为所为之改观亦是临命终时。所以这个临命终时的认知真是千差万别。那我们从每一个生命的个体怎么来认知这个临命终时呢?可能各有所取。所以说临命终时没有把握往生,这实在是说的业力之相;随顺佛力人人有把握,随顺业力各个没有把握;随顺业力各个迷失,随顺佛力各个自在。说临命终时能不能往生关键在于是随顺业力还是随顺佛力?随顺佛愿还是随顺自己的妄想执着?若随顺佛愿、佛力人人皆得往生;若随顺业力千差万别。所以随顺业力者往生者万中无一二;随顺佛力者万修万人去。

那么“一心不乱”这个说法呀,这个说法实在是很有意思,关键“一心”这个名言啊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支撑啊分解啊,就是剖析,每一个人的剖析方式不一样,所知的东西不一样,就是我们所缘的东西、心地不一样,所以说这个“一心不乱”千人有千说万人有万种啊,就像刚才那个话题是一样的。我们从鸠摩罗什大师意译的这个《阿弥陀经》它的文字的本身来说,这个一心不乱实在是很有出处的,它这个一心不乱是来源于阿弥陀佛执持,我们一般人会把它当成我们自己来执持。我们知道一切凡愚有情乃至贤圣有情若忆念阿弥陀佛皆是受阿弥陀佛的摄化与加持,但是现在很多有情念佛去加持阿弥陀佛,所以说就很累很辛苦,他不知道怎么加持。很多人执持名号欲得不乱结果把自己搞得很累很辛苦,阿弥陀佛又没承他的情,因为什么呢?他越念越乱。

因为这个地方随顺啊、作为啊、认知十分重要,像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我们靠自力的得当的方法与阿奢黎——就是成就阿奢黎的教诲印契,证得三昧力十分地简单,或者说不是难事。那么随着共业的现前、共业的交织,我们到这个佛已灭度两千多年或者三千多年两类说法,这样的一个共业成熟的这样大的一个状态下,现在人的贪欲心、烦恼心炽盛的时代、妄想纷飞的时代,具有三昧力成就者愈来愈少的时代,想修到三昧成就这样的人——少!不是没有,少!那要真正出来这样一个人十分地不可思议,是人天的眼目与表率,那我们要是遇到了,大家皆应该礼敬供养赞叹随顺,但是这样的人的确是罕见。所以这个“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是《阿弥陀经》一个双向的说法:若有这样的成就阿奢黎大环境成熟的情况下,我们欲随顺修法成就一心不乱的三昧力是不成问题的;若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妨说是“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令众生心地不乱”来得方便。谢谢。

6问:尊敬的法师,刚才法师开示说发了菩提心再念佛相应的话,是不退转,请法师慈悲开示怎么判断自己发了菩提心。

答:这个菩提心是个大话题呀。菩提心我们把它分一分,看它就有些方便,这个“菩提心”没有翻译,大概是个梵语原来的一个读音,把它翻译成“道心”吧,似乎人又感觉到它不太有力,所以说一直就没有翻译,我们大家都称为“菩提心”。但是一旦说到菩提心,大部分人就把它搁置在那个地方就算了,是理解是不理解就放在那个地方,若是真正地想了解这个菩提心,真要下一点功夫的。那我们把它分一分类,把它分成可以造作的,我们凡夫可以作为的菩提心,就是作意成熟的菩提心,那称为“造作菩提心”。大家就把它造出来、想像出来。

在一些分法中是这样分的,若是意乐,就是根据我们自己的向往来作为,或者说一个真实的向往来作为。好比说我有个随顺佛力的愿望,我就做这样,这就是我的菩提心;或者说我随顺念佛必能往生这样一个能令我休息的心,能使我的意识产生快乐、安乐这样的心,也可以称为“意乐菩提心”;

若是立一个誓愿,就称为“誓愿菩提心”,好比说“我毕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忆佛念佛,临命终时,必生彼国”,就立这样一个誓愿,依这样誓愿来作为,来修持,来在自己身口意相续中完成这一节生命,那么这样的菩提心称为“誓愿菩提心”。

这两种菩提心是我们凡夫比较好操作的。

那“无上菩提心”呢?此心非生灭相啊,所以很多净土法门的祖师提出来这样一个说法,说是愿往生心、愿众生往生心即是菩提心,愿一切众生往生的心就是菩提心,一切众生本来往生、本能往生的心是无上菩提心,那就是依佛愿而成熟的菩提心。这样的心我们虽然用文字、用语言不太好表达它,但它是必然表达了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这样一个真如的心智、原始的状态的归向、安住。因为很多言说在无上菩提心这个说法上或者说作为上有盲点,容易误导人,容易令人断章取义,因为此处非思议处,或者说不可思议处。我们思维意识的习惯造成了我们可思议的法界,那么佛陀的法界或者无上菩提心所设的法界是不可思议的法界,是众生心份不可思议——那么诸佛如来是可思议的,对我们凡夫有情来说是不可思议的。那么这个不可思议的法界的成就要么我们随顺佛愿,随顺信顺佛愿而成熟这样一个心,要么随顺我们的意乐、随顺我们立一个特别的誓愿而修持,也能成熟、进趣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甚深的诸佛境界。

菩提心依净土说,愿一切众生往生的心可以说是菩提心!一切众生依本念佛一定是无上菩提心!这个本呢,本不可得失,本无得失,本无来去。因为十方诸佛所成就的不可思议的清净无碍法界,不管它是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四种因果海中他们得以自在方便,但是在众生心份中这是不可思议的,那我们怎么来去进趣成就呢?在这个地方若能随顺佛愿、佛力,愿意往生彼国,那与菩提心自然会相应。所以菩萨们善思维善观察,在这个地方对自己要负责任。因为这个法真实不可思议,用的得当即生即得不退转;若用的不得当毕竟未来也会成就。希望大家运用的得当,现世得以不退转!谢谢。

7问:师父,阿弥陀佛,我刚开始学佛,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妄念特别多,心不清净。请问那怎么才能让自己心清净下来呢?心不清净念佛是不是就没有用呢?是不是就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呢?

答:坐下来。念佛人普遍遇到一个最初的话题、最原始的话题,念佛以后妄想纷飞,但是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我们过去的妄想纷飞我们不知道的,因为念佛的功德、念佛的这样的善巧,佛力加持,令我们知道我们妄想纷飞了,这实在是念佛的功德、念佛的利益初见效果,刚刚见效果就是令我们知道了我们的妄想纷飞,我们以前生活在妄想纷飞中根本不知道的,不知不觉中在妄想纷飞中生活、作为、迷失、流转,那我们现在遇到阿弥陀佛的这种光明名号,能令我们照见、觉知我们妄想纷飞了,那实在是一个很好的事情,是念佛的最初的一个效果、意义所在,所以说不要因为这个因缘而生烦恼。因为念佛是一个很稀有、难得的这样一个方法,这样是一个熏修的方法,念佛来消除烦恼,因为念佛以本净心、以佛的果地觉随顺佛愿念佛是一种方法;它这个随顺自己的业力、随顺自己的感知是一个方法。随顺自己的感知、随顺自己的业力习惯这样的念佛方法会慢慢地来,要有耐心;要随顺本净心、随顺佛愿佛力,念佛就当下会欢喜、安乐,那这种喜悦是情不自禁的,因为随顺佛力故。人于自己的业力、他人的业力了无挂碍,直接超越,以本净心而安住,回归本净心而认知,这样一个抉择就像人被大船载负一样的,在水中那就是顺流而下,那是很省力的。因为佛愿载负,本净心所载负,这样念佛是十分稀有难得的。

那我们依自己的业力、感知、见闻觉知念佛,要有极大的耐心,要有耐心,要一点一点地来,要一步一步地走,犹如旱地步行到一个目的地是一样的,一步一个脚印,走到哪个地方就是哪个地方,这样的修法不是果地觉为因地心,而是以因地心作因地心,所谓的净土教法在这样的修持中是末梢的一种修持方法。

但是现在在我们这个时代这一类的修行人比较多,因为他没有认知依佛力、依佛愿、依佛果为因地心这样一个殊胜因缘,而是以自己的业习感知作为念佛的缘起,所以希望通过念烦恼而伏烦恼、伏妄想等等做法,乃至说达到一心不乱等等做法,这个做法虽然是许的,但它是一个很漫长的历史,很漫长的一个过程,很漫长才能达到一个特定的结果。依佛愿、依佛力、随顺本净心忆佛念佛,这样能在念佛的当下即得安乐喜悦,即能朗照于世间一切业力,横断生死,顿出苦海,来觉悟人生,来自利利他。

因为我们要是作为一个依自力资源修行念佛来降服自己的烦恼业习这样的修行方式,是一个自力的修行方法,它的步伐、步履很慢、很生涩啊,多有进退,这样的修行就是以因地为因地,以业习改变业习作为修行的参照,所以说诸多的困难必然在修行的过程中会表现出来。

所以净土一个特定的教法就是依佛愿来念佛,依佛心来印契自心,让自心起作用,这是很特定的。我们现在大部分人接受的还是以自己的业力、以自己的业力的降服、改造这种需要来念佛,这种念佛方法比较辛苦,这种做法一定要次第清晰,一定要步履清晰,一定要在所有的业习反扑的情况下认识它,不能退转这样的一个支持力,这样一个不断的自我鼓励下、相互的鼓励下才能成就;那么依佛力佛愿或者依本净心念佛,不求得失、不求见闻觉知的变化与不变化,只依本净或者说只依利益世间的心、不依得失心而念佛,这样的人念下即得利益,念下即得不退转。

所以这两张方法,我希望各位菩萨善思维观察,善于择取。

刚才这个菩萨提出来这个问题,实在是有它的普遍性的,这个普遍性就是很多人把念佛这个法门当成修证自己的法门了,而没当作是阿弥陀佛果地回施的教法,果地觉作因地心的教法,那就是继承了极大的财富,就是圆满的心智来做人做事;一个就是我们充满了烦恼与贫瘠这样的一点一点的修持。那么这两个方式:一个是果地觉为因地心,一个是因地心作为因地心的。诸位菩萨通过这个事例善思维、善思维!这是一个很大差别的修行方法,虽然同一是念佛,内容、效果实在是天地悬殊啊!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大家能分别清楚、分别择取。谢谢。

8问:我现在在修行的过程中有些迷茫,就是我修行中的一些东西我想请师父开示。那么《金刚经》里面讲“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那么在这个上面的话我就避的有些东西我就不听,看着有些东西我就把眼睛闭着念佛,但是我有时眼睛一睁开以后就有光出来,或者在经书上那个光很亮很亮的像电灯一样照出来给我看,但是也有些人跟我讲这可能是性光,那么如果说是不好的东西,我应该怎么对待它呢?那如果真是性光我又该怎么样来守护它呢?

答:境界问题实际就是个差别相的问题,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意识状态不同的情况下,对一个东西的观察就有千差万别,因为角度、业力、感知的差别而形成的千万个差别,就是境界力不同,所以说过去讲四力差别——心力、缘力、境界力、串习力——这四种力会产生业报之差别,就是现行作用差别。刚才这个老菩萨讲这个是一个所谓的境界力,或者说缘力。境界力、缘力是很重要的,要是我们缘“无所住而生其心”,那么你看到这个境界你笑一笑,就像看到一朵花,看到一个树,看到一个人、一个生人、一个熟人一样的过去了,没有什么,很正常。要是我们故意拿捏自己,那就会造成怪异玄妙,就会在这个地方纠结。那么纠结实际是心纠结,而不是境纠结,境界无所纠结,境界是不需要纠结的,但我们的心纠结了就会反复地在意这个境界,那就称为阴境,这个阴境就会诱惑我等,迷惑于世人,所以说这个就是心缘出问题了,不要认为是境界出现差异,实在是心有染着,心有分别,或者心有好奇,心有对待,或者说心有自卑,或者说心有骄慢。

我以前遇到一个出家师父念佛,他在一个比较用功的情况下念佛就见到了琉璃宝地、种种宝莲,若一由旬、二由旬、百千由旬,无量大,他就生起了染着心,这个染着心就是所谓的以此为真了,后来他念佛总追求这个境界,愈追求心愈受蒙蔽,就是喜悦染着的蒙蔽,垢障就越深,结果越念心就越沉重,越念就越烦恼,后来念佛骂佛,因为什么?总不现这个境界了,心理这种有所求的贪欲心,求境界的贪欲心,求过去永远不会再现的境界的这个贪欲心,就令他的心迷失了,迷失他就会去谤佛、就骂佛,说我这么精进念佛你怎么不现前呢?——这不是念佛这是贪图境界啦。

所以说我们对境界无染无着,就是境界现前即行解脱是为方便,这个不需要纠结它,什么好境界坏境界,不需要人云亦云,不需要听别人说也不需要听自己说,因为啥?我们每天都见无量的境界,我们现前都是境界,哪一刻钟不是境界呢?要说我要见光,你拿个手电不断地可以放光;要想看光,太阳月亮都可以是光;但这不足以使我们生起执着的,为什么偶然的看到一点光就会执着呢?实际是一种对这种无明业相角度上的执着,这个地方没有高低大小,实在是不应该执着的。所以说不可以音声见,不可以形象求,这实质是令我们不要染着,如此而已。若不染着,心得解脱,心得方便。谢谢!

 

笔录:如莲

一校:明润、

二校:明良

宝箧2011-12-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