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绰禅师
慈法法师
岁次己丑(2009)夏安居于鸡足山华首放光寺
1、道绰前导善导立宗,弥陀为师传承不断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一出,确定了立宗的最根本教义。净土立宗不是一个小事!当时在中国,教下的唯识、华严、天台、俱舍都很鼎盛,律宗、密宗、禅宗也各据一方,利益有情。这些法师随着历代祖师教诲,一代一代传播着各宗各派教法。善导大师因为其自身修持与影响,把净土一宗教义通过四帖疏楷定古今地标立出来,要突破很多障碍的。说到道绰禅师,我们不得不提示一下净土立宗的依止与缘起。
善导大师立宗依据来自于对远公大师的追忆。早期善导大师曾参东林寺远公大师遗迹,依观经修持,在蓝田悟真寺居住十年,证得念佛三昧,广摄四众,正行念佛。这里面出现了几个故事,就导引善导大师去拜见道绰禅师。当时有诸多比丘常随善导大师,依观经前十三观之定善修法来修观——十六观中有定善与散善。有比丘出现观佛的征兆或者念佛的禅相,但会随着周边因缘起伏而有退失。因为是有为法,居其中必有进退,很正常。恰恰这个正常因缘引起一些比丘疑虑。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出家师父——居士少一些,出家师父比较多,有一些修持征兆。前几天有个出家师父来与我谈,他在闭关中见诸清净相、轻安相、光明相,有种种禅相与方便。偶然因为一个业习外缘引发,就会转换、退失。因为退失变化,人会感到自己是不是修为不得力或者出了什么问题?实际十分正常,取相修持中必有进退,这是决定无疑的。
这些比丘请教善导大师。善导大师当时没有直接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以后他就去参访玄中寺道绰禅师。他听人说玄中寺道绰禅师讲无量寿经与观无量寿经二百余回,摄众无数,广利人天,常有不可思议事情发生。善导大师参访道绰禅师,道绰禅师把无量寿经给他口述要义,善导大师听毕入定七日未有起座,对净土法门的认识有了彻底变化。这个变化就来自于自力摄与佛力摄——自力与佛力,自力摄与佛力摄的差距是十分不可思议的!道绰禅师所宣化主体是无量寿经中皆以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之宗旨。善导大师之前以甚深福德因缘,能证得三昧,也影响了周边多有情。但是他们在自力修持中有进进退退,进退变化中产生了不可自制的疑虑。佛力摄就令善导大师彻底在这个法门上有个皈依处。所以他后期作《观经四帖疏》来楷定古今,真正使净土一宗在盛唐时期彻底彰显出来。彻底彰显十分重要!因为莲社在教义传承方面多有保留,彻底彰显一定是一个大事因缘。
为什么讲善导大师?道绰禅师功绩何在?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安乐集》?这个立宗主体真有道绰禅师不可思议的推动!若没有道绰禅师无量寿经之授予或口授,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也可能会以另一种面貌出现。所以道绰禅师思想直接影响了善导大师立宗这个大事因缘。我们今天学习《安乐集》也是大事因缘。这个大事因缘有多大?若能解决我们无始以来生死问题,那实是一个大事因缘。若是增加一些学识或者历史文字,实际利益不大。希望通过这次学习有个圆满清净缘起,使我们对无始以来业力有个互换。因为业力是无自性的,所以互换不过是换一种作为来走出自我罢了,实在没什么可换。若以世间得失心想要用上力,在互换中用上力,是十分令人困惑的。
下半卷文字,主要是道绰禅师提示我们他所依止的传承,表达教法传承。看到善导大师立宗,一定要看到善导大师的师长施教源头。
【第四大门中有三番料简。第一依中国三藏法师并此土大德等。皆共详审圣教叹归净土。今以劝依。第二据此经宗及余大乘诸部。凡圣修入多明念佛三昧以为要门。第三问答解释。显念佛者得种种功能利益不可思议。
第一依中国及以此土大德所行者。余五翳面墙。岂宁自辄。但以游历披勘。敬有师承。何者。谓中国大乘法师流支三藏。次有大德呵避名利。则有慧宠法师。次有大德寻常敷演每感圣僧来听。则有道场法师。次有大德和光孤栖二国慕仰。则有昙鸾法师。次有大德禅观独秀。则有大海禅师。次有大德聪慧守戒。则有齐朝上统。然前六大德并是二谛神镜。斯乃佛法纲维。志行殊伦。古今实希。皆共详审大乘叹归净土。乃是无上要门也。】
下半卷开始是第四大门,料简分三科,依中国三藏法师。过去印度有五印度说,说中国一般是印度,不是我们现在说的中国。“第一、依中国三藏法师并此土大德等,皆共详审圣教,叹归净土,今以劝依。第一、依中国及以此土大德所行者。”很多人读过净土法门历代祖师传承,看到多有祖师不相见。像彻悟禅师十二祖、印光大师十三祖,他们没有相见。过去历代中考究起来,祖师相见不是太多。这种间隔怎么传承?这是奇特事情,也是净土一法的特定现象。
许多法门,若是没有一代祖师一代祖师相互传承,就会断。在净土法门中他们就这样间间断断传下来了。为什么?因为他们所宣化的皆是以阿弥陀佛为根本导师!这个地方以阿弥陀佛为根本导师。无论是释迦文佛宣化或是十方诸佛宣化,乃至西土东土历代祖师,宣化莫不以阿弥陀佛为根本导师。我们念佛有个偈赞,后面一句说南无大慈大悲接引导师阿弥陀佛——这是以阿弥陀佛为根本导师的。一切传播者、修行者、学习者皆是阿弥陀佛座下之子!我们都是阿弥陀佛之子,都是他的学生;其他老师都是接引者或者介绍者,是传播媒介。所以历代净土祖师都把自己的作为、心理、行持放在十分卑微的地方。
为什么?他们面对的是阿弥陀佛这个法界导师,来导引我们回归清净法界,安住于究竟圆满解脱,不是哪一个人。你说这个祖师有多少修行——一说到他修行上就不起作用了。所以历代净土祖师有个特定,无论是证悟后念佛,或是平常僧人念佛,或是常行般舟,都用十分平淡的角色来传播根本导师阿弥陀佛的教言与誓愿。这是不可思议之处,是与一切法不共之教诲。要不然这个间隔会带来间断。净土一法有间隔没间断——间隔时常发生,间断不能成为事实。何以故?阿弥陀佛报身住持,今现在说法!这是我们要十分认清的地方。净土传承之奇特,是以阿弥陀佛为根本导师。不管是古往今来,乃至释迦牟尼佛亦复如是,就把我们推到或引导到阿弥陀佛座下,亲聆阿弥陀佛誓愿摄化与教诲。这个教法有十分不共的地方。所以我们唯一愿望是早日面见阿弥陀佛,亲聆教诲。因为这是报德、报身,像我们色身一样是为物身;有大愿业力相乘故,寿命无量,摄化十方众生,令其亦寿命无量,直证菩提,无有退转。
这是阿弥陀佛誓愿所导致的十方诸佛乃至一切菩萨贤圣历代祖师所传达的根本教义,与其他教法不共处。我们可以翻翻经典,可以接触许多善知识。我们知道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十大劫,诸佛都在传颂。阿弥陀佛寿命无量,是故号为阿弥陀,寿命是他特定誓愿力造成的一个事实。在有为法中,心智之别造成业力、报德之别。所以谈到传承,大家要有个概念认知。要不然我们传播的什么?如文殊普贤之类大士,他们亦愿临终无障碍,往生阿弥陀佛国,以见弥陀故,来广泛弘法于十方,就是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普摄十方。我们经常会说佛光普照——阿弥陀佛无量光是佛光普照的代表者。十方诸佛都推崇阿弥陀佛,劝化一切众生于此了义究竟法则面前能作究竟皈依,就是佛的皈依。皈依法也好,皈依僧也好,皈依佛是究竟皈依。这个究竟皈依对我们来说十分有意义,究竟皈依令我等圆满菩提,于佛法得不退转。我们现在皈依是不是究竟皈依?一定要认识到。
欲一生成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到阿弥陀佛座下就好!阿弥陀佛有愿摄化我等,释迦文佛又推着我们往生,我们要愿意往生,这个问题解决了。像世俗中,一方愿意接纳你,一方又推荐你过去,你自己又愿意到这个单位或者城市、国家、环境中去生活工作,就自然会造成一个事实。因为在这个业报中、取相中,与世俗没有差别。
释迦文佛说净土一法,主要接度对象恰恰是凡夫。很多人说我不是凡夫——上至妙觉菩萨,下至凡夫之类,同等摄受。但对凡夫偏重,因为凡夫取相。佛说许多方法都是破相教言,唯有净土先立相,令我们往生彼国,往生无生地,才能真正破尽诸相。你说我破相念佛不一样么?那是上品上生。我们假借念佛的圆满清净真实功德,念的时间诸相就非相了,无可染著,无可取舍。何以故?世间如幻故,本质所表故——我们看到其本质,就是凡夫位中人得解脱。要不然凡夫没有解脱理由——见思二惑尚未除,何以出生死?净土一法恰恰是对这一类有情,有特别不可思议的现下利益、未来利益、究竟利益——把利益放在三段来说,他是这样子的。
2、法源清晰明师勘验,依相破相解行并进
道绰禅师说五翳面墙,就是说我没有修成五通,不敢自己表明或者创立什么,而是有出处的!任何一个法要有出处与传承相续。要不然人就等于在这个世间孤军奋战,会达成什么?我们这个时代经常出现一些人,创立一些东西,若没有真正的传承相续,往往这些人会遭受王难。很多人读过楞严经,知道王难是什么概念?王难是多行不轨,被魔所侵,人心智狂燥不安或者多宣化自大骄慢邪见之法,令世间受诸危害,王难必然现前。学佛人要有条理,要有清晰的法的来源,就会在条理清晰中自他二利,在次序自由中安乐世间。
“但以游历披勘,敬有师承。”谈自己师承。过去僧众长期出去参学。好比说自己有一个知见、法则认知,会找明师勘验,这是十分重要环节!勘验。勘验什么?这是不是能令你一生有真正成就的法则,是否适合你的根基?是不是对机相应之法?往往勘验这个。禅宗勘验是有没有见性、有没有破关。过去游历参学多是这样,各有师承,就是有善知识勘验指导。
越是最初佛法传过来之时,人越朴实调柔。调柔十分重要,人会于法十分真诚、中肯,不会泛泛作些自我骄慢的认知,认为怎么样。实无一法可得故,所以要常勘验于自身自心所行之法是否有谬误。所以心智调柔,多以启教,遇到对应善知识会启教。古来以久学佛者多是除自身疑惑与生死难缘,除自己生死弊障,所谓目不斜视。不像现在人容易眄睐细色,东张西望,说人是非,看人是非。过去人真道人多,现在真道人也应该多一些,就是不见世间过。但是我们能不能做得到?专心致志处理自己的烦恼、习气、迷茫,专心致志做这个事情,你就不见世间过了,也没有时间见世间过,一心只读阿弥陀佛的圣贤书了。要不然会东张西望,消耗自己生命,造成更多迷茫,以他人过失自以为严饰而伤害自他。
我昨天晚上一宿没休息成,就因为别人说的一个事情,感到怎么会这样?提醒自己一定要念佛,不要再念那个事情。但是业力习惯所致,不得已还在念,怎么会这样?自我纠缠不清。明白这个事情,就这个习惯势力,说习惯势力不可思议,自己给自己找个借口。虽然是别人作为不当,但是我们会拿这个久久磨难自心。我是饱尝其苦啊!感到不可思议。因为你明知道与自己没关系,别人作为别人自有因果,还是给它起个名字——这个习惯势力太厉害了!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状态?可能很多人也有,把人折磨得受不了。有时我们明明知道是这样,还会执著它,被它搞得痛苦不堪。这是我们现在学佛人应该用功的地方。我一半时间在念佛,一半时间被这个事情纠缠不清——怎么会这样?自己纠缠得太狠了,就给它取个名字——习惯势力,又开始念佛。又拉过去了,怎么能这样子?我这个人很可笑的,可能大家已经超越这个地方,习惯势力对你已经不起作用了。
我想许多学佛者会有这个状态。这个事情已经过去,发生在他人身上,本来自己与事无关,但是就会紧紧抓着,穷追不舍思维它——怎么能这样子?今天早上我想清楚了,自己在找借口,放纵自己意念啊!就是个借口,说习惯势力,习惯不可思议。我们经常有这类事情,念佛也念不下去,什么也不行;有人忏悔都忏悔不下去,焦躁不安,实际与自己真没关系。诸位善知识能不能思维自己有没有这些东西?有了也需要教法或者一些方法来处理——言下就能处理掉,动念之中就可以处理掉。假设不知道,深陷其中就会被其蒙蔽,在蒙蔽中相续。很多人因为人与人之间一个语言误解或事情误解,终身相恨哪!有人在一起面和心不和,嘴上说的很好,心里另外想法。今天一个居士给我发短信,说他自己的一段故事,我说面善心离。那样害人还是害己?
“何者?谓中国大乘法师流支三藏。”这讲菩提流支,他把净土三经一论带给昙鸾法师,道绰禅师师承又来自于昙鸾法师。在这本书中,我们到处能看到昙鸾法师的影子。若是读过昙鸾法师著作,你看这基本上整篇是把昙鸾法师内容搬过来了。菩提流支三藏——过去说三藏法师是精通三藏的传播者。中国称得三藏法师的,如慈愍三藏、玄奘三藏等,中国称三藏法师者古来以久都不多。我们中国过去丛林中多有律师、论师、经师。道绰昙鸾之类最早都是经师,以前中国的经师最多。经师是升座宣化世尊大乘教法的善知识。
“次有大德呵避名利,则有惠宠法师。”这是道绰禅师在其参学中所敬仰的六名大德,或者法系相续的大德。“次有大德寻常敷演,每感圣僧来听,则有道场法师。”这些善知识传记能不能找到?能不能考究出来?我们自己有意乐了,查一查挺方便。“次有大德和光孤栖,二国幕仰,则有昙鸾法师。”昙鸾法师是北魏时法师,那是南北朝时期,称为二国幕仰。昙鸾法师是道绰禅师根本依止者,玄中寺是昙鸾法师所创立道场。道场创立以后,昙鸾法师就取灭了。道绰禅师经过这个地方,看到记载昙鸾法师碑文放光,他就生起疑情说怎么会放光,我再看一看会不会?他再看,又放光。他感到自己与昙鸾法师有甚深胜缘,就在玄中寺住下来研习他的教法,根据他这个修持来修持自己,传播净土。“次有大德禅观独秀,则有大海禅师。”禅观独秀就是禅修有甚深方便。这具体人及相貌,我希望大家以自己心光照见。其他没法照见,也画不出来,用我们心光感知就好。“次有大德聪慧守戒,则有齐朝上统。”上统法师。
“然前六大德,并是二谛神镜。”就是通达二谛,觉此渊源,无染无著。神镜二字真是美妙,就是照见二谛,了无染著。现在人遇到什么就会当真、当成实有——世间没有一个实有之物,都在无常无我相中转转换换,因缘而生,缘灭而灭,没有实质。二谛神镜,他描写真是美妙!就是二谛无染。“斯乃佛法纲维,志行殊伦,古今实希。”道绰禅师认为他遇到这六个大德是古往今来希有之士,不可思议乘愿再来之士。“皆共祥审大乘,叹归净土乃是无上要门也。”道绰禅师通过这六位大德来助证自己认知的法门是无上甚深要法。他是勘验所成,非自己虚妄心认取。这六个大德帮他勘验抉择净土之无上要法,令其真正通身放下,直指趣入,究竟功德。
【问曰。既云叹归净土乃是要门者。未知此等诸德临终时皆有灵验已不。答曰。皆有不虚。如昙鸾法师。康存之日常修净土。亦每有世俗君子来呵法师曰。十方佛国皆为净土。法师何乃独意注西。岂非偏见生也。法师对曰。吾既凡夫。智慧浅短。未入地位。念力须均。如似置草引牛恒须系心槽枥。岂得纵放全无所归。虽复难者纷纭而法师独决。是以无问一切道俗。但与法师一面相遇者。若未生正信。劝令生信。若已生正信者。皆劝归净国。是故法师临命终时。寺傍左右道俗皆见旛花映院。尽闻异香音乐迎接。遂往生也。余之大德临命终时皆有征祥。若欲具谈往生之相。并不可思议也。】
这段文字谈的是征兆、灵验。这个灵验能不能说服人?这对现在人来说太重要了,对过去人来说也重要,对真正觉悟者来说不太重要。所谓太重要因为我们取相,依相而行。现在若把相拿掉,我们这群人怎么生活,吃饭时没有相了怎么吃?穿衣时没相了怎么穿?走路时看不到路怎么走?没有这个殿堂那个雨水怎么办?若把相从我们整个生活中去掉,我们怎么安立?谁有安立经验了举举手,说我不要一切相就能生存?哪位善知识能不用一切相而安然于世间?取相有情依相所生。我们干什么都离不开相,人事交往要取相,穿衣饮食要取相,行路与居家生活等都离不开相,就是世俗之相。所以灵验对我们来说那么重要!要不然门牌找不到,人会走错路。我们不可能走错路到别人家去,也不可能走错地方到别地方去生活。因为有相,有相所依。净土一法也是为取相众生带来方便,以相破相,令入出世智。
“问曰:既云叹归净土乃是要门者,未知此等诸德,临终时皆有灵验已不?”最后这个不字在古代用语中不读bù,读fǒu,同否。“答曰:皆有不虚。”他举昙鸾法师例子。昙鸾法师生而有异啊!出生就有灵异。当时人称为神鸾。“如昙鸾法师,康存之日常修净土。”昙鸾法师早期讲大集经。现在比较流行的龙藏中就包括阿含部、般若部、方等部、宝积部、大集部、律部、杂部、东土西土著作等。大集部是对色界、欲界有情共同宣化的教法。他在大集部经典的注解过程中突然病了,说生命短促,这么多经典怎能注解完?所以想先修长寿法,寿命长了可以慢慢注解与讲授。他就去请教道家,取十卷仙经以求长寿。他拿着仙经,碰巧见到菩提流支三藏法师了,可能他们俩有宿缘。他问佛教中有没有长寿法?菩提流支呵斥他说你这法师,佛教是无量寿无量光之教诲啊!是令生命无限延长的一个教法,怎么没有?他说你给我讲一讲。菩提流支就把净土三经一论交给他,说这是长寿之要诀。昙鸾法师一读,说仙经没法修了,我只能阿弥陀佛了!他放下修长寿愿望,焚烧了十卷仙经,决志于净土,专修净土。你看他这么大成就者,生而有灵异之人,遇到菩提流支三藏法师把三经一论传授给他,人生目标马上就变了,抉择了净土。所以说他康存之日常修净土。
“亦每有世俗君子来呵法师曰。”呵,在佛教用词里这是特别美的。我们也说父母呵护儿女;僧众常用呵字,僧人之间相互呵护道德。现在人与人之间这个呵护是什么概念?大家能不能用得上?呵护十分重要!相互呵护,呵不是其它说法。
“十方佛国皆为净土,法师何乃独意注西,岂非偏见生也?”这都是无方净土,破相时所言。有人说现在寺院里某某法师已经破相,进入一真状态,说什么都从法性上说,有一些大方无畏心理了。他们说咋办?我说简单,他在说无碍话的时候,给他一点碍,拿个石头让他吃一口,看他是不是真证一真了?要没有证得,因果还实实在在围绕我们转,相还挡着我们。若是言说无碍,行为上处处有碍,要小心因果,会出大问题!现在容易这样,心智无碍,行为处处生碍,口中说空,常行有中;常说善法,事相作诸恶缘。这样果报是悲惨的,我们作为学佛人要注意。见与行,称为解行并进,不可偏颇,定慧双修,真实功德。要不然我们出现邪见——拿佛法作邪见解,说得到而行不到。若人无信,对诸佛教诲是为邪见;若有信无解,是为迷信;有解无行,是为邪见;解行并行,是为正行。所以我们学佛人要知道行解并行。
明朝王阳明在作为朝廷大员时,被充军发配到边远地方——贵州龙场,做一个驿丞,就是看马人。过去有驿站,三百里一驿,要传递书信、命令、圣旨之类。马骑累了,在驿站换马又骑走,每到一个地方都这样。他作这样一个驿丞,通过生活的艰辛,认识到人要知行合一。蒋介石对他是十分崇仰的——知行合一。我们作为里表一如、心行一如的学佛者,必然会得到佛法大利。若是言行不一,必受言行之害。希望大家在言行问题上有所注意。
3、誓愿导行必至见佛,遇人呵难自觉觉他
昙鸾法师与远公大师是同一时代人。昙鸾法师没像远公大师结社的规模,但他用自身行地影响感化了一方人。远公大师以结社形式。为什么中国净土宗祖师推崇远公大师?主要是他结社。这个结社对后人是不可思议的激励力量。开始学习时,我提出要是把除疑、生信、安心真正清晰了,我们也可以写个名单,去立同生净土社。立个誓愿在未来因缘中真诚相待,相互鼓励,以助成往生增上缘。这样对我们周边有情、对自身、对念佛来说,都有正面的相互鼓励与扶助。这个扶助对净土修行人十分重要。
对我们念佛人来说,扶助的心特别重要!因为我们被阿弥陀佛愿力所扶助,也是佛力所住持。我们要体验扶助效果,就要对他人与周边有情——尤其是你真正有结社愿望,要有立誓往生之守护。像入党有宣誓,为什么?以同摄正行。把我们散漫的心汇拢在一个专注法则上,导御正行,全在誓愿力。过去大善知识的成就,都没离开誓愿。所以誓愿导御,可以导御正行。御,驾驭、导御、规范,不变异,不走样。所以说誓愿可以导御正行。现在许多修行者说我怎么用不上功?怎么这么懈怠?今天这样学明天那样学,怎么这么容易变异?就是立誓没真正设置出来。一旦设置出来会造成一个事实。
我十几岁参军,二十岁从部队回来。在部队的短暂时间中,有个特别不可思议的感觉:任何人只要有这个环境去触动与调理,就会造成他特别有力量的一生的导御。部队很简单,训练你怎么起床、怎么吃饭、怎么走路等等,就是每个生活过程。训练以后,他的生活次序与意识就不需再管,他所有作为自然会那样做:六点钟准时起床,几点钟吃饭也是一定的,慢慢形成规矩了。这个规矩是什么?誓愿力所导御!它自觉不自觉会驾驭他,不用用力地养成一种习惯。我们要立誓,也像一个规范,专注地次序地引导你的生命。
所以我们前面对除疑、生信、安心有些粗略探讨,有没有立誓的机制成熟?你是不是真正在净土上安心了?没有疑虑了?能在此处真正安心,就是倾其一生之力无有遗憾,我们可以立誓。要不然立誓难免有点难为大家。安于此你若不立誓愿,会与不可思议出离生死不退转之功德失之交臂。为什么?繁忙、业缘及无始以来业力会迅速把我们包围。一走出这个门,不用三天全部恢复老样子。要有誓愿来督促与扶持,包括同参道友与莲友之间相互鼓励,即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宣誓日是那样,相续之日直到得见阿弥陀佛,我们彻底完成了这个誓愿的任务。所以不见佛则誓愿不散坏!你见佛了,誓愿会变成另外一个事实,就是不退转功德的教法,乃至种种通力善巧的事实。我们这一生这个誓愿有没有?我在祈祷这个因缘,一旦成熟是十分有意义的。
“法师对曰:吾既凡夫。”我们要看到自己是什么?不是把自己粘着在凡夫位置上,但要知道自己是什么模样,慢不得,卑不得,但要自知,自知是自觉分。你骄慢没有意义,自卑也没有意义,但你觉悟自己十分有意义。我们往往有一点修持或者作为、知识、能力,慢心就会悄悄生起来,在你不注意时它就悄悄在左右你了,悄悄地!很多人说我不骄慢——它悄悄来临了,连脚步声都闻不到,骄慢!认为自己了不得,下面快犯错误了、快出问题了。我们骄慢不得、自卑不得,觉悟要得!“吾既凡夫”是个觉悟言说,觉悟自己当下。凡夫有什么?觉悟它就好啊!我既然是凡夫,“智慧浅短,未入地位,念力须均”。地位,未入圣果呀!他中肯地阐述自己状况,具体地清晰地在觉悟自己。
“如似置草引牛,恒须系心槽枥。”慢慢锻炼自己。我们业习像头牛那么大力量,那点法则概念像个系草一样——你能把它拴住吗?这是昙鸾法师对自己的认知或觉悟。“岂得纵放全无所归。”他直接回答。纯粹在自觉,一种回光返照。他不驳斥别人,也不需要生其他烦恼,就是觉悟审观,反观内照。我们被人呵,能不能反观自己?同参道友或者人与人之间经常会被呵。我们能不能在被呵刹那反观对照来认知自己?诸位善知识应该自己想想!这样我们情绪化东西会剥离,而会感激呵护我们的有缘。不管是赞信谤疑,在周边只要表达,他一定有缘于汝。有缘我们就应该感激。是不是这样?这样我们觉悟机会就频繁发生,经常会在别人呵我们、撞击我们情况下有觉悟机会。
道绰禅师这段话纯粹是自觉觉悟之语,也是唤醒有情之语。现在有些参禅者、学教理者、有修证者会小视于净土教法,不以为然,说斋公斋婆之作为。今天上午就有个菩萨给我发短信,我说我是个斋公,我念念佛就不错了!斋公就是没有啥作为,阿弥陀佛吧!这个审视十分重要!
“虽复难者纷纭。”难者,呵难,皆是增上缘。我们若真正是念佛人,像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提示我们一样:若有疑教者或持疑念者来,说汝等所修之法非是了义[1]。”你要知道这是你觉悟、念佛,感谢你金刚心念的机会!这是你测试自己是不是真心念佛的方便,测试是不是真正安心于此的一个方便。“而法师独决。”在昙鸾法师时代,念佛法门在孕育阶段,尚未真正出生。孕育阶段就很脆弱,像十月怀胎还没成熟,还没有出生。在我们震旦国,虽已有念佛社团与个体修行,但多被疑议所阻难。因为此前往生兜率是普遍教育,见弥勒世尊,龙华初会,以成佛道。这样教育特别普遍。所以多被难者所阻止、被疑惑所冲击。
“是以无问一切道俗,但与法师一面相遇者,若未生正信,劝令生信。若已生正信者,皆劝归净。”这是十分艰巨、十分认真、十分有效的方法。他一旦抉择这个方法,对人有效,对自己有意义。因为坚固了自心,法则利益必会现前,会饶益一些心里动荡、于法无有抉择之有情,令其清晰自己所行,犹如一面镜子。“是故法师临命终时,寺傍左右道俗,皆见幡花映院,尽闻异香音乐迎接,遂往生也。”昨天晚上我被那个疑难滞住,就拼命在念念佛吧!念佛时有感动,就有香气袭来。我们舍佛之人,佛不舍我等!你用烦恼来舍佛、舍安心、舍觉悟、舍平等、舍清净、舍真实、舍无所得……什么都舍了,佛还在那儿安慰你。“尽闻异香音乐迎接,遂往生也。”我昨天被困住了,想看看这段文字也看不下去,耳边就听见大家念佛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说这么多老师来教导我,不应有其他疑虑。什么疑虑?就是怎么会这样子?
“余之大德,临命终时,皆有征祥。若欲具谈往生之相,并不可思议也。”举昙鸾法师的例子,以点带面,让我们有个认知,取相认知。我们对自己状态也不要草率地否认取相,但你要是通过这个相知其无相之本质,这个相就是无相方便。所以我们在种种取相中得以觉悟,在种种相缘中得以解脱。相不可怕,但不用迷失、排斥——迷失其中会丧失大利;排斥则心里自设障碍。本不可得故,你不是自设障碍吗?举我个人业报的例子,是想唤醒大家要认知、警觉自己每一个当下:是在佛力住持、安心清净、无所得失、圆满相续还是被业力习惯所诱惑、放纵而流转六道?自己要唤醒自己。
4、功课共修罪业即化,恭敬求佛如对目前
【第二明此彼诸经多明念佛三昧为宗者。就中有八番。初二明一相三昧。后六就缘依相明念佛三昧。第一依华首经。佛告坚意菩萨。三昧有二种。一者有一相三昧。二者有众相三昧。一相三昧者。有菩萨闻其世界有其如来现在说法。菩萨取是佛相。以现在前若坐道场。若转法轮大众围绕。取如是相。收摄诸根心不驰散。专念一佛不舍是缘。如是菩萨于如来相及世界相了达无相。常如是观如是行不离是缘。是时佛像即现在前而为说法。菩萨尔时深生恭敬听受是法。若深若浅转加尊重。菩萨住是三昧。闻说诸法皆可坏相。闻已受持。从三昧起。能为四众演说是法。佛告坚意。是名菩萨入一相三昧门。】
“第二明此彼诸经多明念佛三昧为宗者。”念佛法门是不是以念佛三昧为宗?实际在善导大师立宗教义中,是以佛愿力为宗,令众生往生为宗,乘佛愿力必得往生为宗。这里说念佛三昧为宗是什么?在唐朝时,大家修德之力尚劲,人的修行或修德还容易用上力。若不提念佛三昧,可能会贻笑大方。在这个时代若提念佛三昧,大家可以听闻也可以修持,但是不是很有力?各人观察自己念头。
“就中有八番。初二明一相三昧,后六就缘依相明念佛三昧。”第一依《华首经》,查一查这个经典。“佛告坚意菩萨:三昧有二种:一者有一相三昧,二者有众相三昧。”在天台宗判了四种三昧。现在很多人走般舟,称为常行三昧,就是不坐不卧,常行念佛,日行一餐,这样一个法则。一相三昧是专注某一佛,常坐不起,专持名号,也有称为一行三昧。法华三昧,也有称众相三昧,是供养、礼拜、随绕、读诵、忏法,种种之类修法。还有随意三昧。我们现在早晚课是法华三昧的修法。过去很感人,这里面真正有证道者。我以前在做功课时,明显看到自己身体有两次变化,就是有征兆!有一次在一个寺庙,大家到一个重大节日,就唱一个大赞。维那一起:唵拿摩巴嘎瓦地,唵——–我感觉自己就有变化。变化是啥?我无始以来那个嗔心就在“唵”字中消融了!经典上说人要真忏悔,有征兆,会看到身上有虫子流出、黑东西吐出之类,我就看到有什么东西从自己身上跑出去,很多恶性东西跑掉了。热泪盈眶,毛骨悚然。那个变化就在大家共修力量加持下,产生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所以法华三昧过去在我们汉传佛教中利益了很多有情。包括智者大师,在诵经时就步入三昧状态,乃至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功课对我的加持不可思议!我们靠自力修持往往力不从心——心、业对抗,有时想改变自己,但是无始以来业力与之对抗,两个势力能均衡就不错了;还往往被业力烦恼所埋没。要借助大家真言、供养、忏悔、礼敬、道场庄严之殊胜功德,往往业力如洪炉片雪——像大火炉上飘来一片雪花,我们的业力瞬间即化。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意乐?我以前的确感到在共业中欲消一人之业太方便。一人之业,若用自己心力或者于法则相续中不得法时、不完全如法时,往往会抵消甚至被业力埋没。很多人修法反而烦恼了,上殿就头一低睡过去。那样时间变了,身心没有变,业力没有变,一天一天过去了。
法华三昧,因为庄严道场、灯烛香花、歌赞礼敬,能消除无量的业!若身拜佛一刹那,尘沙劫数罪恶一时消除。我们有没有这样心理随顺?没有就熬一日又一日,身心无变,太可惜了。寺院中基本都修法华三昧,实际功德不可思议,只要你有欢喜赞佛之心。我们读法华经中说:若人遇塔庙,乃至一点头,乃至一合掌,皆已成佛道。这说的是真实语、究竟语、不可思议语。我们天天在佛前礼敬歌赞鲜花供养,是在打瞌睡,还是在觉悟,还是在成就?一定要注意自己心理感知的变化,这很重要!世尊在这个经典上讲了这两种三昧。
“一相三昧者:有菩萨闻其世界有其如来现在说法,菩萨取是佛相,以现在前,若坐道场,若转法轮,大众围绕。取如是相,收摄诸根,心不驰散,专念一佛,不舍是缘。”取如是相。我们读阿弥陀经中说:过此西方十万亿国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实际让我们摄护诸根,专注弥陀来修行。这样阿弥陀佛以无碍力观察十方众生,心念所系,种种加被成就事实。如果我们上殿就尽量混过去,不去专注、不去正行、不以惭愧心、不以如法、不系念于佛,那是悄悄流过去了,实在可惜。可惜什么?佛的无碍加持!我们用业力防护罩挡回去了。僧人功课不可思议!因为僧人的共修是不可思议的力。共修之力不可思议。我们要是像这里说取佛相,以现前,来观彼道场,观音势至清净海众种种围绕,我等亦在会中——若是这样心念,你念念能消除多少业力纠缠及是非感知?能唤醒多少方便?
取如是相,收摄诸根,心不驰散,专念一佛,不舍是缘——我们有没有这样修行?诸位善知识可以审视自己。说如对目前,佛以无碍力看我们真像目前。我们以障碍力,佛就是佛,自己还是自己。但我们可以舍自己的障碍力,取佛无碍力,随顺佛无碍力来礼敬、赞叹、供养于佛,如对目前。这十分重要,菩萨们!要不然我们修行看似日日相续,但是心灵变化去佛甚远。因为心里阻隔了诸佛如对目前之实际谛理。诸佛如来以大威德光明、神通无碍自在力,摄化十方有情如对目前,这是真实不虚的。你说我要感觉——你就放松身体,去下执著,随顺佛无碍力,自与无碍力相应。若不随顺佛力,而与自己业力妄想习惯感知相应,这种业力感知相续就是轮回不休,烦恼无止。诸位善知识!尤其在我们平时做课时间,以诸佛无碍力、菩萨无碍力、团体无碍力、供养无碍力来消除自己那一点点业力烦恼。那个业力烦恼太小了!
所以恭敬修法特别重要!一切法从恭敬中求,恭敬中修。恭敬太重要了,如对目前啊!说恭敬中求也好、修也好,对我们至关重要!很多人说佛在哪儿?你的佛在天边了。说佛就在面前——有没有效应?看你心念相续作业了。缘佛无碍力,心自无碍;缘有碍业相,自我妨碍,各自封闭,造成业力相续。这段文字对我们念佛人或修行人来说很重要,直接教给我们一个如对目前的方法!我们面对佛说的方法十分多,若认真实践,利益必然现前。若不实践,利益就推向他人、推向于实践者了。无实践何以得益?实践法则十分重要!我们可以回去悄悄实践,也可以佛堂里实践。为什么汉传佛教大殿做得这么庄严?就是为去除众生无始以来业力执著——以庄严道场消除我们自身业力的执著,令我们生起敬畏。佛像很大,他那样看着我们,但我们还漠然的很——你看着我,我不看你——你怎么修行?
有一次我和出家师父居士一起到岱庙,那里东岳大帝像很高。我说天上天下无如佛……按照释迦牟尼佛赞弗沙佛的偈子作了一个表达。有个居士拉我说你不害怕吗?我说我在供养他怎么怕他?怎么供养他?“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我劝他三皈依,不是供养他吗?他们拉我说你怎么不怕他?我说高兴还来不及,还怕啥?东岳大帝像那么大,人这么小。我们要是依法而行,佛即现前;要不依法行而依业力行,你就小小的,像蚂蚁一样。
“不离是缘,是时佛像即现在前而为说法。”讲得很清楚,是佛像,没讲其他。很多人把佛法修证推得太远,太不当真。现在观音、势至、阿弥陀佛就看着我们,白毫相照着我们每一个人,一刻都没有舍离过我们。何以故?佛住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你举心动念佛都知道!你害怕不害怕?你要是常有正念就欢喜踊跃;常颠倒想,怕一点也挺好。为什么怕?你说佛知你那个想法,怕佛不给你授记?《观无量寿佛经》中讲:佛住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众生念佛时,即是三十二相,即是八十种好。我们平时心念在念佛吗?念佛,佛常现前!这段文字十分清晰。
“菩萨尔时深生恭敬,听受是法,若深若浅,转加尊重。”我们在这个像前就可以恭敬啊!可以尊重啊!可以如实修行啊!可以感受恭敬心与尊重心,完全可以!有一次我们到一个寺庙去,想做做功课。寺庙住持和尚说无聊不无聊,没事要做什么功课?我们一请、再请、三请。他说你们去吧!很无聊!我说我们做功课也不是无聊,挺好的。去了往那儿一跪,就看到释迦佛两行泪。我说是我心流泪了还是世尊流泪了?当时想不清楚,就作个祈祷说:世尊掉泪,人太难受了,不如让我流泪还好一些!想一想世尊流泪也好、自己流泪也好、幻觉也好、心念悲伤也好,不过都是相。这个相没有任何实质,不过是个相罢了。什么相?它能感召出忧喜,感召出来相应不相应,你心念所系。
这个殿堂在起什么作用?佛今现在说法!在说我们心地法门,在为我们解缚,在令我们成就,在圆满我们每一个有情,他没有一刻停住!可能是个铜像,可能是个画像,可能是个玉石像,也可能是个木雕像——种种像中皆有佛法身。法身周遍,无处不在!这不是夸张话,也不是我们要奉赞或阿谀佛——不是!何以故?我们知道法性周遍故。万事万物同一法性,不可得,不可取,无相现诸相,法身周遍。菩萨们!尊重、恭敬对我们太重要了。要不然我们离世尊太遥远,真是十万亿佛土之外了。佛在经典中讲阿弥陀佛离此不远,恭敬心智啊!有菩萨在《西方指归》中说:十万亿佛土,一念信即是。我们若不知心念之无碍、心念之作用、心念之广大、心念之无隔阂,真会错用心念的。我们要恰当运用心念来依法修持。十万佛亿土,一念信即是。
“菩萨住是三昧。”三昧看来并不遥远。专注力与相续力给我们带来不可思议的教法。“闻说诸法皆可坏相。闻已受持,从三昧起,能为四众,演说是法。佛告坚意:是名菩萨入一相三昧门。”这给我们所有众生把一相三昧的门打开了。
我们回去可以悄悄试验。今天作业就是佛告坚意菩萨一相三昧门的内容,希望大家抄一抄、写一写,有个感知;专注专注,自己也潜移默化地自我实践。佛告坚意菩萨入一相三昧门,三昧门的内容是什么?一定要做,这一段文字十分重要。不是单一法门的修持,是一切法门修持的大方便。这个大方便是佛即现前的大方便。
[1]《观经四贴疏》云:又行者更向说言,仁者善听,我今为汝更说决定信相。纵使地前菩萨罗汉辟支等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皆引经论证言不生者,我亦未起一念疑心,唯增长成就我清净信心。何以故?由佛语决定成就了义,不为一切所破坏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