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集闻记》第十四集:十号本师


 
 安乐集闻记



道绰禅师  原著



慈法法师  讲授



岁次己丑(2009)夏安居于鸡足山华首放光寺

  


我们昨天把下半卷中第四大门中三番料简第一第二作了提示。对华首经中提到的一相三昧留了作业,希望大家对一相三昧有所了解,并能运用或者实践。若不实践,我们于诸佛现前的感知与加持力总有遥远感觉。


1
、专称一佛功齐多佛,周遍如实依教奉行




【第二依文殊般若明一行三昧者。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一行三昧。佛言。一行三昧者。若善男子善女人。应在空间处舍诸乱意。随佛方所端身正向。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念无休息。即是念中能见过现未来三世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即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是名菩萨一行三昧。】



这段文字很短。但在念佛法门中,过去善知识都会实践一行三昧。一相三昧与一行三昧方式不同在什么地方?“善男子、善女人,应在空闲处,舍诸乱意,随佛方所端身正向,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念无休息。即是念中能见过现未来三世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即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在念佛法门中,称名念佛是运用比较普遍的方式。一相三昧要取诸佛法相,若在现前:存念诸佛,坐道场、转法轮、大众围绕,如对目前——取如是相,专念一佛不舍誓愿,收摄诸根。“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即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是名菩萨一行三昧。”一行是不取相貌,取佛所在方向,系念彼佛名号相续,无有休息,就是无有间断。如是有无量功德。何以故?念一佛功德与念无量诸佛功德无二无别,是为一行。也是专称一佛名。两种方式一个取相,一个不取相。



我们可以在空闲时,少打一会妄想、少说几句闲话,多念一会儿佛!多用一个法则去实践,可能就有与法相应的机会,会给我们带来不可思议的利益。




【第三依涅槃经。佛言。若人但能至心常修念佛三昧者。十方诸佛恒见此人。如现在前。是故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菩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常能至心专念佛者。若在山林若在聚落。若昼若夜若坐若卧。诸佛世尊常见此人。如现目前。恒与此人而住受施。】



善哉!这段文字是从涅槃经佛的直接教诲中提示我们。我们看到道绰禅师集《安乐集》,大部分是以经论直接宣化一些修行方式。他没有委曲,不是一般人来设置教法,多是佛直接宣化!什么叫直接宣化?就是没有中间的任何距离,直接以佛教诲来修持一个方法,没有任何增减。实际念佛法门特定之处,就是让我们直接接受阿弥陀佛誓愿力的摄化。这所有修法无外乎是归结到——直接面对弥陀!因为诸佛如来以无碍方便身来摄化十方有情是没有障碍的!经常会听到人说诸佛以无碍力彻照十方,我怎么没有感觉?自己怎么没有征兆?感知!但要知道这多是一种自我设置的感知——你未修行之前已经有了一个设置。这个设置像房子四壁一样,已经阻隔外面的交流。这比较麻烦!



所以我们要随顺佛愿、随顺佛力、随顺佛陀教诲来感知,而不随着自己设置感知——随着自己设置的感知十分困难。但是现在大部分行者往往会根据自己设置去感知佛陀教法、佛陀不可思议功德愿力。设置,就是提前预约了一种想法,要是佛来迎合我这种想法似乎就有感应,不迎合就没有感应。这像一叶障目,无法通达。所以《涅槃经》中讲:若人但能至心常修念佛三昧者,十方诸佛恒见此人。《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说:众生忆佛,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不相违远。母若忆子,子若逃逝,母忆何为?若见不见!就有相应不相应的缘起。假设我们能像诸佛一样,周遍如实地存念诸佛,一定是当来现前必定见佛!所以十方诸佛恒见此人。



你说我们现在处在这个道场环境中,诸佛知不知我们?实际知一切众生心所!我们的一个动念诸佛都会了知,因为六通中有他心智。他心智、他心通,就是我们念头会变成图像、音声事实来表达一个结果。像现在我们用手机,相隔千里万里,电话号码一拨,似乎人就没有障碍了。还有电视或可视电话等,千里万里如对目前,似乎没有障碍。现在欧洲都在用
4G技术,是全天候的可视通。现在科学技术就达到了这种无碍可视,只要把手机打开,双方就可以像对面一样说话。诸佛如来以广大无碍通力,我们每个人每个作为,都会有佛对我们审视观察了知的透视,了了无碍。你说我不相信或者说我没有感觉,但你并不能妨碍别人有这种无碍通力。



以前在一个道场里大家念着拜八十八佛,从大慈大悲愍众生一直到忏悔文。过去出家师父用功夫,这个功课很认真。因为人在佛前不敢草率,更不敢肆无忌惮。哪怕是佛像前,他就像真正对着佛威德一样,很恭敬。所以拜八十八佛,经常会有出家师父念某某佛就有某某世尊出现在境相中。实际这很正常——念什么佛,佛就显什么样境相。宗喀巴大师以前在修曼达时拜过三十五佛。我们这八十八佛中有三十五佛。三十五佛的忏悔文是大集经中世尊于诸大菩萨说的一种忏悔方法,消除无始以来垢障。他拜三十五佛,三十五佛就会现身,赞许这种供佛功德与赞佛功德。



现在人说我们念八十八佛、三十五佛,怎么没有感应?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如对目前这种实在的理念,这样的借助都没有。像你想打手机,连手机的借助都没有,你怎么通话?你要知道这个。所以我们作为念佛者,十方诸佛如现目前——你要有这个理念,这个机会就有;连这个理念都没有,这个机会就不能相续表达出来。这是一个重要环节。


是故《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菩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常能至心专念佛者,若在山林,若在聚落,若昼若夜,若坐若卧,诸佛世尊常见此人,如现目前,恒与此人而住受施。有法的交流、布施的交流、供养的交流或者法则相互咨问与传达。现在我们学佛者依佛教诲、亲近佛陀教诲越来越少,亲近或坚固自己知见多一些,阻碍就多一些。若要有感应或征兆,就要如实地如佛教诲地实践佛法。



经典上这种直接无遮无盖的教诲很亲切,每天可以至少拿出十分钟或五分钟,认真地依佛教诲而行。我们读每个经典上都说依教奉行、依教奉行、依教奉行——能不能依教奉行?这是我们修行有所相应与成就之关键所在。不要多,十分钟、二十分钟、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你一天拿出这个时间,从心里认真实践;放下自己所有业、业的缠缚、知见,通身放下,认认真真投入实践二十分钟、十分钟,哪怕五分钟都行。有没有这样机会?你说我每天还在上课、诵经——那是不是由你意乐中产生的愿望去做的?你有没有这种意乐?真正找到法益了吗?所以意乐心中修持,至心信乐。这个意乐特别重要!我们要不断鼓励依教奉行的意乐、愿望,要不然在修行过程中往往空过。空过是现在修行人不好处理的事情。空过久了他就不在意修行,把修行当成一种熬日子或混日子的假状态。那样十分可惜!



所以有些人多年修持就这样混过去,伤害自己于佛法的增上缘——增上缘慢慢会空过,在增上缘中变成了减缘。增上缘十分重要,就是不断鼓励我们增上信心——爱乐。因为这都是有为法,有修为法中重在实践,不重在理相或教诲。道绰禅师举这三个例子都重在修持或实践,实践特别重要!要如理如教认认真真地实践。


2
、念佛即摄无前后际,专念弥陀佛终不舍


    
【第四依观经及余诸部。所修万行但能回愿。莫不皆生。然念佛一行将为要路。何者。审量圣教。有始终两益。若欲生善起行。则普赅诸度。若灭恶消灾。则总治诸障。故下经云。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寿尽必生。此名始益。言终益者。依观音授记经云。阿弥陀佛住世长久。兆载永劫亦有灭度。般涅槃时。唯有观音势至。住持安乐。接引十方。其佛灭度亦与住世时节等同。然彼国众生一切无有睹见佛者。唯有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往生者。常见弥陀现在不灭。此即是其终时益也。所修余行回向皆生。世尊灭度有睹不睹。劝后代审量使沾远益也。】



第四段讲了始益与终益,这对我们念佛人来说是重要提示。“所修万行,但能回愿,莫不皆往。然念佛一行将为要路。”念佛一门是要路。现在能专一念佛者——身心放下,没有退路,没有诸缚杂缘,这样的人少之又少。很多人自认为是专念,形式上似乎很专,但心智不专;心里志向或愿望专的人少之又少。怎么办?面对这个实际情况,要是我们真正专复专地修持,现世就是势至再来,没问题的!因为大势至菩萨因地中以念佛三昧入无生忍,证三摩地;是“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这样来忆念阿弥陀佛,系念阿弥陀佛。所以有大威德、大势力、大善巧。无边光炽身启用之时,十方佛国一时震动。何以故?以念佛力故。我们有没有这样修行?大家可以观察自己与他人的作业。



往生是要路,念佛十分重要!但是回向亦往,所以有不舍万行之净土法门传承。过去说在中国净土法门有三大主流:慧远流、慈愍流、善导流。所谓流,是他这种佛法传播形式,或者说教法机制的体系。回愿亦往基本是慈愍流——不舍万行,回向往生。现在人还是多喜欢这样的修法,专修专念反而不多——形式上多,心地不多。我个人经历了很多事情,的确感到什么也念不得,只有唯佛是念!其它理念没意义或者不准确了、不好表达了,总有不具足。但是一到现实生活中、自己业习惯性中,还是希望接触这个东西那个东西,这样思维那样思维,唯佛是念往往相续得不那么好;可能是以自己业力观察他人因缘了。这是不舍万行的说法,圣教有始终两益。



“若欲生善起行,则普赅诸度;若灭恶消灾,则总治诸障。故下经云: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寿尽必生,此名始益。
念佛之时摄受不舍。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每个念佛众生与佛相应之剎那,若见不见,若闻不闻,咸被摄受。这个摄受不可思议!这是佛誓愿,也是法性之真实。我们知道诸佛愿力顺性安立,就有周遍之义、广摄之义,顺性广摄。佛不会说我只度善人、只度南阎浮提人、只度哪一类与我有缘人……他不是这样立愿。他是顺性立平等誓愿,摄化十方众生。以平等誓愿摄化十方众生。因为一切众生与诸佛法性本然,一如不二。在佛,诸法是无常无我;众生一切作为亦复如是,本质一如。所以这是平等处。从这个角度审视,我们接受自己的业力,接受他人的业力,接受诸佛如来大愿业力——都可以接受的。平等缘起就是随顺。这是始益。



我们念佛时就是被摄受时,没有前后,没有对待;所有对待由我们妄心所生,是我们妄想分别。现在简单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即是与阿弥陀佛无碍摄化全体相应。若人动念说我能想些什么、能感知什么……妄念一生,自我产生弊障。这是始益。


言终益者,依《观音授记经》云:阿弥陀佛住世长久,兆载永劫亦有灭度。”兆载永劫怎么还有灭度?无量寿无量光他怎么还有取灭?应化啊!应化身是顺应众生生灭之相而现于生灭,有生有灭。阿弥陀佛应化身寿命亦是无量,应化之无量是应众生心所而设立,是我们涉足不到的数量,称为无量。就是给你说这个数字你又没法了解,怎么办?称为无量。实际这个无量在诸佛圆满修德中是有量,对众生是无量。我们前段读到涅槃经中讲:若人于大乘经典不生疑谤,曾于半恒河沙诸佛所恭敬供养乃至发菩提心;乃至欢喜信受,能去实践,于一恒河沙诸佛有如是功德——一恒河沙对我们来说已是无量了,但在佛这就是一个具体数字。我们自心与意识的容量极为有限,从这一生的记忆学习中是极为有限、极其明确的一个现量,所知量受到了极大限制。我们所受教育与意识引导已经屏蔽了无量的心智。屏蔽了,你没法了解它!



“兆载永劫亦有灭度”。就报身来说有始无终,无有取灭说。何以故?佛顺性受用中没有生灭之相。这是应化说,在《观音授记经》中谈到是应化身,说阿弥陀佛亦有父母,成长过程如何,世尊多久取灭;观音菩萨怎么在世尊取灭后于菩提树下证道——是这样一个授记的经典。为什么世尊在无量寿佛中亦有这样说法?为使我们后有有情方便进趣。何为方便进趣?就是你有这个归向。前面佛在取灭,后面不断有人在成佛,要不然似乎我们永远没有成佛机会。你说佛永远安立在那个角度,我们似乎永远只能作仰视者。所以为使后有有情各有进趣,给我们腾出空间。没有这个空间很多人就不愿意修行了。在许多单位中有晋职升职,前面人慢慢地退休,后面人慢慢上来,要不然不行。法界相续因缘中亦复如是,令后有进趣方便。



“般涅槃时,唯有观音势至住持安乐。”名字虽然已变,但是相续之说接引十方。“其佛灭度,亦与住世时节等同。”也是无量寿,延续在世间接引众生。“然彼国众生,一切无有睹见佛者。”这时因为世尊应化取灭,只能见观音势至之类,于阿弥陀佛不见。“唯有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往生者,常见弥陀,现在不灭。”往生阿弥陀佛国土之有情,因为平时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还能见佛。因为他专念,应化成为事实。这还是因果关系,专念佛故,佛不取灭。我们知道灵鹫山上法华一会俨然未散,因为从地涌出诸大菩萨赞佛时间经五十小劫!我们现在看到世尊取灭才多长时间?智者大师诵经时就感知到世尊正在说《妙法莲华经》,我们到灵鹫山只能看到一个小小山包。这是人的应化因缘不一。



“此即是其终时益也。”我们现在专念,在阿弥陀佛无量无量无量劫后取灭,亦能常见弥陀。何以故?应化因缘所显,这是说应化世界。在《无量寿经》描述的阿弥陀佛国土,我们乘弥陀报德或者说乘着弥陀誓愿力往生彼国、随着阿弥陀佛誓愿力往生彼国,自身寿命无量,阿弥陀佛受身亦无量,直至你成佛,阿弥陀佛不作舍。就是兆载永劫之修持相续其间。始益与终益大家有个概念。我们现在修行当下是有意义的,即被佛摄,佛摄不舍;临终或在究竟意义上阿弥陀佛终究不舍。像人在开始作为中,若是父母师长舍离或离开了,自身要闯出一条路子,要独立做事情,若有力若无力,若成若败。若有师长与父母的方便,人做事就容易有次序有规则地成熟这个相续的正常的法则。在阿弥陀佛教言中说,我们要是专念弥陀,乃至未来际中阿弥陀佛于我等不舍。这是不可思议之摄化!



“所修余行回向皆生。世尊灭度有睹不睹。”这讲余行——你专念阿弥陀佛,常见彼佛;你不是专念,诸行或万行不舍,回向彼国,虽然世尊取灭,尚有观音势至住持正教,这是远益。所以有终益与始益之区分。为什么有这个提示?往往我们修行人会说我当下有什么利益?这个述说就是对执著有情的方便。因为我们执著,才给我们分始益终益,令我等欢喜修行;也是如实说,使大家修行相续无有间断。文字很直白。我们每天可用十分钟、二十分钟去实践。有些教法在于正思维;有些教法重在实践。像一相、一行三昧重在于实践;念佛三昧,正见思维与念佛同时进行才有意义。始益终益是在知见上与思想上引导我们有正思维方便,以促使我们修行之意乐。


3
、结社相扶誓愿标向,般舟行法遵佛教诫



昨天谈到结社问题。不是要结社不结社,是个提议。提议干什么?立誓,这是我们每个人修行的重要环节。像标杆一样:我走十里路有一个路标、二十里路有一个路标……一直有路标,达到目的地人就清晰,不会迷茫。要是没有誓愿的标记,人修行会变异,或者不能善始善终地成就。不是故意引导大家做什么,没这个概念。因为念佛法门结社很简单,没有其它复杂背景;就是念佛往生,共相扶助往生,如此而已,没有其它任何东西。有人说会不会像白莲教一样?不可能!我们永远不会搞这些东西,没有意义。在学佛历程中我们要走出轮回,不会制造轮回东西。所以希望大家心里宽松。因为在除疑、生信、安心这个过程中,大家一旦有个明确事实,就是我们用得上了,有这样感知了,这时立誓愿是有意义有必要的。



以前在放光寺,安居以后大家会出去走动。就以九十六句偈子来作个誓愿——从“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到“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作为对弥陀的一个誓愿、一个赞美、一个劝归。在南传、藏地、汉地很多地方走动,都会这样读诵,有很多感应与征兆,包括在这个地方。有一年安居,我们念九十六句偈子之时,从地上涌出彩虹一道,包着鸡足山一道,再有一道,三道彩虹;第一道彩虹从我们这个地方流出来。我们几个人就不上殿了,在彩虹里跑来跑去。一个人往东走,一个人往西走,往东走她随着往东去,往西走随着往西去,与记载一样。我们故意往两个方向走,她就随着两个人去;几个人走,圆光就随着几个人走。这是心地里一种美丽感知也好、赞佛相应也好,没有什么。但这九十六句偈子十分美妙。



我们要有一个誓愿,也可以用九十六句偈子。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这有很好的誓愿。后面是对佛陀的赞美、对极乐世界二十九种庄严的描述,然后表达自己“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视佛法如佛”之菩萨正行,乃至进趣到“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这是完整的净土誓愿,文字很美。大家有因缘可以观察,但要在除疑、生信、安心的前提下,一起来表达这个誓愿。要不然就成了文字,与你没有生命的、有机的、实际的结合。就是他不会策励你的生命,你只是接触到文字或文化教育,没有太大意义。我们有除疑、生信、安心之落实与感知,哪一天就可以在特定状态下立这个誓愿。或者查过去净土结社的文字也没问题。这没有任何世俗或势利东西,只是愿意往生,辅佐这样真实利益。



希望诸位善知识有一个清晰理念,就是在除疑、生信、安心的具体心理状态下发愿。你没有这个就不要发;你发了也是读读文字随随大流,没实际意义。这需要我们每个人自己思观!希望通过这个学习,我们能在除疑、生信、安心上有自我观察,有学习与实践机会。




【第五依般舟经云。时有跋陀和菩萨。于此国土闻有阿弥陀佛。数数系念。因是念故见阿弥陀佛。既见佛已即从启问。当行何法得生彼国。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土。当念佛身三十二相悉皆具足。光明彻照。端正无比。】



这一段文字大家比较熟悉。很多人行过般舟,读过般舟经。跋陀和菩萨,也称贤护菩萨
,是当时一个在家居士。跋陀和菩萨是般舟会上一个启教者,般舟经即是因为跋陀和菩萨的缘起,世尊在竹园精舍所讲。过去这个经典有七种译本,现在还有三五种吧!这个经典在我们中国译得最早,近两千年了,文字十分朴实。很多人也读过三字诀或者背过三字诀、拜过三字诀。



许多人说这个时代人不适合般舟行法,因为般舟法是破相之上士、利根行人才能行持。我们把世尊所说般舟经查过来,没有这样说法,都是佛告四众——都是四众,他没讲哪一类人、哪一类根性才可以行。他讲若一日乃至九十日,乃至种种行法,常念佛,经行不休息,这样一个修法,没有特定对象要求。现在人心目中为什么产生这个坚固事实,认为普通四众弟子不能行,而要有一定因缘才能行?因为这里面有比较多的风险,人会出现不同境界。这个境界与现实因缘是否一样?真不一样。以前我给他们护了一段关,三十五天,在一间房子里,十几个人完全不一样——有人到欧洲了,有人到草原了,有人到海边了,有人到城市了,有人到古代了,有人到未来了,有人在战争中“齐步走”……这十几个人各式各样境界。这个境界是潜在种子、未来启发还是当下一个幻觉?不管它,它都是虚妄不实,但是各人境界不同。



这个境界不可言说与人!人有不同因缘心理就会产生不同境界,一旦说了会交织在一起,会迷乱,说我怎么没有这样、他怎么这样……造成相互疑虑。所以我们引用《观佛三昧海经》上话,让大家密护于三业。这里面也会出现一些危险,这个危险实际没有危险,若是我们不管他就有危险了。你说行法可能出问题,那不让他走了——不是这样!我们念佛出了危险,还是结了佛缘,还有意义。你在世间造恶业结恶缘,危险更多。这里出了很多危险,因为现在国内外很多地方走般舟,有的是不如法走。我们念佛过程中出现危险,多是染著与境界逼迫造成,或是对境界追求而造成危险。这个法我们依佛教诲来行就好。像印光大德在当时也有说不行持它,我们怎么通融祖师语与佛教法?信佛语有方便,信祖师语有遮护!祖师多以遮护方便来爱护周边有情,佛陀世尊多以给我们真正法益来教诲我们。这是对我们法的实践者、传播者、交流者的爱护与真诚。



在般舟的互动与传播过程中,真诚相待、如法护持特别重要。遇见一些危险,多是不依法护持,要么赞要么谤,相互挤压,造成不必要的暗伤。所谓暗伤,是悄悄受了一个伤害,后面去修补它——这没有必要。


4
、我念弥陀如佛念我,十号全称本师无隔


第五、依般舟经云:时有跋陀和菩萨,于此国土,闻有阿弥陀佛,数数系念。”在念佛法门中,系念十分重要!我们会思念远方的亲人与家园,系念就会有思维、想象、回忆等方式。若是两个人同时相互思念,这两个人一定很快要见面。单方面想不行,你要是一方想,别人根本不知道你叫什么!中国人说剃头挑子一头热,那不行,必须两头热。



阿弥陀佛肯定热我们每一个有情,这没有问题!他愿一切众生往生彼国,出离生死苦海,成就无上道业,分身无数,教化十方有情,得无量自在方便之力;乃至供养十方诸佛,穷于未来际得以大自在——大自在力是阿弥陀佛愿力回施给每一个众生。我们念佛忆佛,如母忆子地系念于此。许多人做过母亲或父亲,上班或者外出等时间会想孩子现在怎么样了?养过孩子都会那样想。尤其是母亲,离开孩子不得了的。但是儿子想不想母亲?若思若不思,若念若不念。孩子在外面玩,问想你妈吗?他不累、不苦、不饿、没遇到伤害或冲撞时想不起母亲来。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养育十劫来养育我们,但是我们若不遇到苦也想不起阿弥陀佛。你一顺畅就把佛忘了,就爱念你的顺畅。你说佛是啥?我们好好玩呗,在这娑婆世界贪嗔痴慢疑好好地玩,玩得天翻地覆——最后一想还得去找阿弥陀佛!干什么?没法解决了,永远在这个圈子里走不出去,太痛苦了。你闹一时行,闹一日行,闹一年也行,你闹十年八年就不行了!我们在娑婆世界这个苦海中挣扎太久了,所以阿弥陀佛念念在摄化十方众生,我们能不能数数系念?每一个娑婆世界有情应该知道:一定是我们违逆了自性、违逆了父母,到这个娑婆世界来游荡了。但你要是不回到你自性家园,总不得安稳!



我们念佛是不是要得到究竟安稳与解脱才来系念佛?所谓顺畅时能念佛真不多!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这样系念于弥陀,有没有这样人?不管是走、行、住、坐、卧,日夜想念阿弥陀佛,想过七天的有没有?(有人举手)太好了,你们四个帮了我们大家,我们也都系念系念。真是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地系念弥陀,任何世俗业力再也遮蔽不了我们!以前我们打七,也是为使净念相续或者说念佛忆佛相续。“因是念故,见阿弥陀佛。”这四个举手的菩萨见过佛没有?(有人举手)二个,好!“既见佛已,即从启问:当行何法,得生彼国?”见佛目的是代大众而问。不是跋陀和没事了说我见见佛,怎么样一下自己——不是。行什么法能往生你的国土?这是跋陀和代我们一切有情启教。“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所以我们大家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我遇到一个菩萨跟我说:妄想激烈或者习惯特别猛烈时,念佛念不下去。龙树菩萨教了我们一个系念方法——系念阿弥陀佛。大家有累的感觉可以念念,每次念佛前念十声就可以。龙树菩萨让我们怎么系念阿弥陀佛?先赞佛功德,再系念阿弥陀佛。怎么赞?有十号,龙树菩萨教导他周边有情都是这样念。如果我们遇到大的烦恼、障缘、困惑、习惯势力冲击,不能令心相续就念十号:南无如来
.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阿弥陀佛.世尊。(十遍)这样念可以突破一切障碍。这是突破心理障碍的方法。有时我们会产生心理障碍、业力障碍、因缘障碍乃至被某种疾病烦恼业习所困住,你就可以捏紧拳头瞪大眼睛,的确可以起到不可思议作用。何以故?这十名号通于法界,究竟无碍。


南无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阿弥陀佛世尊……这是对阿弥陀佛真诚呼唤!说:佛啊!你这么多功德、这么多不可思议作用力,来帮我吧!这就能突破许多难以突破的心理障碍,因为加上这个力。出现障碍,但你这样念,这里面有龙树菩萨乃至历代修行者对佛陀修持这种善巧的功德的加持,阿弥陀佛加持是第一位。这是一种呼唤,在赞美歌颂世尊同时表达自己的强烈渴望。这是十分重要的修行方式。
往生咒里有对十号、法界、法性、无碍力、光明力之赞美、歌颂、随顺、成就。往生咒是十五句,五十九字,有十五个层面表达。过去修行净土者多持往生咒。短一些就是十号。这十号在我们整个三界中通达无碍,他对一切杂类有情、威德有情、善巧有情、贤圣有情、厄难有情、罪恶有情、颠倒有情都起到不可思议的唤醒、震撼、摄护、具足、成就的力量。所以十号称法对我们个念佛人十分有益,你每天能念十声就好!你说我很忙——十声,瞬间念过了,要念一念。你在念诵时他会有一种力——名号之力!



南无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阿弥陀佛世尊!他有一种力。这个力在念诵时你会体会,一般人身体会发热,再寒冷时都会发热。为什么?他有增上心力、增上呼唤,当然有佛陀加持、威德加持、愿望加持。最重要是实践!有人说我在人面前实践不合适——悄悄地实践。



“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土。当念佛身三十二相,悉皆具足,光明彻照,端正无比。”这是念佛相好的引导,是名观佛相好。我们念十号亦是念佛名:南无如来
.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阿弥陀佛.世尊——亦是佛全称名号。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是简称名号。若感到与阿弥陀佛有距离,再加两个字。像我们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感觉释迦牟尼佛很近——念本师就感到很亲近!你说阿弥陀佛是不是我们本师?先不管他是不是,你念师就行!南无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本师阿弥陀佛世尊!因为你感觉有距离,说阿弥陀佛离我太远了,所以你念本师阿弥陀佛。你说我们在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是我们本师,阿弥陀佛不是我们本师——你要是极乐国中人呢?阿弥陀佛就是你本师!所谓身在娑婆心是极乐中人,我们称本师阿弥陀佛!试一试,他会把你那个距离打破。这个距离感很麻烦,使人有种望尘莫及感觉。若是很亲近,没有距离,感觉太好了;念佛也好,学习也好,就亲切了。



南无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本师阿弥陀佛世尊……突然感觉亲切了。像这里一般对某个年长居士叫阿姨,有人就认个干妈;她们还是平常关系,但一叫上这个名字就突然不一样了,像有那种关系了一样。我们无始以来在种种法界、种种世间、种种作为中流转而不知,在称念阿弥陀佛本师之时就把距离打破了。所以“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大家要找到一个最亲切称呼是最方便、最得当、最如实的。你说大家都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也很好了。



为什么讲全称名号、本师名号?为给大家提示,在念佛法门中要有一些方法处理我们心中的隔阂。隔阂是距离,若不处理永远有距离。像一个凡夫人若不皈依,他对佛教就有距离;一个城市里孩子到农村,要不跟农民学习,还还与农民有距离。这个距离从什么地方形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与佛陀的隔距或隔阂若不用方法打破,这个隔阂就会产生力量。所以要想办法打破它,这是操作了。有为法中一定有操作方便!你不要小看一些法则,一些法则给你带来不可思议的力量与作用。若不运用它,你还会沉浸在老样子中走不出来。



十名号之称,就是具足的全称名号,对我们现在念佛人来说特别起作用!当然在我们对教义通达、心理无碍之时,念南无阿弥陀佛足够用。若遇到重大违缘、心理障碍、病难、心理迷失之时,全称就十分有意义!他在我们心理程序上有个突破。常念我名莫有休息——这里有我们对法的名称的选择。有人说我念四字或者六字惯了,我念不了这么长名号,也没问题。很多人说打楞严七一切魔障都消除了。实际楞严咒中有很多佛菩萨名号、佛菩萨誓愿、金刚护法誓愿。在念诵这些护法乃至诸佛名号誓愿同时,不断这样念,把自己无始以来积攒的业习、烦恼、执著在念诵相续过程中一个一个击破了。很多人说打楞严七太好了,说打大悲七太好了,很容易把人的烦恼制伏住。实际就是这个长文字中名号功德力实相——名号是实相力,来洗涤我们的执著、分别、妄想心垢。全称名号亦复如是,他会起到不可思议的作用。



十号是十方诸佛圆满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具足法号。这个世间有人去世以后,皇帝会追封谥号。像虚云和尚也有很长很长的谥号。十方诸佛这十号,放在十方任何一个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具足三身的佛身上都有意义,没有亏欠!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全称名号,会给我们带来不可思议的呼唤。


5
、念佛总持并遣遮难,为报恩故常愿近佛




【第六依大智度论。有三番解释。第一佛是无上法王。菩萨为法臣。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应当常念佛也。第二有诸菩萨自云。我从旷劫以来。得蒙世尊长养我等法身智身大慈悲身。禅定智慧无量行愿由佛得成。为报恩故常愿近佛。亦如大臣蒙王恩宠常念其主。第三有诸菩萨复作是言。我于因地遇恶知识诽谤般若。堕于恶道经无量劫。虽修余行。未能得出。后于一时依善知识边。教我行念佛三昧。其时即能并遣诸障方得解脱。有斯大益故愿不离佛。】



龙树菩萨在一千卷《大智度论》中常赞誉佛,常说念佛功德。我们现在所看到《大智度论》,是罗什大师把一千卷删减浓缩成一百卷。罗什大师翻译《大智度论》真正达到了至善至美心地状态。他把十卷合成一卷、十卷合成一卷,这样翻译心力不可思议!在这一百卷中虽讲般若经,昭示出来处处让我们念佛究竟功德——念佛有究竟功德与真实利益。在《大智度论》中到处可以看得到这样文字,说其他对治法门中多有利弊。如人多有嗔心,修于慈善之法,以慈悲观对治,但慈悲观久修多令人生贪心,不能了义究竟。五停心种种对治法中各有对治,但念佛并遣一切罪障难缘!以前我读《大智度论》读到这一块,感觉讲到这个法则的极致与究竟了。念佛是总持法门,同时遣除一切遮难!



“依《大智度论》有三番解释。”过去论师经师特别在意《大智度论》,这里面引用《大智度论》特别多。我们要有心力可及者,在念佛之余、生活之余,可以拿出一部分时间读读《大智度论》。这一生要能读读《大智度论》,真是很有意义。“第一、佛是无上法王,菩萨为法臣。”这不是尊卑之说,是如实说。“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应当常念佛也。”为什么让我们念佛而不念其他?这来引导我们抉择。很多人说我念观音菩萨已经习惯,观音菩萨与我因缘深厚。或者说念其他菩萨等等。这个地方不希望我们念菩萨,但以佛作为我们正念所指。何以故?佛为法王!



“第二、有诸菩萨自云:我从旷劫以来,得蒙世尊长养我等法身、智身、大慈悲身,禅定、智慧、无量行愿,由佛得成。”有菩萨介绍自己。在佛教中谈智慧、慈悲、方便,可以利生无方,无方教化。由佛得成——我们现在修持有没有这样思维或所依?念佛是什么缘起?“为报恩故,常愿近佛。”为报恩故!常愿近佛!我们常说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个言词十分究竟与美妙,把佛法作用讲到了极处。观音菩萨在其因地成就道业一刹那,上契诸佛同一慈心,下合众生同一悲养!心念无有对待,于智于悲皆有方便,无留无住。我们真正了解佛法给我们带来利益,怎能不报四重恩?怎么不济三途苦?若不这样,作用又何在?我们常念回向偈“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所以为报恩故,常愿近佛。



“亦如大臣蒙王恩宠,常念其主。”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是封建帝王时代,不知道帝王对我们的恩。但要知道在一个国家里生存,这个国家的安危与秩序对每一个生活其中的人来说都是恩德,都是真正护持。国若不存,人民何以生存依托?像寺庙若不存,我们学佛与修法机制何以依存?为报恩故,亲近于佛!这个例子说像大臣蒙佛恩宠一样,我们念佛忆佛之功德,会由佛而成就我们智慧身、慈悲身、方便身,就是法身,真正让我们自他二利,成就不可思议功德。


“第三、有诸菩萨复作是言:我于因地遇恶知识,诽谤般若,堕于恶道。”这里最早
有人经行时,我们打了一百天七,念南无阿弥哆婆耶哆陀伽哆耶……(往生咒)。当时是为了佛教四众弟子修法无碍,一生得到成就;也为对战争、饥馑、瘟疫伤害的人有个回向。打七后期就有几个出家师父在外面这个水泥台上自发地走,也没有人管。不走的人在里面念,走的人就在外面走。当时也提到过般舟,他们走七天就走呗,我们在里面念这样念,就结束了。那以后慢慢地外面就有大家在般舟上的实践。


6
、遇自忏随喜他法,深心愿往出离娑婆



我听到一些法师说:祖师早就定论了,这个法就怎么样……我说依经典、依社会需要、依现世因缘感召出来,不是哪个人造作、杜撰、设计出来,这个说法不合适。我说可能几年后慢慢会被社会接受,你们这些法师慢慢也能接受。后来经过一段实践,许多法师接受了。但是一个法门最初在社会上实践,很容易遭到侮辱。这没办法,虽然是佛说,虽然机缘到那个地方了,还是有人反对。我们听到了只能代人忏悔。你说别人过失你忏悔啥?因为你听见了、遇到了,忏悔就对了。这是最基本的慈悲心修持。有时我们会遇到种种侮辱、误解、诽谤或者不相应说法,自己忏悔十分重要!不要对抗,甚至不要辨识。真需要辩解了可以辩解,一般情况下忏悔就好。因为事实会讲话,佛法力量会讲话。


谤般若者堕于恶道。现在谤大乘经典或大乘教法的,出家在家都有。包括《大乘起信论》、《圆觉经》、《楞严经》等经典,也有人随便盖上一个帽子。这么圆满清净的教诲,那样说肯定有舍法罪、谤法罪。我们作为修行学佛人,传承很重要!
佛陀这些教诲能清除我们的烦恼、颠倒、轮回执著,出离生死,十分有意义。所以我们在平常学佛修法中要常随喜。随喜心很重要!于其他法门不生诽谤。有人用功夫,我们应随顺,用功夫也很好;有人认真研教,很好;有人修三密相应,很好;有人参禅见性,很好;我们念佛就好好念佛,随喜与爱护周边一切法的实践者。有机会与因缘了,可以给他表达一个法义的利益——你自身在这个修法上得到的利益可以回施给人,但不是惑乱于人、诽谤于人。所以法门之间一定不能排斥!一旦排斥,按照善导大师所说就是坏人法眼、心不清净。


“经无量劫。虽修余行,未能得出。”
许多对治方法是要累劫累劫地修持。“后于一时依善知识边,教我行念佛三昧。”般舟走来走去走来走去,就是行念佛三昧。“其时即能并遣诸障,方得解脱。”依念佛愿力故、功德故,一切罪障一时消除,犹如大日光明除阎浮提黑暗。像我们这里到晚上天就黑了,要打灯照明;太阳一出来,任何灯都不需要了。“有斯大益故,愿不离佛。”这段文字依《大智度论》劝我们忆佛念佛,提示念佛甚深功德,从理念上让我们确切认定。这些说法都是誓愿力的引导、意乐的引导,引导我们真正坚固自己的行法愿望,剥脱对念佛的疑虑,让我们真正安心于念佛一法。



今天作业:问问自己为何念佛?从什么角度在念佛?为何念佛?你就从自己意愿中测试为什么要念佛。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心愿。尤其很多老年菩萨,会说让子女幸福。她们真诚地于自己不顾,爱护儿女。人真是不一样。



问:怎样在临终时候能预知时至,决定往生?



师:这个出家师父提预知时至的问题,可能许多人在意这个。安详往生,预知时至,这与三昧不三昧有没有直接关系?没有太直接关系。我们净土功课中有段文字,说愿我临命终时无障碍,心不颠倒,意不散乱,如入禅定,佛与圣众来迎接等等。实际我们要有真正的意乐或者愿望,愿望十分重要!平时我们对娑婆世界的厌离心产生事实了,出离心成就事实了,真正有出离心,你能依法修持,这个愿望不会落空。出离心十分重要,乘佛愿力你也要有出离心。你说乘佛愿力但你还贪图世间,杂缘所系,那么你很困难。



在天津遇到那个故事,我很震撼。有个出家师父,是中老年以后才出家,念佛很精进。后来病倒了,感到自己应该往生了,就让亲人把自己接回去。回去还是念佛,几日以后他和家人宣布:我这次决定了。决定什么?不去了!看自己儿女亲人,说大家这么给我念佛,越念越亲,舍不得了。他说见到阿弥陀佛垂手接引金色身像,说我不去了!不去也得死,该死还得死,果报可想而知。因为寿已尽,命将亡,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你撒手了,不去极乐,肯定六道里去了。六道哪一道?不见得自主!有个菩萨给我讲五台山一个出家师父,念佛修行四十年了,临命终时不太好。不好到什么程度?周边人不敢念佛了。为什么?他念佛出现颠倒。



平时愿望特别重要,心灵深处的愿望,不是表面随着一种业缘来修持、随着一种共业来修持——不是!是你心灵深处愿望!就是出离心、厌离心、菩提心啊!为什么讲这个?心灵深处的愿望最重要!你悄悄的时间,谁也不惹你的时间,你不在人面前表达任何东西了,你心灵深处怎么跳动?是哪个方向?哪个意乐?这时最重要的。我们愿望里没有出离心,就会倒了,出现那种说我不去了——你不去就六道里去,很悲惨。一生看着也在用功修行,但到关键时候不起作用。心灵深处在出离心认知上从来没有真正抉择或用过功夫,就会造成最后的过患。



许多人说为什么念佛人多往生人少?实际是愿往生的人少。我们念佛若是人人愿意往生就太好了!你问问自己不是真正愿意往生?不要与第二人说,自己问自己。这个菩萨提这个问题是出离心与愿望的清晰配合。愿望要乘佛愿,愿望要清晰,出离心这个意识特别重要。没有出离心,到时哪怕看到一个花瓶,你说这是珍宝,眼睛一亮就不愿意去了。所以我们平时要把愿望——心灵深处需求,与出离心、菩提心,真正有认知与了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