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绰禅师
慈法法师
岁次己丑(2009)夏安居于鸡足山华首放光寺
第十七集、往生助念
昨天我们把第五大门四料简中“泛明修道延促者”作了一个提示,今天接着学习。我们提示到《俱舍论》这段文字。难行道与易行道在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中明确给我们提出来了。这个地方列举天亲菩萨《俱舍论》中的难行与易行。
1、一如而施果觉为心,闻佛不退究竟真实
昨天提到别有方便,净土法门称为特别法门。特别在什么地方?所谓功高易行,一生必获究竟大利——这是特别法门的一个主要特征。在通常修法中,虽有种种门类,但有圣道难行问题。此处说要一万大劫中于法不退,以此与一生中不退作个法则的对比,希望大家对这一生择法有个清晰、理智的抉择!我们通常说这个人做人很清楚、做人很清晰——是不是真正清晰明确抉择了?我们对法有清晰明确之抉择十分重要!因为后面我们所行,它必然起到根本的指导相续;相续就要清晰、明确来抉择它,就是所谓易行道。
“二、问曰:既言愿往生净土,随此寿尽,即得往生者。有圣教证不?答曰:有七番,皆引经论证成。一、依大经云:佛告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即得往生。”无量寿经教言中屡屡提到无上菩提。阿弥陀佛果德回施,就是万德洪名,以愿力平等回施众生,随顺法性平等回施。众生若接受此平等回施,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果地觉是无上菩提之觉,众生接纳此回施,随顺法性而观,就是一切法平等无所差别,一切法无所得,就于无上菩提心有从自身意识中的认知。一个法则若先不认知,而欲有正行,是十分困难的。认知方便,称为闻思修。
“故《大经赞》云:若闻阿弥陀德号,欢喜赞仰心归依,下至一念得大利,则为具足功德宝。设满大千世界火,亦应直过闻佛名。”我们现在面对着很多现缘业报,能不能直闻佛名或者直持佛名?如是功德名号不可思议!但我们往往对此功德名号的认知没有这么迫切。大千世界充满火,亦应直过闻佛名——于大千世界之火而不顾,去闻此诸佛甚深功德名号。我们在平时学佛中,往往感到阿弥陀佛名号或者诸佛名号十分易听、易念、易闻,是不是这样?看看自身、周边、自己心理、周边作为就知道了,这是十分难闻、难持、难行的!因为我们周边热恼的业力烦恼的覆盖,已经给我们带来一个强大障碍。我们现在感觉念佛很轻松、闻法很简单……有几个居士下山前跟我说:学佛真不容易,我们得回去了;还想听一听,善始善终,但还要回去,请假很难!我们有很多具足因缘的人反而不以为然!于法也好,有个因缘也好,能真正系统了解,现业往往不许。我们身在其中的人对这个事情反而感到很平淡,往往忽略这是宿世善根或者福德因缘之累积。一念热恼、一念不相应,可能就会把它散坏掉。
“设满大千世界火,亦应直过闻佛名。”我们平时要培养出喜法、乐法这种奋不顾身的理念。这样我们对法的爱乐要远远超过对业习烦恼的纠缠。要不然烦恼业习会埋没、浪费掉我们生命,遮蔽我们的智慧与慈悲。“闻阿弥陀不复退,是故至心稽首礼。”这不用疑惑。闻弥陀不退、闻佛不退,还是究竟义上说。以究竟义而行持,以究竟教法而行持,人有归依处,就是特别安乐。这是究竟意义上的教法。像《法华经》上讲: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若于塔庙中一点头、一合掌、一献花,乃至童子戏,皆已成佛道。这说的都是真实语、究竟语,直指法性大用,剥脱一切众生业习差别的相上蒙蔽。这是究竟位上说,究竟意义上说。这个究竟位、究竟义对我们来说特别有意义!究竟位上所证,就是诸佛所证实之真实利益。闻佛不退是究竟义、究竟位、究竟证实来回施给大家,剥脱世间一切差别业相的蒙蔽——把它剥脱了。诸位善知识应该在这个地方善思维观察。
闻佛不退。要是我们也从究竟意义上来观察,或者顺性来观察、来证实、来审视,在学习佛法的力度上就用得上力。要不然总感觉用不上力。何以故?事情一现前,我们就被现前事情所蒙蔽、所困惑。这些相是我们有情一个大的觉悟与迷失的同一体性——相令我们觉在此,也迷在此。要从究竟位上,见相你就有觉悟机会。我们要从业习角度审视,相就容易使我们执著与迷失。
“二、依《观经》,九品之内皆言:临终正念,即得往生。三、依《起信论》云:教诸众生劝观真如平等一实。”平等、真如、一实——这是我们学佛有情应该了知的无为实相。因为一切有情忙碌在有为得失中,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在有为的得失中,我们久久熏习,所有面对东西就是有为与得失。忙碌于此,生命消耗于此,不知无为、清净、真如之本性。无为清净不是什么也不做,是心体所现,其心本来清净,本来无为。所以作诸善业、作种种利世因缘而无染著,远离有为与得失。有为之中行无为之体,就是回归于无为,得失之中了无所得。是不是这样?我们平时生活中可以自我测验出来。我们一旦患得患失,就会生烦恼;一旦在有为中忙碌,就会疲劳、烦躁、迷失、争斗。假设我们对有为与得失了解性本清净,在作为时就不会被得失有为所困惑、左右。被得失所困惑的有情畏惧者多,多是畏惧、争议、恐慌、迷失、偏颇……相续会带来这些伤害。所以说“劝观真如、平等、一实”。
阿弥陀佛之回施,愿一切众生往生彼国,说一切众生咸能往生,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些誓愿所表皆是顺法性彰显,揭显众生之平等性。我们一切众生与诸佛如来具一如法性,这也正是我们与南无阿弥陀佛来互置互换、因果互酬的唯一途径。要不然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凡夫还是凡夫,佛陀还是佛陀,阿弥陀佛圆满功德一样圆满,我们一样沉迷在颠倒迷失中,那就没有丝毫意义了,修行也没有意义了,成为实有法了。一如之法性即是无自性,无自性之性即是平等性,是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修持无量法义之依止与途径。
2、专意念佛永离恶道,如法正行不求名利
“亦有始发意菩萨,其心软弱,自谓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往生。以常见佛故,永离恶道。”这是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中提到的初发意菩萨,其心软弱。我们在这个世间若不念佛,来自称或他称、意识为发意菩萨都很困难。因为习气得失一旦面临,不能自制!不能自制就要因果调整或者依法调整。往往我们现缘中有得失、习气或者其它东西一来,就是不能自制。不是不想自制,就是不能自制!若不能通过念佛来认知业力的自性,我们会生活在无边无际的不能自制的苦海中,就是流浪,流转无穷!这不是玩笑话,我们都面临着生死苦海。我们从自己作为心念、周边人作为心念中经常能看到这样事情。我们怎么来做?还是专意念佛的因缘。能不能专一次?专意念佛因缘!在现实中,若是我们于念佛中不相续,现缘随时腐蚀着我们的生命,腐蚀着我们的理念,腐蚀着我们的思想,随时都在腐蚀!什么叫腐蚀?消耗着我们生命与意识。
“专意念佛因缘”,可以改变我们无始以来生死习惯的渠道,改变它的方向。若不然我们无始以来业流虽是不可得,其体不可得,但在现实因果中业流会表现得十分强大不可思议!所以念佛因缘十分重要。因为念佛因缘,愿生,随愿往生,“以常见佛故,永离恶道”。恶道不远,恶道就是对门啊!与谁对门?人一来性情就对门了。极乐世界离我们也不远,一念之间哪!所以我们每个人心中都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恶道,一是西方极乐世界,都是一念所成,就看随何因缘。
“四、依《鼓音陀罗尼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为汝演说,西方安乐世界,今现有佛,号阿弥陀。若有四众。”
我经常听到出家在家的菩萨谈到行法,求长时行者比较多,比较在意长时行——若能如法正行一日一夜或者三日七日,如法而行,心念相续,没有夹杂,这样长时修行有意义。要不然我们会在寺庙或者经行道、般舟道里养成一些坏习惯;外面名声很美,内心收获十分少,就徒有其表了。反而不如务实地在短时间行,比如一日一夜如法行持,也很有意义。如果行一日一夜而睡四、五个小时,这样累积日子久了,名声很大,别人羡慕你,结果你没有实际利益,反而减损你的道德与内在佛法受用,会丢失大利。所以我们学佛人不求其名,但务其实。名利是危害最大的一些世间法。我们学佛人要远离名利这种在意或形式,要不然学佛反而离法更远,面子上因缘会减损实实在在的自身受用。这是一个修行方式。
“十日之中必得见彼阿弥陀佛,皆得往生。”我们现代人欲求见佛,有人会若一日、七日、九十日乃至更长时间行;真能如法行,一日一夜都不可思议!假设我们用很长时间,获得很大名声,而没有实际利益,怕会伤害自己。很多人会慕名而来,相互模仿,而没有实际利益。这样就比较艰难。我遇到行持时间长的,有三年的、两年的、一年的、几百天、几十天的,但就我平时观察中,一日一夜比较适合现在人这种心理、身体、如法行持的次序状态。一旦多了往往出现靠日子、熬般舟——在这里面熬出来就十分痛苦。
有个出家师父行了大概三十一天——他自己看到般舟经典,自己去行持。他给我说太残忍了!为何残忍?因为没有如法行持,没有法的相续规则,他熬舟熬得肯定痛苦。假设我们有法则相续,就没必要受痛苦。但在行法过程中可能有些超越常规情况下的心理、身体、意识感知。若是行法者,会乐在其中。何以故?他会超越这些。他最后落到一个感觉说太残酷了,那肯定是熬舟熬出来,不是行般舟。所以我们行法者应该如法依法而行,不求于名,不求表相,实际心地之行持是最重要的。
3、作意得生追福出狱,亲人生处自心导助
“五、依《法鼓经》云:若人临终之时不能作念,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亦得往生。”无量寿经上也有这样文句。《法鼓经》这段话大家应该注意,就是作意向西方阿弥陀佛,作意于佛国,亦得往生。这是什么条件?绝对没有条件,就是愿往必生啊!愿生就必生。所以这个愿对我们太重要了,愿生必生。实是心念所至,十万亿佛土,一念信即是,了无障碍于距离——距离障碍是自身心智所设置。
“六、如《十方随愿往生经》云:若有临终及死堕地狱,家内眷属为其亡者念佛及转诵、斋福,亡者即出地狱,往生净土。况其现在自能修念,何以不得往生者也?”《十方随愿往生经》这段文字对我们是个提示:若有人已经临终乃至死堕地狱,家属朋友为其亡者念佛、追福,随此因缘,亦得往生净土。经常听到一些居士疑虑自己父母亲人:他们到哪一道去了?怎么样怎么样的。实际说我们愿自己父母到哪一道?这特别特别重要!我们的愿是一种力量——愿望也是一种愿力,也是一种引导。我在北方遇到一个居士,他们全家信佛。家里人去世了,家人就探讨到哪里去了。有人说往生了,说有身心柔软;有人说没有往生,我昨天做个梦,明明他穿得很破,是到恶道里了;有人说没观察清楚。一个人消亡或者生命结束会带来很多的结果假设,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自身愿望也是一种力量,在导引我们亲属的去向!假设你父母亲人还在中阴游离状态下,你一个恶念就可以致使他们到恶道去;你一个引导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之心念,也可以引导他们往生极乐世界——他在犹豫、徘徊、漂泊不定之时,我们自身的愿望十分重要!
若以法性观,一切众生在法性土中无来无去;因果心念所致,在六道中各种显现,或者在种种法界中显现。我们就在法性观中正确引导他往生极乐世界,在未来果报中见佛闻法,亲证菩提。那是我们真正孝心与亲情,对得起已故亲人。
以前在武汉道绰寺(音),给一帮出家师父和居士在一起座谈。他们讲到武汉有一个归元寺,在归元寺禅堂,过去有一个禅师特别用功,影响很好。这一带人经常见到他愿意跟他打招呼,也愿意亲近他。他们寺院隔壁有个卖豆腐的人,他母亲去世了,心里就很悲伤!他以前靠卖豆腐来养自己母亲,母亲去世了,心里突然很空,迷茫于人生,说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他就问这个首座和尚:人活着什么意思?我妈也不知到哪一道了,能不能告诉我我妈到哪一道了?这个和尚跟他说:你妈实际已经到极乐世界了!你不信你观想你妈妈跟阿弥陀佛是一样金色身!他就继续卖豆腐,继续做他的事情,但他一想起妈妈,就想起阿弥陀佛形象,经常这样想。半月以后他真做了一个梦,他妈妈告诉他:在你的引导下,我已经往生极乐世界!他就跑到老和尚那儿说:我妈妈昨天给我放着光托一个梦,说她已经往生极乐世界了。老和尚说:是啊!她已经往生了。实际这就是心作心是。有人家里人死亡了就沉浸在忧伤中,那就用忧伤与迷失在加持亲人,给亲人追加一种业力;我们念佛亦复如是,引导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亦会获得不可思议之利益。
这段文字对于我们现在学佛人、对我们已故亲人或者已故的周边有情,莫不是一个增上方便。一切众生依佛愿力故皆能往生彼国——我们经常动这一念,周边与你有缘的中阴、生死现相者皆会借着你这一念之力得以往生!你说不是他念的他怎能往生?他可以借助!实际我们任何人的念头都在交织。像一个人正高兴地接电话,别人一句话他脸就拉下来了,别人这一念起作用不起?平时大家都很好,但可能对方动个心念、给个脸子、说一句话,马上对方就受不了了。这一念的作用力很大。这里说若不能念佛,能自忆念彼国亦能往生。他人忆念亦能导引周边滞留有情往生彼国!我们要看到这一点,平时念头就特别重要了,这里有自利利他成分,不单是自身修持。所以我们经常忆佛念佛,依佛因缘,愿一切众生往生彼国——不单单能自利,不单单能利益周边有情,还能利益已故有缘。这是很实际的事情。
我在九江时,有一天中午,有个很大力量把我包围住,有个声音说:你说人人都能往生,现在我怎么没有往生?我心念中想:怎么不能往生?我们想往生就能往生!这个力量就结束了。这个念是互助的。他在迷茫时,像我们走在一个新的没有到过的地方,迷路了;会问别人路怎么走?别人一个念头、一句话给你指个方向,你就到目的地了。这是一样的。我们在人生中遇到中阴的飘移状态,他会来问路。问什么路?你的心念就直接导引他若到恶道、若到善道、若往生极乐世界。有没有这么大作用?决定有念力的作用!这个念力不属于任何人,用之者必得!所以这一念的作用,用者才能起作用,你用之者就得。
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念头和别人念头没关系,其实有很大关系。好比说修道人相互之间道业辅佐、恶人之间相互加害,差异很大。诸佛菩萨对众生的悲悯与真诚,众生对诸佛菩萨的疑虑与伤害,诸佛菩萨不会计较,但是我们众生反受这个疑虑伤害的自害;诸佛菩萨用广大、慈悲、平等回施的心念,照顾回施着一切有缘,但往往我们对佛菩萨不是诽谤攻击就是疑虑,这个业反馈到我们自身上,自受其报。所谓心作心是就是这样相续产生。诸佛如来以真诚广大心面对一切有情,一切有情虽在千变万化地回馈,但他们一如真实回馈着众生,利益着众生,他们得到圆满清净真实的果报。
祈福诵经等追福可以使已故有情得生,况且我们平时能念佛、了达心念作用者?菩萨们!我们平时一定要了解自己心念在起作用,而不是事情在起作用。若是事情起作用,我们就被事所转、被境所转——事境转人很吓人的,但是我们天天在这里面转来转去啊!事境转人,人心肯定会烦恼。我们能不能转境、转事?我们要有真诚的清晰的愿望,一定能把事情与人有好的、增上的、实际的、究竟的转换。诸位善知识!我们心念在我们生命每一时每一刻都在起着不同作用,所以一定要对自身生命有个正面责任。这时我们再来择取,是念佛念法念僧还是念贪嗔痴?我们再来转事相还是被事相所侵害或威逼?这是我们每一个现缘学佛有情应该如实面对的现状!
4、善意相加真诚互惠,念佛毕竟普利法界
“是故彼经云:现在眷属为亡者追福,如饷远人,定得食也。”
我们这个时代人,基本上处于减劫之末,往往会恶意相加,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不是说某一人某一事故意要作恶意相加的动作或想法,往往在减劫之末共业事实会成熟这个业相;人与人之间,尤其是亲人、朋友、道友或者亲近的人之间,反而容易恶意相加。是不是这样?你细细观察:你对对方善良的思念、善良的加持、善良的引导多还是少?有些居士到我那里谈话,尤其父母对孩子,恶意相加最多,说孩子不好、不听话、不正常、在外面怎么样怎么样……善意引导与加持也有,很少。我们能不能自己身心在这个减劫中转恶意相加为善意相加?这是需要修行的地方,你要修行就多在这个地方修一修,校正它。动恶意了,就善意相待、真诚相待、祝福相待、爱乐相待、以诚相待——这样可以把减劫之末这种共业从自身及周围逐渐有个修行改善。这个作用十分明显。所以这段说眷属追福于人,其人必得其福。我们于周边交往中也多以善意相加,这样会有好的引导。
刚才说有情去世了,我们给他以念佛往生这个意识的引导与回馈,会有不可思议之利益。我经常能接到电话说死亡消息。在我们十几亿人中,死亡很正常,但传来的死亡消息多是不太好。也有欢喜地说往生征兆,大概占三分之一;很多人是多年念佛,在父母、亲人、朋友去世时说各种舍报状态,甚至怎么恶怎么想,就是恶意相加。他们在死亡中阴状态中很弱很弱,任何人意识都可以像业风一样吹动他们。像蝴蝶效应,他方蝴蝶一扇动,这边就可以产生飓风。我们亲人朋友在死亡中阴的业力中飘荡,我们心念对他们能产生极大力量!恶意相加会产生极大力量,善意相加也会产生不可思议功德,这是同等的。诸位善知识于此要引起注意!我们举心动念会造成恶报或善报,意业不可思议啊!这是我们最容易忽略之处!我们一般说身业口业怎样,意业往往忽略了!在我们现有的生命意识状态中,往往认为意识无所表,自己心念自己知道,也不丢面子,可以乱想一气,结果起到对自他的引导。对自己恶意相加,也一样会产生恶意相续。
我遇到一个居士,因为自身业缘,他总会听到声音说:跳河呀、跳楼呀……就是恶意相加所造成。他到什么地方这声音就跟着他,暗示他做一些不应该做的事。第一遍暗示他感觉没问题,说我知道这不能听;第二遍他就感到这是不是我的想法?第三遍做去了!
很多人看过催眠方式,晃来晃去晃来晃去……人就进入深度催眠,唤醒内心一些世界,回忆起过去事情。很多人不知道意识是交织性的,是相互影响的。我们善意或善念是了不起的业与力量。我们现在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可以普利十方九界众生之功德名号,真正动这个意业,即可普利法界,若知不知。就是我们知道不知道都在利益法界、利益有情。所以在减劫之末,我们多念佛,对走出恶意相加的减劫十分有意义。我们不说挽救劫数,至少在减劫中相互不危害;尤其学佛人,有相互增益之心,再来广泛增益于周边有情,就变得十分有意义。就是佛法住世有意义,我们修持与学习有意义。
八地以上菩萨修行不用作意,他无用功方便现前。八地以还菩萨,其意识都要有作意。我们作为凡夫,作意是十分正常的。就是掌握、运用、了解自己意识的顺性作用或者有意义作用,来作意念佛。常能系意称念诸佛名号——系意就是作意,有意识地念佛,有意识地观想诸佛不可思议之光明这种庄严依正二报,使我们有增上缘——照见法性的一个增上缘。
我们知道,能利世者,唯佛与佛能承担此大任。一切凡圣菩萨,不是真实利益有情者。何以故?未究竟达义故,未彻底亲证法性故,或者说亲证不周遍、不周圆。周遍十分重要!证不周遍,你利人不能达到究竟彻底。说菩萨利他多为自利方便;声闻自利为自解脱方便;世间凡夫有情欲利他,多是人情关怀,实难真实利益。但念佛不然!“若能辗转相劝行念佛者,当知此人悉名行大悲人也。”希望大家在这个地方有思维、观察、对比,自信让人信。大悲传普化,真诚报佛恩——善导大师这是真正以念佛相互传达,引导更多有情出三界苦海,是真正大悲。何以故?仰仗佛陀不可思议之愿力,同生阿弥陀佛国土,一生住不退转。这是真正大悲予人。此大悲不是假设、不是妄想,是真实的,有真实利益,可以达成!
“是故《涅槃经》云:佛告大王:假令开大库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众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称佛一口,功德过前,不可挍量。”念佛一声,远胜库藏打开一月布施。印度有个风俗习惯。有会供,老百姓来供养王者;大臣及富有长者要群供。所以往往造成国库盈余或充满。怎么办?国王就开库布施,谁需要用什么取出来就行。这在印度古代帝王中经常有记载。我们中国从古到今这样事情不知有没有,但在印度有。把国库打开,经一月布施,不如人念一声佛号之功德!这是如实之说。如实是什么?我们拿再多财富,一生也可使其穷尽。但念佛功德毕竟能令此人成佛,财布施是不可及的!
“《大品经》云:若人散心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若人散花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这说散心念佛、散花念佛,其福不尽。这与前面提示没有太大差别,说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这在经典上有许多记载,有兴趣者可以阅藏经。在净土经典中也可以查到,说念佛之不可思议殊胜功德。这里皆是引用经典提示念佛功德,其福不尽。我们平时念佛有没有感到这样实际利益?其作用何在?因为我们认识不清晰,所以他不断从各个角度提示我们念佛功德。“故知念佛利大,不可思议也。”我们凡夫心念多在短浅功利,就是眼前一些小利小害,不知究竟意义上真实功德,所以多忽略念佛利益。经典上反复给我们提示念佛究竟意义上的真实功德,令我等专志念佛,所缘于佛,一生能于佛法得不退转。
5、忏净除疑入禅方便,著相味染莫忘初衷,
【第二次明此彼禅观比挍劝往生者。但此方秽境乱想难入。就令修得。唯获事定。多喜味染。又复但能伏业报生。上界寿尽多退。是故智度论云。多闻持戒禅。未得无漏法。虽有此功德。是事未可信。若欲向西修习。事境光净定观易成。除罪多劫永定速进究竟清凉。如大经广说。问曰。若西方境界胜可为禅定感。此界色天劣。不应为禅定招。答曰。若论修定因。赅通于彼此。然彼界位是不退。并有他力持。是故说为胜。此处虽复修定克。但有自分因。阙无他力摄。业尽不免退。就此说不如。】
“第二,明彼禅观比较,劝往生者。但此方秽境,乱想难入。”现在国内与国际上都出现禅修热,这个地方他有个对比说法——此方秽境,乱想难入。我们很多人修过禅修、修过定境,利益到底如何?能不能真正安心归命?大家多少都有所涉足。“就令修得,唯获事定,多喜味染。”我以前在一些闭关时候,对味染这个概念十分有感触。一旦稍微有禅相,味染很快产生。那时我们在这里打百日往生咒七,我是主七,有一些禅相感受或者明相、清净相,就想不管大众,专注自己禅修多好!这个念头谁一激就会生起来。若是一个人闭关,味染十分难逃,尤其稍得轻安。稍有轻安,回忆世俗的心念马上会产生,一对比就想舍世。不是舍哪一个人,但这自然生起来了,因为这个世间之交往与种种交流太负重。这种轻安给人带来喜,带来质的感觉,在平时修行、做人与交往中难以涉足,所以不由地生起了。像一个贫人突然得到无尽宝藏,就想在宝藏里久久沉浸,不愿意走出来。不知道其他人是不是这样,我是作为一个反面教材来说。
所以在后期一些闭关实践中,我给自己先立个誓,再写个警告词——莫忘初衷。我总得写个牌子搁那儿,要不然就想算了,BYEBYE吧!或者说干脆不要出门了,闭下去就好了。或者真不要来往了。这十分容易,只要三五天、七八天,忏悔因缘一旦肃清,就进入状态,那个念头十分强烈。为什么?味道不一样啊!我们在世俗中有许多莫名、许多沉重、许多交待不清楚;这交待得很清楚,就一个东西——轻安!交待得很清楚。像一个饥寒交迫的人突然遇到美好环境,就想舍弃饥寒交迫。我们在世俗中有太多不能自制、不能了解、不能交流、不能明白的负重。所以禅相容易给人带来味染。
世尊在这个地方讲,善知识在这个地方提,肯定都有其观察。许多人跟我说禅修,我基本上是摇头。我不是怕禅修,总感觉一旦进去就容易染上,染上就会厌世、弃世,或者不想面世之心十分强烈。稍不提示,下面就变成另外一种心理状态了。我遇到许多闭关的出家师父真是这样,一到人多地方(师作厌烦状)。因为他没必要面对这些空幻、不实、无意义的业力,他们看到了这个不实的东西。所以他对实际理地[1]之安乐特别向往,造成一种习惯。以前在山里我也与一些出家师父住过。谈到轻安或禅相,往往稍有法味的人,再涉猎道场、世俗或者周边有情,都漠然了,自止,不愿再涉足。声闻自利与大乘大悲教化距离很大的!于禅相贪著十分容易。不相信我们这里出家师父或者居士可以自我实验。
在修禅之前忏悔十分重要,忏净特别重要!很多人跟我说他们要修禅修,我说很好,但提醒一点:不要著染就行。但这很困难。要真想修,忏净特别重要,戒律清净十分重要!如果不讲戒律我就修持——太困难了。戒清净,人才能身清净、心清净,才能疑虑除尽。这时禅修,禅相才能方便现前,要不然禅修建立在没有基础上。所以禅修次序有特别要求,若不然你禅境多有魔恼。忏悔对禅修十分重要!但是现在修行人往往不把自己无始以来的业处理干净就想有禅相、想见佛、有三昧,十分困难。因为业相蒙蔽,很难步入真实利益。忏悔令现净相,这时再修禅法即是依法而修,十分容易达成事实。
忏悔并不难,但要恭敬、真诚。现在很多人这边忏悔那边照做,甚至造得更多,那么想有禅相也很困难。很多人说为什么修行不上去?就是这个障啊!业障、烦恼障、所知障困着你,你就没办法深入实践。真有意于证三昧、有意于见佛之人,忏净十分重要!你说我念佛是不是忏悔?是!你能清净相续就是忏悔。若有什么阻隔,比如嗔心阻隔你,你要忏嗔心;所知障阻隔你,你要忏所知障;烦恼阻隔你,你要忏烦恼;身体阻隔你,你要忏身体……什么阻隔你了,你就要把它忏净。忏不净你说我见佛,那样你见的佛真有问题。这是十分重要的!
在念佛法门教诲中,尤其在依佛愿力念佛中,见与不见皆是阿弥陀佛慈悲,所以你只是安心相续就可得大方便——他没有这个追求反而容易净其意、净其心。有那个追求,追求本身又成为一个烦恼障。很多人急于见佛反而成为烦恼障,再走来走去,因为这个烦恼障激励,变现出来一些境相,满足自己心愿——慢心的心愿。这样不获真实利益。“多喜味染。”
6、自行难圆向西易成,于法抉择利人方便
“又复,但能伏业,报生上界。”禅修入定即伏业。不管初禅、二禅、四禅中,你入定就可以伏住你的业相续,也可以转换一些业相;但从究竟意义上说,若未得漏尽定,不得出离方便,只得出离增上修持,不得究竟方便——这个方便一定在无漏体智中的认知才能成就。所以说报生上界、寿尽多退。“是故《智度论》云:多闻持戒禅,未得无漏法,虽有此功德,是事未可信。”就是你不能真正安心。修定者多有进退。我遇到念佛、禅修有定相,甚至有比较好功夫的人,对他们感触挺大。祜巴温忠尊者来时劝我教教大家禅修。我说我心力不及。最早出家在观音洞,我尝试跟大家坐过半天时间。有些人稍微在坐的时间有点禅相,后面带来的东西我感到不可思议:骄慢、慢心,不可制约。所以这个前行不好搞。骄慢,认为自己怎么样了。一些方法不复杂,像他们教瑜伽也有一些禅修动作,基本活动一做,人很容易进入状态,出现境界或境相。若是稍不自知,就会产生骄慢心,认为自己怎么样了。因为没有加行的要求、戒律的限制,所以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这个骄慢怎么制约?感觉自己不是常人了,实际还是普通人!
我们知道圣者智者阿罗汉有大方便,但是他们出定现的还是凡夫形象,没啥差别。你读藏经就知道。像声闻禅定,入定是圣人,他可以随着智慧广大作为,可以作种种圣行;若一出定,与大家没什么差别——心智有别,作为没有。
“若欲向西修习,事境光净,定观易成,除罪多劫,永定速进,究竟清凉。如大经广说。”还是劝我们舍诸杂缘,专心念佛;向西,向阿弥陀佛,所谓“事境光净,定观易成”。很多人读过观经,在善导大师时代,《观经四帖疏》就提示观佛本愿,重在引导有情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又过一千多年,到我们这个时代,大家是不是境细心粗呢?现在称名念佛实为方便!因为现在人骄慢难除啊!过去人修行之前,戒律及各方面修持基础都打得很好,初见净境,即知一切境皆是幻,无有实,因缘所生,心净而现,实不可得。他没有骄慢,再平常不过。现在人稍有禅观、禅境或境界,就不能自已,甚至入魔眷属,增上慢及大妄语。这十分麻烦!大妄语是未证言证啊!现在面临困难是这样,并不是不鼓励大家禅修或修观之类,是这里面特别容易触犯重大伤害。要是真正遇到清净的善知识、比丘、阿阇梨来引导我们,也应该鼓励人修持。要是没有真正次序清晰的善知识带着,还应该十分谨慎。
“问曰:若西方境界胜可为禅定感,此界色天劣,不应为禅定招?”西方圣境,禅定能不能感召出来?我们见西方极乐世界圣境,有四种方法可以得见。我们一般凡夫,梦境可以见到;禅定可以见;通力可以见;当然佛力摄也可得见!凡夫多以梦境见,不得自在力故,因缘感召他也会见。禅定境,可以在一些法则上主动运用。通力亦复如是。佛力照摄,佛力回施,佛力摄化,也能令有情得见。
以前有一次在这个房间里,我们念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哆地夜他(往生咒)……突然都不念了,打鱼子也不打了,大家都坐在那个地方。我说肯定出问题了。出什么问题?我一看,外面帘子没拉[2]。过去人要设界,就是你不要惹我。什么人惹你?可能比我们都有力量的人来惹。这个比我们都有力量的人往外面一站一听,这里面所有人都不会念了,脑袋全是空白。他们问怎么办?我说把帘子拉上就行。帘子一拉大家又会念了。我们与天界有情比,力量差异太大了!与佛力比,差异太大了!这个界没有分明,人家来听,我们所有人脑袋就不起作用了,因为力量差异,一片空白。这是他力感知,没有什么。所以说遇见圣境有这四种感。
“答曰:若论修定因,赅通于彼此。然彼界位是不退,并有他力持。”我们世间人修禅定,从初禅或欲界禅到九次第禅定、非想非非想等,都是自力持,有进有退。彼国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也有种种不可思议定相或者说功德庄严,是佛力持。“是故说为胜。此处虽复修定克,但有自分因,阙无他力摄。”我们知道往生极乐世界以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阿弥陀佛摄化十方,佛力住持令彼不退转。我们在此界修持有进有退;哪怕你修到无色界天,还是有进有退。在有为法中就有进退方便,这是一个事实。“业尽不免退,就此说不如。”这二界对比,虽然都是禅修,但是到彼国有佛力住持;在此国只是自身业力生死变化。
问:前段时间师父举过富有居士与穷人布施的例子。真信的人劝人念佛没有疑议;没有真信的人如果劝人念佛是不是也有利益?
答:这是民国时,有个老居士比较富有,也很善辩,得人信任。他在一个饥馑年间,看到一个卖布的汉子,自己穿得很破,布也卖不出去。他就把布都买下来,说你把布送给别人,见谁都可以送!卖布汉子见人就去送。看见一个大嫂穿着较破,他说我给你一张布。这个大嫂就骂起来,脏水也泼过来了。因为看他自身穿得很破,虽然扛着布别人也不敢要。他送了几个人都不敢要,看他穿着与话语,别人不敢要。这个老居士就自己拿这个布说谁来要?大家都来抢,那个泼水大嫂也想来要一块,已经没了。
他说明什么问题?阿弥陀佛方便布施众生这种大功德相,若是我们自身不得安心,你布施于他人安心,他人看你是穷人,不安心的人要布施予人安心十分困难。我们要是于法得以抉择,像富有者布施,大家是可信可取的。你要是心地里没有宽容、安心,给他人作引导,无疑让别人泼脏水。这是个例子罢了。但是我们要是真诚劝一切众生念佛,不计较于自己,不计较回馈,就是不计较自己任何反应,无疑也是利益世间。当然在安心抉择之后利益世间回施有情是最好的,先处理自利再来利人。无私地利人,也可以在我不是真实安心之时,在不断传达之时,自他同时安心。那也是个方法,但容易招来泼脏水。像经常有学佛人劝人信佛,反而遭到家里人一些不好的说法甚至过激行为。就是自身心理空间尚没有真正安稳或建立,就想引导给别人一个空间,别人就感觉不实,多不生信。这是普遍问题。所以我们自身安心,于法抉择,十分重要。此处是自利利他关键所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