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集闻记
道绰禅师
慈法法师
岁次己丑(2009)夏安居于鸡足山华首放光寺
【第二释回向义者。但以一切众生既有佛性。人人皆有愿成佛心。然依所修行业未满一万劫已来。犹未出火界。不免轮回。是故圣者愍斯长苦。劝回向西。为成大益。然回向之功不越于六。何等为六。一者将所修诸业回向弥陀。既至彼国还得六通济运众生。此即不住道也。二回因向果。三回下向上。四回迟向速。此即不住世间也。五回施众生悲念向善。六回入去却分别之心。回向之功只成斯六。是故大经云。其有众生生我国者。自然胜进超出常伦诸地之行。至成佛道更无回复之难。故大经赞云。安乐菩萨声闻辈。于此世界无比方。释迦无碍大辩才。设诸假令示少分。最贱乞人并帝王。帝王复比金轮王。如是展转至六天。次第相类皆如始。以天色像喻于彼。千万亿倍非其类。皆是法藏愿力为。稽首顶礼大心力。】
1、顺佛顺性人人往生,无余回向究竟安乐
“第二、释回向义者。但以一切众生既有佛性,人人皆有愿成佛心。”究竟心智所归,人人都有成佛心,因为人人皆有佛性。若是考究到究竟处、彻底处,成佛之愿是必然。所以我们人人皆能往生是个平白话题。生与不生是众生业相应,依法性来说人人能往生。所以我们提示了三种往生,说顺佛性或者顺法性,人人皆能往生。这是本来往生,无来无去,无始以来众生轮回六道,无出离此性,诸佛如来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增减此性,此性平等,凡圣无增减故。我们念佛人人往生之根本依止,是透过阿弥陀佛圆满平等回施,令众生得见此平等性。
许多人还有一个争议,说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这是不知道阿弥陀佛或者释迦文世尊设这个教法意义何在。任何一个圆满教法住世必然有其究竟意义。这个究竟意义就是我们究竟要做什么?要达成什么事实?人人成佛是本来事实;本来之事实,众生为什么枉自流浪?圆觉经中有菩萨说若是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以何因缘这个如来又沉迷在六道?此语是不类的,这样谈容易迷失。此性平等,说有染净二缘,顺净缘成就四圣,顺染缘出生六道,实非增减,正是其平等性。我们念佛,阿弥陀佛清净平等回施一切众生,欲令一切众生往生彼国出生死海,就是杂缘、染缘、净缘同归净缘——以平等性同归无疑,没有什么不可以归。
所以一切众生同生无碍是必然,顺佛报德人人得以往生。顺报德回观法性,法性平等故。再看世俗,我们凡夫人心智的究竟愿望是什么?究竟意乐是什么?你考究来考究去:六道轮回,苦不堪言,不可靠。许多人在生死攸关之时,在生死关口上解决不了自己的去向,作不得主,就产生恐惧或者对未来的莫名。阿弥陀佛给我们一个简单的顺性教法、清净接引,就是净缘的接引,往生彼国;指出一切众生出离六道的最简洁方法——乘佛愿力一生即得不退转!这样一个法则。
“人人皆有愿成佛心。然依所修行业,未满一万劫已来,犹未出火界,不免轮回。”这是说渐次教法。渐次教法是一万劫能出生死,在出生死方便中得以抉择,一万劫或得不退转。“是故圣者愍斯长苦,劝回向西,为成大益。”万劫修行得不退,这本身是长苦,万劫轮回是苦上加苦!累劫修持一生成就是什么概念?在减劫恶缘炽盛之时,弥陀教法基本上是我们凡夫有情出生死唯一通途了!其他路途我们若知若不知,或者有没有方法,但这个通途是人人可以运用的法则,不择凡圣,不择利钝,不择善恶是非,不择于种种有情相之别,但予通途于人。这是平等圆满清净之回施!这个回施为了消除我们累劫长苦,包括轮回之苦、迷茫之苦、修行之苦。
“然回向之功,不越于六。何等为六?一者、将所修诸业回向弥陀。既至彼国,还得六通,济运众生。此即不住道也。”分成六个方面。回向门中说不住道是什么概念?从根本来说让我们舍。舍什么?舍一切不平等的造作或者骄慢、自卑、于法染著,都是舍。舍法对有情来说十分重要!一般我们在世间作为中都有储蓄或者积蓄、积累意识,很多人也高喊口号要积累资粮,而净土一法特定是让你舍——舍你无始以来的恶业,舍你无始以来的善业,舍你无始以来的无记业,舍你无始以来认为自己修道的净业!彻底地舍,此处舍是说回向,将所修诸业回向弥陀。我们有没有这样回向心念?许多人说乘佛愿力,天天念着乘佛愿力,怎么乘?我们是烦恼有情,怎么乘佛的愿力?这个回向即是最简单方式,不住自己所择之道,但随弥陀之给予。
所修诸业回向弥陀,既至彼国,还得六通,济运众生——六通是戒定慧中慧业的特定善巧,我们称为大解脱之真实利益。道宣律师提出小解脱、大解脱、真实解脱或者究竟解脱,这样一个教法有自他二利殊胜方便。六通为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前五通是共法,无论是不是佛教修行人都可以证,唯有漏尽通是佛不共通力。此即不住道——不染著某一道业、某一因缘。不管是圣道、六道,但以佛愿力。这个佛不自不他,以佛功德成自功德。念佛人这个乘字,自他力不相隔离,自功德与佛功德是不相隔离的!如舟船载人,以舟船之力,顺水扬帆,一日千里,舟船之力即如佛力。我们在念佛中以佛平等法则惠利世间,同样如佛利益世间,这是等无差异的。
“二、回因向果。”我们讲果地觉因地心。在道绰禅师这个时代,果地觉因地心还没有真正提出来,但已经有朦胧的指导。净土法门修行方式,果地觉因地心——以佛之果地回施众生,作为众生修行缘起。所谓乘佛愿力,佛愿力成就就是佛果——以佛果为我等修行之因,就是所缘。佛果地觉为我等因地心,我等因地心以佛果作为缘起。虽无舟船之力,但行舟船之速。因为被他载负,他的力量可以达成你愿望的事实。“三、回下向上。”一切众生在十法界中,有四圣六凡之说,即是上下之说。虽是法性一如,但染净有别,凡圣有别,回凡向圣就是回下向上。我们修诸功德、作诸因缘,若留住在自己业相续中,必被自行业所困,自行业是不能自拔的。所以要乘借佛果地觉或者果地愿力来回下向上。此处向上也不是向圣,是直接往生阿弥陀佛佛国,直接一真法界或者净土安立!是这样究竟回下向上,即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方式。
“四、回迟向速,此即不住世间。”前面说一万大劫的通教修持得到不退转;我们念佛,乘佛愿力一生不退。一生不退与万劫不退同样是不退,我们对比促延有别,任我等择取。这个法是自身择取,不是佛强加给我们什么,是你自己择取!所以佛接引一切众生,众生愿生即生,回自家园。即不住持世间——要不然我们被自行业所困,必然在六道徘徊。众生业力单靠自己妄想心智中所行种种善恶无记法则是无以出离的。所以大圣出世,施教方便,广利有情,设立净土,令诸有缘顺教而成就,速出生死海,得不退转。这是净土教法根本所在。
“五、回施众生,悲念向善。”在净土修法中有两种修持,就是往返往生——往向往生,返向往生。往向往生是自身所愿,自身与他人同生彼国;返向者,依佛愿力回施有情,在现世中饶益有情。你说我利益不了众生——但是依佛愿力,回施有缘,不舍有情!这样一个修法,成就大悲心,这是返向往生。虽是娑婆中人,依佛愿力故,饶益有情,慈悲不舍,令一切有缘在现缘中得遇阿弥陀佛殊胜愿力,乘佛愿力故,得往生彼国,一生得不退转。这样不可思议的利益。所以是回施众生,悲念向善。若以我们自身修持功德欲饶益有情十分困难!何以故?自度之力不足!自度不足怎么度人?你认为你能度脱自己吗?现在能自力度脱的人不太多。自度尚不足,何以度人?依佛愿力回施有缘,同得往生大利,这可以做到。净土一法解决了凡夫度有情的方便。要不然我们作为凡夫,自度尚不得力怎么度人?把净土法门之修持、愿力,乃至一念、一声、十声能往生的做法回施有缘,自他同得大利。所以这是凡夫度有情之方便方法!假设不依净土,我们自身去除烦恼出生死海,有没有方便?自度者要除见思二惑得到一个度脱成就机会,我们自力成分都不足。
往生论中第五门,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以佛愿力故,游戏生死林中,至教化地,方便利世——方便利世是以佛愿力回施有情。阿弥陀佛接应十方众生,若凡若圣,若顿根若利根者,若善若恶者,乃至一念、十念、终生念,念于彼国,愿生彼国,临终咸得往生——以此无余往生平等给予有情,是这样修行方式。
“六、回入去却分别之心。回向之功,只成斯六。”回入去却分别之心。回向门有滴水还海之义,回向之法是把我们修行一点一滴功德平等回施法界有情。滴水还海的功德是什么?古德讲以空汇空,滴水还海,即是平等回施之妙用。有人说是不是我自己修得一点功德,也不要任何人回施,自己积攒资粮就行?实际不是!积攒的可能是慢心或自卑心,若知平等回施,如滴水还海,我们所作一点一滴功德平等回施法界众生,即可以一点之力平等让一切众生平等受益。像一滴水回入大海,可以滋润一切而不干枯。
回向门对我们修行十分重要!尤其在此五欲炽盛之染著时代,回向十分重要。可以做一做,比如你念一声佛、十声佛、百声佛、一小时佛,你说愿以此念佛功德普施十方法界有情,同得安住清净法性,或者说同得往生阿弥陀佛国土。你心智真是这样的随顺感知,即有广大平等喜悦之自他受用。许多人说我念佛功德是希望儿女升官、自己健康,行不行?这也是一个愿望,但往往事与愿违,因为娑婆世界的交织因果。所以众生这样祈祷往往不如愿。若是平等回施法界,愿望即是万事如意。以法性观——万事如意;以自己狭隘心智观——因果交织,往往不令人满意。若真想做到万事如意,多回观法性,平等施一切。这样远离亲疏侵害、善恶蒙蔽,回到清净平等的法身角度来深观与运用法则,人人会得到万事如意。
2、究竟满愿修短自在,感恩祈祷清晰心行
“是故大经云:其有众生,生我国者,自然胜进,超出常伦诸地之行,至成佛道,更无回复之难。”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也有译本中说二十四愿或三十六愿,但我们一般说六八大愿普利世间,按照四十八愿来说比较细腻。这段文字是康僧铠本子上二十二愿。
昨天有菩萨问,虽然愿意往生彼国,又放不下男女财色,怎么办?佛有二十二愿之设立,可以读一读。佛愿愿是满众生愿,不给你任何疑惑或障碍。所以佛是不可思议之法王,为饶益众生,为令众生生起种种不可思议之信心,设置种种方便教诲,以种种不可思议之愿力,消除我等疑虑,设置教化方便。我们先解决自己究竟愿望,再看世俗愿望。究竟愿望,即是大的愿望、彻底意乐。我们从各个角度审视,法性也好,佛愿也好,自己究竟愿望是什么?观察清晰,先完成于此,就是往生;回来再处理世俗事情。这没问题,不失为佛回施众生的一个愿望或者方式。所以有二十二愿这种现前超出常伦诸地之行,成就佛道,更无回复之难。
往生彼国,不复三恶道。我们在娑婆世界离三恶道太近了。有一次一个居士与一个出家师父闹矛盾,十分激烈,各不相让,找我去说。我说出家师父应该让一让他,白衣应该尊重出家师父。两个人还是谁也不饶谁。我就说你们两个人家门都对着地狱门啦!现在在娑婆世界,人的相互冲突危害意识十分强烈;若不用究竟愿望观察自身,彻底解决一次,稍一徘徊,必落险途。这不是吓人,你一观察就看到了。所以劝慰大家尽此一生往生阿弥陀佛国土,远离种种险境。你说我对娑婆世界还有一些帐没算完——回来再算!有人说我还有点舍不得男女财色——回来再处理,完全可以。先完成大项目,保留小项目。这实在没有办法!有时我们想着小项目会把大项目丢掉,把出离险途之大利丢掉——你一旦没入六道,无有出期,真很可怕!先解决彻底意乐。在往生认知上或者做人次序上应该这样。这样我们作为普通人,佛之慈悲、法性善巧,我们都能随顺得到;佛之悲愿给予,我们亲近于此了。
所以我们要把这个大愿、究竟愿,用彻底意乐处理一次,再返回十方法界或者十方国土中处理自己无始以来尘沙之惑、无明之惑、业习之惑——再来处理没问题。何以故?以不退转法中,你再来就不会沉沦于三途险道,不会再沉沦于六道迷失。为什么?他有不退之摄。不退之摄化对我们太重要了。
昨天有个菩萨和我说带业往生的事。古来以久大家对带业往生各有说法。我认为带业往生是取大义、取究竟、取彻底愿望,保留细微惑乱。你先把大问题解决,再回来没问题,这就是带业吧!实际自己思维思维,我们也没什么业可带,一切法毕竟无我故,业是无实的。我们真正往生极乐世界,再回向到娑婆世界,还有很多好东西,再回来也不晚。你若舍极乐而沉沦六道,那不好游戏了,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不是恐吓,这很确切。很多人那个情绪或者性格一来,就在万劫不复面前毫无畏惧。不要不相信因果——未出因果时,因果就是我们生命的主宰!
我们真正顺法性、平等性,解决了因果相续的根本问题,再来运用因果又无妨,那样你是自在者。要不然万劫不复!这种恶业罪业加附到自身,受无量苦而不得自在。所以要反复思维观察,不可草率!草草带过,我们法身慧命谁来承担?谁来滋养?谁来成就他?一定还靠自身对这个法则的认识、对生命相续的认知。自我责任啊!这个责任不可草草。若是草草做完,怕是遇到殊胜教法而不得殊胜利益,那实在令人惋惜。要看到自身对自身的责任——自身何以选择,何以去向?
我们要把究竟意处理干净。哪怕你还保留一些惑业,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处理方式就比较自由了;若往若返,全在于你自己作为。现在我们若不随顺法性、不随顺佛愿、不随顺自己究竟意乐,而想往返自由,不是那么自在。我们真正体会往生大利,才能真正在往返自由上作为。诸位善知识要作一次彻底处理——于自己发心、法则认知乃至法的实践上,作一次彻底认知!这十分重要!
刚才有菩萨问祈祷问题。祈祷是我们学佛者的特定法则,这里面等于有一个结界,等于有一个羯磨。看似声闻法则,实际不是,很多修法都不能丢失召请、相应这些过程。任何修行,若不结界不能成立。净土的界是法界,平等法界。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他召请就是法界。在修法中结界很重要。有的界很小,好修行。像过去修真言宗人,结个简单的结界印,念个简单的真言,就确定了自己修行的界——这是我修行地方,不管是龙天鬼神,都不要招惹我,我要修行了——这样一个说法。我们念佛是面对十方九界或者法界有情。羯磨是什么?就是召请很多同修一起修证,大家修行一个共同的东西,所以这时有召请。我们很多受戒之时也会念一心顶礼,来召请佛菩萨贤圣。召请后就修行你应该修的相应法则。
这里面总体就是祈祷,祈祷有这些内容。召请是个相应过程。祈祷是稀有的修行方式,像孩子对父母呼唤,迷失者对觉悟者呼唤;像航海中灯塔指南一样。我们思想或者心地模糊之时,用祈祷来清晰。祈祷可以清晰自己心理,清晰所依法则,清晰自身作为。祈祷是清晰自心,条理运用。在以前文化大革命时,高呼毛主席万岁!这也是一个祈祷,真诚与否不知道。祈祷是清晰自心,调理运用作为,是感恩心下的事实,是感恩心才能产生的事实。很多人感到祈请唠唠叨叨的,可能有点迷信把?不是迷信!很多人念佛也在祈请,他没到相应位置上就是祈祷。也有人在祈祷或者召请善知识、威德者、护法者来相应,与这些善知识相应。把祈祷内容化,在感恩心下产生事实。什么事实?结界,羯磨,召请,相应。要不然祈祷意义何在?
“故大经赞云:安乐菩萨声闻辈,于此世界无比方。”在我们这个世界,对安乐世界菩萨声闻没法等量喻说。“世界无碍大辩才,设诸假令示少分。最贱乞人并帝王,帝王复比金轮王,如是展转至六天,次第相类皆如始。以天色像喻于彼,千万亿倍非其类。”我们这个世界从乞丐到帝王,从帝王到金轮王,层层转增至欲界第六天,如此妙像不可思议,但与极乐世界之妙像仍不可比。所以说千万亿倍非其类。“皆是法藏愿力为,稽首顶礼大心力。”阿弥陀佛这种大愿力就是我们众生毕竟处。假设通过累劫依照种种不可思议参照来修行,你能达到处也是这个毕竟处。何以故?顺性设置故。我们缘起上就以阿弥陀佛国土为回归处,就是直至毕竟处,直至究竟。所以赞叹阿弥陀佛大心力。我们随佛愿,顺法性,立意乐,往生阿弥陀佛国土,亦是大心力之相应。
3、如如安住设法利世,作善知识必须归西
【第十一大门中略作两番料简。第一劝一切众生。托善知识作向西意。第二死后辨生缘胜劣。
第一劝托善知识者。依法句经。与众生作善知识。有宝明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善知识也。佛言。善知识者能说深法。谓空无相无愿。诸法平等。无业无报。无因无果。究竟如如。住于实际。然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一切诸法。是为善知识。善知识者是汝父母。养育汝等菩提身故。善知识者是汝眼目。能见一切善恶道故。善知识者是汝大船。运度汝等出生死海故。善知识者是汝絙绳。能挽拔汝等出生死故也。又劝。虽与众生作善知识。必须归西。何以故。由住斯火界违顺境多。多有退没难出故也。是故舍利弗于此发心修菩萨行。已经六十劫。逢恶知识乞眼因缘。遂即退转。故知火界修道甚难。故劝归西方。一得往生。三学自然胜进万行普备。故大经云。弥陀净国无造恶之地如毛发许也。】
“第十一大门中,略作两番料简:第一、劝一切众生托善知识作向西意。第二、死后辨生缘胜劣。”道绰禅师安乐集中始终如一地提示我们向西作意。“第一、劝托善知识者,依《法句经》,与众生作善知识。”这是对现下有情的劝化。我们怎么自他二利,于众生作善知识?于周边有情作善知识方式,也是自利方式。
“有宝明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善知识也?佛言:善知识者,能说深法,谓空、无相、无愿,诸法平等,无业无报,无因无果,究竟如如,住于实际。”这段文字让我们回归法性,不是断灭说,是实际理地回归说。“然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一切诸法。”即是回入世间说,佛法是活活泼泼的!我们一旦听到空、无相、无愿、诸法平等、无业无报、无因无果、究竟如如、住于实际,有什么感知?应该了解这是对法性清晰指归,令我等如如安住,不被业境所转,直出轮回,直出生死。是这样的方便。“炽然建立一切诸法”,是世间种种相、种种剖析、种种方便、种种设立、种种喻法、种种因果提示,这是活活泼泼的。要不然在回归法性中一旦任取为实,会有涅槃之相,即是有余涅槃之说。声闻之涅槃,自利完成,无有悲心利世。
“是为善知识。”我们给别人表达法则怎么表达?回归法性是解脱方便。空、无相、无愿——三三昧令众生解脱。无因无果,法性如如,是令我们安住法性海、彻底出离生死之教法。回入到世间即是利世,所以后面说炽然建立一切诸法,为利益世间有情,随顺众生种种需求,除众生种种疑虑、种种因果、种种幻化因缘,所以利世,回入世间,设立种种法则。顺法性说实无一切法,亦无因果可得;回观世间,有种种因果、种种相貌、种种世间、种种因缘,为利世故;对应种种颠倒、种种因缘、种种作为、种种相而设立种种教法,以利世方便,虽无一法可得。这样的善知识。
“善知识者,是汝父母,养育汝等菩提身故。”善知识是养育法身慧命的父母。“善知识者,是汝眼目,能见一切善恶道故。”若没有智慧眼或者法眼,行法如盲。如在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如手足,智慧如眼目。善知识即是世间有情智慧眼目。我们若只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修法而没有般若之智、没有法眼之明,不知前景如何。善知识为我等眼目。何以故?智慧具足方便善巧故,能导引众生出生死海故。
“又劝:虽与众生作善知识,必须归西。”
给我们作明确指向。我们于人施教或交流,若没有明确指向,怎么于人作眼目、作舟船、拔济众生生死之苦?所以必须归西!“何以故?由住斯火界,违顺境多,多有退没,难出故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说是火界一点都不过。释迦文佛说是火宅——三界火宅,无有安处。往往我们在三界中想给自己打造一个安稳小家庭、小圈子,所谓安乐处。若忘记你在火宅,那些妄想总会破灭。许多人一生精心打造,后面是苦坏。是不是这样?可以审视自身与周边作为。你说我不希望苦坏,我望它长久安乐——痴人说梦!生命没有长久安稳,环境没有长久安稳,你怎么打造长久安乐的生活圈子?出离在于厌离心。对此三界火宅大部分人还没有真正厌离。或者遇到违缘、不堪忍处会生厌离心;平时能顺畅呼吸与顺畅衣食时,厌离生不起来。我们出生对这个火宅的厌离心,修行就有机会了。在这个世间,很多人经历过许许多多的苦、变异、不可自制,但对这个世界的眷恋还很深厚。所以劝大家先放下小小意乐,完成往生大愿再来处理。要不然不好讲了。
“是故舍利弗,于此发心,修菩萨行,已经六十劫;逢恶知识乞眼因缘,遂即退转。”这个故事大部分人都知道。舍利弗发心说:我不以声闻道而度世,愿以大乘法则广利世间。他这愿一发就有人来试他,看是真愿还是假愿。所以他一发愿就有相应的东西。平时很多人说我不修行还好,怎么一修行这么多违缘?实际也在测试你的发心,要真正立于事实的。舍利弗发心,帝释变化出来一个孝子,说我母亲患了疾病,需要清净梵行人的眼目作药引,否则会死掉,借你一个眼目给我。舍利弗一听,既然已发大乘心,一个眼睛还有什么舍不得?就把眼睛取下一个,说给你吧!他说不是这个眼睛,我要另外一个。舍利弗听了,又把另外一只眼睛挖出来给他。他闻了一下,说这个眼睛味道很臭!就踩到脚下了。舍利弗感到大乘心难发啊!还是做声闻吧。
我们这个世界许多人做善事,也经常体会到这样事情。舍利弗离我们不远,舍利弗的步履离我们发心都不远。我们若发大乘心也可能遇到这样因缘,但他是测试你,你要过去就过去了,过不去就声闻吧!“遂即退转。”
“故知火界修道甚难,故劝归西方。一得往生,三学自然胜进,万行普备。故大经云:弥陀净国无造恶之地如毛发许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恶缘真是炽盛!我们在一起学佛念佛等等,貌似善缘,心地若不真实了解发心之重要性、随顺法性之重要性、随顺佛愿之重要性,可能心地也有许多恶因缘在成长。这个时代,念佛是最亲、最近、最真实的法则。念自他过患,我们都不堪!唯佛是念是为究竟,是为安乐,是为真诚,是负责任。你可以尝试念五分钟自己的过患,然后念别人过患,就是别人不得当之作为,都是不堪忍受!不堪忍受我们再念就增加新的恶缘或苦缘;这样迭相增长,就会沉沦六道无有出期。这个时代,念佛是我们最亲最究竟真实之法则,我们要实践!我们这个时代,念佛是可取的,是如实利益,是可亲近法则,是究竟法则。我们现在念佛的确有这样利益。
【第二次辨众生死后受生胜劣者。此界众生寿尽命终。莫不皆乘善恶二业。恒为司命狱率妄爱烦恼相与受生。乃从无数劫来。未能免离。若能生信归向净土。策意专精。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音圣众光台迎接行者。欢喜随从合掌乘台。须臾即到。无不快乐。乃至成佛。又复一切众生造业不同有其三种。谓上中下。莫不皆诣阎罗取判。若能信佛因缘愿生净土。所修行业并皆回向。命欲终时。佛自来迎不于死王也。】
“第二、次辨死后受生胜劣者。”很多人认为死亡与自己很远很远,实际上很近很近。有人说我身体很好或者说我很年轻、生活意识炽盛,不会死亡吧?很难讲!我们应该观观死亡,要观必死。何时死?没几人知;怎么死?也没几人知。必死我们清晰,而何时死、死的方式、死的归向往往不知,这必须观察。必死是重要的修行观察方式。许多修行者对必死认知不够,认为与自己没关系,不急于解决它。对死亡未知不解决,一旦有死亡相逼就迷茫、痛苦挣扎、排斥、想逃避。若知是必死,能不能笑迎死亡?
念佛人是这样。死亡是于娑婆世界彻底舍离时,现在只能心里舍弃,粗重身与周边共业舍弃不掉;若是真正了解极乐世界,笑迎死亡是必然——来吧,很好啊!有人说什么时间死由它去——真能由它去吗?每一个刹那、每一个当下之认知十分重要!就是对何时死亡的审视。每一个当下或者呼吸当下何作何为?也是对死亡归向的认识。是安详死亡还是挣扎死亡?是意外事件、天灾人祸还是怎样?不管怎么死亡,当下一旦解决,死亡心理状态与去向明确,我们对死亡方式就不在乎了。不要认为死亡观察不吉利,实际死亡观察是最吉利、最安稳、最需要解决的。你平时不观察,到时措手不及。这与年轻或者年老没关系,只与个人因缘有关系。
4、欲避三途唯有净土,本有家乡称心如意
“第二、次辨众生死后受生胜劣者:此界众生,寿尽命终,莫不皆乘善恶二业,恒为司命狱卒,妄爱烦恼,相与受生。”他在生死中要被这些狱卒或因果锁定。那个链要取你命,套住你牵着你走,被判官与阎罗审判;把你带到业镜前,你一生或者多生作为一个一个让你看。很多人就受不了自己业的作为!到阎王前面看业镜,把自己一生行业彻底展示一遍,然后审判你何以去向。若不念佛,没几个人被业镜照住心不发慌。现在我们每个人要是带个业镜相互看一看,可能都会晕倒。
我以前见到一个居士团体。他们自认为是特别具足善根的人到一起,说不学佛人没有善根,说自己善良等等。我说请阎王来!他们说怎么请?我说各自看自己心业所行。大家不说话了。在五浊恶世你标榜善人,不是自找苦吃、自取其辱吗?不相信哪个人说自己善可以站出来,我把业镜给你拿出来看一看。我们每个人所行的身口意三业,在这五浊恶世差异不大。有人认为自己够坏,可能别人比我好点吧?好也好不到哪儿去!不是为了平衡大家心理,实际情况是这样。假设真给我们发个业感之镜看看,这个世界我们都看不了。若念自他因缘只能沉沦无尽,没有出离之期——这不是吓唬人的话。
以前有位出家师父想修他心通,问我好修不好修?我说有个方法很简单,怕你忍受不了。他说我能感知他人心里想什么就行。我说了个简单方法。大概两个月后,他对我说不想活了!为什么?听到别人心想像说话一样,越听越害怕。他说怎么办?我说还有个方法,一处理就没问题了。我们每个人在五浊恶世中,心想的东西会把人吓死的!要是你听到别人心里想法,这个世界你没法活下去。我们做出来和说出来的已经巧饰了。因为社会秩序、公共道德、伦理道德、戒律、法律、面子、人情等种种因缘,已经削减到千分之一了。是不是这样?大家能感觉到。共业所致,这不用推导。我们有时想象之猛利可以毁灭世间,乃至重复毁灭世间,况且人与人之间的善恶作为?
有一次到昆明,有一位某职务的人对我说:这个世界上太多不平,我想用什么方法处理平!我说你不要处理,不要说出来。他说都这么多东西了,为什么我不能说出来?我说最好不说,转化转化。为什么?人心中的不平与偏激想法……这个世间啊!
“恒为司命狱卒,妄爱烦恼,相与受生。乃从无数劫来,未能免离。”没有几个能免的。“若能生信,归向净土,策意专精,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音圣众,光台迎接。行者欢喜随从,合掌乘台,须臾即到,无不快意,乃至成佛。”这一对比,是极乐世界了,我们真会笑迎死亡!真正念佛人会笑迎死亡,没什么。要是没有极乐世界接纳,大部分有情难以知道自己进趣。何以故?平时我们作为根本不能把持。哪怕五戒十善,人伦道德之基础,我们能完美无缺吗?能把握自在吗?能处之不犯么?不能做到,人道难保!
“又复一切众生,造业不同,有其三种,谓上中下,莫不皆诣阎罗取判。”上品恶,下品恶,中品恶;善亦复如是,上品善,下品善,中品善;无记亦复如是,上中下三品。阎罗称为死神。我们若是一般恶业或者善恶业不重,最后死神是必判——他会给你作审判。中国民间说有十阎罗殿,所以说阎王也不是一个,是十个,一个一个过,不是那么简单的。被一个阎王审一遍、又审一遍……十个阎王审,人心就吓碎了。“若能信佛因缘,愿生净土,所修行业,并皆回向。”我们平时作业若不以唯佛是念归向净土作为抉择,阎王就等着我们,没有第二个去处!你到哪儿去?因果中必受阎罗判!你说我作诸禅修或者善法而生天——有这样人,少之又少。我们这个时代生天者少之又少,堕三恶道者犹如箭射,多之又多。这不是恐吓,是减劫所致与共业招致的必然结果。所以说若能信佛因缘,愿生净土,所修行业,并皆回向,“命欲终时,佛自来迎,不干死王也。”要避开阎王乃至六道恶性轮回的唯一方法,真是只有净土了!大家要有其他方法也挺好,但是大部分有情的因缘的确是念佛往生净土,是为出离生死轮回、避开阎王所判之唯一进趣方便。我们这样认知与审视,对自己未来果报因缘要注意。这样我们来审视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的差异所在。
极乐世界这个设定,不是阿弥陀佛没事了建立一个国土来诱惑十方众生——不是!他是顺法性彰显,顺法性彰显就是称众生意乐,他称众生究竟意乐设置的国土!所以阿弥陀佛二百一十亿佛土观察,建立什么样国土能满一切众生愿望?二百一十亿佛土细致观察与对比,以什么方法接度众生?细致观察以后,有这个设置,发了四十八大愿,设立超世之国土,欲令十方众生往生彼国,一生得不退转;乃至免除兆劫修持之苦,免除累劫轮回之苦,使我们众生得到称心如意之归向。称心如意——称众生的心,如众生的意。顺性观察到众生究竟意乐,作一切众生称心如意的法则、国土,非为自身所立。
阿弥陀佛发愿: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他以自己广传的阿弥陀佛万德名号,接纳十方众生,令听闻众生心智意乐于此。若无意乐,往生愿望很难产生事实。无量寿经四句偈子给我们揭示往生一法真实功德: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何以故?其佛以愿力的根本在于令众生往生彼国,得不退转,成就无上菩提!
5、一切行业缘佛回向,法印解缚念至事实
问:上节课师父讲到回向,我听到是善恶无记都可回向。恶和无记怎么作意回向?
师:放心的问题。你这个问题是疑虑所致,就是有疑虑了。善、恶、无记皆是众生业名,此业不实啊!善恶无记这三种是不实之业,皆是妄业所致。虽有善恶无记之说,皆是妄业所成,非实。不是真有什么善、什么恶——不过是名字之异。但是我们若念于此,缘于善恶无记,疑虑肯定生起来。我们放心这个,回向于佛力佛愿,所缘就会改变,不实的善恶无记就是个名字。你说无记怎么回向?就是所缘产生的事实!比如说我坐这一会头一木开始困,这个地方没有思善也没有思恶,但是一片迷茫,不知道好也不知道坏,或者某种习惯动作;不管染净无记法中,实际还是自己所缘产生的力,皆妄非实。这没问题。我们警觉这一刹那,就是佛力摄这一刹,也是自己作意回向一刹那。实际两个是不二的力量,皆是缘力;就法性来说,皆是因缘力所表,不是事实。你缘于无记就有无记感受,沉浸在无记中,业力所致;警觉了就是回向;你回向不了,你作意回向,会警觉的。一旦养成习惯,无记来了、善来了、恶来了——不管哪个着上就来回向。
前面所说一切行业,是不分善恶无记的。善恶无记是我们记忆所分,在佛菩萨智者眼目中是没有意义没有实质的。但是我们往往在意善,会记忆下去;恶会排斥;无记会茫然其中,即是业报相续。我们把这三种业回向,就是被放心于佛愿力中,完全可以放心。来了你也不用惊慌,觉悟它即是。无记恶业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怕它、回避它、以为实有,可怕的是继续缘着它推着它而成为事实。这没什么,是自我业相续所缘产生的境。缘佛力很简单,好比说我念佛时产生昏沉或者无记业的下意识习惯动作——你能念佛这是没问题的,你不念佛能觉悟也没问题,一念作意也没问题,会造成觉悟事实。
问:阿弥陀佛,我们观心无常是否能获益?
师:佛陀法印,我们任何时间运用都有实际意义。观心无常即是诸行无常,这是诸行无常法印。法印,我们运用刹那即会获益;佩戴法印,任何时间任何作为都会获法益。这是三法印第一个:诸行无常。后面是诸法无我、寂静涅槃。诸佛如来法印是我们最简单的修行方法,念法方便!过去说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佛是最殊胜方便,这是念法方便。以前某师念三法印几十万遍。念法印至少会在知见上有法印可依。学佛人要通达三法印!若不通达,遇到事情会染著其上,以为实有。法印予人解缚甚为方便。
问:师父,念法印有没有像念往生咒那样说念三十万遍一百天的说法?
师:我们这个时代,人记忆中烦恼炽盛,外缘炽盛。过去人有十万念诵,基本上就成为记忆事实了。好比说人念某某真言十万遍,就成为记忆事实,这个真言与他生命会完美契合在一起。我们这个时代,百万是基本数。有一百万,基本上不会出大问题。长的最少要八万。过去我们出家时,师父要求八十八佛八万遍。最少念八万遍,达成一个事实——把这种理念、思想、修行方式通过口业成为你身业与意业中的事实。现在以百万为基数,没有一百万很难达成修行事实。所以有些说法一提就是百万名号,作为往生之资,是有这个依据的。以前看一本书上说念一亿遍阿弥陀佛,或者其他诸佛名号,这一生你就彻底有保障了。一亿遍几年就念完了。这是个数量说法。
问:共修是不是力量很大?
师:共修是不可思议的!像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也是业相,其力量非个体力量所能及。僧众最大力量是共修。僧人最不共之法则是羯磨法则,或者作法忏罪,其他任何团体都没有。作法忏罪,作法受戒,作法成就,作法修行。佛在世时说善来比丘,当时就证阿罗汉果了。后面很多人在四羯磨过程中证果,就是在受戒过程中就证果了。共修是不可思议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