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集闻记》第二十六集:安心誓行

 安乐集闻记


道绰禅师  原著


慈法法师  讲授


岁次己丑(2009)夏安居于鸡足山华首放光寺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

1、正观正念佛记皆生,对机交流莫使人谤


“尔时阿弥陀佛现大神通,放大光明,照山海慧菩萨身。尔时山海慧菩萨等,即见阿弥陀佛国土,所有庄严妙好之事,皆悉七宝,七宝山、七宝国土,水鸟、树林常吐法音。彼国日日常转法轮,彼国人民不习外事,正习内事,口说方等语,耳听方等声,心解方等义。”这么多方等!依常规解释,方等是大乘经典通说。方者,有方广义,方广利世,平等利世,这样的大乘经典,菩萨藏摄。过去人把经典分为声闻藏与菩萨藏。一般单独说方等经,就是大乘经典。“口说方等语”是常传大乘,“耳听方等声”是于大乘教言经常喜于听闻,“心解方等义”是发大菩提心。


“尔时山海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睹见彼国,胜妙利益不可思议。我今愿一切众生悉皆往生,然后我等亦愿生彼国。”我们学习目的就是愿一切众生往生阿弥陀佛国土,愿自身往生阿弥陀佛国土。这种利益与愿望,我们要先对这个法门有正信;正信要除去我们平时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一些疑虑,我们学习过程中也逐渐剥离这些疑虑,真正有安心的愿望,安心于彼国,愿生彼国,知彼国是必然归趣。所以我们提出三种必生,希望大家平时串习。因为这是我们生处!虽然说三种必生,但是我们听到不能往生太多,三种必生经常串习对我们来说就十分有意义,能除疑虑,令心真正安乐。


“佛记之曰:正观、正念、得正解脱,皆悉生彼。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正信是经,爱乐是经,劝导众生,说者听者悉皆往生阿弥陀佛国。”我们现在学佛法,佛记特别重要!佛记——佛于一切有情、一切有缘来授记。这是授记,就是我们成就的依止。你修个法要有所成就,怎么成就?佛记会有真实利益,表现在我们修行缘起、过程与结果,佛记!“若有如是等人,我从今日,常使二十五菩萨护持是人,常令是人无病无恼。”什么今日?就是回到正观正行之缘起上来,二十五菩萨护卫此人。这是现世利益,若真正安心于阿弥陀佛清净国土,于毕生的正观正念有清晰抉择,现世的苦没办法恼乱我们。“若人、若非人,不得其便,行住坐卧,无问昼夜,常得安稳。”因为心有所归。放心于或者安心、归心如是安乐国,人就在娑婆世界没什么可以畏惧、可以计较、可以忧恼的。


这段文字是佛所授记。佛记给我们一个根本成就的抉择!这个抉择,佛是如语者、诚实语者、不异语者,所以是以如语修持;如来语言是真实言、诚实言、如实语,世尊不说异语之话,不作空头承诺,但予众生真实抉择与利益。


“山海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顶受尊教,不敢有疑。”过去这些菩萨在世尊面前说不敢有疑,实际不会有疑。凡夫妄用于疑根烦恼,很多人以为自己有疑是高尚之事,实际疑是粗重业报。善于除疑是了不起的事,这个疑不要当成什么,只是一个粗重烦恼。你说我就有疑怎么办?我们来除疑!“然世有众生,多有诽谤,不信是经,如是之人,于后云何?”佛授记以后。


“佛告山海慧菩萨:于后阎浮提或有比丘、比丘尼,见有读诵是经者,或相嗔恚,心怀诽谤。由是谤正法故,是人现身之中,来致诸恶重病,身根不具,聋、盲、喑、哑,水肿鬼魅,坐卧不安。”佛说这是谤法果报。我们若没有谤法因缘,不用怕这个。尤其诽谤大乘甚深经典,果报多是这样。“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或乃致死,堕于地狱,八万劫中,受大苦恼。”现在人生这么短就苦不堪言,八万劫是什么概念?八万劫!“百千万世,未曾闻水食之名;久后得出,在牛、马、猪、羊为人所杀,受大极苦;后得为人,常生下处,百千万世不得自在,永不闻三宝名字。”因为谤法,不见佛不闻法,才是真正大苦处;苦报来时,无法对治,无有出离因缘,是真正的苦。


“是故无智、无信人中,莫说是经也。”前面十种正念往生中说流布这个法、教化众生、复教无智者,此处为何又说于无智无信人莫说是经?对机特别重要!若人心有抵触、意有诽谤,大可不必讲此经法;虽是无智,若有向法之心、爱乐之意,可以交流,虽是无知亦有学法之对机方便。念佛人应该注意,念佛人面对异见异解的人特别多。见到异见异解的人,不要无端地赞叹净土殊胜,不要给人带来诽谤机会,不如各自守护所行之法,还会给很多人带来正念方便,避开恶果报。


异见异解在这个时代特别炽盛!我遇到很多人来表达他们认为净土教法怎么样怎么样。我说个人知见若是缘教法、传承、经典,值得赞叹;若是发表异见异解,大家都不要浪费时间。我们若对一个法则有经典依据、传承依据,要认真地爱护与实践;于他人所教授教法不要轻易谤疑。这是这个时代特别重要的自护护他的方式!善导大师提到现在异见异解的问题。我们要是没有金刚心,所谓必生心,很容易被异见异解所惑乱,甚至与别人无意义地争论。假如我们对往生或者三种必生有清晰认识与抉择,于此世间能把净土法门方便有序地传达给有缘,能令他们得到法的爱乐与实践,利益莫大。要不然受其伤害。

2、立誓为戒唯佛是念,乘愿往生共成佛道


《安乐集》的文字再过一过,希望大家对净土法门一大缘起有认识。除疑、生信、安心、立誓似乎我们都做了,真正安心有没有?是不是真正生信了?是不是疑虑消尽了?假设大家对净土法门还有某些疑虑,后几天中有比较宽松的时间可以谈一谈。这个文字结束以后,我们再把誓愿文一起读一读,把正行功课有个相互策励与监督实践。


立誓,像我们受戒一样;誓愿为戒,这个戒是我们应该守护实践的法则。立誓也是愿望,也是一个戒,我们应该意乐与守护,使自己未来行为清晰明了相续,直至得到这个法益成就。守护这条戒即是必生戒,立这个自信劝人信的法则。其他戒律是我们本位法,出家在家都有自己本位所守护——你在家做什么人,你有你在家应该守护的基本社会次序与道德;出家人有出家人戒律。我们共同立这个誓愿是往生阿弥陀佛国土,以期一生得不退转。这与通途万劫修持是同一功德。所以这一生若不立誓,我们又会迷失在未来际流转之中。


通过《安乐集》学习,大家有这样一个次序。我们不急于做什么,但是每天生活必然要相续。这个戒是我们在未来生命相续过程中守护,直至这一生寿终舍报,完成你往生之修持。这是一生的一期誓愿,也是不可思议的!因为这一生我们要把生死问题彻底用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个不退转法则来陈述,所以说以期在一生相续中得阿毗跋致,所谓不退转。在阿弥陀经中说: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不退转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皆得不退转[1]。不退转是十方诸佛所摄化,佛力住持故——有情缘佛力、乘佛力,以期一生得不退转,不是乘自己业力。所以在我们未来修持中,唯佛是念是重要依据!世俗自他业力业习怎么说?只有觉悟,不应该敌对,也不应该纵容它——觉悟自他业,唯佛是念。以唯佛是念来觉悟自他业相。这个毕竟不实,来成就佛力住持。若是做不到这两点,佛力住持对我们来说就成了无意义语言。每天脑子里还打着自己小算盘怎么造业,那更加坚固自己的轮回,佛力住持与我们还是没太大关系。


所以说唯佛是念是自觉觉他的唯一方式,佛力住持来觉悟自他业,觉悟源头是唯佛是念。这样随顺佛愿佛力来觉悟自他二种业相,我们一生修持可以得不退转,舍报必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是一个简单次序。你要说我就贪图娑婆世界——还是老话,先完成大愿,走出轮回沉沦,可以再乘方便轮到十方世界去完成你那些细微的你认为还没满足的想法。但是往生大愿要看清晰,抉择清晰!不要因小失大,不要因小利或虚妄之业而沉沦——实在太小,但是它可以诱惑你沉沦。我们这一生往生愿望要清晰认知守护,所作一切善恶业皆回向于往生之根本守护。其他在往生成就以后再说,那是别愿。别愿你个人怎么发是你个人事情,往生是我们共同愿望,要相互策励,相互认知,这是我们共同守护。大家一起学习是为了达到这个督促、劝化、相互提携、爱乐的大原则。


“撰集流通德,普施于一切,先发菩提心,同归向净国,皆共成佛道。”


我们这一群出家在家的学佛者,会集到华首放光寺光明堂,就是先愿往生者,先发菩提心。道绰禅师给我们先发菩提心的提示。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者,咸得不退转,不退转是发心之重要。我们现在发愿是为了更多有情意乐往生阿弥陀佛国土。意乐——若是认识不到自己的意乐,必被无明所覆,无明必然指导你的生命与未来,你会随着自己业力轮转于未来。我们发菩提心是直接破除无明业的覆盖,运用我们意乐,考究了我们的意乐,审视了我们的意愿,顺着法性,顺着佛愿,抉择往生心。


往生心、菩提心是不二之心。所以已发愿者、今发愿者、当发愿者皆得不退转。在净土一法中,愿往生心就是菩提心,愿一切众生往生就是无上菩提心!这样我们审视菩提心就变得简单明了,不需要那么多复杂因缘。愿往生心是愿成佛心,愿成佛心是愿度众生心,愿度众生心是诸佛出世之心,所以愿往生心即是菩提心。这样我们作为念佛人,念念回向众生往生,就是先发菩提心,同归向净国。菩提心在净土一法的内容就是同归安养、同归净国。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晰明白,越简单越好。你说菩提心要具足大悲大智大愿,要有大行策励,才能是菩提心,你这个愿意往生心这么简单?的确!在净土教言中就是愿往生心。


心寄极乐,客居娑婆。在娑婆世界所有争议及是非得失,若用往生心审观,至少从理论支撑上没什么可以浪费时间,不必在这个地方搞无意义的得失计较。若不是往生极乐世界,而是在娑婆世界、沉沦于娑婆世界之人,一定会斤斤计较得失人我、善恶邪正,那是你的轮回业,会推动你的未来。我们客居在此娑婆世界,是非善恶得失争议与我等了不相干,但是过路之人,犹如游客。客居娑婆一定当不得真!我们现在每个众生都是百年客居,你想住久也住不久。你若说我不往生极乐世界,那你可能会住久,生生世世,恶业相续,没有出期;那可能不是娑婆世界客居了,而是娑婆世界的主人——这个主人你还作不得主!先发菩提心,同归向净国,皆共成佛道——往生之心就是菩提之心,菩提之心就是度众生之心,度众生必然皆共成佛道。


现在我们缺正行这一块,若没有正行维系,前面学的会淡化掉。一出这个大门,世俗业与习惯又会找我们麻烦。所以正行特别重要!念佛法门虽然简单,若没有正行相续,我们回到世俗中难免又被世俗淹没,世俗交往、业习、思维模式、生活习惯很快盖天铺地来了,又会把法则退还给佛菩萨与那些修行者了。希望大家把一万五千声念一念。真正专注一点,两小时就念完了。怎样来正行?这是大家的共同作业。你说我们不是不造业了嘛,怎么还要作业?念佛作往生业、安慰世间之净业,还是要做的。说不为自求、为了饶益世间有情,或者说为出生死、为自求,这个作业都很重要。很多人要是离开这个环境,又忙于世俗了,怎么处理自己的正行?所以大家有了誓愿,也要有个正行的共修法则。不要复杂,也不要简单,都能做得到才好。


大家都来建议一下,这样是一个民主的修法,而不是教授的修法。净土一法修行十分简单。有人用一心不乱、功夫成片的修法以换取往生。但在净土法门有特定说法:十念、一念、尽形寿,乘佛愿力,皆得往生!说乘佛愿力,很多不学净土的人不屑一顾,恰恰就是这个法门的一个特定。乘佛力,任运往生,乘佛力,一念十念,这是经典所教,祖师所行所证,传给我们现代人。功夫成片、一心不乱、三昧成就,这不妨是一类有情所修持,是圣者、智者、有甚深功夫人修持,不是净土法门真正主体——真正主体一定是乘佛愿力往生!要不然说易行法是欺世盗名。这个易行恰恰容易被人遗忘或忽略,当作不值得实践的法则,丧失大利于当下!怎么实践正行?像善导大师讲安心、起行、作业——我们真正安心,就是发往生心或者抉择必生心,安心不复杂。


昨天有个居士来跟我说安心是什么位置人,最少八地菩萨才能安心。我说这是乘佛愿力,不管几地或是否凡圣都得安心,愿往生心就是安心。我说你那理论我听不得,可能是教习之别吧。安心、起行、作业——善导大师把它分成这几段让我们看信、愿、行。我们作为念佛人,正行一定来自于安心。没有安心,我们所有用功与作为都没有基础,基础就散坏了。所以安心基础要打好!像盖房子一样,基础要打结实。在这个地方不怕浪费时间。不要急于起行、作业而把安心避过去。安心——做每个事情我们都可以审观,自己是不是在安心情况下起行、作业?

3、顶礼归命西方诸圣,众共发愿正行相续


这个文字不是读一遍就能把问题解决。第一次发愿到现在已经五天,要记住这是大家的誓愿,不是某个人誓愿,不光影响我们,还会延续到周边有缘甚至未来有情!所以我们对这个文字要在意,若有异议或想法要提出来。现在这个缘起就是未来要面对的事实——缘起是因,有其因必有果,我们要注意这个事情。有什么想法也可以退出,没问题,这是公正的。要存在异议而发愿,可能对你未来没有利益。因为这是同生极乐发愿文,不是小事情,往生成佛一定是大事情!所以我们每个参与者一定要对此负责任。你说我们五天前已经一起发过愿了,为什么还要重复?因为讲安乐集,这是大家一起学习,学佛也没有开始结束的,所以用这个发愿文来再发一次愿。


后面他们说还有几天可以一起学一些值得学习的课程。我认为主要是正行问题,在其下七天中能不能把正行问题有个解决?三种必生与三种安心,我们似乎有点感觉,若是没有法的在业现缘成熟过程中测试,怕是会有一些不如实的东西。所以还需要在起行作业上再下功夫。


我们还面朝西方阿弥陀佛吧!


(大众顶礼,共同发愿)


依行华首放光寺同生极乐立誓顶礼仪轨:


一心顶礼宏扬净乐土。释迦如来。千百亿化身。遍法界诸佛。


一心顶礼常寂光净土。阿弥陀如来。清净妙法身。遍法界诸佛。


一心顶礼实报庄严土。阿弥陀如来。微尘相海身。遍法界诸佛。


一心顶礼方便圣居土。阿弥陀如来。解脱相严身。遍法界诸佛。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阿弥陀如来。大乘根界身。遍法界诸佛。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阿弥陀如来。十方化往身。遍法界诸佛。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教行理三经。极依正宣扬。遍法界尊法。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观世音菩萨。万亿紫金身。遍法界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大势至菩萨。无边光炽身。遍法界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清净大海众。满分二严身。遍法界圣众。


顶礼西天东土历代祖师。


顶礼当山守衣入定摩诃迦叶尊者。


顶礼天下弘宗演教诸大善知识。


顶礼初祖庐山东林远公大师。


顶礼二祖长安光明导公大师。


顶礼三祖南岳般舟远公大师。


顶礼四祖五台竹林照公大师。


顶礼五祖新定乌龙康公大师。


顶礼六祖杭州永明寿公大师。


顶礼七祖杭州昭庆常公大师。


顶礼八祖杭州云栖宏公大师。


顶礼九祖北天目灵峰旭公大师。


顶礼十祖虞山普仁策公大师。


顶礼十一祖杭州梵天贤公大师。


顶礼十二祖红螺资福醒公大师。


顶礼十三祖苏州灵岩圣量印公大师。

 


华首放光寺同生极乐发愿缘起文


佛历三零三七年。岁次己丑。六月廿三日。迦叶尊者垂视之处。鸡足山华首放光寺光明堂。西方三圣像前。慈法法师及四众弟子共同学习《安乐集》。至毕竟安心处。欢喜踊跃。愿以天亲菩萨之往生论偈为毕生誓愿。成就五种功德。相互策励。唯佛是念。乘佛愿力。安住不退。以期现生出此五浊。只欲疾成自利利他。摄受正法。契会不二。见证佛性。明晓实相。并祈我等及有缘。此愿不舍。一切时中导引其前。最后刹那。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蒙佛授记。得大方便。乘无碍力。提醒同志。勿忘本誓。同归安养。是为立誓缘起。愿释迦文佛。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静海众。历代祖师与我等作证立此誓愿。

 


立誓文(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国

我依修多罗  真实功德相  说愿偈总持  与佛教相应

观彼世界相  胜过三界道  究竟如虚空  广大无边际

正道大慈悲  出世善根生  净光明满足  如镜日月轮

备诸珍宝性  具足妙庄严  无垢光焰炽  明净曜世间

宝性功德草  柔软左右旋  触者生胜乐  过迦旃邻陀

宝华千万种  弥覆池流泉  微风动华叶  交错光乱转

宫殿诸楼阁  观十方无碍  杂树异光色  宝栏遍围绕

无量宝交络  罗网遍虚空  种种铃发响  宣吐妙法音

雨华衣庄严  无量香普熏  佛慧明净日  除世痴暗冥

梵声悟深远  微妙闻十方  正觉阿弥陀  法王善住持

如来净华众  正觉华化生  爱乐佛法味  禅三昧为食

永离身心恼  受乐常无间  大乘善根界  等无讥嫌名

女人及根缺  二乘种不生  众生所愿乐  一切能满足

是故愿生彼  阿弥陀佛国  无量大宝王  微妙净华台

相好光一寻  色像超群生  如来微妙声  梵响闻十方

同地水火风  虚空无分别  天人不动众  清净智海生

如须弥山王  胜妙无过者  天人丈夫众  恭敬绕瞻仰

观佛本愿力  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  功德大宝海

安乐国清净  常转无垢轮  化佛菩萨日  如须弥住持

无垢庄严光  一念及一时  普照诸佛会  利益诸群生

雨天乐华衣  妙香等供养  赞诸佛功德  无有分别心

何等世间无  佛法功德宝  我愿皆往生  示佛法如佛


我作论说偈
  愿见弥陀佛  普共诸众生  往生安乐国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

 


师:还是向西坐,太阳出来了,太好了。这些单子我们可以系统地做成一个功课。誓愿一念就发了,但是做成功课本带一带,还有十分好的缘起。后面怎么相续这些法则?需要大家探讨。我对念佛正行怎么认识,愿意怎么修?大家当成作业来做。因为这是与我们每个人有关的事,不得不面对。发了誓不是就结束了,还有生活相续,相续中怎么令誓愿相续下去?若每天把这些佛菩萨祖师,把九十六句偈子念一遍,十几分钟做完了,也是很好的功课!用什么作为正行?每个人角度不一样,我希望能汇总一下。因为这是共识,是大家的誓愿。念佛正行毕竟是我们这一生要做的事!如果说发愿只是留下种子,这一生我不做啥了,就等着往生,那么怕学佛受用会丢失。

4、法性平等以果为因,念门成熟五种功德


问:祈请师父给我们开示何为见证佛性、明晓实相?


师:这个发愿文上说“契会不二,见证佛性,明晓实相”。这些文字在念佛法门中似乎不常用,但是念佛功德,阿弥陀佛果地回施,就是让我们契会不二。契字我们要运用!若不契会他,你体验不到佛陀不可思议的功德。怎么契会?还要从法性平等这个角度来审观,一定不要轻易带过去。法性平等啊!法性平等,才能说明晓实相——法性平等是实相的内容,法性平等是我们来念佛、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以果为因的重要依据。


佛果怎么能为我们的因?主要是法性平等之缘起,有此依止。若不依止于此,说果觉为因心我们不知怎么运用。从法性平等很好审观。法性平等即是无来无去、无凡无圣、无圆满不圆满——没有这些对待。这样对待是凡夫取相、取业习所设立的对待法则。我们在净土法门中最重要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以果为因是不可思议的缘起,缘起就是佛种!何以故?佛果故。法性平等正是真正依据。有什么依据来成熟果地觉为因地心?法性平等!法性无始以来无增无减,无来无去,无色无相,含纳一切世间相出世间相,十法界中皆以法性展示自己的面目。所以法性是他们的体,没有离开体。我们回到体上说,所谓果地觉为因地心,这没有什么,是很简单的事实,法性平等故。


不相对待、契会不二是自知的说法。佛果与我等业是不二的,其体不二,你运用就可以不二。但是我们已经习惯于业力、取相、对立的排斥心理,也没问题。这是一种妄习所生,不过是妄习罢了,就是不如实的习惯,没什么可怕。但我们要认知它,念佛的果地觉,安心于佛果地觉,清净也好,圆满也好,如实也好,无诤,无缘,无取,无舍。无缘观,因为法性平等,以佛证得圆满,亦无得失;我等业力无始以来流转,亦无得失,究其本性来说,究其法性来说。这样我们皈依同一安心,虽是凡夫地众生,可依佛亲证,同一安心——佛如是安心,我们也可以如是安心。怎么运用?契会不二!任何一个十法界法则没有对待,只是说我们强执缘起、强执一个取相,才产生十法界差异,究其法性平等一味。所谓见证佛性,佛性是法性运用。法性你不运用,就在无明覆蔽下枉自轮回。我们运用法性,就是运用佛性、觉性,明了世间,不脱离法性平等。所以明耀世间,无所染著,出生死,出对待。生死对待实是凡夫取相虚妄认知的强执,这个强执无始以来困惑我们。但是我们太熟悉了,就舍离法性平等的摄护,迷失在自己虚妄执著之中,迷失了。明晓实相——实相印无可得失。一般说无自性性,诸相非相,即是实相。


这一段文字来自于《安乐集》中道绰禅师的文字。因为在学习中我们有发愿缘起。他们说有个共同愿望,有个别誓,往生是共同愿望。没想到大家就把这个文字拟出来了,结了这个共同念佛之胜缘、胜会,也是大家因缘所成吧!


问:师父,这个缘起文中有成就五种功德,师父能不能开示一下是哪五种功德?


师:五念门,五种功德。当时有菩萨提议说能不能正行中把五念门或者五种功德门提出来?我们在誓愿文有前后次序,说“愿以天亲菩萨之往生论偈为毕生誓愿,成就五种功德”——以天亲菩萨往生论偈为毕生誓愿,是什么?有五种功德!五种功德在往生论中有入功德与出功德。入功德由前四门组成,称为自利;出功德在第五门,是利他。自利有四门、四个过程,四门也都可以独立。四门入功德是何相貌?


第一称为近门,第二称为大会众门,第三称为宅门,第四是屋门;第五门出功德称为园林游戏地门。这是五种门,就是我们念“以天亲菩萨之往生论偈为毕生誓愿,成就五种功德”,这五种功德就是自利利他,出入功德。入功德即是往生利益,与死活没关系;出功德是返生或返向往生功德。在往生论中没有提到一个“死”字,也没有提到临命终时,只讲佛法真实利益!入功德是往生利益,即是自身利益;出功德是利他利益,即是返向往生利益。五门中所列举是五念门的对称。所谓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这是身业,对应近门;口业,大会众门;意业,宅门;智业,屋门;方便智业,园林游戏地门,即是利他之智、利世之智。身、口、意、智、方便智,对应近门、大会众门、宅门、屋门、园林游戏地门。所谓功德,像我们回到家园的过程,享受家给我们带来的实际利益;乃至出外旅游,园林游戏地,就是出外的法则。


出功德入功德这五种功德的前行是五念门,过渡到五种功德门。五念门是什么?作意所成。作意是心作心是。五种门功德是什么?即因即果,就是因果同时之法,因果同时就是即心即佛,没有前后次序。五念门是作意所成熟,是心作心是的方便。五种门是顺性所显,又称为性因性果,完全展示到诸佛与众生的性因性果。这五种功德有五念门之心作心是,让我们凡夫先以心作心相续回入即因即果、即性因成性果、即心即佛之法则。若没有作意的过渡,让我们马上接受即因或者即心即佛很困难。天亲菩萨看到这一点,把五念门作为接引凡夫有情方式,接引我等心作心是,回归到即性因成性果的即因即果、即心即佛法则。若没有这个过渡我们迈不过这个门槛,所以先导引大家修五念门,后入五种门,成就五种功德。


五种功德的次序是这样,通过五念门心作心是之修持,达成即因即果的五种门,成就五种功德。“愿以天亲菩萨之往生论偈为毕生誓愿,成就五种功德。”五种功德是这么来的,先导引我们于五念门中作意修持,然后成熟我们即因即果、即心即是、顺性得见之方便,不假修持,无得无失,直接运用无缘甚深之法则,出离生死。


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这是念门中的身业礼拜门,近门在五种门中。大会众门是口业所摄,口业赞叹阿弥陀佛光明名号,与彼光明相应,是口业所摄。宅门者,愿一切众生往生彼国,九界分别差别同归一真。屋门者,正念观彼,智慧成就。成就什么?妙观察世间,无染无著,皆因缘而生。第五门园林游戏地门,在其五念门中对应是说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成就大悲。何以故?依佛愿力,普利有情,无所畏惧。五念门、五种门、五种功德的关系是这样次序。五念门过渡到五种门,五种门过渡到五种功德,分示自他二利,以出入功德为方便,这样一个过程。五念门次序实践,成就五种门,五种门成就五种功德,五种功德即是自他二利,自他二利以出入功德表达——入功德是自利分,出功德是利他分。这五种功德实际内容要是学习还需要一点时间,与五种门行持有关系了。


我们按照上面文字给大家稍微一读。


入第一门者,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这是即心即果,不是念门了。念门有作意方便,有次序相成,有因有果;这是即因即果。入第一门者,所谓近门,以礼拜阿弥陀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就是毫无疑虑、没有前后次序,为生彼国,得生彼国——这里没有任何思维与假设,即心即是。


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是为入第二门。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以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乃至种种光明名号,依彼光明智相相应,得入大会众数。阿弥陀佛是无碍心光、无对光、炎王光等种种光明,照了与会众生。何以故?像我们现在以无碍光、无对光、炎王光、智慧光、超日月光等等光明来礼敬称赞阿弥陀佛,亦复如是。所以入大会众数,得见阿弥陀佛,法身之周遍,报身之圆满,化身之无碍。你说我现在没见——你那个见是相见、还是心见、还是法见、还是教见?不管哪个见,你要有修持与次序。


入第三门者,用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门。观一切众生,莲池海会,如法身大士所见,处处皆是莲华藏世界,众生与诸佛菩萨无对无待,心性一如故。所以正受寂静三昧,无著无相,无取无舍。


入第四门者,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处,受用种种法味乐。所谓屋门,在室内数自己家珍,世间一切法则,若顺性观,皆是自己家珍,说享受种种法乐。我们真以阿弥陀佛教诲圆满回施世间之心地来审观世间,一切现缘中皆是享受法乐之时,非是对待、善恶、是非、大小、取舍之类,皆是清净平等性展现,功德不可思议。


出第五门者,以大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示应化身。你说我们能示应化身吗?哪一个众生不是应化?!不要一说应化就感到了不得了,依佛愿故示应化身。若以我们自己业力怎么示现?你把业力当真了还示现什么?要是我们依佛力,深达法性,知一切皆是因缘所生,你怎么不示现?若善若恶,皆是因缘所生,你不是示现是什么?所以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


前四门是自利,后一门是利他,这是五种功德相。要是细致学习还需要时间。今天的时间到了,谢谢大家!



[1] 《佛说阿弥陀经》云: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