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讲
岁次庚辰(2000)中秋于西安大圆寺
我们开始看文字。我打算用五天时间读完,所以要比较快。大家尽量把自己的消化能力放到最大幅度,就是不要加概念,像一个敞口瓶一样,浇入什么就是什么。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
我们先看经题: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般讲经要开经题。我们这个地方不能说是讲经,就是读诵一下,给大家作个直接提示;大家随文入观,来发生效用。
“大方广。”大者,全显诸佛法身;方者,全显报身;广者,全显化身。
大者,遍于一切处,无处不含,无处不在。如是大者,是不可言及之大。说尽虚空遍法界,不过是个言词,唯有大字可以表现出来。诸佛法身无来无去,无生无灭,在佛不增,在众生不减,如是称为大。大者,究竟安稳故,无来无去故,遍一切处故,是为大;无以比拟,是为绝待,是为清净,是为不增减,是为大。不像众生狂妄自大、认为自己大或者哪个大。法身于诸佛之处不增,于凡夫之处不减,是名大!是名坚固!像佛顶首楞严一样,究竟坚固,不可毁坏,是为大!遮护一切,成就一切,是为大!含养一切,包容一切,是为大!以此大是佛法身。
东晋时期的讲经法师道安法师,把讲经方法判了一些种类,有依龙树菩萨判法,有依种种判法。开经题是一种通常方法,而开法各有侧重。我们先从三身上开。如是大者,是我们究竟安稳处,是我们学佛必依处,究竟归向处。
方者,诸佛以顺性起修,发种种大愿,立无量誓愿,摄护众生成就;以最上功德、最不可思议功德,于一切众生作安慰说、摄护说、利益说、回施说,以此因缘称为方。方者,给一切怖畏众生带来安稳,如此安稳相是为方。以报德圆满,以此圆满显现方等给予,顺应众生,普同回施。
过去讲法身无始无终,报身有始无终。何以有始?以因地圆满。因地所发大愿圆满,得以成就十号具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时方称圆满报身。所以称报身有始无终。这个始也只是显现之始,并不是真有始终、有始无终。如此方便说是佛修德而发起;修德要有显现,显现之时就是始,归于究竟就是无终,有始无终是为报身。
广者,遍一切众生之心性,各个随类而求,随类而得。佛出一妙音声,众生各个随类而解。如是为广,广泛地普及地施教,各个随类而得,随类而用。诸佛现一妙色身,众生各个随类而见。如此广大教化,摄于三世。从化身上来说,分身无量,顺应众生。以佛身得度就现佛身,声闻缘觉身亦复如是,如观世音菩萨应化身一样。如此广大教义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说妙用无穷是为广,广及一切是为广。
“大方广佛圆觉。”因为诸佛教诲是一乘教诲。说十方法界或者说有十界众生,把佛也判到这一类。诸佛如来但以一真回施,称为一真不动法界,广大圆明教化,一即一切,一摄一切,一切归一。所谓一色一相莫非真如法性,本来真实,不动不转,圆觉广大。众生贪瞋痴与诸佛清净光明之智、戒定慧之教化,等无差别,这是根本;在运作上的差别,只是众生分别心流出来的梦幻作业、梦幻受觉。所谓觉受想行识,非佛法真实。如此圆觉远超觉受想行识,可以运用觉受想行识来接度众生,以此因缘是为圆觉——圆满的觉性。乃至十法界了无差别,但是一真回施,地狱天宫皆是净土,破法、成法、护法、摄法、贪瞋痴慢疑恶见与诸佛的戒定慧、六度万行,同等同等。如是之见是为圆觉之见、了无差别之见、光明纯净之见,破一切邪知分别,是为圆觉。
这个地方不是混淆,是真实所在。如有一人作梦,在梦中作种种善恶,但其他众生了无所见,醒悟众生没有梦境。诸佛如来是醒悟众生,了无梦境,了无差别。所谓贪瞋痴慢疑,乃至诸佛成就之清净法益,乃至菩萨六度万行,此等差别皆是梦,皆是幻业。以此因缘,使我们一切众生出离幻业差别,归于一切智,成就种相,称为圆觉。圆觉不可具说、不可言辞,但假于言辞接度有缘,称为圆觉。
“修多罗了义经。”修多罗,是契经,是契机契理的教化,随顺众生的教化,能拔除众生出生死苦海的教化,能拔二乘断灭心的教化,能予菩萨一乘真实的教化,能摄护三恶道众生出离三途的教化,能使三善道远离放逸、贪欲、争斗的教化,能使三圣道迅速完成无上菩提的教化,称为修多罗了义。
了义,是唯一乘,非二乘、三乘、五乘。三乘五乘是方便说、权巧说,开权显实。以权,是为摄护众生或者摄护怯懦众生故。经,如此无上路径,欲拔一切众生苦本,欲使法界同归一乘佛法,同圆佛道,是为经,途径之义,贯穿之义。
“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罽,音寄,罽宾是一个国家名字。“沙门”,求寂。我们说勤修戒定慧,远离贪瞋痴,是为沙门。现在对出家人一般都称为沙门;在印度,外道也称沙门。佛陀多罗,是译经的三藏法师名字。佛陀多罗没有翻译,是这个三藏法师所译。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衆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爲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依龙树菩萨对经的判法,这段文字是六种成就的诚证。“如是”,是传承之真实义,是诸佛教化不动义。“如”者,本如安稳,在佛不增在凡不减即是如;“是”者,一切根本,无动无转,教化真实。诸佛亲口所宣,诸佛亲证果德,称为“如是”。如是传承下来,非臆断,非我设计,非我修证,但是诸佛传教真实,称为“如是”,非我设计出来的。
“我闻”,一般说是阿难亲从佛闻。现在这个“我闻”是大家闻,真实不虚故,如此圣教非从虚妄心中生出,是如来光明藏中流出来的智慧教化,称为如是;传承纯净,称为如是。“我闻”者,现前一切众生得闻此义不生疑惑,谛听思维,随顺教化,是为“我闻”。如是“我”可以称为“流布我”,也可称为“凡夫我”。因为阿难是多闻第一,也是凡夫代表,代表一切众生来听受教化。
“如是我闻”是尊重义、流布义,不是邪慢义。“我”有邪慢我——众生以五蕴或以音声为我,是为邪慢我。这个地方是流布我,是法的流布教化,非骄慢我。诸佛如来亲证清净光明,不动不转,如是纯净传播——如是接受,如是随顺,是为我、流布之我。
“一时”,我们现在也是如是法会之一时,就是具足听法因缘——有说法者,有听法者,因缘圆满契合,能发起向往与运用,恭敬谛听,不浪费自己的宝贵法缘,称为“一时”。是佛说法之一时,非我们说法之一时——我们假这个因缘罢了,显现佛的说法,是为一时。“一时”不可散坏,成就、摄护之义。此一时和彼一时利益同等,释迦牟尼佛说法之时与我们现在说法之时是一样的。何以故?“一时”无有间断,三际不限。诸佛说法横贯三际,普摄于过、未、现在。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大功德?因为佛是究竟智者、一切智者,能摄护一切众生故。
“婆伽婆”,说法之主,世尊。婆伽婆有法身摄护法界、遍一切处教化之义,一般不翻译,不好翻译。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这是说法的根本教化,“大光明藏”是说法处。说圆觉经不能在某一地。何以故?如是以法身摄护于法界,不能说耆阇崛山,不能说给孤独园,也不能说在某一处。如此圆觉大方广之教,普摄于过去未来现在,普摄于法界一切有情。所以不能说某一处,神通大光明藏正是处。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应用莫测是为神,无障碍是为通,大光明藏即一真法界。神通大光明藏是一切众生一切诸佛本源之地;众生从未离开于此,诸佛亦未在此处增加什么。
“三昧正受。”正受的教化因缘不可思议!过去也翻译为“定”。实际是正受、三昧、三昧正受。“定”在某种特殊境界中的运用是为正受或三昧。我们现在凡夫地众生往往定力不够,不昏沉就掉举,不掉举就无记——不能出此三因,所以没有正受、难得正受。昏沉、掉举、无记正是众生业流,不能自制,正是正受没有发起。所以说入于这种光明藏,得以三昧正受。
“一切如来光严住持。”一切如来——众生是如来否?众生本体亦是如来。众生迷惑于业流或者说被业流所左右,不能自制,不能超越无记、掉举、昏沉,就会堕于业流之中,不能得以庄严住持。这种庄严与光严的住持,正是一切如来的再现。一切众生本来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随着业流流转与执著,不能成就;或者被无记业流所催使,或者被掉举被催使,或者被昏沉所催使,不能自制。不能自制就叫业流;能自制就能转境,能转境就是正受,正受就是如来。
正受现前,即是如来。“如”者,本源之地;“来”者,启用真实,所谓如来德相。如是之处,远离一切觉受想行识,随顺觉受想行识而得自在。如此自在,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无有染污,非是有漏。以此因缘是为正受。
“是诸众生清净觉地。”一切众生本来清净,但以妄想执著,丧失清净法益,分别取著,种种熏染,流转六道。若能出离三恶道,得三善道,亦非究竟清净觉地。如是究竟清净觉地是诸佛所安住。
“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寂灭光,无生,无自他之形相,平等本际。本际即是实际理地,真实庄严处。我们每一个众生本来心地是寂灭的。可以看自己的现下一念:若善起,一刹那间灭掉了;若恶起,一刹那间也灭掉了;无记起亦是如是,念念都是归于寂灭。平等本际——诸佛如来所住常寂光土与一切众生平等,这是本来的根本的利益所在。
“圆满十方。”十方圆明,绝无差别。但在众生眼中有无量差别因缘,无量分别取用。“不二随顺。”不可说一,不可说异,是为不二。若说一,会丧失一切众生的因果启用,一切众生无有出离生死苦海的因由,无有成佛的正因。何以故?一故!无有发起之正因,大家会堕入自然外道之心。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与佛不二,我可以不修持了——就会放逸,堕入自然外道,不能成就法益。
不二者,一切众生虽然贪、瞋、痴、慢、疑、恶见种种流转,但是与诸佛本来是一体光明的。那么就会发起大家的增上回施、增上修持、增上运用。所以差别还是很大。如是不二,是为不异不同之说;如是之处,非寂灭,非不寂灭;如是不二,非众生心数,非断灭相;如是不二,能发起十法界差别因果;如是不二,能发起诸佛如来妙相庄严;如是不二,本来圆满;如是不二,本来具足;如是不二,无需运作。
“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一切诸佛如来净土本来是互容互摄,如帝网之珠
[1],珠珠相映,光光相织,不错不乱。诸佛净土亦复如是,像千灯万灯一样,光光交融,互不泯灭,互相映射,互相映照。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十万,圆满之数。但说无量诸佛菩萨之功德眷属藏,这是一种表法因缘。诸佛如来出世也需要种种眷属来宣化陪衬,像红花要有绿叶,诸佛如来出世实施教化亦复如是,有无量菩萨来作眷属庄严,烘托佛法的真实内涵,显现智慧,运用种种差别。俱,这是六种成就之一:众成就。这是六种成就。下面是把上首大菩萨的名号为我们作个宣化:
“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
文殊菩萨是称为智慧第一的菩萨。这是圆觉经中上首十二菩萨。像大殿中的班首师父,上首菩萨是于佛法这种教化因缘有突出表现。如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诸大菩萨的上首菩萨;日光遍照与月光遍照是药师佛身边的上首菩萨;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以报身佛显卢舍那佛,上首菩萨为普贤菩萨、文殊菩萨。
“与诸眷属皆入三昧。”每个菩萨也都有自己的无量眷属,许许多多大菩萨都是他方古佛倒驾慈航,以佐佑我本师释迦佛宣化无上教义、最上乘教义,普摄于法界,回施有情。所以称为与其眷属,各有眷属。
“皆入三昧”,同一正受。如大日出于晴空,一时天下同一光明注照。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此法会上入于神通大光明藏来摄护一切众生,光严住持,同入如是三昧,同得如是正受。此正受是真实平等无差别之受觉、光明庄严之受觉、安稳利益之受觉,非身体之受觉。不像人练气功说热啊、麻啊、胀啊等触觉——与那个触觉有天壤之别。虽然也是受觉,但是这种受觉不可言说,唯入者知。像登上过珠穆朗玛峰的人才能知道珠穆朗玛峰上境界;再与下面人说,只能作听闻,不能作正受。正受者,必达之处,方名正受,非言辞所能代宣。
“同住如来平等法会。”如此法会,如来宣化,一切众生、一切与法会诸有缘者,各个得平等真实究竟圆满的利益、无差别的利益,所谓平等法会。
[1]
帝网珠:帝释天于天宫中所悬宝网之珠。宋代凝然法师《五教章通路记》述帝网珠为:忉利天王帝释宫殿,张网覆上,悬网饰殿。彼网皆以宝珠作之,每日悬珠,光明赫赫,照烛明朗。珠玉无量,出算数表。网珠玲玲,各现珠影;一珠之中,现诸珠影;珠珠皆尔,互相影现……天帝所感宫殿网珠,如是交映,重重影现,隐映互彰,重重无尽。印光法师《复高邵麟居士书二》中说: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如帝网珠,千珠摄于一珠,一珠遍于千珠。举一全收,无欠无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