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如既往来礼请三宝给我们作加持,导引我们意识思想有正见、正思维的成熟过程。短出一天一天过来了,半个月十分快!这节课想从一个角度给大家作提示,就是我们人类记忆的储存与释放,意识的表层与潜层,意识的积累、转换与净化。我们对意识来作个剖析。
我们平时生活中多数心理状态或者一切作为、言说,没有离开一念,就是记忆。我们在此一生中,都是或者大部分是过去记忆在这一生中不断地通过因缘成熟、外缘成熟,展示记忆对称的释放、舒展、变异、摄取,是这样往往返返的作用。
以前我在一个地方讲课,说生命像意识舞动的一个绸带,它的规律似乎能看清楚;又因为交织的风、业力长短、用力大小,有些规律轨迹似乎又看不清楚。常规下我们用因果来谈一些意识言说的状态。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记忆的认识往往不是那么透彻、清晰、多方位。去了解、认知、锤炼它,让我们的生命、意识能把记忆纯正地、自主地、条理地运用出来。让自己的思想或想法可以自由舒展,也可以让它定向思维,也可以让它休息下来。不至于妄想纷飞而不能自制,甚至有的想法令自身不安、迷失、挣扎、对抗、压抑等等。我们就需要对意识有个认识过程。这节课就权巧地把它作个梳理。
在佛教中,把意识分了几个类别。他通过身、口、意分出来一个意识,把执著分作一个意识,把分别分作一个意识,把收集储藏放作一个意识。实际这些意识原本是一念。许多人关心念阿弥陀佛念多久或者多少声,但要在意识上、记忆上、记忆收集与释放过程有认知,就是以什么样意识来做事情、思维、言说?我们容易对意识忽略,而多关注事相与结果,很少关注它的来源与过程是什么,功利于结果或效果。如果不知道出发地或源头,只知道结果,人就变得迷茫,有许多无奈——想法的无奈、习惯的无奈、欲望的无奈,就会表现出来。
通过第七识的执著、第六识的分别,以及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这种根尘摄取,会收集在阿赖耶识中,成为藏识的收集过程。我们每天都做大量的这样工作。对自己很满意,因为他做了与自己原先想象相应之事——结果有对称他就感到满意。满他心中愿望,满意就会出来。他说这个事做得很满意,就是这个事情结果与他的意想对称了,合他意想了,所以感觉很喜悦。阿赖耶识的深层意识与习惯的、应酬的表面意识达到高度契合,他就会高度满意或兴奋,感到太好了!说这个事情很感人、很真实、了不起等等,就是很如意。
有些人到一些地方会很兴奋、很激动,满面红光,甚至微微出汗。因为他如意、满意,合乎心理了。若是表层意识获得迎合或满意,还不会那么激动或感慨;若是迎合一些记忆的需求、诉求,人会激动得不得了。实际是我们阿赖耶识储存的期盼已久的某个东西给契合了——这时候迎合了它、满足了它、与它有对称,人就可以兴奋起来。
现在许多学佛人吃这个亏,因为有过去的记忆、阿赖耶识的储藏。有些人就大量迎合大家的潜意识、表层意识,或者说以满足阿赖耶识所储存的秉性、习性的一些缺欠来迎合。这种迎合让人一时生起来“这个法师讲的好、说的对”等知见。但这些迎合无益!这个喜悦是相互迎合与所谓赞叹。这个对称或者赞叹过去了,什么利益都不会有,而习气、毛病、原先作为一丝不少。这样的人还会唤醒他宿世中大量的业力眷属聚到一起。佛给这类人授记,所谓邪师说法,其下听众如恒河沙。为什么?他迎合了你业力诉求,或者你秉性中、记忆中的一些诉求。
此处若是没有法则增上引导,以欲钩给人一个方便连接而到此为止,那么他一定会把大家导向不可思议的业力深渊,就是相互迎合。实际是虚伪业,这个虚伪业于出轮回的大事无补,于出烦恼、改变所执烦恼无补,于我们的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无有改变!许多人十年、二十年地相互迎合,终将带来没有利益的结果。没有利益不是说让你心里高兴或不高兴,是没有解决你这种轮回烦恼的事实!
佛陀教法在我们阿赖耶识之深层中、净识中有些表现,在他的俱生智中有彻底内涵,所谓平等、妙观、圆满与接纳一切之包容来使我们现行不空过。这样的智慧教法超越我们染识的所有记忆——你在染识的所有记忆中找不到这种清净解脱的理由与支持!
我也接触过一些法师与居士,大家用染识的交流会皆大欢喜。像我们在下面没事了唱唱歌、放放松,大家笑一笑。这对解决生死烦恼有没有方便?若没有法则之增上引导、清净心智之自然回归与揭示,我们会滞在娱乐的假状中,空过自己一日或者一次机会、一个因缘。这个阿赖耶识,记忆的东西一旦迎合你,你就感觉喜悦;不迎合,你就感觉这个人讲得没道理、讲得别扭、不舒服、不合适等等。所以过去人听经要有恭敬心培养,要有信心培养,才能施教予法。否则施教毫无意义,要么是迎合,要么是大家相互推诿与应酬。
我们还来看阿赖耶识,都记忆些什么?按照我们无始以来的生命规律,我们分段死这一生中,从出生那个记忆开始建立直到你死亡,你这里面所有如意与不如意、苦与乐、喜怒哀乐等都会记在你的阿赖耶识中。这个“芯片”的储存量是巨大不可思议的!但这个记忆又是过去生一些记忆的残留——它支撑着我们摄取、排斥、建立等功能,一生一生叠在一起。比如看到一个自身阿赖耶识记忆中从没有过的东西,你与它没有关系,它也不会储存下来。这种东西在你记忆中没有名字、没有状态,所谓无色无相,就是它在你记忆中没有对称,你就一带而过,看不到;没有看到,也就没办法记忆。
我们周边的生命意识状态无量无边,但我们听到的只是一部分音声或者某个波段,看到的只是一部分光谱呈现。所以听到、看到、感受到的都有局限性,大部分不能涉足。我们看到、听到的在我们生命周边空间中极有限,是根据过去阿赖耶识中记忆的对称摄取,基本上是记忆中有的你才认为你看得到,才记下来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是美、是丑、是凡、是圣等等,其他的一带而过了。像我们对空气好坏也有记忆,但是这个记忆在你的心里很淡薄;而生活中得失,这个人给你一个笑脸、一个安慰、一个辅佐,那个人给你一个减损、恶语相加、限制人身自由,你那个反应马上就厚厚地记忆下来了。
我们这个记忆到底有多大功能与作用?在凡夫世间,这个记忆的释放基本上是我们生命全部——全部内容就是记忆、阿赖耶识的一些释放,通过第七识把它搬出去,再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把他搬回来。这样搬来搬去,我们就是一个储存器与释放器,储存、释放、储存、释放……记忆就起到这个作用。
久远记忆我们一般称为深层意识或潜意识,秉性中的称为潜意识。即是宿世带来的一些亏欠、记忆的渴望、诉求——你埋得很深很深,所以称为潜意识。我们的潜意识有时表现得很有力量。大部分人在烦恼因缘比较大的时候,起顽固作用的恰恰是潜意识带来的力量。
表层意识是这一生渐渐养成的环境、生活、取舍的习惯,或者感情、意识的习惯。这个力量不那么巨大,是逐渐累积成熟起来。一个人触动另一个人,让他激动起来或者痛苦起来,主要是触动了他内心世界的东西、潜意识的东西、秉性中的东西,他一般不能承受。人认为负面的东西——负面的思想、情绪、事业等等他压得很深很深,也会压到潜意识中。表层意识一般的是正面的、善意的、拿得出手的,比较能在人前展现的。像穿衣服一样,你感到穿这件衣服适合在人面前,没什么委屈,或者说我就这么个衣服了。
比如他说我发个什么愿,要做某个事。但他做着做着放弃了,这个愿不过是个妄想。因为他是在表层意识感知的激励下建立,很快表现一个承诺、一个说法、一个愿望,结果达不成事实。有的人你让他做一个事情、给一个承诺、给一个愿望,十分艰难,他说我得考虑考虑;否则说完了做不到,会失信于人。这样人就比较注重于深层意识,所谓有责任感。责任感恰恰来自于宿世的、秉性的责任,或者这种信誉守护。很快轻许于人、轻易发愿、轻易表达的人,反而表层意识东西多、迎合的多、取求近利多,结果也很快衰减或者变化了,就是根基不深。根基不深的表现带来了他没有支持力。
若人容易轻许而很难做成事情,遇到这样无信或者无信誉的人,你打交道要谨慎。他什么都答应你,但作为时可能什么都做不好或做不下去。我们在秉性上或者深刻的意识上去思维、去观察、去抉择一个事情,会变得有力。过去人说三思而后行——三思再抉择事情,就变得有力量了!佛教中说你依止觉性、依止法性去思维、观察与抉择一个事情,就会深刻、广大、不可撼动。他的道德是觉悟者的道德,秉承着信誉。在深层意识中挖掘过、思维过,你会得到不可思议的秉承你这个思维的力量来做事与抉择,变得厚重有力。在社会上许多人事业有成、有一定地位、有一定作为能力等等,就是他什么事情都在潜意识中、秉性中有过滤,有认真思考,有深深的观察过程,所以他的支持力就了不起。
我们学习佛菩萨,像阿弥陀佛内誓外愿,都没有离开他与众生共的平等性、一切时处不增减的法性。他依止于此性德来思维观察愿望,或者内在守护等等,其力量就是利益一切众生,于一切众生但作利益事、究竟利益事,即是功德事。他超越了一切记忆或者阿赖耶识、业力染识的蒙蔽——他已经超越一切染识蒙蔽,习性或秉性对他没有作用没有遮盖了,他回到了净识、大圆满镜智中。
阿摩罗识即是这种清净识所起作用,这个作用会造成法界体性智、大圆满镜智、妙观察智、法界体性智——这个我们本来人人具有、不退失的作用直接生起的作用。因为这个作用,我们能把阿赖耶识中所有储存在大圆满镜智中化作圆满光相,得到彻底净化。你会妙观一切世间,那个习气与秉性在你妙观察智的大圆满镜智作用下就变得自在,就了解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之事实。这个事实会给我们带来学佛的真正动力根源与下手方便。
我们在表层意识、秉性、习性或者说潜意识中去作为,总有残留,总有不理解处,总有障碍,总有生涩、徘徊。我们要了解平等智的载负、妙观察智的观察善巧、圆满普照的心智,那么现前的一切言语、意识、作为不空过、不浪费,是有果事,是增上事,是圆满回归事,是心地舒展之事。这一类人会生活在觉悟法界。
若用阿赖耶识的记忆,或者说染净二识的交织记忆,就会生活在情世间与器世间之轮回世间,就是不断地搬进来、搬出去、搬进来、搬出去……若是回到觉悟法界,就用净识审观世间,一切作为皆是未曾有,一切现行皆是崭新的未曾有的。在生活习惯中大家也比较喜欢崭新东西或者干净纯净的环境。你真正依止了觉性,阿赖耶识、第七识的执著、第六识的分别,乃至眼耳鼻舌身通过色声香味触的搬运过程,都会变成未曾有的、崭新的、一时一刻的法界,即是觉悟者的自在法界,空净明亮法界,光明遍照法界。这样法界即是诸佛净土,令一切生命得究竟、庄严、自在、方便。
我们要是不了解这个内容,就不断让阿赖耶识的记忆通过第七识的执著、第六识的分别以及六根六识六尘在交织中去舞动,称为十八界。这十八界把我们限制在铁围山香水海这个小的有情世界中,生生世世轮回,不得出离。这个铁围山太坚固,我们靠自己业力不能突破,称为一小世界的循环。一千个小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一大千世界,即是三千个大千世界,一佛所摄化。
这些世界中无外乎是八识中相互地不断交织、搬进搬出这样浅层的、深层的、表层的、潜意识的重复过程。这个重复给我们有情带来负累,带来得失的障碍、正邪的障碍、对待的障碍,建立了种种二元世界,使我们在天地间、男女间、善恶间、是非间、凡圣间、冷暖间等对法中犹豫徘徊,重复无量。重复无量称为轮回;轮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复一生,劫复一劫,大劫重复于大劫之中,各相抵正,无有穷尽,没有出头之日。
为什么说佛法难闻?佛如优昙花般稀有出现于世,就是他的教法、知见功德可使我们突破业力记忆反复搬来搬去的、无端的、无尽的、无始无终的、重复的轮回世间业力。他给了我们极大殊胜方便,使我们从能从中彻底解脱出来。这个解脱就是我们不在一小世界或者若干小世界中沉沦不能自制、不能自拔、不能解脱。那是轮回之苦业海,靠自身记忆或者阿赖耶识的记忆搬来搬去,我们没办法解决,找不到方法——没有任何方法可以使我们逾越重复业力建立的牢笼,就是一小世界。
圣者,如须陀洹果在一小世界中得自由得方便,可以跨越一小世界对他的制约,但是中千世界还可以制约他。到二果、三果乃至四果圣人,可在一大千世界中得自由,但不得究竟广大自在方便。佛世尊以应化方便,也可摄化一三千大千世界众生,令其福德成熟具足、施教建立等等。阿弥陀佛以法身分摄化无量无边世界众生,令其咸归一乘,出离小世界、中世界、大千世界对众生业力分、心理、作为、果报的制约,使我们得到游戏无尽法界功德善巧的方式方法,称为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法界藏身这种殊胜因缘的给予。这种殊胜因缘的给予是极为不可思议的!
世间一切生命为什么要赞叹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为什么这样赞美他?因为他可以把一世界、二世界、百千世界、无量无边世界众生从其业分困惑中解脱出来。所以是人天之师,是应供者,善逝、善现,广泛施教利益一切众生。我们在阿赖耶识里能不能有这原本有的东西?因为习气的坚固,尤其是所知障坚固,使我们局限在一个不可思议的自己意识建立的小世界中。
世尊依不可思议之禅定功德,描写我们每一个人的小世界,就是一日月轮所运转的小世界,皆有铁围山、香水海、须弥山组成,乃至有八大黑山所建立,其中人天逾越不了。初禅天以上诸天,逾越一小世界的制约,可在相对更大的世界中得以自在。但我们人类以下生命,就在一小世界的制约中没办法超越。
像我们在地球上要想走出地球,现在科学可以借着火箭推动到大气层外,甚至超出地球引力到另外一个星球。但要远离太阳系,人类还没有力量跨越。我们国家在一个大山里建了直径五百米的射天望远镜,能接收天外信息,能发射地球上的信号,这样在无量宇宙中传递与交往,但仍是有限量作用。
我们人心的本质是无量无边大、无量无边作用,但会被现在的记忆、过去的记忆、无始以来的记忆,就是被所知障锁定在一小世界中,突破不了。我们人类中有没有偶尔突破一小世界对他的制约?也有,在人类生命中也有记载,偶发性因缘。或者从其他世界来到这个世界的一些人,他们记忆与业报的残留中可以突破这一小世界对他们的制约、缠缚、限制。我们大部分生命还被制约着。在声闻乘教法中,小解脱即是在一大千世界中得到解脱成就。这个成就与佛陀在无量无边世界中之解脱不相匹配,不能同日而语。
现在来学习佛陀教法,尤其是阿弥陀佛称法性之智之广大教法,我们就知道靠自己记忆、阿赖耶识的释放,你拔拔拣拣、想来想去,也没有作用,走不出去的!这几天遇到一些居士来谈论,就是说我的理解、我的想法——搬出搬进就是重复!哪怕你重复一万遍、一亿遍、百千万亿遍、多少兆多少兆遍,也没有意义,毫无价值,无外乎是重复;颠倒妄想、重复妄想就给你告诉完了。
所以佛陀教法的传承意义十分不可思议!像我们现在遇到净土教法,释迦文佛告诉舍利弗:过此西方十万亿佛土,有一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告诉我们什么?就是有这样一个教法、这样一个方便,能使我们出离一娑婆、百千娑婆乃至十万亿像娑婆世界的国土,令我们超越。即是超越不可思议的烦恼业力的法界,使我们回到法性功德海中,得究竟解脱。这样的功德与内容不是我们所能赞美,他的功德不可思议,不可称量!
很多人读《大方广佛华严经》,说这里面言词太美妙太不可思议了!实际我们生活的这个可思议世间与不可思议世间、无量世间有量世间、无量无量世间、有量无量世间中,很多事情在我们这个意识思维空间中是极狭隘、极有限制的,受到巨大制约。我们想来想去都是制约——建立制约,重复制约,温养制约;包括很多人的所谓修行,也是一些制约的重复。经常听人说我念佛十年了,或者说诵经若干年了,我怎么一点改变都没有?还在颠倒妄想中、重复中熏修自己心理,在八识中熏修。我们这一生乃至多生以来都在这里作为,就是铁围山围的香水海、须弥山这样一个小世界,你在这里面无尽地折腾吧!你解脱不了,超越不了,出离不了。佛陀教法的法则传递对我们每一个人就变得重要了!
很多出家师父或者在家居士,看似认真地念经、拜佛、修行,结果年复一年老样子,甚至年复一年更堕落、年复一年更生涩、年复一年更自卑、年复一年更固执、年复一年更小气。这样的修行的意义是什么?表层的虚荣的训练,想把自己搞得强大,想在人前能说道,结果内心还是无端地重复、无端地负累、压抑着、沉重着,迎合就高兴,被冲击就消极、痛苦。那样带来的无外乎是业力的佛法包装——包装一拆掉,你还是原来的业力全体。那就走了修行的弯路。
你那个修行不能称为修行,不是依佛陀传承教法给予方便的修行,是你业力的重复罢了。换汤没换药,再煮出来还是一个药味。穿新鞋走老路,换包装没换内涵,你折腾再多、包装再漂亮,拆开还是一场空,没有意义,你还在沉沦。这是令人惋惜之事,就是不尊重世尊教法一代一代传承的内涵。这个传承的内涵是真切的、可行的,是有实际内容的、有力的,有不可思议的善缘感召,而不是六识、七识、八识的分别、执著、储存、释放,再分别、执著、储存……翻来覆去翻来覆去的颠倒业。这种颠倒业已经把我们无量无边众生埋没在深深的业力尘垢中。这个尘垢太深了!深到什么程度?举心就是,动念就是。
你说我们若不举心动念又怎么修行?修行怎能离开举心动念?我们这一节课就先把意识与智慧的一些点粗略谈一谈。下一节课看能不能把这一念释放出去、收回来,能把它打包,能把它化解,能把它融化,能把它染著,能把他自由地揉来揉去用来用去。你让自己这一念是自主的、是清晰的、是觉悟的、是顺性的、是休息的、是明了的、是安乐的,这样来运用它。我们尝试换角度看看怎么运用这一念,使这一念能透视无始以来的业力,能驾驭无始以来的业力,同时也能回向无始以来的一切业缘,成就那么一念之中。
能真正突破无始以来无明对自身的蒙蔽,让这一念点燃法界、照亮法界,或者让这一念是过去、现在、未来,即是十法界,是他一切内涵的下手处、运用处。我们要是了解于此,再来念南无阿弥陀佛,再来修行,再来运用自己现前一念。这个念的方向、设置、作为、力度,自己怎么把握?怎么认知?怎么成熟?怎么清晰?怎么有这个次序?我们下节课来学习与分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