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境、念、行、果的运用(四)

点击下载音频

编者按:“境、念、行”中,“念”是主动转化的最方便的一个作用力。直接说调整念头,人多不接受。而通过对事情过程的认知,可以将事相舒展开来,看清和接受“心念的调整是个核心问题”。本课提示我们,感知是附在境上的一种习惯,并不是念的一个独立的状态,念是没有自性的。认识到这个正见,我们来主动运用念——在事情发生时,令心念在前,就有机会超越境的蒙蔽,就能转境。这个作为需要有意识地串习、训练。

(一)接受心念的调整

一个事情的发生,就会有境、念、行、果四个阶段。境、念、行这三个是可行的、可调的过程,那这个结果我们可以不管它了。前面分析了某某的“重复”问题,今天我们换个节目,来讨论讨论某某“恐高”这个问题。

可调的境、念、行这三个中呢,“念”是调整的核心,是主动转化的最方便的一个作用力。那我们就抓住这个核心,来认识这个“恐高”。

那你说干脆直接讲“念”就行了——那不行,直接讲念,人不接受。直接讲念,说“哦,那你调整这个念头就行了”,实际上很多人都不接受。

“那个你没身在其中……”

“事没发生在你身上……”

“我就是欠人家钱呢!”

“我的房子就需要贷款,我就要还贷款!”

等等,这个角度谁都没办法。

“调整个念头就行了?你骗子吧!”

“你胡扯!”

……

那怎么办呢?我们就要把事情这个过程说出来,通过这个过程呢可以把“念”陪衬、表达出来。把心念这个核心衬托出来了,我们再说调整这个“念”的重要,以及这个“念”中的可调呢,我们就能认识它了。

好比说我欠钱了,或者说我有个被逼迫需要立刻做的事情,这个境就很坚固。但是我们通过这一、二、三、四,也就是境、念、行、果四个过程的认知呢,就把它舒展开来,把它空间拉大了,它这个坚固、制约就被调整了——这是可调整的一个方向。这样我们再来谈这个念呢,我们说:念,可以改变这个果,可以改变行为,可以改变境界,是主动的,是主动方便的一个核心所在。慢慢地,我们通过对比、认知来看清这一点,我们就许可它,或者说同意、理解都行。

说这么多,实际就是为了明确——“哦,这真是核心,这的确是个核心问题”。那“心念的调整是个核心问题”这个概念我们就接受了,或者说理念就接受了,或者一个正念就接受了。就是人心里要有这样一个转化的过程,人的心呢,就这么奇特。

宽松,大家就容易接受——接受在这个念上的调整,这是心念调整的一个关键的认知问题,要接受这个认知。要不然呢,我们直接谈这个心念,就是“吹吧,你吹吧”这样的反应,基本上都是这样;就是“病没在你身上,事儿没在你家里,你咋说都行”,都会是这样的心理。

那通过这个认识过程呢,我们试着把事相舒展开来,宽松下来。宽松下来,容易接受,就是这个空间足够——人真正得把这个地方看得很准确。

(二)感知是附在境上的一种习惯

没问题,实际就是境、念、行、果这四个角度。

若我们直接落在“境”上,一定是坚固的、困惑的、制约的,就会被它限制着;一说到这个境界,那你就进入它这个状态了。比如,哪怕你不坐飞机,你要是想:“哦,不行啊,我不能去啊”“那个不能坐,那个会怎么的……”你一想这个境,它就会困住你,制约你,给你带来一种恐惧——你也不知道恐惧个啥。你看就这样的,顺着这个“境”,它就会出现。因为啥?它坚固。

境啊,我们真要是执着在境上、事上,就很坚固,我们就没办法动念。念头它会依附在这个境界上,令你动不了,它拴着你、困着你的,把你制约了,你就会很坚固这个境。

那我们就了解了,是这样的境给念头带来了一种感知,OK?先把它明确化,这是个感知。这个感知是依附在境界上的,实际是被动的心念,它是被境界所牵动了,所以这个感知、这个念是被动的、恐惧的,它被制约了;是这个境给你带来的感觉,而不是这个念的一个独立的状态——它不独立,它只是被这个境牵制了。所以这个“境”呢,一定是在前对你有一个影响,造成了这个行为——害怕;“念”是在后的一个被动,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害怕的习惯。

我恐高,我怕这个——这是个习惯。它是从行为、念中来,被境界的东西影响、培植出来的。所以心念依附在境界上,就会形成这种感知、这种感觉恐惧的行为,结果——就是习惯。你现在没有实际行为呀,但是你只要一想,还是害怕——这是一种习惯。最后慢慢变成习惯了。

实际我们所有的烦恼来自于习惯,你看,它这奇特了。这个果,就是个习惯。你现在没有坐飞机,但你想一想就会害怕;她这儿子、老公都好好的,但是她牵挂的东西,她一想某个境界,她就会起牵挂,就会揪心——实际这都是在境的支配下产生的习惯。若我们知道这只是以前留下的一个记忆、习惯,并不是现在真有这个内容,你看它还是个记忆、习惯,那我们就可以从这个习惯走出来。

记忆——现在回忆出来的东西。像某某那纯粹是回忆:婚姻我不能再重复了,工作我不能再重复了……你看他实际是又没有工作,又没有结婚,他就开始排斥这些东西。OK?这是个习惯,很清晰。他在通过境、境的一个回忆,那念头依附在境上,产生了这样一个误排斥,产生了这样一个结果——习惯,记忆的习惯。

我们要把这个心理动态看得很清晰,不然一个事情的过程就会很抽象。所谓的抽象就是空洞,你就看不清楚这个心念的面目。那我们通过这种认知过程,来把这个抽象具相,让它具相、具形,让它表现出来,那我们就可以掌握了,就可以分析运用了。

(三)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我们这个讲法呢,就是认知的这种方式、方法,无疑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用具体的东西来分析这个习惯以及它的来源,从而调整这个习惯。将一个抽象的念头、一个事情的这种抽象状态改变,来把它具形——实际境、念、行、果这四个过程是一个具形的过程。这个具形,让我们能理解、能认同这样一个事实,能执行它。这个过程实际有执行力的,它会产生执行力。

某某的问题就比较突出——“我知道这个道理,我很想做,但我做不到”“这道理跟我没有关系,道理是这样的,可是我做不到”——实际他并不认可,他并不理解,他没有真正地具形,这个事他没有看清楚,那他这个执行力就产生不出来。实际就是我们说的“知行合一”,这是个很重要的内容,他未能达成。

这样,心念就成为偏于说法的一个概念、理念,而不是可以产生执行力的一个概念、一个理念、一个正念。他这念头产生的作用呢,就是口头上比别人强,对付别人,但是执行力没有。他这个地方实际还是抽象的、泛空的一种道理,就是没有支撑点,没有作用点,没有着力点,他就会“哦,这是个概念啊,这是个道理啊,我明白啊,但是我做不到”。

通过这个认知方法呢,我们就可以把一些东西给肃清,认清了的人就会许可、认同,并从中达成一个执行力。就是在境、念、行这三个可调整的方便中,最殊胜、最简单的这个方便——“念”呢可以产生作用,那我们就可以执行了。

执行,就是我们能做到的,用心念来调整境界、调整行为、调整结果的这样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就是要通过一些学习、一些观察、一些对比呀,来不断地健全,是个不断健全的过程。因为这是后天学习,这个学习是要不间断的,称为“为学日增、为道日损”。那“为道”呢,就是真正在实践的作为中,这些“道理”越来越少,但开始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不断地去学习、去实践,干什么呢?把它具形、具相,让我们操作的执行力真正的具体化,实际就是有内容了,不再是口头上的。

我们这样对恐高做了一个认识,要来认识这个事情。 认识了这个“念”,三个可调中的核心,那我们现在就可以直接从念上来调整境了。对!那我念在前,我不想这个境界的时候,就没有这个恐惧;那我用没有恐惧的心,去看这个恐惧的境——可以的,完全可以的。

好比说我不恐高。对!我看这个恐高,我感到很可笑,我感到恐高是个假设,恐高对我没有作用——我就用这个念在前,来审视这个境呢,至少会淡化它。就是我的念希望是什么样子的,我的念就是个什么样子的,我们的念头不可能空过的。

念是很中性的东西,它碰到热东西会感觉到热,碰到凉东西感觉到凉,碰到恐怖的东西感觉到恐怖,那碰到安稳的东西呢……实际念是没有自性的,没有定格的东西。这个是应该认识的,这是所谓的正见。

那你现在想用什么样的念来看这个境呢?就是你可以先训练一下;“我用什么样的念来看这个事呢?”你可以自己来思考一下;“哎,我用什么样的心呢?”——我可以用不夸张。

(四)心念在前 主动转境

再说这个开车的事。

我说开车我很熟悉的,实际一点都不是,说句实话我没个概念,倒车镜我都不会看。但我不提,经常给教我学车的某某说:“第一个我不能慌,第二个我不能慌,第三个我一定要熟悉——我原来就很熟悉,我只是要把那个‘熟悉’给它挖掘出来。”我一直都这么讲。“念”!

要不然,他给我说你不行,我就完啦,那我越学越慌,你知道吧!他说你这样做,哦你这样这样这样……你就慌慌张张地接受了一个概念,那你到时候还是慌张。我不!我两次开车撞上很高的东西的时候,“咣”就撞过去了,我连看都不看,继续走,一直走得我的心沉静下来。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但这个事我一点都不慌。“咣”就撞过去了。实际撞坏、不撞坏,我先不管它,我的心念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一定不能慌,不能给我留下“慌”的这样一个记忆。

居士:不然下次到那个位置,你就会……

OK,这话是个点,对对对,那就成习惯了。这个念就被境控制了,被境困着了。你看它又返回在这儿困着了,一念就“哐”(撞车声音)——被它困着了,它就制约了你。

并不是说我不爱惜东西、不珍惜机会,或者说藐视这个事情,不是的。我挺谨慎的。但是这个事情发生了,不能给我带来恐怖。真是“哐”一下就撞过去了,但我继续开。静下来了,我说会不会撞坏?我这才说这个事。撞坏无所谓,但我这个心要是被留下了一个“怖畏”,留下了一个“慌张”,这比撞坏一百台车子的危害都更大。

居士:很难再去修补这个“怖畏”的感受。

对。下次我再开车去呢,看到那儿,我说“哦,这个地方要靠这边一点,要提前减减速,不要侥幸”,真就OK了——就是这个念头在前。

那我们的心念在哪里呢?——实际就是所谓的主动;心念在前呢,你就主动。你看“主动”这个词呢就出来了,很清晰了,我主动来用这个境,而不是被境所困。那当然包括她这个“牵挂”,包括某某的“重复”,某某的这个“无明”,都是一样的。都可以在这个地方,把这个被动的境,换成主动来运用心念、观察事情的一个过程,这是个重要的环节。

所以一说“你有没有害怕?”你看,这又回到这儿,就是被相蒙蔽了。

居士:就是用念去……对应这个境了。

OK,事相把你蒙蔽了,对吧?它就蒙蔽你。你只在这里用功夫,它就蒙蔽你;事相在前,它就蒙蔽你。这个境在前嘛,它起作用在前了,那你一定被困着,你一定在这个习惯中不能出来。不但这个习惯你出不来,这个习惯你还在加强。

学车的时候,我说我不会可以,我出事、我出错都行,但是我不能慌。这是我自己提醒自己最多的话。因为要不然我这个年龄就不会再学东西了。你的面子啊,这个担忧啊,又没有必要一定要开车啊,对吧?那我就不愿意开了。

在我不熟悉的时候,我先要用念。实际真是,开始大车一来我就晕,你知道吗?但我一定说我不培养“慌”。我不能把那个“慌”培养起来,一旦培养起来,这个境一现前,它就蒙蔽你;一现前,就制约你。你看我们所有的人就被一个东西弄得……我跟某某说,那大车“呜”就过来的时候怎么回事,他说“你看这个什么什么”……我一试,哎就过来了,真就不慌了。

居士:就是我们要训练心念,不要去培养这个念的这种……

一定要念在前。主动!主动!

居士:这也是正念的一个念。

对对对。他问“准备好没有啊?”我说准备好了,实际就是让心念准备、观察。让它准备、观察清晰了,再看这个东西,就简单了。因为境是没有定性的,那没有定性、没有自性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会有一个自性的境界呢?

实际这个境界早过去了,就是个记忆了,是没有自性的。OK?那心念的主动对这个行为起作用了,我们就不恐怖了。结果——那我就串习安详,在任何地方就是安详的了。我再去坐飞机的时候我就很安详了,成为一个良好的习惯。

(五)境无自性 让主动成为事实

这个智者呢,他表现的是什么呢?就是转境。智者转境,就是他“念”在前。他这个“念”呢,知道这一切是无自性的。这个无染的智慧、空性的智慧,就能转境,智者能转境;那愚者呢,就被转,就是被境转的这样一个特质,为啥呢?他被蒙蔽啊!因为这个境界的力量呢,他着实了,当真了,那就被它蒙蔽了。

就是说要是境界在我们“念”前起作用了,它就是一个蒙蔽,把你困在这儿,它就很坚固。那要是我们的“念”准备好了,有正见,有正确的看法、认知,那这个念就是正见所产生的一种念。那它在前,它的作用力呢就能转境;那“行”“业(果)”就会变化,就是所谓的转境。这样,我们就让主动成为事实了。

心念的主动成为了事实。我需要什么,我就可以主动地作为了。心念在主动地作为,而不是被“境”所牵制。这样就造成一个事实,就是说,在一个事情发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来把这个事情,真正地按照自己的心愿来主动地调整这个过程、运用这个过程,主动地来作为,就是来运用、来转换。

某某可以自己去这样分析一下。马上要起个决定性的作用呢,倒也不是,也不需要,但我有一个方法了。以前境界就是境界,事相就是事相,我没有方法调整。

居士:害怕就是害怕。

对,牵挂就是牵挂,怕重复就是怕重复……每个人的东西呢,那个怕的东西就挡那儿。就是“境界”一直在你前面等着你呢,你一动念,“境界”就会……他一对境,就产生习惯。那像这样有方法了,我就能走出习惯,你看,走出习惯。

实际这个惯性,就是重复性啊,不易走出来,现在我们有机会走出来了。至少我能看看它了,我能了解它了,我能认知它了,它不是坚固的、可怕的、不可改变的,不过是个习惯罢了。说我原来被境转来转去,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其他人没这个习惯,我怎么就会恐高呢?Ok!原来我有这个习惯,如此而已。再不坚持它了,那其他的,我们也一时都可以认知了。

昨天特别讲了串习。串习,要串习。

(六)警惕思维陷阱,清晰运用正见

居士:有一个问题。我就想知道这个被动的念和这个主动的念,是“我”要用正念去,或择取干嘛,比如说“我”要去祝福大家……

师父:实际你在混淆,你知道吗?你产生了一种混淆思维。

居士:我没有混淆,我就想知道这“念”,后面是什么在起作用?是怎么让我去用一个正念,选择用正念或者选择这个惊慌?

师父:主动,这个主动是啥呢?主动就是自己主动。

居士:还是那个“我”?

师父:就是这个“我”,没问题的。

居士:这“我”就是那个“念”吗?“我”选择了这个正念。

师父:是,你是操作者,你就是个主体,称为一个主体人。这不是啥忌讳的东西。你就是个主体人,就是“我”在操作这个事儿,这个没有问题的。这个“我”不可怕,就是“我”在操作,“我”有一个良好的习惯——串习出来的,或者“我”有个不好的习惯,如此而已。

实际我们现在是在解决这个“境”的事情,不是在谈论“有我”、“无我”的这个话题。我们说的“无自性”的这个特质,这也是“念”上的一个特质,并不是说操作人的主体没有。你这还是混淆概念。这个地方不能混淆。这跟这个道理没有冲突,不冲突的。你这是个操作主体。

居士:就是我决定用什么“念”?

师父:你决定用什么“念”,跟某某决定用什么“念”肯定都不一样,因为啥?习惯不一样。这不能是一概而论,只能说“我”可能会怎样怎样?或者“我”这一类的人会怎么样?

这个地方不准确,我们就没办法谈论,你知道吧?你一概而说都会慌,这个是很以点带面的说法,不是事实。

居士:师父,是不是有点像写一篇作文一样,一个题目,可能有些人写出来是忧伤,有些人写出来是欢喜。

师父:对,这是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你站的角度不一样;你择取、你动的心念、你所依止的东西不一样,不能混淆。这个地方真是不能混淆,就是我们不能说似是而非的话。似是而非的话说了,稍微用一点力,所有的人都带过去了,大家一搅和就全部都浑了。

这个思维清晰啊,一定要学会清晰它。你这个主体人就是主体人,我们主动地来运用这个。好比说,我知道这个桥的地方变窄了,一定要慢一点,一定要按着规矩来,一定要刹车,一定……这个实际就是主动观察、主动训练、主动串习的一个过程,这就不会出事了。并不是说我知道,我不慌张,我就硬冲过去了——那一样出事儿。所以说它就有个观察的秩序,有一个认知的准备,有个实践的准备;并不是说我们这一个念头来自于一个很荒诞的、想象的题目,不是这样子的。

为啥说是智者呢?他是有他特定的作为。有作为力,有支持力,而不是一个空洞的念头就行了,不是这样子的。某某你思维上有搅和的习惯,就是你把一切东西相似地拌到一起,你拿不出具体的来,你知道吗?一听就找不到下手的地方,你也理不出来头绪。

这个主体人,肯定是有主体人的。我们在研究、在解决的是这个“境”困着我们的烦恼,不是它们有没有主体人的问题,那是以后的话题。没有问题,那肯定可以讨论,但不能现在把它们两个搅在一起。

不怕提问题。但这个东西太会搅昏人了,我要是不坚持,某某马上就混进去了,这容易搅昏人。这是主体人的问题了,就是“什么东西在操作概念”,她给你讲这个去了。我们说的就是各人的作为,因为啥呢?谈的是他的恐慌、你的担忧,我们谈论的是具体的事相,就是谈论的都是“境”字,谈论的是事情的发生过程,而不是有没有主体,有没有主体人,谈论的不是这个问题。你这是钻空子专家,刁难老师的专家者,老师很容易就被刁难了——但在这儿没有用,我们谈论哪个主题就谈论哪个主题。

为啥我这个呵斥那么重,你知道吗?她说“我给你提个问题”,实际她是个挑战,她把你所有的东西给打乱了,对吧?——“谁在这操作这个念呢?”貌似是个问题,实际她把你的话全给你扯跑了,你跟着跑就会乱。某某他也特别会这种方法,就是他的心理陷阱——执着,他这个执着呢,就会把你拉过去。

回过来再讲这个某某(指“道理我明白,但是做不到”的那个居士),因为实际他的心理呢,出现了一个无明的陷阱;他的思维出现了陷阱性的塌方,你知道吗?就是他的内心一直是混乱,他会给自己制造混乱,给别人制造混乱。

(七)认识习惯本质 主动训练习惯

这个话题呢,一定是让我们了解这个事情发生的过程,主动地来运用、转换,主动地来作为,剖析这样一个习惯,来走出我们被“境”转的习惯,来转境。

习惯,是训练,是不断重复出来的。重复出来的记忆加深了,他到那个境,那个记忆就产生作用,产生一个对应的恐怖啊、担心啊、重复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某一个对境,会产生那种突出的习惯。说害怕的、恐怖的地方,实际就是我们都有一个弱点,这个弱点恰恰就是自己最容易在“念”上感受到的东西。那我们来体会这个“念”是没有自性的,你再看角度就不一样;角度不一样,它就会产生这样一个“转换”的事实。

那我们怎么来解决这个事情、这种习惯呢?就先要认识到这个习惯。往往你不认识习惯,认为“我就是害怕”,认为这个“害怕”是一个力量,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东西,或者说是个模糊的东西,或者是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或者说是一个像神一样控制着你的东西。那他这个地方就会没有主动性,没有观察力,被困了。

所以,运用心念的主动呢,就是“念”在前,我可以主动地去观察。

好比说,我让自己上飞机时很欢喜:这坐到一万五千公尺的地方,这么高的高度,还可以走,真是很美好!我把这个美好、喜悦的心培养一点,再次上去的时候,惧恐就会减少一部分,第三遍、第四遍、第五遍……你真就喜欢了。它是个串习,就是说“为学日增”啊,就是你越学习、越学习,你这个增加的东西慢慢地就会出现,它就出现一种力量,这个道业就成就了;慢慢你就不用这样用力了;慢慢就习惯——就是道业有成了,为道就有损——损我们的执着了。但开始时,还真需要有意识地去训练这样一个作为。

居士:让意识、作为变成习惯,变成作用力。

它很自然的。你看我们驾车时拐弯儿,“呜”就拐了,根本不是“哦,这要这样,这要那样啊,还一、二、三……”不需要!开始的时候还要一、二、三,你要先看哪个地方车多,这样、那样……你开熟了,根本不是这样子的——“嚓”就过去了。实际我们可能每个人都有这些对习惯的训练。

有这样一个空间,有这样一个出路,这个我们得先确认;确认了以后才会真去执行,从而产生一个事实。我来建立一个东西,产生一个事实,从零做起。就是我在一个空间中,我要盖什么房子,我要做什么事情,完全是由自己的念来决定的,根据自己的预设、观察以及自己的意乐来建立的。那它的效果是这样,结果就是这样。

编后感
这篇“心念在前,主动转境”的精彩开示,让我们明白了依附在境界上的感知,实际是一种被动的“心念”。固化它、观察它了,就能了解我们所有害怕的、担心的、烦恼的东西,实际都来自于习惯,只是以前留下的一个记忆习惯在抓住我们的心,并不是当时真实有这个内容。在这个角度积极地运用于“念”,就能帮助我们觉悟心理的障碍,走出许多莫名的心理困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