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念佛,就是要追溯到法性、觉性、自性上来,追溯到佛的恩德上来,追溯到祖师、善知识的善巧上来,一脉相承。唯佛是念,一点点都不能含糊。
念佛第一品人,顿悟自心是佛,念念圆明。第二品人,深信自心作佛,念念入理。第三品人,深信佛力无量,念念灭恶。此复四种:谓念佛自性,念佛相好功德,念佛名号,念佛形像。此四各通三品也。
——蕅益大师
蕅益大师的三品念佛方法:即心即是最为简单,什么事出现了就是本质显现,即是圆满、清净、无碍,现象直接与本质融合在一起,现象就直接被超越了,现象直接就是个觉悟;
心作心是要有个过程,要造作一个美好、一个慈悲,它有个造作、作意的过程;
佛力不可思议即是趣向念佛,念一句名号可以消无量的业,你知不知道都在消业,因为佛力不可思议。就像你知不知道太阳的光辉,它都在照耀着你,你是个盲人也照耀着你,你睁开眼睛赞美,它也在照耀着你。
缘佛、缘本质,就是在消无量无边的业。念佛得究竟利益——从本质上说,佛号即是本质,通过这个佛号,与本质联系在一起了——名号是来自本质的作用。
万事万物都有其实质的作用,我们并不知道,但从佛号这个点就可以了解到。因为阿弥陀佛跟实相、本质是联系在一起的,阿弥陀佛是圆满觉悟者,他所做的事情证实并清晰表达了实相功德的作用力,念佛时就自然与实相联系在一起了。
念觉悟者的名字就是在念实相,念众生、念菩萨都不了义,都不能把这个本质表达岀来。像念张三李四、念一二三四五六七,其实都是实相,但我们不知道那是实相。如果你知道,那也是即心即是了。
阿弥陀佛就是清净、圆满、无碍。不可得、无常、无我、如梦如幻,就是实相的作用力的展示,佛号是实相的代表。念佛,即使不知道它的本质作用力或者它的内涵,但从久远上、根本上看,都会得究竟利益,因为佛缘殊胜、佛力不可思议!
佛是消除相的相、消除业的业,它的作为是无作为。根源找到了——实相、本质,是圆满觉悟者展示的心性、无碍者所展示的心性、清晰守护者所展示的心性;实相没有名称, 已经超越了一切名相,所以它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我们通过念佛来宣化、来认知、来善用,来回归实相与本质,那生命的光辉就绽放岀来了。
蕅益大师也好,历代净土祖师也好……追溯起来,像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的三势念佛方法都是一脉相承的:上势念佛即心即是,中势念佛心作心是,下势念佛佛力不可思议。
佛陀的讲法、经典,历代祖师的论,东土祖师的论,菩萨、善知识的实践与作为,都在不增减地传递着“唯佛是念”这样的一个发心。虽然说“即心即是、心作心是、佛力不可思议”,但一脉相承的东西都没有离开实相,没有离开佛陀报德展示的过程。菩萨、善知识都在追随着这样的一个教诲,没离开过这样的一个传承体系,展示着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
蕅益大师、印光大师……许多祖师之所以成为净土祖师,是因为精准地传播了“唯佛是念”这样的一个要点,表达自己的知见是成不了净土祖师的。真正净土的祖师,已经彻底融入了大海,没有了自己的身份——百川归海不再说黄河长江了,只说大海,传播大海的浩瀚,融入、体验、展示了大海的浩瀚,不再强调某个河流。不遵循唯佛是念、果地觉因地心这样的根本原则,就会说功夫、持戒、做善人等等,这不是唯佛是念,缘起不是圆满、清净、无碍的,缘起就是亏欠心。
三类念佛方法:即心即是,指的是法性的回归;心作心是,没离开佛陀的报德;佛力不可思议,展示了佛的性修二德的功德与作用,通过佛陀的报德引发我们回到性德上来。当我们用得不得力的时候、似是而非的时候,还是要在报德上去随顺,要不然与佛无二无别的性德无法彻底展示出来。
追溯源头要精准!一旦脱离了佛的报德,就会出现岔口,根本依止就会变化,这点恰恰是念佛人与其他法门修持人的最大差异。特别不共法的特别,就是在佛的报德上去抉择回归,随顺佛德得入不退转,往生得不退转。此处唯显佛德,佛果地觉为念佛因地心,随顺是唯一的方便。九界所证皆不能及。此处要有决定见,不然这个特别法门就没什么特别的地方了。
清水能入海、浊水不能入海都是凡夫心,违背了大海百川归海的事实。有障碍、有说法、能生不能生等等,都不是念佛法门,不是性德的圆满、无碍,阻挡了念佛法门的究竟利益。一切皆能往生,一切无碍,一切圆满,就是佛修持成就的印证。
念佛,就是要追溯到法性、觉性、自性上来,追溯到佛的恩德上来,追溯到祖师、善知识的善巧上来,一脉相承。唯佛是念,一点点都不能含糊。遵循传承,做一个真正念佛人,一生成办,往生得究竟不退转之利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