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记一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2015年慈法法师于报国寺开示

 

诸位法师,诸位居士,我们在今天这个殊胜的日子里,也是释迦佛的这个出家日,我们在乐至报国寺,聚集一堂,来学习释迦文佛所宣化的这种无上的教法,也就是来揭示众生心地庄严的净土法门。那《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一篇文章呢,或者说这一个来指引我们,来如实觉悟知自心的这样一个法则,我们能在今天学习认知它,来印契自心,实在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这种福德因缘的加持。

今天在历史上,这个日子是一个很难得的日子。因为三界中有释迦文佛,也就是悉达多太子,舍五欲而出家,行作沙门,那我们今天才有这样一个学习他的教诲法则的机会。时间很久了,人们还在追忆着他的教法。那世尊的应化身,已经湮没在他的应化的这个过程中。那教法呢,依然地存在着。他的僧团、教法存在着。那我们今天的学习呢,也是依止着这个教法,来展示我们内心的这个庄严与如实的功德。

我们不得不介绍介绍这个世尊所宣化的净土,才能去谈《大佛顶首楞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样一篇文章。净土教法在世尊的所有的这个说法过程中,它最为独特,就是独特在无问自说这样一个殊胜因缘上。因为净土教法是唯十方诸佛所宣化,菩萨、声闻、缘觉乃至一切智者呢,是不能彻底地圆彰这个法则的。因为唯证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这十号具足的佛陀世尊,才能如实地宣化他们的报土功德——就是净土的功德。那除佛以远,一切菩萨、声闻、缘觉乃至一切圣者、智者等,无力于宣化这样的一个究竟圆满的法则。世尊为十方九界众生作不请之友,来展示一切九界众生原本心地庄严——就是心地光明地、庄严地。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虽是近代印光法师,也就是我们称为净土的第十三位祖师,他来推荐,或者说把这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来融入前净土四经,成为净土五经的这样一个机制。许多人都读过《楞严经》或者说学习实践过,像我们早晚功课中就有楞严咒。那《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二十五位圆通菩萨呢其中的一个,所谓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一个实践佛法的一种方式方法。它跟净土的关系,近代的印光法师把它推至到极处了。

那我们来学习了解,无外乎是对我们每一个人有一个真正的印契与启发,来抉择我们的心地。要是起不到抉择我们自身的心地的作用,那学习这个文字就是一个无意义的学问。因为每一个学佛人都了解,世尊所宣化的“法由心生”,我们不管学什么法则,没有离开“佛心、众生心、我们自己的心”。那《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呢尤其是在他这个根本的着眼处,告诉我们“众生心忆佛念佛,当来现前,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的这样一个事实。

所谓的凡夫有情,无外乎是把自己的心智与一切诸佛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功德呢拉大了距离。这原本是没有距离的,因为习惯的蒙蔽而造成的。妄想执著使它貌似有差别,所以世尊亲证“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事实,让我们来皈依三宝,显示自心。皈依三宝,显示自心,来超越我们无始以来的一切造作的黑暗、无明的黑暗,自我的这种与圆明心智的割裂,如实地彰显它的妙用。

那常住上的出家师父啊,给大家提供这样一个机会呢,来我们共同学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来印契我们每一个人与佛无二无别的心智,让它真正地起到作用,来照亮我们无始以来,所有造作无明的蒙蔽的这种业力,来觉悟每一个现行的业力,使我们每一个现行的业力呢,放出它本质的光明——就是法性,法性之光,也就是圆通之光。每个人的心智的现前的每一念、每一个作为,莫不是从法性之光中流出,莫不是以觉性而推动。但往往呢,分别、执著、割裂造成了现前一念的这种迷失、徘徊、犹豫、放逸或者说压抑。

那我们来学习世尊的教法,就是来仰仗着佛陀的威神,来印契我们与佛无二无别的这种觉性、本性,或者说法性。每一个角度我们能接受,那就是你学习佛法的真正的利益关键所在。不管哪一个角度能启发我们认识自心与佛无二无别,那就是你觉悟的一个殊胜缘起。净土教法的殊胜就是所谓的揭示九界众生与佛无二无别的心智的这样一个广大圆满教法的事实,它来揭示这样一个事实。世尊真正的智慧与慈悲,就通过他的所谓的方便的教法,令我们众生有究竟的安乐的回归,真正地认识到生命的究竟价值。尤其是我们作为人类的生命来说,是一个觉悟的最胜缘。因为人类的生命,善于思辨,善于观察,善于选择,那我们有机会来选择,来抉择我们的心地。

那在普通的世俗的因缘下,往往呢我们把自己的见闻觉知,或者说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来作为自己心地的相貌、心地的作用、心地的依止,或者说心地的归趣,未能了解心地如佛无二无别的事实,就是法性的事实,没有了解觉性圆满的这种舒展的妙用,所以各有谄曲。那我们现在的人呢就多有压力、压抑,多有埋怨,多有委屈。

那诸佛如来世尊呢,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圆满运用了自身的这种所谓觉悟心智。那我们来学习释迦文佛的教法,无疑呢也是来运用这个心智,使它真正的不委屈的,受到尊重的,自在、自由地展示它的本来的作用。不去消减它,委屈它,不去割裂它。让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的心智呢回到他那种最舒展、庄严、自在的一个尊严上来。

所谓的“于法得自在”,是一切众生心灵深处必然回归与向往的一个事实。那我们作为一个佛子、念佛人,尤其是我们来到这个蜀中净土——报国寺,那更需要认识、认知抉择这一点。这个角度是需要认知抉择的。假设我们不认知抉择,那我们后面学习一些所谓与自己不相干的文句,那真是浪费我们的宝贵的人生。生命太短暂,没有机会去浪费它。

《大佛顶首楞严》中间这一章呢,也可能是最短的一章,一百四十多个字,比《心经》还要短一些。我们都知道《心经》在我们汉地是广泛地传播。就因为它这个文字十分的精炼,又表述了一乘般若教的真正的精华,它的精髓所在。那《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呢,文字更小一些。近代印光法师把它提出来,受到了修行净土人的广泛的重视。但对这个法则的实践呢,各有所说,那我们要是依止着一个最根本的因缘,就是“法由心生”,那我们大家各放心光,来照耀这一篇文字,或者通过这一篇文字来照耀我们自心,互映互照,来显现它的真实作用。那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公正的,是有意义的。

那我们这个七节课的学习呢,那对大家来说,都是一个从容安详的事情,是一个从容安详的缘起。这七节课呢,那我们要是能完整地去把它有一个整体的观察与了解,我们就不辜负我们这珍贵的十四个小时。在我们生命的未来,或者现行,乃至于未来呢,充分发挥它的这种觉性的作用,不再去受诸多的委屈与压抑,那使我们真正地把这种内心具足的智慧、慈悲与方便呢,在自利利他的这个作用下呢,去完成于未来的这种真正觉悟的使命,或者是它的价值。

释迦文佛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人寿百岁之时诞生,或者说应化于世间,这个故事呢,大家有广泛的听闻。那他何以出家呢?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世尊呢,舍弃王位,出宫殿呐,乃至说到苦行林中,舍弃珍宝之服,换取鹿皮衣,来修六年苦行。许多人都了解这个故事。

那今天呢,也就历史上这样一个日子。那我们认真地去用佛陀的教法来印契自心呢,也是我们出离三界的这个出家日,出离烦恼的出家日,来觉悟人生的出家日。这个出家,并不是剃头、搭上这样一块黄色的布,那就是一个出家,不是这样子。真正的身心出家,那就是出三界火宅,出离生死轮回,出离烦恼困惑,使我们的心呢,真正的圆成、圆见、圆用,圆通无碍,那可能是真正的所谓的出家。

那现前的僧众呢,是为了释迦佛的教法而出家,为了教法的住世、广传,不管是什么样的一个缘起出家,那么是不可思议的、令正法住世的一个殊胜缘。那我们呢,来接触教法,是出离三界的真实缘。一切众生皆有出离三界的机会,那就是佛陀净土教法的事实,就是咸得往生的一个事实教法。因为一切生命,一切生命皆以觉性而相续。他珍惜生命,爱护生命,或者说使用着生命与觉知。那这个觉知,本身是圆明的,是具足的。那平时我们运用没有运用这样一个圆满具足的心智呢?这每一个菩萨们都有自己的了解。因为我们的所依力产生了偏差,没有真正地依止着像佛陀亲证的这样一个无上正等正觉。

我们的所谓的觉知都有偏颇,就是边见所成,不是是,就是非。那在我们华夏大地,是非的修持、学习,似乎到了极致。是非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困难、障碍,把我们的生命割裂成两个分明、对立的这样一个心理。就像父母的心理、生命、意识在我们生命中展示出来它的男女别、是非别、善恶别。那种种都是一个,一个念头出来,那对立的念头伴随着就出生出来。我们每个人似乎已经在这里面成熟成长起来,或者成长成熟起来。

是非观念就是世间,那我们要出离这个是非的三界,圆满自心,那学学《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呢,是一个最殊胜的这样一个发心与缘起。能认识到这一点呢,那我们学习下面的文字,因为这个文字很短,可以说五分钟就可以把它读一遍。但我们要认真地去把这个法则融入心中,或者说,我们要知道一切法由心生,我们也把这个心、法一如展示、印契起来,那我们来学这个《大势至圆通章》,那我们人人大势至,人人圆通章。

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大家的学问,无始以来,我们每一个人的学问呐,在这浩瀚的业海中,我们都有无量无边的储存。每一个人的阿赖耶识中,储存的这种记忆呢,都是不可称计的,我们任何人的这种无始以来的阿赖耶识的记忆,能拿得出来,就是整个法界。因为每一个生命在无始以来,这种浩瀚的轮回的世间中,我们经历了无量无边的世间。正如这个,我们能看到、听到、闻到、意识到、妄想到、涉及到、传言到,等等无量无边的概念、梦想、幻想、狂想、迷失想、记得住记不住的想,都有无量无边的内容。

我们怎么来圆彰、圆用、圆显这已有的记忆呢?很多人说,哎哟,我要去学习。没问题的,我们后天的学习,学海无涯。很多人呢,读了许多年的书,学习了许多的东西,那越学呢困惑就越多。那许多人呢,说为道日损哪,我尽量的就不接触很多东西,来慢慢的,有的人说一句佛号念到底,有的人说我不要跟很多杂缘来交往,有的人这样说闭塞六根等等诸多作为。但他阿赖耶识的这种大量的储存,不断地被习惯搬运出来,我们的记忆不断地被搬运出来,再释放出来,在我们的生命中。哪怕你把眼根、耳根,等等都闭得住,一样可以搬得出来。因为识心不死,识心活故。就是所谓的觉性啊,是不会枯竭的,这是个不可思议的事情。

我们有的人呢,感觉到,噢,很清楚,今天;今天很糊涂;今天呢,若清楚、若糊涂。嗯,今天的心地呢,很清净、很安乐、很条理;昨天呢很混乱、很迷失、很痛苦、很挣扎。这无外乎是一种觉性的变形,觉性的选择,觉性的表达。但觉性的圆满的安住呢,我们很少去碰触它。在这变异之中,迷失于变异,固执于变异,害怕、染着于变异。就是所谓的善呀、恶呀,是呀、非呀,舒适呀、不舒适呀,顺缘呐、违缘呐。

那净土这个教法呢,世尊是来彻底地舒畅了他的这个觉性的圆满。把这种觉性圆满地、无保留地、毫无保留地、圆满地回施给一切众生,来印契一切众生心,一切众生的觉知、念、妄想,来印契,会达成一种不可思议的事实。那当然我们要生起,乐于,有意乐,有意愿,来接受这种印契的,这样一点一滴的发心。净土教法是一个广泛接引众生、印契众生的一个教法,不分任何一个类别,所谓的广泛接引九界众生,同成菩提,称为圆通无碍、教法无方。

许多人呢,我们接受过出家人的法则,五戒、八戒、十戒、菩萨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或者式叉尼戒等等,也有人呢去受一些密乘的三昧耶誓愿戒、十四根本等等,戒律无量无边的。但我们自己一定要知道,这是共与不共的教法。

净土教法呢,普遍地接引一切众生,他唯一的戒,就是我们有觉性。你要把觉性舒展开来。他唯一的戒,我们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听闻南无阿弥陀佛。

那这个《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它最主要的就是忆佛念佛的问题。他的根本,就让我们来忆佛念佛,我们平时的阿赖耶识的意识思维、储存释放,不是忆佛念佛。哦,你念的可能是自身的业力与烦恼、习惯,他人的业力、习惯与烦恼。这一点,我们可以去观察。

因为有七节课的过程呢,要是来概括地,或者说总结性地来讲《大势至念佛圆佛章》,就是忆佛念佛的一个下手处。许多人说,这个一句佛号念到底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今天早上看到他们居士们,很早就开始在念佛堂,“南无阿弥陀佛”,开始念佛。有感人的地方,有不可思议的传播的内容。

因为这个名号功德,就是实相功德。这名号就是一个印契。但我们念佛人印契自心吗?我们念佛人了解这个六字洪名即是万德,即是实相之真实吗?不了解,那我们拿这个印章到处给别人去盖。哦,令听闻者、善根成熟者,得以圆满安住,真实回归,一时成就。但我们自身有没有受用呢?这恰恰是念佛人最应该关注的地方。

古来已久,人都知道,忆佛念佛。但你忆的什么样的佛?念的什么样的佛呢?许多人说,哦,见佛了生死啊。要见哪一个佛呢?许多人说见佛,哦,大概我们说见佛见什么……,见一个色相佛,过去称为庄严身佛;那对菩提身佛,很少人去关心;对三昧耶佛,很少人去了解;对法身佛,关注者亦是很少。那我们要见什么佛呢?因为佛有福德身,有智慧身,有方便身,有自受用身,有他受用身,我们要见哪一个佛呢?那在这个地方呢,忆佛念佛,我们一定要是知道,我们忆什么佛,念什么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