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课 作用力与名言

点击下载音频

导读:思考的角度是我们自己建立不了的,真得设立出来;要不然我们没有办法在这个地方用工夫。就是大家已经习惯了,什么事来了,打眼一看,我喜欢、我不喜欢,好啊坏、是啊非、男啊女、这是我的亲属朋友、这是我的冤家对头,你总要给它附加个名言,要不附加,你看看还有什么?我们还有什么能力去表达?去掉心理名言的动态与所依,你还有什么?大家可以去观察观察。学会观察了,那人歇下来的机会就越来越多,人知道怎么歇下来。大乘经典中一讲就是无所生心、无住,实际就是止观的一个引导。

(一)名言是感知表达的一种附加

我们一直在谈作用力,这节课就把作用力与名言的一个连接来提示一下。

有一天我们去一个有海浪的地方,我这个印象特别深。因为海浪的作用力,给我带来了很多感慨。水被击成碎末的一刻钟,全部是白色的了,它这个作用力——这个力量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实际这里面人的心理变化就给它附加了很多名言:害怕、兴奋等等等等,会给它附加很多东西。这样一个海浪的作用力,我们可以给它附加很多名字,实际就是心理变化的表达。每一个人在这个面前的心理变化都会产生很多名言,实际就是一个名言的附加,它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因为我们遇到的海浪,或者万事万物,都会有一些心理感知、心理变化,就会给它很多名言,给它一个命名,实际这命名是一个反馈,这是个很奇特的现象。实际这一点点就是所谓的无自性,无自性的特质,就在我们所遇到的万事万物中。无自性性是十分独特的一个表现,它没有一个什么本质的东西。一个浪呢,这种大家身临其境的时候,我就站在那里看着当时某某他们两个,见到海浪冲过来了那个兴奋,他们喊啊叫啊,实际这里面肯定也有很多复杂的东西。这种心理的变化,在作用力这种明显的变化中,或比较明显、突出的时候,人对它的无自性性——它这个害怕啊、兴奋啊等等等等的状态,能特别明显地感知得到。

我们要了解这个 “名言”,我们每一时每一刻都在对很多东西附加,对万事万物我们在附加名言,实际就是我们感知变化的一个附加,包括爱憎、好坏、是非……无量无边的,我们都会对它们附加东西。这个附加一定是一个心理的感知。心理通过外在一个东西、一个作用力,人会感知,会有变化。

你看许多家庭的人——夫妻这样的例子比较多,爱憎是并存的。实际在生活中,感情本身就是个变化,任何感情它也是个变化,谁都没有办法,感情就是个变化;没有变化就是个死东西了,那就有爱憎的东西。人与人之间,一个男女,他可以给它附加爱,也可以附加恨,真是没有任何的一个不变的东西。

那这个名言的附加是一个角色的特质,每一个角色、角度、时节、因缘的变化等等,就会附加不同的名言。我们要是了解这一点,基本上大家对别人的认知,不管是爱憎的认知、好坏的认知,都能理解包容了,都会有这种心理特质的,为什么呢?它的确是没有自性,只是一个心理感知的表达罢了。有的人可以说出来、有的人不说出来,表现出来、不表现出来,但是都有名言的附加,都给它戴上一个东西。我们经历任何事情,万事万物,都会有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在作用力产生的情况下,附加一个好坏、是非,或者什么。

通过这一点,我们来认识无自性性,这是特别重要的一个方法。海浪不过是比较明显。我们生活时节因缘的一些变化、一些心理状态,有的时间表现明显,爱憎分明、是非分明;有的时间可能是没有什么、无所谓,比较中庸,但心理的变化会给我们带来名言的附加。这个名言的附加有时候很真、很执著。

比如某甲比较执著,执著于法则、集体法则,那实际就是附加的名言。通过作用力的感受,我们会了解到,很多都是附加名言的心理感知这样的一个传递,基本上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这里面:作用力与名言。

包括我们说一个事情,说有一个盲点,人过不去、思考不明白的一个盲点——实际都是名言,就是没有自性的一个名言。好比我们的思维盲点,人的识心盲点,识心是有盲点的,这也是名言。我们生活在作用力与名言的这样一个特质中。要是事情来了,过去人有止观的这个修法,实际就是远离名言对你的制约。一个作用力,你马上就要给它附加一个名字;你的感受,你马上就要附加一个名字。任何事一来,我们就会附加一个名字,你可以观察我们每个人的举心动念,它离不开这个,很奇怪。只要有作用力,你就会给它名言:好坏、男女、丑美、大小、来去等等,这个名言可以说是我们所有的思想动态。这个名言是个很浩瀚的内容。

(二)名言附加亦无自性

以前跟人交流就经常说:你能不能——不给它附加一个观点呢?不附加一个名字呢?很多人说:“我做不到”。习惯了!这是一个强大的习惯,十分强大!我们要认识这个习惯,我们才能去有所谓的止观的修持,就能突破我们一些思考的盲点。我们说周遍性,你过不去;无自性、空,你心中过不去,因为你这个识心没有支点了,你需要支点参照。需要这个就完了,你就盲了,你就成了黑洞了,对你来说就无力,那止观的修持不能成立。

过去“止观”的修持,就是要把名言的活动——这个动态东西,止,就是要对它的。就是这么说吧:把动态的作用力让它静止下来,就开始修行了,这是很美妙的一个过程。

大部分人认真于动态的东西,认为“我看到的,我想到的,我的思想变化”,这是真实的。所以横看竖看,两个人会斗起来的;横看是山也好,竖看是岭也好,反正人就斗争起来了。这个斗争来自于“大家说的都是对的,都是正确的”,因为他看到的东西就是正确的、就是对头的。这个动态的东西就会制造斗争、争斗,这个争斗十分厉害。因为两个人越看越真,这个名言的附加性越强。

为啥说是名言附加呢?就是没有自性,它的确没有自性,它没有实质。无自性,没有实质。我们看到它这个没有实质的特质了。那我们继续说这个山,就是这个体,横看、竖看就不一样,两个人谁也不会错,那这就开始产生争斗,甚至战争等等等等。

我们所有的思想动态,最大的毛病就是我们在这认真了,所以我们经常的苦处就在这——执著、认真了。人在这执著的时候,人就特别牛,认为自己“我亲眼看到的”,他也是亲身看到的,他亲身经历,这不厉害吗?事实胜于雄辩,两个都是事实胜于雄辩,就开始斗争起来了。就像我们说过去的宗教战争,现在的权利战争,或者说国家战争等等,人事战争、名誉上的战争,太多了,全部就是这个角度的问题,都是一个名言的附加,所有都是名言的附加。

是不是武断呢?大家可以举例子。我们可以从自己思考,你感觉哪一个事情上你超越了对名言的附加,你心理动态要是把这个名言去掉,你还有什么?把它去掉,看一看,我们找一找。我们去掉心理名言,还有什么?不管是万事万物,不管是什么,你把名言去掉还有什么?就是我们所谓的心理动态、所依去掉,你还有什么?大家都可以去观察观察。

这一点可以真去思考思考。因为这个思考的角度是我们自己建立不了的,真得设立出来;要不然你自己不会建立,不会在这个地方用工夫,我们没有办法在这个地方用工夫。就是大家已经习惯了,这个习惯就把你带着走了。习惯带领着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你根本没办法,你不会这样子去做的。

我们正常给它加一个名言,你习惯了。什么事来了,打眼一看,我喜欢、我不喜欢,好啊坏、是啊非、男啊女、这是我的亲属朋友、这是我的冤家对头,你总要给它附加个名言,要不附加,你看看还有什么?我们还有什么能力去表达?每个人先思考思考。

作用力与名言,就是个议题。

昨天在看那个浪的时候,对我冲击特别特别大,我就看着那一个浪,为什么人会这么兴奋?为什么人这么怕它?因为我们有怕的这个过程。第一次去的时候,感觉不能过去,水一吸就吸过去了,我说尽量不过去。第二次,就走得近了。这一次,那个小伙子就直接扑到浪里面去了。这个状态,我感觉它是一个东西,同样绝对是一个作用力,产生出来的心理状态完全都不一样,很交织、很复杂的。

那实际就是心理动态,一个变异的一个状态,要是把这些都去掉了,那还有什么内容?我希望大家尝试着去思考,浪只是一个比较突出的角度。实际我说这个作用力,比较简单一些。你对任何事情的作用力,任何东西的一个表现,一个现前的事情,你不附加名言——“我不附加这个东西”,试一试。我们现在就可以试验,就是你可以试一试,你还有什么,就是你再找出来个东西。

(三)名言止是止观的开始

很多人说我在修行,实际不过在养着他的习惯罢了。好比说好坏的习惯,别人说这个东西好,我就往这个好的方面去作为,实际还是个习惯,跟修持没关系。

出家了,要是不了解我们为什么要到寺庙里面去,连这个最基础的东西都不了解,那你专业不了,你永远步入不了这个专业行列,就是我们永远在体外漂着,就是还是在拿名言附加在我们生命中任何一个作为、任何一个对象上,你解放不了自己。实际不附加是个解放,就是从它的困惑中解放出来,你把自己解放出来的一个过程。你能不能解放自己呢?不能解放自己,怎么会有力量解放别人呢?或者解放其他有情的苦恼?不可能!因为我们在这个习惯里面,大家早已习惯了。习惯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力量,你想像不出来它有多大的力量,不可思议的力量。我们要是不解决,它就是不可思议,它把所有的人都可以都卷进来,完全可以!

缺乏这个止观能力,我们的生活是一种重复,没有修行的。好比我们在打乒乓球一样,没有专业技术啊,我们那叫重复,重复一种习惯,就是它的准确性不够,它增加不了你那个准确性,或者说那个有力的增长,功夫的增长不够。

止观,实际也就是让我们心理动态的这个习惯能静止下来。这里面有小歇心的状态,它不真正的休息,佛教讲“歇即菩提”,把心歇下来,歇心歇心。这个止,有一刹那间的所谓的定的方法,有一个定的状态;或者说给我们休息的一个过程,哪怕很短。过去说最短的方法,就说刹那定。你说哪个人没有刹那定呢?有,有的人一棒子打过去,晕了,脑袋转着圈,说“我刹那定了”。 我们大部分人没有主动的能力——刹那静下来的时候,就是我们不断地在给名言,不断地在造作命名的东西,不断地……这么说吧,思想的动态是很厉害,变化多端,它就是很难停止。

师父:某甲,有没有这样的观察?

居士:有的,名色分别智。止语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起作用,它辅助你去把这个歇下来。

师父:OK!有时候语言是心理动态的一种表达与推动,要是没有语言,或者用止语的这个状态,就进入相对歇心的方便。所以说很多宗教的修持都需要止语,止语不过是通过一个业习来制止你动态心理的一个相续罢了。它通过一个形式、一个角度,来让你的思想、感知等等能休息下来,所以有大小止观等等。这一点大家可以思维思维。

师父:某乙,想过没有?考虑过这些事?就是让名言、让自己的思想停下来。

居士:有想过。

师父:想过。有没有比较有效的方法?

居士:我让自己的思想放空算不算?

师父:也算,空观,没问题。平等观、慈悲观、实相观,都是观察方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观,方法很多。止观的方法很多很多的,方法极多。但我们欲修持,要了解这个东西,不了解的话,思想会刹不住车的。
在南传的业处修持,实际就是去掉名言的修持。抬起、抬起、抬起;移动、移动、移动;落下、落下、落下;触到、触到、触到,实际就是每一东西都留在这样一个动作上了,它不再给它附加任何东西,不附加。所谓的附加,是动作之外的思想负担。移动、移动、移动;落下、落下、落下;触到、触到、触到,它不再附加了,除了这个动作。它只是把这个动作准确表达了,不再附加其他名言。你看,它都是这样,抬起、抬起、抬起;落下、落下、落下;触到、触到、触到,做久了就知道“止”,止有动作了,有止的修持了。这个准确动作的言语引导,或者对称,它有止的作用,止的作用就起到了。

你要了解这个原理了,实际我们很多的作为,所谓这个人做事单纯,他有这个止的近似的东西,就很有力量。很多人没有止的修持,很复杂的心情做一个事,消耗掉了,很劳累,复杂,很累,不堪。因为什么呢?积累,积累造成的。太复杂了,交织在一起就累了,那就乱,就很差的一个结果。要是人很单纯地做事情,有止的近似的作用。这一点,大家去南传止观的时候,你看它所有的就是业处教诲,最简单了。点位,它不让你在点位之外的其他任何地方关注任何东西、制造附加任何名言、附加任何的东西了,那我就能安定下来。念住,《大念住经》专门讲念住。

要是我们平时不训练这些东西,我们不知道我们在念佛干什么,慈悲干什么,感恩干什么,你不知道,你认为这个感恩也是个名言,慈悲也是个名言,它的作用力成一个多余的东西了。所以,附加是个很奇特的一个现象,那我不是附加的,我是对等性的,它就起作用。

好比说,真正的慈悲观,会产生巨大的力量。过去诱发神通的几种善巧中,慈悲心是引发通力的一个最重要的修持。那我们就能产生很多所谓的禅定、定慧方便。慈悲实际是个慧方便,本身就是个智慧的特质。这一点大家有一个思考。

我刚才说的附加的特质的观察,我们的这个习惯,大家可以慢慢地学会对它的观察。那人歇下来的机会就越来越多,人愿意就会歇下来,人知道怎么歇下来。那这个歇心,就会观察了。所以大乘经典中一讲就是“无所生心”,无住,实际就是止观的一个引导。

因为这种方式方法在我们的常规思维意识中,我们不了解这个附加的习惯,就会用二元心智,二元心就会无端地来占据你的整个生命,我们的意识占据我们的生命。这二元思想,就是对错,你一举心一动念就是对错,你没办法真正地让心休息下来。就是这个附加的习惯,这个习惯是巨大的、普遍的。

我们跟某某谈到国与国之间的这个说法,好比说,以正义名义打哪个国家,或者说反恐打哪个国家,实际都是附加性的东西。对别人来说都没有这些东西,就是“我”的一个角度,角度会附加这个东西上。我需要运用这个东西了,这个角度的说法就成立了,就是个角度罢了。没一个真正的实质内涵,所以说它就是如幻。实质是如幻的,没有一个决定不变的内容的。那我们因为角度不同,感知不同,或者受的教育不同,思想状态就会附加一个东西。一方面我说“我是正确”,他也说“我是正确”,那谁有权利、谁有力量就把谁打垮,就是这样一个附加的习惯。

附加的习惯,我们大家要对它有一个认识、有一个概念。说太多了,怕大家又带过去了,这个地方要多思维思维,就是它那个名字。我讲就到这个地方,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