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佛陀十种名号中第一个名号——如来,这个“如”就是果,就是我们没有动任何念之前的这个初始状态,那就是如来。我们生命这种本来如是的东西,我们不善用,我们总是附加了很多习惯。佛对这样一个习惯的教诲,就有一个字,“歇”。狂心歇即菩提。狂心歇了,这个造作的习惯歇了,本具就显。也就突破了我们用识心认知本质、实相、本具、空性这些展现周遍性的言辞所带来的滞呆与屏蔽,突破没有参照给我们带来的障碍,真正地回入无碍的法界。
(一)了知三类取相 回归法性功德
上节课我们把人生的三类取相——持衡、衰减和升华做了一个提示,实际就是来分析我们的生命,来分析、认知它。我们天天活着,对自己却没有认知,我们照“认识”这个镜子不太多,往往不太去照这个镜子。我们认识自己,就像照镜子一样。要了解了人类的这种所谓的取相,我们就掌握了一个主动的角度,或者说一个主动的方式、方法。
哪类取相都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要有这个镜子,能了解、认知自己,这个真是第一步,很重要。我们人类做每一个事情,就像你去一个地方要知道路、要知道目的地、要知道方向是一样的。我们人生这三类的取相,在我们还没有真正完成自己的人生、真正清晰大的愿望之时,这东西是很重要很重要的。这个大愿要是作究竟说比较简单,就是一个长久的愿望,称为大愿,或者说心愿,就比较容易了解人生,那我们就有方向了,实际就是这个方向清晰了。现在作为一个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普通人呢,大家对这个愿心呐,来清晰地处理它,而不是教育啊什么的,我们都缺一些。
那佛陀呢,他有十种名号,实际就是他的作为的功德。他第一个名号——如来,实际就讲生命的一个特质,我们知道十名号第一个号就是如来。实际要是人发心清晰了,长久的愿望清晰了,那这个如来呢,我们就知道为什么称为如来这个名号。我们生命这种本来如是的东西,我们不善用。我们总是附加了很多东西,附加了很多习惯,附加了一些做什么事都要先去加一个习惯性的名言判断。
这个“如”,我们运用得不好。这个“如”要说就是果,所有事情的一个结果,就是我们没有动任何念之前的这个初始状态,那就是如来,就是所谓的这个果。我们所有生命的果,在这个地方都是顺性的,在这一瞬间都是顺性的,它就是自自然然地来,如实地来,完完整整地来,清清晰晰地来。
我们不知道的时候,我们就要通过一定的愿望来揭示它,通过改变我们习气的这样一个方法,来认识我们这三类取相中最少是均衡的这个做法的特质。那要是消减与升华呢,我们就要能掌握这样一个特质,这个安稳度得掌握好,因为生活的相续很奇特。我们要是在这个地方能顺性,那就不是上升了,直接就是本位的一个回归,就是佛的本位的回归,那这就是佛,就是所谓的如来。我们生性的这种顺性,实际是个很好的说法,就是一个大愿,一个“大”字,它究竟,不造作。
佛教有个名词,就是个“歇”字,我们造作、判断的习惯歇下来。歇下来,生命就会真实、充盈起来,它自然就充盈了,不需要额外去制造充盈这样一个名言。实际我们很多的造作、判断使我们不安稳,尤其是人类都有上进的愿望,但作为恰恰是贪嗔痴慢疑的一个减损。在自然价值中的这种减损,反而是我们自然常态下的一种想增上——欲增反减的一个状态,就是强化自我。我们往往把强化自我当成使自己升华的一个作为,恰恰是它增加了我们的尘垢。
大部分人都看到,不管是哪一行、哪一业,这个专家啊、学习啊、成就者呀,实际他在某个地方做得轻松了,做得自由了,沉重去掉了,他就有所成就。我们要是在强化自我这个地方沉重起来,反而就是沉沦的状态。充盈是我们现在人类面临的一个很独特的生活状态,实际就是准备好,不充分我不去作为,你试一试啊。我们对每一个现行的问题,没有准备好我就不去做它,准备好了就去作为,就行了。这个充盈的体验,就会时常能在我们生命中表现出来。
三类的取相,我们在人的生活中升华也好、充盈也好,平时做什么都准备好,或者是说知道减损的特质也好。这个减损的特质实际就是堕,有负累的东西,是一种堕落。我们要了知它,实际了解这个,就真正地像镜子一样心如明镜。我们心像镜子一样,什么都能照了觉知,这个充盈也会体会出来。哪怕是我们行了减损的习惯,我们能觉察了知,一样可以在这一个现象中回到不可思议的因缘上。
九界同归这个底子,这个底子是没问题的,就是所谓的一切都没离开法性,没有离开本自清净、本自具足的特质,就是一切生命都具足佛的三种特质。我们最主要是啥呢?我们的分别执著心会把这个东西动摇,实际这是真正的大利,法性载负着一切生命,法性出生一切功德,当然包括这个堕落。我们最主要是要认识。所以这个取相呢,要是我们在这个顺性的大地上来看一切作为取相,真是大包大揽了,就是包容。这个包容是所谓的大雄大力的、顺性的一个……
那我们这三类就可以化为一类,像佛一样,依如来的面孔来面对一切方便,或者说照了觉知一切作为,善用一切作为,或者说回归法性,来让生命真正地充盈起来。就是在我们人类的相续中,我们能充分地体验、运用生命的价值。
这个准备好很重要。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不会准备,实际就是太急于上阵,急忙上阵。
这一点呢,我们再慢慢地来剖析,使我们对生命有一个托底的、包容的认识。也可以去堕落,也可以是均衡的人生相续,也可以觉悟、升华自身。这是我们对三种取相的一个回顾。
(二)依止实相载负 体验生命充盈
对生命这三类的认知是一个强行的、分裂的说法,当然最主要是让我们来学会主动地照见生命的这些特质,来认知它,使我们的心念清晰,能像佛一样来觉悟生命,来真正地入如来的功德。如来的功德不是造作的,因为我们造作惯了,不歇心啊,那就不能觉知、善用我们现在的生命。
我们怎么来回归、认知呢?这一切呢,性德把它托底了,所有的生命、所有的作为都离不开性德的托底,性德把它真正地包容下来了。我们所有的作为都离不开这个,实际一切生命的显现,都没有离开这样一个基础。这个基础,不管你在十法界中哪一个法界,我们的心都没有离开过,它的确是把所有的东西都包底了。所以我们要了解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为什么能接纳十方有情,这个南无实际就是一切,一切无量光,一切无量寿。我们要了解这一点呢,也就知道法性实际原来就是我们的实相心。
人类不了解什么叫心,不知道法界唯心造、佛法界也唯心造、地狱法界也是唯心造。这个心是什么呢?这个心就是所谓的实相心。这个实相心囊括了一切法界,不管是人、天什么这所有的法界,法性本具、本净,都是具足的。我们要认知这一点,我们这样一个人生轨迹的起步是那么重要。
实际起步、缘起或者说发心,这个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知道自己是人类的一个状态,那发心、起步或者说心愿,这三个是一个东西,再多的说法也是一个东西。我们要了解实相心了,就特别易于抉择我们人生的作为。对实相的认识,实际顺性就能了解实相。了解实相,我们就易于抉择生命相续的作为。那我们生命的抉择,就会心愿清晰,作为也会清晰。那我们的皈依就很清晰了,就是所谓的主动,清晰主动地就在生命中表现出来。那我们的整个生命过程,我们人类自身,或者每一个单体的自身就会来掌握这样一个清晰的方法。
这一切作为未离开实相,实相并不难认识,就是所谓的本具,这两个字把它囊括了。它本具一切生命现象,那它是个什么现象都不重要了,我们就用实相心来认知它、来了解它、善用它、觉悟它,那这个本具就是觉悟。我们运用本具就能觉悟生命,生命就真正地主动积极,这个充盈就成为一个事实了。我们的生命有时候疲惫啊、累啊什么的,实际就是我们整个业力的特质没有顺着实相去作为。大部分就在增减法中来回,实际就是很少有平等啊、清净啊、具足啊,安乐的缘起少,多是依造作。择取的造作使我们很劳累。
实相像大地一样能载负着一切觉悟、一切生命,使我们的心知道十法界不过是实相心的作用再造出来。我们说十法界一切唯心造,这一切都是唯心造出来的,那就了解它的基础是实相。这一点呢,对于所谓“发心”这个词儿呢,就是发现、认知原本如是,就是原来就是这个样子的,这都可以说是发心。了解了它特定的、原来的样子、原本的样子、基础的样子,那我们这个起步呢、这个发心呢、这个缘起呢,那就是依止了本具的安乐,或者说觉悟的方法,来照耀我们所有的依正二报,那我们就能真正地有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一个起步、一个方法。
这个起步对我们来说,实际充盈是个起步,平等是个起步,主动是个起步,清晰是个起步,所有的这种有意义的作为,就是所谓的功夫。很多人会讲功夫啊,就是说修行的功夫、作为的功夫,这个人有道德——人道是个道嘛,道德。实际就是真正地体验了人类的生命,充盈地体验了人类的生命,就是人类的道德。
通过人类的道德认识了所有的生命,那就是佛陀,那就是真正的大道者。我们要了解这个大地,就是我们所有生命、滋养生命的这样一个厚重的基础,或者南无一切就是生命的基础,或者说是初发地。了解人类所谓的这样一个开端,就是依实相心,才能真正地造出来一切功德。所谓的展示这样一个充盈,就是十法界。我们心地的充盈都是十法界所展示的,这一点呢我们要慢慢地有一个认识了解。
实际本净、本具的说法,就是充盈地来使用这个本具,充分地使用本具就是充盈的特质。所以依止实相心的作为,就是人类的真功夫,那我们的生命就会真正地滋养出来不可思议的功德;要不然我们的作为可能是衰减,也可能是均衡。真正地依止实相,人的真功夫就出来了,我们生命的真功夫就出来了。人生真正的充盈,实际就是善用十法界,也就是所谓善了知十法界。我们善用十法界就是人生的充盈,这样我们就能很简单地来认识人生,或者善用人生。
(三)实践唯佛是念 突破识心障碍
名言实际本身没有啥,就是体验的少呢,它就很抽象,要是我们经常运用就很具体,一切皆本具,就简单,或者说一真皆真,这样比较好认识。因为认识是很重要的,不要说我认识我做不到,先不管这个,这一真皆真很重要。
一切没有离开实相,实际我们找不到离开实相的任何一个例子,我们现在就可以来举例说明。找每一个人来说:你举一个例子,什么离开实相?你认为什么东西离开实相?你可以想出来一个。我们现在所有的人都可以来思维一下:什么离开实相?有没有能离开实相的东西?
有什么可以离开实相。大家都可以思考,动动脑子,看什么能离开实相?那我们尝试着来追问一下。
弟子:玛莎说他画画的时候不用思维。
师父:不不,不是思维。是什么能离开实相,不是离开思维,离开思维没问题。就是说任何一个事情,梦里,我很清晰。实际就是我们现在活得并不清晰,并不自由。你不相信,你考究下到处都是不自由,到处都是不清晰。要是有自由了就不叫梦了,我们没有自由。飞,飞不起来。沉到地下,沉不下去,对吧?大一点没有,小一点不行,一点都不自由。
某某,这里面有没有离开实相的?就像一切没有离开虚空是一样的。实际我们思维到这儿会锁定,你知道吗?因为本质就锁定人,实相锁定人,本具锁定人,空性锁定人,一切锁定人,虚空锁定人,这些言辞导向都会锁定你。就这么说,它是周遍的。这些词都展示了周遍的东西,你逃不出去,你一说你思想就屏蔽了,就是你想不动了,你再研究这个,你也想不动了。所以说周遍的力量是十分大的,虽然是个名言。你看,这东西让我们离不开。
这是个很奇特的游戏。谁要能突破这些东西了,那不得了了。那我们突不破怎么办呢?突不破就先学习,先认知它,哪一天把这个东西给打破了。很多人都读过虚云和尚的那个什么烧着手、什么虚空破碎啊。(注: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虚空能破碎吗?大地沉浮,虚空破碎。实际这个破,就是破我们识心的障碍,识心到这个地方走不动,没有参照。这个地方没有任何的参照,所有人到这儿傻了,就是他的失念、思维意识傻在这个地方了,就停止在这儿,呆这儿,滞呆了。你推不动,再聪明的人都推不动。因为这个地方没有参照。虚空咋参照呢?性空咋参照呢?本具咋参照呢?所以这个地方就无以突破。我们识心只要走到这儿就傻了,就是这个状态——呆滞,弄不动了,这是所有人的这样一个特质。哪一天我们突破这个特质,我们的心就无碍了。宗下就是用的这个东西解决问题,解决这些东西,真正地把这些名言给突破了。
所以它要生疑情,我怎么会在这儿滞着呢?就有疑情了。所以过去的人单提一个“悟”字,或者单提一个什么,去参它。参破了,实际就是不制约你了。我们到这儿就受到制约,这就是我们养成的思维习惯。那我们不用这个习惯,就念佛来超越它,或者念法来超越它,要不然你这个习惯就制约着你。我们心目中有很多很多的这种盲点,当然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限制。
那我们先要说你真正地能离开这些东西、能超越这些东西,来透视生命,那我们可以尝试着去作为,没问题。尝试着作为,那就生起疑。因为周遍是个大,就是大疑,所以这个地方叫大疑大悟,那你就大悟。要是搞不好就成个陷阱,劳而无功,就是你要是一杆子不戳到底,这个地方、这个大疑就很容易浪费你的生命。过去参禅的人一定十年、二十年就揪着一个,要咬定青山不放口啊,就是咬住这个大疑不敢松口,直至突破为止。这个地方是大疑之处。
但是一切人又不能完整地了解这个地方,所以往往就是这样一个没参照的地方会阻碍我们,使我们的心不能真正地突破障碍,就是识心障碍。实际它本身是无障碍的,无起无作,我们的障碍就来自于我们的识心。这些名言要是方便引导我们,我们再来理解;要是识心增长,就给你带来新的障碍。所以过去人修持的方式、方法,就是来让我们在无自性性中多认识自己,在无自性性这个地方多认知,也就是一切法无我,多去认识。这个认识就是为了突破我们那个没有参照的滞呆,人在没有参照的时候就会滞呆,意思就是思维不动了,你就会不知道怎么来处理了。因为没有参照,认识不得了,它就滞呆。所以我们这个识心就是起这么个作用。
那这个“一切法无我”呢,我们就没有参照,滞呆的东西也不会制约它。“一切法无我”能解决这个东西,无自性性能解决这个东西,空性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说“法尔本然”是一个很奇特的说法。法无我,作用有,是个很奇特的说法。这个说法能让我们透视这样没有参照的滞呆的障碍。我们在这个地方要是有所运用,反而呢就很有……就像我们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一样的,它能突破这种滞碍。
教下人多讲的“性空缘起,缘起性空”,这里面都是空,都是文字游戏,是突破滞呆的一种方式、方法,通过没有参照的这种认识不得的一种方式、方法,很有意思。因为教呢,它就是言众生未所涉之处,这是一个很独特的方法,就是我们的识心涉足不到。你的识心涉足不到,那佛能证实这个东西,佛能了解真相。所以说佛能说出这一类的话,像我们一般的人说不出来“色不异空”这一类的“法无我,作用有”,法尔本然就是我们涉足不到,我们会被障碍制约着。所以佛陀的许多教诲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心识会经常有些东西涉足不到。
我们做人也经常会有涉足不到的东西,你涉足不到,你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会把人逼疯的,你要是一定用识心,一定要从这个方向突破这些东西,十分困难,因为没有参照。所以像我们说念佛,说唯佛是念,这个念呢就是正念,“唯佛”什么?实相!“是念”,就有意义,这有功夫。这个念是正念。那这就是个修行方法。
(四)狂心歇 本具显
要不然我们举心动念,识心就有涉足不到的东西,识心的很多参照就会受到制约,那我们就受到识心的制约。识心实际就是我们每个单体的法界,也就是我们每个人生命的业报状态。人的业报所指的一个状态,它会把你限在这个里面,这就是你的识心。那你很多东西涉足不到,你想不来的,你随便放开想你都想不来。所以佛陀有一些教诲、有一些方法,就是让我们突破这些所谓的没有参照给我们带来的障碍,让我们真正地回入无碍的法界,无碍法界就是解脱法界。
这些障碍就是铁围山,就是这些没法参照的东西就是铁围山,把你围起来。过去说一小世界中的铁围山、四大海把你给围起来,把你围在这个围城里面,就是我们的知见或者说识心,那我们就会在这个所谓障碍的法界中不能得到解脱。
唯佛是念是个方法,其他的很多方法,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都可以去了解。但念佛这个方法特简单,就是我们的心融入十法界,或者说认知十法界,唯心所念,唯佛所识,佛能圆成于十法界。
我们的心现在依佛的功德融入十法界,了知十法界生命特质。那我们实际在这个包容的心地中认识了“作用有”这样一个特质,“实质无”,你的心也会无碍。那我们在这个无碍的过程中,也能慢慢地来运用成熟这个步入解脱法界的自在,也就是所谓的觉悟法界。现在我们所在的世界里,实际基本上是一个单体果报,或者是业报的一个特质所指。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守护,这个守护,那没有畅游于此。我们想畅游于这个所谓的觉悟法界,那就要有恰当的方法修持了。
实际我们来认识生命,或者认识一些盲点呢,就是让我们来向往或者说步入、实践觉悟法界的一些特质。要不然障碍是必然的,就是因为这个心识设计是必然的,我们自身业力的制约是必然的,这一点大家要认清楚了,我们学习佛法、实践佛法就会成为一个必由之路。
实际这么多讲法呢,就是让我们抉择,我们学佛是唯一来走出这种障碍的一个方法,它的这个唯一性给我们带来一个巨大的推动,实际就是一个认识、抉择的过程。通过认识达到一个抉择的事实,不是理当然、不是情绪,是十分冷静的一个必由之路。
我们单体法界这个特质果报,对我们的一些制约,我们要对它有个认识。这个制约,我们刚才通过没有参照、我们思维不动的这样一个识心内设的特质,我们要了解,这是个怎么样都想不明白的事情。那我们学佛就变得特别有意义了,就是个必由之路,是我们觉悟人生、运用生命的一个必由之路,那这个就特别有意义了。那性空缘起、缘起性空,我们就了达真相,知道法无我的作用,法尔自然,我们就远离造作。
实际识心就是造作的特质,识心造作的习惯,这是识心的一个特质,实际就是自我会蒙蔽尘垢。所以佛对这样一个习惯的教诲,就有一个字,比如说狂心一歇,“歇”,狂心歇。狂心歇即菩提,狂心歇,歇即菩提。这个“歇即菩提”是很重要的一个修法。我们念佛就是菩提,也是个很好的修法。“狂心一歇,歇即菩提”是一个很重要的特质。那我们来学,就会使我们在这个没有参照的这个滞呆呢,能突破这种滞呆,因为狂心已经歇了,这个造作的习惯歇了,我们心未涉的东西,那就涉足了。什么涉足了?就是本具彰显,这个本具就能彰显出来。歇,本具就显。
可以先有一个概念。那我们突破这个铁围山,实际并不是那么难的一个事情,步入无碍的法界来觉悟生命呢,畅游于智慧之海,那也是一切佛子的一个必然结果。
我们来走一条觉悟人生、认识人生的必由之路,就是所谓的学佛成佛的一个必由之路,就是让我们能游戏、能娱乐于法海。我们来游戏于这个生命的法界,实际无外乎就是“狂心歇”这样一个过程,“本具显”这样一个作用,这样一个用心方法,这样来用。怎么用心呢?狂心让它歇下来。有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多么疯狂,实际可能是说我们会失心,实际这疯狂是失心状态,失什么心呢?失去了实相心。
这一节课呢,当然最主要希望大家能游戏于佛的这种法海中、智海中、功德海中,我们来同享佛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