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是我们靠习惯,尤其是共有的习惯,就是共同的人类作为特质,那我们很难去逾越。要是没有一个真正的导师、特定的导师,那人类就会陷在人类共有的习惯之中!所以说佛称为“天人师”——天人的导师,三界的导师。导引我们什么呢?导引我们主动作为!因为佛教就是来学佛陀的这种主动运用生命的大现象,大的择取,远离轮回、被动、烦恼这种重复的一个择取。
(一)觉悟生命中的“无果事”
说技能呢,佛教可能就是让我们做些有效的事情。
因为我们在生活中许多时间的作为呢,称为“无果事”。我们在世俗生活中,很多都是无果事。这个无果的事,就是减损了我们这种时间啊、空间啊、生命啊,没有给你带来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在佛教认为这个果,就是生命有一个圆满的回归,这样一个作用力。果,它比较强调这个果,过去有五十三个次第——圣果的次第,从信、行、住、回向、登地,然后等觉、妙觉,总共有五十三个次第,佛教讲这个就是“有果事”。要不然我们这个世俗的生活呢什么也做了,但是跟这个归向于圆满的过程呢没关系,就像六道轮回。
我们也不要把它当成个啥理论,有一个对比就好了。“有果事”就是在圣位上有所体验,或者说实践;生命的这种“无果事”呢,就是生命不断地轮回、重复,内容是一样的。甚至像我们现在是一个减损的状态,就是下堕的状态,那跟生命的这种“有果事”的作为呢,是有极大的差异的。有果事的体验,就可以说是主动的,主动地择取生命的一个效果;这个减损,一定是被动的,轮回就是被动的。
我们上节课列举的那些例子,就是大家在生活中的主动与被动的,我们搜集的一些说法。实际在这个有果事的修为中,我们要能提到信位、行位,乃至说它的实质的一些内涵,就特别地有味道。现在净土的教法是这样一个修行,它说这个念佛含有这些东西。实际就是我们所有的这种世俗现象,它不染于此,不染自。不染自,就会使我们有这种有果事的作为的体验,或者说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念佛的因心,就是有果事的一个缘起。
六道轮回的所谓“重复”,就是我们这个世俗心,世俗心加上一个被动的使用过程,这样就使我们做了很多无果事。好比说天人的放逸,人类的徘徊,修罗的斗争,畜生的愚痴愚昧,饿鬼的、地狱的刑罚,这都算无果事。这里面有圣道的一些特质,我们现在可以用念佛这样一个方法来处理、观察。那这个无果事呢,我们先把它有一个认识。
可以说,放逸就是天人的特质的一个被动的习惯,这里讲的实际都是习惯,不同生命现象的习惯,或者说我们习惯中都有这些东西——有天人的放逸,每个人都有天人放逸的习惯,也有人类徘徊择取的习惯,也有好斗争的、嫉妒的习惯,也有愚昧固执的东西,贪婪啊什么也都有,被某些恶缘所被动的刑罚一样的苦,我们也都会有,这些东西它就会重复于轮回之中。
所以这一类就从生命的大现象上去看,我们来看这个所谓的主动与被动,来主动有一个认知。
(二)念佛行“有果事”
为什么说念佛就是主动的?它运用的就是一个清净圆满的缘起,清净圆满啊,无碍啊,这样一个缘起。这是不是个口头的东西呢?我们慢慢体验。先有一个大现象的认识,我们再看世俗中平常的情绪上、作为上的一些现象的被动与主动,我们会择取什么呢?
好比说我想做一些有果事,它的这个动力呢?或者说我还就这样子,我就做天人、六道众生,就做六道的事,也没有问题。那我们能了解,我们还是在整个生命的大现象中做被动的事——就是轮回,就是重复。三界就是这个特色。这个呢(指有果事),能出三界,就会出轮回。实际轮回也就是烦恼,烦恼的一个特质生死烦恼。
那这个就是大的主动与大的被动的一个提示,大家可以去观察自己的业习,观察观察,思惟思惟。观察是很重要、很重要的!要是没有这样一个大现象的观察呢,我们对自己的作为不见得很清晰。
因为上节课内容有一个人类生活的一些特质——主动、被动,这就提一提。像对圣果的果事这个作为,只能是有兴趣的人才能去往这里面去走,没兴趣的人连关系都没有——就是虽然佛说这么多圣果,它跟我们没关系,一点点关系都没有。因为我们要在这个圈圈里生活,被动的这个圈子里,就是生死轮回中生活,我们有这种意乐,它(指圣果)和你没关系,一点点关系都没有;然而这(指无果事)跟我们有关系,那就是我们生活在大现象的被动中,大现象的被动里面含有主动与被动,这肯定是有的。
上节课我们实际说的是生活中的一个大现象中的这种轮回里面的主动与被动,苦乐、善恶的那个主动与被动,并不是这样一个有果事的主动与被动,这是大现象的一个特质。
要是真是我有这种出离生死烦恼的愿望,这个跟我们就有关系了;没有这个发心,没有这个愿望,这个东西跟我们没关系,就是所谓的这个主动跟我们没关系。那你说我的生命怎么会没有关系?因为我们在这个地方没有择取,或者就是没有发心的问题了。没有发心,它完全就是个概念!纯粹就是别人的一个……就这么说吧,就像我们在国内以前生活一样——我是农民就去种地,是工人就去工作,是司机就去什么作为,各行各业。那有愿望了,这(有果事)真就跟我们有关系了。像原来游泳啊、潜水啊,跟你没关系;那你来这儿,来到这儿了,跟你有关系了。实际是所谓的发心、因缘成熟了。我们要是对于这些东西没有发心、愿望,它就是个名言。这一点呢,大家有一个概念就行了。
以前没有接触佛法的时候,基本上大家都是六道轮回,放逸啊、徘徊啊、斗争啊、骄慢啊、自卑啊、人我是非啊、谁过得好谁过得坏啊、得意失意啊……就这些东西,没有办法超越!因为你没有参照,也没有指导,没有那个因缘。像我们在国内、在陆地上,你说潜水,根本没有潜水的理由,没有潜水的环境。要是我们有这个出离三界、出离轮回的心,就会碰触这个有果事,做大现象的主动者,主动作为!
这一点,先有概念。没有概念,后面就很难去深入了解。
(三)认清大现象中的“大是大非”
好比说信位菩萨,信位菩萨跟我们差异特大特大!信位菩萨,他是一个位置,初发意菩萨是啥呢?了解一切如幻,善行于一切,这是信位。他了解了,就是相信这个,又善于行于一切如幻法则中,这是信位一个最简单的现象。他不会——像我们人类的这种固执、分别,这样的心,他基本上就不用,他不用这个心,这个心对他来说失效——他就入信位,在信位这种位置,所谓的有果事就有了。
他有这个位置,他会享受一切如幻、善用一切生命现象这样一个作为力量,这样一个事实!这个事实称为“位”,就是安稳地运用这样一个现象。那世俗的这种固执、分别,就是二元心,在他那里不起作用了。这就是佛教最初的一个位置。他这个“正见”成立了,“正行”有了,他就安稳地在运用这个正见、正行,不会再这样那样了,那么这个呢就是所谓的“位”,这个位置称为“果事”,有果事。
那我们要是对这些东西不了解,不了解大现象中的这种大是非啊——过去叫“大是大非”,这个“大是”我们没有认清,那我们还在这个“大非”中,实际就是被动的状态。六道轮回就是被动!在这个大现象中说,六道轮回是被动的。这一点呢,就是每一个位置里面的特质都不可思议啊,就有需要有个了解。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好比说“一切如幻”,大家口头谈,会谈;一旦到了这个面子、得失、利害关系,所有都不如幻了,人啪一下就把它扔了。我们就又会在世俗中当真、当假、对立、割裂,那就会形成六道众生的作为,爱憎啊、是非啊、固执啊、贪婪啊,反正一定是那里面的东西,那就是被动,所以我们在重复着六道的轮回。重复六道轮回,是我们人类在善恶的择取的一个能力,我们人类都有这种能力——他择这个也行、择那个也行的这个能力。
人类徘徊的特质很有意思,实际就是择取。人类的择取空间很大,实际就是心理空间很大,但我们的习惯空间很小,每个人的习惯作为呢,这个东西很小。习惯坚固的人,空间很小。这个习惯势力不得了。
我们人类来到这个世间,本质上不得了,就是他的实际特质上不得了,择取的空间很大。所以佛陀在人类示现,释迦文佛就择取了人,不择取其他的生命。很多人看过《佛陀》那个故事片啊,那它是那样一个描述,管它真真假假的,那它对释迦佛人类这个应身作了一个很平凡的描述——对应化身这样一个生命,作了一个描述。实际就是对应人类所表现的择取空间很大的这样一个作为特质,实际就是主动地来运用了这样一个东西。他的弃位出家啊,等等等等一些作为,全都是主动的,乃至修诸禅定啊什么,他就是在主动择取。
要是我们靠着习惯,尤其是大家共有的习惯,就是共同的人类特质、共有的人类作为,那我们很难去逾越。要是没有一个真正的导师、特定的导师,或者出类拔萃的导师,那人类就会陷在人类共有的这个习惯之中!所以说佛称为“天人师”——天人的导师,三界的导师。导引我们什么呢?导引我们主动地作为!因为佛教,就是来学佛陀的这种主动运用生命的这个大现象,一个大的择取,远离轮回、被动、烦恼这种重复的一个择取。
(四)减劫佛法难遇
实际现在我们人类面临着巨大的难缘,就是无善缘了,这个“无”就是说少嘛,极少极少的,就是善缘特少特少的。恶缘炽盛的时候,善缘缺少,特少特少,增上缘、增上善缘少。
说我们这是末法时代呢,我这是深信不疑,就是事相上说。从心理上肯定不甘心哦,但事相上说这是末法时代,因为世尊的教法住世,它是不同的乘,声闻乘跟大乘的住世,宣化不一样。它授记不一样,声闻乘是五千年,大乘大概是一万五千年。就是释迦佛的教法住世,声闻乘的教法五千岁就尽了,没有了,消失了。现在常规说已经三千多年了,大乘还要长一些,因为大乘在末一万年,就是五千岁过后呢,末一万年中,还有大乘的传法。到后面,我们连闻法都闻不到了,再往后面,你连一个佛字都听不到,听都听不到!这就是所谓善缘迅速消减的一个过程,迅速消减!
我们现在听到的都是恶音声,实际就是负面的引导多,引导大家贪、嗔、痴的东西多,引导你这个东西多;引导你觉悟的教诲越来越少,越来越少。那要是这个缘过去了,这五千年过去了,声闻教是没人再主教了,过去那就叫“袈裟变白”,这个就这样的说法,你听不到了。我们现在还能听到,还能看到穿着袈裟的出家人,慢慢就没有了,很厉害、很厉害的!
实际不是消极,就是你要看到这样一个大的趋势。以前对佛教的这些授记啊实际上没有感触,真正地接触了以后,十分地感慨,十分十分地感慨!很多说佛法难遇啊,很感慨,十分感慨!
因为我们从大的习惯意识中,这种对减劫的随顺呢,就感觉到特自然,实际就是一种放逸。放逸,福报尽了,我们想再去接触,机会难难的、少少的。
好比说以前泰国全都是佛教,它是个佛教国家嘛,佛法比较盛。现在也就是剩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区域了,现在佛教也不是它的国教了,很快地在变化,北部的佛教已经没有了,北部的寺院都是空的。一年有五千个寺院消失,这样的速度,是十分惊人的!就是善缘越来越少,善缘越来越少。这个大概念,大家要有个概念,至于说后面的作为呢,我感觉到什么呢?就是慢慢在生活中根据种种因缘去作为吧。
大事相的一个主动与被动。
我在国内寺庙中走啊,大家谈经济,谈吃用,穿什么衣服,用什么手机,开什么车子,都谈论的这个,那就很麻烦、很麻烦。所以佛法的消失啊,或者说住世的这种局限性,已带来了传播困难的一个巨大的事实。
末法!末法!末法!现在我们就是个末法,尾声!末法、末法时代,尾声了,佛法进入了一个尾声时代了,越来越弱,越来越弱,越来越弱……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现象。我们人类面临的一个特质,是这个共业。真是很多人过去就祈祷啊,能有人力挽狂澜——大趋势十分厉害!
好,这节课给大家这么个提示,有个概念,就是大是大非,大事相的主动与被动有一个概念,一个提示。因为宏观的观察方法,大家可以心理上有个理念吧,先有个理念,再来择取自己的心理啊、观察啊、作为啊,可能就会方便一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