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这个减劫时代,人类表现得幼稚、玩耍、浮躁、不善于观察,是特别普遍的现象。那我们对整个心理、生命的架构做个了解,观察调整,主动扮演角色,承担自己真正应该担的角色,使我们的生命不至于迷失在浩瀚无际的生命之海中,使生命能主动起来,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明了:责任,不是个负累的东西,责任是十分积极的一个主动作为的特质,是福慧最直接的运用与表达。
(一)心理架构是无量的架构
上节课主要讲了心理的表现、择取,所谓的架构,那我们就回忆回忆这个架构,给他们补补这一节课。佛教对它作了一个简单的剖解,就是十法界。你总要有个参照,你的心理认知上要有个参照;我们的参照不够,佛陀就设了个十法界。等于说,心能现十种法界。
那针对某甲,多提示提示。心,就是我们的意念,可以造就十种法界,就是十种生命现象,比较大的生命现象,为什么说大类呢?好比说人类,就很丰富了;畜生,很丰富;天,很丰富。每一个种类都很丰富,内容很大很大,就是一个大的种类。这些生命现象的心理、思考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像水里的鱼所思考的,跟我们陆地上的生命的思考完全不一样;天上飞行的东西跟地上爬的东西,思考完全不一样;在土里拱着的生命,跟在虚空里游着的生命完全不一样,因为它们依止的环境不一样。所以这样一个大的架构,就是让我们认识它们不一样的作用。太多不一样的作用与择取了,因为啥?就是因为它们的环境不同。
很多人去潜水,到水里一看,哇!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人到太空上一逛,一看是这样一个世界;人天天掏煤矿,在井道里,又是那个情况,差距很大。佛教的十种法界观,实际就是把心理架构作了一个提示。那我们要有这样一个认知。
这是什么架构?就是心理的一个架构。那我们在思考的时候,你这样思维、那样思维,它都允许了,允许这样思维、那样思维,允许这样决定、那样决定,允许有诚实的人、有欺骗的人,允许有善人、有恶人,允许有觉悟的人、有迷失的人……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架构里面含有这个东西。这个架构就是这么的丰富,其中这每一个都是十分丰富的。
要是能了解生命的架构、心理的架构,人再看这些东西的时候,比较简单,很容易去俯视问题,或者整体观察这个问题。要不然人会陷入自己知见的局限性,自我知见的局限性。自我局限性,我们每一个人不顺着空性,都有局限,任何的思考、作为、知识层面、感知层面都有局限;你没有局限,你就圆满了,你就能彻底地成立一切,你就能面对一切,你就能建立一切了,那就是一个无量的心胸。
为什么佛教有无量寿佛呢?就是无量,无量的光寿,无量的智慧、方便,无量的相续。我们心中有这样的无量的光寿,那你就会步入这样一个法界,那就是所谓的佛啊,能建立一切而不坚固于一切,因为他知道他的本质是变化的,所谓的“法无我”。他会知道这个,他可以建立一切,他可以用智慧来建立一切,当然也可以放弃一切、超越一切,也可以运用一切、允许一切——就是他的无量。
无量的架构——这个架构是无量的,是没有局限的,它是无限的一个架构。觉悟者的一个心理特质,他拥有十法界,不是断灭的,是具足的,不是顽空,所有的生命、所有的作为组成了这样一个心。过去称为妙庄严心,美妙庄严,它不会制约你,但又很丰富。所以过去也有说华严世界,很美好的世界;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都是这样一个美妙庄严的心,很美妙,为啥?它具足!它就允许他具足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状态,允许。那在佛的报土,都是像佛一样的生命。那像我们娑婆世界这些六道众生,他们的果报是应我们的果报而产生的果报,称为应化土、应化身——“千里江水,千江月”。无外乎是这样的心智,佛陀心智独明于天下,所以他会看到种种的生命,没问题的,他都了解这些生命。
像你说的那个数据发生器是一样的,你心显现什么、动什么念,那个镜子就会折射出来什么——“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胡人照出来就是胡人,汉人照出来就是汉人。为什么呢?就是你自己现出你自己的一个心理状态。心理环境、作用,它作用就不一样。
我们大部分人在没有觉悟的状态下就是有限的,我们的心理架构是有限的,就是受局限性——自我的东西有局限性;知识的局限性、习惯的局限性、感知能力的局限性,许许多多的条件造成我们的局限。
以上就是这一段讲的这么个课程,延续出来的一个过程。实际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烦恼。
你们来谈论数据链,我感到不如了解这个(指十法界心理架构)来的方便,再看那玩意儿真是个小玩意儿!就是你们制造出区块链那一类的东西,什么比特币,就是知道它这个东西;我不拆开也可以知道,那你拆开来,可以建立更精致一些,大概就是这么个。
想了解更多的东西,我感觉了解了解这个(指十法界生命架构),挺有意思的,尤其你们搞这一类事情的人。像我们说这个地方,怎地也就是人类的一个游戏。没问题啊,那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去审视人类的这个区块链的游戏,它的“去中心化”的一个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大家感兴趣?为什么能“去中心化”?它的效果是什么?我们可以用这种东西来做些事情,做些自己愿意做的事,又不受制约。对吧?去中心化,你就不受制约了。
现在人无外乎想自由嘛,想获得作为的自由、心理的自由、什么自由……世界的自由,但你老获不得自由,为什么呢?限制你!资金限制你,作为限制你,很多东西限制你。这限制来自什么?就是“中心化”,实际就是权利、权威,谁都不能反对这个东西。
为什么这个能快速被一部分人接受呢?就是因为它的这个“去中心化”,人的心理需要这种自由。我感到了解了解这个(指生命架构)更方便一些,再看那个东西不复杂!
以上我们做了一个回顾。
(二)主动扮演角色
上节课我们讲的啥?继续相续。
某乙:四正勤。
师父:现在讲到某丙某丁他们两个的结在哪儿呢?
某乙:其实就是爱与责任纠结在一起了:只要爱不要责任,或者是要责任不要爱,这样两个问题没有弄清楚。
师父:谈到这个地方了啊,我感到实际就是成熟不成熟的问题。成熟的人一定会在思想、意识、作为上照顾于人,实际人身上都有这种愿意被人照顾或者照顾别人的东西。但真正一个成熟的人,他照顾别人很自然,就像一盏灯放光了一样,它会照亮周边是一样的;不成熟的人就没有这个光,因为他不圆满,就是心智程序不够具足。像某丙等等这些孩子就是不成熟,就是心中缺失、幼稚。
那缺失的人就需要去补充,幼稚的人就需要玩耍、成长,人在玩耍的时候,就能够成长起来。某丙呢不成熟的东西偏多,人不够成熟,实际就是心理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程序,这样的孩子特多,就是还没有做好成年人的准备。照顾人实际就是成年人的作为,他成年了。我们现在就缺乏成年,很多人都有孩子,自己却不是成年人。就是自己心不圆满,身心发育感觉都不全一样,发育不全。就是没有做好成年人的准备,就养孩子了,或者说就去照顾别人去了,结果他照顾不了,自己还需要照顾。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照顾的人特别多,需要人照顾,而不是去照顾别人。这是普遍现象,我们观察观察,实际人都需要帮助。真正的成年人,什么都具足的,他能够有力量去帮助别人。
我感觉某丙就需要成长、成熟、发育俱全的这样一个缘起,这样一个参照,要不然他在玩耍、在补充的这个地方太多——缺失!
他这个问题就是心理准备做好就调整了,实际主要是心理准备不够,人在生活中的这些习惯就会起作用,习惯!心理调整是最直接的一个方法,直接就可以转换。做一个心理调整,让自己扮演一个菩萨,扮演一个成年人,扮演!我们在这个幻化的世界中,妙就妙在这个“演”嘛!你要学会“演”,就可以设置作为。设置作为,实际就是调整,你这个“演”就可以自主起来。
我们怎么搞个设置就行了,就是我扮演个成年人。扮演,就是个设置——缺个设置,他缺个设置。实际像婚约是个设置,什么海誓山盟,它就是这一类的设置,就是人作为的一个依止。随着习惯,我们的生命就会一直随着这个习惯相续下去。随着习惯相续,这个相续,好比说这个不成熟的东西,不成熟也是某丙的一个习惯。
人类,好比说这个幼稚,就是人好玩,实际是个很幼稚的心理状态。大家都会,玩是多好个东西啊,戏耍啊、游玩啊,实际是个很幼稚的东西,但大家身上都会有这种习惯。有人会保持一生、多生,他沉静不下来,没有沉静的这个成熟。这个成熟的沉静呢,很多人身上终身都看不到这种沉静的东西,就是成熟的东西,那就在这个好玩、游戏的幼稚中,伴随人的一生。
我们人类八万四千岁的时候,摇篮里就是五百年;我们现在就在这人寿一百岁,都很幼稚,也很简单。你看吧,幼稚呢似乎一惯就过来了,就是随着习气一下子就过去了,这一生就是个幼稚的状态。很幼稚,就是没办法去安静下来、成熟起来,有学会观察理解的时候。我们这个人生太短了,机会太少!
大家靠这些幼稚的东西来作为生命的内涵了,就是幼稚,没有什么东西,就是一个玩耍的过程。那谁不好耍呢?对啊,人寿一百岁,你再耍也是一百岁,你再不耍就没有了,他就感觉这样子。我尽量能玩就玩,今日有酒今日醉,就是这样的,为什么呢?你没有办法成熟、沉静下来,就是你没有机会。我们被这个习惯所推动,所以人寿一百岁不成熟的人太多了,也太正常了!为啥呢?就是我们的摇篮期都没有过,人类八万四千岁的时候摇篮都有五百年,我们这个摇篮期都没有过,我们的寿命太短了!所以说,表现得幼稚、玩耍、浮躁、不善于观察啊,在这个时代是特别普遍的现象。
我们这一段学了减劫的特质,实际就是人越来越幼稚,一直到人寿十岁,那人幼稚得没办法。什么没办法呢?他见面就拿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要杀害对方,因为什么呢?承受力会到极弱之处,这是减劫的特质。
我们现在人的这种玩耍习惯、不成熟的东西,也就是说这个百岁人生啊——我们那天算过,有若干天若干天怎样怎样,你这个三万多天,就那么个人生,实际我们很难作为些什么,这个时间要是再不知道我们这个时代共有的这种习惯、共有的这种惯性、共有的一个减劫的特质,这一生唰就过去了。命,真就是用“刹那”呢就比较好描述它——刹那地过去了,你能做个什么呢?人寿百岁实在是太短、太短的人生了!
所以过去说“人生苦短”,这不是悲观论调,是太快了!像我,可能第一次睁开眼睛,是出生的时候,睁开眼睛了,出生了;再一睁开眼,看看实际就这个年龄了!我说下次睁眼,可能就在墓坑子里了,或者说就是再一次生命了。真就很短,不知道干些啥,已经这一生就过去了。十分短,短促!
所以说,我们这时候要是没有这种观察、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真就不知道自己到哪去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人生是个什么样子,就一个弧线划过去了,就不知道到哪去了。
那我们对整个心理、生命的架构做了个了解,那它的作用方向,实际重在于观察、调整的一个对生命积极、主动运用的这样一个愿。佛教讲发心,主动来运用这样一个愿望,实际就是所谓的调整,观察调整。得当的一个调整,能使我们的生命不至于迷失在浩瀚无际的生命之海中,使我们明确地在自己生命的现在、未来中的作用有一个主动的运用。实际就是明心的作用、明确的作用与方法、选择。
我们在生命这样一个短暂的过程中,它的重大的意义就在于怎么来主动地运用它,要不然就是被动。我们这一百年就是个被动,基本上就是被动在生老病死,被动在这个因缘之中——在因缘中,什么因缘来了,你就被这个因缘所推动,一生就是被动。所以我们生命能主动起来,是十分重要的!
习惯中、玩耍中啊,生命就过去了。像我们这个年龄啊,现在这里面所有人的年龄,都实际真正玩不起了。玩耍,那很快地,一个人生很快就消失了,或者就衰老了,你再有力量再想调整的时候,像我这个想调整,我就什么也调整不了了,你就已经定型了。这个东西太快了,人生真是很快,很快!
这一点呢,像某丙他们要是了解这一点了,真正了解这一点了,那他们就会珍惜自己的现行,而不是说去虚设一些东西;就会珍惜自己的感情,或者说尊重自己的责任。感情上不负责任,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就会珍惜它,或者说就有价值地来作为这个事情。
那我们作为一个积极的、主动的、觉悟的、调整生命的感情生活,而不是在这个地方去负累、迷失、去假设。实际这些孩子太多的假设,假设自己的未来,假设自己这样那样,浪费了大量的现下生命。现下浪费了,把这个现实的东西,就是可以主动作为的东西浪费掉了,被假设替代了。这是特别大的一个问题——浪费!
(三)责任是福慧最直接的运用与表达
这样呢,就会把责任代替自己的习惯。责任,它不是个负累的东西;责任是十分积极的一个主动作为的特质。实际责任是两个东西:是福,是慧!很少人在乎这个责任,责任实际是福慧的一个最直下的运用,最直接的一个表达。这样的一个主动就具足福慧,就是用责任、作为来代替习惯,人就成熟起来了。要不然,他没有责任的推动,他成熟不了。
所以我感到像某丙的事,就是这个了解责任,主动地知道这个内涵,福慧的内涵,不是其他的东西,假设、推测、预算都不行的,用它来替代这个习惯,人生就成熟起来了!要不然没有成熟的机会。
家庭是成长过程中带来的东西,他有不成熟的东西、好玩的东西,想弥补的东西,那会给我们带来一个没办法去帮助别人、照顾别人的机会与实践,作用没有的。没有能力去照顾别人,自己还不成熟呢,还在那儿去补缺呢!
实际就是一个责任,我们要找准一个责任。
好比说,我做个菩萨,有菩萨的责任;我马上扮演一个什么责任,那就不一样了。像有家庭的人,有父母的责任,它本身就搁在那儿放着呢,马上就成熟了。你只要面对这个责任,迅速就成熟了。好比某丙说“我是丈夫”,他马上就成熟了;他说“我不行”,那他什么都成熟不了——他的习惯就是“不行,我担不了这个责任”,他成熟不了。
承担,承担就能成熟,承担自己真正应该担的角色,就迅速成熟起来了。去直接作为就好了。
过去人的任命,这责任来了,有任命。你看,好比说任命一个职务,这就是权利的一个东西——职务,人有某种职务,就有某种权利。像出家人,他有个本位、本位的法——他是比丘,还是沙弥,还是什么,都有个责任;是个阿阇梨,阿阇梨是个什么内容,他的本位?一个比丘,什么本位?我们在人世间,做人是个什么本位?这个本位的东西就是个责任。
像成熟不成熟呢,实际这个东西就真是个位置的认识了。认识准确了,就是这个任命有了,人的承担就有了。任命就是承担的一个过程,那任命你该做个啥,也就承担个啥,他就能负起这个责任,那福慧就从这个本位的责任上就显现出来了。
什么叫福慧呢?很多人去求福求慧,就认为要怎样。实际这个作为所赋予的福慧是特别不可思议的,就是承担的福慧,实际就是作用力啊!它有个特质,我们有能力作为某个事情,这就是福啊;慧呢,就是能得到轻安的利益啊,不管是给自己还是他人带来轻安与利益,这种喜悦的东西,就能使人在作为中得到这种所谓的安乐,带来的不是负累。
一般人就没有智慧,做善、做恶都会负累,那这个就不是福慧了。佛教讲福慧双修,这个“双”,就是两个都要去实践。实际就是在作为能力上与内心世界的承担上要有这种喜悦、轻安的内容。实际自己愿意承担,主动地去做,这两种内容都会建立——一般人缺乏这种承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