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运用不隔念、不隔日、不隔时,能让我们解决问题于当下,就是现行方便,避免“道理明白,用不上”对我们的困扰。这样我们就用得上力,真正的有功夫。那真有功夫了,我们在法则上就能纯熟起来,不堕入理事相隔或者理事分离这样一些状态。人往往把理与事、性与修分裂开,这种二元的思想、理念在影响着每一个人。要突破它,那就需要佛的智慧,觉悟的智慧。
(一)方法用得上力,是为真功夫
每个人每天都在跟人、跟事打交道,这个四摄法是一个明了的东西。同事、爱语、(布施、饶益),像四正勤一样呢,是有益无害的。我们在这个时代啊,要做一个事情,就是使它有益于世间,有益无害是一个特别的应该把握的这样一个做事方法。
像我们在没有很准确的方法的情况下,这个利害是并存的。我们常规世俗中的做法呢,会有利害并存的这样一些内容。那我们要是能准确地学习这些觉悟者的教法呢,因为他有这种顺性的觉悟的实质,实质的这种依止与指导,所以他作为呢,就是有益于世间的。那这个世俗的法则呢,往往就是利害并存的。因为有顺性的实质的指导,或者说依止,那这个佛法所谓的有益于世间是必然的。
我们要清晰这一点,学习起来,方向就会十分地明确,我们来明确自己的人生作为方向,那这样呢就会做得轻快。因为这样可以远离似是而非的东西。我们在世间作为,这个似是而非是很难超越的。因为人的世俗习惯,它是跟无明相关联的。那佛陀呢,佛陀所传递的法则呢,破除了这种东西,破除了无明的这种关联,破除了无明,所以说他就有清晰的、顺性的这样一个指导或者依止。
那四摄法,它也有这种特质,或者说它的这种特点,就是能使我们明确人生及指导,很具体。我们就简单复习一下,慢慢地学习,使我们把这种无明关联的习惯,似是而非的一些作为、选择、概念,把这些习惯来做这样一个相对的调整,或者说作为一个觉悟的调整,来觉悟这个东西。
“觉悟”不是个高尚的名词,“觉悟”的确是我们可以对每一个作为的一个反省、审思、观察的一个再利用,或者说再生的这种运用。就能远离这种习惯的遮蔽,使它变成一个珍宝,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珍贵起来。因为它有觉悟的这种升华过程,只要是顺性、顺着本质展示出来的法则呢,它这个利益是真切的。就是在共性中,我说的这个“性”就是本性、本质、共性的一个利益,它就不是偏颇的、个人的、群体的、某一个角度的,它是一个共有的,共性所展示出来的内容,所以说就值得我们去学习、认知。
过去我们谈论过这个所谓的功夫。不管是学任何一个方法呢,都要有一个功夫。谈这个功夫,实际就是用力,用得上力、用不上力呢?用上力就是功夫。我们谈过那三个点上说,不管什么方法能不隔念,能不隔念,那是特别有效的,那这个功夫就很真实了。那我们要是能不隔时,在一个时间段内解决,虽然功夫上来说迟一点了,但毕竟还是能很好地来运用。不隔日,就是为了使我们这个解决问题,行入现行方便。现行方便,很有意思,就是这个事正面来解决,不发酵就是正面解决,正面地来解决。实际也就是如实地来解决这个问题,那这也就是真正的所说的功夫,现行方便。在这个作为的时间,就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
所谓的不积累,不使它放大,这样我们就解决问题于现行,就是现行方便。这要认识清楚的,不认识清楚我们对这个东西,感觉它跟我们什么关系呢?那我们要知道这是个现行方便,遇事来了,我能不隔念处理那是最好的,最轻巧,这是最轻巧的一个方法了。那这个不隔时呢,也很方便,感觉很方便。这个(不隔日)是不增加它的一个特定方便,不增加它的这种负累。那这都是现行方便,这一、二、三都是现行方便。
我们看到这一点,这就跟我们能有效地联系起来,就是这三种方法呢,会给我们有效地联系起来。所谓的联系起来,就是我们用得上啊,实际用得上就是功夫。因为我们总是怕不是太联系,或者联系不紧密,有点生疏感,就是有距离,不知道怎么来用。因为啥呢?我们不知道它的这种特定的,在现行中解决问题的,不放大、不积累这样一个特质,它有一个轻巧方便的、不增大的这样一个,实际这是个善巧,总的来说是个善巧。
过去说善巧方便,我们生命中是拥有这种善巧方便的,那我们就可以有效地把它联系起来,来紧密地去,或者说要严谨地,或者说密度比较大地可以实践这个法则,或者比较认真地去实践这个法则,来有效、认真地联系起来。要不然很多人学了东西以后他就用不上。他说,道理我明白,我用不上!这是我们常讲的一个现象。道理明白,用不上!这个呢,我们就能避免这个东西,避免它对我们的困扰。实际这是个困扰,我也学了,怎么做不到呢?它就是个困扰,那我们这样来了解它。
什么是功夫呢?功夫呢,有效的一个作为产生的这样一些实际的效果,能让我们解决问题于当下,或者说不隔日、不隔时的这样一个处理它的内涵。这样我们就用得上力,真正的有功夫。那真有功夫了,我们在法则上就能纯熟起来,不堕入这个理事相隔或者理事分离这样一些状态,我们就能做到古人讲的“知行合一,理事一如”。这个不是高尚的话,我们要是看到它的实质内容了,很容易有效果了。
(二)突破二元的智慧
学习这个法则是重要的一个指向、趣向,就是为了达成这样一个(事实)。要不然呢,就成为一个空洞的道理,空洞的道理是很误人的。过去佛教有一个说法特别准确,很准确地提示我们把理事分张的一种毛病。因为人往往把这个理与事,性与修,会把它裂开。像空与色我们会把它裂开,善与恶把它裂开,就是这种二元的思想呢,二元的这种理念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那佛陀的教法,他把它都给它等起来了。这就是我们要学的突破二元的一种智慧。
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要不然我们就会陷入这样一个……这是一个特定的世界,就是我们这个世界,我们现在的这个,大家这种所共识的,都有这么个认识,共识的天地。天地是个代表,男女这一类的,无量无边的,都是二元的,都用二元来表达。那我们要是突不破这个东西呢,那你就是这个所谓的世俗人,世俗的心理,世俗的智慧。这也可以称为智慧,这个没问题的,就是所谓的分别的一个特质,分别的特质。
那这个世俗的智慧会让我们生活在世俗世间。你说我们不活在这儿怎么办?实际就是所谓的轮回业,轮回三界,六道轮回。因为我们轮回很久了,这东西很熟悉,这东西那么自然地在我们生活中随时随地的在表现着,就是所谓的二元。那我们怎么来突破这种二元对我们的这样一个……?那就需要佛的智慧,觉悟的智慧。它跟这个世俗的智慧有很大的差异。觉悟的智慧!觉悟的智慧!!觉悟的智慧!!!
我们怎么在我们共同生活的天地之间,来突破这种世俗的、已经成为一个很坚固事实的这样一个世界呢?实际我们不就是一个世界嘛,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过去人说学习佛法要出,出三界,出六道,出轮回,出烦恼;入佛法,离生死。实际都是一个特质,再写的多也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一个特质。
那就像这个理事、性修,大家常用的,尤其是像色、空,大家很难把它们放在一起去,很难放一起去。所以世尊讲有《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受不异空,空不异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识不异空,空不异识,那就是整个来告诉我们五蕴皆空的这个事实,有空不二的事实。
那我们怎样去运用呢?就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点点滴滴,点点滴滴。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让我们最简单的一个方法,让我们来突破这个世界的这种所谓的坚固,或者说对立,让我们有一个突破的方法,但很多方法都是在运用。这个是比较著名的一句话,《金刚经》上这个话,在佛教界,大乘佛教是广泛传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四句偈称为金刚经四句偈。实际就是给我们破除二元的一个智慧方便,他这个一切有为,就是所谓我们意识、言说出来的这种现象,把它具体的表现出来,如梦、如幻。
这一点我们慢慢把世法与佛法,我们有一个对比的学习与观察。因为世法我们很熟悉,十分地熟悉,这些东西我们十分地熟悉!不是一个人熟悉,是所有的人都很熟悉。对这些东西呢,对这个所谓的觉悟的智慧呢,我们不是十分熟悉,甚至不了解。那我们慢慢地把这个十分熟悉的东西呢,给它倒个个儿,倒个个儿,把不熟悉的东西熟悉起来,佛破除二元这些方便善巧,把十分熟悉的世俗慢慢地我们就超越它,这样我们有一个学习、成就的过程。这个转生为熟,转熟为生,实际就是佛法的成就。过去说成就啥呀?就是烦恼尽,涅槃生,就是成就。
这四句话,怎么都得会,因为它不复杂,就那么四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世尊对我们学习佛法的最简洁、最总结性的一个提示。它有总结性,因为一切有为法,他做了一个彻底的总结,如梦幻,如露电,让我们来观察,来了解。实际这个理事是一如的,它很容易在理事啊、色空啊、对法啊中,让我们去警觉它对我们的制约,就是对法对我们的制约。它把这个对法给消融了,一切有为法,它把它消融了,消融什么呢?它就一概而论。那把你这些所有的言说,造作出来的言辞,造作出来的概念,造作出来的行为,造作出来的思维,就给你一个判定——皆如露如电,皆是梦幻泡影,没有实质。所以这个呢,把这个不可得、法无我的空性作用,不可得、法无我的这个空性的特质表达出来了。
怎么描写空性呢?不好描写。空性怎么描写呢?不可得的这种法无我的这样一个正见事实,实际就是如梦如幻如露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个“观”特别重要,就是一个实践的善巧。佛教有个专用的名词讲它,就是“毗婆舍那”,它是个专用名词,很专用的一个名词。“观”,很重要。
要是没有正见作“止”,就是这个性空的特质我们不了解,就是所谓“一切有为法”这样一个特质我们不了解,那就是没有“止”。正见为“止”。正见能止诸邪见,所以说它是个止的特质。这个特质才能让我们去“观”,它能够使我们这个正见的力量产生作用。那就是“止”。止诸邪见,令生正观,正观于智,称为正智二观,就是“毗婆舍那”。那这个止的作用,实际就是用“正见”止诸“不正见”的过患。“止”,它也有个名词,“奢摩他”。这个(指观)就是正见产生的止的力量。
这两个方法的运用,就使我们真正在这个所谓的突破二元的智慧上,有一个方式方法,有一个作用与认知,我们怎么来认知它,怎么来起作用,这样一个角度。这四句话没有啥,就是一个口诀,闭关去吧,就可以了。出现什么现象啊,出现什么,就用这个来观察、来了解就可以了,这四句话就够修行成就了。
现在人笨啊,就是学了很多,我们不会用啊。学了很多东西都不会用。这个对我们特别有指导的作用,让我们生起正智,正确地来运用,智慧来观察、了解、运用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因为它有止的作用,就是“梦幻泡影”,实际让我们在这里边不要去说是说非,不要在意是非,不要去固化是非,让我们直接产生正见,因为这不可得故。如梦幻,不可得嘛,它是对称的。奢摩他呢,在这里边就直接成立了。
我们背的时间、从脑子过一遍的时间,这个“不可得、法无我”就提示你了,那你再观察事情呢,就会产生智慧、正见,正见的作用力,就会让我们在交流、作为、选择上产生作用。
某甲肯定会的,某乙不一定会。
某乙:会,照着念了很长时间。
师父:照念行,就得记得,在日常生活中就要记得。就是瞬刹就得记得,一切有为法,什么来了,就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管什么来了,它都是无自性的,它都是本质是空的、不可得的,那我们来处理这个问题,怎么都好处理。不管我们是什么样子,也不管别人是什么样子,也不管这个事情是什么样子,它一概而论是最厉害的,这个周遍性的事实是最厉害最厉害的。它敢在任何处上都这么说,是最不得了最不得了的。
某乙:就是周遍。
师父:对,ok,它就会得到整个法界的支持。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宣言,就是对愚痴啊、固执啊,坚固执著的人的一个智慧的宣言。就是你这是愚痴、固化,有所得嘛,给我们有很大的一个善巧。
过去这四句偈子不得了不得了的!我们现在可能是,交通也方便,学习也方便,文字也方便,什么都方便,认为……实际这一切法都离不开这个,不管你多么高尚,多么了不起,这就是一切法的基础,它把一切法说完了。就是这么说吧,它就是做了一个大的总结。
这就是来让它产生对现行的指导和认识,对现行的一个对等,这是作用,这就是本质。
某丙:这个也有点像理事一如的这个意思嘛,就是不分割,实相和……
师父:本质的作用。
某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是这个东西。
师父:它讲这个“应作如是——不可得的观”,空性的观、法无我的观,实际是如实的实相观。这就是个实相的教诲,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无我,如露如电,不可得,无我,性空,都表达出来了,如实,提示这个的。
这一点比较简白。我们对这四句话,有事没事就唠叨唠叨就很好。有时候这个念法是很重要的。
现在我们人呢有时候会发呆,他不会念法。念法不空过。好比这么说,我们在发呆的时候,你念一个“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它都在起作用,不空过的作用。
你看,不空过,我们又不染著什么,但是又不空过,很美好的。念法是十分有意义的,过去叫“念佛、念法、念僧”,这“念法”是很重要的一个修持。
这你念,唠叨个啥呢?不是,它为了不空过。要不然我们就会发呆,有时候人会发呆。脑袋瓜子空空荡荡的,“我啥也不想”——他这胡扯的,你知道吗?那是无明,无明在起作用。这个呢,不空过,这就是与法相应的一个状态,起码口业相应。经常念一念,没问题,经常念一念,很需要这个。
“念佛念法(念僧)”,念法是特别有意义的。有时候我们唠叨的时候,别人听到了就会得到启发,天人鬼神都会听到。你动这个念,你出这个声音,都会传于世间,特别有作用。
六祖大师就是因为一个人唠叨《金刚经》嘛,“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成就了一代大师,对不对?他听了这一句话,别人唠叨这一句话,念这个经,就造就了一代大师,对吧?那真是大师,六祖的确是大师哦,那是大师级的人物。为啥?你看就这一句话,一句话造就。
所以这个念法是十分有意义的,也可能哪一天我们一失念,造就出来一个大师,对不对?你看那诵经的人也没有啥有意思,也可能是很普通很普通的人,早被历史遗忘了,但人家造就了一个大师,因为他诵《金刚经》嘛,造就出来一个六祖大师。
所以念法十分有意义,十分十分有意义的。大家要是知道这一点呢,对我们平时的学法、修法呀,你真正这样去念,能利益世间。我们想想这个故事就很美妙,虽然是往昔的一个故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