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课 放逸与誓愿

点击下载音频

导读:减劫时代,人类的放逸是个普遍现象。因为这样的因缘,净土教法是当机的。我们对 “南无阿弥陀佛”真正有一念的抉择、回归与守护,就有出烦恼、轮回的方便。这一念“南无”的守护就是誓愿的守护。誓愿力是第一力,誓愿横断顿出的大雄大力可以令我们横断业流。闻佛名实际就是誓愿的授受,这个名号以名昭德,以德显用,以用知心。那我们通过观佛誓愿,来了知自心无量光、无量寿,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最为方便。

(一)减劫中的放逸

实际说我们人类最大的希求,就是为了怎么安逸,为安逸活着的人特别多。一生追求安逸、追求财富、追求身心的这种安逸呀,这是大部分人的一种向上心,就是要改善自己嘛。但是大部分人呢,不是安逸,是在放逸。

今天上午,我读了一部经典,就是讲这个放逸、堕落、欲,它这几个点基本都是向上心态所造成的,实际就是欲造成的。为啥要讲这一点呢?很多人对放逸、对精进,认知是有问题的。

像这个欲,好比说好名利,好名利的人,什么都会干——持戒、面儿上的精进、作为等等,这是个欲。很多人的作为,不是真正的精进,是为了这个欲,实际是放逸的一种外在表现。

这东西假设性很大,很容易上当。好比说我就想落个好名声,为“好名”所欺诳,你的心就被它牵制了。很多作为就是给别人看,那这个东西是很苦的,实际是个放逸。

现在学佛这个群体中,这个东西是最害人的了,就是“好名”这个欲掩盖下的,就把很多学佛人给生生毁掉了。表面上是很精进的,表现很精进,或者说表现很正面,有好名声,这个好名声特别让人感觉到这个人真是什么都……但私下里不是这样的,私下里就行放逸了。所谓的放逸就是令心堕落,跟面儿上的作为就完全不是一个东西,人前一个样人后一个样,这是很苦很苦的。

但这个东西,在我们宗教这个圈子里面,是最普遍的现象,很多人就掉到这个陷阱里面。或者说我们中国人喜欢这个面子,就是做面子活儿,很辛苦,终生不受其益,多被自己面子所欺,就是(被)这个名声欺诳了。这一点,因为大部分都是佛教徒嘛,提一提比较好一些。

放逸,它突出来好几个点,我们来看一看,它会突出几个方面。我们作为人类,人类有五戒十善,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来源。

实际过去呢,像人寿八万四千岁,这是自然的,必然他就具有五戒十善。不是说我要持戒,不是这个东西;也不是我要去做什么五戒十善之类的事,他就没有这,就是完全(是)生活的内容。

随着减劫的来临呢,一直到人寿十岁这个减劫,减劫中都是在行放逸,实际减劫就是因为放逸而来。放逸就伪善,它是相连着呢,就是面子上的善。面子上的善愈强,那人善心的缺失就越多。这个伪善的东西愈强,人的善心善为就会越少,就会造成减劫的这种放逸。人类的放逸,就是我们人类本位的放逸,在减劫是普遍现象。

在人面前,很多人很精进,很正气浩然,很这个样。但是在下面,就是所谓伪的,在自己心灵深处是放逸的,是希求于宽逸的,希求于所谓的自我意识的膨胀的。那这个减劫是很苦恼很苦恼的,人类的放逸在减劫中是普遍的问题。

因为放逸,我们人类堕入了减劫,从八万四千岁堕堕堕……堕到了人寿十岁,他才有回升的余地,就是到增劫。增劫的人就不行放逸了,增劫的人放逸减少,慢慢慢慢地,这个五戒十善的回归就会自然作为了。

大家可以看社会现象、心理状态、环境的依止,我们都可以去看、去审观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自己审观自己的心、自己生活的作为。

要是你希求的是放逸或者说安逸的东西、面子的东西,那伪善就伴随着你,这个东西愈强,你就愈苦,你内心世界就愈苦。

很多人所谓的持戒,是给别人看的,很苦的;那十善,也是给别人看的,很苦的。你内心有没有这个东西的作用呢?没有,那就苦死你,因为它违背了你内心世界的需求与作为,支撑点没有。那你这个意乐没有,意乐没有产生,就会产生心灵的抵触。伪善业就会扼杀你的生命,浪费你的生命,最后你的生命就在放逸中空过。

这个放逸是什么?就是伪业放逸。这在宗教体系中,是尤为令人痛恨的一个事情,十分令人痛恨的事情。伪善,这是人类的一个特定的放逸。

再一个是修行上的放逸。好比说我们现在有的人去受了五戒、八戒、十戒、具戒、菩萨戒、誓愿戒等等等等很多戒,这个违背也称放逸。我受,过去叫求受,需要授受、要求授受,要求与需求的推动下,这样要求下,才给你授这个戒。这个授是根据要求而授的,实际根据能力,这个需要、要求是能力。他有这个能力了,他希求这个东西了,要授受这样一个权力;不行使这个权力就成放逸了。

具足戒过去叫大戒,实际他入的什么位呢?佛位。谁具足呢?只有佛具足,证得无上菩提的人具足。所以过去把声闻戒放在前面,这是具足戒。菩萨戒有什么出家菩萨戒、在家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啊、六重二十八轻啊等等都一样。誓愿戒,好比说很多人念“南无”,好比说愿往生这样一个誓愿,实际这是个誓愿,是誓愿戒。

那我不守护这个,我对世间所有的这些东西,内心的留恋、外在的作为,都会使这个东西失去的,那也就是放逸。这个地方放逸就跟堕落联系起来。堕落什么呢?堕落不如意处!这是如意处,你这个誓愿就是如意,你这个戒是如意;那你这个放逸就是堕不如意处。

有人说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实际号号脉,没有几个人愿意往生的。不是什么评判,你自己号脉嘛。所谓的舍九界,你有这个愿吗?没有这个愿,你这个誓愿没有守护,那就是堕不如意处,你肯定堕不如意处。那你所谓的往生、所谓的回归,或者印契来启用无量光寿,你启用不了。你启用不了,你就堕不如意处,那就是九界业处。

菩萨戒亦复如是,你没有六度万行;具戒,你没有这种寂静的守护;十戒,你没有随顺的这种求授与安乐;八戒,你没有这种进住的善巧;五戒,没有做人的基本。都会出现一个什么呢?放逸。

这一点,现在用这些来要求呢,有难度。因为这种有法位的善巧,从五戒到十善都有法位的特质,唯有这个(九界同归)是没有位置的。

这个时代,具法位的这个位置的教法,十分地不易!因为在减劫的这个特质中。为啥说减劫特质呢?减劫伪善太厉害了,称为外道乱善,实际就是外相乱善。这在我们教内很早都有授记,减劫的特质,尤其是释迦佛教法的末法之际,这个伪善、外道乱善。就是你看着善,(但)人心里极为地自私,这样的反而比较多。

法位特质,现在不易辨识,人没那个能力辨识,辨识不易了!过去出家师父,乃至说每一个修法的位置,都有它的次序——严格的次序,严格的次序守护,很严格的。到哪一个段到哪一个段,一个段一个段一个段地去认取事实,他成为一个法位的特质,你到哪一个因缘了,可以做什么了。

中国人讲什么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等等,实际这是个次序。现在的次序呢,我们看这个社会的状态就知道了,大家可以去看。

(二)誓愿力是第一力

所以说现在提倡净土,是万不得已了,不得已而为之,但又很有意义的!不得已,没有其它更好的方法了。这个九界同归啊,没有啥位置。因为啥呢?所谓的一念,这个一念的特质,我们要把这一念的特质处理好,而不是在这个位置上。位置是相对稳定的修持,一个恒常的守护。

现在人的守护能力,的的确确比过去要差得多。就改革开放中国这三十来年,变化得简直不可思议了,已经是不可思议了。那这个放逸,大家可以从这里面观察得到。

像我们这个时代,要是能在这个地方(指誓愿)守护呢,比较灵巧一些;在这些地方(指具法位的教法)守护也可以,就是比较持久一些,就要很持久地去守护一些东西,很持久地守护,过去叫尽形寿。可能你这一生稀里哈拉的,但是真正这一念的特质掌握好了,真正地来运用佛力或者说法性之力,我们可能就有出轮回、出生死或者出烦恼的方便。

这个时代的誓愿呢,实际跟这一念的特质就紧密地联系起来,或者昭示出来。让我们知道誓愿是第一力!

戒也都是誓愿,因为啥?它都是要求嘛,他需要,也就是誓愿。但现在人这个誓愿的守护与认知,越繁杂的,人越认识不了。那这就是一个戒——“南无”,就是你舍弃所有的造作。那么这一念的特质呢,你就能回归,就能祛除你无始以来一切幻业的纠缠、习惯的纠缠、知识的纠缠,包括你如法非法的纠缠。

我们要是在学习、运用中,不了解我们这一念,那你可以回归到六度万行上去,你可以回归到具戒上去,你可以回归到不同的戒律守护上去,你给自己来印契印契。看看你的作为能在哪个法位上——就是你的需求上能对称,能令你的身心安乐。我做不到,念佛无疑是个方便,念佛无疑是个方便。这一点大家可以去做个思维观察。

龙树菩萨是净土法门的一个印度祖师。龙树菩萨在他的《大智度论》中提出来说:一切法中念佛为最,最为稀有方便。那它方便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这个时代,你的一切业中、一切缘中呢,这个誓愿力,誓愿力这个第一力,能使我们产生心念的抉择。有心念的抉择了,你就会产生执行力,执行是很重要的,就是所谓的可行。

很多人学了很多方法、很多说法,可行性差,就是做不到。道理我懂我做不到,要是做不到就是不可行。那这个地方可行性强,我能选择,我就能做得到。这是一个清晰的参照!誓愿力就是抉择力,抉择力就是执行力。那我清晰了自己的誓愿、心念与执行力呢,实际就清晰了自心。

我们昨天讲,心是最大值,你清晰了你最大值的操作,就是可行的一个操作,就是所谓的念佛成佛。讲“解脱诸相达本源,圆满三世为一念”,《普贤行愿品》中也讲“三世融入一念,一念化作三世”,都讲的是心念的抉择,实际也是讲誓愿力,里面表达的都是誓愿力。

这个力量可以横断业流。我们可以去体验,可以去体验这种法则,它的力量,实际就是执行力与抉择力。它这个顿断横出是净土法门的特质,这一点大家可以去实践。

累劫以来,无始无终的,我们造了多少的业,不管它了。我这一念立誓发愿,清晰自己的心念抉择,来让自己的心包括自己的思维、言说与作为,这个执行力那就会达成一个事实。

古人一讲就是横断顿出,可以去思维、去观察。平时你学的东西也好,去用这种方法,越简洁越容易操作。三聚戒中,唯有誓愿戒最为简洁。只有这个戒呢,最为简洁,也称为性戒,顺性所立的戒。

心地戒,心地戒就是我们说的菩萨戒,菩萨所行,三聚戒;下面就是誓愿戒,称大三昧耶戒,誓愿。三聚戒的特质,这个戒在这个时代,容易了晓自心。

过去的人,他真实。我就是威仪戒,他是真实的,他就是无漏戒,能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菩萨戒就直接可以入菩萨心地。

现在的人,这个所谓的业流啊,无尽业海啊,我们要是看不清楚,没有誓愿这种横断顿出的大雄大力,这种大力的作为,就很难看清了。

实际这是个最简洁的东西了!

要倒过来说,威仪戒与心地戒品,就相对的复杂一些。这个就必须得阿闍梨教授、阿闍梨传递,阿闍梨带领你,才能知道威仪的实质内容,要不然你做不到的。

这个行住坐卧中,为什么要做这些威仪?这威仪是什么呢?是令正法住世,不是自己是个牛哄哄的人,不是。它是令正法住世,根本跟自己没关系,只是你假于这个人身,在行住坐卧中呢,令世人见到正法在住世、僧众在住世、佛法在住世罢了。因为啥?这是可见可行的,就是可见的一个东西,所以称为相,四威仪相。通过我们的行住坐卧令世人了知,佛法在住世,有道场啊、有僧相啊、有僧团啊等等特质。

他守护的是无漏、是具足,所谓的就是扮演于佛,来演化佛德。为什么演化佛德呢?这四威仪都是佛的威仪,声闻戒全部是佛制的,没有其他人制的。所以他演化佛德,他在演佛。我剃了头、穿这个衣服啊,演佛,像佛一样的,我什么也不用造作了——演习佛德,令正法住世。

能不能令正法住世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一般称四威仪戒,又称为根本戒部。这个东西一灭,世间人不能见了、看不到了,没有僧人了、没有道场了,那大家两眼一抹黑,那法真就灭了。

接引世人是为最上方便,因为啥呢?有演化佛德的人,有僧团的住世,是最了不起的事了!所以说我们佛教要尊重僧众,礼敬僧众,赖他们来住持佛法,传播佛法,施教于佛法等等。

心地戒,我们汉地受的是梵网经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戒,汉地授的是这样一个戒,称为心地戒品。这个心地戒呢,时时处处彰显心地作用。过去的人没有禅定啊,是很难了知的。没有禅定很难了知这种东西、这种内涵,这要我们在形象上去做。心地的相应极其不容易,所以说往往提倡先受戒,后去实践,倒过来实践禅定。这个地方是实践戒律——实践禅——生慧。这个地方直接是惠利方便,心地事实导引你的禅定,所谓守护菩萨六度万行,那是他的定力所现的慧用。

那这三昧耶誓愿戒就不一样了,就像“南无阿弥陀佛”这一类的,都是誓愿戒。许多人读过《药师经》。《药师经》上说:阿难,闻说佛法很难啊!遇到三宝很难啊!闻说药师佛名是为最难啊!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这个佛名,这个名(是)以名昭德,以德显用,以用知心,它是一个证知心地的方法罢了。

所以佛名的特质是十分不可思议的!实际佛名,闻佛名就是授受于戒,这个誓愿所含。因为他的愿力,他这个名字跟愿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像我们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闻我名号,俱来我刹,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你闻到这样的名号,你不成佛,他就一直伴随着你,伴随着你什么呢?成就无上菩提。

他这个名是一个号召,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印契,所以闻佛名功德不可思议,是为具足无上。《无量寿经》中有那几句话“闻名是为具足,是为无上功德”,那就是个印契,实际就是个誓愿的授受。他这个授受中,用最简单的方法来给我们授受,就是闻名授受,闻名印契,闻名给予一个接引。因为他的名字跟誓愿是完整的匹配,你闻这个名字,这个誓愿跟着就来了。他是匹配着嘛!它俩是匹配着的。

很多人说佛名谁不知道,要是不匹配誓愿,这个名字就没有灵魂。

像我们现在闻到净土这个特质呢,大家要知道它的作用。运用自心是净土教法的特质,就是闻名昭德,印契自心。它这个明心见性,直接让你知道什么是心;实际无量光寿是心之事实,心地的事实,心的样子,让你认识;实际就是印契,称为印契,印契众生心与佛心无二无别的事实。所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他这个讲得很清晰,实际就是佛的誓愿,佛誓。

佛誓愿是佛名号的内容,誓愿力就是名号力的作用,所以以名昭德,以德致用,以用知心。知什么心呢?无量光寿就是心,是一切众生心、佛心,三无差别的心。你看印契这个心,致这个用,跟誓愿就联系在一起了。

我们这个时代去观佛誓愿,来了解自心、自心的真实功德,就有方便。这个时候运用誓愿最为方便,其它的难一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