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课 心地的选择

点击下载音频

导读:因缘是生灭法,缘生缘灭,它是没有自性的,但你一定要尊重它,尊重就是价值,尊重就是心。最重要的是我们取用的是啥。我们取用了尊重,它就有尊重的价值;你取用了轻视,它就有轻视的价值。

佛讲诸法因缘生。因缘这个因,我们讲的是内因;因缘生,缘是外缘,你不能否认这个缘,这个缘否认了,心就会变味道了,内因就会变。

(一)心地的取用产生作用力

缘生缘灭的法,你一定要尊重它,尊重就是价值,尊重就是心。因缘是生灭法,缘生缘灭,它是没有自性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取用的是啥。我们取用了尊重,它就有尊重的价值;你取用了轻视,它就有轻视的价值;你取用了含糊、似是而非的东西,那它就会似是而非地作用。实际取用这个作用,它是没有自性的,这个特点一定要看得到。

缘生缘灭,就是讲它没有自性,就讲它的空性啊、如幻啊等等这些东西。你取用哪一个,它产生那一个作用力。并不是说顽顽固固的有一个值得尊重的东西,或者一个值得似是而非或者值得轻视的东西,没有的。它不是真实的存在,它就是缘生缘灭的,要看到这一点。

我们对一个问题,像佛教讲人的心地,讲它的纯粹的作用。好比说讲一如、三无差别,讲心地的特质,讲这个作用。就是我们选择了什么,一定要知道是自己的选择,我选择了怎样,我选择了怎样,而不是说真有个怎么样。要不然就是方向出问题了,就是你作为的参照,你把参照当成一个死东西了,那就会出问题,就会固化。固化,人就被它困在这儿了。固化是很困人的东西,就会把你困在一个狭隘的状态下,就是把人狭隘化了。狭隘了,就是人越来越窄了,心地越来越窄。

那我们能不能在心地纯粹的作用上来认知、取用它,你取用哪个是哪个。我取用分别,没问题,我取用分别、执著,世间是有差别的,没问题的。取用产生的一种价值观、作用力,我们取用所产生的,并不是真有一个值得我们尊重,或者值得我们似是而非,或者值得轻视的,没有的。不能固化的。固化了呢,这个人、物啊就会变得僵化,实际就是死掉了,僵化跟死联系到一起,把人看死了。

本来人生命是活活泼泼的,你看我们生命很活泼,很活泼,它一直在相续,相续就是个活泼。你这样(取用分别执著)就把它固定了,一固定,你这个相续就会出现障碍,就会把它阻隔起来了,一旦固化就会产生障碍。这一点要有个认识,要不然就会产生一个刚才说的对抗。

好比我们说实际习气也是一个状态,是一个生灭变化的状态,有时候我们会把习气固化了。习气,它有动态性的。但是一般的习气有特色罢了,每个人的习气有自己的特质、特色,每个人都不一样,但它的确也是生灭变化的。我们要看到这一点,就是取用产生的效果,心取用的效果,不是真有个值得我们尊重,值得我们似是而非,值得轻视,真不是这样子的。

你看很多人的关系啊真是在变化,实际并不是参照物变化了,是我们心念的取用——运用力变化了。取用。这一点可以去观察观察。
弟子甲:师父就这件事情,通过我来斐济这几天的学习,我也反观过。

师父:一个缘,一旦接上这个缘了,或者说有这个相续了,你有两种方法。好比说我这一生,遇到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事相、不同年龄段,这些很多不同。我同一个方向,好比说安乐国,说佛国,那我们就导引一切有情往生这个地方,是这样一个安乐的回归。那这个,可以把不同的因缘导引到这个地方,这是个方法;再一个呢,我在每个因缘上呢,不管是啥,是善缘恶缘呢,不管它了。

你要是不明确这样一个大方向、这样一个大的原则,那这些东西呢,这些琐碎的东西就会把我们的生命弄得很……就是条理性、次序条理会出现很多很多你想不到的一些东西。

要是我们了解了整体的方向呢,每一个问题的发生,好比说遇到一个人的因缘,那我把它整体因缘会有这样一个引导,或者说大家要是在这种大同下做事,不在小的疑、小的变化上,那我们好处理了。怎么处理呢?引导到这个一个大同上来,就很简单,生活、感情、意识变化都会有,但是这个大同不要丢,就是大方向不丢。

没有这个大同,那这些小疑呢就会困惑着你,不断地在困惑着。我们人生中要真有“同生安乐国”的一个大同,小小不然的问题就好调整,也不会产生真正什么多大的一个冲突,这一点儿可以观察。

这种交往结果是不容易的,人不能忍受也好,什么也好,挺不容易。要是有一个大法则引导呢,像这些东西就可能会往法则上去靠。以前我也谈过,我说跟人交往的这些导引方向啊,要是我们在人情世故上去纠结呢,不管任何人都长久不了,或者说都会有一些变化,不太好弄,容易固化一些记忆、一些经历、一些不得当的言说等等,一旦固化了,很不好处理。

(二)尊重邮递员式老师的传递

弟子甲:法则上,像您老人家说的每一句话,无论是您说法,还是把法则转换为世间这个来说,非常的有价值,都能接受,都愿意去依教奉行。但他用法则来和我交流的时候,我就觉得他是在戏论,就是他的作为和所讲出来的东西是隔离的,严重分离的,所以无法去接受他说的那些东西,尽管他引经据典,尽管他说得再怎样,但是听着就不那么回事。

师父:那你可以帮助他嘛,可以帮助他在事情跟这个法的消化上,你可以帮到他。要有这个强缘,你跑都跑不掉,有时候有强缘了,跑都跑不掉。缘有时候是个很怪的东西,很奇特。

弟子甲:师父能帮我们解决解决这个问题,内心的一些东西。除了师父之外,任何人讲的东西我都听不进去,某某讲的根本就不入耳。

师父:邮递员类的老师也是有的,这个没问题。

有些老师呢可以自己能消化,就是所谓能去自觉,有自觉与觉他的实践;邮递员老师呢,他会不拆封地送东西,就是他自己不消化,就是传递这个递是最重要的。那自觉觉他,他就有个消化的过程。邮递员老师就基本上原封不动地的传递过去;像有些人呢,就是半生子,不是消化得太好的,他也可以传递,就是似是的,这一类老师也是有。不管哪一类的老师啊,都是挺有意思的。所谓老师,就是把这些东西能传递给你,能传递过去就行。

这个消化对象呢,接受的对象是挺重要的。我们能接受些什么,接受能力也很重要,接受能力和方法也很重要的。老师传递,他传递的东西真是方法不一样。像某某,他会有原封不动地传递,他记忆太好,记忆好,喜欢把一个东西搬来搬去。有的人会似是而非的,他这个有相似的传递。但是我们这个接受者的力量,自我的东西需要调整。

调整老师可难了,你调整自己容易。

我们要调整自己,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接受这个东西,或者说我不把他当老师,那就简单了。有这些不同的老师,真是也有那些极善巧的老师,这样的少一些,具善巧的老师,这一类的老师也有。像我们能遇到老师,都不错了,不管是啥老师,起码能有人帮助你、提醒你。

弟子乙:师父,我想借她刚刚聊的,请教一个问题,因为生活中也遇到很多人,就是老是说我要遇到一个很厉害很厉害的人我才去皈依,不然我凭什么要皈依他,大家在皈依和依止上面有一点……

师父:我们这一生学佛的因缘呢特别多。像佛教三皈依的,也可以说是我们的老师;像我们受戒,像五戒八戒也会有一些授戒的老师;经教,好比说讲某些法门;有一些是道德的老师,就是为人处世的;有些人是某些知识方面的,某个知识层面的。实际很多都是老师。

好比说某某(居士弟子甲),她可能在皈依上,起码有这样一个经历,我就这个老师。那我去学其他的,我就可以择取,我来依止,除这之外我去依止。好比说有的人经教强,我去依止他;有的人道德好,我依止他去;有的人某个知识层面,我也可以去依止他去。好比说现在大家在学英语,那就是某个层面的老师,其他没有学习,我这个层面可以学。这就是依止,这个依止随缘就可以做了。

但这个(心地的选择)呢不好随缘,这个地方不好随缘。就是我有机会我就来用,有机会那就是很难得的。

像我皈依的老师呢,实际社会上对他不是太好说,就是认为他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嘛,能打能斗的人。我在他那儿皈依,我就对我这个师父特别顶戴,因为他给你带来了一个机会,皈依的机会。后面我也遇到了很多的老师,这个尊重呢真是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说他这个人格怎样怎样,实际就是尊重一旦能用出来,这些东西都会支持你。这个支持,很重要的一个表现是来自于尊重。

那要是我们去轻视这些老师,或者说不在意他,他就减损你,很怪的,他减损你,你一旦对他产生轻视什么的,他就减损你,这些老师都会减损你,很怪的。这一点我们可以观察的。老师很多,每个人实际一生的老师都很多。

大家会在道德的一种准则、一种认知,会放到某一个人身上去,他认为这有道德,或者社会上某个角度比较强势的人,他认为这个东西可能是自己的依止,他会把那种东西当成依止了。以前说你持戒啊、你精进啊,大家把那个当成一个依止,有那种现象。

我们想获得什么支持呢,就去尊重它;你轻视它,就减损你。你感觉自己这方面太足了,你可以减损一点。一轻视对抗,马上减损就来了,不管是谁,人与人之间,它特别独特,作用力挺独特。

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去(观察),最主要我们是需要获得种种支持呢,还是有支持有减损呢,还是需要减损呢。有的人真需要减损,太强的人就需要减损。轻视会直接受到减损——它的效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