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课 依正二报

点击下载音频

导读:依正二报是很奇特的一个宾主关系。用不好,的确是常被境转;运用得好呢,那是一个极大的反差,觉、迷全在于此。觉悟的人,就主动起来了;迷失的人就迷失于境相,迷失于外缘。这个地方是十分简单的一个心地的实践与世界的认知,要善观、善用。

(一)业无所属与法无自性

法无自性,一般我们都比较容易认识。业无所属,一推导就容易理解。

像凡夫,好比说依咒心、依佛愿,凡夫来传递佛愿,就是持诵咒心。实际就像邮递员是一样的,我们作为一个邮递员,你不拥有这个东西。好比说佛的誓愿、菩萨的誓愿。大家都知道很多这个愿,他的心咒呢,就是他的誓愿。一般呢,心咒,内誓比较多。内誓,不翻译。过去说内誓就是自己守护的东西,或者说自受用,是自己内心的一个守护。内誓,自心守护,这个一般是不给人说的。

那人怎么修行呢?他就用这个咒心来表达。不给人表达,又要去传递、守护,他们就来持诵经咒,来表示这种内誓与自受用的守护,或者说自受用的实践。我们要了解了内誓的内容,那就不是邮递员了,就是说它会变现。就是我们的蕴身,这个现前蕴身,因为持咒的这种实质,持佛心咒的功德,现前五蕴身就化作本尊。它有这样一个作用,因为内心变了。

我们这个蕴身,可能是凡夫心,好比说习惯、习气,这个习惯可能就是凡夫的一个状态。那我们在持佛的心咒这样一个时间里,就化作本尊,你持什么心咒,你就是什么本尊。你要是不了解这个自受用,这个自受用不成立,那你就是个邮递员,就是我把这个消息、把这个内容传递给他人。

好比说,甲把这个东西传递给乙,乙得到了,乙就可以修本尊法。那他自身呢,这个传递者呢,也可能有受用,也可能没有受用,都无所谓。就像我拿一个东西给别人了,有受用也行,没受用也行。但这个传递呢,他可以通过心咒,知道这个自受用内容的实践,达成变现成本尊的这样一个过程。所以这是业无所属的。

你的心念改变,那你这个蕴身的作用就改变了,所谓依报随着正报转就这么个说法。

我们正报的这个作为,实际就是心念的作为,就会化作本尊;那你这个凡夫身呢,就是不离父母生身即证无上觉位。持心咒的作为,就有这样的作用。楞严咒也是这样一个说法,就是凡夫身,不离父母生身,与十方大地众生作如佛授记,那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个咒语的作用。就是佛的内誓——自受用,你来守护,那这个身份就得到改变了。因为他修持了这样一个法则。

业无所属跟法无自性呢,讲的实际是我们在操作这个心地,就是心作心是。操作心作心是的这个作为的过程中呢,心作习惯就是习惯,心作佛的这种自受用、内誓,那我们就会心作心是的一个特质。

这一般讲的是造作业分,就是有为法则。有为法所产生的作用,就是心作部分。这是一个有选择、有作为的有为法则。

业无所属,不能说谁就是个什么、是个什么,他是一个阶段,他守护的一个状态,是男身是女身,善人恶人,是凡是圣,是智是愚,这是一个守护罢了。他这个守护,或者说是一个业习的东西,守护改变了,他就改变了,就是依报随着正报转。这个转,变化,很重要。

刚才这个居士提的这个问题呢,就是讲佛的自受用凡夫来等持,自受用的守护,称为等持,就是凡夫有情也可以等持无上教法。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业无所属,或者说法无自性,这是个事实,这是个实相功德,是个事实状态。那我们运用这个,要么做邮递员,要么等持于佛的这种誓愿、内誓,形成本尊的成就,化现本尊,这个是没问题的。

简单地说,这是个茶器,我们装上茶水;装上白水,那就是装白水的容器;把它装上酒,就是酒器;把它装上毒药,就是毒器。它本身没有啥。装上酱油就是酱油器,装上清水,清水器。现在装上茶叶,就是茶器。

我们每个人的五蕴身也是没有定格的,就可以不断地来运用。运用它,会有主动、被动的两个特质。像心作心是的明了,我们来守护佛菩萨的这些誓愿,那我们就是来明确地选择了作佛觉悟利益世间、授记世间这样一个无自性的选择。无自性才能选择,这个选择就代表了无自性,就是所谓的作用力。

你选择了作用力,那就是一个主动。我们这个主动的操作,这个主动的主,就是人选择这个主动,那我们这个人主动,就可以心作。作什么?主动的作为与方向就是选择。这个充分地显示了无自性,所谓的法就是一切,一切作为,一切事、相,一切事实,一切时处的事,那就是法。

(二)了解依正二报的特质,清晰宾主

无自性,我们要认准了,这个正见的特质我们就掌握着了,实际就是主动的权利也就掌握了。因为没有正见,人容易被动,就是被惑。因为见思二惑容易把我们惑掉、惑乱,容易产生惑,就是见思二种烦恼,产生见思二种烦恼。我们要是固化了这种不正见,就会产生二种烦恼,那你就作不得主了,这实际就是所谓的被动。

所谓的见、思二种惑会产生一种力量,这个力量就是我们被动产生的一个作用力——烦恼。你作不得主就会产生邪见,就是不正见,那这个就是正见——法无自性,这个就固化现象、执著于事相。把这个事相认真了、固化了,就会产生邪见,烦恼就会出生,就被动于事相。

这个“境”就是,你现在这样,正报就随着依报转了,随着依报现象转了。正报随着依报转,就是所谓的被境转,实际就是开始被动来了,被境相所转,被境相转了。

那这个是正报,作得“主”,刚才我们写“正报能转依报”,正报作“主”,它作得“主”。能作得“主”,就是内因方便认识清晰了,这个主、主人翁就认识清晰了。主人翁就是因,种子;外缘就是所谓的依报——“缘”,所谓的外缘所现。外面不过是配合,所有的东西都在配合你心地的表现,配合内因,回应于内因,它就来表现出来。我们说的外缘,要是你没有内因,你看不到别的东西的。所以内因就是种子,它是主人翁的,外缘就是配合,配合者,所以称为依报;这称为正报,依正二报,要看得清楚。

我们在这地方要有一个观察。了解这个“心作心是”的特质,要了解这个特质,尤其是依正二报的特质。内因的这个种子呢,很独特,很独特。实际这地方常讲的就是发心,发心!发心!发心!发心如何?心念所依。所依是什么?在心,在缘,在决定,实际讲的、突出的都是它。

有时候强缘呢,我们不清晰这个强缘,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内心要是没有种子,没有这个发心配合,再强的缘对你也没有用。像石头怎么也暖不出来一个鸡、一个鸭之类的,因为它没办法的,它没办法去建立那个东西。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看得清楚。

过去说“如鸡抱卵”,那你就能出生,有出生的机会,要是抱个石头呢?那肯定不成的。就像人煮沙为粥,你怎么煮沙,也成不了饭,为啥呢?它的这个特质在这儿搁着的。煮米呢,就可以成饭成粥,但要煮沙子呢?不成立。就是这个特质很重要。

发心,就像是沙、是米一样的,我们要做饭呢,要用沙,再做也做不出来。要用米,有米、有水、有因缘的情况下,出来了就是饭食。沙,你就千年万劫你也煮不出来饭。所以依正二报的特质我们要了解。宾、主特质,对!正为主,这个为宾,宾主要清晰。

宾与主清晰了,我们做人呢,主动的权利就有了。这个“权”不是你要的权利,是本来具有的权利。这个主动的权利,主动作为、选择的权利,跟别人不相干,跟我们每一个人真正的举心动念,有着巨大的直接利益关系,跟其他的关系不大。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得到。

这个举心动念对人的作用,要认识到这一点,人就特别灵巧了,或者说特别准确地掌握着自己的命运。那是作为自己命运的一个主导者,他就知道命运是从哪儿来的了。不是外面上帝给的,也不是佛菩萨给的,是自己在举心动念中的一个选择方向或者内容,它在起着作用。

那这个地方呢,无神论的东西就出来了。我们都知道佛教是无神论的一个施教方法,它不讲什么上帝啊,什么鬼神啊什么的,它就讲人的举心动念,那这样就很清晰。我们选择的这个举心动念,是每一个人的权利,权利与主动的一个内涵。

这一点呢,就像举的这个例子一样,你发的心,要是像一个卵一样能生出来,你要达到的目的,有一个鸡的这样一个成熟过程,能出生这个东西。要是你抱石头,怎么你也出生不了。这个发心就这么重要。

这个权利是我们每个人自身的,与佛菩萨有没有关系呢?与天地之间有没有啥关系呢?那就是外缘。好比说我们学佛通过一个外缘了解了内心。好比这个外缘是佛、菩萨,我们有个参照、有个榜样,来学习他,他是个参照。让我们来明了、明晓、善用自心,这样一个方便。不是说他在支配着你,他要支配你,就成为另外一种东西了。那这个就是无神论的一个特质,所以佛教挺独特的。

我们接触过外面的宗教,把佛当成鬼神的,有,很多说法。实际这个佛也不能说是“我”,他是觉悟者的一个特质,我们知道十法界的一个特质罢了,十法界中表现的这样一个觉悟者。

“仙鬼神”,大家一说呢,就离不开这些东西。离不开这些东西,实际就是有神了,有神,人就会有一种压抑。就是被信仰的东西,被迫地信仰,你不信仰,一个鬼神压着你呢,一个东西在强制着你,神啊、主啊都被信仰了,他就认为有一个东西在制约着他。佛教的交流啊,启发啊,参照啊,我们来明晓、觉悟自心啊,这完全是一个观自在的实践方法,没有被迫。

当然佛教你也可以不信的,没有问题的,并不是说一定要信。但是这种附加,好比说上帝制造了人或者制造了世界,这个被信仰的东西就笼罩在你生命的整个阶段。那你说被笼罩的人是不是一种幸福呢?对于那些迷失者来说,被笼罩的人,还有一个依止;他被依止着,他也有依止,那比迷失的人要好得多。迷失,迷失就是自我执著。无所信仰,又不知道干啥好,就迷失。所以人说最少要有个信仰,跟这个有关系。

佛教呢,佛是个教导者,是一个生命的完成式的作为者;并不是“真我”,也不是“大我”,是不可占有的一个特质。我们一般把这个“我”呢,就是强化,实际“我”就是有所属,有所属就是常见。

常见不成立,有情与无情都不成立。有情与无情,这个常见都不成立。我们看到生命的生老病死,所有的生命都会这样的,这一定是所有的生命都有这么个特质,不管它多长久、多么短。那所有的器世间呢,就是所谓的无情物,成住坏空,这个谁也逃不掉。那你这个常见是不能安立的,这个常见是不能建立的。大家看看,这个常见根本建立不了。

这是情世间,这是器世间,这二世间啊,情、器世间,成住坏空,生老病死,你没办法跨越。不管你是哪一类的生命,多么坚强,多么长久,或者多么短暂,都是这样生老病死,没办法;所有的器世间的东西,也没办法,逃不掉这样的劫数。说器间为劫,这个劫逃不掉的,成住坏空是一劫,人类有情生老病死是一劫,你逃不掉,就是这个无常啊。

常见是一个固执,我们的烦恼就来自于常见的这种私属,就是私下认为,这个事儿是真的,那个事儿是假的等等。这个认为就成了烦恼的一个支持者,烦恼的一个建立者。为啥说烦恼的建立者呢?他这个知见出现了烦恼,好比说常见,或者说断见,常、断这个见,不管是哪个边见,都会产生烦恼。私下里认为,这个边见呢是在掌控着所有的见思二惑的烦恼业习。这一点呢,我们可以去观察。

尤其是情、器世间与因缘所生法则,我们要看这个宾主,与情、器世间的特质。了解这了,我们(就)了解世界,了解生命与世界的特质;要不然我们不了解,对生命整个系统不了解。

你对生命不了解,你是生命的其中一份子,那你就是一个活的迷失者,就会迷失,迷失在概念上,那我们生命就是一个迷失者,无明烦恼就控制着你,就会影响着你的生命。所谓的轮回,就是不断地重复这些不必要的烦恼,不断地在重复,不断地重复,不断地重复……

了解这个情、器世间,了解依正二报,它的特质要了解,这是个宾,这是个主。要是我们一颠倒,就会出现问题。所谓的宾,宾要起作用了,那就是境相转换你,境相就来转你,你的心就作不得主。所以这个主人,心要作主,就能主动地来运用正报,运用自己的心、心念。那这是个特别正常的状态,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大千世界、中小世界。

一个人是一个小世界,那我们对一个大千世界中的这个小世界有一个认知。因为情、器世间与所谓的依正二报,组成了我们这个世界的一个特质,就是过去讲的六大——地、水、火、风、空、识,这六大组成了生命与世间,我们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尤其这些东西呢,你可以反复去推敲,可以反复地观察。这个地方可以反复地观察,就是情、器世间的特质,宾主的特质,是我们要常用的东西,这样一个小世界的特质。我们作为一个生命,在这大千世界中,我们这样一个小世界,一个生命的单体,生命单体的一个认识。

(三)觉悟现行,主动运用依正二报

因为无量生命就是大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的生命,你要是对自身生命没有认识,对自身世界没有认识,那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没有认识,想了解世界,想让生命活得光辉、主动,那是不可能的,就是这个主动做不到。所以要有个正面的认识,那我们就能超越边见对我们的锁定,或者不正见对我们的锁定。这个烦恼的建立者,我们就有认识了,烦恼一来就知道,是它造成的,不正见造成的,是我们的习惯造成的、习气造成的。我认识了,它是没有属性的,没有自性的。OK,那我就很好处理这个。我们就不怕业习烦恼频频出生、发生了,就不怕它了,你认知它了。就是来了我就觉悟你,来了就可以觉悟你,不再去造作这样一个烦恼——边见烦恼。这一点大家可以去学习、认知。

这方面有啥疑虑了,在平时运用的时候、了解的时候,可以去观察自己的心念。尤其是依正二报,这二种报是很奇特、很奇特的一个宾主关系。要是用不好,的确是常被境转;运用得好呢,常运用境相、事相。那是一个极大的反差,所以觉、迷全在于此了。

觉悟的人呢,那就主动起来了;迷失的人那就迷失于境相,迷失于外缘。这个地方是十分简单的一个心地的实践与世界的认知,要善观、善用。这个地方的确要反复地运用,反复地观察,反复地了解,不惜余力地去实践它。不单单是我们一个生命的单体,因为你这一个生命的单体认知了,就认知了所有的生命。十法界所有的生命,离不开这个,离不开这个依正二报,离不开这个情、器世间,离不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是离不开这些东西。这就是梦幻泡影的内容,觉悟与愚痴的内容。

那我们可以善用这些内容,去觉悟这些不正见,这些烦恼建立的内涵,就是习惯的内涵。了解这个不可得的实质,我们来觉悟这些烦恼、觉悟这些现象、运用这些现象,主动地运用自心,心作心是,或者说实相心来光耀世间。实相心,因为远离了造作,那这个心作心是我都不用了,只是光照世间,令一切世间有情了知这种缘生缘灭的事实,来善于运用自己的生命与环境这样一个特质。

主要要反复用,用得越纯熟,你自己就越自在,就是所有的单体生命的特质,小世界的特质,你了解了,那大千世界一推,推及就行了,一扩大就行了,推出来了。它不会有啥差异的。所以说不管是情世间、器世间,都没有离开觉悟的世界,所谓觉悟法界。

过去讲三法界中就是情世间法界与器世间法界,觉悟法界的有情善用于此,那就是形成了三个法界。我们一般的人呢,长时间沉浸在生、老、病、死的变化中。在捕捉着生,要想生到什么样的一个特质中,老要老到个什么样,病了要怎样,要避开死亡,那是人类的一个追求。那这些觉悟者呢,在他们的法界中,善用于生老病死与成住坏空;我们呢,是被用于,不觉悟之前就是被用于,被生老病死,被成住坏空。成住坏空来了,我们就会很被动,生老病死来了,很被动。没有主动地来运用这个心,这个主人,让他善分配于生老病死,善运用于成住坏空。不善运用,就是迷失者,善运用呢,那就是觉悟者。

这个觉悟法界,没有离开情世间与器世间这二法界。不是说我在情、器世间法界中再建立一个法界,不需要的,没有那样的必要。还是在生老病死中、成住坏空中,他们觉悟,主动地运用了生老病死与成住坏空,情、器世间的特质。在这样的特质中呢,把正报做得圆满,把依报做得庄严,就是所谓的觉悟运用,就是在光明下、庄严下的运用;迷失者在黑暗之中摸索、徘徊、挣扎,在割裂中去减损于依报,那就会变成一个苦的世界。

这一点大家善于观察。这个地方是一定是要反复用,一定在脑海里把它清晰起来。虽然很简单,但人容易忽略它,人关注的不是这些东西,那就会丢失这个本,丢失这个本。

在这个浩瀚的生命海洋中呢,我们人类要是自私起来,实际是很渺小很渺小的,很渺小,很渺小,人类很渺小的一个小分子,真是沧海一粟,太渺小了。

我们要是把它运用得出来,就是真正地了解了生命的共性,了解了器世间的共性,那这个渺小就不可思议了,全息的东西就出来了,这个渺小就有全息的信息。因为啥?你了解它的共性。

实际我们现在说佛陀的所有作为,就是把这些共性的东西来全息地在一个生命中表达出来,所以说他圆满,实际就是他的依正二报,圆满依正,就是他全息的东西,生命所有的共性,器世间所有的共性呢,他真正运用得圆满了,就是了解、运用圆满了,那他就称为佛,圆满的报身佛,实际就是修德所成。他这个修德,就来自于他把这个依正二报圆满。就是所有生命、所有世间这个共性特质,他如实地把它运用出来了,没有增减地运用出来了,那我们称为报身佛。

他这个修呢,是顺性修的,他这个愿呢,所有修的都是依愿修行的,都是顺性而来的,乘着这样的愿。他立的愿就是了解他们的共性,运用他们的共性,那这个渺小的生命就变得不可思议了,就是圆满、清净、无碍,人对他的赞美呢就是一个真实不虚的内容。过去讲十种身,这里讲三种身,所谓的身就是作用力。法报化身,法身、化身、报身,三身圆满,功德圆满,所以说就称为佛陀。那这个渺小就不渺小了。

要不然我们就很渺小,因为你的单体性,单体性的固化,与法界的割裂,与共性的割裂,这个割裂造成了渺小。那这个找到了它的共性,运用它的共性,就舒展、回归了这种广大究竟妙用。

这个地方是如实的,如实的特质,就是所谓的清净、圆满、无碍这样一个广大作用。因为显教只讲三身,像《华严经》讲十种身,就是十种作用,生命的作用,十个方面。那现在讲三种身呢,就是三个方面,就是所谓的法报化三个方面。

那《华严经》,像很多其他宗,讲的就是十种身,就是十个方面的作用,像妙胜身、自受用身、广长身、菩提身、大悲身、他受用身、神变身等等。他有很多身,就是很多方面的展示。这个地方只讲了法报化的特质,让我们了解,我们的生命中也有这些特质。你用不用呢?你怎么来做参照呢?那我们学佛就会有一个佛陀的参照。没有参照我们就会迷茫,你心中就会迷茫,你就没有方向。

方向,人生的方向,实际这个方向很重要。极乐世界是个大方向,人生的大方向,所有生命顺性必归的大方向,大的方向。这个要了解了,就方便。不了解,枝枝杈杈太多了,你会把枝枝杈杈当成你的生命,有的时候可能是魔,有时候可能是鬼,有时候可能是人,有时候可能是天,有时候可能是修罗,不知道你掉到哪一块了,你没有这个大方向——终结的接引,就是所谓的究竟接引,那你可能就掉在某一个角度上,或者认为某一个角度就是你,你就属于那一界了。那么这个界,就把你界定了,把你框起来了。

所以十法界的这种圆融无碍,这种清净呢,实际就讲这种觉悟的特质,不被界定,游历十方法界,或者是说娱乐十方法界,娱乐法界。他不被界定了,他把这个定的东西、把这个局限,就像作茧自缚的那个茧给解除了,那他就会飞翔于他能飞翔的这个空间,就像一个蛹变成了一个蛾子一样的,它有飞行的空间。要不然它就那个小小的壳子里面,就像作茧自缚一样,那界定了它了。

我们要看到我们学佛的特质,实际最主要的是学佛他认知、了解了生命的共性,与器世间的共性,他能运用、了解这个,把它全体运用出来,他的特质的起步就来自于顺性立愿,完成这个愿,圆满依正二报,如实地来运用情、器世间,觉悟情、器世间。他这样的顺序,我们要能看得到,作为、选择、发心都十分容易了,因为你有方向了,你有清晰的参照了,那清晰参照你就可以去作为。

你要是开车、做人、走路、作为没有方向,人就会困惑、迷失。方向清晰很简单,就一路归去,就那么自然。

这一点呢,我们可以善于观察了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