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每个人的来源千差万别,就是过去的所习、秉性不一样,要觉悟,就得依本具来显,就是要回到平等缘起上,要不然,我们要么就骄慢,要么就显得自卑,很难真正的安乐。要了解那个截点,取向于觉,我们就会依本净来观察当下的因因果果。取向于迷失,用爱憎取舍、高兴不高兴、骄慢自卑相续到未来,那就是六道轮回。
秉性,它跟过去世有点关系,像我们现在所习,就是习性,基本上就是现在这一生。像我们说本质,本质的东西称为法性、自性、本性。
此一生,每个人的来源千差万别,就是很多来源,秉性跟这有关系。像我们一般说学佛,学佛就想畅明这个本质的作用,就想把它给舒展开来,畅明我们这种究竟安乐的作用,觉悟它的作用。
像我们这两个东西呢(秉性与习性),人就会秉承一个东西,未来会相续着,它有个相续,这些东西就是所谓的生灭变化,这里面就是苦乐并存。一般我们谈论的、见到的、运用的,基本上就是,会停留在这样一个现象上,或者说就会保持这种现象,是这样一个东西。来真正的学佛呢,是为了把这个东西超越。
因为人的来源不一样,就表达了所谓的利根、钝根,也有上上根。根性不同,实际就是过去的所习、秉性不一样,这个是没办法,不一样的,但本质都一样的。所以学佛,要觉悟,就得依本具来显,觉悟它,就是要回到平等缘起上,要不然,我们要么就骄慢,要么就显得自卑,你就很难去真正所谓的觉悟,或者说来畅明真正安乐的这个果。这个果,就是觉悟者的果,佛果,我们就很难涉足到它。这个地方,因为本质是一样的,我们回到本质的这个因缘上,就有启用觉悟的这样一个机会,那就是所谓的佛果。因为觉悟平等缘起,实际就回到本性上来了,这样呢就共性,这个共性——平等缘起。
所以不贡高,也不自卑,这样就会有一个平等缘起,不贡高,不下劣,这样就是一个共性缘起。一般的,这个就是觉悟者所运用;这个(贡高下劣),就是我们凡夫有情所保持的一个状态,就很自然会运用这种苦乐,因为苦乐是我们习惯的东西所运用与展示。这个不贡高、不下劣的平等缘起,就是所谓的无量光寿。这个种子我们看得见,这个种子,原来就是所谓本性的特质,来运用本性的特质,那这个无量光寿的种子,原来是依止平等缘起,来启发这个自性种子作用,我们就能得到佛果,就是究竟的安乐。
虽然都是人身,因为来源不一,果报亦不一,来源千差万别,这个差异太大了,虽然都是人身,果报的差异太大了。未来的趣向,总体的趣向差异太大了,这个太大,就产生十法界。这个本质是没有别的,但是我们因为来源不一样,我们守着来源的相续,没有做根本的调整,在这个继续的过程中,就会产生种种生命的相续果报。
不管你是贡高,还是自卑,这个果报相续中,我们各自承担,此处没办法替代,谁都替代不了,我们要看到这一点,人心就特别公正于自他,就是这个不替代的特质,没法替代。我们自身守护的相续没法替代,这是心业所取,说趣向也行,没法替代。这是十分十分不可思议一个特质,能看到这个地方,人这个自尊都会出来了。自尊,就会了解自尊的真正内涵,人就不会再去赌气呀。人会赌气,为赌气活着,赌气活着很伤人的,很伤自己,就是很麻烦的一个东西,赌气啊,或者说别着呀、拧着呀那种东西。那真正地,他就会自尊,负责任,真正地负责任,为自己真正地负责任。
这一段认知过程很重要,很重要,认知不到,人就会这个东西(赌气),因为贡高下劣的这个内在的我们这个苦乐的习惯,择取苦乐得失的习惯,这个习惯就会赌气,或者说就会攀比,很奇特的一个内心失衡的一种苦处,这是个很苦的东西。因为苦乐、取舍、得失,得失的择取,就造成了生老病死的相续,就是苦乐的相续,这个就是六道轮回的特质,轮回的动源,这就是动源,这就会造成一个取舍啊什么的。
这一点,我们了解了这个缘起,我们也可以用这个(平等缘起)相续,这也可以来相续,使生命有一个这样的依止。当然这(贡高下劣)也是一种依止,依止这个,会产生这个效果(轮回)。这个(平等缘起),会产生一个真正地来运用佛果的效果。
我们也都有习气呀,秉性啊,是不是运用了它,最重要的这个择取点,这个截点,觉迷的截点,我们是运用觉悟,还是迷失,就真是在这个截点上,来看看是用哪一个方向。我们要是推动这些东西,六道轮回是难免的。这是我们心业中我们自觉的一个特质,这个权利绝对在于自己,任何人都没有办法。自觉,这个自觉的特质,是特别殊胜的一个特点,这里面成佛在它,十法界都在它。那我们是依止着觉悟,还是依止着习性、秉性相续这个截点,就是我们选择了前面的,还是选择了本来具有的依止,来作种子。
种子,种子的东西我们知道,种子称为内因。你选择的这个作为趣向,造成这个种子的成熟,内因就是种子。佛教有个种子说,就是我们发心,内因是发心,说发心,或者用心的方式。种子的差异,决定了我们未来的生命,是觉悟,还是六道轮回。这个地方,没有人能替代我们任何一个人,没有任何人能替代。这个地方,十法界任何一个有情替代不了所有任何一个人,这是个最奇特的地方,所以佛教一开始说自觉那么重要,跟这有关系,就是我们自己对自己负责任,是一个根本的大原则。这个特点,这一点要认取不了,其他的东西都成戏论了。
我们怎么能避开这些赌气、苦乐的取舍、攀比、贡高下劣这些状态,这些习性秉性呢?就要了解这个不可替代性,不可替代的这个事实。这一定要清晰,这个不清晰,所有谈论的这些问题都成戏论了,就是我们再说的多,都没有意义,毫无价值,就是人还会在这些东西上去折腾事,这个截点他认识不清楚。我们自己每一个人,在这个里面是大雄大力,还是迷失颠倒,真是就在这个截点上。这个截点,真是个重点问题,重点的一个截点,很重要,很重要,要关注它;不关注它,后面的东西,这些所有的说法,都是戏论。
所以为了不堕入戏论,就是可行,我们怎么让自己的心在这个法则上可行呢?就是在这个地方,认知上要清晰。认知不清晰,所有可行都会变成我们对这些东西的执行,对习性秉性的一个执行,这个执行会给我们带来,实际就是重复那几个贪嗔痴慢疑的习惯,那它就会不断地去重复,不断地重复。这是重要重要的一个关键。
所以说,佛法讲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根本不是个高尚的说法,实际就是让我们明确自己的道心,就是你择取的哪一个道呢?道心,就是我们择取了什么呢,择取的哪一道呢?这需要自己去明确,实际说就是我们要明菩提心、发菩提心、行菩提心、证菩提心、成就菩提心,要有这样一个修证过程。最早说叫愿菩提心,我们不了解的时候有愿菩提心,通过愿来表达菩提心,明确它的整个内容,来知道自己是哪一道,去到哪一道,不管是哪一道,十法界都行,是在自己手中掌握的,都没问题。要理解这个菩提心,特别提这个东西,反复地提,实际就是这个截点上我们择取了可行,实际就是所谓的择取,执行、择取哪一个方向。
这里面,我们要了解了那个截点,我们是趣向于觉,那你就会依本净来观察你现实的、当下的因因果果;要是趣向于迷失,那我们就用爱憎取舍,我高兴不高兴,我来骄慢也好,自卑也好,令它坚固起来,相续到未来,那就是这个六道轮回。
那我知道这个截点了,我去依性观察,让本质起作用,在这个究竟安乐上,所谓的实相心中,来审观一切生灭法,生灭一切生老病死,成住坏空,那我这种大的俯视呢,在小的现象上,好比我们个人的一些贡高自卑也好,什么什么一些东西也好,习惯上,秉性上,你就很容易透视它的这个表面现象,它不过就是个生灭法,就是一个变化的、无常的缘生缘灭的东西,没有实质内容。你能看到它没有实质内容的特质,那我们这个如来种性,或者说这个发心,善用这个发心,菩提心就会成熟起来。那我们在这个千差万别的业报中呢,就了解了所有的来源,就是十法界,那所有的来源,不管是你是什么根了,不管你是什么了,会平等地对待。
能不能在心地上平等对待呢?那就是你觉与迷这样一个截点。那我不能,我就培养自己的习气;我能,我就用自己的这个与一切众生、与诸佛无二无别的共性,我来用这个共性面对生命。那这个,就是我们自己的一个择取点了,这个地方找到它的不可替代性,那就负起责任,对自身负起责任,生起尊重。有这个责任心,那再赌气,我不去做了,自卑也不去需要了,骄慢也不需要了,因为那个东西就是苦乐的相续,那就是习惯的一个培养,秉性的一个坚持,它的意义是什么?就是六道轮回。我不愿意再轮回了,那我就会去负起责任,就知道这是自作,那我这个自受的东西,就去寻找自己是用它(习性秉性),还是用自我尊重的选择了。
有时候我们习惯中,我们就认知了这个东西的重要性,习惯性地它还会出来,这个都没问题了。但我知道了这样一个根本所依,所谓的依止,根本的依止,我知道这个依止了,我了解了这个相续了,那这个佛果,动念、举心动念无二无别的这个本质的作用,就畅明在当下,畅明在每一个当下。我要依这个习性秉性呢,我的业就会延续于未来,在六道,不管哪一道,自卑有自卑的,贡高有贡高的,贪嗔痴都有自己的路线,这个没问题的。我就知道自身的业力的一个趣向,那我们就有愿,就有怎么来用、怎么来去证实它这样一个修行的过程。这是个修行过程,一个修证过程。
那我怎么去修证它?了解这个菩提心的真正的一个作用,就简单了。实际这不过就是一个路线图一样的,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在这个截点上怎么来用它,过去现在未来,我们怎么来用它。
要是这一点不清晰,就是觉也好,迷也好,不知道从哪来源的,从哪来的,觉迷都不清晰,那这个人就谈不上修行了,怎么就是一个无明状态,无明状态,活得就稀里糊涂。这个截点清晰了,我怎么用力,自觉觉他,就找准了,我用哪个相续都行,我自己去择取它。这个主啊,作主,当家作主,在生命的这个长河中作得主了。希望大家能作主啊,作生命的主,自身生命的主人。
这可能是我们交流的一个重中之重的愿望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