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阿弥陀佛世尊”。龙树菩萨提出十号称念,含有上势、中势、下势念佛的这样一个特质,十分的可行有效。
(一)三势念佛
上中下三种势的念佛方法。
上呢,它是以实相来念佛;中呢,是以法来念佛,以佛的不共法来念佛;第三个呢,是以相念佛。三种势,三势念佛。有个著作叫《十住毗婆沙论》,主要是讲净土易行,有念佛品等等,谈念佛有三种势。
实相法,像我们现在讲的,好比说什么不增减、不来去、不生灭,这样的念佛方法就是平等安住。所谓的实相心念佛,就是以无所得这样的平等安住,或者不增减的实相的这种念、见、心,来念佛。
以法呢,有佛的十八不共法等等,就是以佛的不共法的这种方法来念佛,实际是念佛的成就,这样的念佛方法。
取相念佛呢,三十二相、八十随形,或者是大身、小身,乃至说像白毫相等等。取相念佛,主体呢它是依这种。
所谓的上势,是从本质上来的(性德);中势从修德上的;下势是取相,取相方便。大家喜欢于这种相好,好比说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啊,白毫相啊,大家见到这种相就生起佛的功德的喜悦与连接,有取相方便。这三个,本质顺性的一个,随着修德的一个,取相的一个。在他这个《十住毗婆沙论》中有这样一个排布,要真想细腻地了解呢,可以去看他的文字。
像我们现在果地觉为因地心的这个念佛方法,实际这三个都在用。但它重在于、皈依于这个所谓的上势,重在运用这个,同时会涉足到佛的修德,涉足到取相方便。实际取相方便是事业相,事业相的一个特殊依止。那这个(中势)是法的依止,所谓修德的依止,像我们说报德,实际它取的是中势,果地觉实际是他的报德,取中势,回上势,回到根本上来。因为本质是一个根本的安乐,或者说是究竟的安乐,就是它这个究竟意义。修德,按照常规的说法,修德有始无终的一个特质。
古人判教怎么判呢?这个究竟安乐是不增减的,不增减,不来去,所以说它就是一个究竟安乐。那这个是有始无终,就是修德的那个地方,它归向于圆满了,就像水流到大海一样,完成了这样一个作为,它不再枯竭了;就是通过修德的回入,回到这样不增不减的,所以说它称为有始无终,也就是所谓的依始觉入究竟觉这样一个次序。像果地教,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这样来引发众生的回归,就是从佛的修德引发众生回归,回归到这样一个究竟觉上来。它是这样一个机制。
三势念佛呢,实际起步就这样一个缘起,归于实相。因为没有佛的成就这样一个所依止,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性德,什么是究竟安乐,什么是这样一个不增不减的说法,大家会晕的。那我们通过佛的修德这些不共法的实质作用,会观察到这个——所谓佛的果地觉的一个特质,我们会观察到佛的这种一法印,实际就是他的修德,不共的修德。
(二)龙树菩萨十号念佛法
要是有那种细致的因缘,可以去读一读这个著作,细致地了解。因为这只能提提名言,它文字量很大,这个文字量很大。龙树菩萨在他那个时代,有一个特质的提倡,能迅速成就一个福德因缘。龙树菩萨提倡一个念佛,就是十号称念。这让人能够迅速成熟信心与功德,就是性修不二的东西,在这个十法界中,十方法界,能迅速的成就,疾速地成长。
因为这个十号是十方法界任取的一个功德名号,就是十方有情都认取这个。就像现在人说英语,那在使用英语的很多国土中,英语就可以使大家交流,像世界语一样。西班牙语有西班牙语的体系,中国话有中文的体系,你说这样一个话他都能听得懂。那我们要念这个十号功德呢,十方法界就能有相应的这样一个机制,就是大家听得懂,不管哪一类生命都听得懂。有没有这样的效果呢?是不是这样神奇呢?这可以去体验的。
龙树菩萨他比较提倡这个。他过去被称为八宗的祖师,八宗的祖师。八宗祖师就是我们汉地的所有宗派、大乘的所有宗派的一个祖师。他提倡得特别地认真,就是真切,很如实地给大家提出来一个十分可行有效的方法,就是十号称念。
以前我们也给大家提过,实际要是这么个念呢,三个(上势、中势、下势)都含在里面了。大家都会知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阿弥陀佛世尊”,就是这样一个称号,它能迅速地于十方法界中有一个相应的功德。就是听得懂,这个很重要。听得懂,就是它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这个可行呢,就是我们大家对这十个号,记忆并不难,读诵也不难,不是太复杂,可行有效。这个相应十分容易成就,就是所有的生命在这十号的听闻中,都会得到它的一个支持,就像太阳一样,阎浮提太阳一出,大地的生命就会得到太阳的一个支持。像我们比喻说,把它作为一个太阳,它一出来,大地就会获得生机、温暖、光明等等这样的支持。它这个支持很奇特。
龙树菩萨提出十号称念,含有上势、中势、下势念佛的这样一个特质,十分的可行有效。有效,这大家听得懂,能产生共鸣,就是得到它的支持。所以要是去真正学习龙树菩萨的这个念佛方法,用十号称念,无疑是一个比较准确的选择,这样的选择就十分准确。
我们能不能准确地选择这样一个称念呢?最主要是能不能去实践。说它可行有效,大家要知道它这样一个历程。过去人称为以名昭德,它是个实践方法;以德显心,就是明白自己的心是个什么样的;以心知用,知道是什么心了,人就知道怎么来用心了。这样一个修行的所谓相应的法则,就是有效的法则。它有效,就是来知道以心知用的这样一种事实,这样修行的一个次序。这个是比较准确的,可以下去实践。
好比说我们念十号,“南无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阿弥陀佛世尊”这样称念,我就这样称念,一次一次称念,看看效果怎么样。它这个次序,一、二、三,最重要的就是以心知用,我们知道怎么是个心,心怎么来作用,这样一个机制。
因为龙树菩萨是现在我们实践念佛法门的一个根本依止的老师,所以他这个三势念佛——后面所有人讲法都离不开这个出处,这是一个特定的来源。可以去把这个著作翻一翻,《十住毗婆沙论》。
依愿念佛。愿,就是佛的法,佛的不共法,实际它不共愿。《往生论》写得比较直接,什么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他把这三个念法,全部搭到一起,就不这么讲了。像十大愿王,都不这么讲了,比较直接,就是你应该怎么做。好比说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说到我们自身共业的时候,忏悔业障,所有的业障都应该忏悔,不管是自己的、他人的等等;那后面的请佛住世啊、请转法轮啊、常随佛学啊等等,它产生的效果;恒顺众生、普皆回向,它就是一个直接可行的。
过去称为心王、愿王,实际愿王称为心王,我们这么做就是最有价值的。那你说我不这么做,那你就折腾,没有做到最有价值的一个事情。它就是比较直接一个教法。五念门也是一个很直接的法,就像十大愿王一样很直接。
天亲菩萨的这个做法,就特别地贴切。要是配合十大愿王、三势念佛,或者好比讲的三种根性——即心即佛、心作心是、佛力不可思议这三类,实际就是实相念佛、依法念佛、依相念佛的另外一个角度。最主要是我们要有可行有效的一个作为。实践这个法则要是不在可行有效上去作为呢,挺浪费自己的。一定在有效的这个范围内作为。
(三)以名昭德 以名显心
像一般地十号称念,人要真能老老实实地称念,没有几个月,人就会发生变化。过去的人不是这么念的,是没有翻译地那个念,念梵文的十号;现在我们念的都是汉文十号,那汉文十号行不行?行。你只要真诚如实地去念,一样可以,是完全可以的。
它相应的速度比较快一些,因为有内涵。像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实际他讲的这些功德层面,能感动世间,感动生命这样的特质,可以去实践。
我感觉龙树菩萨那么多教诲,十号称念是最为简洁明了的,不用学其他的,很简单。我们中国传统的念佛方法,它就提倡说这个功德名号——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就是以名昭德,万德,昭这个万德,他这个名本来是具足的;所谓的以德显心,心也是具足的;知道这个心是具足的,我们知道怎么用心了。所以“以名昭德、以德显心、以心知用”,就这么个过程,来认取这个事实——我们知道自身的心、众生的心原本是具足的,那了解这一点了,我们就能有真正的所谓称名的一个作为。
原来称名,就是知、用方便,知道用。这里面含纳了这样一个实质的内容。这可以去实践的。
人在称这种十号功德的时候,我们的一些业习、思维的角度、做事的角度就会发生变化。好比说一些习气啊、一些作为方法啊,或者说一些什么,他真会反思一下。像我们心中有时候有死角了、有黑暗了、有迷失了,他会有一个光明的陪衬,光明的一个参照,或者说引导。
以名昭德、以德显心、以心知用,古代他们就真不讲那么多,过去善知识真不像我这样啰嗦,就很简单——你去实践它。可能就把三个程序一讲,给你一句佛号一丢,人就走了,那你就一生实践。要是直接说法则,那就是称念十号,那就如是修持。
回到社会生活中,你看我们这些都是社会生活,生活中最重要的,要有一个准确的方法,就是怎么用心的方法,实际莫过于用名号来提示自己,最简单。因为心造就了世间,心在引导我们的言行作为,谁都没有办法,逃不掉这个东西。不管他是觉、是迷,都是在被心念所引导着。这一点,佛教比较直接一些,直接,简洁。
早期我们想提倡一下梵语,实际看看想想还是有难度,还就翻译过来就翻译过来,实际一点不影响啥。好比说就像真言一样,很多人一定要用梵语去念,很多人根本就念不到梵语原来的状态。因为印度的梵语也在变化,随着时代印度的语言也在变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像我们中国一个文字,留到现在,简直就面目全非了。一个字从古代读到现代,变化太大。所以这个十名号,有它的独特性。
我鼓励大家,要是真正地至心称念了,十号最为简单。容易感动,容易踏下心来,我们的业习容易被拿捏过来。因为思维习惯有时会有惯性,“我到那儿就会这么思维,我到那儿就会这么说,就会这么想,就会这么作为”,但这十号,它有一个力量,各个角度都可以校正我们。好比说来规范一下,或者说来洗礼、加持也好,影响也好,这是它的力用。
在很多地方以前我主要讲这个,因为它这个不是为了功夫,很多人拿这个念佛当功夫了。好比说打开手机,这不是功夫,你知道程序就行了;开个汽车不是用功夫,对吧?你学会了,你善用、熟悉就行了,不是功夫。念个名号也不是功夫,但是人把它当成功夫修了。
要是真修功夫,十号是最方便的,里面有方便,也是龙树菩萨他所提倡的一个特定的念佛方法。因为这个这里面有法,有十八不共法的内涵,有佛不共法的内涵,有实相的内涵。“如来”一直到“世尊”,又有实相的内涵,又有佛功德在这个事业相上——十法界中的差别相好。它无差别呢,就有这个差别,就是圆满于众生的一个特质。所以取相也好,依法念也好,实相也好,它都具足的,明显地具足。万德洪名,六字洪名,本来人也是具足,但有时念着念着会往其他地方跑,或者意识往其他地儿方跑。这个就比较简单。
(四)闻名具足功德
居士:师父,我再请问一下,在念那个十号念佛的时候,念法的时候,需不需要观想阿弥陀佛的种子字啊?
师父:所以说这是下势念嘛。下势念就是取相念,就是观想啊、观相啊,你看着相啊,你念一个什么相。好比念佛白毫相、光照三千大千世界等等,令一切光相所照众生身心柔软,自然向善等等那样,都是取相念佛。实际我们观想,就是取相念佛。没有这个相,你观想什么呢?就观想一个相,白毫相、身大相、身小相,好比说胸前卍字相、发绀青色相,你观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哪一个都行,它都可以观相。这是我们世间人所喜好的东西,所以称为下势。这下势,虽然力量最小,但人最喜欢,会容易用得到。
居士:能抓住心。
师父:那你就抓呗。你要喜欢这个,就从这儿下手,没问题的。这三势是说它的这个效果,好比说坐飞机、坐高铁,跟我们坐普通的运输工具,可能还有个速度上的差异。你说我就喜欢这样平平稳稳的东西,或者熟悉的东西,没问题的。下势念佛。
日常生活中学佛呢,反而真就是有它稀有难得的地方,就是不需要故意弄东西,但又不能去放逸它。一放逸人就会丢失,因为世俗能把你吞噬掉,或者我们的习气会把我们吞噬掉。这个地方就是靠自觉了,实际世俗的修持真就是自觉修持。
居士:师父,以前您说的那句经文说,世尊跟阿逸多说“阿逸多,汝闻佛名,吾助尔喜”。
师父:《无量寿经》上都有的。
居士:那个“吾助尔喜”,是不是就是您所说的……
师父:“吾助尔喜”,就是你能闻到阿弥陀佛的这个名号,是为具足无上大利,吾助尔喜,这个不可思议,为啥呢?突破了声闻、菩萨的修持的功德,是为具足无上功德。它能突破我们自身,好比说很多菩萨行、正行修持带来的一种或者说某种层面的一种果报啊什么的,因为他这个名号是他特定的。这个名号它有实相,有佛的修德,有事业相,这样的实质内涵。
阿弥陀佛最主要是用名号这种功德传播十方,令众生听闻,听闻得到究竟的利益,这样一个次序。
净土是个很特殊、很特殊一个修法。实际在过去像瑜伽部中,闻解脱的教法,闻名解脱。像过去说七宝如来,宝胜如来、妙色身如来、广博身如来、离怖畏如来……阿弥陀如来这七如来,过去呢,他的名号都是闻解脱功德,闻就具足。那你说现在的人呢,闻也不具足,咋办呢?不是,主要是具足的东西他不接受,没有显现;或者说蒙蔽在自己执着的现象上。闻名具足的功德,必然已经传递,已经传递了。就像人刚刚在银行里开了一个账户,还不会用。账户的钱呢,它一定是属于你这样一个账户中,这个内容,但你还不会用,它也不会丢失。这我们本来具有的功德,不会用也没有问题的。以名昭德,实际昭德就是显具足心的一个特质,说以名印心比较简单,以名昭德这样一个方法。
佛教传播的不是高低、大小,不是人我的东西,的的确确就是用佛心印契众生自心,令众生心知佛心,众生心无差别的这样一个具足的事实,如此而已。
我们认得这个了,那就接到了佛法的传承,就可以运用这个心了;接受不了的时候,就慢慢地来,那在你自身的业报因缘的相续中,有那么个机会,哪一天调整到,因缘成就了,那运用就具足。我们执着于自己的业习、分别的时候呢,那就业习、分别、执着起作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