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课 控制欲的根源

点击下载音频

导读:掌控意识,支配意识,基本上在我执的推动下,都会有表现,就是强弱,比较强的人就会延伸表达出来。知心是佛心生惭愧,知生是佛心生慈悲,对自身呢常生惭愧,对他人呢常生慈悲,特别简单地把这个截点就找到了,修行的截点。

我执的这个内因,遇到一个成熟的外缘,它会产生一种业,来支配、来掌控这种所谓的业,好比说作为的方向,作为的内容,作为的一个目的。一般认为自己比较强的时候就会有支配意识,可能我们都会有这种东西。它是一个共业,内外都重要。

这个我执啊、无明啊,鼓动你的习惯,人人都会有我执。实际这个掌控意识,支配意识,基本上在我执的推动下,都会有表现,就是强弱,一般比较强的人就会表达,延伸表达,就容易波及到他人、环境,延伸这些共业的一个支配,甚至不相干的一些事情,它都会延伸出来。这是比较强化的东西。

控制欲,实际这个欲,大家只要有我执这个东西,都会成立。控制呢,这是个欲,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会表现出来,只是说强化的人把它延伸出来了,那其他的人可能就会被这个强的东西掩盖了,或者说替代了,或者说在他人比较弱的因缘下,他就有一种代替的作用,或者一种代表性的作用,代表、代替了这个弱者,你要是比较弱的人,会代替你。

这个比较多,或者比较普遍,家庭、朋友、社会交往啊都有,等等等,都会有这些状态,大家可以观察。很多家庭夫妻的不愉快,朋友的不愉快,或者某一些说不清楚的烦恼,或者一种说不清楚的压抑,也不见得是谁怎么的了,就是说不清楚的东西,基本上都来自于这种——一方强了。

这个强,可能是理由上的强,就是道理,或者事情成熟的角度,或者站的角度,审视问题的角度,审视的高度,或者看得比较广远等等,他人呢,比较势弱,这些东西都会表现出来。有时候会有莫名其妙的一种“被”支配意识,“被”了,有被动的东西了,就会有一种不舒服。不舒服延伸出来,就会反抗,或者是说拖延啊,不舒服啊,等等等等。久了,他就会真正地颠覆。

很多人这个地方不注意这种习惯,只要因缘一成熟,这种东西就会表现出来。这在日常生活中,真是比比皆是。控制欲是很奇特的一件东西,实际就是我执的一个特有的表现,就是强弱,成熟不成熟。

我们日常生活中,像我这一类的人遇到的特别多,好比说我生活上的各种弱处,或者说交往的弱处,或者说知识方面的弱处等等,特别多。你这有弱处呢,他要是说根据你的需要来表达,那就很不得了了,就是所谓的慈悲来帮助人了。

这一点呢,像我这一类的人体会得比较多,特别多,容易体会到别人的慈悲、支持、关心;同时,有时候也会体会到其他因缘的一些支配性的概念,就是:不是你需要的一个作为,它是我要表达自己的一个心理。

“我要安排他人”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呢,人就很痛苦,生活、环境安排等等,这人就会很痛苦,包括物质需求等等。要不是需要的,是一个自我表达,这个安排他人,就容易表现为我执的一个延伸。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家庭、朋友、社会交往,尤其夫妻问题啊,都可以去看得到的。要是真正是我在别人的需要之下,去帮助、支持、关心,是帮助性的、辅助性的,那个不得了,那个是慈悲心。要全部是安排性的,那一定要谨慎,要谨慎!过去人,说好心没有好报,说我对人这么真诚,怎么会有这么报呢?就是真心没有好报,就会这样说,就会有伤心的东西,没有得到回馈这样的一个感觉。

这一点呢,不是1+1啊。

有的时间我们拒绝别人的好心啊,看着是特别不好的。别人一个帮忙啊什么,要是需要性的,一般他不会去拒绝;不是需要性的东西,他就会拒绝。因为啥呢?他就怕被安排。因为安排要是颠覆的时候,很痛苦,很痛苦。

我经常会能感觉到这种,好比说你自身的角度,有的人认为这样那样,实际不见得相干。这个角度是什么呢?就是我执。尤其是我们所谓的正确的,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角度,或者说,是对人好的角度,合法的角度,等等等等,它就会更加强化这个我执,就会更有力一些。这一点呢,我们可以去审思它。

为什么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特别的强呢?他会强化这个正确。因为我这看法是正确的,是对你好的,他就会强化这种说法,就用命令式的,你必须得执行。因为啥呢?我这是对的。命令,命令式的延伸,你就必须执行。他不管对方的需要了,他不是去辅助他成长,去关心、支持他,就是我这个是正确的,你必须得执行,这种成长过程最后就会颠覆。

很多朋友之间,家人之间,母子父子之间,都会有这样的一个过程。现在社会这一方面的,越来越多了,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了解这个。这种强化命令呢,是有依据的,就是我是正确的,我看得很清晰、很广远,前前几年就是这样的,这个内容是很清晰的,等等,那这个命令就会表达出来。

这一点呢,大家可以去观察观察,因为这是个思考题。

我们可以看看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交往啊,知识方面啊,或者说经验啊等等,都会有强弱的表现。控制欲强的,这些是强人;强人呢,他控制欲越强。这是一定的,它这是划等号的。

那你说我不是控制欲,我就是慈心帮助人,完全是另外的,那就是观世音了,真是观音菩萨。随机感应靡不周啊,那是观音菩萨。

他的心理角度不一样的。这个我执是一种无明,无明是它的一个推手。我执,因为我坚持我是正确的,我是对人好的,坚固他的道理来强化自心,强化这个事情的延伸。这个呢,我们在社会上,在自己的人情交往中,有没有呢?

我就自我反思啊,一旦静下来反思,就很容易观察到自己心里的那种:我是正确的,或者自是他非的这种东西,很容易。这样的一种非理的知见,自是他非——自己是正确的,我自己正确我才这样表达的,等等,这样的一个非理的表现,实际就是我执。

自是非他就是我执,我执是执行者,无明是根源,产生的这个业相就是控制欲的一种传递、延伸,结果呢,要不是别人的需要,不是来关心、辅助,不是别人需要的配合,这个颠覆,必然就从种下的那一刻钟,这个因就会成熟。

这不是1+1的一个算数题,我们可以看看思想,最主要是心理,尤其是这种“好心没好报、真心没回应”,这样的一些过程,实际就是执著的一种。没有去关心别人的需要,这一点是很大的麻烦,没有关心到他人的需要。

这一点我们可以去思考思考。它就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清晰一些,一些不舒展、不舒服啊,一些潜在的问题呀,能慢慢地清晰起来。实际我们这个学习呀,真就是为了辅助大家的生活。

实际我们日常生活中,我说五十步笑百步,差不多,就是谁也不要说谁啥,基本上差不多。最主要是我们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反而挺重要的。

尤其说“好心没好报”这个事情,包括对子女啊,对朋友啊,这特别多。你看,我们做父母的会安排子女的婚姻、感情、生活、学校、学习,什么都会安排。那朋友呢,好朋友呢,或者说有人感觉到我能帮助你的,什么都给你安排。这个安排,就会有这种——我们自我欲望正确的一种延续,最主要他没有观察别人的需要。

好心没有好报,哇,我很善良的心,别人怎么会这样认为呢?有这样一个效果呢?可能就是没有去观察别人的需要,丢失了一个大的因缘,就是配合、协调、辅助的依据没有,形成一个安排性的东西,那别人稍微强一点,就反抗你;不强,可能一时地带过去了,或者说某一时的需要他带过去了;一旦他强大了,你这个东西他就会推翻。你可以观察自己的生活历程,实际我们类似的东西都有,每一个人都有。

【板书:知心是佛 心生惭愧 知生是佛 心生慈悲】

“知心是佛”,实际这说的是自己,知道我们的心是佛,那人就会生惭愧。我们这个心跟佛差多远呢?这个差异,表现的差异,会使我们生起惭愧,就是我们表现的,回想这个差异,你就会生惭愧。因为你知道,本来应该是像佛一样的,怎么作为上这么多差异?那人就会惭愧。

“知生是佛”,知道众生是佛,那人就会生慈悲心。你看,这些佛、这些佛、这些佛,这些被蒙蔽的佛,你看,就会生慈悲。看到众生这个执著的作为,执著的一些过失,那我们就会心生慈悲。因为知道他们原本是佛呀,怎么会这个样子呢?那你看到这个执著的过失,就会生起慈悲。

这两句话呢,我感觉到把我们修行的这个截点呢,找得很准确,对自、对他,对自身、对他人。特别对自身呢,常生惭愧;对他人呢,常生慈悲,特别简单地把这个截点就找到了,修行的截点。对,就是跟过去的业真错开了,我从这儿来错开,是真正的一个修行内容。所谓的对自、对他,对他呢常生慈悲,对自呢常生惭愧,对自、对他的修行方法都有了,十分简单的一个可见、可行的东西。

这一点呢,这一节课的结尾,大家就这两句话呢,常去观察观察。

对自对他,我们的修行都有方法,对自身生惭愧呢,特别有意义,对他人生慈悲呢,特别有意义。往往,我们凡夫的心,对自对他,就会反过来做,对他呢就会有责怪,这是凡夫的特质,对自己呢就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你看,他跟它是反着的,这是凡夫的这种执著,凡夫我执是这个特质。

二利行,就是所谓的修行者。对自己常生惭愧,对有情常生慈悲,那就远离了责怪他人、自是非他的这样的一个凡夫心,真正地做自他二利的修行者。

这一节课做个总结,这两句话很重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