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佛教为什么重在于实践?体验尤为地重要!因为我们对于一个名词,比如歇心、无念念等,一听闻就接受了,这个接受只是识心的接受,它实际是记忆的一个重复,如果不去实践、运用它,就不能体验其中的内涵,只能停留在表面的认知上。那我们随文入观,依教奉行,依口诀去实践法则,就会真知,从而远离戏论,回归到歇心、实相的美好上。
(一)歇心,不用识心去想象
无念念,是佛教特别重要的一个念,就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样,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教诲。要是没有这个教诲,很难涉足“应无所住”。这个(应无所住)跟无念念是有一个对应;无念念跟实相念佛有一个对应。无所住,实际就是无念,是它的作用,在这个地方谈的是作用。
实践无念,理解是十分难以涉足的,因为我们平时的理念涉足不到。大家想象,识心想象是十分麻烦的一个事情!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个关键问题了。识心,实际就是我们的习惯思维。什么名词来了,我们用习惯思维,就是识心翻出来的一个重复性的记忆,它在重复着某种记忆。没有这个记忆,我就是所谓不懂,不知道是个啥东西。
那我们来实践这一段话,来了解这一段话。谁来读一读。
(注:原文见《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我向所说陀罗尼咒。此诸菩萨及以行者。皆当受持读诵通利。而不应取有为无为。于一切法无染无著。亦勿诽谤心生厌离。亦不摄受勤求修习。若取有为无为诸法。当速远离。不应执着。不见法合。不见法散。不见法生。不见法灭。亦不见法有去来。今不见法增。不见法减。不见十二因缘法起。不见十二因缘法灭。不宣说法。非不宣说。菩萨常应正念。诸佛非色非无色。非相非无相。非义非不义。非戒非不戒。非定非不定。非慧非不慧。非解脱非不解脱。非解脱知见非不解脱知见。非族姓非不族姓。非眷属非不眷属。非行非不行。非到非不到。非时非不时。非阴入界非不阴入界。非智非不智。非说法非不说法。非我净非他净。非众生净亦非不净。非自义非他义。非法非律。非身口净亦非意净。又非过去来今行净。不为自不为他。告舍利弗。如是说者。此则名为菩萨念佛。皆悉摄入一切诸法。名为永到诸法等集微妙总持陀罗尼门。
一听这么多“非”,实际就是所有的二元造作的习惯。
说歇心、无念,实际都有它特定的特质。歇心,无所住,就是无念的一个实践。歇心,我们往往用识心一想,一想这个歇心,就感觉到有一种空白感,死角,因为你没有实践过无念、无住这样一个作用。这个地方一定要去实践!
不能用识心去想象。很多人,这个东西用识心接受了,好比说接受了歇心,接受了远离二元对待,接受了,是记忆接受了,意识接受了,但他没有实践。一听闻就接受了,这没有问题,一点问题都没有,这个概念我接受了,但是没有实践,没有去运用它、体验它。没有体验,这个东西不成立,这个接受不成立的。因为这个接受是识心的接受,是记忆的一个重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说我做不到;“一切如幻”,我做不到;任何歇心,我做不到,所以说思维习惯的动力出来了。
佛教为什么重在于实践呢?就是一定要去体验它,体验尤为重要!体验它的作用,体验什么呢?内涵!这个内涵只有体验者知道。就像梨子的滋味,只有吃梨子的人才能知道。
讲这么多非、非、非……实际所有二元,在这个地方都不讲的,这些东西就是所有的造作。你说我念佛是不是造作呢?要加上一个无念、无所住、歇心,这个去念佛,是十分独特的实践内容,十分独特!这个独特呢,真是只有这些真正歇心的人,了解这里面的内容。这个真正是什么呢?就是它的内涵是真正的。
佛的经典里,几百卷讲这个“非”,就是把你所有能……我们的意识,所有的意识、识心的记忆,你只要能涉足到的,都给你说一遍。《心经》讲了一个“无智亦无得”,这个无、那个无,讲了20多个“无”。像《般若经》,般若部讲这个非、无,讲的简直……就是你翻开书,一卷一卷,一百卷过去了,还是讲的是这。为啥呢?就是你识心所涉,你识心只要涉足的地方,他就全部给你否认掉,让你走出这些死角,让你真正的歇心。我们讲的九界同归,凡圣同修,实际是让我们歇心的,歇心造作的习惯、二元造作的习惯、对立的习惯、思维的习惯。
当然我们可以去实践,好比说,我用无所住的心去念佛,所谓的不增减、不来去,所谓的歇心、无念等这些说法,去实践。实践什么呢?好比说实践个音声。他这个地方讲的是摄入一切法,说的是陀罗尼句,陀罗尼讲的就是一切法,能产生一切法。就是我们回到所谓的根源上去,根源上来修行。就是所谓的歇心的特质,或者说实相的特质上,让这个种子成熟,成长、成熟。过去叫佛法气氛,这个成长、成熟的过程,就是气氛,这是个佛法的气氛。这个人他有这个气氛,这个气氛,就是他的特质内容,就是他的作用力。
要不然,我们一张嘴肯定说的是非法,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一定是在二元的二边。众生业分都在二种边见上用功夫,不是是、一定非,不是你、一定是我,不是对、一定是错,这种边见,二边见。没办法在中道、实相这样一个事实上去安住。哪怕刹那安住,为什么呢?没有这个种子。过去叫有情来下种,没有情,这个种子成熟不了。
你说大家不是都有性德吗?没有用,你这个德出不来。为啥呢?我们被烦恼所蒙蔽,把它埋没了。这么说,就是你家里一万担黄金,你埋没了,埋在你烦恼的土壤下面,埋没了。我们埋没在自己业习这个深深的谷底,它不起作用,埋没了,被埋没了!不是说你真丢失这个东西,丢失不了,但是它被埋没了,我们启用不了。
过去说有缘也好、有情也好,来下种,所谓的下种呢,就是生起信心。这样,我们这个土壤要种啥种子,那就能结啥果。我们所有世俗作为、世俗记忆习惯,它也会结果子,这个果就是痛苦这个重复性。
这个地方没有重复性,它不建立重复,因为无所住建立不了,无念就是不垢净、不增减,这个“念”,我们能不能启用它呢?我们先用识心接受也行,识心接受没有问题。实践、体验它的作用内涵,反而是根本。要是停留在表面的这种认知上呢,就是现在讲的,现在人讲佛学——佛在学凡夫,佛学。
(二)实践出真知
那这个实践,它就不是,真是我们在学佛了,我们在学佛,这不是文字游戏,这是我们在学佛的内在的作为了。
这一点呢,我们现在就可以用一下。我不把无念当成一个什么,我就去实践这个无念念,无所住生其心,我就在这用功夫。用啥功夫?我就先用文字功夫,没有问题。这就是个文字嘛,那我依文入观,我就这么个思想,随着这个教诲去奉行,叫依教奉行。我们读诵经典中都会有这个词:依教奉行。那我们依着文字的说法,去实践,能不能实践呢?实践出来,你就知道歇心的作用与内涵。体验就知道,这个知道呢,叫真知。这个地方,这个实践叫真知。
我真知道了,哦,它是这样一个作用。这个地方(表面认知),是没有用的,在这个地方停留住的人呢,他不是真知,说我知道,这个我知道不真知,不是真知。
我们真正地体验过,依教奉行地体验过了,去深入实践了,就会出现真知。我们国家的很多机构也用这句话,实际从佛教来的,叫“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真知,就是你真正地体验过它的作用与内涵,你才知道佛讲这些东西啥意思。要不然,我们就停留在文字上,大概的思想意识,说我知道了、我了解了,他就停留在一个表面的认知上。他这个认知,还不稳定,随便就被东西调整了,随随便便地就调整了,就会被牵着跑,很随便地就跑掉。因为啥?不稳定,你是一个不稳定的记忆,到关键时候就不起作用,生死大事一来,不起作用。
这个地方呢,我们要了解这样一个特质,就是重在实践,重在实践,认知实践!
认知,目的不是为了认知,说“我懂了”。“我懂了”是个认知,实践是它的内涵,要懂它的内涵!这是一个很特定的过程,就是依教奉行的过程。实际这是佛陀真正教育的一个特点,依教奉行。奉什么行呢?就是我学到这样一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经典上讲这么多什么实相念佛,什么无念念,什么歇心念佛,讲很多这种念佛,无所得心念佛,不增减心念佛,讲得太多太多的例子,实际无外乎是想引发,让我们真正地、不造作地去念佛。
不造作怎么念佛?这个真是一个很奇特的缘起。
所以说它有一个方法,应无所住是个方法,无念是个方法,就是我们在“南无阿弥陀佛”前面,不种东西。不去用一个,好比说我要往生,不用这个东西,或者说我要见佛,或者说我要消业等等等等,我要健康。实际,这个是种子,这些种子恰恰就都是重复性的。它的内容就是重复,不是无所住。
重复与无所住是很奇特的。我们重复了过去的一个记忆,要求往生的记忆,见佛的记忆,忏悔消除业障的记忆。我经常听到人说:我业障很深啊,我业很深啊,我障碍很深啊;有人说我没业障,但是一身障碍。这都是重复,记忆重复。
那我不用重复的记忆来起念,是个什么样子呢?过去讲清净念。你看,它跟我们学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真是不一样。这个清净,就用无所住、无所得、歇心,来表达它的内容、它的内涵,这是很奇特很奇特的。人说不清楚,说感恩心来念佛;还说不清楚,无所得心。都是没事找事,说很多很多,实际就一个目的:你这个种子要清净,你这个出生功德的种子,除了念佛外,没有这些东西。
(三)依教奉行 远离戏论
不实践,真就是个特无聊的话,特别无聊。过去宗下人讲言语道断,就不去说了,或者说些口诀。实际口诀是实践的指导,说些口诀,这口诀干什么呢?就是实践的指导,指导你实践的,指导我们实践一个法则,而不是让你理解什么。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口诀,不是说,好比“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我就念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或者“于一切时,不起妄念”,我天天都这么念。那这个呢,遇事上不起作用,那没有用。哪儿实践呢?就是在遇事这个内容上实践。那平常没事,我就这么念,行不行呢?那也算实践。遇事实践,是真正的一个体验。遇事了,一般的逆缘中比较突出,顺缘也有。很多人修持,闭关修行中,都会出现病态,出现障碍,出现麻烦,实际就是他不遭点逆缘,他就不知道遇事了。
我们平常那样一个心,平常我们的一个心念,实际是求安逸的心念。潜意识地求安逸,潜意识的,下意识的,也可能有超越的人,我不敢武断地说,大部分会是这样有求安逸的东西。求安逸,安逸一来呢,一带而过。
所以一般人修行,特别重视逆缘。好比说,很多人说娑婆世界是个堪忍界,苦不堪言,他的修行机会就多了。讲了很多苦,好比说习气烦恼的苦,贪嗔痴慢疑,这都是苦,这都是忍受不了的。这个忍受不了,实际就是逆缘;逆缘多,修行机会就越多;那他遇事,遇这样一个逆缘的事,遇事修行机会越多。这实际就是,来启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样的机会多。
好比说,我们说这个世界很美好,很美好啊,没有问题,但是会一带而过,很快这个时间就过去。你没办法去体验逆缘出离的喜悦。出离是实践法的一个喜悦。
实际这都是名言,我们都知道这是名言,都是没有自性的,大家都知道。我们都了解这个话,意识上也都了解,但为什么还要建立这种违缘呢?
实际不是建立。像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是我们的常态。是不是常态呢?我不知道,大家可以看。是不是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是我们的常态?要是了呢,那你修行的机会就多多,这个地方修行的机会就多。不是说我染上这个东西,故意造作这个东西。
这个,恰恰是以贪嗔痴慢疑为良师益导,以它们为良师益导。真正给我们带来一个实践佛法的内涵,恰恰就是贪嗔痴慢疑不正见。
举这个例子,就是要知道我们所学的口诀、教言是指导,是让我们依教奉行的依止,这是目的,不是说的谈资。要是谈资,就真把人废掉了,成戏论了,这就很苦很苦了。
在佛法中,尤其是过去的出家师父,特别忌讳这个东西,老一代人特别忌讳这个东西。像我这些老师们就是,两句话后你去做去,都是去做去,你去作为去,没有其他东西。跟你啰嗦那么多,真没那么多讲法。
我们远离这种戏论,真正去指导我们的实践。在事情因缘来的时间,因缘现前的时间,我们真正地依口诀来奉行。我们要不警觉这个现象,就很容易被它困住。因为大量的东西,我们一谈就是理解了。所以佛教特别讲去作为。
以前我和某甲谈的比较多的,就是觉悟的这个“悟”字,真是刹那间就解决问题了,没问题的。“行”,真是要一点一滴地做。悟者,你可以是利根;行者,决定越钝越好,不怕你钝。就是我一点点地去体验,不一带而过。一带而过,就是我们浪费这个生命啊。你每天、每天、每天一带而过,一带而过……就是重复着,你不知道你在干啥。一带而过,没办法去深入这种所谓无所住、无念、实相等等,歇心带来的真正的美好。这种真正的美好,我们去体验它,这个一定要去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内涵。
这个东西是真正特定的一个框定。你说我能超越这个,悟跟行一如,这样的人,过去说六祖大师算这一类的人,大师级的人物,就是他们带着这个信心来了。实际过去也有这样的行持,在生命久远的长河中,他们也有渐次行的一个内容。我们现在把自己放在一个渐次而行的人去作为,就特别地容易,“我接受了,没问题,我要去实践”这样一个推动。我接受,不光接受了,我要去实践这样一个福,福德,就是力量。
实际我们接受这个东西,是这个“慧”,这个智慧呀,有没有用呢?要是没跟“福”,就是跟作为联系起来,这个慧,是个“干慧”。很多人的理解就是个“干慧”,他就停留在“我理解”的现象上,没有体会到它的内涵。
这内涵,一定是把贪嗔痴慢疑为良师益导。什么益导呢?就是在这个地方去体会它的歇心处,体会它的无念、无自性的实质。
在这个地方抉择,奉行,慢慢地,这个内涵在我们生命中处处能显现了,我们的感恩、清净,一下子就连成一片了,就是所谓的功夫成片了。这个是真正地成片了,我们就知道,这就成片了。我们就了解这样一个特质,所碰之处,真就是歇心后的效果,无所住生起的效果,所谓的实相的效果是这么美好!
(四)歇心知大美
过去人“歇心而知大美”,他就会知道这样一个特质。欣赏世间的东西,完全变了。以前造作的时间,我们腾不出时间去感受这个世间,我们腾不出时间,没有时间,心里没有空间,没有空间去感悟、去体会这个世间的美,或者说它原本的美,体会不到。
过去宗下的人,证悟见性的时间:啊哟,这么美,没法说。为啥呢?大美。歇心,把所有空间都腾出来了;歇心,让心智广大空间出来了,真正的空间感出来了。在这个广大空间中,人这时候心,所谓的无住生心、无住心、无念心、无念念,就会起美妙的作用。广大的空间,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美妙作用。这会儿就是所谓的心作心是,这时候,这个心作心是是真实不虚的。这广大空间就是性德空间,无造作这个性德的空间。
这样一个心作心是,“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这个美好的作用就出来了,美好的心念就出来了,有这样一个内容。他真正地知道这个大美,大美于世间了。这个东西,就知道谁来画了,所有世俗的这些东西就没法建立了,这些东西建立不了了。只能说大美如斯,如斯就是内涵。这些内涵就是遍一切处,这叫大美!这个内涵不可思议。
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就是大美的世界!很多人读极乐世界,写得美得很,大美如斯。我们这个堪忍界,不能忍受的东西自然就没有平台了,我们这些所谓的诸多烦恼,建立不起来了。
它有这样一个无心的过程,有一个无心后的用心。《华严经》讲,“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个实话了,就是你能读得懂这个话。法界性是个什么东西呢?所谓实相的特质,实相的这种不可思议的稳定状态,或者说广大空间。
那“一切唯心造”呢,这个唯心造,是在法界性的广大空间中,有这样的机会。唯心造,造这个心不是识心,过去说,净识妙用。染识不起妙用,染识是负累的,染识让人不舒服的。染识的人就会重复、负累,这个重复啊,就会负累。
它是一种净识妙用。这个时候,唯心所造呢,就是净识,过去称“阿摩罗识”,阿摩罗识起作用了。我们都知道,称为第九识。九识呢,在显教中不太讲;但是在修法的实质内涵中呢,阿摩罗识的妙用,就是一切唯心造的这个心,就是净识心在起作用。
这个作用是很美妙很美妙的!那就是所谓的能有极乐世界这样一个大美如斯的、了解的去处,我们可以了解极乐世界,来了解歇心与无念这样一个法界性,就是实相性。那我们再用心,这个心就是所谓的这个净识,净识妙用,净识的妙用这样一个心。
阿摩罗识,又称为法界体性智,这是顺应世俗说的。顺应世俗说阿摩罗识,就是跟阿赖耶识对称着的,就是阿赖耶识后用,就在阿赖耶识上升的过程中产生作用。
这个思维呢,跟上了,可以思维思维,跟不上,无所谓,听一听。第一次听闻,也可能不知道是个啥东西,但是“一入耳根,永为道种”,这是真实不虚的。
“大美如斯”这个地方呢,意识达不到,只能说意识消融的一个过程,它是一个融入,把意识融入的一个过程,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一样,融入过程的一个美。要停留在识心上呢,没办法去涉足,或者说我们只是运用识心的现量,那涉足不到这个大美。
这一点呢,当然也可以用思维啊,它是一个融入性德海的过程,很奇特,很奇特,很奇特的!这个“大”字,大的体验,真是唯觉悟者知。这觉悟者,不是哪一个人能定下来的,谁都可以觉悟,很奇特很奇特的!
过去人说报佛恩,这些报恩的人啊,真正的佛法的行持者啊,实际就是真正的知恩了。这个恩惠,真是就是来自于这种体验,他真正地了解这个内容了,不可能不感动,他没办法不感动。过去一说,这个菩萨那个什么,就是痛哭流涕啊,这样那样啊,这样修供养啊,什么等等。他真是知这个恩啊,这个恩的内容上,真正的有体验了。
这个是没办法言语的一个状态,真正的言语,所有的言语,就会词穷了。只能说出一点一滴的一个角,冰山一角,能不能叙述出来?真是不敢说。你总是感觉怎么表达,它都受限制的,尤其这个实相法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