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续部派教法很方便,但是社会环境与教授者很重要。续部派在汉地缺失了,净土就变得尤为地重要了。它把这种缺失遗憾,真正地做了一个补充,把缺失委曲舒展开来了。很多人把“南无阿弥陀佛”简单地当成一个声音了。实际“南无阿弥陀佛”是誓愿成就,十法界必归的一个成就,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闻名是为具足,令一切众生得到这样一个真实的大用,没有委曲,十分感人。
(一)三皈依与四皈依的传承背景
【问:三皈依没有像四皈依那样明确皈依师,如何理解?】
一开始这个“咕噜呗”,实际是梵语。咕噜呗,梵语,“成就的教导者、有所成就的教导者”。我这个翻法就是为了交流。它的含义很多,说“一切功德的出生者”“顶生者”,内容挺多的,多义不翻。多义,就是没有对称的东西。实际我们强翻的这个“成就者”呢,是一个交流的角度的说法。那不同的交流对象,就会说不同的“咕噜呗”。
在四皈依中,往往就是表达这一个传承的直接的传递,就像父母给子女财产是一样的,是一个传承的直接传递,就是“入灌顶”。灌顶就是“给予位置”的意思,就是把这个位置给你了,给予位置、权利、方法等等,直接给予,说传递、给予,都行,或者说赋予。它有这样一个特质,有上师这么个师资内容,灌顶实际就是个师资、师资性。最早的例子就是:任何一个新国王,从储君变成王的时间,都要灌顶,一定会要有灌顶的一个过程。储君变成新王这样一个过程,就称为“灌顶”。
法则传承的一个直接的给予,四皈依有这种特质。
这个地方有一个最强的要求,是什么呢?四皈依一定要有一个永远不舍的誓愿,实际这个“南无”呢,有永远不舍的这样一个誓愿的师资内容。这是双向性的,就是这个师与徒,师资双向性,这是共同的一个内容,师跟徒弟是同样守护的,单向不成。所以在四皈依教法中,皈依上师是头等重要的。
这在藏地才能传播下来。为什么呢?藏地这个社会属性呢,就是农奴制。农奴主跟奴隶的约契,他(农奴主)只要不解除这个农奴,他就没办法舍,就是他(农奴)附属于农奴主,附属。所以说(四皈依)在藏地就成立,在其他地方都不成立。因为有农奴与农奴主的这种社会属性,社会底色,社会的文化底色;没有这个文化底色呢,不成立。
像在我们汉地呢,提倡这,无疑基本上是自杀,因为啥呢?我们中国是封建社会的相续,个人权威呢,封建社会在帝王这儿了,不能属于其他个人,除帝王之外,你不能建立个人权威。建立,那你肯定会被封杀掉,这个是根本毋庸置疑的。所以在我们汉地不能四皈依,只能三皈依。所以说,这个不是理解的问题,就是现实状态是这样子的。社会属性建立了这样,或者说,它顺缘成就了这种。像在藏地,这都成立的,他们都很自然,怀胎、结婚、孩子出生,都要去找活佛、喇嘛们取名字;婚姻、财产、土地……全部都找他们,不会找地方官员。所以呢,它本身就成立,就是社会的这种特色,成立了这样一个四皈依的传递。就是有这个土壤,这么说吧,这个土壤成就了四皈依修持的一个大环节。
我们中国唐朝,称为“新译时期”,新译期。主要的新译人,叫唐玄奘——玄奘法师。玄奘法师这个三藏法师,他开始了一个新的译法,就是直译。罗什大师他们这个旧译呢,旧译派都是意译,最主要感觉到汉人喜简,过去叫秦人喜简,喜欢简单,就意译。旧译是意译,又称为“意译派”。像我们读的《阿弥陀经》是“六方佛”,那直译的,就是“十方佛”,那不一样的,差异可大了。直译就是不能增减的一个译法。玄奘大师开始新译。
意译,因为这里面产生了很多“梵汉不相应”,争议起来了,有梵文跟汉文的不相应,相应问题出现问题了。就是别人拿着梵文经典一对照,这“十方佛”怎么翻成“六方佛”了?就出现了很多疑虑。那玄奘法师为主要代表的新译派,就去印度,直接取梵文经典来新译。在新译的时代呢,实际玄奘法师把大量的四皈依的教法也都带来了,也都收集到了,或者说都学过。像他在那烂陀寺,在戒贤法师那个地方学习的时间,这都学过,四部密法都学过的。但回来他为什么没有传播呢?到雪域,就是到雪山,一过雪域,雪崩把这些续部派的教法全部都埋没了。为什么呢?汉地的这种封建社会的特质不允许,不允许。
那在藏地呢,为什么能做呢?就是它是个农奴社会背景。所以说,它这个师资,师资的文化背景、生活背景都成立,就是所谓的永不相舍的这种师资的,这种双向性的作为。它有这个土壤,所以它就“咕噜呗”。
现在的人对这种永不相舍的誓愿的守护,做到啥程度呢,我真不知道。我跟许多喇嘛也很熟悉,在四皈依的问题上,实际也谈论过,它超级不容易的,是啥呢?就是很多人不知道,它实质的内涵就是:永不弃舍的是“法”,是所承法系的内涵,是法的内涵。但是在(一些)喇嘛的心里呢,就不是说法的内涵了,他是“我的人格”。所以很多人去学他们的生活习惯,学他们的人格,就这个人格,我不能舍。这就表象化了,表象化呢,大家就不知道能不能及。因为法的不舍,是能做得到的,人的不舍,不敢说,人格的这种相互不舍,不是太敢说。
我们看多少亲人背叛、夫妻背叛,子女、母女、父子等等等等,再亲的亲人,实际世上最亲的可能是亲不过夫妻了,所有的因缘,就是父子情、母女情、母子情,都代替不了夫妻的这种亲近,但也可以变成仇人。社会上仇视的东西挺多的,为什么呢?就是人格化的东西,人格化的东西会颠覆,今日亲,明日可能真就会反目。但是法则不会。
所以早期的喇嘛们,这些咕噜呗,这些成就者呢,他们知道,我是把法身的东西给予你了,人格上呢,他十分地谦让,过去的喇嘛的人格十分地谦让。我接触过几个大喇嘛,这个谦虚,实际是令我们十分不堪的,就是你太骄傲了,他十分地谦和,是真正的谦和,因为啥呢?他们把自己的人格弱化到极处了,全是法则内涵的彰显。一个真正的喇嘛,真正四皈依的金刚上师,他们的上师心咒与本尊心咒,都要念诵十亿遍,一生都要称念十亿遍,这是多大的一个内容啊,基本上没有打闲岔的时间。上师心咒,本尊心咒,十亿遍必须得承担,要不然他就会有打闲岔的时间,人格的这个强化就会出现。他把人格弱化到极致了,他就十分地谦和。
我有一个黄教的关系比较好的喇嘛,在长江源头的那个地方,那个喇嘛十分有名,他住了28年的监犾。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就将近80岁了。在监狱28年,弟兄四个,死掉了三个,剩他一个人了,但他一点点的仇恨,一点点的怨言、责怪都听不到,他完全就是在这个如幻的业中,赞叹着这个法则,说佛法给自己带来的不可思议的殊胜。我感觉真是五体投地,可能是有某些因缘上的说法吧,就没有去拜师,但心里生起了莫大的顶戴与尊重。真是感觉到,他作为一个上师,作为一个真正的成就教导者,是可以依从的。有那样的内心的一种感动!你感觉到这样的人,他成就的,就是法的内涵彻彰,人格彻底弱化,他的人格就不表达什么。他三个兄弟死在监狱里了,都是大喇嘛,他自己能活过来,没有一点怨恨,整个就是乐天派的一个法的彰显者。十分感人,一个黄教的喇嘛,格鲁派的一个喇嘛。
这个呢,要把社会背景讲一讲。在新译的时候呢,实际玄奘法师把它带过来了,但是到雪域这个地方就卡着了,被雪崩埋没了。当时玄奘法师带了几头青象,国王所赠,驮着这些过去叫“续部派”的经法,也有“五续说”“四续说”,都有,就是密续,都带回来了,但是到雪域就埋没了。玄奘法师就感觉机缘不成熟。
这个“咕噜呗”,是不能舍离,从人格上也不能舍。就是这么说吧,上师入地狱,你就入地狱,上师变成个虫子,你就是小虫子,上师是个大蚂蚁,你就是小蚂蚁,上师成佛,你跟着成佛。就真正地、完全地绑定在一起了,这样一种内容。
所以说,一般的去修四皈依的教法,我说,对上师教法的认识,十分重要,头等的重要,认识不清楚,那你就随着这个。南无,这个“南无咕噜呗”,就是不相舍,就是生生世世的不相舍。这个就是四皈依的特质,就差异这一点,其他都一样的,其他三皈依中都有讲了。这一点,大家可以去观察。
社会的背景,是整个宗教背景的最重要最重要的一个特定背景。像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跟藏传佛教的特质属性,跟社会的背景有直接的关系,有特别直接特别直接的关系。
像玄奘法师到后期,住在慈云寺,很偏僻的一个地方,他就有一种委曲感。这种委曲感,并不是说人格的委曲,是法的传播。在法的传播过程中,因为封建帝王谁都没有办法,他遇到的还是明君,这也没有办法。这种权威,是绝对权威,你敢动摇这个,那你就没了。
(二)以佛为师
【问:皈依师长,在三皈依里是怎样的角度和作用力?】
“皈依师长”,没有皈依师长的说法。
在三皈依中,师,这个师是佛。我们现前这个教授者,叫做代佛宣化,这是显教必须承认的东西。你是个代表,背后是僧团。所以我一般给人讲皈依的时候,这个皈依僧是最重要的一个:僧伽耶,南无僧伽耶。他的来源是僧伽耶,就是僧团,所以我皈依佛,以僧团为依止,传递佛之宣化。就是三皈依是佛制的,令皈依法性的善巧,印契法性的善巧,是佛所宣化的。这个师长就是佛,这个是没有疑虑的,无疑的。
你看,南无佛,或者说南无布达雅、南无佛陀耶。这个师长是唯一的——佛陀,我们共同的师长就是佛陀。那这个代授者,以僧相代授者,他是僧团支持的一个僧人,来代佛宣化罢了。所以这里边不建立个人的东西,一建立个人,邪教的东西就出来了,个人崇拜就出来了。因为民间也好,宗教也好,一旦个人崇拜,就是邪教,这在中国几千年来定性了,不是这一时的东西。这个地方呢,就很简单。
师长,就是代佛来宣化佛所宣化的三皈依,他是个接引者,一个指导我们去亲近于佛法,或者说亲近三宝的接引者、引导者,如此而已。某些角度来说,就是先我们,先后人的一个“先”字,他抓住一个先机罢了,他比你早一点,但是本质上是同学。先机有了,他有个先机,但是本质是同学。那在我们中国,现在繁衍的,谁是谁的徒弟,谁是谁的皈依师呢,实际已经变质了。
显教的这个说法,是十分清晰的,显教的这个教导次序,十分清晰。我们中国过去有道家这个团体,道家这个团体呢,是一群各种宗教成就的人,有所成就的人,汇到一起,称为道家。这一类的人接受弟子或者接引人,有特定的要求,很特定的要求。就像藏传一样,这个双向的东西,是一定要严格地保密的,所以接引人很少,严格保密,为啥呢?避免邪教的这样一个冲击。这个道家里面,有佛教的,有基督教,也有道教的,也有儒家的等等,都有。那在佛教的显教中来说呢,本质就是同学,本质是同学。我给大家说,我就是一个同参道友,实际我接受的是这样一个教育。
(三)如何事师
【问:由于因缘时节不同,有人会在师长跟前,有的人不会在师长跟前,那在师长跟前如何依师事师?不在师父跟前又如何依师事师?】
还是这么说,是不是依法而行,过去说依法为伴,那这个就是伴随师长。不依法为伴,那你就像世俗人在一起一样,它的意义是啥呢?你像世俗人在一起,意义就没有了,完全没有了。我们没有法的相伴,那就是个世俗人。任何人跟你在一起,什么师长不师长,你也是个世俗人,那就没有内容了,跟师长在一起的内容没有了。实际依法为伴呢,这是跟师长在一起,要不然,跟师长在一起,那也就是世俗人,那有啥意义呢?没意义了。这很简单。
事师的事儿,过去的出家师父呢,他们有这个特质,因为衣食来自于社会,社会的这种供养,所以说有事师的这种作为。那要是在家呢,我们可以读一读《维摩诘经》,在家学学《维摩诘经》。《维摩诘经》所宣化的在家人的这些师长们他们做些啥,我们怎么作为,可以去学习学习。也有人去学《南山律在家备览》,实际又讲到出家师父的这个特质了。
以前某某来的时候呢,他的孩子就要求他做这做那,某某就去做。我说你这个长幼次序颠倒了。不是说我们做父母的不能为孩子作为,但你听到的是命令性的东西了,命令性的、要求性的一个东西了,长幼不分了,那就会出现很麻烦的东西。那我们在世俗中呢,也就是长幼次序问题。
像这种生活,我感觉就是个次序,有也可以,没有也行, 因为它就是个次序问题。所以这个事师啊,我感觉在我们那儿不成立,可以不管它,大家用同学的性质就特别简单,我们就是一个同学性质,就简单化了,我感到这样就比较简单。因为我接受的教育,也是这一类教育,就是把可行性拿出来,可行性的一个内容拿出来,又能正面地反复推敲,久远地看它,耐得住历史,耐得住因缘了,我感觉这有意义,要不然没啥意义。
事师,依法实践是最大的一个供养方法。一切供养中,这样我感觉最简单,又真实,最简单又真实。你说我有其他的方法,那是你个人的事情。这个最简单,不管是对佛的这个师长,还是对我们现在受教的这个师,我感觉到这个东西都是最方便的。
像在寺院中,这有一些机会;实际在社会上,我感觉这个东西少一点也挺好的。因为这里面也挺复杂的,也会亲疏啊,很容易就世俗化了,这个人怎样,那个人怎样,就是事很多。我感觉这个特别公正简单,简单可行,久远,耐得住我们去作为,你怎么作为,这个地方不出格。耐得住我们去作为,耐得住捶打作为,你耐得住作为、审视了。其他,你耐不住。亲疏这个东西,你耐不住的,人一有亲疏,耐不住,不好弄。包括一家人,亲疏太多也不好做。这一点呢,我感觉就是把它弄清楚就行。
(四)净土是无有缺失委曲的教法
所以三皈依、四皈依,跟历史、社会、文化背景都有很大关系。因为我们中国的三皈依是定格性的一个教育,不准加入其他的东西,就是代佛宣化。我们可以去查经典的。像佛在世的时候呢,富楼那、舍利弗等等很多人,包括阿难,佛都令他们,令,跟他们说,令他们代佛宣化:我这个地方走不开了,你们代表我去讲法、授戒、收徒等等,都有。佛在世的时候,这个东西就已经定格了,因为这是显教的特质。就是我说的社会背景,历史都有记载的。
那四皈依的属性,我们也知道它的历史文化,它在西藏盛行,现在的一个状态我们不管它。它盛行的时期,就因为它是农奴与农奴主的社会背景,造成四皈依方便传播的一个特质。这一点要了解了,我们就容易认知,为什么有三皈依、四皈依。
实际玄奘法师,新译派的这样一些委曲,教内的人都知道的。教内的人在传法、交流过程中,多少都有了解,了解什么呢?就这个委曲。他这种社会属性、文化属性的委曲,就是他有这个法则,但他没法传。就是四皈依的法则,他没法传,就是不允许传,可以这么说,就是不成立,你传播不成立。他就委曲了。像续部派这些教法内容,方便有了,就是依止世俗、世俗人的这种习惯、职业的本位,直接给予的法则,不假于什么。你看,净土这也直接给予,是直接给予一个法则。我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你是国王也好、军人也好、妓女也好、屠夫也好、渔民也好,我都可以直接给予一个方法,直接给予一个对称的方法。
当时玄奘法师在翻译《阿弥陀经》的这个直译本的时间呢,实际他就在填充这种委曲,或者说把这种委曲给舒展开来,来舒展传法中的一个缺失,舒展这个缺失。他把这个经典给译出来,把净土的教言给译出来,等于这个续部的这种……这种,他称为方便道。
像我们知道,南传称为解脱道;我们汉地一般称为般若道、般若乘。有这样的一些区分。这个续部派最主要是方便道。所谓的方便,就是根据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本位,直接给予一个对应的法则,令其成就道业的一个方法。所以续部派的教法,称为性戒所使,就是誓愿戒,他们重在守誓愿,称为大三昧耶。这个誓愿,以饶益有情为真实,我才不管他其他的啥作为呢,我一定是饶益有情的,我不管你是啥职业、啥作为。那解脱道就不一样了,解脱道是圣道修持,让你变成一个圣人。把你从世俗中拉出来,让你去修戒律、禅定、十善等等,所以这就称为威仪,这个地方威仪的东西多。依威仪,就是依作为,来作为重要内容了。威仪,他这个戒是威仪戒。那这个般若呢,就是心地戒,心地戒又称为善法戒,它是这样一个特质。
当时玄奘法师他们带来的有续部派的东西,但是没法传,怎么办呢?这个委曲就在,他就翻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一类的,也依重在誓愿,净土整个讲誓愿——重在誓愿的教法,来把这个委曲给舒展开来,要不然,他们一生会遗憾。遗憾是个缺失的东西,是很麻烦的,人心里遗憾很不爽,弘法的人,要是遗憾了,特不舒服。
所以我遇到净土教法,我感觉到这真是个不得了的事儿。以前我感觉到续部派太方便了,因为这个东西简单,很简单,教授也简单,修学也简单,传递也简单。但是那个社会环境很重要,社会环境与教授者很重要。是不是真正的一个续派的教法,依成就的传递,这很重要,就是上师很重要。那在我们汉地缺失了,我感觉到净土就变得尤为地重要了。因为啥呢?它把这个缺失、把这个遗憾,这种缺失遗憾呢,就给真正地做了一个补充,把它舒展开来了。这一点我特别感动,那时候就写出那样一个文字,来表达这样一个缺失的特质,就是“幸闻弥陀具足名”。
这个名字实际是个誓愿名,表达一个誓愿、誓愿的成就。很少人知道这个名,说弥陀名,把这个名字当成“南无阿弥陀佛”了,这样一个声音了。南无阿弥陀佛不是个音声,是个誓愿成就,就是十法界必归的一个成就。他不是讲的其他的,实际就是十法界的性德所成。他就讲的这个本质的特色,他讲的这个必归的特色,那这是他的名,就是所谓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是他的名,就是誓愿所成的一个名,所以“闻名是为具足”。
你看他这地方讲:闻名是为具足无上大利。他这个名,不是我就这样一个音声,不是;是这个誓愿所成的一个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一个名,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在支持着这样一个名。这个名在起着“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这样一个誓愿成就,来传递十方,令一切众生得到这样一个真实的大用,就是闻名真实的大用,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
我就从我这个角度吧,就一个个人的、一个生命角度,一个个人修学的角度,这句话(幸闻弥陀具足名)是由心而发的,没有一点点的造作,真是感觉到万幸万幸。万幸!真是何以有这样一个内容呢,闻到这?因为啥呢?真正地没有遗憾了,就是把这个修学中的委曲,缺失委曲,给真正地舒展开来了,的确舒展开来。所以我对玄奘法师特感慨,要不然人就憋死了,你感觉到:分明有这么多不可思议的法则,分明有这些东西,你又用不上,你不能用,或者说不能去传播。那这个东西真是让人受不了的,抑制了你的性德的东西,这不得了。你无明地抑制,没问题,无明抑制住,就无明那个业习,就没问题了。但你要看清它抑制你,那简直不可思议!
这个地方,弥陀教法没有委曲了。这个“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针对一切有情的,你看,他没法委曲。因为在心念上、事相上,都没有委曲,法则上都没有委曲,一切有情,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没有委曲。所以说这是个十分庆幸的事情。所以经典上讲,“闻名是为具足,是无上大利,吾助尔喜”。佛跟弥勒说,“吾助尔喜”,就是你闻到这个名,你就太庆幸了,我随喜你,这太不可思议了。他这个名呢,一定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闻名是具足,是无上大利”的这样一个成就名,这样一个誓愿的成就的名,这样一个内容,而不是说这个音声。这其中包括这个音声。
但大部分人把他当成这样一个简单的音声了,就把这当成一个“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音声。他不是单一的这个,这是其中之一,最主要是他的成就,他的誓愿成就!他的誓愿成就,尤其他这个真正的功德的给予,闻名是为具足无上大利,实际是给予了,他这个誓愿给予了这样一个无上的大利。他的成就,他有能力给予,就是修德。就像我拥有一块钱,我给别人一块钱,这个一定没问题的,因为你拥有,所以说称为修徳。那佛呢,他把他的拥有给予我们了,或者把他顺性修行的成就给予我们了,就是无上大利!这是个不可思议的事情。
所以我以前对玄奘法师特别地赞叹,特别地顶戴,经常到他的那些寺庙里,或者他那些塔前、舍利前去供养。他的舍利,我们都知道他有一个顶骨舍利,我从来不直接去找那个顶骨舍利。我每每忆起他真正地舒展我们汉地的这种缺失,这个过程,就是翻译这个经典的时候,我感觉到这个《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他翻译的这些净土经典就是顶骨舍利,是我顶戴的东西,我把他这个顶骨当成净土经典。就是把这个缺失,把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社会背景下,这个委曲也给真正地舒展开来了。这是十分庆幸、十分庆幸,真是十分庆幸,万分庆幸,这真是感动人心的一个时刻、一个事情,我说大事因缘。
我遇到这样一个事情,我感觉到是个大事因缘,我并不敢轻视它,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大事因缘。在我生命中,我这是自我角度来看的,是一个大事因缘,就是旷大劫以来的生命,我在这儿遇到了,我感觉是一个庆幸与难得的事情。旷大劫以来,难得难遇,有那种特定的喜悦。
要想了解师资教法,了解了解玄奘法师是很重要的。玄奘法师最大的功绩就是把这缺失委曲给舒展开了,通过净土经典的翻译。他翻译了六百部经典、论著,最大的贡献,翻译了净土经典,不可思议。有时间我们可以读一读《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就是新译《阿弥陀经》,以前放光寺倡印过。你读的时候,你就能真正地体会到这种直译的功德,你能体会到这种顶骨的,所谓的顶骨就是佛顶上的这种功德——不可思议的内容,我们可以读一读。读一读,你的心智绝对不会有委曲,不会有缺失,这两种东西肯定不会有,不会存在。就是他真正能把它消融掉,十分感人。我在这个地方,真是怎么去审思、怎么去了解,就是感动,就是感动。的确只有这样一个东西,没有其他东西,就是个感动,感动也是赞美吧!
我前面讲了二十多年的净土,实际就是被这种大事因缘感动了,才孜孜不倦地去讲。实际真体会到把这种缺失、委曲的东西,从我们无明、业力、共业中解放出来的这种庆幸,佛都感觉到是欢喜的,庆幸。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愿的成就呢,这个修德的成就,真能给一切众生无上的大利,是十界必归的一个性德,彻底地印契一切众生情器世间,让本真的妙用,让实相心起作用,让实相心来照耀运用一切现行,就是所谓的本质妙用的现行成就,来自于“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这样一个无上具足的大利的给予,让我们了解了自性中具足的真实。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就是把缺失委曲的这样一个状态,真正给了一个彰显,一个支持。以前感动得经常会掉泪,为啥呢?你会观察很多很多的事情,你会了解很多法则的时候,你对这个法尤为地感动。要是不是接触很多法则,对这个东西也感觉到没啥,很平常,实际真是不得了一个大事儿。
誓愿成就实际就是修德成就,它俩是对称的。想一想,还是激动不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