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力所能及,就是我们做自己有能力做的事,这样就比较省心。我能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人的得当就会出来。往往得当来自于觉悟,没有觉悟的人很难做得当的事。不适度了,就不是力所能及的东西了;得当了,人没有智慧也显现有智慧。起码不给自己苦,不给别人苦了。
力所能及,就是我们做自己有能力做的事,这样大家就比较省心,都省心。我力所能及,我能做的事我做,不能做,我休息去,我玩去,娱乐去,找自己伙伴去,协调自己应该协调的事情。这样,我感觉到每个人的角色挺踏实的,有一个方向。
人生,不管你在国内生活,还是在这个地方生活,我们都需要生活的内容。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家庭组合,不同的生活理念,太多不同,那大家需要不需要一个相同的东西呢?我感觉到,离苦得乐是普通人的一个最简单的心理,不要那么苦,这可能是生命的一个共同点。
这个苦,究竟什么是苦啊?这个乐,什么是乐呢?这个乐的内容,又是啥呢?我感觉到这些东西,真是可以学习交流,这的确是一个生命特质。你不想那么多苦的东西,想有安乐的东西,或者说想得到真实的安乐,或者说究竟的安乐,真实的一个安稳。
净土教法就提出来:但得诸乐,无有众苦。这不是个诱惑,是佛陀亲证的法身功德,或者说法性的功德。他证实了这样一个东西,他要把这种方法给予所有的一切生命,来支持一切生命,他有这样一个愿望。我们要是观察所有的生命:苦处,人都是要避开的;乐处,人人都向往的。佛建立这个极乐世界,实际就是为了支持所有的生命,支持所有的生命!因为所有的生命都有共同点——需要离苦得乐。
我们在这个生活中,真就是有那么多的苦,尤其是我们这个世间,苦乐参半,认不认,它就是苦乐参半,有苦有乐。阿弥陀佛立这个愿望呢,建立这个极乐世界,实际就是支持生命。那支持生命,生命的光辉,我们说这个光辉,就有味道了,生命的积极的作用就出现了,消极的东西就尽量地觉悟它,那这样一个共同点:但得诸乐,无有众苦。
这是十分生命化,或者人性化的一个话题。那我们来到这个地方呢,我感觉到不违背这个话题挺简单的,谈人性这个东西;我们来这儿,肯定也不是为了个苦;说为了个乐吧,也可能是要有恰当的方法;这个恰当的方法,就是运用这个事实。这一点呢,这节课我想提一提,就是我们要学习,去了解“但得诸乐,无有众苦”的实质的作用,那就得有恰当的方法。
像我们现在,我每天去看看新闻啊,国内的一些状态啊,去观察观察国外的一些状态,我们了解了解社会交往,了解了解家庭,去看看自己,我们要干什么?我们要有一个健康清晰的方向,健康清晰的这种生活方向,那我们就好做。很多苦处,就是莫名其妙的东西呢,就会有一个洗礼,对它有一个洗礼。因为这些东西真正地能洗礼这些苦处,能让这苦的尘垢有一个消亡的机会,或者说一个洗礼的机会。那洗礼本身就是一个修行,或者说生命的作用,或者光辉啊什么。
我们人生的这种相续的内容,谁来写呢?只能自己来写,我们咋来写?我把我的角度提一提。当然也关注大家的一些,好比说我真是有信仰,我愿意有这样一个西方极乐世界的回归,予一切生命“但得诸乐,无有众苦”的一个支持,我有这样一个实践,那太好不过了。没有这个,也没问题。没有这个,那我们的人生中是一个什么方向?那是各自思考人生的一个愿望了。这个呢,一定是我们的自身的权利,和自己一个人生愿望。
我以前在国内,的确有累的东西,这个累,就是超越了很多东西。很多东西,的的确确来源于超越了你的承担、承受力。太多的内容了,超越自身的承受能力,太多了。来自于共业呀,社会状态呀,大家信仰的匮乏呀,太多太多的问题了,就是自己承受不了,很多东西承受不了。
来到这个地方,我感觉到像我们现在这种生活方式,这个东西呢就会规避掉,很多这个东西可以规避掉,就可以避开了。那我们来做一些不超越自己,我能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这样呢,人的得当就会出来,得当。往往,得当来自于觉悟,没有觉悟的人很难做得当的事儿。得当,恰当,适度。不适度了,人就不是力所能及的东西了。得当了,人没有智慧,他也显现有智慧的东西了,起码不给自己苦,不给别人苦了,就是给自己苦、给予苦的这个机会就少了,给苦的东西机会少了。他不用这些东西了,我不这么做了,我不要这东西了,那会得当、适度,有智慧的东西。
这个力所能及呢,虽然看着很简单,但要真是我们去细致观察它呢,这个心灵啊,人就会安乐。不是为安乐而安乐呢,他就有安乐的东西了。力所能及,要不然这就会累。就像我这个累,一般我感觉到自己心没问题,心一点点没有问题的,就过去了,基本上没问题的。主要是身体,身体累了、病了。好啊,你没问题吗?我让你病倒,让你身体承受不了。心理上没问题,身体上有问题,那也不是力所能及的东西,就是身体这种承受力不够了,心理貌似没问题了,但它会传达到身体上,实际还是个问题。那这个力所能及,我感觉到对自身就能真诚一些,对其他生命的真诚也能透视出来。要不然,真诚就很难。
这个地方呢,它不是太真诚,有点努力的味道。在宗教的学习,最反对这个努力。但现在呢,这实际是我们社会的主题,所有的口号都提出来努力。它这个主题口号叫努力。努力是个啥呢?大家相互地给压力,相互地逼迫,相互地……反正就是感觉到它不够宽容。这个力所能及,的确是有它这个适度、宽容的地方,是不是放逸,先不管它,它有种宽容的东西。你感觉到很宽容,我感觉很宽容。这个地方(努力)呢,压力、逼迫是必然的,咄咄逼人的东西多。它的意义是啥,我不知道。
努力的本身,就超越了自身的承受力,它超越了自身承受力。你说人的潜力不是很大嘛,是无限的。你要是运用得得当了,那个潜力才能挖掘出来。这样的努力呢,说句实话,这个累是必然的,病是必然的,逼迫是必然的。
力所能及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东西呢?这是个社会主题概念,你听人一讲东西,都是要努力,它是个主题概念。这个概念很奇特,就大家都在推动这个努力,实际就是让你超越你自己的承受力,去承受这个东西,很奇怪。人的身体就垮了、病了,那疲惫是必然的,疲倦、疲惫是太正常了。真正地说让你活得适度一些,宽容一些,真正地轻松一些,为什么没有这些东西呢?不知道。实际人生本来是这样活着的,但这种主题概念已经在我们生命中成立了。
实际我接受的教育挺反对这个东西的,但我不自觉地也在做。因为啥呢?这个大环境造成你必须得努力。这个大环境,大家都这么做,都在努力,你不努力不行,说起跑线上就出问题了,大环境都是在努力。那我感觉到呢,就是说句实话,我没有来之前,我感觉到这个大概念已经对我产生了一个撞击了,我感觉就是我已经逃不出这种东西了,逃不出这种东西了——让你去努力这个大概念大环境。
虽然来这儿疗养,是偶然的,我感觉到这个地方呢,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但在这大环境中,你想做力所能及的事儿都不行,你一定要透支,不透支是不可能的。不做领导真是挺好,一做领导,我看都是,最终就是透支了。
力所能及,力所能及,这是个建议啊。可能是我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东西,或者说有意义的东西呢?我感觉到需要我们实践。我感觉这里面有得当的东西,有觉悟的,也有宽容的东西,它是安乐的。这个地方的确有意义。
努力是中国人的口号,或者我们中国人的主要心理,一个心理状态。你也不能反对,它这个主题形成了,主题意识,主要思想状态,形成这样一个方向。
那这个呢,因为这有信仰的内容啊,从容啊,有信仰的内容。这个地方呢,总是有不足的感觉,一定要我更好更好。更好是个啥东西呢?就是一个对现下的不满。咋叫更好?啥叫更好呢?就是一个努力的方向。所以这个方向很奇特,是缺失的状态,对现下的缺失。那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这很奇特的。
佛教呢,就不是这样子,就本来具足,你没有用出来,只是遮蔽了,你只是遮蔽了你的东西,你本来是具足的,只是现在呢,我们的烦恼把它遮蔽起来,削减它的作用了。烦恼休息了,这些具足的东西就表达出来了。这个方向很清晰很真切,很清晰很真切的,一眼就看清楚了,是人的心地的状态。
实际佛陀给我们的“就路还家”,就是这个东西。还什么家呢?得当,适度,智慧,轻松,宽容,具足,还这个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