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课 精准运用截点的重要性

点击下载音频

导读:用佛的愿力,或是用九界的业力,是一乘教法实践果地觉因地心的这样一个唯一的截点,分水岭。此处处理不清晰呢,就会混淆这个特别法门的特别之处,就是果地觉为因地心这样一个起步,或者说唯一的缘——唯佛是念。

(一)勿混淆果地教法与次第修法

弟子:当随烦恼生起时,如何能觉察了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断除和降服这个随烦恼?阿弥陀佛。

慈师:这实际是两个路子,这是果地的一个内涵——觉悟,这个呢就是由凡到圣这样一个路子。

它这个路子不一样,现在的人就把这两个东西混淆了,认为这都是佛说的嘛,都是佛说的,所以就把它混淆为一谈。

佛说的法呢,的确有了义不了义。像净土这种圆满的教诲啊,圆满的教诲跟这种(不同),(次第教法)它最主要讲的自力,或者一些发生很多变化的修行方法,比如说对烦恼,对根本烦恼和随烦恼,因为它的现前或者相续呢,对它的一个对治,那这个呢是另一种方法。

这个是果地教的这种包纳,包纳的情况下的一种反观,直下地来运用,运用这些烦恼的本质,直下运用它烦恼的本质,就是所谓的实相,或者说佛的果地觉、佛心、佛印等等,直接来运用这个。

这个呢,就是你要怎么来对治,像你刚才讲那个“我们怎么了知什么是烦恼,什么是随烦恼”,了知这些东西,这是一个过程,怎么来了知,怎么来解决,怎么样防止它生起,或者说什么等等。

今天早晨,一个出家师父跟我谈他对净土的一些实践,我发了一篇文字,我给大家念一下,大概呢,就是来讲它的区分。

这个易行呢,它就是果地觉,果地觉的给予,这种给予性的或者印契性的特质。

那难行呢,实际就是我们自己去实践——自力实践去除烦恼的方法。

这个呢,直接,它这个易行就在这个地方产生。

我们这个地方辨不清,为啥呢?就是现在学习净土的人,很难一门深入,很难去学习净土,虽然学的是净土的东西,但是不用它(易行),这个(难行)比较多。

大概我这个文字是这样的,因为这个法师经常给人讲法。

我说:“阿弥陀佛运用愿力。用佛的愿力,或是用九界的业力,是一乘教法实践果地觉因地心的这样一个唯一的截点。”

我还是讲这个截点,它们的差距在哪,运用在什么地方,就说这个截点,唯一的截点,分水岭。此处处理不清晰呢,就会混淆这个特别法门的特别之处,就是果地觉为因地心这样一个起步,或者说唯一的缘——唯佛是念。这个地方讲特别之处,就是起步即压群臣的这个佛的果地觉的缘起。

现在的这个时代呢,不混淆修行讲法,不把它两个混淆到一起的修行者,或者讲法的人,十分稀少。所以,许多人把净土当成了常态的这种通途教育或修行方法,修行效果呢就有极大的反差,就是我们会落到烦恼上来,包括随烦恼等等,我们会落到这个地方来。那所谓的这种返观,直接运用烦恼,来包容烦恼的这种方法呢,我们就没办法实践。因为它这个起步——果地觉这个起步,这个缘,这个唯一的缘,我们会忽略它。这个唯一的缘,就这么一个缘,不要其他缘了。

你要其他缘,这个截点就是习性、秉性,就是九界的业力了,九界的因缘,那秉习必然起作用。这是个截点,这是个性德,所以有极大的反差。就是我们的效果呢,结果就会落到这些地方去。不是不行,但你这个净土呢,等于没学,我们没有学习。

实际这是一个特别普遍的现象,被世俗化的说法,或者次第教法所同化。就是大家会:那是啊,你有烦恼你不对治烦恼吗?你自己不去对治烦恼,你不去处理,这咋办呢?那我们就会这个地方来运用。那果地的教法呢,随顺佛愿来知自心的实践呢,随佛愿知自心的实践就会丢失。我们会丢失这个东西,我们会去找烦恼来说话,就是所谓的世俗化。

极圆了义的、直下顺性启用生命清净圆满无碍的佛德,那佛是肯定直下地运用了。清净圆满无碍这样的所谓三身功德,变成了装腔作势的名利工具,这不是说你啊,主要是说法师们。所谓的,变成了自力去发挥的一个东西了。

这里,无不透露着佛陀的无尽悲心与包容。

好比《阿弥陀经》也有说,很多经,像《观经》上也有讲,好比说三辈往生,九品往生啊,什么持戒往生啊等等,这也都有说。那你说这个佛说跟我们说,是不是一样地混淆呢?实际世尊的这个,真是悲心,佛用的是悲心。我们要是这么混淆呢,净土法门的这个特定的优势,我们就学不到。

佛看到的这一类人,真是混淆的人,他们没有办法,那佛也说你这样一些方法。那这个地方是不是混淆呢?我感觉这是佛的悲心。那有情的混淆,或者法师们混淆,就不是悲心了,是迷失了。这一点呢特别麻烦。

“传承者和盘托出呢,就成为净土传递的重要守护和实践。能一门深入,这个时代,若一人二人,就是九界有情大幸。”

我这一段文字,实际很有感触,不是因为你这个事情来说,“我们怎么对治烦恼等等”这种提法,一二三,你也思考了很多,但是我们学的净土呢,反而就不用了。就是这个截点啊,我们这几天讲这个截点,那我们自己又去用功夫了。用什么功夫呢?用一些方法对治自己的业力去了。

一说这个东西,所有的人都会认同,就是这个认同性。唉,大家都会认同,这个认同呢就是“你修行嘛,你去烦恼嘛”,都会认同。但是净土消失了,净土消失了!就是果地觉的缘起消失了。这是个大事!

这个没有办法的,大家一说这个,所有的都会……因为这个东西熟悉,我们太熟悉了,同感,认同嘛,太习惯于这样的东西了。这个习惯呢,就是你只要说,大家这种(同感),没办法不把你牵过去,但是他马上就蒙蔽了,蒙蔽了所有的认同者。

我讲了这二十多年哪,不能说是伤心啊,就这个截点啊,它太利了,太普遍了。你一时一事,你不用它,它就跑掉了,那就那么厉害。

“我这是修行啊,你不能反对我”,你一听就,这去烦恼啊,对不对?那净土这个果地缘起呢,这个清净我们不用了,无碍不用了,圆满也不用了,利他也不用了,不用了,我们不用这些东西了,那用啥呢?“我要对治烦恼了”,这一下,人马上就认同。

这个认同,就没办法超越,这东西,所有人就会——啪!就进去了。

所以这么多年来,我这个坚持,说句实话,十分艰辛!我说的是实话啊,十分艰辛!因为你成个怪物了。说这个的人呢都是正见,这是不得了不得了的一个正确,不得了不得了的一个共鸣。大家有共鸣啊,你这太孤家寡人了,十分孤,你这太孤了,你这太独立了,没有交流对象,没法交流这个地方。十分辛苦。

艰辛,我用艰辛来说,说我于一切世间,这是佛说的话,“我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我这个体会,是为甚难。他这个难,并不是说他怎么地,是没办法表达,他这个太孤独了,得不到共鸣,因为九界都不会共鸣你。九界难鸣啊,不可能共鸣。这就是他的难处,没办法去共鸣,没有共鸣的对象,因为这是独立的,他一定是独立的,这是他的特质,他十分的艰辛。

有时候我会放弃这种方法,我放弃它。我就讲这个,那大家就真是皆大欢喜,你讲这个东西,没有不喜悦的,但是讲完了就完;这个呢,讲的东西也可能喜悦,也可能不喜悦。能听闻的人有,能实践的人少之又少。这不是我感叹啊,我说,就是“阎浮提娑婆世界有一二人,就是九界大幸”。这是我写的啊,这个“九界大幸”,我真是这么感觉的。

这是一个法师,就是什么都讲的一个法师,什么都学……

但我感觉到真是说句实话,这样的人我真希望有,我就说“你要是真有净土法门的实践,就是九界大幸”,因为啥呢?他有利他的真实的作为,就是清净、圆满、无碍的这种内心的挥泛,他把它光耀出去了,他能把它展示出来,那他在这个世间是庆幸的。他是利益九界众生,这个是真实不虚的。因为这个利他呢,唯有佛能利他。佛利他,就是真正地运用了性德的清净,运用了性德的清净、无碍与圆满,那他是真正的利世者。要不然,我们还在对治自己的烦恼,还在称凡称圣的时候,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自利尚未完成,你怎么去利人?自利尚未完成,你自己的事还没做完呢,你怎么去帮助别人?你胡扯呢,自利没有完成,你的佛法利益又何在?

真是这个。实际不是因为在这儿遇到这样的情况,是无数次的重复,可以说是无数次的重复。

这二十多年,我真是无数次地重复,就是这个问题。不和盘托出,你就没办法去利益世间,就是所谓内心的这种性德的光辉,我们用不出来,那我们就是个自利尚未完成,佛法利益那又何在?你能做点啥呢?那就拿自己的烦恼,拿别人的烦恼,去处理烦恼,那我们的精力就在处理烦恼上。没问题啊,这也是修行啊。大家都是这么讲啊,实际这就是世俗化的佛法,真是很奇怪,这就是世俗化。

因为啥?他没有利益。佛陀在世的时候,根本都不是这样,他都直接完成自利。“善来,比丘”,这些菩萨们一听法,就从初地证到十地,或者说从初信就直接证到十地,或者说等觉妙觉。为什么呢?他法益直接现前,就是佛的光辉直接照耀他了。佛光照耀!

我们现在学的不是佛光照耀,我们学的是自己的识心。佛光直接照耀到了,那身心就光明,直接照耀到,那身心就是光明的。那人身心光明,所触及的,也是光明,那这是个不得了的事儿。我们要是用这个去除烦恼的世俗化的佛法呢,那你就会纠结于烦恼与方法。纠结这个烦恼,在这个方法上去纠结,实际佛的一乘教法被世俗化了。世俗化的东西呢,只能说大家太熟悉了,感觉太好了,但是太容易蒙蔽我们了。

这一点呢,我十分的感慨。这个不是某某提出来这一二三,我才这么说,是今天我想想,还是真要讲这个事情。

(二)勿把弥陀教法世俗化

我不断在讲这个截点,实际这个截点,的确是果地觉,顺性,还是顺业力,还是顺九界的法则,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我们是不是彻底“南无”。

实际这个“南无”就是彻底的意思,它有彻底有融入的一个“南无”。我们是不是“南无”了,“南无”的什么?“南无”世俗化的佛法,还是“南无”的阿弥陀佛?真正地即下地运用清净、圆满、无碍的心性的作用,佛所亲证的这个平等心性的作用。

实际佛这个三身功德呢,就是性德的特质罢了,佛他证实了,给我们,印契我们。你不相信,他给你;你信,印契你了,你就知道人人都具有这个东西。Ok,那我们可以运用它了,运用这就是净土,那净土就没有消失;我们不运用这,那就是浊土就是堪忍界,现下就是堪忍界。那我们运用这一点呢,即下就是净土,所谓的“心净国土净”,那心圆满,国土圆满,是不是这样子呢?那这个“南无”得彻底不彻底,这个截点真实的运用问题了。

这一点呢,我感觉到某某你可以就去看一看。那我们学这么长时间净土,为什么没有用净土?我要用对治烦恼、随烦恼。这个没问题,它的焦点在哪?实际就是在这个净土的认同上,出现了一个障碍。

因为世俗化的处理,就会像跳崖,你一旦顺应世俗化,就跳崖了,直接就回到世俗了,直下回到世俗,你直接就回到这个点上去了,因为我们太熟悉这个地方。你悄无声响地就回到这了,那我们就开始步入了这样一个“我要对治习气烦恼”,所有的修行人都认同的一个世俗化的法则。

这是很奇特的,我为啥要说,这是装腔作势的人呢,你自己去想就行了,因为我用净土对照着说的,虽然恶毒,但很真实,很真实。因为我看一些大法师讲法的时候,说句实话真是,我就说,那你就讲吧,这真是佛菩萨给你一份名利,给你这么个机会,大众给你这么个机会。你就是没办法不认同人家,所以这个“无诤”,我感觉这是佛的慈悲包容,我们就学这个。那他表达什么呢,你学这个圆满清净无碍来回施就OK了,你没办法跟他去……“啊,你这个不行”。不是,人家用的是这样的方法,但是这个方法就是世俗,就是世俗化,就是装腔作势。

“啊,你要念到一心不乱哪,你要功夫成片哪”,这不是装腔作势是什么呢?你用净土来看,顺性来看,是不是装腔作势呢?是不是在装呢?!挺装的。但要不用净土,这我也认同!我们要修行去烦恼,你怎么不认同呢?没有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法则,我们都会认同,谁不认同?你有什么方法不认同啊?你这多光彩一个事啊——我要去除烦恼习气,这个谁不认同?但这是世俗法。

因为有这样一个光辉照耀,清净的光辉,圆满的光辉,无碍的光辉,照耀着这个东西了,显得它是个鬼影子了,对吗?要不然我们根本看不清啊。谁敢反对我们要对治烦恼啊?我们要修行啊?在给你说修行的方法啊!那它就把它完全世俗化,这真是个不可思议的事情。说句实话,我在这个地方就是越讲越受震撼啊!

那当然也看到自己自身,不注意不注意的情况下的一个特质,稍微一点点的不注意,稍微一点点的不念佛不忆佛,稍微一不注意,那这个直下就,这个直下啊,你说你不回到这,回到哪去呢?还说直下,我们要是不用净土,那你直下就是这个结果,回到九界业缘上。

那这个地方说的是佛呀,是佛呀,唯佛呀,唯佛宣化,唯佛知,唯佛行啊,那这个是果地觉呀,唯佛为因地心啊。所谓因地心就是我们举心动念,就是在每一个事相中啊。那你用在哪呢?那我不用这个了,不每一个因缘直下去运用这个觉悟,那我们就会直下地堕入九界,这不是个截点吗,是不是截点呢?大家可以看,是不是截点呢?

我们前面讲过了,那你用习性秉性,无不是罪,无不是业,那这不是真实的吗,这不是阎浮提吗,这不是阎浮提众生的事吗,那我们不是在做这个事吗?那就直下回来。那这一点呢,我们要运用净土,那就是无量光佛刹,那你就所有的有情,乃至十方法界,同入弥陀性海。

为什么同入这个大海,大家一定要看清楚,同入弥陀性海、弥陀愿海。那我们这在修学净土,或者说在实践净土,实践这个教法念佛法门。念什么佛呢?念一切是佛,那我们就是十方法界同入弥陀性海,不是我生,也不是他生,就是无量光佛刹,这个特质,唯佛周遍圆满,普摄十方九界。那你这个,就是入佛刹,这就是净土啊!这就是个法门啊,这是个门啊!

那这个地方,我们所谓要修行呢,这种世俗的认同呢,真很奇特啊。我们这个世俗的认同,这种方法呢,就直下回到了九界,不是吗?缘起上会直下,直下就是缘起呀,你动态,你一作为,你一发心,说发心动念,你的所缘、目的、结果,那不是直下就是九界世俗吗,或者阎浮提众生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吗?
那我们就不用这个,不用这个,就是这个。

你说我是中间跷跷板,在无明地有没有机会呢?太少了,太少了。那我们无明的,就到九界了。

我在这个地方,实际就是把它当成一个截点看,那我们南无不南无呢?这个南无,你做不做呢?不做也没问题,但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这个回到九界的缘起,这个缘。它是不是特别利呢,我不知道,特别狠呢?

过去,感觉人讲净土,说是不是很无情啊,说大情啊!为啥呢?九界同归呀,情不大吗?所以此处无情胜有情,它是一片真情啊!真实不虚的情,一个真实究竟的情,我感到是真情。我怎样,他怎样,我们这一伙人怎么样,他们怎么样,那不是九界同归的真情,不是法界有情一时同得,那这个心,我们相互利他的心做不到。

这个截点,我们慢慢地把它看清晰,认识清晰,慢慢地来锤炼这个地方,慢慢地来认识,来认识。

这个点,还说这个截点,你不这样,你就那样,这样行不行呢?

我感到这个,就是把我们的心呢,明确它,选择方法明确它,是一个最初的用心方便。明确它,这个明确准确,这个清晰呢,特别特别的重要。要不然,人混淆了世俗的东西。这个混淆啊,那你不这样,他就混淆。混淆呢,就似是而非,结果把世俗的认同当成了佛法,真当成净土,当成所谓的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把一种世俗的想法放到佛心中去,那行不行呢?那就混淆了。混淆这个东西是个啥结果呢?混淆可能是世俗人的常态。

那把这个清晰,是很重要的,很重要的。我们清晰它,这一点,我感到我们还是需要去处理。

当然某某这些事呢,好解决,实际特别好解决,用净土很好解决。那我们就用圆满的东西、清净的东西、无碍的东西,看自己的烦恼、随烦恼,去了解它的本质,去接纳它。

实际这种东西它不是效果,它是一次性的回归。我们讲这个回归、同归,它不增减。你看,不增减不是实相吗?我们不习惯于不增减的这个特质、不垢净的特质,不增减、不垢净、不来去,我们不认同这个东西,感觉到没味道,啥叫味道呢?世俗有味道。我要修行,怎么会有味道呢?马上就有味道了。你感到这有啥味道呢?恰恰这应该是心所真正的依止,就是实相心嘛!你真正依止这个东西了,你才能有这样的特质,来了解九界众生一切如幻,如幻的妙用,要不然我们这个地方不守护,那如幻就不是如幻了,就是在真正的折磨你了,真正的牵制着你了,真正的影响着你了,那你这个如幻不成立。只有它,能让我们看一切如幻。

这个地方接受不了,那就要念佛去了,念佛,念佛,唯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慢慢地使这个东西印契、发明、成熟出来,要不然我们真没办法,那就得慢慢来。慢慢来,还不能离开唯佛是念,要离开了,净土你修不了,这一生成办不可能的。因为这讲的是一念成办,实际就是一生,念念是一生啊。

一生念念,你咋成办?就这样,我们对治无明能成办吗,对治烦恼能成办吗,你咋成办?你越弄越多。你放心了,尤其是这个时代,因为没有特别专业的那种环境,没有那种特定的师长、群体了,所以就变成了名利,名利的口号了,现在所谓很多说修行,实际都说名利的东西。

那现在呢,世俗就是这样子的。我就用念佛来回向,那就是清净圆满无碍,那我们心经常用清净圆满无碍,那不就是实相心吗,那不就是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吗?心有啥清净圆满无碍啊,心有啥烦恼业障啊,心里本来没有这些东西,性空嘛,对吧,法性事实,所谓的佛愿所显,佛愿把这个法性的清净的功德、圆满的功德、无碍的功德真正地显示出来了,我们也有这个。我们用惯了烦恼,那我们现在去运用清净、圆满、无碍,运用这个不可得。

要明确它,清晰它,特别重要。这个东西讲多少遍,呜呜呜就跑到这了,呜呜呜就跑到这了。有些法师都会把我气疯,你知道吗?几十年跟你学习就还是,就是在这个地方纠结不清。

所以佛说:我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这个真是这样子,就不光是我们这些薄地凡夫,就是菩萨都不行,圣者都不行,他在这个地方不见得能落地。好比说他成圣的一种修行路子,他认为这个路子是唯一的路子,那就是他的界,圣道界、菩萨界。

这个地方是佛所亲证的东西,实际特别不容易,你说我们凡夫怎么讲佛的东西呢?这个特别不容易,对吧,你看你自称是凡夫嘛。我自称是无性人,无位人,那可以,你要说你是个凡夫,都没法弄了,讲不成,根本不能有位子,稍一有位子就出事。一有位子就跑到这,一法界显,九法界冥嘛。没有位子。

我们能不能用佛心来看自己生命的无限变化,或者众生无量的变化,就这么一个机遇了。一定要把这个截点,因为我们这一节课一节课的讲这个东西,要深思熟虑。

我这个,真是感触挺大,因为这都是法师,就是根性很利的人,但是这特不易。很多人真是借助这些佛法成名了,你知道吗?名声很大,但是就很难用这个——直下回归。他就感到你不这样、不那样,没有资粮,你看他讲三资粮嘛。你看他给你讲得多到家啊,对吧,给你讲得多到家啊,你一听,是啊,你要准备资粮啊。你看,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他让你讲资粮啊,你要修福修慧啊,你咋听都对头,但那都是名利。他拿这抓你的心理,抓你的世俗心理。

三资粮道,净土怎么成为三资粮道了?“闻我名号,是为具足无上大利”,成为资粮了,你看,他们弄成资粮道了。那要是唯佛是念,就直接就不是资粮了,直接就用了。说是资粮,那就是准备,准备,那一生怎么得不退转?

我们中国的祖师世俗化这个佛法,是一个极大的不可思议工程,把多少人就拉进去了,因为他说得太让我们认同了,让我们感觉到太好了。就是这个认同,麻烦死了。说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就这么个东西把我们拉进去了,拉进去,你还感觉到津津乐道。你看这真是啊,你要不这样那样、那样这样,凡夫心、私心、菩萨心、声闻心都出来了,弄的是混淆。这些人,你也不知道他讲的是啥,他讲的啥,他不知道,他自己都不会知道,你怎么能知道?最麻烦的就是这个地方。

这个截点上,运用的这种精准,精准很重要。精准,越精准越简单,来回观九界呢,越简单,越来越简单,简单,明确,越来越光明,越来越灿烂。在这个地方,要是这东西运用呢,人心真就是一片光明,因为他这种不得失、不增减就是像镜子一样,就能照见所有的景象,它就干净了,清净了,的确没有障碍。用这个心,就是没有障碍,就是清净圆满。

实相心中含纳一切方便智慧,我们不了解这个,我们就会去在这个本来具足的东西之上去找东西,去造作,所以无不是罪无不是业,最少是业,九界业。这个法门,它是九界同归的一个法,一定要把九界所有的东西,就像地藏王说,所有的这种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就给你一个概括。像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干什么?你这样才能清晰明确地、准确地去执行运用佛的愿,把佛愿当成己愿去实践,你才敢在这个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上运用这种心。要不然我们不敢,“这是佛心哪,我们怎么能行呢”,这完了,那我就得准备资粮了,我就得这样那样了。

这个特质,大家可以去观察观察啊,尤其是依法、依正见来观察观察,是不是这样的?去了解,或者说是去审视审视自己的心念,不依从这个,那是不是回到九界了?那运用九界缘,果地觉为因地心怎么来能展示出来呢,还有机会没有呢,有这个空间没有呢?或者说我们一半儿给它,一半儿给它,行不行呢?大家都可以去观察,可以去实践,或者说我们真正地用这个心,来回顾九界有情的种种业相、种种生灭、种种造作,我们来审视它,了解它,这个十分有意义。在我们这个生命中有这么大个空间,起码说是个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一点大家可以去反复的观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