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们对顺性这个截点的认知,认知得越清晰,就知道理事是一如的。遇到烦恼了,也会如实知道自己是对法则不够亲切,只是受到习气秉性的干扰与蒙蔽。本质上,我们没法脱离这个不二法门,习气秉性也动摇不了我们对不二法门的回归、安稳易行的向往。
(一)在本性上安住,如实知自心
我们用习性、秉性,它的重复、冲击、疲惫,我们能体会得到。生死轮回的苦与解脱的自在,我们能在同样一个事情中,可见,可知,可用,那你可以用它。这一点呢,我希望真正对我们生活的有一个支持,法则的支持。它就变成一个很积极的,我们学习也好,交流也好,是个很积极、很向上的内容。
我发现,我接触这些法师们,或者说学佛比较用心的居士,基本上在这个位置(本性)上安住的人,真就是怎么烦恼都行。就是他一旦体会到这个东西了,怎么折腾,他感到没有问题。
但要是在这个问题上认知不清晰,一旦遇到烦恼习气,可能就推翻了,说我以前学的东西怎么都不顶用呢?或者说我以前用上了,现在怎么又用不上了呢?他(安住的人)不会有这种感觉,他只能说我现在没有用方法,在用习气秉性!他会知道自己在用什么心:我在用习气与秉性,我在用法则。我过去那一段用法则了,会感到安稳、易行;我现在在用习气秉性,感觉到负累、缺乏、痛苦。
能自己知道自己了,所以说“如实知自心”的这个“如实”,这个“如实”的点找到了!哦,我还在用习气,我可以用法则,用法则我不够亲切,我对习气还够执著,他能知道自己的业力、心理的现行状态,他这个选择力出来了。要是没有这个截点,这个机关我们不会用,那你想去处理,十分的困难。
我经常听到一些出家人、居士说,“师父,我现在很迷惑,我以前怎样怎样,我现在很迷惑。”实际就是习气相应了,蒙蔽的东西开始产生一个反复,蒙蔽的东西反复出现。亲切,事相上的一种熟悉,它又回来了,这力量很大。但要是真正找到截点了,力量再大,我下手一准确,马上起步,起点就变了,那现行的问题就能解决,不管是什么问题!
严格的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就是一个经得起我们去长途测试,长久实践的一个内容。这个地方,我想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自己的一些感触、一些观察点。
可以把平常思想意识中的东西去筛选筛选,去对比对比。方法我们一旦认识了,很奇特的,他就已经成为一个安住者、运用者这样一个内容了。你再看众生习性、秉性的幼稚,包括我们自身的习性、秉性的幼稚,你常常会笑一笑,有时候自己对自己的幼稚也会笑一笑,当然同样对别人的幼稚也会笑一笑。
这个是无量光无量寿的位置,永远不重复的一个位置,所以说它的寿命太长,它看一切生命都很幼稚,没有不幼稚的。我们看自己的习性,看他人的习性,那么幼稚的时候,那你就是可以饶恕了,可以原谅了,可以包容了,可以帮助了,也可以支持了,也可以逾越了。有时候一些甚至自己感觉到自身都不能原谅的东西,自身也能原谅了。为什么呢?他找到了一切如幻的这样一个光、光源,这个光源已经在他心中升起来了,它能照破一切黑暗。所有的不许都是黑暗嘛。
实际不许可的特质就是:我不让你这样、不让你那样,不允许这样、不允许那样,不允许自己的心、不允许别人的心,不允许别人的作为、不允许自己的作为,有个特质。大家可以观察,这个可以细细地观察。
我举我的例子,希望大家有一个借鉴啊,不能当真,但它是个借鉴。我最早期讲课,是要列个一二三的,第一讲什么,第二讲什么,虽然我不去大量地备课,还是在文字上列个一二三,要不然不行,那下不了手,不敢讲的。后面感觉到简单思考了,思考一个体系,在自己思想中把它观察过,就是如理思维过了,再去给人讲。那到后面了,我感觉最重要是一个机,这个机就是当下,所谓的现行。这个现行就是最准确的,那这个课就最好备了,大家已经给你准备足了,最足就是当机、当行。
实际,还是世尊“无量义”的这个经典,就是陀罗尼经典对我的一个真正内心的一个认取,一个推动,一个敲定。它让你内心敲定这个地方,也就是认取了这个地方,如实的认取,敲定了。
认取了,那我们随机修法的机会成熟了,你在这个位置上的东西,你会有感觉。用法越频繁,那你安稳的东西,光辉的东西,能包容允许的东西,就越多。要是这个东西薄少,那可能就是蒙蔽的东西多一些,负累的东西、重复的东西多一些。我们可以看清自己的心业所行,心业所行能慢慢地看清楚。
这个地方大家可以在自己日常生活中去对比。我们就多在例子上,多在事儿上、现行上,去用用功夫,多去审思。这样慢慢的,所谓的心、业,心跟业就能对上号,不把心、识给它分开,就具相,实际就是心相。
过去讲,说“众生心不可见故”,以愿之相貌,以戒之相貌,了解自心,认知自心。就是我用个方法,我用个愿望,我用个戒律,我看到自己心所守护的东西了,看到自己心的相貌。所以,过去受戒的时候,如此十戒戒相、八戒戒相,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称为戒相。戒相,实际就是举的例子,让你了解心,实际就是这个法所成就的样子,通过事情所透示的法则。那就是所谓心与事、理与事的一如,那我们慢慢的,就能把它合并起来,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了。
我们在这个截点上的认知,认知得越清晰,就知道理事是一如的。做不到的时间,只是自己的习气秉性在干扰着,这个法则没有丢失过,就是我一定能做得到的,只是习气秉性还在蒙蔽着,还在起着作用,法则的守护还不够彻底,这样一些状态。
(二)远离我是人非,抉择直心道场
弟子甲:我在用法则的状态之中,但回到事相上,看到无常生灭的一个状态,为什么心里还会有那种不堪忍的东西?
师父:畏惧的东西,或者说不许可的东西,实际就是习气秉性中的一些力量,在影响着我们对法的选择,或者说还在左右着你的习惯,左右着你的用心方法,左右着你的思想。并不是说这个不二法门,我接受不了,我用不了,我实践不到,不是!本质上,我们没办法脱离它,只是习气秉性还在蒙蔽,还在左右着你的心理感知。它没法动摇我们对不二法门的回归,本质回归,安稳、易行的向往,动摇不了!
弟子甲:那怎么样可以直接在运用法,就是在安住法位之上,直接显示自己的这种……?
师父:没有“之上之下”,“不二”跟上下没有关系。你说的那是你贪欲的一个心,还是秉性,你讲这个东西还是习气,我更快、更大、更高,这都是习性、秉性的东西。最主要它表现是二,你一定这一张嘴就离不开二。一旦说习气、秉性的东西,里面的内涵一定是讲的割裂,一定是割裂性的东西。有畏惧,有缺失,就割裂了,称为二元对立。它一定会是这样的,你怎么表达都是二元性的。习性的表达,秉性的表达,尽未来际都可以表达,但是是无限的沼泽地,无限的陷阱,弄不明白。这又回到这个截点上了。
讲起来,十分的简洁,用起来的时候,你真正无所得失、无所畏惧,你才能真正地在所谓的自在力中了解它(不二)的权威、神圣。要不然,我们的习气、惯性这一类东西,你还是在用,改头换面还是离不开那个东西。就是我们的习气、秉性很狡猾,很诡变,很多技巧。这个地方(不二)没有技巧,这个地方很赤裸,没有畏惧,过去叫直心道场。它不讲什么面子,就是很直心,直心它没有其它东西,直心很直接。习气、秉性很多弯弯,很多绕绕,许多弯弯绕绕的东西。
这一点,无疑是想开发大家的正思维对现行作为的触动,正思维下面的正语、正业、正命……
弟子乙:是这么回事,但是我一表达的话,别人就会……
师父:那我们爱语呀,多举例子,包容啊,那样调整自己。使用自己的慈悲心嘛,用同事啊,布施啊,爱语啊。
你认为是直心,那不一定是直心,实际是认为自己正确,不见得是直心。认为自己正确,不见得是直心,有时候是一种慢心。还是我是人非的东西。我是人非跟直心道场,没办法划等号。一般的人,我是对的,我就会表达;认为自己不对了,他就不表达了。这是个慢心,他是这种我执、慢心,他跟直心道场真没关系。
直心没办法伤害人,最多伤害的是习气、秉性,伤害不了人。我们要是用是非,就容易伤害人,因为他这个表达的时候就利,就有力。直心它不是有力量的东西,它是引发我们回归的这样一个另外一个特质。这里面,就是这种慢心的潜在的东西啊,慢心的东西比较多。我正确了我表达,我不正确了我不表达,他一表达就很有力量,这个力量实际来自于慢心,就是我是对的,我执。
直心是一个赤裸的心,它没有任何对错的塑造与推动;这个地方(我是人非)它就有这种推动,这种推动实际是骄慢,实质是骄慢。你不表达还好,别人还认同;你一表达别人感觉你干啥,你要说啥,那就是慢心。
弟子乙:那平时怎么来调整?
师父:像这一类东西呢,要真是为了别人,还是同事,就不要表达自己是正确的。同事它的重要性有啥?去除了慢心与对立。对立有种潜在的责怪,这里面有潜在的责怪的东西。同事就不需要,那就不会说我对了我表达,不是这样的。大家站在同样一个角度来审视一个问题,同样地审视,慢心就去掉了。过去讲骄慢,骄是啥东西?就是我是正确的。这是随烦恼的特质,有十个重的随烦恼,它们的特质就是骄慢。这东西隐藏性很强,你根本感觉不到,但别人感觉很敏感。
弟子乙:感觉不到就会伤害别人。
师父:伤害不了人,这个东西最主要就是人感到不舒服,别扭。这个随烦恼的特质就是隐藏性特强,称为随。在你作为中,伴随着一种东西带来的烦恼,就是不舒服,它有暗的一种东西。随烦恼,随。随烦恼,就是暗藏着,你看不清楚,但是它又有烦恼。
它跟这个直心道场有一定的差异。我是人非,是我们人生习性秉性的主力,最主要一个特点。他表达自己人格咋表达呢?——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我不对,我不表达,我不作为了,这就是二元对立的一个习惯。你看这个人也不说多坏,没有;也不说很骄慢,不是,但它又是个慢心,它要培养大了就会骄慢。过去讲七种慢,这个慢是很麻烦的。
弟子乙:我也觉得特别麻烦,在现实当中会随时在伴随着。
师父:因为在这个地方的认知不够,不清晰,似是而非的东西多。做事清晰抉择的人,有他清晰抉择的优势,最主要是直心道场。
这一类的人,一般已经隐没世俗了,不跟世俗人打交道,或者说不在世俗,僧人中这样的人比较多。过去叫声闻嗔,看着像恨心很大的样子,但他不会有恨心,他只是说是直心罢了。这样的人有,但是他慢慢地都从社会上隐退,就是大家会不容忍这样的人。但他自身逾越了烦恼,他只能退居,一说话就格格不入。过去声闻修持的阿兰若处,远离世俗,就是这一类人,直心,他的心里保持着这样。
以前我看老一代出家师父,百十岁了,你感觉跟三四十岁的人一样,那个形象;那性格呢,真是像七八岁、八九岁的孩子,他们是直心。
我对了,表达,这个是一个常态;我不对我表达没意思。我对了我表达,那肯定别人有错,他潜意识有责怪,不责怪也责怪,那别人就会感到不舒服。所以四摄法中的同事、爱语这些东西特别重要!我把这个“事”布施给别人。
我以前有个师父喜欢这样讲:我们能不能这样观察?你看这是不是你的心里更合适一些?这样我们用心是不是方便?他都可以把这个同事,就是大家同事,谈一个问题的方便。对,这个责怪的东西少。
我们身上都有,很多这些东西,无意识就会出现,习气。这个东西是随烦恼,就是自身呢在这个地方用多了,就会自身烦恼,同时又暗藏着给他人带来烦恼,就是责怪他人的一种潜在作用。
四摄法,多熟悉熟悉,跟人交流,多熟悉熟悉四摄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