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十大愿王是佛后普贤所行安乐。这里面没有戏论,都是如实的功德,这里面没有我们自身的业了,只有顺性的作为了。五念门实际是十大愿王的一个并合。它并合修持了,合成五个,干什么呢?让我们能切实可行地来作为!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来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以成就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这样一个方法。
(一)顺性是觉悟的过程
我们谈一个顺性的话题吧。
谈顺性,它就有个逆性的东西,就是我们二元世界,就像手有手心、有手背是一样的,它可以并存。它总是并存的,因为我们这个生命现象就会有这样一个特质。实际万事万物都有这样一个特质。
过去讲佛陀顺性完成一个觉悟的历程,像我们说顺性的东西是个觉悟的过程,那它背过来,实际就是个迷失的过程。
在众生迷失业中总是有逆着、叛逆,总是有乖戾的东西。佛教讲众生心,实际是个乖戾的心,就是拧着的心,他不顺着,他没这个“顺”字,好行乖戾。迷失的生命实际是乖戾性德了,违背了这种好品格。它不是说某一个人,不是说某一个事,也不是针对哪个人说什么好跟坏,实际就是说众生心,一定不是哪个人所执的,这就是共有的。
这些觉悟的过程有它的特质,真就是顺、调柔、顺缘、慈悲,大家都会说很多赞美的东西。我们对佛菩萨都会说很多赞美,实际就是他表现的一些特质。当然很多人接触过藏传佛教,说佛教也有很多像秽迹金刚啊,很多忿怒本尊啊,也有很多这种特定的生命,像忿怒明王啊等等。他是依止着众生心分给予强缘的,这里面是悲心、慈悲,他的骨子里面是慈悲的,来顺应着众生这些相,以更大的因缘令众生心有所依附,或者说歇心休息的一个状态,那是一个特质。
我们常规看到这些现成的运用,那就是随顺。这个(乖戾)呢,是造作,造作形成了这个纷纷攘攘的世界众多现象,就像我们现在这个纷杂的现象。每一个人都在造作的时间,就会意见不统一,做法不一样。
很多人类的生命在搞规划,以求共识,好比说城市规划,群体的共识,似乎也都想达成一些随顺的东西,让人活得更加美好一些、安乐一些。那它这个现成的过程呢,它会有轻安、喜悦、等持等等功德,它很自然地形成了这个;那造作的纷攘杂乱,就会有很多矛盾的东西,不协调的东西。不是所有的造作都是这样子,所以说它就会有一些规范性的东西,像我们现在学的很多东西像哲学,不同的哲学思想它在统筹着一些东西,不同的逻辑思维,不同的宗教,似乎都在规范着这种逆反、杂乱啊这些苦楚,迷失的一些苦楚,似乎都在调整这些东西。
实际一些造作呢有善分,有善的业,但迷失的本身呢,掩盖了我们本质畅明的调柔,掩盖或者说蒙蔽了,这种蒙蔽业称为苦楚。它蒙蔽了,就是遮盖了我们心性这种美好的东西,蒙蔽了明朗的一个心智,那心智就暗淡下来了。
我们试图也在做一些善缘,一些善法,来趣向于顺性,这个是有的,不同的生命都有积极的一面,就是它又想回归呀,这样一个动力。那也有恶法,它强化这种过患,使人堕落,就是生命堕落了。当然也有无记法,就是不善不恶的东西,就是一种不明确的、似是的东西。我们人类生命中这种迷失过程呢,所谓的逆性啊,实际也是一个名称的提示。
那这些觉悟者呢,他真是在这个觉悟法界中,以佛说呢,就是他完成了三个阶段,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光是觉悟,觉跟行为完全能配合起来,完整地整合起来,觉行圆满。一般的我们讲佛陀就是这样讲;讲声闻呢,讲的是自觉,自利;讲菩萨,一般是通过觉他、利他这种行为达成的修行。那么觉行圆满呢,佛陀都运用得到的,就是所谓自觉一切道种智,佛陀完成了一切道种智,佛陀把一切道种智都真正的实践出来;那声闻呢,一般就在一切智中运用实践;菩萨一般在道种智中。
我们常讲的一切智,实际就是对一切都是实质性的一个指导,好比说寂灭为乐,这实际是顺性、不造作的一个特质,那他就会求寂,会真正地去证实这样一个一切智。证实,就会落入阿罗汉这种寂灭的灰身灭智的一个取向;道种智呢,是于处处时时的方便,所以就会有六度万行这样一个取向;佛呢,在一切功德中能圆满一切众生,它这有一点点的差异。所以顺性的,他利用这个现成来回施众生,你看他是不为自求的,不为自求是真实不虚的。一切菩萨他根本不为自求,因为他已经完成了这样一个究竟圆满的、顺性的、现成的回归,回施众生以真实之利。这个真实之利,实际就是让我们在造作的习惯中怎么能觉悟,纷攘中怎么条理起来,矛盾中怎么顺畅起来,把迷失乖戾这种心真正有一个畅顺,就是所谓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总体还是回到了顺性的这样一个作为上来。
实际说九界皆有所逆。像妙觉菩萨还有极细微惑,他们心智中犹如隔纱,看东西就像隔一个纱,没有佛那么明了简洁。这个实际还是他逆性的地方,没有真正使他彻底澄清的东西,像水一样透彻性,纯正起来,还是稍有一点浑浊。
佛陀完全跟性德整合了,他所有的修德完整地整合了,为什么说佛果是现成的呢?实际他就是顺性的,像极乐世界那么多作为等等等等,他就是一个顺性来作为回施众生真实之利,令众生这些纷纷攘攘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所以我们读极乐世界呢,就是一个性德庄严的国土,也是个现成的国土。你看我们说往生极乐世界就可以了,你什么都不缺,十方九界有情所有匮乏的东西,他通过四十八愿的表述,全部都说我这里已经做好啦,都是现成的,来让你这种逆性造作作为的习惯,有一个休息回归。有这样一个回归满足的接引,让我们这种造作、逆性的习惯,乖戾的习惯,有一个轻安、喜悦、等持啊,乃至智慧的方便,究竟印契性德,这样一个回归,这是个很美好的事情。
这个现成我们昨天提到了,好比说无所得是现成的,空性是现成的,一切如幻、缘生缘灭是现成的。你怎么做他就那个样子,这是所谓现成的。我们再看极乐世界是顺性的建立,也是现成的,繁荣无限,但它还是现成的。他表述了一个顺性的,满足一切众生之欲,九界之欲,这就是所需,他这个建立是满足所有十方九界众生的需要。我建立这样一个世界,干什么呢?以表现成、顺性的真实。他并不是说我建立一个国土超胜十方,就是表达很牛的东西,他不是这个。他就是为了接引十方众生的需求,满足你所有的需要,干什么呢?让你歇心到这个现成中,在这个现成中得到歇心,不再造作诸业。
我们知道《地藏经》讲说,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这个逃不掉的,你只要造作,它就是业跟罪。这个不是故意说的,你看是不是,我们自己每个人都可以去审思观察,是不是罪?是不是业?就是你举心动念是不是这些东西,你完全可以去根据佛菩萨的这些说法去观察了解,正思惟啊。就是我们尝试着,顺着他的教诲看看是不是这样。要是这样呢,顺性,随顺现成这种轻安、喜悦、等持,乃至智慧、方便呢等等的功德一定会出生,那我们在现成这个地方就歇心了。
这是个歇心方便,因为它具足啊,这个造作的习惯就有个依止了,要不然我们这个造作的习惯没地方放。实际你不敢放下心,你放心不下,你感觉到浪费生命啊:我这不忙叨,别人不忙叨,这似乎对不起生命啊!歇心的机会没有,理由没有,空间没有。那他就给极乐世界这样一个现成,顺性的一个极乐,来满足一切众生的需要,让我们九界都歇心。干什么呢?歇诸业诸趣,歇这个东西,那我们再去顺性作为。
(二)五念门 顺性起修的纯粹法则
过去讲十大愿王是佛后普贤所行安乐。佛后普贤,这个名字很怪啊,实际就是觉悟之后所行的,有意义的,不戏论的十种功德,称为十大愿王。因为这里面没有戏论,都是如实的功德,没有这种罪业的相续了。十大愿王,所有都是觉悟的人才真正会这样作为,他给我们这样一个标准了。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等等,这里面没有我们自身的业了,只有顺性的作为了,所以称为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极乐,我就把他说成性德,是弥陀的修德所完成的性德的彰显,导归性德。十大愿王就远离诸业与诸罪,使我们导归安乐处。
古人为啥提倡五念门呢?五念门实际是十大愿王的一个并合。大家可以去看,它并合修持了,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合并了,把十大愿王合成五个了。合成五个干什么呢?让我们能切实可行地来作为!让我们切实可行地去实践、去作为。他把它合并了,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来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以成就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这样一个方法。这样一个有意义的,远离一切罪业戏论,这称为戏论,如幻戏论啊。那这是真实功德,所以说“惠以众生真实之利”。
为啥过去把《普贤行愿品》当成一个宝贝呢?过去《普贤行愿品》啊,就是一个国家的宝。大家读过,文字很少,十大愿王的一个解释,一个内容,说若人诵此十大愿王,可以做人天福田,乃至三界之导。为什么呢?它就能令一切众生得真实的安乐、真实的利益。若遇此十愿王,乃至说念诵、点头、供养等等,皆堪做人天福田。因为什么?它真实不虚!真实不虚,没有戏论了这里面,没有杂质了。所谓佛后为纯粹业,这个纯粹性出来了,纯粹的道德、性德。纯粹的性德就是本质的德,已经把它纯粹了,杂质尽除,唯显佛德。行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令一切众生导归极乐。顺此愿王故,做人天福田,这个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不可思议的事情。
那讲这个顺性啊,兜了这么一大圈子,还是讲的是极乐世界,因为大家都是佛教徒,我们来这样讲呢就比较方便一些。它远超了这些方法,善恶无记称为众生业,远超了这个诸罪业的这个事实,使我们来真正地了解五念门也好,十大愿王也好,它的这种真实之利的内容,就是可行、可实践的内容。
以前读十大愿王呢,就是你跟法不契合的时候,感觉这有啥呢?礼敬诸佛这个简单嘛,称赞如来什么的。但在通过对五念门的实践这种过程呢,我们会观察到,第一个远离了罪,第二个远离了众生业。这真是奇怪,因为啥?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你看这都是佛陀,说到众生业只有一个,忏悔业障。十大愿王中说众生业只有一条,就是忏悔业障,后面的请佛住世、请转法轮、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等等,皆是以这种性功德利益来作为相续。
我们自己说顺性起修呢,很容易“Pia”(注:惊堂木拍案的声音)脑袋瓜子就没有个东西了,没有一个依止了。无疑呢十大愿王给我们一个清晰的标志,你可以这样去做。口业炽盛的人可以赞佛;身业勤劳的人呢,可以去礼佛;诸多财富方便的人呢,可以供佛;自以为是的人呢,可以忏悔业障,自他忏悔,忏悔九界皆有的这种蒙蔽、违性这些乖戾的东西,不管是大小,人我的东西,试一试,看看是个什么样的心情。等等所有的作为呢,真就是真实之利,没有任何的一个瑕疵了,纯之又纯,犹如醍醐。所以这一类教法呢,称为醍醐之教,就是真实之利,不给你玩什么似是而非的东西了,就跟你讲真实之利,就是所有生命中,如此作为必得真实之利,这样一个胜行。
因为我们对这个现成啊,尤其宗下这些语言呢,会有一些认识上的不足啊。实际宗下它提示的心,净土呢也没有离开这个心。我们只要说心生十法界,大家这个概念都没有问题的,那这个心生呢,十大愿王是顺性心生,无有戏论。
为啥这么多年提倡五念门呢?有心的人,或者说有理念的人,有兴趣的人,可以下去做一个对比,真是十分地纯粹。经常我会被这感动,因为五念门讲了二十多年,十分地感人!这个感人不是说我装模作样挤几滴泪啊。十分地感动,这个感动呢,经常冲击你的心灵杂质。我们心灵中很多杂质,许多的杂质,起码说我心中有许许多多的杂质,它经常会冲击这些东西,把这些东西让你看得很清楚。
好比说持戒,好比说精进,好比说你有智慧,好比说你有禅定等等等等,你感觉自己都不错了,一看都是杂质。不管是我执,还是法执,这个杂质十分不可思议,甚至在我们生命中要是没有这种感动的冲击的情况下,你根本感觉这些都是美好的东西。所以佛说这些美好的东西称为“珍宝牢狱”。以前读这个“珍宝牢狱”,我心里不爽,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说牢狱呢,对不对?哦,原来是二执造成的这样一个,把你局限于此了,把你固化在这里面了,不就成牢狱了嘛。我们知道牢狱是什么,是怎么建立的。
世尊在《无量寿经》举了个例子,给阿逸多举的例子,说“阿逸多啊,犹如王子,被七宝牢狱所困,其王子乐乎?”他喜欢吗?他喜欢这样的地方吗?“阿逸多说:非也。”不是这样的,他不喜欢。就像这些菩萨们呢,他执著这个法则的一些所谓的实有性,他认为我真有这么做,真有这个法,这个东西就成牢狱了。法是很好的,那你这就成一个牢狱了。
所以世尊取灭前跟阿难说,“阿难,如来所作应作,于十方界中生命自在,若住世一劫、二劫、多劫,不为难事”。不是难事,这不是难哪,干什么呢?让阿难劝请他的。若现在佛住世一劫,我们再过多少年也可以看到佛。佛会住世的,但是阿难这时候就不劝佛,为啥呢?他被八万四千法魔所魔、所困,困在那儿了。他的意识在思维着,回忆着佛所说的法,哎呀,这些显法啊,密法啊,什么大乘法啊,什么声闻法啊,什么这个戒那个戒啊,八万四千都是法,都是佛讲的法,全部都是佛讲的,全部过了一遍。这时候就把世尊三说这个话的过程给耽误了。世尊三说啊,说“阿难啊,佛证得菩提啊,住世一劫二劫不为难事”,一次说。阿难在被八万四千法魔困着,他在那感觉美好着呢,世尊讲的这个多美好,那个多美好。他多闻嘛,他闻了很多法呀,他在那回忆这个,回忆那个,就是被它所困了。这时候他就听不到佛在说啥,一遍、两遍、三遍,世尊说了三遍,他被这个(法魔)所困了,世尊就说,哎呀,算了,“阿难啊,佛三月后当取灭”。
这就是一个法魔的例子,就是他被这个法的实有性、重复性耽搁了。所以世尊说付法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就是为了破这个法实的一个特质,法魔的这样一个染著,令法久住于世。要不然佛就取灭了,你不需要了,你认为听了很多很多很多,你不需要他了,那佛就取灭了。因为佛说法都是未曾有的,他住世就是十劫,说法也都是未曾有的,不是重复的,永不可能重复,他永远不会重复的。
佛就取灭了,结集经典的五百罗汉,称五百结集。五百结集阿难要参与,被大家撵出去了:出去!你有八种过失。其中一个过失就是不劝佛住世,不劝请佛住世。因为大家都知道啊,佛明明这么说的,你怎么不劝请呢?跟你阿难说的,你怎么不劝请呢?这是他重要的一个过失。大家都知道他出毕钵罗窟七日以后,证罗汉果了,去忏悔,然后才去参与五百结集。七日经行证得阿罗汉果,参与了五百结集。
有时间可以去那个毕钵罗窟,也叫“七叶窟”,我们去看一看,那个洞窟里面已经塌掉了,过去是很大很大的洞内的一个窟。五百结集,最少是五百个阿罗汉在这里面没问题,现在是塌掉了,可能是长时间了,洞就塌下来了,进去就很小了,没那么大了。人要是去了,可以看一看,去回忆回忆、感知感知这个五百结集。
为什么会被法魔所困呢?就是人执著了,对法的执著。“这都是佛讲的法呀,我回忆没问题吧?”但是他耽误了这样一个当下的利益。就是劝请佛住世,他把这个当下给丢了,当下丢了,那这就是魔,就是佛讲的也是魔。为啥呢?被实有法的重复成为业力,成为魔难。这个地方我们可以去了解。
那这个纯粹的法则,十大愿王、五念门是不是重复呢?你可以去实践。我在讲这二十年中,感觉到的确是没有重复,因为它的纯粹性,你体会不到重复。它的纯粹性,天天就这一套,但是它就没有重复的感觉,这是我十分感动的!因为你做一个事情久了,或者讲久了,你会感觉厌恶,或者说你感觉到负累。不!不是那样的,因为它的纯粹性,没有这种累的感受。
(三)五念门三业精准 回向成就
大家当然可以去实践,包括十大愿王。我们都知道,不管是显密法中,这是一切法的纲领,不管怎么弄,你离不开这个。那五念门呢,是把这个纲领压缩了。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这样把它合并了一下,使它的可行性,凡夫来实践呢更加精准一些。因为十大愿王我们猛一读,或者不清晰的时间,会有一些距离,但这个(五念门)呢把距离打掉了。众生三业我们都比较理解,这是菩萨声闻的特质,这叫凡圣同修,凡圣同修的特质就是在这五个角度:身业礼拜、口业赞叹、意业作愿、智业观察、方便智业回向。它的可行性,可行性的东西十分清晰。
这个可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实践:我身业礼拜,为什么要礼拜;口业赞叹,为什么要赞叹;意业作愿,为什么作愿;观察,为什么观察;回向,为什么回向。十分不可思议的一个精准的法则,十分精准的法则。就是我没有太多的什么佛学的基础啊,修行的基础啊,它不要什么基础,你身业、口业、意业、智业哪一个对称,你就可以去实践它。择法而行,择一个方法,不是五门都要修的,不是,我择精准的一个法则。你可以去择这里面任何一个对你方便的,去精准地实践。
这里面都有一个缘起、过程、结果,它每一个法中都给你交代得十分清晰:我是什么一个缘起呢?什么一个过程呢?什么一个结果呢?每一个念门中都有这样的三个内容。一目了然,看得很清楚,然后我去实践,所以很精准,十分感人。
因为在许多教法中,没有深厚的佛学基础,就是理论基础,那你交流不通的,不要说实践了,你基础不行啊。这个地方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择取一个法则就可以。有的人就是身业勤奋,有的人口业就是容易机会多,有的人意业思惟多,有的人就是智慧观察能力、正见能力强,有的人呢就真是具有慈悲心,跟人交往的机会多,回向于众生究竟的利益。
这个真是让任何一个有情,不需要任何基础去择取一法,精准地实践,知道它的缘起、过程与结果。这十分地安人心啊,因为啥呢?我知道它的缘起、过程与结果,我实践任何一个东西,我都可以知道它的缘起、过程与结果。
很多东西你是没有办法知道它的过程与结果的,在这个里面充分地给予我们了,在五念门。这真是让我很感动的,因为我以前学过戒,好比说最简单的一个戒律,我就讲一点啊,远方便、近方便、进趣方便、根本,就这四个过程,把一个事情就(分成)这四个过程,许多人学十年就学不通,他运用不成熟。就这个远方便、近方便、进趣方便每一个词的词义,就很要命了,究竟哪一点称为远方便呢?远方便对我们起什么作用呢?为什么称为近方便呢?为什么称为进趣方便呢?为什么说触犯根本呢?每一条戒就这么一套东西,过去人学习很费力了。
我为什么推荐很多人去南传呢?我跟南传长老一接触,南传的一搭衣就是进入那个境界了,场景有了。到南传有场景。我大概是九八年,九八年搭的南传的衣,南传的长老送我了一套南传的衣,因为这种因缘呢,进入这个场景方便。戒律上许许多多的名言,你根本就不知道啥东西。我们的衣都改变过,这个裙哪、什么小衣呀、什么都改变过,你跟它说的根本都对不上号,学了很多年只是个概念,搭上南传的衣了,才有这个场景去托钵。一托钵才有这个场景,身心体会到戒律这么讲的,这么讲的,这么讲的,原来学那么多,就不知道这个究竟什么样子。
在人门前为什么要三默然,不能四默然。三默然因为什么呢?不招人烦恼,又能给人带来机会。为什么只能走七家,不能走第八家?哦,托过钵了,就了解这个场景了。这些东西没有场景,就是很多人学东西没有场景。那这个呢,场景很清晰,身业是什么,口业是什么,意业是什么,智业、方便智业是什么?有缘起,有过程,有结果,十分不可思议!像以前我学戒的时候,学每一个东西,很艰难的,就是这五个场景。当然也学过一点点的教,像以前学过五蕴论,要我们对境这人身体,这个五阴啊、五蕴啊,你就是撕也撕不开,拽也拽不烂的,学得就晕晕乎乎的。
但这个呢就很清晰,你看,他直指。
身业——礼拜,礼拜会有个什么结果呢?身业礼拜阿弥陀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你看,结果有。
口业——赞叹,赞叹他干什么呢?与彼光明智相相应,其过程、结果有。
意业——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过程有,结果有,缘起有。
智业——正念观察,智慧观察,观彼世界,情器世间,主眷二法,令其了知其内涵。它这个地方清晰得很。
方便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成就悲心,于生死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什么样的教化地?把佛的功德和盘托出与每一个众生,成就大悲心。它这个都是很清晰的,就是这个场景十分地精准。
很多法,它这个场景不精准。好比说很多人读经典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等等等讲了,你没有场景。过去人呢,有机制、有场景,我们现在这个力量不够了,就是没有这个力量,但净土这五门里真是给你极好的一个场景的接引,让你有熟悉的感受。身业干啥、口业干啥、意业干啥、智业干啥、方便智业做啥,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十分地感人!
要不然我们得学会随文入观。很多人读经不知道随文入观,实际就是参与法会!我们读《阿弥陀经》就是参与阿弥陀经这个法会,读《无量寿经》就是参与无量寿经的法会,读《药师经》就参与药师法会,读《金刚经》就与须菩提等参与这样一个般若法会。这种呢是十分重要的一些修持。我们现在这个场景意识差,因为心力不及啊。过去人有随文入观的教导、教诲,那《五念门》真是十分精准地在念门中,它解决了这些可行的指导方法,十分精准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实际这是个问题,有时候我们就不知道这个法怎么实践哪?它的内容是啥呀?尤其在不精准的情况下,我们就会失去方向,失去作为的动力。这一点呢,我们有时间可以去接触接触,接触过的也好,我再讲一讲提示提示。
讲到顺性逆性啊,佛陀这种精准的性德契心的方便呢,我们要能找的到了,或者说运用得成熟了,有过一个契合的机会了,那人的心就会得到真正的解放,从我们过去的一些制约与缠缚中解放出来。因为这个缠缚是无形无色的,就是我们的一些习惯意识,看不见摸不着的。它能把你解放出来,这个就跟性德契合,使我们违性逆性的这些习惯作为,有一个顺性的回归。
我试图来讲一讲这个五念门对我们一个支持啊,这样一个性德、信心的一个支持。你怎么来印契自心呢?因为我们要是直接说性德,大家就感觉性德有点冰冷,有点那种凉凉的感觉。说修德,弥陀修德,我们感觉到温暖,因为他这个修德呢,你感觉到更近一些,是作为所成就的,你感觉到体温,这个地方呢你有体温的感觉,有亲切感。所以一般我们讲性德的机会就不容易啊,但这个地方呢,它就彻底安稳,是个平等的东西,彻底;这个地方呢,就是所谓的圆满的东西,表现得充分,容易让我们感觉有体温的机会。这个地方呢,就会有这种容易。我们一听这个名言怎么来信心呢,说修德来印契我们的心性,因为作为所成,我们就感觉一下子就靠近这个性德了。
所以弥陀称为西方接引阿弥陀佛,他这个接引就是圆满接引。不圆满的接引就会造成恐慌,任何一个疏漏的不接引,都会造成恐慌,那个疏漏可能就成为我们自己了,就成你的对境了。
圆满地接引,九界众生咸得往生,这是个圆满的接引。实际他的圆满报德接引十方有情,就是修德所成,这一点呢给我们带来了体温,有温度,有感觉,所以这个接引很重要。
那这个五念门,实际也就是来让我们通过身、口、意、智、方便智,一个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的体验,来了解阿弥陀佛的这个修德,修德的圆满接引的内容、内涵,使我们真正地让这个性德,性德变得温暖了,变得在我们生命中起作用了,来契合我们的心,不再把佛法置于高阁,不能使用,或者埋没于业力海中不能启用,那我们把它启用开了。所以这个教法呢,它一讲就是“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尤其是第五念门中的这个回向门,回向门中说的什么呢,最主要就是“为众生开法藏,广施功德宝”。那我们是很普通的人,一样可以做得到“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这样一个真正的利他之事。我们其他事做不了真正利他人的事。
这就是所谓特定的一个成就悲心,它很奇特的,这样一个方法,我可以把自己本具的悲心,真正地让它显示出来它的作用。因为它是来契合佛的愿望,来契合性德,使这个性德本具的功德,在我们现实的生命中通过回向的修持,真正地做到利他。这是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这个回向门呢,它就可以“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很普通的人,但是仰仗佛的功德,就可以做到这一点。那前四门呢,我们可以完成自利方便。所以这个利他,菩萨以自利所不能行,因为菩萨利他事,不过是自利的一个方便,如此而已。那这个地方可以真正地做到利他事,这个利他事就是性德契心的一个事实,在任何地方不增不减的一个功德,就能活活泼泼的表达出来,运用出来。
这是个不可思议很感人的一个故事,我们在实践中慢慢地了解这一点,去运用这个时间,佛来现前作证。这个话不是见到什么佛陀形象,不是那个说法。我们要了解为什么佛给我们作证?实际就是真正地令我们的心真实安乐下来,在光明喜悦、诸相非相的运用中,得到这个证实。你心真能落地,那颗悬着的心能落地。
这一点呢,这个介绍呢,可以使我们有一个这样的机会吧,或者说一个提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