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念众生是念佛的根
念佛人有一个特点,我们这个特点忘掉了,就没根了。(佛念,)这是根,念佛的根。为什么说佛念是念佛的根呢?佛不念众生,你再念佛,念佛的意义是啥?佛是什么啊?我们懂得佛念了,好比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是佛念,我们了解这个佛念了,我们再去念佛,那你就有根啊,你有依止,你有归向,你有互动的东西。
那现在人的念佛是什么呢?是个空洞的念佛。现在人念佛呢,是口念;心念呢,那就是杂乱的习气。口在念,所谓的念佛不过就是一个口上的功夫“阿弥陀佛”,但心呢,就攀缘,就随着乱七八糟的东西,谁知道是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根!这样的念佛方法是没有根的。就随着自己,哦我这时候很清净,实际这是个妄想;我这时候念得很舒服,我这时候念得很怎样怎样,很相应,这都是妄想。
因为他不知道佛念,就是佛念我们的是什么呢?佛在念我们什么?要丢弃了佛念众生的这个根,那你念的是什么呢?你念的就是你所谓的见闻觉知,你的见闻觉知就是你所念的东西,就是你会在你的见闻觉知上去用功夫。这种有为的业习用功夫,越用越乱。很多人越念佛越乱,口上念得越多越乱,为啥呢?他没有佛念的这个根,就是佛念众生啊。
现在人的修行呢,他不管这个,他一谈就是“我感觉如何”;他没有说佛念众生如何,他不会谈这个的。我们要谈性德如何,那我们就知行合一了;要谈我的感觉如何,你怎么会知行合一呢?你怎么能去相应呢?因为你这个相是时时刻刻在变化的,你这个感觉也时时刻刻地在变化,你怎么会有法益呢?你说我也在实践,有时间会相应,有时间会不相应。那说的都是相,相取,都是自己见闻觉知的追随,你在追随这个东西。我们追逐这个东西的意义是啥呢?就是迷失,你越追它,就越迷失。
那我们要是知道佛在念什么,我们去念佛,很简单地对应,它容易相应。跟什么相应呢?和佛力相应。我知道佛念什么,我再念佛,就容易跟佛相应。要是我不管这个,我只管自己的见闻觉知,那你就在攀缘你的颠倒妄想。
很多人所谓的用功夫,就出现在这个岔口,他认为他这就是用功夫。他是在嘴巴上用功夫,在自己的见闻觉知上用功夫,那越用就越远,那就迷失,追逐就迷失。
说你去观察观察这个共有的东西、这个共性,观察观察本质,观察观察我们本具的东西。那观察本具的东西,有啥意义呢?就像我们站在大地上赞叹大地给我们带来了安稳是一样的,很准确。大地烘托了你的生命,给你带来了巨大的一个生活的空间,那你就能知道赞美什么、跟什么交流。
我们要是没有一个给我们安稳基础的东西的认知,就是佛念众生的内容,我们不知道,或者说不在意这个,你念的东西就是你的见闻觉知。
(二)佛念生命的共性
佛教导我们:我们怎么超越生老病死呢?不是张三的生老病死,也不是李四的生老病死,也不是我的生老病死,是“生老病死”!你在这个共有的因缘上,你就能追根求源地去解决问题。
要有一个人去谈,哎呀这个无为不可思议,令人休息,我的心在无为这个法则上休息了,这么说,在共性这个地方休息了,哦,大家都一样,就休息了。人不休息的是什么呢?想忙叨出来一个名堂,总想弄出来一个动静,那就不愿意休息。所以我们要是去谈论谈论休息,观察观察休息,这个人马上就变了——气质变了,作为变了,依止变了,那就知道佛在念什么,实际说也知道性——共性念,也就是众生念。佛念众生,佛念这个共性。
我们去追随任何一个佛菩萨,都是念的共性。你看,以什么身得度,我现什么身。他念众生的共性,就是你需要、你得度的东西。他才不管你是张三李四、男人女人;你感觉到你是胀了麻了痛了还是痒了,你好了坏了,他不管这个!他管你的需要,需要什么,我来给你什么身,最主要令你得度。他就是在共性上来表述的。任何佛菩萨的愿望,都是在生命的共性那个点上去作为。
我们的表达呢,任何一个表达都在自己的作为上、自己的见闻觉知上。这就是众生跟诸佛如来的一个根本差别!就是现象上的差别。他的现象就是共有的,大家共有的东西;我们的许多现象,就是个人具有的东西,我如何如何。
自己见闻觉知的意义是啥,我们谈论一万年都没有用!因为啥呢?没有解决共性的东西,就是没有解决本质的问题。所以我们谈到生命的共性,你看,释迦文佛,他解决得最简单,解决生命的生老病死。他不光是解决人类的,他是由人类引发出来的。
记载中说他走四个城,看到一个生、一个老、一个病、一个死,引发了他对生命的疑惑。他说我就这样生活,我会不会老啊?这有个老人,大家会不会老啊?说大家都会老。遇到一个病人,说我会不会病啊,大家会不会病啊?所有的人都会有病。死,说我会不会死啊,他会不会死啊?都会死。
那佛陀在他的因地,在他的这个角度上,悉达多的角度上,他就警觉了,生命中原来有生老病死!这个不解决,你天天享受也好,你天天痛苦也好,你天天吃喝也好,你有夏宫冬宫也好,你生活在金中银中也好,你的生老病死怎么办?他考虑的是这个。所以他作为一个觉悟者,出现于世了。
我们都考虑的是什么呢?哎哟我胳膊痛了、我腿麻了、头大了、头小了、头发长了、头发短了、牙黑了、牙白了……我们天天考虑这些东西,能解决什么问题呢?!那我们能不能学佛陀,也去考虑考虑众生的生老病死呢?为什么佛把生老病死给解决了,我们是佛教徒,解决生老病死了没有呢?我们谈论过生老病死吗?大家平时交流,我们交流过解决生老病死吗?交流的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东长西短,谁有本事谁没本事,谁丑谁美,谁高谁低,只有这些玩意儿啊!
说忙碌劳碌一辈子,混到死,就画个句号,自生自灭。就像那个森林的大树一样,长老了,死掉了,倒掉了,谁也不知道有这么个东东,对社会没作用,对自己也没有作用,对这个单体生命也没有作用。没有真正的生命价值的作用,就是生命有价值的作为,没有作为过。
啥叫有价值?释迦文佛、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他们就是有价值的生命,所以我们才去学他们。那我们就要天天谈论自己的这些见闻觉知,自己这一点点的作为,自己那一点点所谓的修行内容,那我们真就空过了一生,自生自灭。那真是芸芸众生啊,真是草贱自己了,草贱生命了。
为什么赞叹佛陀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为什么给他赋予这么多名号?因为他念众生的这种内涵是不可思议的,是广大的,是圆满成就一切众生的,于一切众生作无畏施,就是无上信心的一个布施,无上功德的一个布施,就是顺性布施众生以究竟的法义。
在这个点上,我们要是走不出来这样一个现象,就是我如何、我如何,真是很难去碰触众生如何、生命如何。我们一天不思维众生、生命如何,我们就走不出自我,就只能说自身的见闻觉知。在这里面,你用功夫用得越多,你就越笨拙,越辛苦,越麻烦。
(三)净土的主题:佛念众生,众生念佛,知恩报恩
佛念众生展示大地的作用。我们一定要了解佛念众生,不了解佛念众生就很麻烦。
所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反复就告诉我们这个:“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不相违远。”就像一个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她是念念不忘的,她不是故意做的,她会念念不忘,心里一刻也不要离开,一离开怕孩子出现生命的危险或者说出现什么障碍,过去叫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这比喻就是佛念众生。要知道佛念众生的内容是什么,那我们再去念佛,就简单了。这是个大话题。
大家常谈“知恩报恩”这个话题。这个知恩,就是佛念,佛念些什么。佛愿、佛心,我们要知道这个了,就知恩了。你要是不知道这个,你怎么知恩呢?知恩报恩,报什么恩呢?念佛嘛,这是念佛——佛给我们有恩,我们念佛恩,念佛给予我们的恩。那我们就能明佛愿,融入佛愿;能融入佛愿,那你就知恩报恩。
所以净土的主题,就是知恩报恩这个话题,谈论的是知恩报恩。佛念众生,我们要是不了解,我们去念佛,你念什么佛呢?经典上举的例子就是: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现在人都是单向的修行,就是单向的我如何、我如何……永远就是这个我如何,我感觉如何,我做得如何。一定是我们自己太熟悉这个音声了,自己也太熟悉这样一个思考了。
那我们现在要知道知恩报恩这样一个特点,就是知道佛念念众生这个恩德。佛念我们众生的恩惠是什么呢?你看,“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不是个恩惠呢?虽然这句话反复说,一定要认知它。
我们要是不知这个恩,或者性德之恩,念什么佛呢?实相念佛、取相念佛、依法念佛,三势念佛离不开这个,离不开知恩念佛。知恩,一定是知佛所念、知佛愿。我们不了解佛所念,我们怎么作为佛教徒,很奇怪啊!你跟佛学什么你都不知道,你学的什么?很多人认为他自己在修功夫。
那我们要知道佛表达些什么“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表达性德也好,那我们在这个念佛的过程中,就会有真正一个用力、得力的地方,那就有信仰了,信仰的内容有了。你天天说你信仰,你没有信仰的内容,你空念佛,你嘴巴“嘟嘟嘟”阿弥陀佛,心里打着妄想,说着自己、找自己的感觉,我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或者为了自己健康,等等等等,你没有信仰的内容。为自己怎么叫信仰呢?!这一点大家要看清楚。
没有信仰的人,一定是苦海无边!没有信仰就是迷失嘛。信仰能安顿人心哪,一定要知道信仰会安顿人心。你看,有信仰的人,不管什么灾难来的时候、战争来的时候,他有安顿的东西,他有信仰的依靠。
所以我们要了解我们的信仰内容,就是知道佛在念些什么,我们就能了解我们的信仰内容。我们去实践这些信仰内容,就能知恩,就是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内容呢?你怎么安身立命呢?能了解这个东西了,那你不是就安稳下来了嘛,身、心你都安顿下来了。极乐世界安身、安心,因为往生彼国嘛,你可以在这个现缘中,顺性来观察生命的作为、生死变化,来给我们安身立命。
所以知佛念、知佛恩,很重要,很重要。
我听的基本上大家都是拼体力的,中国人的修行是拼体力。我一天就磕三千个大头,这就修行了。这叫修行吗?这叫信仰吗?我一天能念多少声佛,这是信仰吗?形式上算,内容上不见得算。要是发心不相应,那就不算。
所以,这个知,知恩是个很重要的东西。净土他用的就是知恩报恩,,就是知佛念众生的这个方便,给众生的方便、恩惠,我们再来念佛,就能得到极大的安乐与相应,就有相应的内容与安乐的内容。
净土离不开知恩报恩,就是离不开佛念众生,众生念佛,这样一个修行。他的缘起就是诸佛怎么念众生的,阿弥陀佛怎么念众生的,我们怎么去念佛,这样一个修持。
我们要了解生命的生老病死,我们才有处理生命生老病死的机会。这一点,我希望大家一定要认清这个知恩报恩的重要性。知恩报恩十分重要。
(四)念佛易行全在佛念
大家一定要在知恩这个关键口上要了解,就是所谓的佛念。佛念,十分重要!佛教就是恩惠众生啊!他这个恩惠众生的内容是什么,我们要知道;他惠利有情的是什么,我们要了解——佛念。
所以佛心是啥?实相真相,佛愿的方便。佛愿像大印一样,能把众生的性德给印显出来。我们一定要了解信仰的内涵,来给予我们一个安身立命的法宝。
信仰的内涵很重要、很重要。第一个我们要知道佛在念我们念什么,给我们一些什么内容呢?他用的什么方法呢?他的根本的这个体是什么呢?心体嘛。心为体,愿为用,佛念是相,现相啊。惠以众生真实之利,就是他的现相,利益十方是他的相。佛心是实相;实相,真实跟亲证。我们要了解这些内容。
作为一个念佛者,他易行在什么地方呢?易行在佛愿、佛念。为什么说佛念众生不舍呢?因为性德不舍,性无取舍。所以他念众生,那就没有取舍;没有取舍,就是全摄。叫全体大用,九界同归;全体大用,性无取舍。所以呢,易行就在于佛念。因为佛念众生,依性修持,无有取舍的修持,平等安心。那这个就是平等安心,这个里面有平等,这是本质,本质无取舍啊。
那这个佛念的内容是这样子的,一个现相,他就易行,我们这样做,就是易行。易行在于佛念!关键上的关键一定要注意到,这个易行,易行的关键,一定要知道,全在佛念!要不然我们的信仰,很奇特、很奇特地去丢失了。
关键一定要知道:全在佛念!不是我念什么,是佛念什么!所以近代的印光法师提倡《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我也希望我讲那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家都学习学习。他圆通在什么呢?全在佛念!就是“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不相违远。”全在佛念这样一个缘起上、殊胜缘起上,就是唯佛是念,这样一个缘起上。
我希望大家读一读《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尤其是那个亲闻,大家读一读。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教我念佛三昧,就是教我“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不相违远”这样的念佛方法!大家在这儿一定要决定;不决定,我们不知道这个易行,易行在什么地方。
信仰能给我们安身立命,没有信仰的人,的确是无依无靠。现在来个非典,来什么肺病,那后面的战争、什么灾难,多得是。那咋办呢?生命变化,你怎么变化,都是变化,对不对?生命怎么生老病死,就是生老病死。那我有信仰,能安身立命!没有信仰的人,他怎么安身怎么立命啊?看现象,战乱就是战乱,障碍就是障碍,什么颠覆就是颠覆,烦恼就是烦恼,没有易行的东西了。所以,这个信仰就是易行,易行的依止。
所以我提倡大家有个弥陀信仰。信仰是易行,信仰他的关键在于佛念。所以说我们这个信仰弥陀、弥陀信仰,挺重要的。大家可以观察,可以了解。决定在信仰上、信仰的内容上去观察了解,一定要在自己安身立命中负起责任。
——2020年1月29日慈法法师斐济课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