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们在学佛以前,受世俗教育与影响去争取、争斗,是个正常普遍的现象。但一定要知道这是一种欲望,是无明业习促使的,了解这一点,通过教育、传承去学习实践,达成对佛愿、对正见的择取,真正落实到佛愿上,真实安心。
(一)观察世俗愿望 抉择真实安心
弟子:都说要随顺无所得和空性,那么这个和世俗工作所需要的工作激情和目标设定,是否冲突呢?因为世间的工作目标和激情原本就是建立在强烈的个人需求上,那么在工作中,该如何行佛子行?如何思量这个问题?
师父:需求,愿望,我们讲过这个东西。像佛的这些大愿啊,愿力产生的一个作用。实际我们平时谈论的是一种欲望,或者一种希求,就是需要,对吧?一种需要。这个心愿,就是我们自己一些发心认知,可能就有一些差异了。
一般我们表达的,可能是这个玩意儿多一些,因为啥呢?这个东西离我们最近,欲望、需要呀,或者说一种缺失啊。某些东西缺失了,就需要去得到一个补偿——我们作为的动力,想补偿一种东西。补偿呢,就去争取、奋斗。所以我们在世间的作为中,就有许许多多相互的挤压呀、排斥呀,或者说相互地有一些……尤其是争取、奋斗这两个合理的口号呢,实际它潜在的东西,表现(的)是这个内容。它是一种缺失、补偿的心理,这个地方肯定是有很大的世俗动力。
过去说过,我们不排斥这个东西,不排斥它。因为在世俗愿望中,你说让人去掉世俗愿望呢,这个人不跟你交道了,他不打交道了。要是说不让我完成世俗的作为,那他潜在的意识呢,他就排斥。
说这个发心呀,人要明白自己的这一个过程,想明白自己的发心,明白自己人生价值。这里面也可能有世俗的东西,有那种双重性的,出世入世可能都会有。这个发心,就是我们怎么来制定这个方向,怎么来认识——出世入世的一种认识。这个认识一旦决定了,可能我们就会去抉择了,人就去执行了。这个呢,肯定是我有个什么心愿的一个认知过程。我们在没有学佛之前,早期的欲望就是一个天然的事情,一个自然的状态,大家都会这样。那通过一些教育呀、引导啊,像我们说的意识形态的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教育引导,那会产生一种愿力。
佛教说这个愿力呢,它讲的是个究竟的教育,就像我们谈它是顺性的。因为这个性呢,是它的普遍性。好比说空性是它的普遍性;不可得,这都是衍生出来的,不可得、无自性,都是它的衍生东西,现成,普遍意义,普遍状态等等。一般呢,就称为愿力了,我们会把它安上一个究竟的说法。所谓的究竟,实际就是安乐了,安稳了,不再增减了。因为本质它就是一个现成安稳的东西、不增减,所以这里面有一种正见,正见的作用、戒的作用、定的作用、慧的作用。就是觉悟者所证道的这种特质。
实际世俗呢,我们要迷失其中,不能说是正道。在这个迷失的过程中,心愿什么都迷失,这是一种迷失的状态,迷茫的一个状态。所以我们现成的东西呢用不上,就是本具的东西、具足的东西用不上;用不上了,我们就造作,没问题的,那自然就造作了。有的人说我在修出世的法则,实际也是用造作来的,就是认为自己造作出来了一个什么。
那本具的这个安乐住呢,是个究竟的作用,过去说佛亲证。佛亲证这样一个究竟的作用,他那个证呢,是通过顺性的大愿来使理事一如了。他真正做到理事一如,做到性修的这种融汇,真正彻底地、性修地融汇,没有隔离了,理事真正地融汇了,我们称为佛的亲证。一般说叫大自在,大安乐啊,大圆满,大智慧等等,大雄大力。太多太多这样的赞美了,实际这个赞美影响不了他。因为他是本质的这种,实际就是法界性。那我们怎么赞美呢?你就是把所有世间的现象赞美了,你也赞美不完。因为他有无量的……含纳无尽。
我们世俗的一些欲望啊,需要啊,缺陷呐,那我们人呢去奋斗、去争取,这个呢是没问题的,它会造成一些利益之间的争斗啊什么的。因为它是一种需要,需要有占有的、潜在的东西,包括名利。有的人:我不要物质了,但我要名,他也是一样地占有的一种需要。这个呢,它会补偿,补偿这东西呢,常规的奋斗啊,争取啊。我们都知道有争有斗,利害关系就出来了,得失就很分明了,那人就会在这个地方去潜在地有一些争斗啊什么的,伤害啊等等会出来。我说的是这个常态。
那心愿呢,就是人要真正地有个什么愿望的择取呢?有一个什么发心呢?有一个什么样的价值呢?那当然呢,也可能就产生一种结果。这个结果一般是阶段性的,因为它不究竟啊!这个阶段,我们可以把它分成若干个,就像在不同法界、不同的生命状态,它都有阶段性,这个是这样的,没问题的。就是你说那个动力(指世俗愿望)在这个地方要运用,我们常态呢,是允许的。通过教育,因为教育中有宗教教育,有社会教育、道德教育,不同的教育来源,就会带来不同的生命、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造成不同的择取、不同的执行力。
佛教常讲的这个愿力,我们现在基本上谈到的是佛愿。声闻、菩萨也好,就是九界都可以在这里面包含着,就是我有不同的誓愿做不同的事情。那真正地说愿力,就说佛愿,因为它是圆满的,究竟的,如实的。如实,就是实相的表达,那机制不一样了。这一点大家可以去认识。
实际这也是一种所谓的无明。整个社会就在这样子的,就是没有教育,人都有这种东西,不用教育,生下来都有这种不同需要。好比对饮食的需要等等太多物质的需要,对生存的需要,很自然地都会有,不需要什么教育。
像我们现在提倡净土,或者说我们大家受过教育认为的这样一个究竟的作用,你可以认为它不究竟,你可以找出来你认为究竟安乐的东西。像这一类,我感觉到就是,一个是天然性的心性的东西,一个是真是教育也有关系。大家去审思,说佛愿不是究竟的,那你找个究竟的,也没有问题。就是我们可以用佛愿之外找究竟,没问题。
因为我遇到一个菩萨,他就说这不究竟,佛愿都不究竟,佛的修德都不究竟,我说那你找究竟的去。因为它这是究竟的作用。单说性呢,他没有作用力的表达,那他就会出现一个断崖式的表述,这个地方他会出现断崖。你找不到东西,因为他没有内容。
我遇到几个法师,我说你那个更高明的东西,或者你说佛愿、佛的修德不真实或不究竟,那你找个真实的东西。他表达不出来,他没有内容的。纯说性德是个啥东西呢?所以我们说它是一个作用,究竟的作用,佛亲证了这样一个究竟的作用。这一点呢,要是单谈性德,就容易出现断崖式的、没有内容的一个状态。
因为经常跟这些,有的人认为自己是学禅宗的,就会说一些空;有的人认为自己(学的)是个很高明的法则,是空前绝后的一个高明的东西,都谈论过。有的人不谈佛证得的东西的时候,单独谈这个东西(性德),没有所依了,就感觉到是断崖。你交流不了,你找不到内容,他们自身也找不到内容。一谈呢,没有内容,就是泛空,就有断灭感,你听他说的话都是断灭的,没有内容。断灭容易造成人的迷茫,容易回到无明上去。
所以说,我感觉到佛愿呢,有教育的层面,有宗教教育的层面。像基督教、伊斯兰教,其他宗教,也都认为他们的上帝、主、大我是亲证的。我不知道,因为我没有受过那样的宗教教育。但我是依止性德与修德的这种实践过程去了解它的安乐处,它的安乐是真正的安稳处,是真正的所谓实相,实相的一种不断地实践与认知,那感觉佛愿是究竟的,是一个没有缺失的东西。
这里面有宗教教育,也有区域文化的东西,这一点,大家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当然我希望,我鼓励大家,去真正地、完整地去实践、学习,不要似是而非的。这个完整性特别重要,你要是不完整的做法,就会似是而非。
从我自身的认知,是的确有佛教的传承、传承的影响。我受到了这个传承的影响,在这个地方呢有这样一个实践。
因为这是个很普遍的社会现象,就是我们学佛了,就排斥这个东西(世俗欲望),你排斥不了,最主要要跟它接轨的。因为我们以前受的世俗的这种影响,我们的心理需要,就要争取啊、争斗啊,这个很正常很正常的,特别普遍的。这种教育,我们这一生心中在用这个东西,很正常的。还真不是一个人、某些人的东西,是特别普遍、特别普遍的。
但是一定要知道这是一种欲望,是无明业习促使的一个作用。了解这一点了,我们就对心愿啊,对教育啊,对正见啊,这个向往,我们就会来择取。那我们观察来观察去,真正就会落实到,我说的是负责任啊,那你真心就会落实到佛愿上,落实到究竟的作用上。我们真正对自己的心与生命负责任的时候,那就会落到这儿,所以这是个真实心。我们不能否认它这里面的宗教特质、民族特质、区域特质,有这样的因素。我是因为这个传承的影响呢,得到的一个直接的体会。
我以前跟他们说,要是我早期遇到印度教,也可能我就不学佛教了,因为它更人性化,它(人性化)这个地方的引导与抉择更多一些,那你很容易就进入人性化的教育了。人性化教育体系一旦完整了,那你就人性化了,就在人性化中了。那这个地方你这个愿望呢,它可能有天性、修罗性,也可能有菩萨性,这里面的东西太复杂了。
虽然是我感觉到——我自身是一个真心的落实,我也希望大家有个落实。啥叫落实呢?就是你自己在这个地方再也不会颠覆了,就是真安心,真正地安心了。真正地把这些东西都过滤过了,真安心呢,他没法造作、没法推翻了,你尝试着你也推翻不掉,你否认不了它。你找角度,找其他宗教啊,找其他理论,找些什么,都去实践过,但这个心动摇不了了。就是这个真实地落实呢,是我们特别重要的一个实践!
为啥我提出这一点,并不是让大家对宗教产生动摇,不是这样的。实际这个如实的表达,我感觉到大家可以看看自己思想所依,你依止的是啥,你的心愿是啥,你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力量。
某某提这个事情,我们虽然多次讲过,我感觉要把它有一个没有区分的区分,区分以后的融汇。佛法的融汇特别重要,融汇不是混淆它,是了解它的作用力所产生的状态。大家没有必要盲目地排斥,在自己心中建立自己的意识、习惯,或者说信仰、不信仰的一些特质的防火墙啊。就是那个阻隔你的交流,或者阻隔你的学习,或者说阻隔你的成长,那个是没有必要的。我表达这个,我感到就是把我们生命中潜意识、意识中的一些阻隔,给有一个调整。这个阻隔很厉害,这个阻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现在讲防火墙,或者说是自我意识的一个保护与屏蔽。
这一点,大家可以从我分析的一些角度,也可以在自己思想的角度上去观察。最重要的,这个东西呢(指单谈性德)可能是在作用力上有一定的屏蔽状态,在它的实质上,这些东西都是名言,实质上一定都是名言。就是为啥那些说了义教的人容易说这都是……或者说“啪”,推到性德上去了;说它的体,就一下容易出现断崖式的思维,你考虑不到了。因为我们的这个取向心啊,取作用的这个心呢,就会一下掉到死角里去,没有内容了。
(二)了解欲望修持状态 令心业明了
我们实际是可以去有任何的思维空间的、观察空间的,都是有意义的。我感觉到佛陀的这种解脱啊,这个大自在,他不限制你任何东西,不限制你的,你要能承担自己思想的任何一个——实际就体现任何的一个角度,它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所以这个法界,法界啊,法界观讲的就是这个内容:我们要是贪婪无厌的时间,你去体会饿鬼;你好斗嫉妒,你就会体会修罗。没问题的,我明确我就跟修罗对应,反而能令自己心业明了。我在做啥,我感知啥,我很明了这个事儿。这称为法界性,法界的作用,法界的作用力,是很独特的一种实践。
在佛的应化教育中呢,就推及人这样去做。好比说我嫉妒心强,就不如极力去发挥这种嫉妒心,但我要明确我在发挥这个嫉妒心。我这个恨,我就把它恨到极处,又是个什么结果,但要知道自己在用这个仇恨,那样会产生地狱业,那种毁灭的火在焚烧着,你去纯粹地体会。那天人的放逸与娱乐,长寿与自在,那你就去体会,他们生命这种福德的安逸等等。
它这个呢,是心愿的一个引发,反而使自身明白了生命的作用,而不是自身的,我自己是个什么东东。他明白了生命的妙用,发挥了生命多角度的、多功能的实质内涵,那就找到了生命的价值、真正的价值,他这个究竟价值的究竟作用力。他真正地跟性德的契合,造成了天衣无缝这样一个结果,那他就是理事不二,这样一个一如的特质。所以这里面有空性,有空性的作用,不光是单谈空性的一个泛滥,就是断崖式,或者没有内容的一个泛空。所以说呢,称这个是法界的庄严,像极乐世界最重要描述的是法界的庄严,就是性空的作用,就是性德的作用是啥呢?发挥到极致了就是极乐世界。
这一点呢,我们要能去了解了,那往生极乐世界自然就会成为一个心愿。我们的选择会落实在这个究竟安乐上,就是你的心真会落实了,那我们就真安心了。真落实了就安心,什么也颠覆不了的。颠覆不了,那你得大安乐。这个安乐呢,真安心呢,你去体会这些东西。这一点呢,欲望的变异谁都知道,心愿的择取我们都有徘徊,或者说没有敲定。
那真正地在这个东西拿准了,产生愿力的作用了。真正的愿力在佛那儿,我们可以看得到;菩萨们也可以看到一部分;声闻能看到自身那个角落,就是个体利益的一个究竟,称为究竟解脱。阿罗汉就称为究竟解脱,佛也是究竟解脱,但阿罗汉他缺一个悲心,就是所谓多方位的、全方位的作用。那声闻就没有展示出来,说声闻自利啊,断灭慈悲。就是他对其他有情他不管了,自己证得这个究竟就行了,这个如实的东西就可以了,所以我们汉地的佛教给它判成小乘。就是谁修谁有利益,谁不修算了。
大乘佛教它有它的特质,鼓励、激励、展示,让大家去引导这个实践。就像药师佛讲,说:“设我来世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光明照耀无量无边世界,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令一切众生如我无异。”这就是大自在!他并不是说我这个单体生命证得,是令一切生命如我无异!那阿弥陀佛这个“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一样是大自在,不光自己这个作用力在自身生命中起到了完美究竟,他在一切生命的推动、交往、认知、听闻中呢,也使他们回归到这样一个如实的利益上来。那这就是所谓佛的这种圆满心、大功德心、大雄大力,过去赞佛啊,就是这样赞的。
我们通过这样一个表述呢,实际就对法界有个认识。一般说欲望啊,说欲界有情,被欲望所使。我们就是欲界有情——人类。欲界有六道众生,这个欲界天呢,就是欲界之极;再往上升一格就是色界天了,色界中就没有六道,只有色界天;无色界只有无色界天。那欲界天就掉到欲界之极了。所以说很多人去修欲望的满足的时候,就是修天的功德,他们就去把天作本尊,好比说把忉利天作本尊,是什么结果;把妙音天、大梵天作为本尊修行,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把四天王作为本尊修行,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那就是欲望的修持,这都是有的,这都是可以的。
那当然呢,也有所谓去修愤怒啊、嫉妒啊,等等等等很多方法。那你说我去修那个,实际就是了解这种状态下的特质感受与果报的一种状态,让我们整个了解生命的这种广大的内涵。现在我们一般情况下,就会在某种执着下、某种习惯下、某种特质下呢,把自己当成“我”,就是所谓的我执。我执是极小的,浩瀚的法界中犹如一尘埃。你就把那当成全体用,越当成全体、坚固,你就越苦。
你把你当成钻石一样的密度,那你就更苦,很容易焚烧掉。钻石会自燃的,为什么?它密度太大了。过去呢,为什么西方人对钻石迷信呢?因为钻石有自燃性,就是特别好的钻石,反而会自燃,他们把它当成神器。所以西方的巫师呢,就特别用水晶、钻石来观察过去、现在、未来,来演幻神变。它就会自焚,因为它的质量、密度太单一,太纯正了,它就会自燃。
所以我执有时候过强了,就会自燃,就会伤害你,或者就会消耗你。所以佛陀在佛的教法中,对这个执着呢,对去除我法二执的一些教育就多一些。他这个多呢,实际让我们的心啊,真正地能现成一些、轻松一些、喜乐一些、安稳一些,体会到这个东西的时候呢,慢慢趣向于佛愿。因为他在里面体验中呢,这个佛愿慢慢地就成型了,它的完整性、真实性、究竟性等等就展示出来了。
像我们在学佛中,慢慢地就会体会到不是一定要、我一定要像佛一样怎样怎样,是佛的功德不可思议,他这种自在、安乐不可思议。我们用自己的识心、我执是涉足不到的,那就这样一个引导,让你去体验。所以呢,佛法的教育重在于体验,就是亲证,它特别重视这个亲证!这些所有的道理就是让你去体验的。你要不体验,这就形成了一种空洞的理论了,就是一种闲话,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种闲言剩语了。这呢,作为一个给大家的供养提示。
(三)依止传承 做无畏说
某某可以再看看有啥死角,大家也可以谈一谈。
我没有方向了,我有啥动力呢,没有啥动力做事了,这种占有欲,奋斗的这种习惯性。是啊,人他想象不动了,我要没这个还得了啊,对吧。我不争,咋办?就那么一块蛋糕,这么多人都在争,我也得争。就是这样一种意识习惯。
我们谈到现成这个东西,它有一个麻醉剂。我昨天看到一个出家师父谈这个无因果的问题,这是个忌讳。好比说顺性,他把这个顺性就放到无因果了。实际顺性就是个因,那它会产生顺性之果,这个没有问题的。顺性作为会产生果的,佛就是顺性来作为的嘛,它是有因果的。
很多人认为你这谈顺性、谈佛愿,是不是没因果呢?怎么没有因果呢,是有因果的!因为我们随顺佛的这个果来作为因了,果地觉为因地心,它一样是因果,因果互彻。
这一点呢,很多人就比较固化于世俗受到的教育怎样,就是他比较坚固的这个东西。坚固的时候就会偏执,我们要能不坚固它,完整地去看它,就是认真、正面、平面地看这个问题,就简单了。
像念佛人呢,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因果很清晰,这是没问题的。像我们念佛,不管他的愿也好,他的所谓的修德,念他的国土,念他什么眷属功德,这都是因,必然会产生对应的一个果。这个一点点问题都没有!
就是他们有这个因果辨,说你这样不是无因无果吗?一说到顺性,他们就把它放到断因果这样一个断灭见上去了,实际是有因果的。顺性是个因,逆性也是个因。所谓逆性造就了六道、三界,这都是逆性而来的;顺性呢,产生了佛、菩萨、声闻、缘觉。都是有因果的。
这个法界没有离开因果,实际法界讲的是因果关系。当然我们最主要可以去实践、观察、学习、了解,这个东西可以去了解。逆性造就六道,三界的这个特质,实际我们每天都在造,我们每天都在用。那顺性成就的这种觉悟法界呢,我们也在学习、了解。这个(逆性)呢,是我们常用的;这个(顺性)呢,大家只是在学习、熏修,有这样一个方向。实际我们常态就是这样,这是六道众生的常态,这个要注意,这是个死角,说句实话,很多人在这个地方挺迷茫的。
我看到很多讲经法师,带了一批一批的徒弟,对因果上就不敢去涉足,一说就怕出现问题,就是昧在这个因果上了;要不然,一顺性谈就断灭了;一说事相就迷失在、就昧在因果上了;说性德呢,就会出现断灭见、顽空见。这很奇特,这种割裂模式很奇特。
后面我跟一些法师交流,我了解的,他们就是自己的识心自许的一种说法。要是真正明白因果呢,了解这个因果呢,它的确是个传承,这跟想象没太大的关系。传承中它有几个方面,像经典、师教、冥授,也有体系特质。有的人呢,就是我不是受哪个人的教育,他有体系性的,有一些体系性的特质。传承,我们现在用的经典就是佛的遗教,师承,师教。
冥授,就是种种生命,还在通畅着呢。有的人跟天通畅,有的人跟声闻通畅,有的人跟恶道众生通畅,那就是冥授。体系性,就是他自然进入,好比说我们自然到中国了,到中国了就学汉语,这是体系性的,区域体系的特质。好比说我们到斐济了,你也可以学汉语,也可以学英语,也可以学他们当地的语言。那这是个体系,就是这个大的环节、环境会给你带来的一种东西,会有这个。过去像一些大师们有冥授,就是跟佛菩萨的直接交往。
很多人都读过智者大师讲《妙法莲华经》这样一个例子,他的老师就跟他说,“法华一会俨然未散,我等同会同坐啊。你看你了解不了解呢?”那智者大师通过十年的闭关,就了解了这样一个境界。啊,原来真是这样子的,就是现在的法华会还没有散呢,说四十二小劫中俨然未散,就是法华会现在还正在开着呢。你看他这个是啥呢,冥授。就是其他人看不见、摸不着,也不知道,但是他们通过一些特定的福德因缘,冥授,这个呢是有的。过去说梦授啊,什么授啊,什么启示啊等等等等,实际就是这一类的。
像要是有传承呢,他就不自许。这个自许呢,多缺失,就是缺失多、畏惧多。他说“哎呀,我可能说的不对啊,我可能说的更好啊,我这一次讲得怎样怎样啊”等等,说这样的畏惧话。那传承就是无畏说,没有畏惧,他不能迟疑,他不能似是而非,他拿来了是啥东西就是啥东西,很简洁。那这个地方(自许)就多缺失、畏惧。那传承,它就不是这样,很真切、无畏、条理、次序、准确,因为有出处。这一点呢跟大家谈一谈。
因为对因果的认知特别重要!要是没有教授啊,我以前在学习中感觉到要是没有师教,这个自许的东西,就是我想象的、我认为的、我自身体验出来的,就是这个地方缺失掉了,跟很多人交往就会有畏惧,就会说话似是而非。经常你会在这些说法的人中,你会发现那种自许。但我们一旦找到了传承,不管是哪个传承的依止,都会做无畏说,决定没有畏惧。尤其这个无因果的问题,念佛人就很容易受到这个攻击。你依果地觉为因地心,那“你不造作了,那不是没因果了吗?”这实际是很逆性的。
那我们就要看懂它,它这个地方这个造作,最主要是这个造作跟逆性连到一起了,这样一个因(逆性)它会产生三界六道,这样一个轮回的果。那这样(顺性)的作为,这个因呢,它就会产生佛菩萨的觉悟法界的这个福报,这样一个果。这都是没有离开因果的,因为这个十法界唯心造。这个唯心造,这个造呢,就出生了逆、顺二法这两个法则。一切唯心造,那就产生逆、顺这个特质,那就产生了十法界。
因为我们前面学习过心理架构、心理架构的作用,实际就是在说明这些东西。我说这是一种宗教教育,大家也应该……反正我讲的这个教育是有它的特质的——传承的特质。提到传承呢,我们就可以看得到它的这种经典、师授、冥授、体系、区域等等这样的特质。
那有没有超越逆顺的呢?有,过去叫无记业。逆者为恶,顺者为善,所谓的善恶无记,这就是世间。我们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就是在善中趋向于顺;恶就趋向于违,违逆。那这地方呢,中间有无记业,我们可以去观察了解。
所以说,还是没有离开因果,这样一个因,这样一个果。那我们这个择取呢,这样能看到生命的一些特质、一些架构,我们来择取它的作用,它的作用就是它的结果嘛。那我们怎么来择取这个作用呢?我们怎么来落实自己啊?怎么来安心啊?
实际就是在这个果上怎么安心啊,所以佛教安心为要。就是我所有的修法都离不开这个安心,就是真实安心,或者说如实的安心,没有虚假的。过去叫金刚心,这地方就是不可毁坏了。《金刚经》中讲的,实际都是金刚心,也称为般若心、实相心、涅槃心、自在心,说巧一点就是感恩心,挺多的,佛教这些词挺多挺多的,很多很多的。那我们说三界六道的这些特质呢,大家也很亲近。大概是这样一个体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