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阿弥陀佛真是大悲慈父,你真依靠他、感恩他,接受他的恩惠,接受他的给予,人会很感动。不接受,没有来源,源头就会枯竭。净土教法这个特质——易行,就来自于阿弥陀佛无量无边的支持,报德的支持,内誓外愿的支持,尤其是他的外愿。
(一)报德回施,难信易行
谈论净土特质的时候,我们讲过,印光法师说“特别”,特别在什么地方?很多人提出来佛力、自力,这是最重要的因缘了。
差距很大,这个东西。我们自力的这种千差万别,相貌、作用,都不一样。相貌千差万别,那作用也是,作用力亦如是,千差万别。自力,是有这样一个千差万别。但是佛力,佛力与性德力是一如的。这个地方呢,一如性,这是很大的一个差距。所以说它特别,就特别在这个地方,因为它要在这个地方起步。它在一如这个地方起步,就是果地觉,果地觉为因地心。果地觉的特质,是一如的,或者是顺性的。这是个特点。
自力的说法,不同的思想、角度,不同的感受,等等等等,知见,太多太多了,简直是不可称量的内容。自力是没法称量的,繁杂。这个呢,称为娑婆界的特质。
所以净土教呢,来自两种来源,称为二土特质,二土!有释迦的特质,有弥陀的特质。就是二土的讲法不一样。这个(弥陀)重在报,这个(释迦文佛)重在化。
因为娑婆世界要化这么多东西,怎么融化这么多东西呢?应化。“千处祈求千处应”,观世音菩萨是应化的一个特殊表现。应化,你需要啥我给你啥,千江水千江月,是应化。谁需要,就照着,他就显示出来了,但显示各有不同。虽来源是一个月,就是这个一如而来,但是真是千差万别。露水珠上都有月亮,大海里也有月亮,你拿一碗水也有月亮,就是这么纷攘,就是这么多内容。这是应化,释迦文佛有应化教育;那弥陀呢,有报德回施。这个二土施教都是有的。
大家比较接受的是应化教育。因为啥?易信,此处易信。因为应化教育是顺着你的心说,顺着你的角度说,顺着你的力量说,顺着你的业报说,顺着你的感知说。易信,但是很难行。为啥呢?这些东西你来打包就难行了,这纷纷攘攘的说法,让你来打包,来作为,来全部体验一遍,就难了,就难行,就太纷攘了。你要把这些东西,所有的东西都要去经历一遍,叫久劫修持,过去叫三大阿僧祗劫的修持,纷纷攘攘的。所以一般呢,这个地方很容易信。因为我站在我自己的角度,给我接受的东西,我怎么不信呢?所以称应化教育。
弥陀的教法就不然了,他是报德回施。果地觉为因地心呢,是报德回施,这是他的特质了。“设我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这就是佛的一个回施。“设我成佛道,名声传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这都是他的回施。我以名声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令其大安,给予无上大利就是用名声,这是他的回施,就是他给予的方法,他给予的方法!他就通过这个简单的音声来印契,称为音声佛事,印契十方有情,以名声接引一切有情。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有大名声在社会上,大家都会奔着他去。就像近代的这些大德们啊,名声一立,大家就会蜂拥而至。这个蜂拥而至呢,实际就是音声的一个传递。他有啥内容呢?你到了,你才知道他有啥内容,他给你传递什么。
报德的回施,是一个特例,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这样一个教诲;释迦本土的一个教诲,应化教诲。这是一个十分特别十分特别的地方,这一点要是撕不开呢,特别地麻烦。释迦佛的这个教育呢,应化教育,人人生信,没有不生信的,但是行为起来,并不容易。因为那是释迦佛累劫修持来的,他没法一次回施你。这个(弥陀)回施呢,是报身佛回施,就是他把他的依正二报圆满地回施给有情。弥陀传递的是这样的教法。
那释迦文佛呢,他应化于此世界,他这个就是应化教育,所以称为应化身。应化呢,所有的东西都是易信,易信。
这个报德,因为你没有对称性,所以说它难信。我们思想中或者说修为中,没有对称性,所以就难信,就是你脑海子里面没有这种现成的东西。除非你歇心了,就是我们所有的造作歇心了,你所有的造作休息了,那你有信的机会。怎么信呢?所有的造作休息了,就是信顺,顺、随顺,这是个随顺之机。我们造作的时候,根本没办法去随顺别人,你自己一套你满满的,你根本不可能随顺,佛来了,你也不会随顺他。歇心呢,造作停止了,那就有随顺的机会了。所以净土难信,只有随顺之机,九界难信啊,不是说我们这一界难信,九界都在内了,不是说哪一界有情,这是个特质。
看他们争论,就是表达的这个东西,大家回、回……都回到这儿了,又回到这个易信上了。所以说大家都往这儿套,没有办法超越自己思想的这种知见的圈圈。知见,就是引经据典的,寻找这个易信,说着说着大家有共同语言了,哇,什么弥陀教、什么圆满,这都胡扯了,我们一定要修啊,一定要苦修啊!因为这苦修,大家认同啊。努力啊,大家认同啊。我也认同,说实话,我也认同。这样抓得住,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啊。这苦修,就回到这儿了。
这个的确是难。这是从苦入乐的修法,从暗入明的方法,这个没问题的!但是,他会把这个给否认掉,兜一圈子,否认掉了。的确是难行,不是不允许你做,这就是难行。这个难行呢,可以做不可以做呢?可以作为的。要是我们在这个歇后、歇后,在这个地方真正地生起正信了,那我们再去行此难行呢,难亦不难,这时候的难呢,就不难了。为什么呢?他有支持了,有报德的支持。这个呢,就是转身处,过去称为。不转这个身呢,就是以苦为苦,难行苦行。这个呢,难亦不难了,那就称为易行了。
举个例子吧,就像有资产的家族,这个家族有无量的资产,就像佛经上那个长者喻一样。长者喻,就是他的家产富可敌国,有这样的支持。一个孩子成熟了,你去作为,这个家长给你一个许可。什么许可呢?你可以尽兴地做,你想怎么做怎么做,尽兴地做,我来支持你,支持孩子的这个尽兴作为。
那再一个,没有家长的孩子,贫瘠、一无所有,他去作为,他也是尽兴作为,尽自己的力去作为,但是他没有支持,他贫就贫了,苦就苦了,难就难了,卡壳就卡壳了!这一类的人就是难行苦行者。
这一类的人(指有家产者)呢,难亦不难。这个难呢,是对这些贫穷的人讲的。所以这个长者子喻说,视天下一切有情犹如一子,一切有情犹如一子。我们读读《妙法莲华经》,佛视一切众生视若一子。一子,像一个孩子一样,就是我唯一的孩子,我把所有的支持都给予你。那这个报德呢,就是所有的给予。
干什么呢?并不是说不让你作为了。很多人说,噢,我就不作为了,我就可以胡来了。不是这样子,他一定要让你去作为,在给予中有报恩行,不是败家子。对,给予了,我们报恩,报什么恩呢?把这个难,不作难事了,有支持。你再作为的时候,失败也好,什么也好,你都知道这是如幻的,你能了解这个正见的支持,正见的支持与物质的支持。极乐世界就是物质的支持,正见的支持就是一切如幻这样一个支持。那这个支持呢,是源源不断的,性德海中流出报德,报德这种圆满的给予中流出的。这两个法则呢,即心即是也好,心作心是也好,都是不可思议的,这个是不可思议。
那我们这个,我就是贫穷,我就得不到支持,我就把自己挤牙膏,行不行呢?就是从苦入苦,这的确是苦,修了以后还是伤痕累累,你就是达到那个目标了,你也是伤痕累累。你的自尊心、意识、身心疲惫,一定是这样的。你在这个给予的支持下,你一定是感恩的,感恩戴德的。因为一旦到因缘不行了的时候,你就知道这里面不得了,这里面有这种不可思议支持。
“感恩戴德”,可以说是净土法门特定的一个知恩报恩的修行方法。他没办法不知恩报恩。因为啥?他到任何一个困难、艰难的时候,支持都来了,不会伤害他,不会减损他。
但这个贫得一无所有的,就得不到支持,因为你认为自力嘛,我自己如何如何。我们自己就是个贫瘠,有限就是个贫瘠。执著就是有限,有限就是贫瘠,这个贫瘠就会让你伤痕累累。不管是做人、做事,还是修法,你一定要把自己弄成个什么样子,一定会伤痕累累。
不管是任何人、任何事,我们可以观察,不局限于自我或者他,我们去看看历史,看看修行者,看看作为者。
那报德的回施呢,它这个是难信,但是我们要歇心,就有随顺的机会,就能入功德,你看前四门都是让我们歇心入功德的。礼佛是歇心,赞佛是歇心,顺佛愿是歇心,观察佛的国土是歇心,歇心我们自己的业力,就是所有的造作。观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依正二报,这是个不可思议的事情。
你看《往生论》中都是观察极乐世界,他没有让你说“这个人的果报,那个人……”,那么纷纷攘攘的东西,他谈不完,他干脆就说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不谈其他的。干什么?让大家在这个一如的功德中,正觉华化生,一味的功德中融入法性海、阿弥陀佛的报德海,就是愿海,我们称为。
这是很大的差异,这一点呢,要是用不好呢,就是我就是个贫子,我就自己来,这个有限的东西就把我们制约得很苦。
因为这个是源源不断的支持,正见的支持是无尽的,弥陀极乐世界的报德是不可思议的,那性德呢同样不可思议。上上根性的人呢,他就直了性德了。他不是说我自己有限的一个执著,不是这样子。因为性德海中实际就是法界妙用,过去叫华严世界等等,法界的妙用。这是很独特的一个状态,那有的人直接就归到这个地方了。
那我们大部分人呢,在这个圆满报德的支持下呢,就是心作心是的一个依从。我这个心呢,歇不了心,我随顺!我用随顺的方法,随顺弥陀的依正二报,来入彼界——莲花化生,不再胎生了,所谓的胎生就是自力。我们作的业就像个胎胞一样,就会把你包起来,你就会选择是畜生、是动物,还是天,还是什么修罗等等。我们自己会选择,那就是自力,自力的选择,自力的一个趣向。那这个趣向呢,有限,起码是有限的,一生欲圆满是不可能的。
他这个阿毗跋致来自于什么呢?阿毗跋致这个不退转,就来自于佛的依正二报的回归。我们融入大海,就不枯竭了,就这样一个说法,这样一个性德海的回归,报德的一个回归。那不在我们自己的执著、善恶、凡圣上用功夫了,善恶凡圣一定会退转的!
这一点呢,大家可能是要了解这个报化二德的差异。
那为什么没有说法身呢?实际性德海中显示法身,法身永远是一如的。利根性的人呢,闻法就入了,就像六祖大师那样的人,他闻法就知法身方便。所以他就去掉相了,什么众生相、什么寿者相,什么相搁这儿都不成立了,这就是法身,清净法身佛。他就直接就有法性妙用,那直接就歇心了。说皈依觉、正、净,这讲的法身佛,连圆满都不讲了,应化更不讲了,只讲法的作用。
实际净土偏于报德说,但它回于法性究竟安稳。究竟安稳,就不再造作。
这一点呢,我们要是能认知了呢,就是法、报有异,法、报、化的这个差异,我们要能认识到了,就很简单了。能认识到,大家去善于运用,就不矛盾。
(二)顺性无量,滋润自心与世间
还说那个长者子喻,有支持作为,与自身这一点点力量的拼搏,完全是不一样的。像很多努力的这个教育,实际就是没有强大的支持。这个强大的支持呢,努力就变成一种享用,来善用这个支持。
努力这个东西,就是感觉到枯竭了,你要怎么样去挣扎一样。这个努力教育,在我们华夏大地真是普遍,可能我们从小都接受的这个教育。很多成功人士也说努力,实际他们知道他们得到什么样的支持他们才成功的。成功的人要没有官支持、没有权力支持、没有什么支持,这个努力能成功吗?可以拿出一万个一千个人试一试,看看,要是没有这个强大的支持,你能成功吗?再奋斗你能成功吗?
我们人世间可以看到,可能说我们去努力得到一个支持,这还能行。说我努力去做到一个什么状态,这本身是个方向的迷失,方向很重要。所以在十法界中,这个互助、支持的东西特别多,会引发感恩。
报德的教法,就突破这种无依的东西。所以说阿弥陀佛是我们的导师啊,他是个布施者啊。他有内誓外愿,为大施主,是他对外在的受用,“为大施主,救济诸群苦”,这是他的外愿;要是这样做不到,我誓不成正觉,这是内誓。“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救济诸贫苦,誓不成正觉。”你看这个所依,是佛的誓愿,跟我依我自己的业力、我自己的妄想,我自大,依自大、依妄想,那完全不一样。
自大、妄想是个什么呢?苦处。告诉你,一定是苦处!不管是谁,一定是个苦处,一定就是苦。
那这个所依呢,我们要是于无量劫,以弥陀内誓外愿为所依呢,就是依愿,就清晰明了,清晰明了。依这个(自己的业力),不管是谁都很苦;那这个(内誓外愿)所依,就很清晰、精准。所以他这个恩德所施啊,惠利于众生真实之利。佛就发了这么个愿,这就是佛。大家不信他呢,他说“我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如一子,把你当成孩子看,你可以依靠他吧?我们都做过人子嘛,我们可以依靠他。
那我们依靠自己妄想是什么呢?是个什么东西呢?什么内容呢?实际就是苦业。这个就是挣扎,就不断地挣扎,内心的挣扎与作为。那你依这个,就越来越轻松、越来越安乐,并不是没作为。这一点呢,十分重要。
我们把这东西摆在这了,大家自我可以选择。
我在这儿用过力,我也用过力,专门用过力,就是有意地用这种东西,很辛苦,容易枯竭,特别容易枯竭,容易干枯掉,就是你用用心力就不及了,就做不到了。这个地方呢,就越用越轻松,因为它会滋润你,滋润自心,当然也滋润世间。所以有父母的孩子是个宝,无父母的孩子是个草。我们把自己当成草也行,草民嘛。实际阿弥陀佛真是大悲慈父,就是所依,你真依靠他,你感恩他,接受他的恩惠,接受他的给予,那人就很感动。我们这个呢,就不接受,没有来源,源头枯竭了,就会干巴巴的。
这一点呢,净土教法它这个特质,这个易行,就来自于阿弥陀佛的无量无边的支持,报德的支持,内誓外愿的支持,尤其是他这个外愿。救济诸群苦,大施功德宝,给予真实之利,这个是特别重要特别重要的环节。
这个地方呢,它是顺性的,我反复讲顺性的这个无量,大家要去关注它。顺性它是无量,它不枯竭。我们自身的成绩也好,作为也好,是有限的,一定要注意这个。不管我们是哪一个角度,自身的这个成就总是有限的。有限,就容易枯竭、制约;无限,就容易解放,让你越来越轻松,越来越广大。我接触的现在这些大居士啊,大法师啊,为什么称为大呢?我称为自大。枯竭,聊着聊着,哎,不知道说啥好了,做着做着不行了。开始真是很大啊,很高大上,没有相续的东西。为什么不相续呢?被制约了,被这个自大、被这个大制约了。苦楚、苦痛!我自己也经常会陷入这种东西。
那要是随顺佛愿呢,随顺法性呢,随顺空性、幻化、无所得呢,人突然就解放了,又开始一个天地了,又有一个开始了。
弥陀教法很独特,视一切众生视若一子,视一切众生视若父母,视一切众生视若自己。阿弥陀佛真发的是这样的愿,他在经典里他不断地讲,视一切众生视若一子,视若父母,视若自己,就是为了给大家做所依的这样一个誓愿,来接引一切有缘,接引一切有情。
他这个说法呢,实际就是来感恩世间的。我给大家推荐《大方便佛报恩经》,大家可以看看,说世间唯有一人在报恩,就是佛。佛在报一切众生恩,佛是感恩人、报恩人,佛是报恩人。因为他把天下事、十法界的事行过来了,他知道什么恩惠来自于哪,来自于业力,来自种种因缘,使他觉悟了,使他圆满了,他是报恩来了。
《大方便佛报恩经》,大方便从哪来的呢?报恩中来。所以说我们这个净土教法就是从恩德中来,惠予众生真实之利,来报众生恩,来表达佛真正的成就,就是视一切众生视若一子,视若父母,视若自己。我们能不能做呢,先不管,我们能学多少学多少吧,先学着,实践着,学着,实践着。把大居士这个“大”字,大法师这个“大”字呢,变成一个随顺,就特别有味道了,有生活的感知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