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念众生

点击下载音频

弟子:师父,去年的时候,师父集中提出、强调了“佛念念佛,真实安心”这个话题,专题组就发心在《菩提眼微信平台》开一个专栏,专门讲“佛念念佛”这个主题。前面把“总持咒”的专题做完了,接下来就做“佛念念佛”。想祈请师父就这个话题,给栏目组的成员开示一下,大家以一个什么样的发心来传递这个专题,也再次祈请师父就“佛念念佛”的话题,再给大家开示一下。阿弥陀佛!

(一)顺性体验佛的自他二种受用

师父:来传播佛念众生的这样一个念佛法门的实质内含呢,菩提眼小组或者大家组织很有意义。我们每一个学习净土法门的人,都应该关心这个问题。要是我们不了解“佛念”,我们念佛就很空洞。我们不了解佛念众生的这个内涵,或者说实际的作用力,那我们的念佛基本上就是识心念佛。这个识心念佛,就是我们意识中,我们这个染识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推动,让我们去念佛。

那你要是了解了“佛念众生”给众生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利益?或者说佛念众生的这个效果是什么?我们一旦了解这个了,那就是真正地念佛。这个念佛呢,就有顺性的体验,或者说有“大慈悲、大智慧、予众生作安慰”的这样一个实质内涵。因为佛的愿力无外乎是为了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安住于清净道业,或者说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这样一个生命本质的体验,一个深刻的体验。

我们来学习净土这个念佛法门,不了解佛念众生的方式方法、效果效应,那我们就等于是徒有一个念佛信仰的虚名,或者说实践念佛法门的一个虚名。这个问题就这么严重,就这么严肃,就这么严格。要是我们观察不到这一个点呢,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或者说,就会走一个很迂曲的道路。

许多人念佛为什么念得没有味道,为什么念不下去?学净土很多年没有安心,没有真正给自己的生命带来一个顺性的、彻底的改观,或者从本质上来作一个改观、调整,而是还随着业流、识心、好恶去作为。因为关键不了解“佛念”,不了解佛念众生的彻骨彻髓的悲心,不了解佛念众生的这个大雄大力的大愿,不了解佛为什么立此重誓,就是自受用与大愿摄化众生的这种所行的方便,不了解。

所以我们过分地在自己的念头上用功夫,所谓的功夫成片啊,所谓的一心不乱啊,就是在自身的那个见闻觉知上用功夫,而佛力、性德力,佛的愿力摄化众生,无有遗漏的这样一个教育、这样一个认知、这样一个观察,没有!结果呢,说是念佛,实念自身的业力;说是念佛,实在是在念自他的业力;说是在念佛,实在是在交流自己业力的见闻觉知、他人业力的见闻觉知,菩萨、声闻、缘觉、了不起的大德、善知识的见闻觉知,没有念佛。因为什么呢?没有了解佛念众生的根本功德、利益、状态。

那就造成了貌似在实践净土,貌似也在念什么“一念法”啊,什么内誓外愿啊,他只是念了多少遍。很多人跟我说,我念了多少遍“一念法”,我念了多少遍“无诤内誓”,我念了多少遍“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我说这个东西呢,你要是不去看到这是佛对众生顺性作为的一个根本的力用,你不看到这个是佛接引一切众生、安稳一切众生的一个法印,你去念多少遍,还在结缘,还是在念自身的爱憎,念自己的感知,念自己的取舍,就是念你的一个意识取舍罢了,并没有了解真正地融入佛的愿力、佛的摄化、佛的这种佛念众生的受用,就是所谓的自他二种受用。

内誓外愿的受用是什么?佛内在的受用与展示予众生的受用,是些什么?他的作用力是什么效果、状态?运用在自身、有情身上是什么样一个效果?他是怎么展示这种内誓外愿,就是自他二种受用。他展示这个受用,才能引发众生忆佛念佛的这样的一个所谓的“其佛本愿力”,就是佛的愿力推动我们念佛,佛的摄化推动我们念佛,那是完全得到了一个改观。什么改观呢?就是我们众生念佛、忆佛,必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真果真。

那众生心在忆众生心念,那你还是众生心。嘴上虽然在念佛,但是心地里还在忆众生。为什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上那样讲呢?“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不相离远”,为什么会那样讲?“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不相离远”,就是我们了解佛念众生,我们去念佛,这是有意义的,是心心相印,就是“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

近代的印光大德讲:这实是念佛的一个最上教法,或者最方便的、最直指根本的一个教法。就是“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不相离远”,这是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的一个内涵!

但我们就像孤儿忆念一个东西一样,那念着别人的妈妈,别人的母亲,不亲。念来念去还是孤儿;念来念去还是无所依托;念来念去还是迷茫、徘徊;念来念去还是不安稳,那就不是如母忆子地去忆念母亲。所以说呢,近代的印光法师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个著作放到《净土五经》中来,以引起我们来知“佛念念佛”的这样一个实践,知“佛念念佛”的一个实践,这才是传承的一个实质。

(二)知佛念,福慧两足尊

那你说,多少法师都说你要念得功夫怎样,你要持戒啊,你要精进啊,你要做好人啊,你好人都不是你怎么能念佛啊,等等等等。这跟佛念众生不相应。这样的要求都是自身的要求,都是世俗人的要求,修行人的要求,证悟人的要求,而不是佛给予众生真实之利——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的佛愿,不是佛力,不是顺性之力,它没法跟你对接。好比说,你修行的功夫怎么样啊,必须得有一个有功夫的人带着你,那要么佛住世,要么圣贤住世,你才能有成就。

那现在呢,我们这个时代,以凡滥圣,以次充好,现在的圣人遍大街,超佛的人遍大街,所以说现在就是一个混乱的颠倒时代,自己尚不能行持的法则,到处与人传施。我的的确确问了许多传播这些修功夫(的人),修什么持戒不持戒、能不能往生,这样能往生、那样不能往生,我就问他们,你能不能往生?一般都是不能。我问他们,能不能做到功夫成片,能不能一心不乱?做不到。

我说,你们自身都做不到,你给别人讲,你是在扼杀自己,还是在扼杀别人,还是制造混乱?没人说得清楚。但是他们又不敢放弃这种世俗的认取说,因为这个东西,世俗人认取啊。怎么认取啊?善人往生谁不认取,对吧!持戒的人往生,谁不认取;精进的人往生,谁不认取;念到念佛三昧的人能往生,谁不认取;一心不乱的人能往生,谁不认取;功夫成片的人能往生,谁不认取。世俗人都认这个账。

但是没有贤圣带领,你怎么知道你证的是不是功夫成片,你证的是不是一心不乱,你证的是不是三昧?现在这些东西,有没有人跟你亲切的指导,他自身证到这个状态,来给你传递这个法则?没有,他传递的是什么?

要是我们不了解佛念众生的内涵、功德、利益,我们没有这个体验,我们妄谈是净土的实践者,那可能真是挺夸张的。“你不是说人人观世音吗?”对啊,阿弥陀佛的愿望是人人观世音、人人阿弥陀、家家阿弥陀,对吧!他因为啥?他普摄一切啊,他顺性展示这样一个佛念众生的、印契众生心地的功德啊。那我们要随顺这样的一个功德,我们也能印契众生啊。印契一切心,就是依法印契。印契一切众生,心佩法印,以无上心来印契自他,那这不是念佛吗?是不是呢?大家去体验体验。

啊,我念了十万遍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口干舌渴地,我什么也没得到,你说这是念佛吗?“法师,我真念佛十来年了,为什么我儿子不发财?我儿子以前还是个正职,现在被人弄成副职了”,这能是念佛吗?现在大量的居士问的问题,哎,还是这一类。“师父,我真念佛了,我姑娘为什么还有病?她怎么会离婚呢?”……我真是没有办法去批评,我说,哎,我们耐心点念佛吧。我们真来念佛,念念佛。

前几天,有给我发信的这么说:师父,阿弥陀佛真了不起,阿弥陀佛的愿望真了不起,阿弥陀佛功德不可思议,你老人家的功德也不可思议。但我缺钱啊现在,你跟我说个迅速发财的办法吧!我相信你说的那个阿弥陀佛,但是我真的缺钱。我说:你真老实,你真可爱,真让人赞美,对,挺老实一个人。

忆佛念佛,念“佛念众生”的这种顺性印契众生的功德,顺性予一切众生的功德利益,实际是让我们启用福慧两足尊的功德的,你就知道你缺那钱不算事儿了,你就会笑,笑着面对你的债务,或者面对你要花的钱,要做的事业,你会藐视这些东西,因为你有无量的时间,无量的空间了。因为福慧两足尊,人会得到一个法界的许可、法界的给予、法界的空间的,会得到福慧两足尊的一个善巧。因为给了你一个法界,有福有慧啊。因为你知道佛念众生的内容了。《妙法莲华经》那四句偈子:“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那就是两足尊的一个缘起呀,那就是佛种啊!

我们知佛念,就能获得佛如来种性,那你就知道,哦,原来我们是拥有一个法界的,不是几千万、几百万、几十万,或者多少个亿,有多少钱,这都是有限量,不管多大,都有限量,都是有生有灭的。阿弥陀佛这个佛念,启用无量光寿,是没有限量的,那会给你巨大的法界空间,巨大的福报空间,那你就不会被那几个小钱逼迫,也不会被那几个小事儿逼迫,也不会被你眼前的一些利害关系逼迫。

我遇到这些居士,苦口婆心地给我发微信,一发就是上千字,你读读很辛苦啊,说到最后就是:哎!我实在需要健康啊!我太多病了,我真念佛啊,我怎么就是不健康呢?念业力是他的落脚处,念金钱是他的落脚处,念名利、念自己的子女,发财、升官、不要离婚、要有好家庭……嘴上念佛,心里打算的都是这些东西。意念钱财、事业、感情,嘴上念佛,那效果会怎样呢?

这是人之常情,能理解,我也能接受,但你不是念佛啊!他前面讲了很大一篇,很赞叹阿弥陀佛,也赞叹这个法门,也赞叹你这个法师这么讲。但是最后,那我要的是:我子女的感情啊,我子女的事业啊,我自己的身体啊。说一大堆话,最后那话才是真家伙。我看一段这么美好的话,我说这太了不起了!再看最后那一句落脚的地方,原来这是内容,这是内涵。

这一类的菩萨们,到底问题出在哪儿了?就是不知道佛念众生。佛念众生些什么?佛为什么令一切有情那么尊重、那么顶戴?因为他们顺众生的究竟心性了,顺一切众生最平等、最安乐、最真实的那个法性了,他们做到这个样子了,大家才去顶戴他,向他学习,实践这些法则。我们是不是应该关注这一点,不关注这一点,又回到那个地方了。

“那药师讲的嘛: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求富贵得富贵、求官位得官位啊。”我说这是个诱饵,这是一个引导的方便,是让你归入无上道的方便。他说“那不是骗子吗?那不是骗人吗?”所以说很多仪轨是啥呢?就是通过你的这个因缘,导向无上道,给你究竟的功德与利益。因你的小小的欲望,给你一个极大的福德。怎么叫骗人呢?

所以说,我们就不得不给大家提倡,佛的内誓外愿我们要熟悉,就是佛的自他二种受用是什么?我们要关注这个,而不是我念了多少遍。大家一定要深思熟虑啊!我们要去深思熟虑“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而不是我念了多少遍。深思熟虑他的这个平等无诤的心智的守护——自受用,就是清净无诤、平等无诤的一个内心的受用,我们要去观察、了解、体验这种受用,而不是我念了多少遍“无诤誓愿”。念了多少遍,也是为了让自己的心去这么思维、观察、了解、体验,而不是我念了多少遍。

念南无阿弥陀佛是开启本具无量光寿清净、圆满、无碍地运用于现行,这样的一个提示。你念一遍,这样提示自己观察了解。那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心里不安、你烦躁、你要钱、你等着权力从天上落下来。你黄金一垛一垛的,你这样念,不更烦躁吗?

(三)随顺佛的愿力,才能念佛

说句实话,我早期讲净土的时间,九十年代一色乎的都是要功夫,没有人敢提出来异议的。持戒念佛、读经念佛、善法念佛,没有异议。谁敢说个异议的话,那拍死你。九十年代,我讲的是啥呢?就是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我就讲了这个,我就这么断的文字。别人批评啊、骂啊,什么的都有。

都是要功夫成片啊,你不功夫成片,你怎么能往生啊?你不一心不乱,你怎么能往生啊?都是这么讲啊!所以那时候,我一边讲着持戒念佛,一面讲着阿弥陀佛执持名号,阿弥陀佛摄化众生、佛力摄化众生。因为一定要用持戒念佛,自己方能不被打成魔鬼。你单独讲“佛念众生”,你就成魔鬼了。

基本上都是一个音声,大家去查查那时候的资料去。我这样讲那也是千锤百练啊,哎!那文章多的很,骂人。那为什么呢?因为前面主导这个法则的人群都这么讲,这么讲呢,信众多。就是所谓的持戒念佛啊,一心不乱啊,功夫成片啊,信众多。不好实践,但是可以有作为的内容啊,就是别人说抓得住啊,看得见啊。佛念众生看不见啊,认为。不理解,我不理解他们,他们不理解我。我说你们这样念佛就是纯粹念自己的业力,什么念自己修证不修证,念自己如何如何,境界如何、功德如何、道德如何、用的时间如何、吃多少苦受多少罪,这一点意义都没有啊。

一直到德山师那个沙弥去世。他真就认为的是修行到如何如何才能怎样啊!真是把我打蒙了。那对我打击是真大,那就是一个晴天的霹雳啊,就真认为自己不修行就不能往生,自己不修行就不能得到法益,那修行还得一定要一餐饭、不睡觉。他坚持了一年,把自己弄成了一个癌症,他认为他自己没有修行还是,拿命弄。

所以我不得不认真地给大家讲啊,我们是念佛啊,是随顺佛的愿力才能念佛啊,随顺、体验佛的誓愿,我们才能念佛啊,要不然你念的是什么佛啊?你是口头佛啊?你内心打算的都是世俗啊,都是自我意识啊,都是自力、业力的纠结啊。我认为像德山这样的菩萨,真是了不起了不起的善知识啊,我感觉到他真是观世音,不是观世音就是大势至菩萨应现在这个世间,就当头一棒,你在这个地方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迟疑与保留。

这真是历历在目的东西啊,人拿命去表演的。德山就在塔院烧的嘛,在他三十五周岁那一天,他弟弟跟他弟媳来,那一天我们举火烧的他。我一说点火,火把一点起来,天降大雨,从来没有那么大的大雨,就像直接天上倒水是一样的,就像电影棚的倒水一样,不像是自然的雨,那伞直接都变形了。德山去世的时候,天上下雹子,就在他死那一刻,天上下雹子,把鸡足山的整个树木枝叶都给砸的秃秃的,动静很大啊,我说这还不足以提醒吗?!

所以我们这个忆佛念佛,最重要的是忆念佛的誓愿、誓愿的作用,念佛的誓愿就是内在的受用与众生的受用。这两个受用要细致地观察、了解、体验,反复地观察体验,这就是忆佛念佛。忆佛的这种功德、誓愿的功德、念佛的功德,传递法界,自利利他,这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净土法门的实践者、守护者、传播者。要不然,我们就口中念佛,心想贪嗔痴。

忆佛念佛、忆佛念佛,念念《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那几句偈子,“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不相离远。”那众生心忆佛念佛,当来现前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啊,入香光庄严嘛,如香熏染。

我们要是不去体验佛的功德、佛的愿力,你心里想着你世俗的需要、你世俗的愿望、你世俗的妄想,口头念佛来满足自己世俗的妄想、世俗的愿望,那跟忆佛念佛有没有关系,一定要问自己啊!

我以前跟很多人交流,我说佛菩萨的愿望,先以欲勾,后予无上道,就是借着我们的小小的私欲,给我们一个无上道,是最大的便宜,最大的恩惠了!但很多人认为自己吃亏了,受骗了,那我感觉这人真愚昧得就没办法再愚痴了。是不是呢?大家观察啊。

《药师经》第一个大愿是什么呢?设我来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光明照耀无量无边无数世界,令一切众生如我无异。一定要听好啊,他最重要的誓愿是让一切众生如药师佛,像药师佛一样,光明照耀无边无数世界,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能普利法界一切有情。他给的是这样一个誓愿。

那大家关心的都是,“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求官得官”,都冲着这些愿去了。行啊,冲着这些愿去,佛给你有仪轨啊,你要做多少幡、多少盖、多少佛像。你从事业上去作为,来引发你的福慧的投入,唤醒你福慧的展现,那是因果报嘛。你心里那个因就是个贪,你怎么能有贪的结果呢?不可能。你不是顺性的作为,它展示不出来。

这个,要是没有信仰的传递啊,没有教法的传递,真是很麻烦。或者说,用世俗心去取佛法的文字相,他就把文字翻译成他的贪心满足的一个机会了。有没有满足呢,能不能改变命运呢?能,但你一定要依教诲去做,你不能投机钻营。我以前接触很多人——修准提咒的,说修准提咒能改变命运。我说人要是对自己不满,命运改不了,不从圆满缘起的角度去起修,改变不了命运;用残缺的心修行,满足不了自己。

就像很多人去国外生活,国外求学一样的,骂中国人,骂自己的国家,骂自己民族的恶,卑劣。很多去藏传、南传学佛法的人,骂汉地人,骂汉传的法师,骂汉传的民族,汉传的国家。哎,这真是奇怪!就是用世俗的心去攀强缘,用诋毁自身、赞美他人去攀强缘,这样的修行绝对一事无成,这样出去做人,绝对做不了一个富有的人,也做不了一个改变命运的人。

要赞美自己的民族,赞美自己的国家,赞美自己的本有的东西,去参学,去学人的长处,不应该诋毁自己的民族,诋毁自己的国家,自身所在的人群。就像我们自己修行一样,不能用诋毁自己来作为修行的缘起,你可以反思业力,忏悔业力,但不应该诋毁,诋毁的意义没有的,很苦,很矛盾。

不诋毁众生业,并不是说是埋没于此,是要觉悟,要审思它。要审思它,要去审思、观察、了解这个东西,这真是要命的地方,希望每一位善知识,都要去善知、善识、善用这样一个法则,而不是泛泛地去口头念佛,心打妄想,给别人表现着自己是一个修行净土的人,实际是贪财、贪利、贪名、贪情感、贪身体,这样的一个贪图事业,这样的一个迷失于世俗业的有情。

要有那个过程也不可怕,有这个过程我们要反思。我们是不是真正的念佛人,是不是真正地在念佛,真要审思了。真正的念佛人,知佛念众生,了解佛念众生的内涵、意义、力、力用,我们去随顺体验,这就是念佛。我们对念佛要有一个相对准确的认识,或者慢慢的准确的认识,或者一个纯粹准确的认识,我们就不再走那迂曲之路,不再耽误自己宝贵的人生。

(四)顺性展示生命,实践究竟安乐的法则

这个东西呢,有时候积习难返呐,就是人贪图名利、情感、身体、事业的这样的心啊,在人们心目中充塞了,所以说你让他忆佛念佛很难。那就看看自己是不是自身需要。我们要观察,是需要念佛,还是继续需要这些世俗的东西,这些世俗的东西给你带来的是苦、是乐、是安稳,还是带来的是痛苦、迷失、不安,要观察了。这个东西又不能去强求什么。

那我们对待这样比较顽固的有情怎么办呢?要念佛回向,哪怕天下的有情都这样,你也要念佛回向,况且还真不是这样子的。以前我说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那个说得是过分了,十分之一还是有的。起码我们把自己放到这个十分之一的如法的实践上看这个东西,再去体会十分之九那个不如法的实践者会是什么样的一个业报。或者说,我们通过知佛念,来念众生,来体验佛念众生的这个力度,回向给这些十分之九的众生,让我们同享佛果,同生极乐,同得大安。这样还是可以的,这样还不至于说,哎呀,我实践这个法门没有乐趣。

无染清净心是自身的一个利益,安清净心、乐清净心,就是予众生安乐,导引众生同生极乐。这三个清净心呢,是真正快乐、喜悦,就是究竟安乐的心,就是极乐的心。那我们要实践这个究竟安乐的法则,才是念佛法门。

你这样实践有动力,很多人念佛没有动力。像现在这么多新冠肺病的人,很多人不能走动,不知所措;很多人不能旅游,不知所措;很多人身体随时面临着疾病灾难。像看美国那个报道,很多人在靠救济生活,打疫苗不打疫苗,戴口罩不戴口罩,很纠结那种众生,多痛苦啊,对不对。像战火下面的那些难民就更痛苦了。那我们念佛回向给这些人,是不是一个很大的动力呢?你看,受牢狱之灾有多少众生?受战火迫害有多少众生?饥寒交迫的有多少众生?病难、事业障碍、违缘障碍现前的人又有多少?我们是不是应该念佛回向给这些有情?令这些有情皆得到印心、究竟安乐,这是不是很大的一个动力啊?

实践法则要有动力。诸佛如来他们实践法则为什么有那么究竟的功德?就是发无上心,就是利益一切众生啊,予一切众生究竟功德啊,所以他们有动力,累劫去实践一个法则,就是依愿实践。我们前面讲过嘛,你要顺性立愿,你也可以依愿顺性实践,你也可以累劫去作为呀。累劫作为,那这个色身的寿命就是个假设寿命了,愿力之寿命那是无限长啊。依愿力为生命的依止,你这个身体可以变化,但是你这个愿力不变啊。这个愿力不变,说生生灭灭,寿命不断啊,那愿力的体验,会不会使生命的体验更加深厚、更加细腻呢?所以超越了生死的游戏,随愿而行。

业力生命、愿力生命、顺性的生命,这三大类生命中,佛是顺性展示生命,诸菩萨是顺愿力展示生命,那我们现在来学习佛菩萨,不要随业来展示。随业展示生命,你就怕生死,你认为这一段才是你,那一段就不是你了,对吧。你要顺愿生活,这个愿力顺性啊。愿力顺性,就愿力无尽啊。愿力无尽,那就是众生业尽,愿力无穷啊!那实践无穷啊!那你就体验这个愿力的内涵是不可思议的。不要认为这是个高尚的言说,或者是一个什么口号。这实在是一个内心的抉择,实在是一个智慧的抉择,是一个很正常的不迂曲、不委屈的一个抉择。

这个,要在实践中观察,观察中实践。我还是提倡大家有时间了,读一读过去的贤圣录,这些贤圣的故事,或者多读一读经典上的故事。因为经典就是故事。你看律藏上都是故事,经典中也都是故事。《观无量寿经》是个故事吧,《阿弥陀经》是个故事吧,《无量寿经》也有故事吧,都有故事,都是故事。任何一个经典都是个故事。你看《楞严经》有楞严经的故事嘛,《楞伽经》有楞伽经的故事嘛。大家多读点故事,少点胡思乱想。就是依止圣言量啊,经教啊,或者说古人的一些道德、作为啊,来看看,我们再实践实践念佛,或者了解了解佛念众生的一些方方面面。

(五)仰仗佛愿,轻轻松松依法安乐

以前读到善导大师三种决定中说,我等往生皆仰仗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为增上缘,或者一切往生皆仰仗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你感觉到讲的,真是这一下就让人轻松了,就是不灰头灰脑了。皆依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他不讲第二个东西。善导大师作为我们本土的净土法门的这样一个真正教义的建立者,教义完整的建立者,他这三个决定是他最重要最重要的实践净土的一个纲要、纲领。往生彼国,皆仰仗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这一点要看清楚。

就是我们要了解佛愿摄化众生的内涵。而不是我们念多少声佛号,使自己的心清净了,使自己的心成片了,使自己有什么好的境界了,使自己什么身心轻安了,这都是鬼话,没有用。这跟皆仰仗阿弥陀佛大愿业力的佛力住持,不是一回事,效果不一样。是不是呢?大家真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去负责任的。不负责任,我们很快这个人生就过去了。你能不能在这个法门上真正地去认知清晰啊?认知不清晰,是不是很可惜呢,这么好的机会。

这个阿毗跋致的法则是不是抉择了呢?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已往生、当往生、毕竟往生啊。这个毕竟往生,我们勿落人后,这个法则唯一给我们的教导是,人人都有成就的因缘,就是不要落人后,这就是佛的慈悲。生命啊,觉悟不觉悟,他都是无常的作为,他在一个幻相业缘中,业一尽就结束了。我们不要在这个短暂的业力中迷失自己就行了。短暂的业力中觉悟自身,就回到法性的妙用上去。

因为听闻了净土以后,只要有记忆啊,过去说有记忆犹如金刚菩提种子,永不毁坏,在你急难、无奈的时候,它就会起作用。那我们当下起作用,多简单一个事情啊,对自己是多么负责任的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作为啊。一定等到实在无奈何了才去抉择,这是不是太逼迫自己了?我们在好好的时候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一定要逼到临终,是不是很奇怪的自我不负责任的一种心理呢?就是放逸到最后那一刻,随着业习不安,到最后那一刻。为啥呢?

所以一切诸佛如来,皆因精进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精进就是七菩提分中讲的正见、择法。有正见、择法,就有精进了。精进就会获得喜与轻安、定,那你就有舍。这是菩提业啊!这叫菩提业,菩提分。你就有一个精进的机会。因为你有择法,就有精进的机会。你有正见,就能择法,就有精进。

你要是随着习气去流转,哪怕你装模装样地去修行,你心理还是放逸自己的习气,你就在放逸。那是七菩提分,你这是七种业力分。什么业力呢?没有正见。迷失,就是没有择法;放逸,没有精进。人家是轻安,你这是沉重;人家有喜,你就是忧伤;人家有定,你就是散漫;人家有舍,你连利益的体验都没有,你舍什么呀?所以,远离菩提分,那你的道业何成?我们是不是应该审思这一点呢?要审思这一点呢,就轻轻松松地去依法得安乐嘛,依法得安乐。

那净土的依法得安乐,就是随顺佛愿,了解佛的内誓外愿的作用。在众生这一边的作用,在自身的作用,自他二种受用,是我们要十分关注的。你关注了,就形成了择法、精进,就是忆佛念佛。你说我就是放逸啊,我就是随着业力走啊,随着妄想、沉重、不安、迷失去流转自己的生命,我习惯这个。真要问问自己,这种习惯还能坚持多久?最终的结果是什么?自己要自问自答,自己观察,自己找答案。

我们随着七菩提分实践,或者是随着佛的愿力、誓愿,去体验自受用与他受用,得到真正的歇心,还是流转于不正见,流转于这种放逸、迷失、沉重、痛苦、散漫中,大家真需要审思审思。不审思,日复一日,这个百年尽头,我们就一步一步地踏向那个尽头,很多人还可能真是百年很难说啊。要是没有一个前景,没有个方向,人活在迷闷、痛苦、沉重、散漫之中,无个头绪,什么意义呢?是不是都应该自我反省?

——2021年3月17日慈法法师斐济开示《佛念众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