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要知道识心是自作自受的,染净二法你可以择取了。这个即心即是,它简单,不管你表露什么,你的心就是什么,这太简单了。所谓的净识,就是实相的一个回归状态。这个实相的“体”来照一切有为,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一切如幻。意识是心体的作用,心体的作用如梦如幻。这个如幻呢,让我们善用如幻,所谓的自觉地去用。
(一)识心作用的择取
我们这节课谈谈心理的特质。
在传统的佛教中,这个“心”大家都知道,叫心生十法界。实际这个心呢,说它实相也好,实相心能生十法界,或者说含有十法界。
现在一般人讲心,讲的不是心,大概的是讲这个——识。谈论的东西,大部分都是记忆性的东西。为什么说“识”呢?阿赖耶识这个藏识,就是平时我们收藏了很多很多东西,收藏了很多记忆,这个记忆称为“识”。
过去把识跟这个记忆,称为染识。我们的记忆实际就是染著了某种东西,把它收藏起来了。我们再来运用这个觉知,那记忆就是识心。过去说通过这个藏识——第七识,也称为执著,这个执著识就把它推出来了。实际我们这个觉知是染污的一个重复,记忆的一个重复。
我们可以观察的。你一举心动念,这个觉知,不是心在起作用,是自己的记忆、染识在起作用。这个起作用就会造成我们所谓的轮回,生活中的负累。你看人的生活,做着做着他就感觉到负累了,朋友之间、亲人之间、作为之间,什么他都会有负累的东西。为什么呢?这个重复会无限循环,它内容虽然是有限的,但它循环是无限的。所以他就有累的感觉,人有不舒服了,感觉这个事做着做着怎么,家庭怎样怎样,人际关系做着做着怎样怎样,因为它是识心。
好东西实际反而不容易染,善缘、善的记忆,很奇怪就滑过去了,它给人带来的,乐喜的东西多,但很容易滑过去,很奇怪的。人的恶业,这个记忆就是苦痛,苦痛的东西难忘,很奇怪。尤其亲人之间苦痛的东西,或者人近缘的时候,这个亲缘、近缘,苦痛的记忆特别强烈!所以造成了家庭、朋友、亲人之间容易在这个地方粘著。
这个地方(善缘)不好记,谁都不好记。人真是在十分无助的时候,人会想起来善的记忆:某个人那个时间对我好。我起码在这么多年中,一百个离异的家庭肯定是经历过的,找我来谈这个的。这个离异的要点,就是在一起的时候、亲缘的时候,记不住这个善缘,善的东西记不住。但离异以后,不是死对头了,百分之九十的都会怀念他们在一起的善缘。离异了,一对比对照,就开始怀念了,怀念、怀念、怀念,怀念过去的善缘,这很奇怪。
离异以后就说对方好了,尤其是结发的婚姻,就是最初的婚姻,就会忆念对方好,很奇怪!结过几次婚的人跟我谈,说来说去还是什么结发妻、结发夫的,他就往那儿回忆了。为什么呢?他离开了,这个地方远离了,他无作了,就是他不显现这东西(恶缘)了,反而就记忆它(善缘)了。所以这个疏缘,疏缘的意乐、好处,大家都会记得。
孩子实际是最重要的,最简单的,家庭里最容易感觉到这个东西的。别人对这个孩子好一点,这个孩子永远都会记得。父母天天照顾他,他记不住,他甚至反感。但你要是旁边任何人,一个善意的招呼,他都可能记一辈子,他说“这个人对我好!”因为是疏缘。疏缘给他任何一个喜乐,他就高兴。我们每天给子女给家人多少好处、多少喜悦的东西呢?其实很多的,但是人就会容易忘,他记不住。这是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特质。实际就是我们识心的作用的择取,很奇怪。
佛教讲这个亲疏缘,称为“缘缘”,两个“缘”,为什么说缘缘呢?这个亲缘很怪,亲缘往往记忆的是恶性的东西,疏缘往往记忆的是善意的东西。我们经常会想到很遥远的一个人对我们很好、很大距离的人对我们很好,就是一个概念,可能他就跟你打个招呼,也可能给你端了一杯水,也可能很简单的一个作为,但你就很难忘掉。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亲疏缘的这个关系。
很多人说距离美,是不是这样呢?实际我们记忆在作怪。因为啥呢?你在一起,亲缘太近了,我们说近缘嘛,人记忆的重复性,善缘就悄悄地过去了,根本没啥感觉。但恶缘它是负累的记忆,在你生命里积累,所以造成朋友、家人之间的这种疏远。
所以过去人说这个缘的轮回,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过去一个禅师讲,锅里煮的是什么,炕上坐的是什么,亲人就锅煮了,冤家对头就坐在自己同一个凳子上了。为什么呢?就是轮回。
这是很奇特的一个亲疏缘的特质。为啥我要说这个识心呢?这个识心是个特别不可思议的,它这个择取性,因为一旦重复、循环,你看很多家庭,我见过维护得特别特别地好,实际就像我父母,我感觉到他们一生没有红过脸也没吵过架,我没有见过他们吵过一次架,一次都没有见过。但我母亲去世了不到一个月,我父亲就找了个老伴,这一家人都过不去,为啥呢?你这一辈子就这么亲,关系十分地好,这边一离开,身体还没有凉呢,你那边就又娶妻子去了。
我感觉到,实际里面积攒的东西多。一次架没吵过,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东西,我没有见他们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架,两个人高声说话都没有,相敬如宾过了一辈子。但我母亲一去世,那边人家就找对象去了,你就感觉到特别地……那后面我有点学习了,了解了,再多的善缘他都记不住,他就记住,有一个老人家,可能就在大街上打了一个招呼,他感觉到从来没有这么亲切过,他就娶她做妻子去了。那这个天天在一起,还是离开吧,可能心里有负累的东西,很奇怪。我感觉到我父亲他有积累,有负累的东西。所有人都不理解,为什么那么快呢?又成了个家。
实际我们来分析,我们这个世俗的心理特质,为什么近则不逊呢,远则恨呢?这个东西的特点在哪儿?
过去说,你用用心吧,你用用心吧,你用心做这个事情,“用心做这个事情”是我们的常语、常话啊。你这个人学习怎么不用心呢?实际说的是不努力。说你这个人怎么学习不用心呢?实际他的潜在意识就是不努力的意思。那跟这个“用心”有关系吗?“你这个事儿怎么不过脑子,怎么不过心呢?”实际还是识心,很奇怪。起码说引导的这种潜在的习惯上,习惯的指导上、方向上,是用的识心。
这一点我们要清晰了呢,我感到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作用,就是啥呢?大家会不把识心的作用当成唯一,我们就有选择性了。或者说我们真正地慢慢了解,这个心、这个识是心作心是,或者识作识是,是它自己用什么了,它会表现什么,那我们取用什么是什么,简单得多了。
(二)心作心是、识作识是就是自觉
这个即心即是,它简单,不管你表露什么,你表露什么你的心就是什么,这太简单了。我表露什么,我说什么,意思是什么,我就是什么,这简单,这称为对称,完全是对称的。这种对称性的表达呢,人就太简单了,人就没有苦处了。
这个识作识是,要有这样一个提示,那我们自作自受的东西就有了。因为人交往中,往往他不认为是自作自受,都是认为别人给予我们一个什么一样的,就是有个上帝,有个主,有个真实的力量、背后的力量,实际大部分人受这个罪了,认为有一个什么东西在操纵着。
有的人说因果在操纵着,佛教在俗谛中这么讲,这根本不了义的,这有昧在因果中的一个东西。那解脱道中就不这么讲了。
严格地说,不是因果在操纵我们,而是我们自己在作因作果,那就简单了。是我们自己作为的,这就简单,这个地方他能自觉,很奇怪,就是我们能自己承担这个责任,要不然就很苦了。
因为我们受了一些罪,或者说一些缘,你认为是上帝、真主、背后的力量,乃至因果给你造成的,会不会昧在其中?要是因果说,不昧在其中还好,昧在其中,那也跟上帝是一样的,跟主也是一样的,跟所谓的背后的力量是一样的。那你这个人很容易茫然,就是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那样?你就有很多为什么,或者说不理解。我经常也有不理解,感觉到为啥这样子呢?实际就是自己给自己缘了一个无明,缘无明的习惯。为什么呢?把自己搅混了。
要是即心即是,这个事儿就是这样的,那就是直截了当,直截了当起作用。那心作心是,我们做个什么,就来承受个什么。要不然我们就认为受骗了,很多人说“我受骗了,我怎么受你骗了,我们受骗了”,被人骗了,什么都骗了,被这骗了、被那骗了。实际这个被骗的人最傻了。被这个东西骗了,被那个东西骗了。
那他的识心中,没有这种自觉的成分的时候,他就推脱这个责任。缘无明,就是推脱这个责任,认为我是被骗了。那这样一个说法(被骗)就会外求,这里面(心作心是)实际是自觉嘛,这个也是自觉的一个状态。自觉跟外求,真是差距太大了。做了一个事,他怎么地最少会反省一下,反省自己。这个外求太不易了,因为外太浩瀚、太广大、太复杂了。内心反而简洁,我心识所缘。像我们说,你手里拿一个冰,你会有冰凉的感觉,你看到冰也有冰凉的感觉;那要是火,你有热的感觉,你有热的触动,就是缘。这缘什么呢,你直接一个感受什么,作什么,实际就是缘什么,就有个什么地方的感受给你的一个回馈。
有一些人去踩火、爬刀山等等的,实际他们念的东西——缘改变了,他们心缘改变了,就是他们的意识缘改变了,又通过一些训练,从容,使他们的意识所缘改变了。大家看到的是火,他们上去踩,烧红的那个犁铧,用脚直接赤裸地就穿上了;什么爬刀山,像苗族人他就会,那个刀磨得很非常利,随便大家磨,磨了以后把那个套子套进去,他就一个一个地爬上去。
那他们的意识所缘跟我们的意识所缘改变了,所以他们就能做超乎寻常的一些事情,因为他的意识所缘变了,他看到的东西不是这个,我们看到的是这个。他们看到那个利刃可能是很宽的东西、很安稳的东西,我们看到的利刃就能把手削掉、脚削掉,所以他的意识缘就改变了。
我们要是不理解这个东西,那任何现象都会把我们给牵制住。所谓外缘,就是个现象,任何一个外相就把你牵制住了,那我们随波逐流的一个随境转的习惯,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像亲人之间、朋友之间、人交往之间的一些东西,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随境转。好的来了就好惜,坏的东西、不合适东西来了,就那样的苦苦,那就会被上帝所支配,被因果支配,被真主支配,被背后的力量所支配。
早期在国内走般舟的时候,零几年的时候,早期都是我来护持的,大部分的走到三天以后就会来问我:“你为什么设计这个鬼名堂?”三天以后都会来问我。“这不是折磨人吗?这走来走去的干什么呢,你告诉我?”都会过来问,因为他认为是别人安排的。
那我说:“你为什么要往这里边走呢?是我把你请进来的吗,还是怎么地?”
他说:“哦,是我要走的。”
我说:“你要干什么呢?”
他就会来责问你,为什么要建立这么个体系。一个人问、两个人问,你感觉到没有什么,后面人问多了,我说,噢,大家真认为有一个背后的力量在支使着他做什么,或者什么力量在控制着他一样的。这个自觉的东西没有,人就心里很紧,他莫名其妙地被盖着,莫名其妙地被一个东西捂着、盖着。那他实践这个心地的机会,或者自觉的机会就少之又少,就会责问别人去了。
我也做答,我说:“你回忆回忆,是不是你写的有发愿文呢?”为什么早期要用发愿文呢?最重要的就在这儿,你一定要写个发愿文,你要想清楚,你是不是想清楚了?没有想清楚你为什么要来走?走着走着这个东西就出来了,什么东西在控制着——他有这样的疑虑、害怕、担心,而不知道自己的心在选择。
因为这种自主、自由、自在的东西,一定是自己心理的一个对称的认知了,那人会安乐。外在的东西,就是出现什么境界,出现什么佛菩萨、妖魔鬼怪,他无所谓啊,他知道自己的心地化现。你再大一个魔鬼来了,也是你自己的心魔,也就不畏惧了。那我们看到个小虫子,也知道是自己的心的一个折射,你也就不会畏惧。你说我心里折射、投影出来个影子我害怕吗?你看,有时候晚上我们出去了,一个风摇像个什么形象,风一摇,啊~人吓死了,吓得鬼哭狼叫的,实际就是一个影子。要是我们知道是个影子、是个折射,不要说虫子,看到什么你也没有什么。
那我们不了解这个心的时候,外境对我们的转动,的确是无量的烦恼、畏惧,都来了。畏惧、烦恼,怕这个怕那个,烦躁得不得了,或者说恼怒得不得了,也不知道因为啥,那都会这样的。实际就是我们要了解这个,我们大部分用的是识心。
要知道识心是自作自受的一个东西,那我们这个染识呢,就有择取了,净染二法就有用了,我们就有主动性了。要知道自己的心造作的,染净二法你可以择取了。这个择取,实际是个主动的意思,你可以主动择取,那你的心来做主了,你这个心是真实的了,你自己的这个主动代替了背后的力量。因为这个背后的力量很烦啊,很麻烦,就是莫名其妙的力量。那我们就可以主动地来择取,我也可以用染法,也可以用净法。我们习惯中的染法多一些,没问题的,习惯,我知道我这是个习惯。
那你主动用它,跟被动用它是不是一样呢?被动用就会怕,因为太多的苦你就会怕它;主动用的时候,你说这真是个苦,可能你会有方便。我们不相信,可以自己择取用,这个染识,大家都说不好,我自己也说不好,我主动去用一用,看看是个什么样子,完全可以的。
过去禅宗的祖师们到一些关键口上,真正地认为心作心是了,他们就作为去了,什么都敢做,做了以后自己承担,承担了以后就了解了这个无自性,了解了是心的一个取舍,不是被控制了。
(三)实相心体不动放光,照见一切如幻
我们平时被无明的东西,被上帝、被真主等等东西控制着,被习惯控制着。控制着,你超越不了它,所以一直在被动的这种业力逼迫下,业果的被迫下,现缘的被迫下,自己耐着吧,你不耐着咋办呢?你不耐着,它成熟了,水到渠成的事已经放在我们面前了,怎么办呢?都要面对。那被动惯了,这个成熟的东西就会把他搞得更不舒展,不主动。
主动,他就有舒展的一个过程,舒展就会有轻安、喜悦的东西。所以这个主动是很重要的与对境相应的一个方式方法,那这个识心就停止作用了。过去说的奢摩他,实际让识心休息,让我们无所住地生心,不是染心,实际是净识起作用。
净识起作用是完全可以择取的,一旦你了解了这个心、识的差别相,那我们用净识就很容易了。所谓的净识,就回归吧,心的回归,实相的一个回归状态。那我们就从零做起,现在的人常讲的。从零做起,这个染识的作用就不起了,或者说我们知道过去所有的业报都是自己做的,我们择取也就清晰了。那对心的认知就会发生一个根源性的变化,根源所依,我们就懂得从源头上去作为,回到源头。
所以佛法最重要的是讲这个心,我们讲《心经》,观自在、行自在、本自在等等。你不了解这个心、识的差距,我们不了解这两者的差异,往往我们把识的作用当成心了。它们是相连着的,但它(识)是染著的,被蒙蔽着,积累、负累的东西。所以有时候,我们感觉到这个人很累啊,心很累啊,心不愿意面对,会屏蔽一些东西,实际他就是负累到、积累到、染污到一定的状态了,人不堪于此了,不堪、忍受不了这种东西了。那这个上帝啊、主啊,乃至说我昧在因果中,这个力量都是不可思议的。
“自作自受”特别难听一个话,但它能让我们觉悟。自作自受的这种反省,能使我们有一个安稳的东西了。我们再回头看一看呢,心跟意识不能完全划等号的,完全划等号我们不好辨识。所以我们把心放到实相的这个事实上,要了解心生实相,是个安稳处。
所以佛说这个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我们尝试着来看看,认识这个心体。过去叫“八不”,不增减,不垢净,不来去,不生灭。八不,实际就是对实相的认识,对实相的一个简单的描述。实相这个东西,人真是动念想给它一个命名,特别不容易。所以佛不给它命名,佛说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生不灭。《心经》中有讲,讲这个“八不”。“八不”讲什么呢?就是讲心的实相,就讲心体。我们任何作为都离不开心体,包括识心的一切动态,离不开心体。所以心体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
这个时候说一切作为、一切有为,是不是好看清楚些?如梦如幻,如露如电等等,如阳焰等等,如海市蜃楼,与它(心体)一对比,一切有为如梦如幻,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说法了,我们就能接受这个“一切有为如梦如幻”。因为啥?你这个参照清晰了。因为这个实相的体,体性的心,就是无住心,无住所生那个心,实际就是这个“体”。这个“体”来照一切有为,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一切如幻,照见!
它不动,就照见了。所以说过去人讲不动放光,就是这么个提示。我们的心不再晃动的时候就放光,就是它能照见,这个能照之力就出来了,能看清外在的东西,或者看清事事物物,就能照见了。这个心光,这个体不动了,不再散坏、扭曲了,它就会放光,放光就能照见。就像我们拿个灯就能看清东西一样,有太阳光就能照见。这个不动就像太阳一样,就会有光。实际不增不减的实相就在放光,实相就是光体。
我们说这么一段,就是来让我们从一个认知上去看——不是认知所造成的东西,不是认知所造成的一个事实来看我们所有的认知,它就有方便了。我们再说一切有为如梦如幻、如露如电,你就感觉到这是个实话,你也能接受它。不是说我嘴上接受,是我们在心意识中也接受了。虽然是个“染”,但这个“染”是“净”的一个引导。就像杵那个木石里面的榫子一样,利用一个榫子把这个榫子打掉。这就是个榫子,把它打掉,来引导我们回归。回归就是所谓的歇心,这个“染”就会成为歇心的一个推动。
这些常用的名词,要是我们能把它串联起来,就比较容易听懂佛教的一些说法,一些说法很有意思。大家有时候用不上力,最主要是不了解这些说法的作用力。所以我们要了解心体、意识,实际意识是心体的作用。原来说作用一切如幻,作用如幻,有为法如幻,有为法——作用,就是心体的作用如梦如幻。你看,它就联系到一起了。
(四)实相自在不委屈
你这样联系到一起了,你就很容易跨越一个东西,就是我们在执著中产生的苦,你很容易去觉悟这个“苦”是来自于自作,那我们就承担责任了。人就会知道,这个执著的苦是“我”执著而产生的苦,不是别人带给我的,也不是上帝带给我的,也不是什么带给我的,包括因果都不是。那我们就能不昧于因果而知道因果,知道因果是自己作的,又不昧于此。自作因果又不昧于因果,那我们不坏世间了。我们自作的,为什么还要昧于自作呢?我自己作,我自己调整,就OK了!那我就不昧于自作了,我就主动自作了!我主动地运用这个自作的问题了。这个“主动”,佛教称为自在。因为心自在,实相自在,那一切有为的作为也是自在的。
那我们认识了这个执著,苦的执著的产生是由自己作为的,那我们就会不昧这个因果,我们就会得一个自在,主动作为的自在、自由,实际这过去说的自利。它产生了这个东西,效果产生了,它有自利的效果。
这样我们去实践佛法就不被动了,或者不会说是为别人一样的,像我们经常会说“为别人”。不会为别人,也不会别人为我们怎样了,这种负累没有了。为你如何如何如何,为别人如何如何如何,这里面有委屈,说的时候都有委屈,不要说作为了。“我为你怎样怎样怎样,我为你做的还不够多吗?!”孩子、大人、亲人之间都会这么说,就是“为你”嘛!
那这个委屈的东西、委屈的缘由没有了,这个缘没了,把委屈这个缘我们能去了解。我不委屈了,把这个委屈的因缘给调整了。因为委屈的因缘的确是这样说,为别人或者别人为我们,都会有委屈。
我也经常听到人说:“我做这么多,还不够吗?!”他不是自觉的,他也不是自主的,他也不是明晰自愿的,就是因为有某种“为别人”。这种好心、亲情、习惯,这些习惯我们都有啊,但是后面结果一出来,他就会那个样子了。
佛教真是希望我们避开这些现象,来让我们真正地不再走入这个误区。这不是自私,恰恰呢我们来觉悟这样一个缘,来觉悟它,来善用于此。那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这个如幻呢,实际让我们善用如幻,所谓的自觉地去用。我们一旦知道它真正如幻了,人就会自觉地善用这个东西。那这一套东西就转过来了。我感觉这些东西就特别容易危害自己、危害别人。
委屈是个啥东西呢?委屈又有很多理由,有很多理由来支持这个委屈。做很多啊,为你做很多啊,实际就是付出得多,不对应了,不对称了,结果不对称,实际就是没有回馈了,那委屈就来了,理由特别多特别多的。
这种东西大人、小孩、老人都容易,因为啥呢?没有令心舒展。实际就是实相没有起作用,实相委屈了,你委屈了它的作用,它的直接作用没有做出来,我们把它扭曲了。它变形了你就不舒服啊,在我们生命中、意识中,它一变形你就不舒服,不舒服你就会产生那种抱怨,这个没有办法的,就会出来委屈的结果。所以这种结果一出来,人就不爽啊,人就感觉到被动啊。
所以我们来自觉运用。能不能自觉地运用一切现行呢?就看看是不是如幻,要是无自性、不可得,那你为什么不主动运用它呢?实际这些正见我们要是运用成熟了,人就会主动地来运用它。
(五)一切如幻,一切自在
因为没有这些正见,着实了。一个人,小,这都不以为实;多个人,就可能了;大,这就可能认为快着实了;不正,哇,着实了;邪恶,完了,这一定着实——作死,往死上作,把它当真,这就开始当真了。因为啥呢?太大,也多了,反复用。
一个人说谎话,你认为是谎话;两个人说的时候,不见得是吧;三个人说的时候,这可能是真实的吧,这就有一个引导了,对我们影响了。这都是常态啊!反正我经常受这个东西的侵害、引诱。
我在讲净土的时候,我这个体会特深,说实话,很多人说你这个不对头,你这个不是怎样怎样,我也没当过真,我感觉到还能扛得住,心理上还能接受,还感觉行。你这么说那么说,我自己有自己的见解。但人一用这两个字(板书“恶说”),我就感觉到受不了了,这个“恶说”扛不住,就要跟人辩个东西,成个卫道士了。还是着实了。
要是真正我们知道一切如幻,一切不可得、无自性,一切!不是说小的、少的东西是如幻的。
一般我们说这(板书“小”)如幻,没问题。
这(板书“多、大”),就快不如幻了,这就是减法,不如幻了。
这(板书“不正、邪恶”),就快着实了。
到这个地方(板书“恶说”),一定会着实的。
你不管这个人多好,你减损他的面子,让他站不住脚,马上大家都当真,不管是任何人,我们都可以试验。
要是说别人就攻击你、难受你,什么都恶说你,你也不当真,那你真是一切如幻了。我们要真做到一切如幻,那真是快乐自在。这个,大家可以从理论上分析吧,事上先不说。我们在一切如幻这个地方,就一切自在、自主。那我们被大缘、恶缘还冲动着的时候,你还不是一切自在,你是某些地方自在,小自在。
像我说这个,在小地方的时候还挺自在,在人很多的时候感觉也挺自在。但要说你是邪恶的,就扛不住了,这个不行,这我得说明,卫道士就出来了,就要表达了,我这是对的,是正确的!引经据典,这不得了了,开始去辩解了。为啥呢?还是当真了。这前面都不当真,但一触到这儿,对法师、对自已、对别人,都是屡试不爽。
那我们能不能一切自在呢?识破一切幻化呢?能不能运用一切幻化、一切不可得呢?我们学佛人是不是自在,是不是不被外境转,能转境?转境自在啊,转境肯定是自在。你被境转怎么称为自在呢?你能转境就是自在力,就是觉悟的力量。你被境转那就是迷失,那就是被动,你不自在。你被“恶魔”转了,你不是一样不自在吗?说你是佛你很欢喜,说你是魔你就受不了了,对不对?说你魔,就有自性了,就可得了,就不如幻了,但是说我们其他的都是如幻的。这是很奇特的事。
我经历过,我自己的心理历程中真经历过这,早期讲法的时候会有。有一个叫某某的菩萨,不说他是哪儿人了,我在九几年遇到,他来劝我。他劝我说:法师啊,大家都不这么讲,你也不要这么讲。我说大家都不这么讲,我多提个角度,也没啥。他感觉到没有制止住我,他就写了一本书,这本书我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专门是骂我的,就说恶魔出世了一样,说谁都拦不住他,怎样怎样。
我说这个没有啥,当时我反而挺感激他的。感激什么呢?就是突破了这个东西,很感激他。说实话,那个时间不知道自己心里有什么死角。中国每一个县级单位他都发了,20多年前,花了几万块钱去印,发这个东西。我说,哎呀,我这个东西一下被宣传出来了。
我很感激他,不是他宣传我了,是让我在这个如幻上真正地心落实了。我说我对他应该感激,所以我一直记着他的名字,我一直念佛中为他祝福、祈祷。为啥呢?别人说“这个人这样骂人怎样怎样”,我说我很感激他,我说他比我早成佛道,是心里的一个祝福。我感觉到他消除了我心中对不正、邪恶等等说法的一个机会,特别地感激。
我现在经常想起他,这是我终生难忘的几个人,特别地感激。因为他真下功夫,你要不如幻你活不了了。因为啥?所有的人都说你是这么个人。开始心里突然会有一种撞击,撞上以后,心里去审视这个正见,审视自己的修为,审视自己以前为什么在很多人这么说都能接受,为什么这个时候心中会有不舒服的状态呢,是为什么呢?
真有这个经历以后,反而感激了。你要令心自在、自主,一定要在一切事情面前真正去自作、自主、自觉,自我选择。选择的是什么?我选择的是无所得、无自性、如幻,还是感恩。我什么不能感恩呢?什么能影响我感恩呢?你饿的时候,别人给你拿了个馒头你就感恩了;那别人吐你一口,为什么不能感恩呢?它挡不住你的感恩!所以我们主动的时候,是一切都挡不住的,你主动明确的作为,一切都挡不住。很奇特的一种大力,很奇特很奇特的,你只要是用善意的主动的作为,当然恶意的时候,你也可以理解自己的恶意,也挡不住,没有问题,这个力量是个不可思议的事情。
所以观音势至他们那样的,我说这些人的自在在哪儿呢?究竟他们的自在力在哪儿呢?为什么这么感动人呢?
文殊,感动的就是:你怎么毁我、要我、爱我、恨我、杀我、护我,我皆令发菩提心。这太自在了!太自主了!不管你怎么对待我,我就令你发菩提心。这太牛了!简直是太不思议了!你感觉到这一切都挡不住你,挡不住你这个菩提心,挡不住你这个智慧的愿望,挡不住,就是你所谓能转境的自在。的确是很感人!
观世音菩萨,中国人都认为跟观世音菩萨的关系好,为啥呢?千处祈求千处应。你什么祈求我都应,他是以欲钩,后面欲成就你的菩提道业。成就你的菩提道业是真正的落脚处,但他的千处祈求是他给你的慈悲,他主动地运用慈悲,他才不辨你是非善恶呢,他主动给你慈悲,他只给你慈悲。慈悲接引,成就菩提,成就我们的菩提道业。
普贤菩萨不可思议,什么我也不办,我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我不做任何有戏论的事,只做如实的决定有果的事。我这些所有的作为都是有果的,不会再在虚无的、缥缈的那些戏论上用功夫了。礼敬诸佛有意义,称赞如来有意义,广修供养诸佛如来有意义,忏悔一切业、一切障,依正二报中的所有的实在性的、所有生命性的业、惑,都来忏悔,那它都是有意义的。请佛住世、请转法轮、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所有就是那么有意义的事,他主动地运用十大愿王。你看,愿就是主动,依愿行就是主动,依愿行就是挡不住,依愿行就是主动清晰,依愿行就是明了。那我们就会被他感动啊!
我们被观世音菩萨感动,被文殊感动,被普贤菩萨感动,被地藏王菩萨感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多了不起啊,“众生度尽方成佛道”,这跟阿弥陀佛的愿望一模一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众生度尽方成佛道”,有啥差异呢?没有差异,换个角度说的。在地狱中来度尽众生,阿弥陀佛是在佛国中度尽众生,有啥差异呢?他们都是主动的,势不可挡的,挡不住他,谁也挡不住他。
我就试过这一点点,说句实话,我就试过这一点点。我讲净土最主要就试过这一点点,我感觉那真是让我走出对邪恶、不正的这个畏惧与粘著、当真、着实!
我就特别感激这个叫某某的一个居士,到现在,他的真名字我还不知道,我怕当时会不会留下一个对抗,我就祝福这个事情。我说我这感激你挡不住,你咋说都没问题,你的因果我感觉到那是早成佛道,比我早成佛道。因为啥呢?你帮我了,我肯定落后你了。
这种心念就带来了一个什么呢?我感到任何一个境界左右不了我们的心,任何一个说法左右不了我们的心,任何一个事相左右不了你的心。
(六)不同的习惯产生不同的界
那我就去实践,以前住茅棚,到最凶险的地方去住,反正是经历了很多很多事情,就感激了很多生命,很多现象。通过这个感激,那自在自主了解了,主动去运用它的时候,人心是个不可思议的事情!你感觉到这里面有菩萨心,有佛心,有无畏心,当然也有修罗心,也有鬼心,也有地狱心,也有人心、天心,都有。
我们在主动运用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十法界真是我们心灵最美好的完整的一个庄严相,那极乐世界是庄严相,娑婆世界也是庄严相!关键是不是能转境自在?这是个关键的关键!有没有这个方法?有没有这个愿望?
那我们要用感恩一切,你面对什么都生起感恩。我不管你咋想,我也不管你咋说,也不管你咋看待,我就用感恩来落实自己的作为与心念,那是个什么呢?那就是所向披靡,被感恩所笼罩、所回馈、所传递。
的的确确这个经历很重要,经历很重要。
以前我经常这么做,像非典我就去跑北京、跑广州,广州最厉害我跑广州去了,别人跑的时候,我就跑那去了。干什么呢?我就想体会这个什么都不着实行不行?不是嘴上说的,试一试。
我举这个例子,实际希望我们能转境自在,主动地运用一切现缘,了解一切现缘如梦如幻、毕竟不可得、缘生缘灭的这个事实,我们善用自己的依正二报,那我们就会真是主动自在,不被一切业力所制约。这不是肆无忌惮,是你自己心有抉择了,就会得到自觉的这样一个内容。
着实呢,恶的东西容易着实,这就是我们的苦处。说得多了容易引起你苦处,少了还行,这也是我们苦处。所以说积累啊、夸张啊,会冲击我们,积累的东西、扩大的东西、夸大的东西,都会使我们有时候受不了。这个受不了,人还是着实了、当真了,那它就会开始真正地来冲击我们。
以前走自利的路子,人就喜欢在这些很具体的地方去实践,的确有不可思议的作用,说句实话有很多征兆。我给大家讲征兆的目的,希望大家可以观察你自己身边感知的东西。这些征兆是必然的转依报的一个事实,这些依报就变了,怎么看这个人和物变了,天地都会变。这个征兆是很奇特的,就是跟原来不一样了,的确不一样了,你怎么感觉都不一样。
好比说对亲疏的理念、善恶的理念、大小的理念等等,无数的理念,你会变得主动地来运用这些理念,了知所缘,而不是说这个是善、这个是恶,给它命名的这个习惯、感知变了。我们会给一个东西命名,不管什么来了,给它命名。命名的这个习惯会变化,变成一个择取运用的习惯,这不可思议。
这个习惯就是界,它产生了不同的界,不同的习惯产生不同的界。十法界原来由不同的习惯组成的罢了。这个四圣道呢,他们是依愿来主动作为的,所以称为觉悟世间,他们的路子是觉悟世间。他们的习惯是什么呢?依愿。那我们六道众生呢?依业,被动作为,三界六道一定是被动作为的,所以说是轮回世间。
我们要把这个东西区分清楚,区分清楚你就很容易来判定这个内容了,原来是不同的习惯,不同的作为。三界六道是不同的习惯造成的不同的界,贪婪、嫉妒、慢心、嗔心。嗔心——于地狱受刑法;贪婪——饿鬼;愚昧、愚痴、固化——畜生;无情、绝对无情,断灭心中落入器世间。都是习惯造成的,它没有实质,它秉承的这个东西没有实质。它固化了一个习惯,就成为一个业、界,我们固化什么样的习惯产生什么样的界。
天放逸,习诸禅定,那种自受用。在业力的自受用中,他们有修行的,也有禅定修行,他们享受自己的业报。佛菩萨不是,他们的禅定是以愿力来利益世间修诸禅定,六度万行不是为自己,是为了利益更多的生命,他们才去修禅定的,修布施、持戒、忍辱的。
但很多世间生命,他就为自己,我为自己来做。为自己就是被动,我们大家可以看啊,就会产生业,被动什么呢?被因果,你就被因果了。这个是运用因果,超越因果。他利用世间的因果,利用世间的所有造作,但他绝对不染于这个因果,不制约于因果。六道的轮回有情呢,为自己,被因果,你作的因、你作的果,你就来承担这个东西。往往我们再推拒责任,就更加迷失在因果。被动因果,迷失因果。这一点大家可以去观察、了解、实践,都是有意义的。那我们慢慢地在这些因缘中,就能很清晰地处理这些积累。
像学习净土,当然是把九界都往一个地方来推动,它就是不二法门的一个推动。实际对这个法界,对心理不同习惯的一个分析罢了,也算是个命名的习惯。那我们要是不是命名,去择取习惯了,真就能觉悟,来主动觉悟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真会变得美好。因为他用愿力来净化世间,来光彩世间,令世间有情自主,那这个真是越来越美好的一个作为。
轮回就是参半,参半是比较好说的。苦乐参半,有苦有乐,觉迷参半,这个说得就比较中性一些,二元世界嘛,称为参半。但这里面被动与主动的东西,要真在轮回得久了,像恶道中全是被动。我们人道、修罗道、天道,还有半被动半主动的东西。人还有智慧,天、修罗还都有智慧,只是部分被蒙蔽了。像三恶道完全被蒙蔽了,完全被动了。这一点大家可以去观察、了解、实践。
好,这节课到这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