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净土果地教是念佛人知“佛念念佛”特别重要,请问这个“佛念”和“佛愿”是一回事吗?还是说它们两个有不同的角度和侧重?阿弥陀佛!
(一)反复品味佛愿佛念
师父:来传播佛念众生的这样一个念佛法门的实质内含呢,菩提眼小组或者大家组织很有意义。我们每一个学习净土法门的人,都应该关心这个问题。要是我们不了解“佛念”,我们念佛就很空洞。我们不了解佛念众生的这个内涵,或者说实际的作用力,那我们的念佛基本上就是识心念佛。这个识心念佛,就是我们意识中,我们这个染识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推动,让我们去念佛。
师父:肯定是一回事啊。因为果地觉为因地心呢,它所拿捏的东西,就是我们的心念所拿捏、我们心念所攀的这个缘,或者说心念所取用的方向,都是佛的果地觉。这个果地觉里面包括他的愿,包括佛愿力所产生的种种效果,就是佛念嘛。
这名词上的东西真不需要去过分,最主要是我们怎么来体会佛愿是什么。好比说,佛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有誓有愿。要有一个众生往生有障碍,我誓不成佛,这是有誓有愿的。我成佛,就是为了令一切众生回到本性,回到法性土,或者说极乐世界这个庄严国土,无有障碍,这就是我成佛的一个内容。要一众生还有往生的障碍,那阿弥陀佛就不是自己所要成为的那个佛,他就是这么立的誓。
他为什么要立这个誓呢?就是与十方众生结一个顺性的缘,与一切众生结一个最究竟圆满的缘。你缘这个缘,那你就会顺着这个缘而成熟无上道,实际就是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把众生本有的如来智慧德相真正地运用出来,也就是运用本质心,成熟本质之道,就是无上道。无上道就是极乐世界。
这些名字名词呢,我感觉到我们善于在这里面去体验,去观察。就像嚼橄榄一样,耐着性子,不要感觉到开始没有味道,甚至有一点点其他的青果味。嚼过橄榄的人就知道,那个橄榄的味道,真是开始就没啥味道。我们刚刚接触佛愿,因为凡夫心、凡夫习惯,我们就没有知道橄榄的味道,就像人嚼第一口、第二口、第三口、五口橄榄一样,没有味道,还青不拉几的。但你要细细地嚼下去了,怎么越嚼越甜,越嚼越能回味呢?要细嚼,它才有回味的东西。
阿弥陀佛这个教法亦复如是。像我们刚刚接触这个话,因为它跟我们的习性、习惯,有一点违背,你会感觉到没有味道,什么不为自求啊,什么无得失啊,什么如幻啊,这似乎都是没有味道的东西。但我们要是在这些没有味道的东西反复地嚼的时候,就知道:这无一法可得,人可以从一切法中解脱出来;这个如幻,人就可以自由起来;在不为自求中、在不可得中,人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在为令正法住世上。我们反复地嚼的时候,感觉到,哎,我这么轻松,没有得失、凡圣、对错的压力与畏惧。那反复地要嚼、嚼,嚼出来味道!
每个人要亲口尝一尝,要亲口去嚼,自己去嚼。我讲的,是我嚼出来的味道,我拿个橄榄,我跟大家说这个橄榄是什么味道,因为是我嚼过橄榄,我跟大家介绍这个味道。但是我拿这个橄榄,大家任何人也不要、也不去嚼它,那这个橄榄的味道大家永远都不知道!是你听一大套,但你不知道。
所以说我们对这个佛愿啊、佛念啊、佛心啊,一定要去顺着那个力量反复地去思维,反复地体验,反复地去体会它的味道,回味!用在生命中的种种事相、种种因缘中,去品味这个“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究竟是什么味道呢?
(二)“毕竟往生安乐国土”印契一切
就像第三念门讲那一样。五念门中第三门,说“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他常念什么呢?他专念什么呢?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毕竟”就是一切众生无碍往生,圆满往生,清净往生。我就在一切众生清净往生、无碍往生、必然往生,这样一个“橄榄”这个地方反复来嚼。
嚼什么?好比说,人杀盗妄淫为什么能往生呢?他犯那么多因果怎么能往生呢?有的人根本不信仰,没有信仰他怎么能往生呢?我们就会想出来很多很多很多问题。用“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用“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用顺性来说,本自具足来说,来提示自己:哦,我用这个本自具足,我可以解决一切众生一定能往生的这个问题。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一切众生都能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依本而说,就是他们的家。那我们往生就是依本得往生,依佛愿得往生。
我们就反复地嚼这个东西,就是毕竟往生,我就反复地嚼嚼嚼。那遇到什么事了:这个人骂你了,他也能往生,这个人赞叹你,也能往生;这个人信佛能往生,这个人不信佛也能往生;是男是女,是什么,都能往生。为什么这样?佛这么说的。为什么有这么个毕竟往生呢?我的心常发愿,常作愿,常这样观察,这样去体验。“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心常作愿”,这就是意业嘛,意业就是不断地在这,反复地去嚼这个橄榄。什么橄榄呢?毕竟往生安乐国土,这就是我抓这个要点。什么来了,什么意识、烦恼、人物,什么事情来了——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我就用这个“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来印契这所有的一切。
那你感觉到某个地方你印契不动,为什么印契不动呢?这是个十方法界印,为什么印不动呢?那你就找:哦,原来我分别执著了。你就找到自身的毛病了,你就嚼出来这个:哦,原来我远离分别,就是平等往生、平等安心;我远离了分别,就能无碍往生,就能圆满往生,就能自在往生,就是本来往生。那是顺本质而言,一切众生原来回到本位上都能往生。什么本位呢?远离造作对待,远离是非人我,远离一切对立的这个法则,那个心——本质,就彰显了往生的实质内涵。
我们再有一个所谓的生命相续的愿,就是这个缘,缘与愿都成立了,顺性发愿,往生彼国,那愿生必生。原来嚼来嚼去嚼来嚼去,哦,愿生才必生。虽然本质往生,我们在业力里滚打,还在因果中轮回,就不能往生。你这个现象上不能往生,你还在世俗中滚打。哦,我知道了,这是依本得往生。那依本往生,这个生命又要相续,还要发愿,因为愿是引领生命相续的,我就发愿往生彼国,“愿生必生”,这成立了。
成立了,我知道这就是佛念,愿生必生这就是佛愿。说“汝直来,我护汝”,善导大师在他的著作中这么提,就是阿弥陀佛给大家的保证。“汝直来,吾护汝”。啥叫直来?你愿意来就来了,叫直来。你拐个弯来,就怕你掉到业力中,你又迷失了。你说那佛直接接引是什么呢?就垂手垂到你面前,说我时刻在你生命的前端等待着你。你只要愿意来,他直接就接引,没有第二个概念,没有第二种障碍。这样呢,我们就得到了一个生命相续的安心、皈依。这一点,要细嚼。
不是我拿个橄榄去说这个橄榄是什么味道、什么味道、什么味道。你平时也嚼这个橄榄,你细细地嚼、细细地嚼,嚼嚼嚼,一直嚼得没味道了,你才知道,那个味道就出来了,把那个没味道的过程嚼过去了,开始有味道了。我不知道大家吃过橄榄没有,不行了,大家都每个人买一颗橄榄,买几颗橄榄,买一包子橄榄,去嚼一嚼。
我第一次,别人跟我说这个橄榄好吃啊什么的,就在福建吧那时间,我说这个青不拉几,闻着就没有一点点香味,不愿意吃。他们说你尝嘛你尝嘛。结果嚼嚼嚼,嚼了两口就想吐掉,为啥呢?一点味道都没有!他们说你慢慢地、慢慢地……慢慢地嚼嚼嚼嚼,真就有味道了。
这个味道呢,第一次你吃那个橄榄的时候的味道,因为你排斥没有味道的这个概念,你建立了,你嚼得虽然有一点点味道,你也印象不深。但是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嚼的时候,哇,就完全变了,说,哎,再给我一颗橄榄,我要嚼一嚼。没事就去嚼一嚼、没事就去嚼一嚼,有事了也可以嚼,就是品味它。
那阿弥陀佛的愿望,就是第三门,要反复地去“嚼”。意业嘛,意业干什么呢?这里面有止。止什么呢?九界杂缘,九界妄想,九界业力的牵制,唯有佛愿了。唯佛是念,实际就是第三门,“心常作愿,一心专念”。作什么愿?作佛愿;专念什么?专念佛愿,毕竟往生安乐国土。你就反复地嚼嚼嚼,以佛愿为己愿,嚼嚼嚼,嚼来嚼去嚼来嚼去,就能止九界的过失,止九界的杂缘思维,止九界的这种迷茫,回入毕竟往生安乐国土这样一个味道上来,就是佛的愿力、念力、功德上来。
(三)实践五念门,体会佛愿佛念的内涵
佛念什么啊?一切众生本来得度,是他真正的念。一切众生生命相续,他就立个愿,建立个国土。因为生命相续就要有个方向,就要有个作为内容,所以说他就立了个西方极乐世界,让大家去发愿往生。你说本来往生,我还发什么愿呢?你就固执这一句话,你这个固执的业力就会使你制止在一个偏颇的心理上,所以说我们要发愿往生彼国。极乐世界的建立,就是人的举心动念,还要生命相续。怎么相续呢?是一个极乐世界,是顺性的一个国度。你不发这个愿,这个顺性的国度在你身边就丢失了,丢失在业力之中,把你丢失在九界的业力之中,三界六道中让你轮回去了。
为什么呢?业力也是我们的习惯,习惯也是一个无愿之愿。那个习惯把你牵制走了,你被动地走了,你没有愿望的愿,把你弄走了。很多人知道很多事不该做,话不该说,思想不该思想,但是你在无明业力习惯的牵制下,你不说还在说,你不做还在做,不想还在想。多少人说“我不要想这个,我不要想那个”,但天天还在想;“不要说这个话了”,天天还在说;“不要做那个事情了”,天天还在做。为什么呢?无明业习,把你牵制着呢,你被动着呢,这是不是一种无愿的愿呢?被动的一种习惯,那在六道里轮回。
所以说我们要清晰地发个愿——愿生佛国,随顺法性,令自己的生命运用到这样得大自在的一个生命,那就是极乐世界。我们读《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里面都描述的顺性的生命,那种大自在力。《阿弥陀经》大家很多人都会读,什么一时饭食之顷,游历十方佛国,供养一切诸佛;《无量寿经》讲得更多,里面这些菩萨怎么样子,什么样的无极之身太虚之体,能做多少事,能到多少佛国,无尽刹土中,去礼敬诸佛,同时闻法,即成无上道等等等等,很多很多很多的内容。大家可以认真地去观察,去品味,最主要是在生命意识中要观察品味。
所以这第一门、第二门、第三门呢,实际这三门很重要的,就是我们依着佛的果地觉,来体验自己的身、口、意干啥是最有意义的!身业礼拜应正遍知,是最有意义的;口业赞叹阿弥陀佛的光明智相与他相应,是最有意义的;心常作愿,跟佛愿相应,来制止九界的过失,是第三门的重要修持,来品味毕竟往生的味道!
大家要反复品尝、反复品尝、反复品尝,品尝够了,知道这个味道了,再做第四门,再观察。这个世界的依正二报,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观音势至、清净海众与主,眷属与主,就是与阿弥陀佛的关系,观察他的国土十七种庄严,种种种种角度,从地水火风,种种的什么水啊、什么池子啊、什么树啊等等等等,大家去观察。干什么呢?去体味这个因缘所生法的味道,在极乐世界的因缘所生法的味道。
体会到了,原来“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我们观察这个世间,顺法性原来都是这样的,不管极乐还是娑婆,顺法性观都是一如之观,庄严之观、清净观、无碍观、圆满观,有智观、悲观,毕竟令我们的心里得到这样一个安乐自在。
所以我还是提倡大家多修五念门。我不实践它,我也要去念一念,把五念门没事我就念一遍:身业礼拜阿弥陀佛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故;口业赞叹,称如来名,与彼光明智相相应;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如是观察,修毗婆舍那等等等等。
智慧观察世间,正念观察、智慧观察极乐世界,观察娑婆世界,观察一切世界。一旦观察极乐世界清晰了,观察娑婆世界、极乐世界,就是无量光佛刹。那我们就能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了解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的这个“分”,无分别的分别,就是业力因缘所分别,建立了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都在性功能法界中的差异。这个差异呢,众生染著就堕入差异的果报,诸佛菩萨超越了差异的制约,就回入了无量光佛刹。同一世界,无量的果报,因为心里所依不一。
那我们说的念第三门呢,很容易去体会到佛念、佛愿的这个内涵,我们很容易体会到,佛是用一种什么样的心、心智,就是实相心中是什么样一个味道呢?会发什么样的愿呢?我们能止,所以说称为奢摩他,第三门就是奢摩他的修持,就是止的修持,止九界过失,圆彰一乘。只说一乘道,三乘四乘五乘都不讲了。
这个话题就这么提一提,最主要是自己要去嚼,听别人讲不行。在这个地方实践不够了,第三门就要认真反复去实践。
——2020年8月7日慈法法师斐济课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