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课 自他受用 内誓外愿

点击下载音频

导读:内誓外愿现成、完整,它直接饶益有情,圆满次第。净土运用的是“南无”,实际就是誓愿。南无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的内誓外愿。来实践这个方法,最简单,但最究竟圆满,圆满一切次第。弥陀在普遍守护着一切众生,佛果的共源,这样一个普遍的行为,广大、究竟、真实,是佛出世的唯一大事因缘。

弟子:不是说学佛要解脱好坏对错这种二元对待吗?但是经常也会有应作与不应作、好坏对错,应该如何区别?

(一)了解因果,不昧因果,不被境转,来转境

师父:这是了解因果与不昧因果的一个关系了。我们一般呢就会在不昧因果这个问题上出现一个障碍。一旦说因果、有因果,大家把它着实了,那就昧在因果上了。就是这个事情发生了、表现了,人就会容易把它着实。着实,大家就会固化它,就是作茧自缚,通过这个事情呢,让自己深陷其中,就是昧于因果,不能自拔。

昧在因果这个“昧”字,你看,就是被盖着了,蒙蔽着了,它挡着了你的这种圆明的心智。实际呢,就影响你了解因果这个过程。昧于因果,是现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自己的心被事情一叶障目了,挡着我们的视线了。

那这个呢,在佛教里肯定是应该去觉悟它,就是所谓正见观察。是发生这个事情了,没问题的,我要正见去观察。好比它的自性啊,它的本质啊,它的这种缘生缘灭啊。

“智慧观彼”,这是《往生论》上的话,“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正见观察,通过正见去认知它。那智慧呢,是“解脱”与“给予”。智者就是不昧因果,这个“智”就是不昧因果的一个特质;“慧”呢,就是善用其行,就是这个事情发生了,我善用。不是说他不了解因果,因果还是要了解。不了解,那人就是一个无明人,就是一个无知、无明,被无明所覆盖的愚痴的人了。实际这是个无明,这是个愚痴相。佛教肯定不是培养我们的这种愚,不培养这个的,它是要了知的,超越这个的。了解因果很重要的。了解因果,但是要去正念、正见观察它。这个正念,就是不用情绪。

情绪离我们近,就是多表情嘛,表情多。情绪这个东西就跟得失有关系呀,跟好恶有关系呀,你顺我不顺我的心念啊。那这个(正见)就能不用这个(情绪)。正见——我不用情绪来观察这个事情,已经发生的事情,我来观察这个因果,观察它。智慧就是用正见观察稳定了、清晰了,没有用情绪,那就会不昧在因果事相上,实际就是不被境转。那这个“善用其行”呢,实际就是能转境,反过来转境,产生这样一个作用。

了解因果很重要。我们对一个事情就是“算了吧”,这个不行的,这个不是那回事儿的。不用去了解它,不用知道它,这个不允许的,在佛教根本不允许的。就是糊弄过去是不允许的,但是,不是着实它。所以有智慧观与正见观。这个观呢,就有这样一个内在的与外在的作用。智,就是自身内在的一个东西,就是“智慧无染”。慧呢,是方便运用,实际就是外在的,对他啊,境界呀,一个作用。过去叫“智为体,慧为用”,也有这样的讲法,都没问题。

关键就是说,我们不是无知于此,也不是否认因果,不能否认因果。否认因果是个很糟糕的事情,会令人迷茫的。为什么呢?就是发生什么事情、从哪儿来的,不知道了,那就容易迷茫。实际了解因果呢,能使人清晰,人对因果的了解能清晰自心。人通过对因果的观察了解呢,能够了解苦从何来、乐从何来、智慧从何来、愚痴从何来,就是能令心清晰。

那这个断灭与否认呢,无有出处,就是孤起无由啊,就是你心没有依从了。所以佛教讲“法不孤起”,就是有因的。任何一个东西就要有内因外缘的一个作用,要不然它就表达不出来。我们都知道“二边见”——执实有、无、顽空。这个执著呢,昧于因果,就是昧在这个因果上,就是强执的一个有。这个有无二法,就是边见,二元对立,好坏啊,得失啊等等,无量无边的。有,昧于其中;无呢,断灭否认。很多人会把断灭当成清净,这是个误区。佛讲法从来不用断灭,也不用否认因果说法,更不用这个无知的东西,愚痴业不用的。愚业实际是畜生业,我们一定要知道它。

昧于因果的人呢,就容易坚固自心、坚固所见,就不会有智慧。所以“一切有为法”就是让我们正观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佛说那一段话呢,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应作如是观”。观什么呢?“如梦,如幻,如露,如电”,他这讲的是空性,正见观察,会使你远离情绪,远离这种爱憎情绪,使我们有智慧的一个内受用,就是“不被境转,来转境”的方便。智慧心就起到这样一个作用。

那我们经常被境转呢,实际就是内有执著、外有迷失,就是在这个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上面,会被它转、被它迷,内心就没有安住、安乐,就会出现这样的角度。尤其是不能用这个——无明愚痴,“算了”,断灭否认,这个不能用的,这是个很麻烦的苦处。

我们学会慢慢地觉悟于情绪、好坏、善恶,我们清晰地了解因果,知道法不孤起,人就反而有作为了,有方便作为了。“一切有为法”实际就是正见,一个运用的方法,那一叶障目、昧于因果这些事情,我们都不会再身陷其中。那事情来了,能觉悟它,我们就善用其行来转这个境界,那智慧、正见,就会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资源,就是觉悟的资源,那我们人生的觉悟就有了。不昧因果很重要,了解因果,不昧因果。

(二)内誓外愿圆满次第,直接饶益有情

佛陀一般就讲自他二种受用,这个东西特别有意思。自受用呢,一般就是内在的内誓,就是佛他们自己的受用,自身的内誓;他受用呢,就是外愿。净土把自他二种受用表达出来了,它传达出来呢,就容易让他人知晓,这就有个接引、接应、指导的目的了,指导与接引。像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就是这一类的。“我国无有地狱饿鬼畜生,往生我国不复三恶道,往生我国的人呢都具有种种相好,往生我国的人呢具有六通,往生我国的人具二种忍”等等等等,很多,实际就是传达于他人,令人知晓,来接引需求有情。最主要是对迷茫的、不清晰的需求者,有个接引、指导,有个传达。

这个他受用,尤其在净土这个修法中呢,特别慈悲,有慈悲的特质。这个(自受用)是特别有智慧,于自身的受用,是特别有智慧的。好比说佛陀的这个无诤,无诤有总说与细说,有略说与广说。广说呢好比说有三说,略说有一说,无诤是一个说,就是根本守护,这就是细分。它也是智慧的表达,这种表达给谁建立的呢?给欲修这样一个完整的方便法(的人)。就是自他二用是一个完整的方便法。这里面呢,它超越了解脱,超越了解脱道,它不是解脱道,它也不是单一的所谓的梵行说,它这个方便法呢,实际是性体大用这个特质,它能直接地指导我们,来运用这个性体,让我们现行全体依止性德的作用,称为大用现行。

那我们了解了这样一个内誓外愿,我们去实践这个内誓外愿,就会带来这种方便,就是所谓的果地觉因地心。就是我们一起步,在现行中就直接启用这个性德。因为啥?就是修德,佛的修德的启发,或者佛的修德的印证,佛修德的一个印取或者说一个成熟,他成熟了这样一个特质。那我们会说“我的业力多重啊,怎样怎样怎样”,佛说“我给你嘛,给你嘛”,实际是每个众生本性中具有的、法性中所具有的——果地觉因地心。你看,这个很清晰,把自他二种受用呢,来通过内誓外愿表达。我们在体验佛的内誓与外愿的这样一个综合作用,就是佛的果地觉。

我们在实践这个过程的时候呢,我们也发这样的内誓,也去表达这样的外愿,去体会他所表达的、所传达的内容。这个感受呢,就称为自他二种受用。受用,说作用、说功德、说利益等等等等,很多说法。这个自他二种受用,实际就是这种功德,或者性修的功德,性修的作用、利益,我们去实践融入这样一个方便法中,就能做到果地觉为因地心。

过去在次第法中就不是这样子的,严格的次第法中,它就很严格很严格的。很特定的一个次第法中,好比说三皈,三皈依超越世间。皈依佛,佛为法中王,佛为无上医王,我们来超越三界;皈依他所传递的法,就像有病的人遇到了良药一样,可以来治疗我们;皈依僧,就像大夫来瞻视我们、来看我们,亲人来看我们,给我们这样一个亲证一样的,怎么吃药。三皈实际也是个戒,就像一个禁忌一样。那你是病人了,你要有禁忌的,你才能把自己的病养好。所以他这个次第呢,第一个次第就是三皈。

三皈的内容与作用,就是让我们来皈依这个生命之主、生命之王,就是生命最圆满者,他不是上帝,但是他表达的最圆满,那就是佛陀。他所说的法就来医疗我们所有的世间不足的痛苦、不满的痛苦、烦恼的痛苦、迷茫的痛苦等等。僧呢,就是真正地来帮助我们,直接支持我们完成这个治疗。这实际就是修证过程。

皈依,它本身是个戒,这个戒就会像我们很多禁忌,你要去碰就伤害你,你不碰就支持你。所以说这个三皈啊,宁舍身命不皈依自在天魔等,皈依如来至真等正觉,皈依法怎么说,皈依僧怎么说。三皈依是最基础的东西。很多人说我不学这个——这个就是所谓的叫次第修学——那你根本就学不成法,你后面的东西,所有的基础都没有。这是个基础,佛教次第的第一个基础,你没有这个基础,后面都不成立。

那在这个教法中他就不这么说,他就直接给你佛的内誓外愿。他不是说后面我要次序修行——这个佛是什么什么、法是什么什么、僧是什么什么、戒是什么什么,他直接把药王的这个自受用,药王的这个药方子的内容、治疗健康的这个作用等等,全部一次性给予了。所以他给予一个圆满的教法,他这个教法就是圆满。圆的,圆满次第,圆满一切内容。《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讲,“尔时,五十二位同伦”,这五十二位同伦 ,实际就是圆满次第。就是他不用一个次第一个次第地去作为,一个次第一个次第作为太漫长!就是世尊这个法也是久劫所成,大家都知道经历无量兆劫的修持所圆成,他只是把现成给予我们了,所以这个佛法现成呢,就是他的真实说。

那我们要是按次第,这个次第太多了。后面从五戒、十善,一直延续到四禅八定,延到四禅根本定,四禅这个所谓的色界根本,你才能出欲界。那后面太多太多了,太多内容了,五戒一直到具足戒等等等等。实际这都是次第的修持,菩萨戒就是心地戒,直到誓愿戒。誓愿戒称为饶益有情戒,就是他给予众生真实的一个利益。

这个(内誓外愿)就直接能饶益有情,现成、完整,它就是饶益有情,它清晰地是饶益有情,你这样做就能得到饶益,真实的饶益,过去称为圆满次第,圆满次第。那次第修法、渐次修法,这个东西是很厉害很厉害的,很漫长很漫长的。在许多教下中呢,对次第说,讲得特别地清晰,特别地仔细。好比说有人要去修次第教了,要是没有了解声闻乘,去直接步入菩萨乘很难很难的;从菩萨乘直接进入金刚乘超级难。

那这个圆满次第呢,就是一个究竟教诲,他们称为圆顿之圆顿,了义之了义,实际就表达他这种真切、如实,就是佛亲证的东西就直接给予了。这个次第呢,太多了,真是千差万别的特质啊!要把千差万别都泯灭平啊,一点一点地去做呢,是一个很浩瀚的工程,十分浩瀚!像我们人寿这么短,这个浩瀚的工程你是完不了的,太浩瀚了,太大了,这个工程。

那我们要把这个饶益有情的内誓外愿建立了,我们再去完成这个浩瀚的工程,变得简单了,就是所谓的圆满次第。我先以圆满的安心,了解这个法了,了解佛出世的真正的正因了,我再去做这些千差万别的事,那就是无量光寿去照耀这些千差万别,你有耐心了。这个地方的耐心实际就是圆满!这个地方的耐心就是顺性!这个地方的耐心也就是佛的圆满报德!就是他有理有据。那你次第修持啊,不见得有耐心,也不见得有机会。

实际我们不是为了有意地传播净土这个说法来夸张它,一点点都不是,实在是机,就是机会。我说次第是个海啊,太浩瀚了!这(内誓外愿)也是个海,但这个海,是一跻可以步入,可以完成的;这个(次第)呢,就是一层一层的,层层所形成的东西,一层一层的东西,一个次序一个次序,十分地严格。这个地方,内誓外愿就囊括了一切法,就是这个佛果里囊括了一切法则,这是一个很震撼人的事情,很震撼人的事情!

《往生论》中对自他二种受用的描述是特别细致的,佛的八种自受用、菩萨的四种正行、国土的十七种庄严,讲的就是自他受用,让我们了解这个内誓外愿。就像我们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就有内誓有外愿,这样的功德。这个法十分地方便。

这个法呢,最主要的着手,就是充满了感恩。一旦在这个地方麻木,就是我们不接受佛的现成给予,你就会想要弄出来个自己的东西。没有感恩了,就想弄自己的东西,那很快就会丢失这样一个方便的给予了。就像别人帮助我们把什么都做好了,我们一念感恩心就承接了,就接受了。那你没有这个,一定要搞个自己的东西的时候,你就把这个推掉了,佛的这个布施啊,这个功德的现成的给予呢,你就没有接受的理由。所以,这个过去叫知恩报恩。很多经典呢就特别着重地讲知恩报恩的这个佛行。

在很多的经典上认为,真正唯一的知世间恩、生命的恩德、依报的恩德,是佛陀。我们并不见得知恩,也不知道咋报恩。人相互的交道呢,并不见得是知恩报恩,可能很多交道不是知恩报恩的状态,就是来表达自己的东西多一些,建立自己的东西多一些。真是接受这个法的人,一定会感恩戴德的,因为给他了一个现成的法界。那一天我说,就是给了我们一个法界的财富,这样一个巨大的财富。这个恩惠实际就是他的果地觉,自他受用。

(三)珍惜内誓外愿教法的实践

像我们昧于因果也是个受用,了解因果也是个受用,觉悟因果也是个受用,超越边见也是个受用。那这个内誓外愿的表达与传达呢,它有特质,就是我要做个啥,我对外要有个表达,就是给大家表达一个愿,我要做什么,能做什么。那这个传递给他人呢,人能知晓、能了解,有这样容易接轨的地方,需求有情就能接轨。

因为,我以前认为自己有好的感受了,就跟人说,受过很多的冲击,许多的冲击。后来接触净土这个内誓啊,也不敢跟人说,说句实话,很多年不敢,还是怕受冲击。因为大家都在讲这个东西,不是讲四十八愿,他是讲你能不能往生,他能不能往生,我能不能往生。大家都在斗这个气,根本不实践佛果地觉的给予,在斗这个气,各比高低,谁在持戒,谁在精进,谁在不吃饭,谁在不睡觉,谁在穿烂衣服,都在争这个东西的时候,跟佛愿都没有关系。不要说内受用、自受用了,实际自受用就不知道是个啥。

真是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因为他们表达的东西跟佛的这个自他受用都毫不相干!你能不能往生,他能不能往生,这跟佛的这个教法一点点关系都没有,你感觉到很奇怪,就大家争论很奇怪的一个说法。好比说佛的这个悲愿就是接引众生,就是人人往生,愿生必生!但大家不传递这个,就传你吃什么,你穿什么,你看这个人念佛念得满面红光,那个人念得腰都弯了,他就讲这些东西。

后面我就在这个大佛前,就是阿弥陀佛的像前,做了个祈祷,我说我传递这个东西的时候,或者表达这个东西的时候,要是大家需要,是真需要这个东西,那雷劈都行,因为啥?再不讲这个(自受用),大家连这个(佛愿)都不涉足,因为啥?他涉足这个都没有理由。他涉足的就是你吃多少东西。有的人还跟我说,这个修行人可厉害了,干什么?吃松针,喝山泉。这个人厉害,从来都不吃饭,他吃啥呢?吃黄精。我说,狗屁,他爱吃啥不吃啥,这跟佛法是啥关系呢?很奇特,大家都谈论的这。

那这个呢,佛的这个受用呢,要不说,他这个自受用不说,我们就没办法交流佛的这个完整的方法,没法交流。很多实践者,连外愿都不涉足,他怎么能了解阿弥陀佛呢?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结果阿弥陀佛的任何东西都没有涉足过,自他受用都没有涉足过,没有摄受众生的、接引众生的无上方便与信心,不知道在干啥。我感觉到很奇怪。

那后面我感觉到呢,我们自身的东西,就是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可以有一些内誓,不给人说,但是佛的内誓要是不表达出来,人没法接受这样一个整体的教法。那我就感觉到必须得讲,就讲。那我的确是冒着天下之大不韪的,这个是不允许,在过去都不允许的。那我就在这个地方的的确确是做了这么个事,我也受了很多不好的果报,我认为是受了不好的果报,过去叫破佛密因哪。这是佛的自身的密因啊,叫密因。因,我们都知道内心哪,自己的内心哪,这不应该别人知道,应该只有佛知道啊。

那这个果地觉为因地心,我们怎么去了解它呢?这个交接口真是难为了我很多年,后面我想一想,一人受罪就受罪吧,入地狱就入地狱吧。真是有点那种感觉,就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感觉了,算了,不管咋地也要把它表达出来。

说句实话,这个东西是一个关口,要有一点点的私心,我真不敢!看看很多人交流的东西,他连外愿都不涉足,不要说内誓了。没有内誓的可知,我们怎么知道佛的果地觉是什么呢?他觉的什么呢?这个地方就是,不管咋做,我感觉到千百年来吧,就是在这一块的这个作为上,我是有点冒险了。但我感觉到呢,从冒了险这以后呢,很多人就有方便,那我说我的事就算结束了。

我不希望这个东西把它当成一个什么了不起的事,来去居功去怎样,我说那我就做普通人去。为啥呢?因为这个东西,的的确确在佛教来说是个禁忌,古往以来就是个禁忌。禁忌,的确是不允许你来表达的,禁止的,的确是禁忌。我不知道为什么形成了密教的特质,跟这个禁忌有关系,跟这有特别重要的关系,所以在没有立大三昧耶誓之前呢,是不允许说内誓的。这个呢,就的确是我感觉到是我们汉传佛教的一个死结。因为净土教法明明是显教,他要把果地觉为因地心的这个事实呢,要我们像佛一样地来实践、来传递这个方法,反而被卡着了。那怎么来传递?不传递咋办?传递给张三、李四,那成什么了?好比说,我给人四皈依,给三个人讲、五个人讲,那把整个净土教法给改造了,那有世俗的东西了。所以呢,我就不堪忍受这个东西,不堪忍受。

这一点呢,大家可以去查资料,可以去了解历史,这个特别的不易。因为以前在这个地方受过冲击,个人的因缘受过冲击,受过很大的伤害,《楞严经》在这个地方有很大的一个揭示。但我们现在宣化的这个东西呢,是佛的内誓外愿,不是我自己的东西,不是我个人拥有的。也当然作祈祷了,没有作祈祷的确是不敢讲。后面就印了那本书——《净土的传承与誓愿》,来表达这种方便教法的实质内涵。因为它这也不是大乘,也不是声闻乘,也不是菩萨乘,就是唯显佛的功德的一个教法。

唯显佛的功德,怎么来了解这个东西呢?没有内誓外愿,没有自他受用,怎么了解呢?这个十分地困难,十分地困难。我给大家提醒这个呢,就是希望大家要珍惜这样一个实践,因为他这个不共呢,不是说你怎样怎样,是你有没有这个内誓与外愿。

(四)实践内誓外愿,安心于圆满,行现行方便

过去人说,在次第法中,你没有这个四禅的基础,你一切法都没有用了。我们现在人,谁拥有四禅的基础呢?后面的法你根本没法进趣了。现在找个初禅有体会的人,都太难太难了,太少了。没有四禅的深入实践,你就在欲界中,你在这儿,你离不开你的情绪,你离不开欲界对你的制约。没有修行的基础,你不要说去做三界的福田了,连欲界众生最基本的业相你都超越不了,那色界、无色界,你根本都不知道是个啥东西。你还要说你要自利利他,连门儿都没有。所以净土教法的特质就表现出它的优势了。那我们没有这些东西,我们可以立愿。

这个内誓外愿称为大三昧,大三昧。为什么呢?你什么时间都可以依愿而行,它是稳定的,它不会散坏的。禅定它会有出入,禅相有出有入啊。所以次序修法中呢,这个禅关、这个欲界关不好过。那有没有超过的呢?少啊,极少啊。现在有四禅八定、有这个基础的人,在南传、在藏地也很少,并不是那么多。那这样就成贵族教育了,就是极少一部分人能使自己的生命升华,大部分人只能就这样混了,浑浑噩噩地混下去了,这太可惜了。那我们遇上佛陀的教法,又得不到佛法教育的利益,那就太可惜了。

净土它的特质,它运用的是这个——“南无”,实际就是誓愿。南无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的内誓外愿,我们要运用,它就很简单。它这个修法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实际就是内誓外愿的一个守护者。来实践这个方法,最简单,但它最究竟、圆满,或者说圆满一切次第,就是五十二位同伦共修同行这一句功德名号。这一点大家可以去审思审思,这很重要。

尤其在国内呢,大家就拼命地拼自己做些啥,而不是去守护佛的内誓外愿,去体会他这个自他受用。不体会这个,你真就折磨自己一辈子。那你再去这样做、那样做,最后毕竟是缘生缘灭。那在顺性的誓愿的守护中呢,越实践越清晰,归于性德越方便,那圆满的作用力就会越来越清晰了。这,我们慢慢地去体验,尤其出家师父在这个地方要有一个了解。

出家实际就是个誓愿的守护。你们守护的戒律,都是誓愿。它跟净土呢就特别契合。你看三皈依是誓愿,都是誓愿。在次第修法中,这个层层戒律是最重要最重要的誓愿。那净土的戒律,就是内誓外愿。我们守护佛的内誓外愿,就是(守护)他的戒律。守护这个戒的情况下,就是圆满行持,就是在行上我们可以去依次第行,一点一点地去作为,但是心一定是圆满的。用圆满的心,在任何一个次第行中,我们可以去作为、去实践、去了解它。

它这个就有一个安心方便,就是安心于圆满,行现行方便。现行不过是个方便罢了。所以这个现行大用呢,我们要了解这个现行大用,实际就是每一个现行都在圆满心的这种载负下去运用它。那这样,这个自他受用的实践呢,这佛的受用实践呢,我们就有机会了解这样一个所谓的现成的佛法,而不是在一个次第一个次第上。一个次第一个次第的东西不是不能做,(但需要)严格的师长、团体,严格的外缘环境。必须得严格,不严格你做不到,就退转、变异。那这个地方呢,他就没啥可退转的,也没啥变异的。因为佛无量劫以来就这么做的,我们这么去实践就行了。它就稳定,所以它称为安乐国,就是稳定。这个内誓外愿就很稳定,是很重要的一个事情。

有时候我们会忽略这些东西,忽略这个内誓外愿的大用。像我们世间的这些所谓的乐啊,世间的这些娱乐,真都很荒诞。就像我们看到一个苍蝇叮在一个腐烂的肉上,它感觉到很乐。你不会感觉到乐,你感到怎么会在这个地方去在意呢?因为一界不知一界啊。那我们在这个欲界的状态中,要是去使用佛的这样的方法,我们再来看欲界,也可以看得懂,也可以在这里面作为,但你会了解这个内誓外愿的广大妙用。它对欲界、色界、无色界有情,所谓的三界有情,都有一个安慰与利益的支持。要不然我们真是就沉浸在这个欲界的特质中不能自拔,就是所谓的根尘世界中不能自拔。

大家都知道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三界。我们现在对欲界不了解它是个啥东西,根本不了解。因为啥呢?你没有初禅的体验,你根本不知道啥叫欲界,什么叫色界。这个界你都不知道,实际是个很无知的人,所以呢无知者骄慢,骄慢来自于无知。天人看到我们,感觉到这一群人这么可怜,实际挺无知的。为什么呢?我们不了解自己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脆弱、短暂、变异、杂染这样一个环境中,不了解。

(五)净土共源佛愿,普遍可行,不再轮回

以前我遇到南传的一个闭关的长老,他就讲他的状态,忽明忽暗。忽明,有时候呢很明白,什么都看得清楚,有时候呢就不行了,他说不行我还得闭关。我说我不忽明忽暗的,我一定要守护佛的这个愿望,要不然我也忽明忽暗的。

对这个忽明忽暗是没有办法,因为这些东西,慧力啊,它也有进退,你稍微一不谨慎,稍微有杂缘,它就掩盖了。过去叫财色名食睡,这就直接把你盖上了,你根本就没办法。所以说戒律的修持于阿兰若,就是寂静处,这个寂静对他来说特别重要、特别重要的。圣山福地就关着这些人的。现在这些地方还挺多的,但是人越来越少。那我们要是按照这个地方修持呢,我说它是贵族教化。

次第修持这个“第”呀,过去说是十分久远的一个事情,说久劫,你要护持这个久劫的相续十分不易。它最主要的是次第修持的师资。道家的师资,就是你过去跟我有关系,我就找你,他有三明嘛。找这个弟子,我就令他生生相续。谁是师长,谁令他相续,这就是他的师资。密乘中呢也有师资,也是这样子,密乘过去说共誓者。共誓者,这是他们的师资。

那我们净土的师资是什么呢?共源佛愿(师父板书)。这个简单,就是我们没有宿命没问题,没有三明四智也没有问题,我们在这个佛果上回归,就简单,起码说简单可行。说句实话,就像这共誓者的寻找不容易,这个师资、这个生生相续的人也不容易,这毕竟是少数,这个数量毕竟很少啊,毕竟很少。这个(净土的共源佛愿)呢,这一生也可以共誓,这一生也可以立誓,这是普遍的,谁都可以来做,普遍都可以立。这个法呀,就是我感觉到它超越了这样一个生生世世的师资。

的确,我过去的老师也用过一些方法来找,哎,就是我感觉到是少数人的事。为什么要做这个行为呢?我对我自己的一个评判,就是最后一生,轮回路上,这我表明是我的态度哦。那为什么喜欢这样一个法则呢?就因为是最后一生了,就是把它最大作用化了。

我们经常会读这些佛菩萨的愿望,像文殊的愿望——“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这个就是普遍性,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那我感觉到呢,发了这样的愿,不再轮回了;不发这个愿,不轮回就怪。

好比说,我为了这样一个少数的相续,我也生生有一帮子眷属,有共誓者、相续一群人。那这一群人搞个啥,我感觉到这都不是我做的。一个普遍可行的法则是可以做的。那就是我给自己下了个定义,这是最后一生,就是不再轮回中,它的理由就是不再为自求了,愿意一时同得无上菩提。

这“一时同得”,实际只有在普遍可行的法则中,因为普遍可行的才是这样的法则。因为这都有“我”,共誓也是个我,生生相续也是个我。我不做了,我感觉到这个我都做过了,不再做了,我一定要去做一个能为一切有情同成的一个法益。这是一种自我表白啊,一个剖析。但为什么是最后一生呢?就是不再轮回了,不再去守护这样的我、这样的我。

生生相续的师资呢,说句实话,很感人。共誓者相互守护誓愿,很感人。我在这一生迷失中呢,的的确确是被我师长用不同的方法给找到的,用了很多方法。找到你了,说你怎么迷失在这样的一个作为中?什么迷失?迷失在世俗中。这个世俗的作为不是不行啊,你迷失了。为啥呢?你不知道干啥好了,你在这里面去作为,作为的结果是什么呢,你知道吗?所以就不断地提醒。提醒的时候,感觉到呢,是啊,这能做出来个啥名堂呢?这很感人,这里面有很感人的东西。因为当你迷失的时候、你被蒙蔽的时候,有人来授手接引,用种种形象、种种言说、种种方便、种种遮护,令你警醒。这是一个师资的特质,就是在生生相续中的一些共同守护。

那净土这教法呢,它就是一定是一定是一时同得,一时同得。这个同源的法则是不可思议的。就像百川归海一样,你怎么浑没问题。百川归海,百川归,这是个必然的东西,是一个特质。所以我给大家讲净土呢,是有它的理由的,讲这个方法也是有它的因缘的。尤其出家师父呢,我感觉到你们在这个地方一定要看清楚,我就这一生要干啥。要看不清楚,年龄啊,因缘啊,什么环境啊,真就“啪”就过去了。少数,我们这个出家人是少数,永远都是少数,这个出家沙门永远是少数,但你要作为的是啥?你要看清楚这个作为是啥。

七佛师的文殊的誓愿,就是一时同得,净土教法特别符合他这个誓愿。过去修大乘的人呢不知道怎么修,所以文殊菩萨就在佛前发了这么个愿,来给一切修大乘者做了一个准备。他就发了个愿——“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发这个愿干什么呢?就是为一切众生有一个普遍可为的法则。

法界众生一时同得,就是普遍可为,他不拒绝任何一个人,不拒绝任何一个生命,不拒绝任何一个现象,所以说他这就是最后一生。文殊菩萨他这个誓愿表达了最后一生的特质,他所作为就是“一时同得”。我们要不是“一时同得”呢,有“前后得”这样的修持作为,那你就得慢慢地久劫相续,慢慢地作为。他这就是圆顿啊,圆顿的一个特质,一生成办。

这一点要给大家提清楚,因为我们这个减劫啊,后面越来越烦,减劫的特质。像我这个年龄都看得很清楚,三十年前跟现在简直没法比,再三十年后,你看吧,人类是个啥样子。不要说我们后面生了,再过三十年,看这个社会啥样子,谁都不敢说。减劫是十分厉害的,我们人类面临着一个生存挑战。那些水深火热的人就知道,这最后一生挺重要的,要给他们讲最后一生肯定有意义。这个减劫呢,我们看到看不到,它都在表现着它的特质。

所以我说这个最后一生呢,真是感觉到这个世界惟危呀,不知道咋办。后面怕自己再沉沦、再堕落了,不知道到哪儿去了。我真是有顾虑了,要不然佛果这个法则,我感觉到也不必要推它,何必推它呢?大家过得不亦乐乎,挺好的。实际要是真正地从整个社会来看呢,我们就有危机感了,人类对这个生命的抉择,就有珍惜这样一个内心生命真正的回归了。所以我经常去读一读文殊这个愿,不管自己能不能发这样的心、发这样的愿,起码说要知道有这样一个方向,知道有这样一个解决轮回的最后的方法,或者一个普遍可行的方法。

弥陀在普遍守护着一切众生。要是靠我们自身的誓愿,这特别难特别难的。我们知道多少情人、夫妻,发这样的愿——海枯石烂不变心,哈,实际呢一转身就变心了,一转身就忘了。所以这个念佛,这个“佛果共源”这样一个普遍的行为,我给大家推荐,我极力推荐,极力推荐。这个法广大、究竟、真实,佛唯一出世的正因在这个地方。我们都知道,诸佛出兴于世,唯一大事因缘,你看,他讲唯一,唯一大事。我希望大家珍惜这个唯一大事,这个真是唯一大事因缘,净土的确是佛出世的唯一大事因缘,让大家成佛嘛。真是在这儿,它目的的确是这样子的,唯一大事因缘。

我们要不能发不为自求的愿,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无上菩提的这个愿呢,这个大事因缘我们做不了,那可能可以做这样的共誓者,就是未来共同修行的人,未来相互辅助的人,这样的团体,也了不起。起码比这个都不知道的人,要有意义得多了,有意义得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