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融入,实际也是个约定。阿弥陀佛跟一切众生有一个约定,说“闻我名号,俱来我刹,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他跟一切众生发出了这样一个普遍的约定,那你愿意来,就必然能来,因为啥?在他那个方向、在他那个因缘上,已经没有障碍了,那你愿意来就来。那这就是一个约,他是对九界众生有一个共同的约定。
融入是个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人类有择取的这种受觉,有喜爱的东西;当然也有排斥,就是比较憎恨的东西。人这个受觉,过去叫接受不接受。“融入”这个课题,我们每天都在用,实际每时每刻都在用,也可能是排斥,也可能是融入。
(一)自我的表达与法则的体验
像我现在接触的,可能是宗教方面的人士比较多一些,融入这个东西特别难认知。大部分人都是说“我”如何,或者说“我”感觉如何,或者说“我”认为如何,这个是比较多的,就是现在人交流法则呢,这个比较多。那要是去体验一个法则,说自己对法则的体验,体验以后如何,那这就会变化了。一般说“我如何如何”这个交流的特别多,因为我们没有在体验法则,没有这样作为的时间,会有这样一个常态,就是我们一表达,肯定是表达自己的状态、感觉、认为、认识,这是个常态。
那有法则的认知,我们再来表达这个东西,就是所谓体验后的说法,跟没有体验法则,我们比较单一地表现自己这个习惯性的感觉,这是不一样的。它跟融入有关系。要是有个体验以后,再说我的感觉如何,我的认识如何、作为如何,就特别有意义了。
佛教是心地透视到行为、言说的这样一个体验,所以这个心地,说正见、正思惟。心地,把它放到心地上来,就是这种过程,正行、正命、正业、正智、正定、正言,就是它整个表述的缘起在这个地方,在心地。我们要对一个事、一个法则做了一个体验呢,实际这个体验,也就是所谓在心地上的过滤、融入也好,都是在心地上的一个操作。这个特别特别重要,就是这个事要过过心,不过心呢,去说话、去作为,就会是我们的习惯性表现。我们要是有体验了,有正见、正思惟的这个过程了,再去说话、作为,它会发生质的变化,或者说它会得到支持,这个操作就是法则的支持。
那我们这样单一的没有法则的操作,不过心呢,实际就是习惯的支持。习惯也是个支持者,支持我们去怎么感觉啊什么的。这个支持,说参照吧。参照是没有离开这个习惯的,那它就会重复,你看它在重复。重复,我们都知道会积累,这是自然的一个东西,积累就会像尘埃一样,慢慢把你蒙蔽。
法的操作,法则的支持呢,像无所得的支持,它就会使你轻快;像说你要能觉悟这个事情,说光明的心智去照见一个问题,真正地用法则,什么无碍光啊、清净光啊、欢喜光等等,以清净来做支持、清净的法则支持,人真就会很明亮,心智就会很明亮;那言说是同样的,你要得到具足的支持,人就会很无畏,无所畏惧,就很饱满。那人的作为,它跟习气的支持与参照呢,这个积累重复啊,就会带来负累。那不一样的,这个就会有它的特质,我们就有慈悲、智慧等都会生起来。好比说悲悯那些本来具足但是运用亏欠心的人呢,那就会有慈悲。我们要有法则的支持,就会产生这样不同的体验。
(二)实践法则消融个性
我们用习惯体验,这个很自然,就不需要教育了。每个人自然就会培养自己不同的习惯,每个人的习惯都有不同的角度。但我们一旦用法则去体验,就有类似的东西,就像“性本善说”一样啊,我们要是真正体验法则,大家就有类似共同的东西。所以佛教讲共同的东西多一些,就是大家容易同气,所以称为同修、同参啊。那我们要在习气的积累、参照、作为的情况下,就是个性化的东西强。我们这个时代是张扬个性的时代,个性会越来越强。个性越来越强没有问题啊,它碰撞的东西多一些,个性越强,单一性越表现得多一些。
像净土这一类的修法啊,或者佛教的一些修法,很多共修,大家共同体验一个法则,那大家交流的东西就多一些,就是共同融入,像百川入海一样,它有咸同一味的这个咸味。这个一味是海味,大海的一个特种味道,它就不去争说百川。习气就是百川,各说浑浊,是清还是浊,是什么样的水,是大还是小,各有自己的因缘,这个个性化的东西。那我们共同实践一个法则,就是像百川入海一样,去体味这个共同的东西,它真是很特定的,这一类的群体呢,我们说叫眷属,是修行的眷属,共誓者等等。这一类呢,我们就可以表达自己的个性,建立自身的一些作为范畴。
我们要能看到这一点,大家对法则的认识,它认同性比较强。一旦在这个共同的点上,它就比较容易,过去叫寻找到知己。我们中国有个《高山流水》,叫知音、知己,感觉到这是最难得的啦,你到哪去找知音呢?那我们在法则的共同实践中,很容易找到知己、知音。
像现在世俗人,尤其是女性啊,讲什么真爱之类的。这很难!因为它这个标准十分不易,每个人个性化的要求、想法呢,就特别不容易找到,就是说这个对称性不容易。它这个对称性希望值特别小,所以很多人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这个。我的确遇见过几个人跟我谈这个东西,就是拿整个生命去谈这个东西,最后因为少有对称,所以就失望,自己的希望总是落实不了。
我遇见很多女性恨男人,恨得咬牙切齿的。因为啥呢?她就是说“哦,我终于发现一个真爱”,她就扑着真爱去了,结果最终还是失望。因为啥呢?共同点找不到。就是这个个性化的东西你越强,自身的完美意识越强,你自身感觉到越完美,你更难找到一个对称的东西。很多人追求自我心理的完美,我感到我在少年时期有这样一个心理过程,什么都一定要用最好的啊,一定要怎样怎样啊,实际后面纯粹是一个自我的伤害。这个伤害它很有理由,就是找不到对称,或者说很难找到对称,或者对称很快就变化了。
在法则的实践中,完全不一样。过去的人因为共同的法则,找到知己、知音的人特别多,这样的人特别健康。因为啥呢?他对称性的机会多,因为有一个共同的正见,共同的思惟,共同的法则,共同的方向。誓愿守护的时间,尤其这个誓的守护与愿的守护,这个明确的共同点,这是一个明确的共同,它已经明确了。
我们在发愿的时候,就可以找到这个共同点,然后去实践这个共同点,就是很容易成就,那这些人真是很好的同参道友。这东西变了,不守这个东西啦,那就变了,就没有了。
很多婚约啊,朋友交往啊,过去不管是哪一个国家的婚约,它就是个誓愿。我们看过很多电影,基督教的神父也好,牧师也好,天主教的,会说什么你一生要怎样,你愿意娶她(他)为妻为夫吗等等那样一个宣誓,婚约这个东西实际也是个誓愿,这个约就是个愿。上帝来作证,牧师来作证,或者说你信赖的人来作证,你这个愿,有人来作证,心作的这么个愿,来做一个表达。那这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生活环境,婚约就是他们共同的方向,要是人都守护这个婚约了,这就是一个所谓的对称。这个对称成立了,人就感觉到这个家庭就幸福也好,什么有一个方向也好;没有这个愿了,在这个愿外做事情,那很快这个家庭就变异了。这个愿望破坏了,共同点没有了,那人的个性化的东西会出来,就会扭曲、伤害。这就很自然的一个东西。
从法则说,到世俗的婚约,跟平时我们来上节课,几点几分——九点半,这也是个约定。你守住了,你就可以来,你守不住了,也可以不来,那这个约它有对称性,对称就产生一个事实。所以约定是个很独特的事情,愿望与约定、作为或者推动。
(三)共愿的约定
融入实际也是个约定。好比说阿弥陀佛跟一切众生有一个约定,说“闻我名号,俱来我刹,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他跟一切众生发出了这样一个普遍的约定,那你愿意来,就必然能来,因为啥?在他那个方向、在他那个因缘上,已经没有障碍了,那你愿意来就来。那这就是一个约,共约,他是对九界众生有一个共同的约定,共约。他对所有的生命发出这样一个邀请,这样一个回施,这样一个通途,给我们这样一个通道,使我们真正出轮回的一个通道,人人都可以通达的一个道路。那这也是一个作为。
我们想去找同参、同修、朋友等等等等,法则无疑是最好的方法,因为你情感有限制的,你身体力行的东西是有限制的。那要是我们在法则上,好比说无所得这个法则,它不会增加你任何东西;好比说清净,它不增加你任何东西;好比说未曾有,它不增加你任何东西。它给你带来轻快、明了、解脱,那这样的所谓同类、类似的东西,很容易得到相互的支持。要不然,我们就是在个性上,这个十分困难!我们在习惯中想找一个对称,的确不易。
我在自己的一生回忆过程中,我在少年时期,就跟六七十岁、五六十岁的人交往,因为跟少年交往,我交往不来,我感觉他们做那些事情就说不清楚,就不愿意去做,也不愿意去想,也不愿意去交流。跟老年人交流呢,感觉到老年人有东西,说的话有哲理,耐人寻味,你感觉从他们这些角度上能得到朋友的那种感受。我以前许多许多的忘年的朋友,特别多。我的忘年朋友都是老人,老干部局的人,都是跟我父母的年龄差不多,在跟他们交流的时候,感觉到是朋友。跟这些孩子、小孩子打交道,不知道说啥,也不知道做啥,很难很难交往。我感觉这是我个性上的一个障碍,跟同龄人没有过多的这种融入,你的成长啊什么,受到很多制约,所以就像个老人一样,很小的孩子像个老人一样。
那这就是“我感觉”、“我如何”、“我认为”的一个特质的个性,习惯个性,它造成了你一个成长的障碍。当然有些人就喜欢少年在一起,能发挥自己的东西;那有的人就喜欢用法则。很多人,好比说学音乐的,喜欢音乐的法则;学绘画的,有绘画的法则;有的人就有语言的法则;有的人有诗词歌赋的先天性优势;有的人就有逻辑、哲学的优势;有的人就喜欢搞政治,有政治的优势。这每个人的法则不一样,体验的东西就会不一样,他就汇到一群了,那这一群中就有大家相互支持方便。政界有政界的一群人,搞宣传文艺的,有宣传文艺的一群,搞什么工作事业的,有工作事业的一群。这个一群就是同修,同参、同类的东西多。那这个法则,不管是出世入世,都很奇特地在影响着一群人。有的人真是很个性,一辈子可能就没有一个朋友的人,也有。很多人也会这么说,我这一辈子没有一个真心的朋友。实际这个真心是啥呢?要有个共同愿望,就能找到真心。
没有个共同愿望,怎么叫真心呢?就是满自己的个性,满你个性的愿望,满你个性的一些什么做法,你说这是真心,不见得,因为这太难了。满足我们个性的愿望特别不容易!个性越强的人,实际越不好打交道。说句实话,我见过很多强人啊,强人面前真没有一个朋友。不光没有朋友,仇人还多,怨恨的人多。因为啥呢?三天交往以后完全就废了。为啥呢?个性太强。他会强制,强制自己的朋友,或者强制自己的伴,强制。这个强制一久了,人就崩溃了,“啊,受不了,逃跑吧。”
我们要有个共同法则,那就不一样。我们有个共同的法则,依法来交流、来言说谈论、来思维、来作为,那这个呢就很容易协调起来。以前我们讲那八个字,“约定、尊重、协商、调整”等等,实际无外乎是愿望的一个配合。这样呢就很容易有真心,啥叫真心呢?我依愿行就是真心,我不依这个愿约定行,我就不真心了。要不然,我们去找真心,十分地困难。
现在很多小孩子,我说怎么不成家呀?“现在人怎样怎样怎样”。因为啥呢?他经历过太多的不对称性。所以个性越强,越难,这个家庭、社会、朋友交往啊,没法成家。
我们现代的人,实际步入了这个时代,就是个性化的时代。还不是说哪个人个性强,现在哪个人个性不强呢?实际我们个性都挺强的,都挺强的。个性强,结果呢,人现在真不像过去那样一个村子、一个单位、一个大院,这些一个街道的孩子们,他们都很亲。为啥亲呢?就是有共同的东西。不管它是高尚的还是低下的,它有同气的东西,它有共同的方向与作为,很容易同气。像我小的时间我感到,真就是个孤独人,就是一个孩子一样,一大群人跟人家玩在一起,心也凑不到一起。就凑不到一起,那时候孤独,那是性格、个性。这个个性的东西呢,我们要知道自己呢,实际它会产生孤单。我现在就经常看到些孩子说孤单啊、无聊啊,怕落单,这个孤单的心,他是受不了的,崩溃。为啥呢?实际还是个性太强。
那我们要是有一个愿望,有一个法则,观察实践了解呢,或者说有个约定的东西我们去实践呢,你就很清晰的、很稳定的。我不管咋的,我就往这个约定上去靠、去回归、去支持,违背这个了,我就调整它,它就很真心了。这个真心就容易表现出来。什么真心呢?安稳、次序,怎么说怎么做。现在追求真爱的人多啊,啥是真爱,实际你要给它划个等号就行了,就能找到,要不然这个太难。
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听到的教育基本上是强化个性。“我们自己要强大,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什么都要比人强,不能比人弱,弱了以后,你怎么生活?”这种东西呢,实际心里特别孤独,自我孤独,内心中充满了孤独。
我们要是真正地想想法则,同类法则,同类誓愿的人,好比说你要真学净土,阿弥陀佛说支持一切生命,那我们想象“支持一切生命”,你随便动脑子都可以支持,你的共同点太多了,你那个相应点太多了,相应的地方太多了。实际悲智无畏啊,运用的地方是最多的。
那我们这个个性的自我意识——我认为如何呢,实际它会受局限的。我们大家可以去思惟,今天说到融入这两个字啊,这个呢我们可以去体验体验。
(四)换位的修法
在佛教里有一个修法,就是换位修法。实际我们经常用的,每个人都经常在用这个东西,就是你换个位置想,换位。这个名词呢,它就是一个法则,换位就是一个修行的方式。
咋换位呢,咋个换法呢?我小时候有一种体验,就是我有个天性能跟动植物互换,动物植物都能换。咋换呢?它有一个很重要的作为。用现在的语言,说你“喜爱它”,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推动,或者说全部的关注。以前我喜欢种植花花草草的,以前在家没事就会种一些花草,要是特别喜欢的呢,我就能在这个花草面前静下来,很容易静下来,就是你看到它就能静下来。这一静下来,这个关注就会产生作用。你像给它吸引过去了是一样的,它有个吸引力,这可能跟喜爱有关系。那你就会不知道从哪个环节中,就像中国人讲的什么穴位一样啊,不知道从哪一个位置上,你就能跟它交流了,就会互换,就有一个换位或者侵入的东西,说侵入也行,就像侵略者一样,你就能体会到这样一个生命的一些特质。
因为这是很小的时间,记忆还是有的,感觉也很新奇。我感觉到因为对草没有啥伤害的,它会长得更好。你的意识要侵入它一次,它会长得特别好,特别繁荣;要是你能跟它交流,关注它,它会特别繁荣。
我们都可以实验,生活居家的时间都可以,你养两盆花,一盆你放在一个不被关注的地方,有一盆花把它放在关注的地方,你去常关注它。关注的,就会特别繁荣,不关注的,它真就会蔫蔫的,或者说是半死不活的。你不注意它,你忽略它,它就会很弱,很奇怪的,这个植物。我们可以做实验的,就是种同类的东西都行,或者说异类也行,你要关注的东西,你就每天看它一眼,说“我关注你了”,打个招呼就行,它就会繁荣,它就会很昌盛;这个呢,就会很弱。
我说这个呢,希望大家可以先跟小东西、花草来互换一下,静物也可以,就是普通的物质也是可以的,你只要喜爱它。很多人看到那些玩古董的人拿一个什么东西在那儿摸呀摸呀、蹭呀蹭呀,每天就在那儿细细弄弄的,你感到是个什么东西,但他真是跟它神魂相交了,那是很厉害的。
我说这个换位是个修法,我们可以体验,可以通过生活的小节问题,当然动物也可以。动物你要小心,动物对你有侵夺性。对动物要小心,它是有侵夺性。跟动物交流要小心一些,就是它的气息、它的状态,好比说愚痴的状态,会影响我们。植物好一些,尤其是像有些花卉类型的植物,只要没有毒性,就比较好一些,就不会太侵害人。
这个换位修法呢,实际我们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去体验。当然这是说的动物、植物,那人呢,菩萨呢,佛陀呢,声闻呢,一个智者呢,一个他人呢,普通人也行啊,都可以交换的。因为在过去人的修法中,会有这种夺舍的修法,就是侵入别的身体中去体会这个生命,或者运用这个生命。真有这个修法,但这个不是常规。那我们可以去体验佛菩萨的作为,他们的心理特质,乃至五蕴运用的特质,五蕴运用的一些内在的感受。因为这个换位的的确确能感受得到。
好比说我们扮演佛——药师佛,自身有病也好,他人有病也好,我们不管了,我们就去扮演药师佛,去思考药师佛的心理状态、功德愿望、內誓等等,包括他的形相、他所说的话等等,就是去关注他,那就跟他换位了。我们的业力呢,就在这个不自觉中被换位了。因为你在关注这个佛,这个全部的关注呢,不自觉地就会转化了。当然这个专注很重要,这个专注的时间、频率、机会很重要。你要是关注的时间很短,“我看一眼就得了”,那不行,一般的情况下,我们的习惯还不接受的。时间与频率,就是我不断地去作为,试一试,就会发生一个修法,就会产生效果。
我们经常会说,“你换个角度想一想”“你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会有这样的交代。以前我们遇到了当地人某某,他就是做报纸啊,他就很气愤,“为什么不让我报道呢?”“为什么给我制造这么多障碍呢?”我就给他提了一点点,我说我们能不能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一下呢?不妨我们发表什么做什么,我们能不能站在这个角度去思考呢?
有没有影响,我不知道,但把一个极苦的、逼迫的心理有一个调整。有时候人会特别特别地苦,被推到一个状态上,人的心就过不了那个弯的,特别苦。
我提这个醒,虽然当时反应很激烈的样子,就是“我不能妥协啊”什么。我说不是妥协,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一下,看看是不是会松动一些,会不会不这么苦地坚持。苦苦地坚持着一个东西,他很累啊,拿着一个东西很累这样子,换一个角度可能就松弛了。
这个镜头我经常现前,因为苦苦地支撑一个东西的人是挺多的。好比说,我们经常会有这样一个概念:这个事情我是正确的,我做错什么了?人受到误解啊,或者说不理解,就会死死地抓住这个东西,很纠结很苦的!其实这个时候学会换个位置啊,那就修法了,人的知见就会发生一个变化。
这一点举动物、植物的例子,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去实验。一旦互换了,我们就像周公梦蝶一样。周公梦蝶,这是中国传统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基本人人都知道的,就是物是人非的意思,就是说不知道蝶是周公,还是周公是蝶了,分不清楚了。这在我们世间实际是挺多的,位置上的这种互换。
(五)顺应变化 觉悟人生
你说“我就坚持自己的位置,我可不敢挪动自己的位置”,那也是个妄想。好比说人少年的时间是个孩子,你就是个孩子;到青年的时候,你成家了,你慢慢地成为丈夫、妻子,名字开始变了;慢慢地,生育了,你成母亲、父亲了;随着你的年龄的增长,你的子孙又生子女了,你又成爷爷、奶奶了。你看你的身份,你就不用管,它都在变化。你说“我就不变”,你不变?饶不了你,时光就让你变了。时间它就改变了你的称谓,不管你多么厉害个人。我们的称谓变了,以前大人见了我们,一看就说孩子,后面我们青年的时候,说丈夫、先生、妻子,再大一点了,别人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太铁腕了这东西!我们不换位置,位置都在变,对不对啊?这个时间是很有威严的一个东西,就是你必须得变。那我们已经到爷爷奶奶的这个位置上了,别人这会儿再说你孩子的时候,你感觉到我不是个孩子了,对吧?但要是我们还是少年时间,人说“哎这孩子如何如何”,你接受它。
所以说,时间年龄在改变我们。那我们要是主动地运用这个,那不一样了,这里面也可能是说就是自然性,大家说那是自然而然的嘛,对不对?自然而然地我们从孩子变成丈夫妻子,变成父母,变成爷爷奶奶等等。我们在变哪,就是说,这有自然的东西,当然也有被动的东西。你不变,你年龄到了,你不嫁人,那你这是个什么呢?叫剩女;那男人不娶妻呢,你叫什么,剩男,对吧?那家庭社会就给你一些这样那样;像这些什么成家的,孩子又不要,该要儿女了也不要,那父母就会这样那样,会有很多这个,实际这里面有被动。那我们主动地来换位呢,它完全不一样了。这个生活对我们、时间对我们的改变,对我们名称的改变,是那么不可思议。
这个换位修法呢,实际就是一个主动运用变化。主动运用变化来变化世间,来改变世间的一个主动运用的机会。我择取,我主动来运用这样一个因缘,那产生什么效果呢?大家可以体验,我感觉这是个体验的东西。我列举这个孩子变成丈夫、妻子啊,然后变成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之类的说法,实际大家可以到社会上去看看,你主动不主动,它都会去做。
很多人就不愿意长大啊,尤其是中国人独生子女后,很多孩子不愿意长大,很多父母也不希望自己孩子长大。他们已经到成家立业的年龄了,父母还不放,不能离开自己的视线等等,这样的挺多的。那你就是被逼、被迫于变化,这个变化给你带来很多不顺心的事情。所以孩子要长大,你不让他长大还行啊?你要变老,你不让自己老,你试一试呗。
我看现在网络上宣传,说这个人八十岁了,像六十岁,像二十岁的人怎样怎样。胡扯八道!那些东西,它的意义是什么呢?对不对?大家都去努力,八十岁的人像二十岁的人,对吧?去那样去努力,何必呢?意义是啥呢?我们从小到老这个过程,这是人生啊!对吧!人生就这么多内容,你为什么不去体验它呢?一定要把自己绑在一个位置上,行吗?你真能绑在这个位置上吗?所以说很多人去做激光去了,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穿,那也不敢抹。说“哎,你吃一个”“哦不能吃,吃了腰围就出问题了”,那这人生就会变得,我们把自己定在一个模式上了。所以中国人现在定在一个模式上的疾病可多了。
很多人一身病,为啥呢?这个位置定得很好,“我就是二十岁的身条”,没有问题吧?实际一身病,什么病呢?他该老的时候,该变化的时候,他不变。实际你该变的时候,你一定得变的。
这儿的人(注:指斐济),跟印度人,包括欧洲人都是啥呢?好比说少女时期是什么样,中年时期是什么样子,老年什么样子,那么自然!那中国人也是这样子,男性也是这样子,少年什么样,中年什么样,老年什么样,那么自然。有人说我一定要把自己定在一个年轻的位置上,行不行呢?很辛苦的事情,很辛苦。当然也可以去为这个东西去训练、锻炼啊,这个倒没有啥,关键是不是健康?为了这样一个东西,不健康了,那它的意义是啥呢?那我们在折磨自己,拿一个不变的东西在折磨自己。
定在一个位置上、一个身条、一个状态上,已经被大量的中国人接受了,我感到挺辛苦的。我真看到人去切脂肪,激光割这儿割那儿,这儿掏掏那儿掏掏,真是我感觉到不可思议,我说这人为了个啥呢?实际就是想固定自己,把自己定在某个因缘上。那这就被迫于变化,你稍有变化,人就会惶恐不安的,怕老啊怕什么。
(六)无量光寿之长寿法
我们大家怎么恰当地运用这个东西呢,可能是有修法。过去的人不用这个机械的东西,像道教有它的修法,佛教也有它的修法。
道教的修法呢,就是返童。返童的方法实际是很简单的,关键是这一套体系你要终身坚持。这些东西特别重要的:法、师、环境,还有药饵……很多东西,就是你天生的素质,你本身的一个素质,要求特多特多,缺一个就走不动,就卡壳了。你说有没有这样成就的人呢,过去说千年罕得一见,也有,但特别少。这些东西过去叫什么地、侣、法、财啊什么都够的人,什么都有,师长有,教法有,环境也有,自身的素质也够,还有很好的材料的配置,都有了,这返童就成立了。有!
在佛教中也有,但它是挺麻烦的事情,也是挺麻烦的。但过去他们这个修行,佛教给他们这个长寿法叫“守尸鬼”,这个会挨骂的。像黄龙(注:指黄櫱禅师)跟吕洞宾斗法,就说吕洞宾是个“守尸鬼”,你长寿嘛你是个“守尸鬼”。
佛教修这一类的方法,它不是为了长寿而长寿,是为了愿望的实践,大愿的一个实践。很多人他一旦有像通力的修持,他不求长寿,通力一旦成立了,他就了解了这个长寿,“守尸”不是为长寿,就是我守色身这个长寿没用。他了解了可以通变的善巧,就是我可以变化,这个生命可以变成这样变成那样,变化的善巧,或为男或为女,或为天或为鬼,他都可以的,那他是实践大愿的一个作为,不是为了返童而返童。像这一类呢,在我们中国人心目中是比较深的,长寿与返童,尤其是老人。很多方法,尤其是像药饵这一类东西,很多古怪的东西这样那样的。
佛教就比较自由,真实地了解了一个长久寿命的方法,像我们净土那就是无量光寿。真正的长寿法,把自己的生命放在一切生命中了,那是无量光寿。我们都知道昙鸾法师修长寿法,他修的是道家长寿法,修一段以后就遇到菩提留支,他说“我们教内有没有长寿法呢”?他(菩提流支)说“你这个痴人,你还是个佛教徒,还是个法师呢,对不对?你不知道我们有阿弥陀佛这个长寿法吗?”就把《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授给他,他就把那仙经烧了,说这太不长寿了。因为啥呢?以法界众生的生命为命之依止,这一下找到长寿法了。
法界所有的生命来作为依止了,这有多长寿呢?法界所有的生命都是他的生命依止,这个无量光无量寿了解了,说人人无量光人人无量寿,这不是一个泛说了,就能了解这样一个大愿的实践,这样一个长寿法。我鼓励大家是修这样的长寿法,这个简单;这(返童)主要是太难了,你要掌握了这个方法去实践,这也是个游戏,但要是没有掌握这个方法,就很辛苦。
我们能不能用这样的方法来修行呢?把这个节奏掌握好,用圆满的心去修次第的法,就很简单,就比较容易。过去的人,古人都讲的是易行法,包括藏传。这个易行处就在它这个特质的起步,易行,就是起步易行。那要是这样的修法就比较难,以次第而次第,依次第建立次第,这个特别得难。
环境,道家修法讲环境,好比说要一个玛瑙的宝窟,这个里面你去才能修行某种方法。因为啥呢,玛瑙的结构繁荣稳定,它质冷,它的质是冷质,那就容易使你长寿起来,必须得要这样的环境。以前我遇到说,在河南信阳南部一个地区,就有一个白玉洞,我师父也给我介绍过,那个地方修长寿法特别好。白玉洞,就是古人用手工掏玉掏出来一个洞,洞穴。因为是私家财产嘛,掏一块就把它封起来,再掏一块重新卖,再封起来,形成了一个白玉洞,那个里面可以修行。那就是环境,必须得有那样的环境,你才能冷静下来,你的心智才能安稳,你的药饵,才能吃一次药可以管一年半年,要不然呢它不行,环境让你活不了。所以它的法呢,他返童的机会才有。它就讲这些东西,这个环境很重要,法则也很重要,师教很重要,什么时间该用什么药,什么时间该修什么法,在什么地点去修,你本身的素质还得有。这很复杂。
那圆满呢,实践一个愿望的这种圆满,再去回观这些修法呢,就变得易行。它这个易行最主要是起步易行,起步易。好比说它具足是个易处,我准备好了嘛,什么都准备好了,具足起步,圆满起步,实际就是所谓心地的这个种子是饱满的。种子是一个很完美的种子,它就起步容易,那下这个种呢就比较容易。像上面这些地方就特别地难,特别地难。
现在中国道教的修行者还挺多的,在民间很多很多。民间很多道教的修行者,我见过比较多的就是,道教的人守窍,特别多的这样修持者,一生就用一个方法守窍,挺多的。能长寿,活一百多岁没有问题,但他一生要守窍,令其充盈。这一个窍充盈了,他整个生命就充盈了,他就能活很久,现在像这一类修法的人呢,活一百五六十岁挺普遍的。但就是传授的人很重要,你这个人不能坚持,十年二十年你忘了、你不干了,或者十天八天你不干了,那这个不行的。他一生就会有这样的方法。挺多的,在我们中国民间,一些长寿的老人基本上都有很简单的一个方法。
实际念佛呢,也可以就像守窍一样的。你要是把念佛当成一个充盈喜悦的东西,你念他就是喜悦,就是具足,就是安稳,你心就明亮,那这念佛就是个窍,叫窍诀。实际他就起到支持你整个生命的一个支持点,这样一个,现在人治病叫原始点。
以前我遇到过道家的修行人,他们认为人的一生最大的功德就是守窍。我说你那一守,你能怎地?他说人守窍就能生死自如啊,想死了就死了,想活了就活了。他们说的这个生死,实际就是色身的生死。我不喜欢!说实话我感觉这个太啰嗦。因为皮囊这个东西又称为五阴、五蕴,五阴,它就是个组合,它这个生死是太没意思了。按他们说,这个生死自如,就是对这个窍的守护,达到充盈的出入,实际就是出窍的一个出入自由。我出去了,不要这个身体了,不要这个五蕴身了,他认为那样就死了。那我就再去投胎啊,再去转化生命啊,这个就死了,那我那边又生了,我又有一个新的生。生我择取了,死自然了,有这样一个修法。
那我们念佛呢,实际很简单地可以运用这个东西。(道教)那就是色身的一个生死自如,佛教不以为然,佛教不把这个色身的死亡啊、生存啊当回事。佛教把这个身体真当成纯粹一个藉助,你可以让他去藉助觉悟,也可以藉助让大家守护这样一个东西,就是顽固地守护这个。
(七)觉悟身见善用生命
身见这个东西很奇特,萨迦耶见,是最大的邪见,人最坚固的一个东西。身见,你这一摸就是自己的身体,一动就是自己的身体,一看就是自己的身体,一想到就是自己的身体,穿戴、吃用、交往,全部都是这个东西,所以它是最坚固的。
学习佛法第一个就要破身见,不破身见,你什么都做不成。我们这个身见控制了多少人不知道,所以道家破身见呢,他们就是去守窍,让神在这个身体里能出入自如,能出窍,能入窍;佛教不以为然,佛教认为这是个皮囊游戏,皮囊游戏没有意思、没有味道。佛教呢,它依愿望,实际就是我们讲的性修二法的内容。
道教的人一般认为是性命双修了,他们这个五蕴的运用,运用者就是性,这个五蕴就是命,我怎么来运用这个性命呢,我得修持。佛教的方法跟它那个路子不太一样。
我们中国传统这些东西特别符合人性,接引人性特别容易,就是接引我们的身见,特容易。人要不相信了,可以试验,我们对身体有锻炼、有作为的方法,很容易传播,也很容易让人接受,人很容易在意它。但要说你的愿望是什么?人会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无所谓,或者说会不关注啊,或者说对它不会那么重视。但对我们的身体,因为它坚固啊,所以说人就重视。
所以出家人的第一个修行,就有身念住。出家人第一个就得修这个,先破身见。这个不破,你永远都修行不了。那大家就贪图身受,有身见就有身受,那爱憎必然就强化这个。你说我有个愿望啊,我去实践个法则啊,门都没有。因为啥呢?你这个身受就把你锁定了,你对它的坚固认知就把你锁定了,完全把你锁定了,你根本走不出来的。
所以出家师父那个四念住中,身念住,先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要不然我们走不出来,就是走不出来这个守尸鬼的一个特征,我们会做一个守尸鬼,这是佛教说的最不好听的。不相信这个话,你多念一念就行了,你守到头,它就死;你要不用它,它不好了,就是个尸体。我们的心念就像鬼一样,天天就为这个身受,为着身见去努力奋斗,奋斗了一辈子,它就说拜拜吧,不希望你折腾它了,它就死了。守尸鬼,这一点呢,实际我说的是个笑话一样的,但大家这个身见是最重最重的一个东西,对我们普通学佛人是最重的一关了。
许多出家师父这一关,就是四念住要是不去训练,那就形同世俗,没办法入道。身见就有身受,造就了一批守尸鬼。你最后就造业,为了这个尸体造无量的业,为它的美容、为它的胖瘦、为它的白黑……你为它再多,它最后会死掉。它对你最大的报答就是死掉。多少人穷其一生,最后就死掉。你看我们一生就为它服务,最后死掉了。“我这么辛苦地守你,你怎么会死掉呢?”
这是个挺重的事!说着说着返童呢,怎么说到这个地方呢,我感到我们的愿望,人生的价值、愿望特别重要。佛教讲人身难得,并不是让我们守色身这个东西,也不是守我们的感受,是要善于知道这不过是无量生命中的一个状态罢了。你在这个状态中,能不能去觉悟无量的生命,或者说融入无量的生命,或者说善待无量的生命?当然包括我们自己这个生命。你看这个,它就不一样了,善待。我们能不能融入、化作这样无量无边的生命?可能这个呢,我们就不会把这个东西守得死死的,最后还是死掉。它对我们唯一的报酬就是死掉,没有一个人能逃掉的,古往以来,这是一个亘古的东西。你看看你是不是死掉?
这一点我们要是用它来觉悟人生,用它来善待生命,来融入、来互融于一切生命,支持一切生命,那我们这个生命的价值就不是个守尸鬼了,就不是这个身见的坚固的一个困惑者了。它把你困惑起来,你越为它,越困惑你,你放心了。你为它伺候得越多,它越困惑你。它困惑你,终将要死掉是一个结局。要是我们就一直坚固它的感受,坚固它的见解,自己对它的看法,别人对它的看法,最终就会死掉。因为为了这个东西,我们造了很多业,花了很多精力,做了很多事情,但最后就死掉了。
对比对比我们这个常规状态,我们真正地来学佛、来觉悟,善用这个生命,善待善用我们自身的生命与周边的生命,是个十分大的一个愿望。这个课题。
身见重,还说不是一个人。它是欲之聚集的一个浓缩,把身体一去,你还有啥呢?所以佛教出家的第一个教育就去观身不净:种子不净,你来的这个种子,父母的精血,种子不净;住胎不净,你的成长还在不净中;出生不净,我们出生以后的身不净,你身由三十六种物组成的。不是说糟蹋我们这个生命,不是这样的,它让你如实地了解这个身体究竟是个什么。
观身不净,要了解,实际上你没有一个地方净的。但我们就太爱它了,“我太爱我了”,对吧?人太爱自己了。我们对这个身体付出大量的爱,一点问题都没有,要是没有这个不净观,我们就很难正面地认知这个色身,恰当地运用这个生命。
这一点呢,这一节课给大家提一提。希望我们能通过身见、身受的一个观察,来了解我们的愿望与生命的正面的作用,这样的一个反思。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