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佛教讲性,一个是用的状态,一个是体的状态。这个(体)是安住的状态,这个(用)就是灵动的一个状态。实际,把这两个东西隔开了,就不成立。“常做如幻佛事”,如幻佛事,不住断灭,那就理事不隔开了。要不然,很容易隔开,因为有习惯,或者是有里表。要里表一如,你要把它画等线,不能把它割裂掉。
(一)生活与修行皆如来
有这么个割裂的过程。一般学佛的都是殿堂、磕头、修行、诵经或者说聚会等等;这边是家、生活、社会交往,反正就是割裂,把他们两个分开了。
像我们在这生活,真是用生活的东西去学习或者修行,实际没有啥了不起的事,最重要的是我们有一个割裂的习惯,尤其是佛教徒,就把自己生活给裂开。
观察观察当地人这种生活工作状态,感觉现在我们这个佛教的状态,不是等号,容易产生这种割裂,就是家庭生活跟修学是割裂的。有时会产生这种效果,会造成误解,人很容易会说,在生活中,你学佛的如何如何如何。你学佛的!你还学法呢?你学过什么法?如何如何。不是说我就用在生活中,能在生活中修行,能在家中、殿堂一样地去处理自己的生活习惯。实际觉悟就是学佛,学佛是觉悟嘛,我们真正地来学佛,我感觉就简单了。
佛教讲一个性的问题,它(生活)这是个用。一个是用的状态,一个是体的状态,就是认识它。这个是安住的状态,这个就是灵动的一个状态。实际,把这两个东西隔开了,就不成立。
“常做如幻佛事”,如幻佛事,不住断灭,那它就不隔开了,就是理事不隔开了。我们学佛原来就是运用这个体,什么体呢?好比说空性,空、不可得、无我,这怎么表述呢?就是实相。对,我们安住在这样一个状态,他一样地不离灵动;没有灵动,这个安住是不成立的,没有这个灵动的、觉悟的运用,他都不成立,说这个就毫无价值了。过去说,这个地方称寂,这个地方是照,寂照,照寂。寂照就是一体安住,善用方便;依照寂就是善用灵动的现实,就是如幻的佛事,觉悟、安住于真实之体。
我们要了解这一点呢,那生活就不会隔开了。要不然很容易隔开,因为有习惯,或者是有里表。实际生活是个里,这个是表,要里表一如,那你要把它画等线,不能把它割裂掉。
因为是佛教徒嘛,我要去聚会嘛,我要去参与学习嘛,我要去怎样怎样的,我要在殿堂里诵经、礼拜、烧香等等很多事。那这个它会不会把他隔开呢?我生活就在学佛,我就是在这么做,我就这么个面对,我这么处理,就是生活习惯,就是法性这个体跟用的一个状态,或者说认识它、善用它,真正来了解这个如幻的佛事。
就是在事上面,他运用觉性,他也不断灭。要不然我们把这个事与作为一隔开,就会出现一个断灭相,就会说一套,做一套,想一套,很麻烦。那我们这个言说、心理、作为,不一如了。
过去第一个佛号的尊称,十号尊称啊,如来。“如”,过去讲就是实相,依实相令实相相续。相续什么呢?相续一个安稳安乐的作为,来了就作为。令实相相续的这种作为,安乐作为,如来,我们这样作为了。过去说佛多么安详,实际就是讲的这个“如来”。
目犍连、舍利弗步入佛法就是因为安详两个字,实际就是安乐的作为,或者说从容的作为。那个故事大家是知道的,马胜菩萨,马胜比丘,早期佛的出家弟子,马胜比丘威仪好。什么叫威仪好呢?就是他如来的功德守护好,到哪都是饱和从容。他托钵的时间,在游化的过程中,称为游化佛功德。就是在走动的时候,遇见了目犍连,目犍连看到了马胜比丘,他很震惊,因为在没有见马胜比丘之前,他见了许许多多的修行人,都很厉害,也都很有什么能力,但他没有见过这么安详从容姿态的人,就从他的威仪中受到震撼了。很震撼,震撼他什么呢?他说哎呀,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威仪的人,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从容的人,这样一个游化者。
目犍连就去问马胜比丘,说贤友贤友,你止步啊,就是我来问一问,你的师长是谁啊?因为他有神通啊,这个目犍连就是心猿,好动啊。他看这个安详从容是他缺失的东西,就特别的感动。他说你师长是谁啊,他都给你说的什么法啊?
马胜比丘偈,就传播世间了。马胜比丘这么说: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他(目犍连)问马胜比丘,你怎么这么从容,这么安详呢?就是如来,就是像实相表达的一样,从容地在我们生命中,这是怎么回事呢?你的师父都说些啥话呢,师长是谁呢?
“我师长是瞿昙”,释迦佛的这个名字;他说些什么法呢?“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当下,就是当机,就是这个当机,就是在马胜比丘说这个偈子的当机,就这一句话中,证初果,他就是言下证果。这个时候目犍连就感觉到,哇,自己整个身心就变了。因为啥呢?这个偈子,实相功德,他得见了无所得、缘生缘灭的这样一个实相。因为他本来善根,修持也好,一听这个,直接就证初果了,因为识得一切如幻,他开始从容了。目犍连尊者就说,我们能不能拜他为师呢?这么不可思议的师长,我们能不能去礼敬他呢?能不能去供养呢?马胜比丘说善来善来。诸佛如来与一切众生做良友益师,来利益世间。
这个就是当机,就言下证果了,就是识得一切如幻。它这个识呢,实际就是证得。那这个(如来)就是佛的第一个名号,实相威仪,实相作为。作为可以称为威仪,也可以称为事业,过去称为事业部,就是一个现象。他就从这个地方证初果。当然这个形象加上这一句话“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就这么个说,那目犍连就证果了,证初果。那他这个如来呢,如来气氛有了,他这个气息出来了,他这个气氛就是安详从容。
这个故事,在佛教的僧中经常传播,为啥呢?他要求威仪,出家人要四威仪,行、住、坐、卧四威仪。戒就是他威仪上的要求,威仪戒,他特别要求这个。马胜比丘就是以威仪成就目犍连等外道的一个大师,这个大师呢,是不可思议的,他就是游化于世间,就是从容,就是安详,在托钵的时候就能游化于人,给人以功德。什么功德呢?让人证果,真实的利益。
(二)三种根性
我们现在讲法就有难度,因为啥呢?我们现在的这种契合心少一些。契合,就是完全的一个对应,等持的,随顺、信顺的东西少一些,疑虑、猜疑啊多一些,信顺少一些。这些东西都能当机就能证果,像六祖大师这东西就重。像我在二十年前学法的时间,师长教的真就一句话。一般要说等持呢,就是去作为、去实践,这么说简单一些——实践。师父说了就去做,根本不去什么道理不道理,什么我信不信呀,什么真啊假啊,根本不管,就是作为去了。
这个作为呢,就是你通过实践等持这个法,实际就是承接。承接这个事,就是当机。这个当机呢,很重要很重要。因为一旦有个法,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呢我们要是能——不管是契合还是什么,实际就是全面的接受,连实践不实践都没有关系,我这直接就全面的接受了。这是一种方法。就像六祖大师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契合了。这个契合呢,心生光明,心生喜悦。这是一个描述,就是他一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有光明了。这一个“应无所住”,他就直接地契合了、印契了,全面地接受了。说这是什么上上根啊,实际他善根成熟了,实际就是个成熟的过程。
成熟很简单啊,闻法就证果。这在佛陀时代太多了。我们这个时代呢,不敢这么要求,就这么提一提。
那再一个就是,我不能全面接受,这方法一来了,我有一个实践、体验,这样的方法呢来接受,实际是部分接受。这不可思议!就这么说吧,用行、证来生信,这样一个次序。这样的人呢有他的特质,因为他去体验就比较直接。因为这个信是一个大力的东西,就像一个穷人很难相信富有的人是一样的。一个穷人,很难知道生下来就是富有的人的一个心理。他真是没法相信,他没有那个体验。信这个东西是十分麻烦的一个东西!过去说信根、信德、信力,很难很难的一个东西。
再一个呢,就是我们称为所谓的由信入。信有二种,一个是信顺,我信他就随顺就去作为了。所以说给人一个信心啊,这个特别重要;再一个就是仰信,根本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怎样怎样,但是我就——过去人因为宗教信仰,我有信仰,我来仰信这个东西。让我去理解我是没法理解,我就仰信。这个跟迷信有一点点差异。仰信,这个“仰”就是恭敬心的意思。
仰信这个也能入,信顺也能入,入什么呢,就是接受它。因为有信,接受啥呢,接受这个法则,参与实践。这一类的人也是不可思议的。这一类的人呢,我们常规来说就是,就不像这个(善根成熟者)这么成熟,也不像这个(信力具足)呢直接,这个呢就是,你要说服我,令我生信,他要一个令人生信的东西作为起步。
实际在我们这个时代,可能我啥信仰都没有,我不信个啥,实际这也是个信。我啥也不信也是个信。那这两种信呢,实际真正有信仰的人,有仰信;信顺呢,可能是个心理状态。佛教认为这是两种善根,也称二忍,信顺二忍。
好比说我们讲的阿弥陀佛,讲这个心理架构与作用,实际是为了使大家有一个信顺的得到。信顺称为二忍,这个忍是听许的意思,就是我允许这样,允许自己信,允许自己随顺,是二忍。这个忍,说是个量吧,说是个证量。就是我们心里的一个量,一个状态,一个允许的一个状态——信顺。
像我们讲到阿弥陀佛的功德呢,讲十法界的特质,我是从这个说的,因为有十法界,那弥陀这个佛法界呢,最为尊贵。他这个尊贵是从差别上说,或者说圆满,或者说他能利益一切,或者说他在一切时处无障碍,等等等等。我们来分析他这个角度,他这些内容。在分析过程中呢,就是“无有如佛者”,你这样一个概念成立了,所谓的“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那“无有如佛者”呢,他就最尊贵,那我们这个地方的择取,这个信顺二忍就成立了。
因为你真正地观察过,善观十法界,所谓的善观,就是你认真地、负责地观了。我们观过了,那这个心理状态,人就会成立。所以真正的念佛人就会得二种忍,在念佛法门中有这样讲,念佛得二忍。闻名、念佛得二忍,就是讲的这个信顺二忍。
那我们这个一般的修学呢,为啥要在这个地方来接引呢,因为这个是普遍现象:说我不信,我才不学呢,还契合,根本谈不上!这个人说话我很欢喜——契合;这个人说话我接受了,我很轻松,给我带来喜悦了。那这个呢,真就是一个善根成熟的直接过程;那这个呢,真是要费一点儿事,就是要有一些善观的一些方法。实际这都是辅助的方法,辅助我们去契合于教法,契合于实践的这样一个动力,或者说建立这样一个实践的动力。那这样有信顺二忍呢,才能参与修学。
那我们来讲十法界这样一个特质,心理架构与作用,目的实际就是我们能有信顺二忍。听许这个,愿意实践这个,因为要是没有这个过程,那你去参与实践的机会都没有。“我就不愿意参与实践,这跟我没关系,这东西跟我没关系,我不信啥,我啥不信”。那这个东西,就是他不能去接受与实践,他没有这个过程,那后面这些东西就不用讲了。
(三)宗教是个传承
宗教是一种很奇特的东西,它就是个传承。很多人说佛教不是宗教,我也说过佛教不是宗教,那是对社会上无信仰的人说的,实际它就是个传承。说你姓张姓李,你说我不姓这个,我不是,那胡扯,你没来的时候就有父母、有姓、有氏,这就是宗教,它就有传承,有来源。
这一点有时候也很讨厌,但它又很真实。我们要是有这个信仰呢,它就很真实。我姓李就姓李,我姓赵就姓赵,这根本就不含糊,这个东西他不以为耻辱,我就是我父母生养的,我是父母生养的,我有啥呢,这个就是我父母,报偿父母。实际宗教呢就是个父母,在宗教徒就是父母。
那我们要是去契合佛陀的教法,我把他当我,就是我在佛那儿,佛就是最尊贵,我对一切都尊重——这是佛陀,太难得尊贵了!那我来学习佛法,来尊重一切。他这个尊重一切,不影响我们来学习佛法。那这个呢,我感觉传承来源就清晰了,实际就是我们认这个父母。这个认,就是没有啥遮盖的东西。这个就很简单了。
要公正地对待这个东西,就像法则,他的来源是什么呢?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佛陀。那我们就感觉到这个东西就特别清晰,这个宗教气息直接就加上了。
去宗教化呢,我感觉到就是,什么都用宗教来说呢,就特别讨厌。什么都用宗教来说,人没法交往,我跟你没有信的人、没有关系的人,我没法交往,他别扭,他不舒展。
宗教呢我感觉到就是,我们有信仰的人可以来交流这个传承,来谈论这个东西;没有呢,无所谓,我们可以谈论一些方式方法。有信顺二忍的人呢,的确这个机会多。没有的人,要受过教育,过去三皈是一个教育,或者说一种依止的缘起。
三皈依实际是宗教统一的事,一点点都不开玩笑。不管你行多少善,修多少法,你没有三皈依,后面都没意义,一点意义都没有。就是他不信,他根本不能步入这个佛法的实践,他心里都不接受,怎么能实践这个东西呢?所以这个三皈依就是一个宗教仪式,就像基督教的洗礼一样,它有这种内涵。
谈这个根性,或者说这个方法、这个作为,实际我们可以照一照,实际这里面可能都有一些影子,一定要确认自己是哪个,大部分人还真是由信而入的比较多些。我接受了,我才去参与实践,我不接受,我参与他干啥呢。人在不接受的状态下去交流,就很辛苦,不流畅。
(四)心理是命运的源头
昨天有个事,就是说这个事情业缘的顺利不顺利的问题。有些人做事真处处都是障碍,干什么都是障碍呢?怎么那么多障碍呢?怎么那么多麻烦呢?步步艰辛呢?为啥那么多障碍呢?这个人就不理解这障碍从哪来的。我说,我们看到这个事情,这个不流畅从哪来,他的来源是什么?心理特质特别重要!
我们自己做事遇到很多障碍的时候,一定要回顾自己的心理是啥样子,尤其在心理相续的时候。就是生活中,很多人很生涩,做什么都很生涩,就是不顺。别扭,就是别扭,就是拧着,总是别别扭扭。那是为什么呢?心里不舒展。它不舒展,那就是有结,心结。
这心结是啥东西呢?它没有实质,你看没有实质,但它会有心结,心结就是个习惯。那我们要是不觉悟这些习惯,你总是不顺畅,感觉怎么会这个样子呢?生涩,滞呆,我们生活中能看得到这些东西。怎么就不流畅呢?我们说这个人不流畅,什么都不畅快、不流畅,为什么呢?这是心理在生活中的一个延续,延续太多。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观察这个,了解这个。
我跟大家是一模一样的,我感到菩萨跟大家也一模一样,三恶道跟我们也都一模一样的,你一定要看到这个一模一样。这一模一样,实际就是很平等的一个缘起,没有离开内因外缘,内因外缘所产生的一个结果。所有的生命,不是说哪一个特殊,所有的生命,都是一模一样的。就是这个缘起上真是不可思议,缘起的问题,真是不可思议!这个地方特别特别的重要。
我们要真正了解这个地方,大家谁喜欢这个东西呢?没人喜欢这么生涩地活着,别别扭扭的,怎么那么多障碍呢?障碍从哪来的呢?要是没这个心理相续的东西,生活的表现,它从哪来的呢?心理是根源,相续是你实践在生活中。这个心理看它是内在,外在是个表现,对吧?我们一般都这么说话,我们的生活作为中表现出来我们的心理,在推着我们生活。
心理代表着人的命运,实际就是生活,命运就是生活。为什么?心理这个源头太厉害了,实际就是这个因哪,种子。佛教讲这个东西,讲得利害,它到底有多厉害呢,管你结什么果,就是这个(原因)。
心理就是命运的一个轨迹。心理的状态,决定了我们生命生活的一个轨迹。实际这是个啥事呢?自心取向。所以我们说自心取向的时候,如实了知啊,这人特别愿意自我承担了。自我承担,人就真正主动积极了,积极,那你肯定是大方、流畅了。这是个必然的东西。
我们要是不知道生活的相续是自己的心理的作为,我们一旦不了解这个东西——生活相续的源头,就没法主动地运用它。这生活相续从哪来的呢?谁在支持它呢?心理、自心的取向在支持生活相续。所以说心理真正的代表了命运的一个所知,这是很凶很凶的一个东西。
我也是个生活者,现在是很直接的一个参与者,以前我基本上就是在生活中一半参与一半不参与,因为出家人那种角色就是一半参与、一半不参与,大部分在谈论别人的事,就是半参与,现在就直接参与了。看到更多的以前看不到的,自己也去体验。我经常讲说,我们这是一模一样的,运用习气的时候都一样,容易来情绪。但是用法则的时候真就是另外一个缘起了,另外一个取向。
有一节课我给大家讲,人情世故的最好的做法就是依法来做,得当。我们真是以情绪、以习气来做,没有任何人能把握自己,把握别人的。就是不得当的事情经常会产生,人会懊悔,会责怪。为啥?他不舒服,就是让你别扭,等等那些东西都会出来。要是我们依法则呢,他得当,不会后悔,他能远离后悔、远离责怪、远离不流畅的事情。不流畅,我慢慢地把你做得流畅。要是依情绪呢,谁知道情绪是个啥东西,情绪是不可捉摸的一个变化,高低大小真是不可捉摸,人一旦用习惯、情绪,没有几个人能把握住自己。
(五)先机与主动
我给她画这么个简单的图,做了一个对比。
这两个东西都是心念,心念所产生的一个东西。像主动与先机,他是个东西,这个(善与轻安)是个东西,实际就是自受用,内在的自受用。这是个表达,就能看得见的一个东西,这个地方我称为福,这个地方(善与轻安)我称为慧。他会产生这样一个,那我们人的心理择取这个,肯定也是个方法;那我择取这个(后行)也没有问题,被动呀,我认为这是个业,是个负累。这个地方我同样给它起个名字,积累也好,什么也好,叫消耗,那这个同样是我内在的感受,这个呢(后行与被动)同样是一种表现。画了这么个图,这个我们也可以择取,这就是人心理一个取向,哪个都可以取用。我们可以用福慧,也可以用业与消耗,都完全可以用的。
这个外在的表现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现象看到这个业,这个业就是有障碍,外在的表现就很多障碍。谁愿意要障碍啊?哪个人愿意要障碍?我不相信人说没事我找障碍去,不会。这个似乎是不可能,对吧。
先机,先机是个福啊,啥叫先机啊?最简单的一个,这就是先机——你为自己,一下会回到这个,一定是后行者。为自己,他一定就截在那儿,就会形成截距。很奇怪的东西就出来了。我为别人考虑一点点,不用多,一点点一点点。就我们常谈的,我说尽力而为,我有这么个能力,我为别人考虑一点点,他就“先”了。你看这个,他就先了;这个呢,他就落后了,因为这个利害关系把他制约住了。这个制约就是后,就落后了,这个先机就丢了。
这个地方的先机呢,我为别人考虑,这个先机就成熟了,我走在前边了。很多人很喜欢帮助别人,就是他这里面会获得喜与轻安。我说这个善啊,我们对三恶道好一点,就叫善,我们对三善道好一点还叫善,我们对三圣道好一点还叫善,那你做佛的事业也是善,叫完善。这个善呢就会增上一个,增上,这是圆满的一个表达;那这个(后行被动、负重)呢,我们知道它这个结果是啥,它肯定是减损,减损,减损,以至不能承受。我没写那么复杂,但我们可以看清这个善恶、这个用心的择取。你完全可以自己去看,我用哪种方法,实际没一点点问题的。
我们把它图表化,就是把自己的心,把这个抽象的心具形。我说那个架构,实际就是个具形的东西,让它形成个形状,让它看得见,我们通过表格,那你就择取它。看看哪一个人不喜欢福报呢、福慧呢、主动呢?那怎么能主动呢?所以内在的东西这是个根源,自受用是个根源。在佛教中这个自受用真不敢丢,自受用一旦丢了,我们所有的作为呢,就会产生这种东西负累、负重、减损,自己最后不堪承受。
那这个(主动与轻安)呢,它一增上直接就进趣圆满,因为自受用很重要,先机很重要,所以不为自求原来不是个啥东西。天亲菩萨说“菩萨行如是巧方便”,这就是个巧方便。怎么我为别人考虑呢?你不能超过自己的受用,我负累了、沉重了,那就麻烦了。这个善实际真是个了不起的事儿,所以佛教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四正勤中讲过。不敢为恶,不敢丢弃善,不敢,尤其是内心不敢,因为啥?苦自己,一这样就苦自己。这个(善)呢,不敢舍,舍了就没有盼头了、没有作为了;舍掉这个东西,不知道咋作为了。这个(恶)就是不敢,真不敢,你内心的受用一旦有这个,就苦不堪言的。
这都是心哪,我们怎么来取用呢?把它具形化,你择取这个巧方便,我们称为乐事,那就成就了。乐事就能得到安住、善用,那就远离诸苦,但得诸乐,无有众苦。实际这个挺简单的,为啥?不敢这么做(恶)。因为在内心世界根本不敢,你静下来也不敢,想想都不敢,不敢想,因为啥呢?受不了这种消耗,感到这个生命空过了,感觉到这太没意思了,感觉到后悔,感觉到责怪。这个就喜悦,但得诸乐,这个增上;那这个减损呢,这种消耗呢,人就会感觉到后悔、不满、诸苦、障碍。但它对我们是公平的,它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就是你选择了用啥心法。所以谁选择,咋选择呢?咋去用呢?谁能择取?这是我们每个人自己择取的。
(六)了解生命 运用先机
这个因果的东西,突出了一个因,什么因,什么缘,结个什么果。大家都看到这个因缘法了。鼓励大家呢,就是我们公平去看待生命的时候就特别简单。才不管你人我是非呢,没啥意思,它累人。我们看到这个东西,就可以来分析生命,善用生命。
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把它具形化的时候,我们知道原来这些戒那些戒不是要求你啥,是你自受用中的一种安乐。“戒如大地”啊等等讲的这些,都是为了这个自受用。我们要是不了解这个,就会把戒律当成另外一个东西,或者把法则当成另外一个东西。你看佛所有讲的法,不可思议地对我们生命这种直至圆满的一个支持,正面的一个支持。他公平地分析、认识,他也实践了这样一个东西,远离了这样一个轮回,实际是苦难的重复。这就是个苦难的重复,任何人,你只要生活中都会看到苦与难。
我们来共同分析这个生命,我们只来说生命,你我他都是这个,我们把它当一个生命共同体,就简单了。我们很大方地就体会这个生命的单体,我们了解生命共有的东西了。
我们生命的单体咋去取向呢,那“但得诸乐”也好,你内在有这些东西也好,那都没问题的,我们只要能觉悟它。先从被迫中走出来,或者说了解被迫带来的苦,人自我能承担了,基本上就能平衡于社会与生命。
我感到大家一定要知道这个先机,最重要是先机。这个先机一定是福报,这是个不得了的事儿。
先机,这不是说我要争个先机,那你争也行,都没有问题。关键这个先机是个不可思议的事,我们一旦实践了就知道。就像现在社会的发明一样,这是什么手机,它就会卖五千块钱,等一段以后三千块钱没人要,再等一段儿淘汰了。为啥淘汰了呢?过时了。
实际我们知道一拿自己的性格习气,很容易被现象转了、制约了、困着了,这都是被动来了。那这个地方,它主动设立,主动的设立作为了,主动的运用这个东西。
为啥说这善是个说法呢,说为他人考虑实际是个说法,谁能为谁考虑?对,这是个说法。为了真正使生命有力起来,我们在为他人作为,称为菩萨行罢了。这个菩萨行,菩萨以利他为自利,菩萨的成就来自巧方便,这是个大的一个中心。巧方便,他不是玩巧、玩心计,不是!你善用这个,你受用这搁着呢,你内因在那儿搁着呢,种子在那儿搁着呢。
我们要知道这个,一下就变了,就能看清生命的一个共同现象。把这个生命共同现象装在我们自己这个生命中,那你就能发挥他的主动作用,当然也可以发挥他消极的作用。主动的就是诸乐,消极的就是诸苦。所以呢这个因果很分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