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印契非理解

点击下载音频
导读:2021年2月元宵佳节之际,慈法法师就莲友请教为工作室命名,中国传统教育的演绎过程,以及圣地缘起的启用,为大众随缘开示“学佛实为印契随顺,而非理解;知道佛念去念佛的亲切与善巧”

(一)清晰契合        

我讲这个净土,我说“喜闻乐见”(慈法法师的微信名),我认为你怎么思考都行,哪一类人都可以喜闻乐见,因为啥?它真正能给你无上心,耐得住你最平常的人思考、你高尚的人思考、觉悟的人思考、你有成就的人思考,都没问题。

就是你要干啥?(指命名)

实际我以前,他们整理了文稿以后,我就特别重视他们那个(书名),我说你那个书名一定要注意,好比说《现行果地觉》,我起的名字。为什么这个名字这么重要呢?《观无量寿经》《佛说无量寿经》,就是这个经题,《佛说清净平等觉经》,这不得了,这个经题就告诉你,佛在说什么。

那你这个(工作室)名字,好比说你要干啥?你对象是啥?你要求高尚,那你高尚有几个人?我从最平常最平淡的地方入手,可能受众多。

你看,这个道教的《参同契》——《周易参同契》,它的名字起得多好。你怎么都可以理解,对吧。道教有一个《阴符经》,讲宇宙在我手,它讲这个手的作用,它讲得很明确,就是什么能契合呢?并不是你表面上的现象能契合的,是你给他讲的一套道理。

你一定要讲一个东西,就是纲举目张。你这个工作室也要有一个,让人一听了感觉……我去北京的时候,他们说我们去“雕刻时光”去喝咖啡吧,我说行啊,它叫“雕刻时光”。你不管怎么的,中国传统说什么《文心雕龙》啊,你看它讲的都是,你去读这个名字你就感觉到它了。你要弄得怪的名字,别人不知道你干啥。

台湾有一个文化叫簸箕文化,什么叫簸箕文化呢?就我的东西敞开了,全部搁在这放着,簸箕文化。他就是做饭,请大家来吃,吃了以后你随便给钱,也可以不给钱。簸箕文化,就是我全部敞开了。

你能表达才好,并不是说我高深、我炫目,或者我标新立异,那个没有用!

弟子:师父,我以前看到佛的名号,有很多佛是因为闻这个名字,或者以这个名字就成就了。之前我读的时候,就觉得好像单单起这个名字就能够成就。

慈法法师:他那是悟境,或者顺性之境,或者说圆满之境,当然你没法理解,你理解就惨了!就是让你去契合。印契,都不是理解,跟理解一点关系都没有。

我们现在学习,人就出现了一个大问题,就是用理解来判定这个事情,那这只能接引一部分人。但契合是最重要的!随顺与契合是最简单的方法了,就是一概而论都可以受益,但是理解受益的人不多。理解受局限,自我意识的局限,有局限性。

像中国人,要用个“易”,容易的“易”,就是我们《周易》那个“易”嘛。易什么的,就特别好。易有日月之说,明了者能行其易。找个简单的名字就行了,让人能亲切,可能不见得要多么高尚多么复杂。孔丘,就是他出生的地方在洞里面,现在那个洞里面一半是水。

所以像过去有悟境的人,甚至不用语言,用动作就可以表明,为啥呢?他同一悟境,站在同一高度,一指一点就知道咋回事了。

弟子就像拈花一笑,他们在同一个频道里面……

慈法法师:对,同一个高度、同一个语言意识上呢就容易契合。理解是一个很遥远的事情了。契合,过去叫印心,什么传递啊,说印契比较多,道业上基本都讲印契,很少找理解。

中国人就重在理解,我理解了我接受,我不理解了不接受。那你不理解的东西太多了,那你太多东西不能接受了。

(二)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印契     

弟子:师父,像以前古代的那些文字,从小只让他背,从不告诉他,这就是印契……

慈法法师:中国的那个传统的方法,就是在学生读诗书的这个年龄,就是要读、背,朗读、背诵。自己朗读呢,也能让周边人去听,自己能慢慢会背,会背了以后就能讲。中国这一套传统的东西,跟佛教里的次序也差不多的。能讲了,就能辨识世间的是非善恶,对吧?应作不应作,利害关系他能辨识了,那就是人间之师了,他一定做人间之师。为啥?他通过读啊、背啊、讲啊,他能辨识这个东西。

能辨识的人,那就是一个导师啊。世人不能辨识啊,因为啥?他不会读、不会背、不会讲的时候,他没有辨识的支持。普通人没有这些东西,他就没有支持,他就是芸芸众生嘛。芸芸众生就是草嘛,草民嘛,对吧?随风倒嘛,随强者倒,没办法。但这一类的人就不是草了,那就是参天大树,那是顶天立地的人物了,就是为贤为圣,人间的贤圣之人了。

阳明先生一会说话,家人问他说:“你要干什么?”他说:“我要做圣贤之道,要做圣人。”他的目标就是要做圣人。怎么做圣人?他本身就会,他不用学习就会大量的东西。他听就听会了很多。别人读,也能利益这些人。他也会读、背、讲这些东西,他做了很多文稿嘛。后边龙场证悟以后,他就识得心源,善用其心,其心方便。找到了那个主动的心智了,认识了心体,安住于心体,善用于这个心智,阳明先生成为一代圣贤。他真是圣贤啊,广泛施教于民间,可以办学施教于民。

阳明先生这个经历,很容易让我们看到人们为什么有这种教诲,为什么要有个读诵、背诵、讲解、辨识的这样一个……中国最早都是这么,私塾都是这么教人的,先要读啊、背啊,然后去讲解、辨识。

像我们读到阳明先生他们那一代,那个时代的很多文豪什么的,他们都有这个辨识的过程,因为啥?前边有大量的积累,就是背诵、讲解、教学的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开始辨识了,他就可以立著嘛,就是文豪也好,历代的大词人也好,诗人也好,他们都有立著嘛,就是他们的思想体系。

那这体系从哪儿来的?就从自己的读诵、背诵、讲解、辨识中演绎出来的一个成熟的,经得起他的人生、周边的人生去实践勘验的一个东西,那成为一个思想,或者成为一个哲学、文学体系,宗教体系。

这一点,实际我们都离不了。中国的传统教育为什么能够成就出来一群了不起的人呢?就是有这个过程。

现在这样的人少了,圣贤也少了。但是科技又变了,从西方培养的科技人才多,中国自身培养的科技人才少,都从西方或者欧美学了以后回来才能有所成就。我们自身培养没那个机制了。中国大量的技巧一类的书籍,都被烧掉了,尤其是像在西方国家,或者说在印度等等这些宗教,这些灵性,这些超人类的境界思惟、禅定思惟、观察的语言体系,这些书都没了。那个体系没了,所以中国出现不了那种人才。

像秦始皇,想统一六国,统一了以后,他认为到顶了,更大的世界他没法了解了。像很多人有一定的事业,他认为他了不起了,实际他不知道这世界大得很,对不对?骄慢心出来了。这个没办法,受到局限了,自我意识的局限。他满足了,局限性就卡着他了,把他卡死了。

人的生命意识不同的层面,人不要禁锢自己,就是一个觉悟的开始。自卑与骄傲都会禁锢自己。

佛教试图通过一些方便、方法,敲开大家觉悟的那个门,让大家打开那个门。像弥陀教法,我就印契你,你用不用我就不管你,他不断拿那个印往你心上盖,对吧?你哪一天真就认取了,就行了。认取了,你就会去这样实践,这样思惟,这样观察,你就会不断地体会到这个东西,哦,他说的是这么样一个拓开思想行为的方式方法,而不是我们自己的境界、意识力,或者业报。

 

(三)认取印契   

我以前去祁连山的时候,我住那个山洞叫上观音洞,有个中观音洞和下观音洞。那是有个国家被灭了,不晓得是哪个国家,国王就带着自己的臣民,就是大臣啊、将军啊、后宫啊,就跑到那儿。下观音洞,住的是宫女、王后、王妃之类的;中观音洞,住的是将军、大臣之类的;上观音洞,住的是王者。就是全部都出家了,为了保护他们这个命脉嘛,全部出家了,就是上、中、下全部。

我到下观音洞,那里边有水什么的,生活设置,以前最低的地方。那沙石洞做得很好。到中观音洞,锁着门,那里面是将军住的,在半山腰。到上观音洞,我说这个地方好,很漂亮,一进去就是一个洞门,两边有两个站岗的地方,到里边,悬崖上面有一个大牌子,洞穴嘛,什么药师殿啊、释迦文佛殿啊。

那个最早的药师殿,就是一个印度喇嘛虹化的一个洞。这个洞,就是他在那儿打坐的时候就虹化了,虹化的时候这个石头会留下一些记忆。砂岩的记忆少一些,像那个花岗岩啊,因为虹化的时候,那个砂岩融化不了啊,砂岩的小颗粒融化不了,那个记忆就少。就像鸡足山有个道士修道的地方,上山的半路上,那样一个地方。那个洞是融化的,因为那个石头可以融化,那个道士飞升的时候,那些石头就融化了。像这个洞呢,这个喇嘛虹化的时候,虽然记忆很少,但是跟其他地方不一样,岩石就不一样。你去过那个地方了,它就与你联系上关系了,你永远忘不了它了。

好比说,我们去释迦佛的这个出生地、初转法轮地、涅槃地,还有从天上下来的那个地方,这四个地方,你去了,你只要能静下心来,接受他的那种誓愿的加持,基本上都有不同层面的感受。有的有境界,有的有这个那个。有的人听音声,有的人看形象,有的人有文字,有的人是综合性的,但都是有感应的,你忘不掉。你忘掉了,你就真是宿世跟他一点因缘都没有;要有一点点因缘,那就会有很多内涵,你一辈子都忘不掉。

所以过去人,就把这些圣地比作说是一个缘起,使你忘不掉!好比说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说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有与佛无二无别的那样一个根本的、本具的本质性——本性。大家听了这个话,你只要唠叨这个话,这个话你唠叨几遍以后,你就忘不掉了。忘不掉,就可以做个种子,做个缘起,做个依止,这不得了!你生命开始发生变化了,你不会把佛推得无限远,对吧?你感觉你跟佛有特别亲近的地方,或者根本上我们跟佛是最亲近的了,好,这一下就不得了了!那你再去拜佛,你再去念佛的时候,那根本上就亲切得不得了不得了不得了的!

所以我们为啥说,知道佛念去念佛呢?亲切,有内容,有对应的感应力。你要是不知道佛念,你干巴巴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像你念一个你根本不了解的东西一样,你不了解对方,你念他有啥意义?我了解他,我念他,多有意义啊!

有些东西是忘不掉的。所以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要作意,用忘不掉的开启本具无量光寿的这个责任、这个任务、这个事情、这个情怀,这样的一个发心,或者这样的一个事,特别重要。那这个人就不一样了——种性,种性,有种子了,这个不得了啊!那开花结果,就在于我们培土浇水了,你可以细心呵护它了。

没这个种子,咋修行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很烦恼”,天天让我念那么多,让我磕那么多头,让我念那么多经,让我做这事儿做那事儿,这么多要求那么多要求,是不是很烦啊?弄得很焦心一样的。

所以说,弥陀教法是从根源、发心、种性——忘不掉的那个缘起上来给你施教。

弟子:师父,我当时去了好几个地方,去释迦佛那几个地方,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根阿育王柱。

慈法法师:阿育王柱,你抱都抱不住。那么大个柱子,那么光滑,那么多年,那么多战争,毁那么多次都毁不掉。那么多都毁了,就这一个毁不掉,为啥?太大了!炸都没炸掉,你说那人力能行吗?不是那儿的石头啊,人力怎么能把它弄过去?那是比丘尼出家的地方。

弟子:还有讲药师经的地方。

慈法法师:对,第一群比丘尼出家的地方,就是大爱道比丘尼领着那个释迦女去出家,广严城。

人是通过形象摄取一个东西,就是有个记忆。没有形象,人出现不了记忆。所以说,应化就是取相的教育嘛,你看到的东西不是留下来的相吗?从舍利也好,什么也好,对吧?都是相,这个相那个相。

就是我们记忆下的一个东西,记忆下来,尤其这种无缺陷、无缺失、无对立的,能融汇一切的东西,能包容一切的东西,能与一切融合的东西,耐得住你用什么样的思想,你都可以去观察它,多方位地去观察它,把你那个思想,那些多角度的思想,最后就会产生一个结果——认取的结果。

实际认取,人就休息了。好比说你听到妈妈是女人,你心是休息的,你不会有晃动,就是你认取了就休息了。你要认取一切,你就会休息一切,全部休息了。休息了,再去运用那个东西,那不得了。我们不休息,就是对立性地去作为,就累。

——节选自2021年2月元宵节慈法法师斐济随缘开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