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往生论》第六集:菩萨正行



浅说往生论



慈法法师 讲授

 岁次甲午(2014)春月于乐至报国寺


第六集、菩萨正行

一如既往我们来礼敬三宝加持!三宝对我们的加持,会使我们修学进趣方向清晰,无有迷失。

观察门列举二十九种庄严,这二十九种庄严是略说。前面把十七种国土功德庄严、八种佛功德庄严作了提示。后面天亲菩萨给我们列举四种菩萨正修行,或者说菩萨四种庄严。不管是彼国土庄严,还是阿弥陀佛自身庄严、菩萨四种正修行,皆是启发我们本具心中国土庄严与主功德、眷属功德之殊胜利益,让我们直接照见本具功德中所有庄严相的某些角度,启发我们运用自主、安乐、自在的法益。

我们平时因为生活中积累、记忆积累以及分段死割裂,对生命认识限制在这个割裂的一生记忆与习惯中,或者还有追忆到的知识层面上的一些记忆。我们基本上被习惯、记忆割裂,关闭在这一期人类生命狭隘局面中,对法界广大的如实认知受到遮蔽与分裂。我们人类是分段死生命,此生不知彼生。无量劫以来在无量意识法界海中,生命种种转换、变易、交替是无我的,随着种种因缘而展示着不同的生命作用,没有一个实质的我可以安立。到人类这一期生命的和合组成,我们每一个生命的单体意识、身体感知、福德因缘、知识记忆等等,都造成各自为政、以为有我的执著。

这个执著在我们每一个单体生命中表现得十分充分。这个充分是分段死分裂出来的假象。我们认假为真,一生为这个躯壳、色身乃至我的名利去奋斗,这似乎是通常状态。这个状态若没有智者、贤善之人、诸佛菩萨来教育、引导、启发,我们就关闭在分段死的业力业相中了。我们是胎生生命,在出生刹那就关闭了母胎以前的所有记忆。这个世界上能记得出生一刻或者在母胎中经历的人很难找到。除非一些特定禅修者,宿命智诱发出来,有慧观善巧,才能突破那个风刀解体的痛苦黑幕而回忆起来。对过去生生世世生命意识有残留记忆,或者能追溯到过去生生世世轮转,这样人少之又少。我们生活在割裂或切断的这段生命时间内,就把这一生当作生命全部,会做一些狭隘生命意识下的思维、选择、作为,心胸没办法开阔,作为没办法广大,心智没有自在与调柔的机遇与法则。

世尊悲悯我们这些无量劫以来经历无量无边生命交替的生命次序。我们住在自己这个分段死的幽冥处,看前不看后,看左不看右——看不到!我们站在高山上,目力所及不过几十公里,心力不及之处也太多了!这段分段死结束,我们舍弃了这个生命或者躯壳,但不是断灭,不是任意让它结束就好。许多宗教中说到轮回。没受过宗教教育,又没有眼目透视生命生生相息状态,就会对轮回有似是而非甚至怀疑想法,你会遵照这种想法或看法生存。在似是而非的意识指导下,我们这一生过得犹豫徘徊,很难审定生命究竟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生命变得盲目、矛盾、盲从、随众等等;这些无明业或者见思二惑给我们带来惑乱业相,就是倶生烦恼。

一切善知识、一切诸佛如来,悲悯我们这些住于分段死受幽暗遮蔽制约的业力生命,十分悲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意识法界,皆有广大智海方便,有无尽刹土游化、趣向、作为、选择方便。被分段死意识割裂在这一块,许多人很骄慢,自以为是,但也只能在自己所想象、听到、假设的一生记忆中,对生命没有透视的广泛认识,更难透视地广泛地运用生命意识。基于这一点,我们得到人身,又遇到佛法,来实践佛法是佛菩萨传递他们自身广大自在力之事实,令一切本来拥用此广大事实善巧之人觉醒,走出分段死割裂意识的蒙蔽与封锁,得到解脱——从我们这种执著中得到解脱、超越,融入无量无边法界中,在法界海中得到生命最佳作为或者说广大无尽作为。

这种我执与习惯造成分段死的坚固意识,就是刚强难化、眼见为真,更加坚固自身之苦与难缘,培养出短期利益之心,即是自私狭隘的自我主义、自我意识、自我生活状态,使人活得逼迫,相互间变得逼迫。前面学到十七种阿弥陀佛国土庄严,就是来解放我们;通过无情的器世界来了解自心世界庄严,使心地固执得到松动。佛八种庄严利益亦复如是。四种菩萨正修行亦莫作解,随文入观,让自心随着文字舒展。若用自身知识作解,又把自已关在所知障里,走不出这个黑洞的制约。所以这些文字与剖析是想撕裂开自我蒙蔽的黑障,使我们得见清凉广大法界之真容,走出自我限制的困惑。

1、顺佛智愿出离我执,行彼化身除一切苦

昨天把菩萨四种正修行第一种作了提示。我们接着看下面文字。

【二者彼应化身.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故。偈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羣生故。】

这段文字,不作解是很大方便。你若不了解,又没办法让它松动自身心智的狭隘,怎么办?古人讲随文入观!不是随理解入观。若用我理解不理解的心,又把过去的记忆的知识、种子、习惯套在这个教法上——合着你这个圈套或者记忆,你认为是对的;合不住就排斥。那永远得不到学习、增上或解脱机会,只能强化自己已有的所知、习惯、记忆以及是非评判。那样学习只能坚固你的执著,更加割裂你的生命所知空间,使你过去那一点点所知变得更加坚固。你在学习中就不断地积累所知障;你越认真,它越坚固。许多人就变得十分固执,固执下来变得十分愚昧,被愚昧知见所制约,造成很辛苦、很狭隘、很嗔恨甚至暴力。

在这广大无尽法界中,我们身心要是运用清静平等地随顺,会产生巨大的调柔与转换方便。人心智原本中有许许多多方便。但我们心智方便被所知、习惯、是非、概念锁定,走入这个误区,就是不断培养所知障,把过去记忆不断搬出来去审判,去套定合乎自己知见、合乎自己习惯、合乎自己认为——不断追寻于此,像苹果套套苹果,这个铁圈子能套住的是苹果,套不住的不是苹果;所以说大苹果不是苹果,小苹果也不是苹果。

以前苏联人要我们还债时,就拿苹果套来套,大了小了都不是苹果,只有那么大才是苹果。固执会使我们丧失许多觉悟机会,用是非割裂生命的完整性、舒展性,造出很多无端的矛盾、对立、徘徊、是非、人我纠结,边见逐渐养成——不说是就说非,不说个是非绝不罢手。造成是非观念,不能清净安住与如实观察;造成心中矛盾,把矛盾心或者边见以为实,若没有是非落脚,心不能安静下来,造成二元世界的坚固。

“彼应化身。”我们对这个应化身有时像对烫手山芋一样不敢碰。若人依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十二大愿深入行持,尽其一生,在生命终结时,大家会称他是观世音菩萨应化。有人修文殊菩萨十大愿,依十大愿导引众生发无上菩提心,一生认真行持,取灭时亦会被人敬为文殊菩萨化身。有人依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方便六道众生咸入清净之道,舍报之时也可能被认为普贤菩萨应化身。有人依药师佛十二大愿,于种种愿中深入实践,饶益有情,舍报之时,人们可能也会说某某是药师佛应化身。乃至诸佛菩萨各有愿望与教法设置守护。

这类菩萨把自己无始以来之业,融入了观音文殊普贤药师弥陀等佛愿功德海中,把他们这一滴生命之水、作为之水融入了无尽愿海中,你说他们生命是什么?大家可能会有这样感觉,说这是佛菩萨做的事,与我没关系——他把自己定格在一个凡夫、业力众生、业障众生或者一个善良人角度上,但这个角度不会一成不变。你不择诸佛如来作为,会择自己习气作为;不择习气作为,会被周边环境影响;不被影响,无明业障也蒙蔽你。善恶无记伴随一生,在三界六道中又有新一轮轮转,所谓无明业轮转。你不能自制,不得自在,不得自主。佛菩萨为我们种种生命立种种愿望来接引我们,让我们依愿回入其愿海,即其功德海——依止并实践他的愿望而走出自身业力纠结;借助他愿望之光、愿望之力,成就自身出离割裂这种分段死的坚固业力——给我们这个渠道与方便,正面印契我们。这是如实的!

佛菩萨所发愿,莫不为接引众生出离生死轮回苦海。此处没有邪慢,没有自卑,法无自性故,法无我故。我们只要以一法实践,生命就可以随顺此法则,以此因缘而融入功德海中、方便海中。说应化身似乎亲近了,慢慢有些消除与他对抗或者距离的心理。原本我们与他没有距离,与十方法界都没有距离。好嗔者会去修罗道或者地狱道;喜于无明愚痴,畜生道去;喜于重大恶作或者吝啬,饿鬼道去;喜于禅定、种种调柔、调整、善巧之人,会享受诸调整与善良的娱乐,天人道去,得诸禅定安乐与喜悦;修寂静之人,终将证阿罗汉果,取于寂灭实际,得以寂灭法界安住;菩萨六度万行,广利世间,旷大劫行持不已,不入生死,不住涅槃;独觉菩萨,深观十二因缘,善巧观察,得以出离三界,安住觉悟之地、寂灭之地;诸佛如来圆融法界,普利一切,不动法座。这离我们都不远!距离之远与割裂只是自身所设置——我们的想法、意识、所知障把自身割裂出来,实际是没有障碍的!

他们谈到以前在北京,国民党时期有一个图书馆,图书馆里有一个管理人员,去世后虹化了。很多人感到奇特,说这么普通一个人怎么会虹化?但在考究他时,了解到他平时一些很严谨、很调柔、很方便的修持。我们哪个人都是普通人,哪个人也可以作不普通人——你所缘会使你发生变化,或者不变化,或者坚固,或者堕落,或者升华,或者回入圆满功德。我们所缘教法甚为重要,所缘发心甚为重要!

不要认为应化身是张三、李四——我们选择此法则,就可以照见自心原本具足的应化功德、功能、作用。心佛众生原本无别,别在众生各个执著、分别、割裂的坚固。这个执著、分别、割裂坚固一旦有松动、有调整、有放弃愿望之刹那,就回入本无差别之事实功德藏,取用什么则可表现什么。心如工画师[1],就可以画出诸多世间,勾勒自己生命的种种选择。

“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故。”许多人会读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此处文字与“观自在菩萨”这段文字没有差别。观自在菩萨行智慧行之时能照见五蕴皆空,能度一切苦厄,自他苦厄一时都度。此处说: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我们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之时,此摩尼宝号会出生十方九界一切众生不可思议之功德力!

我们作为烦恼的人,放下自己那一点一滴烦恼执著,以平等心称念阿弥陀佛之愿力宝号、摩尼宝号、报德宝号、具足无量无边之空性实相宝号——在称念之时,十方法界有情一时会得到不可思议利益,即是灭除一切众生苦!若想象这种力量,你会受到阻隔,受到业力假设的局限。所以说清净平等觉悟,清净平等心之称念,果地觉为因地心之称念,以佛心念佛之称念,就应化十方,利益一切;不假心念动摇与不动摇、认知与不认知。像太阳从东方出来,一时照耀阎浮提,天下一片明亮,所有灰暗一时驱除。我们称念此实相名号之大光亦复如是,以平等心、清净心、不求任何得失心来称念亦复如是,大光普照我们心地法界与依报法界,灭除一切众生苦。

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与念佛中点滴体验。有人把佛法推到极高处,与自己的实践、意识、生命毫不干系,结果学佛多年不得利益。也有人贬低佛法,说佛法说无修无证,什么都可以了,随着自己业习游荡堕落,与佛法亦不相干。我们若不随顺法则点滴实践,生命就会固化、堕落或在善恶中徘徊,不能真正得到佛法滋润。

“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这正是描述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广大功德与阿弥陀佛广大功德。一切念佛人皆是正觉化身,一切念佛名者皆是菩萨,是发菩提心者;闻佛名持佛名是为菩萨。佛在经典中提示我们:闻佛名,名菩萨;持佛名,是菩萨。观无量寿经中提示我们: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法是这么简洁直白,但要实践!若不实践,他放在那地方,对你毫无作用。希望我们有认知改变。

2、无余供养礼赞诸佛,闻持佛名示法如佛

【三者彼于一切世界.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偈言.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故。】

昨天在念佛堂,我们把一念法有个提示。“一时无余供养”十分重要!我们对无余供养要有了解。一时无余供养——这句“南无”本来有其最初因缘,就是有个礼敬,一切无余之礼敬。如身业礼拜阿弥陀佛应正遍知为生彼意故,这个“意”是无余意,是彻底意,是究竟意,是不颠覆意,是真实意。若不了解自己所用心的彻底性、究竟性、完整性,往往用半真半假的心、似是而非的心、将信将疑的心,不得一真皆真究竟法益之启发。

“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我们在每天读八十八佛前面都有文殊大愿: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时同得,即是无余的真诚的广大光明普照的心愿,摄化一切,普利一切!

给大家介绍一念法,实际是介绍南无阿弥陀佛之无余供养分、礼敬分、无余称赞分,无余的随顺,无余的摄化,无余的法尔如是。无余即是真切,是究竟,是踏实,是安心,是归命。念南无阿弥陀佛之时,你就是无余供养、无余赞叹。无余供养利在何处?我们就不再假设或者运用自己想法,不再自以为是或者自以为非,而会放心、安心、清净平等观察,无余地供养、赞叹、随顺、摄服烦恼,无余地法尔本然回归等等。这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是果地觉为因地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之启发、运用与实践。无余十分重要!

在二元世界生活,培养矛盾、分别、疑虑、割裂的心理与习惯在我们生命中有生俱来,称为俱生业障、俱生烦恼、俱生惑。但是我们同时生而带来四种智慧、俱生智——平等智、妙观察智、法界体性智、大圆满镜智。我们这四种俱生智没丢失过,即是顺法性安住之本然智慧。这个智慧任何人没办法丢,只能受暂时业力、执著、分别、割裂的蒙蔽与埋没——你用执著蒙蔽了自己本来智慧,它也并没有毁坏;你用不断积累的业习埋没本具智慧,它也是毁灭不掉!我们把这些积累习惯的灰尘清除,把执著与蒙蔽的放一放,俱生智当下会妙观察世间、平等观察世间、圆满朗照世间、法尔本然认知世间;使我们心智朗照一切现行,在一切作为中成就现行智慧,即是不空智,一切作为决不空过。

无余是对南无弥陀佛的提示,是对正修行的提示。若有残余、矛盾或割裂,不名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者,不名依果地觉为因地心修行者——你称不上念佛人,只要有余。因为他是朗照十方无所障碍!此处描述阿弥陀佛功德守护与实践的菩萨,“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诸佛功德中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赞叹一切诸佛,无有分别心——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我们对最尊敬佛陀的供养与礼敬是无余的,归命是无余的,用他来摄服烦恼是无余的,法尔本然回归是无余的;你的平等心、清净心自然而然展示出来了,自然而然表达了果地觉为因地心的事实,自然你就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普利一切无所障碍。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故——让我们随着文字了解法性智海之心地运用,远远地把执著、分别、割裂习惯抛除在外。尝试作这样实践。


【四者彼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实修行。偈言.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我们不单有自利修持责任,若是念佛人,返向往生修持亦是必行。必行就是利他,示佛法如佛,令佛法广传于世,无有障碍。我们真正实践净土教法,返向往生与往向往生应该了知,就是出功德与入功德。入功德者,自利完成;出功德者,利他善巧,不居于功德。“彼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彼是谁?谁依此法实践就是彼!所以这是菩萨正修行。

因为我们是实践阿弥陀佛果地觉为因地心的发无上菩提心的人,本身用无上菩提心的人就是菩萨!这个地方处处谈到净心菩萨与未净心菩萨等说法,念佛人一定是名菩萨!华严经中有讲,央掘经中亦有讲,说一切众生闻佛名故,是名菩提心;闻佛名故,是名菩萨。在华严经回向品中,世尊对一切法身大士有清晰指导,说一切菩萨攀缘于佛,远离戏论。何谓攀缘于佛?持佛名故!持佛名,亦名佛功德,入佛智海,回向众生。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摩尼功德宝号之时,就在住持佛法,示佛法如佛,是于一切无三宝处、无佛法处究竟传递佛陀圆满教法,和盘托出,无有剩余。这种无遮无盖大慈悲,虽是凡夫众生亦可广泛实践运用,所谓凡圣同修。

以前我在印光法师《净土五经重刊序》中读到凡圣同修,十分震撼!说九界同归凡圣同修,似乎已成通常语,但这是净土一法要中之要!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很多习气、烦恼、执著、分别或者刚强难化习惯,而把自己强制在业力不能改变的堕落知见中。我们要向菩萨学习,来示佛法如佛,随顺佛法,传播佛法,实践佛法,成就佛法,以利益自他。所以“彼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住持很重要!

我们作为普通人,把头发剃掉,有师父接引,僧团接引,戒法接引,教法接引——依法而行,就可以守护佛法,实践佛法,传播佛法。我们如果没有这种向上的随顺法则入法流的愿望,永远徘徊在佛法大门外,不得入其内室,不得其方便。这纯粹是知见,若解除障碍,若设立障碍。设立障碍,自不入门;无障碍,自得法接引之自在。佛法接引我们,就是使我们走出过去自我执著、分别、业力、迷失的困惑,使我们得法自在,得清净安乐。所以说“遍示令解,如实修行”。遍示,不是对某一类机制、某一类因缘,是对九界众生平等展示诸佛圆满教法,普摄普利。

“何等世界无”点得十分清晰——何等世界?我们举心动念都在建立世界,一念一世界,一刹那一世界,一时一世界,一言语亦是一世界,怎么面对自己的世界?“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这是天亲菩萨以偈赞形式把法则给我们传递过来,让我们心里清晰表明这样选择——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清晰自己心地皈依与作用。就是在无三宝处展示佛法功德,在自他业力迷失处展示佛法不可思议功德与作用;展示其作用,导引众生、导引自身业力现缘归向极乐。这个导引是依愿来作为导引。

所以“我愿皆往生”,愿,就是摄化不舍;随顺佛愿,导引众生;随顺佛力,导引众生。何以故?示佛法如佛故。净土教法所有传递是示佛法如佛,不作增减。菩萨法不修,声闻法不修,独觉法亦不修,三善道不修,三恶道不去堕落——在三善道、三恶道、三圣道因缘成就之时,导引于、回归于极乐世界,就是示佛法如佛。九界同归故,导引九界同归。因为九界现缘在我们身边不断地成熟、意识不断地成熟、言说不断地成熟,在此无佛法之当下、现行中,导引一切现行归向极乐,清净安住。

3、愿心庄严回入法性二谛融通成巧方便

我们通过对彼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佛八种功德、四种菩萨正修行的学习,有对情世间器世间的照见——无论是情世间器世间,皆是我们有情心地折射。有情分中表现十法界,我们说十法界唯心所现。我们报国寺墙壁上有十法界图,即是佛教对无量世界种种生命的法由心生的描述。极乐世界亦不出众生心念之外,娑婆世界亦不出众生心念之外。

我们要依清净平等心来审观种种法界,就会等持于法界,或者说显示我们本具法界体性智,一切法界次序炳然,使人安住于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之真实清净心地。通过二十九种庄严之观察、审思、了解,会使我们有此回归——心地于真实实相心之回归,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回归,回归到本质心、本源心上来。分别、割裂、是非、人我的分别心是一种执著,是无常的,是无我的。

我们通过学习,慢慢依法则来学会用心,认识自心,认识佛心,认识众生心,认识种种心。种种心生,种种法界生。我们缘种种心生之文字,可以体会种种心生法界。种种心生法界是自由的、自主的。因为我们坚固的执著、分别、割裂习惯,造成了狭隘、自我。佛教里讲解脱,不管是小的自我利益的解脱、方便利他的大解脱、种种通力善巧的大解脱,还是随顺法性究竟解脱,无一不是宣化使我们离苦得乐。苦是割裂、执著、分别建立的苦。我们通过国土十七种庄严、阿弥陀佛八种庄严、菩萨四种正修行来观察种种法由心生,再使我们心生如是种种法;解放自己枯竭的心、执著的心、业力分割的心,令心回入真实实相心、清净心、佛心——随顺佛心得见佛心,能融入佛心、成就佛心。

【又向说观察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功德成就。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

这里作个总结。无论是观察佛土功德成就还是观察佛功德成就、菩萨功德成就,这些庄严皆是佛心、愿心庄严。佛心作佛心事;众生随佛作,众生心亦是佛心。如百川入海必名为海——百川各有名,一旦归海,皆名大海。众生有种种心,一旦随顺佛愿、随顺佛庄严为庄严,皆名佛庄严。此处应知!所以这三种事成就愿心庄严,来展示阿弥陀佛佛心庄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无自性故,无一法实可得故。我们随顺这个法则会得到这个法的作用;作用不可思议,会使我们离苦得乐,在无尽法界中得智海游历方便。愿心庄严这个文字要突破我们以前割裂、对待、建立、执著的刚强封闭或苦难,使我们得入佛愿心庄严。百川入海的例子我们可以想一想,百川有百川名,海有海名,百川入海则咸同一味。一切众生乃至九界众生犹如百川,业力种种,果报各异,一旦融入弥陀愿海,随顺弥陀愿海,皆名愿海功德,皆是咸同一味。

【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

种种清净中,种种庄严中,第一句所说即是清净句——彼国清净庄严。清净庄严是其本质法性所特显。我们每一个众生亦具有心地清净,受着业力积累蒙蔽或埋没,使我们这个清净受到污染。一法句清净句,直接导引我们返还清净法性心上来、本源心上来。这是无来无去的,一念即成,回心即往。我们常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在法华经中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皆已”是原本如是,法尔本然,非增减修持得,非不修持得,法尔本然,如是如是。我们这样来随顺佛教诲,入清净句,得清净心,成就清净方便,展示本有清净。

【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无为法身非造作来、非不造作来。我们言说在此处无用,只能清净安住,了晓作用,无作言说,无染安住。

【此清净有二种。应知。何等二种。一者器世间清净。二者众生世间清净。器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十七种庄严佛土功德成就.是名器世间清净。众生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八种庄严佛功德成就.四种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是名众生世间清净。如是一法句.摄二种清净义。应知。】

器世间清净与众生世间清净是极乐世界清净庄严国土之描述,亦是诸佛如来返还清净心地之智德相,所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此无为法身令我等远离造作苦患,远离造作执著苦患,远离造作积累苦患,得到清净、轻松、解脱。导引众生说种种法,原无一切法,因众生需求而说;因为我们有种种苦,所以佛予种种乐,令我们离苦得乐。

【如是菩萨.奢摩他.毗婆舍那.广略修行.成就柔软心.如实知广略诸法.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

一切诸佛如来善自调整,善自运用,自心自在,广大有力,方便无住。凡夫心中个个执著,自以为是,个个守护,强化自我,反而痛苦不堪,被业力所缚,被割裂所缚,被私心所缚,不得自在。广略诸法,是止观二法成就柔软心。通过观察使我们心地柔软,得心智自在选用方便、取用方便、无染住方便。如是菩萨——以此观心,以此行者,必名菩萨。我们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所谓出生即压群臣,即是我们所依法则,举手抬足不可思议,非任何九界众生所能彻了、彻知,唯佛与佛能知,我们依止实践即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了解诸佛不可思议威神、善巧功德、智慧方便。

柔软心善于调整、善于运用、善于无所挂碍,无造作而广行利世与利益造作有情。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苦难障碍等等,皆因为坚固执著、坚固自我、刚强难化而受其伤害,受其积累逼迫,身心多诸疾患烦恼。我们在人寿百岁之时,本来就是这样子显现了。若还不依最上乘教法来调柔身心,令心调柔自在,那必然在减劫中堕落。若依最上乘教法,虽是减劫亦得行增劫事、得究竟事、圆满事。增劫事则与人为善,善调柔自心,善缘增长,善缘炽盛,寿命增长。

我们在此贤劫减劫中生活,寿命越来越短,恶业越来越炽盛,人与人之间相互危害越来越多;包括环境、空气、饮食、水等等,亦随人心智变化而变化,相互减损。这是减劫,佛早已授记。减劫中我们若不依究竟之平等法则,还来挑剔、指责、不平地分辨,会更加苦恼迷失。所以净土是当机之法,在减劫中最为妙用,最为殊胜,最为难得,得遇者必得成就阿鞞跋致,必然一生圆满无上菩提,是甚深不可思议之法则。

4、不为自求共生安乐,智悲方便菩提障

【何者菩萨巧方便回向。菩萨巧方便回向者.谓说礼拜等五种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

就是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把我们身、口、意、智、方便智融入诸佛智海或者说弥陀智愿海中,以彼愿心庄严为自庄严。就是百川归海必名为海之事实。把我们的业无余供养阿弥陀佛,融入阿弥陀佛愿海中,是名佛愿海、功德海。巧方便回向是什么?说礼拜等五种修行——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所集一切功德善根。我们若把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作为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来实践,会把五种业变成五种功德。哪怕是我们在文字读诵上观察与实践,一样会导引到不可思议的诸佛功德藏中。

【不求自身住持之乐.

一切菩萨了知法无我故,不建立自我住持。现在许多人用比较世俗的心来认识佛教,学习佛教,要学习很多知识,是为了自身住持,为了自身站稳脚跟,为了自身利益名利等等,则会堕入世俗而迷失于世间。虽挂佛法旗号,穿上释迦佛传下的衣或者传递的法则,若为自身利益,一样堕入世俗业报!此处应该警觉!无始以来建立或强化自我的自私习惯会在我们身上生起,所以此处给我们提示菩萨巧方便回向,令诸功德因缘不作积累,回施众生,载负法界,同享佛果。不光自己得到清净安乐,也使一切众生得到清净安乐,不生积累的骄慢。如是巧方便回向,能得不可思议利益,远离三种障碍。

【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是名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

像我们经常念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愿就是摄一切众生,毕竟往生阿弥陀佛国土。依佛愿力故,摄化众生无碍,依自己究竟愿故,愿生彼国,亦愿一切众生往生彼国,随顺法性故,接引一切无所障碍。如是回向是巧方便,此巧方便使我们远离积累或负累的习惯,得到清净、平和、安乐住!所谓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所谓一往生皆往生,一真皆真。因为在佛果地觉心中,无一切众生障碍,无一切差别相,九界归真,即是九界咸同往生,无一遗漏。

你说我有一个怨怼仇人,我能往生他不能往生——那不行。你说我看不上这一类恶人善人,他不能往生——那不行。在心智中若有一个不往生,你也成不了佛,阿弥陀佛也没有成佛。我们把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接引一切众生”的大愿没有圆成,没有随顺他圆成大愿之力来审思世间、观察世间、回施世间有情。我们要随顺与运用这个力,安住这种力的作用,使自他业融化其中,即是巧方便回向,远离积累与负累。若有积累,不骄慢就负累,不负累就骄慢,自是非他。令一切众生咸生彼国就会远离积累。如七菩提分中定后之舍——舍者,平等安住,平等回施。巧方便回向亦是平等安住之回施,清净心之妙用。此妙用是果地觉为因地心之事实作用所在。

【菩萨如是善知回向成就.即能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功德,称为菩提。违菩提,就是能遮障菩提道业。我们为了避开这种遮障,就是众生习惯,来看菩萨何以指导我们远离障菩提门。

【何等三种。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

许多人早期学佛就是为了自身安乐,自身离苦,不要有那么多病、烦恼,多点顺缘、福德。这没问题,是我们世俗常态。但是遇到了最上乘教法,对此要反思了,就是这段文字来提示我们的。若还依世俗心,这最上乘教法也可以满足你,但是你障着菩提门,就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大功德力。

“一者依智慧门”,智者,如文殊。不为自求是智慧者所用心、所得见、所方便。一旦为了自己名利而学习知识、拼命修行,就十分苦、十分愚痴!但他会沾沾自喜,或者表达我要度化别人、帮助别人——骄慢!这是一种愚痴业。这种愚痴业就为自己名利而奋斗、作为、修行等等。许多人读过道宣律师的《净心诫观法》,其上广说细说都有;三十观中多列举于此,搭佛衣、说佛话而行名利之恶作。我们从世俗中走到佛法中来,稍不注意又会障自己菩提道业,行诸世俗业。虽然口上谈佛法,心里多列举自己名利想念,行愚痴业。不为自求者,是智慧门,是文殊所见方便,得以清净自在;为自求者,一旦堕入世俗,形成坚固自我、强化自我、积累自我业力的堕落,会障菩提。

“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一进入佛法、一深入佛法,就是为利世间而成佛,不为自求而成佛——这样大智者有,可能大家都是。但是也有很多世俗习气所带来,我深有体会。似乎我们在世俗中已经养成习惯,成年出家或者中老年出家,可能有这些过患。这种过患因为习气熏染,我们虽在学佛,心还是世俗心;虽现佛形象,心还依世间业力。这一点要警觉,可以细细观察。我们是要大功德善巧还是要世间轮回堕落?

【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依慈悲门。我们知道观世音菩萨以慈悲,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三十二应中有说。很多人读过《妙华莲华经》中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其中有细说,依何身得度即现何身。所谓三十二应化尘刹,普利众生无所障碍。那是慈悲心,拔一切众生苦,分身无数,变化无方,但以利益众生为己行,远离无安众生心。我们读到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都有观音势至。智慧多提及大势至菩萨,念佛者是大智者所行;分身方便、依种种方便者是慈悲所行。“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清末彻悟禅师,后来称为我们净土宗第十二祖师。他在此处有深刻提示。我们这个恭敬自身心,是十分大的障碍!他在文字中提到以苦行为助缘,苦行是远离贪图安逸的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的熏修方式或警策。

这三种门——智慧门、慈悲门、方便门,揭示我们要远离三种障菩提门的作为。要依智慧;若没有安稳众生心,人也容易丧失慈悲;若是染著、积累,以为自己能安众生心,而不依佛愿安稳众生,不以佛心或者佛果地觉为因地心回向众生,你不是巧方便回向,亦会染污于骄慢、自大,认为自身能度人,实际自身尚不得度,多生堕落业、骄慢业甚至邪见业。这要引起高度重视!

方便门中怜愍一切众生,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就是贪图安逸。我们要警觉于此!若不然,种种方便从我们生命中丢失。有人说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我们就什么也不用干了,可以这样那样了……这是放纵自己的贪图自身心的说法或掩盖。智慧门、慈悲门、方便门的无染、慈悲、方便,皆来自于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皆来自于以佛果地觉为因地心之功德回向众生,不是我们自身有什么功德。从这里比较容易使我们逾越三种障碍菩提的业力作为。

【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何等三种。一者无染清净心.以不为自身求诸乐故。】

无染——我们得到如是法益而不染著法益,回施众生,是为巧方便,令心清净。所以在七菩提分中,从正念、择法、精进到喜、轻安、禅定之功德,皆不留住,要舍!第七菩提分是舍,即是巧方便回向。平等安住,不骄慢,不积累。无染清净心,使我们从薄地凡夫来随顺佛果地教法审思,清除我们为自身求诸乐的贪著心,清净心自然展示在我们生命与作为中。

【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

安清净心是安一切众生,拔一切众生苦,令一切众生往生安乐国土,无余往生!“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怎么摄取众生往生彼国?阿弥陀佛如是作为——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我们亦复如是,导引众生无所障碍往生彼国,随顺法性必生彼国,随顺佛愿必生彼国,随顺我们对十法界细致、究竟之观察,必然发愿往生彼国。以此因缘,往生必然,不可颠覆。这样我们会令一切众生成就大菩提,即是无上菩提。

【是名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应知。】

这个满足是不颠倒、不疑虑,究竟安住之引导与确定。

【向说智慧慈悲方便三种门.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应知。】

摄取,是互应互摄,各予方便。我们依智慧,则得慈悲方便;依慈悲有智慧方便;由方便成就智慧慈悲。三者互应互摄,如鼎之三足,如∴字三点。应知!

【向说远离我心不贪著自身.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此三种法.远离障菩提心。应知。】

这段文字十分重要,随顺佛愿洗涤心垢!前面说随顺佛愿,后面会有疑惑:我修行怎么不为自身?或者为自己而不知在为自己,贪著自身安乐而不知在贪著自身安乐。所以许多人说我怎么现在遇到念佛法门了?多做点世俗事情,八十岁再遇到净土多好……有这种世俗心。还有人说阿弥陀佛反正救度我,我干啥都可以……也是世俗放纵心,会障菩提道业。你若不随顺佛愿力,不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来作为,还是堕入轮回。你打着“佛摄授一切众生毕竟往生”的旗号去胡闹,还是受胡闹果报。虽然如梦如幻,作用力不可思议,因果不虚。许多人在此会有各个角度的认知。

【向说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此三种心.略一处成就妙乐胜真心。应知。】

智慧、慈悲、方便这三种心集中到一起,是妙乐胜真心。妙乐胜真心,应知!我们观察会产生无量妙乐,真实不可颠覆,圆满清净安住,应知。应知即是我们去实践、去观察、去了解。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中,天亲菩萨反复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与了解,这与称佛名是无二无别之功德。称佛名可以观察,未称佛名时也可以观察,随时随地可以修持。所谓成就妙乐胜真心。

5即下依法往生现前,随顺法门作意成就

【如是菩萨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能生清净佛国土。应知。】

所谓清净佛土,以佛果地觉为因地心,必生佛国。如是菩萨愿心、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这逐渐导引我们依智慧、依慈悲、依方便产生无障碍之心智。障碍来自于世俗中为自身安乐,无安众生心,为自己的恭敬、名利等等而造成障碍。我们了解于此即是无障心,运用无障心即是胜真心,不可颠覆,不可毁坏,不可埋没,即得不退转。所以“能生清净佛国土,应知”。怎么往生?从此往生!此处不谈死亡往生,只谈依佛愿力,依佛果德,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诸多行持皆是往生利益,皆是往生之现行、往生之内涵。

是不是对我们过去思维有些冲击?我们要思考往生所谈及法则,就是即下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同归之实际效果,就是往生彼国之利益与现行。我们这样实践,这样安住,这样运用,现行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往生法乐。就是随顺果地觉为因地心来实施佛法之广大妙用,成就妙乐胜真心。

斤斤计较于我死后能不能往生彼国的私心、贪著自身心、安自身、染著自身的心理就会轻轻放下了。障往生的作为自然消失,往生利益即下现前。一切佛陀教化中,不是为了送死人,是为使我们离苦得乐,出离轮回。这个角度希望诸位菩萨要谨慎,要认真,要突破以前对往生那种世俗命名或世俗知见。现在虽然社会上广泛传播那种世俗知见,但我们要警觉,要真正对自己修行与学佛负责!

【是名菩萨摩诃萨随顺五种法门.所作随意自在成就。】

你随顺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在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时,会使身、口、意、智、方便智得到随意自在成就。随意自在成就,实践者会知道。


【如向所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法门故。】

我们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就是随顺佛果地觉为因地心来入佛智海,入佛愿海,随顺得以成就自在。随顺法门不可思议,净土法门是随顺起修。宗下人提出悟后起修,教下人提出圆解起修,在修行次第中经资粮、加行、见道后才能修证。而在净土一法,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皆以随顺佛果地觉为因地心而得入念佛法门。即是九界同归凡圣同修之事实。

教法要有事实与内涵。若没有事实或内涵,我们学到教法就没有意义,只是学一个知识,没有作用力,那对我们来说不公正。天亲菩萨清晰告诉我们九界同归、凡圣同修,在于揭示随顺阿弥陀佛愿力,随顺阿弥陀佛果地觉为因地心,得入念佛法门甚深功德,得不退转,得一生成就无上菩提!这一定要清晰,要明了,不能含糊!一但含糊,在后面修学过程中多有迷失,甚至又堕入世俗知见。




[1]
《华严经》云: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第六集、菩萨正行

一如既往我们来礼敬三宝加持!三宝对我们的加持,会使我们修学进趣方向清晰,无有迷失。

观察门列举二十九种庄严,这二十九种庄严是略说。前面把十七种国土功德庄严、八种佛功德庄严作了提示。后面天亲菩萨给我们列举四种菩萨正修行,或者说菩萨四种庄严。不管是彼国土庄严,还是阿弥陀佛自身庄严、菩萨四种正修行,皆是启发我们本具心中国土庄严与主功德、眷属功德之殊胜利益,让我们直接照见本具功德中所有庄严相的某些角度,启发我们运用自主、安乐、自在的法益。

我们平时因为生活中积累、记忆积累以及分段死割裂,对生命认识限制在这个割裂的一生记忆与习惯中,或者还有追忆到的知识层面上的一些记忆。我们基本上被习惯、记忆割裂,关闭在这一期人类生命狭隘局面中,对法界广大的如实认知受到遮蔽与分裂。我们人类是分段死生命,此生不知彼生。无量劫以来在无量意识法界海中,生命种种转换、变易、交替是无我的,随着种种因缘而展示着不同的生命作用,没有一个实质的我可以安立。到人类这一期生命的和合组成,我们每一个生命的单体意识、身体感知、福德因缘、知识记忆等等,都造成各自为政、以为有我的执著。

这个执著在我们每一个单体生命中表现得十分充分。这个充分是分段死分裂出来的假象。我们认假为真,一生为这个躯壳、色身乃至我的名利去奋斗,这似乎是通常状态。这个状态若没有智者、贤善之人、诸佛菩萨来教育、引导、启发,我们就关闭在分段死的业力业相中了。我们是胎生生命,在出生刹那就关闭了母胎以前的所有记忆。这个世界上能记得出生一刻或者在母胎中经历的人很难找到。除非一些特定禅修者,宿命智诱发出来,有慧观善巧,才能突破那个风刀解体的痛苦黑幕而回忆起来。对过去生生世世生命意识有残留记忆,或者能追溯到过去生生世世轮转,这样人少之又少。我们生活在割裂或切断的这段生命时间内,就把这一生当作生命全部,会做一些狭隘生命意识下的思维、选择、作为,心胸没办法开阔,作为没办法广大,心智没有自在与调柔的机遇与法则。

世尊悲悯我们这些无量劫以来经历无量无边生命交替的生命次序。我们住在自己这个分段死的幽冥处,看前不看后,看左不看右——看不到!我们站在高山上,目力所及不过几十公里,心力不及之处也太多了!这段分段死结束,我们舍弃了这个生命或者躯壳,但不是断灭,不是任意让它结束就好。许多宗教中说到轮回。没受过宗教教育,又没有眼目透视生命生生相息状态,就会对轮回有似是而非甚至怀疑想法,你会遵照这种想法或看法生存。在似是而非的意识指导下,我们这一生过得犹豫徘徊,很难审定生命究竟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生命变得盲目、矛盾、盲从、随众等等;这些无明业或者见思二惑给我们带来惑乱业相,就是倶生烦恼。

一切善知识、一切诸佛如来,悲悯我们这些住于分段死受幽暗遮蔽制约的业力生命,十分悲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意识法界,皆有广大智海方便,有无尽刹土游化、趣向、作为、选择方便。被分段死意识割裂在这一块,许多人很骄慢,自以为是,但也只能在自己所想象、听到、假设的一生记忆中,对生命没有透视的广泛认识,更难透视地广泛地运用生命意识。基于这一点,我们得到人身,又遇到佛法,来实践佛法是佛菩萨传递他们自身广大自在力之事实,令一切本来拥用此广大事实善巧之人觉醒,走出分段死割裂意识的蒙蔽与封锁,得到解脱——从我们这种执著中得到解脱、超越,融入无量无边法界中,在法界海中得到生命最佳作为或者说广大无尽作为。

这种我执与习惯造成分段死的坚固意识,就是刚强难化、眼见为真,更加坚固自身之苦与难缘,培养出短期利益之心,即是自私狭隘的自我主义、自我意识、自我生活状态,使人活得逼迫,相互间变得逼迫。前面学到十七种阿弥陀佛国土庄严,就是来解放我们;通过无情的器世界来了解自心世界庄严,使心地固执得到松动。佛八种庄严利益亦复如是。四种菩萨正修行亦莫作解,随文入观,让自心随着文字舒展。若用自身知识作解,又把自已关在所知障里,走不出这个黑洞的制约。所以这些文字与剖析是想撕裂开自我蒙蔽的黑障,使我们得见清凉广大法界之真容,走出自我限制的困惑。

1、顺佛智愿出离我执,行彼化身除一切苦

昨天把菩萨四种正修行第一种作了提示。我们接着看下面文字。

【二者彼应化身.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故。偈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羣生故。】

这段文字,不作解是很大方便。你若不了解,又没办法让它松动自身心智的狭隘,怎么办?古人讲随文入观!不是随理解入观。若用我理解不理解的心,又把过去的记忆的知识、种子、习惯套在这个教法上——合着你这个圈套或者记忆,你认为是对的;合不住就排斥。那永远得不到学习、增上或解脱机会,只能强化自己已有的所知、习惯、记忆以及是非评判。那样学习只能坚固你的执著,更加割裂你的生命所知空间,使你过去那一点点所知变得更加坚固。你在学习中就不断地积累所知障;你越认真,它越坚固。许多人就变得十分固执,固执下来变得十分愚昧,被愚昧知见所制约,造成很辛苦、很狭隘、很嗔恨甚至暴力。

在这广大无尽法界中,我们身心要是运用清静平等地随顺,会产生巨大的调柔与转换方便。人心智原本中有许许多多方便。但我们心智方便被所知、习惯、是非、概念锁定,走入这个误区,就是不断培养所知障,把过去记忆不断搬出来去审判,去套定合乎自己知见、合乎自己习惯、合乎自己认为——不断追寻于此,像苹果套套苹果,这个铁圈子能套住的是苹果,套不住的不是苹果;所以说大苹果不是苹果,小苹果也不是苹果。

以前苏联人要我们还债时,就拿苹果套来套,大了小了都不是苹果,只有那么大才是苹果。固执会使我们丧失许多觉悟机会,用是非割裂生命的完整性、舒展性,造出很多无端的矛盾、对立、徘徊、是非、人我纠结,边见逐渐养成——不说是就说非,不说个是非绝不罢手。造成是非观念,不能清净安住与如实观察;造成心中矛盾,把矛盾心或者边见以为实,若没有是非落脚,心不能安静下来,造成二元世界的坚固。

“彼应化身。”我们对这个应化身有时像对烫手山芋一样不敢碰。若人依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十二大愿深入行持,尽其一生,在生命终结时,大家会称他是观世音菩萨应化。有人修文殊菩萨十大愿,依十大愿导引众生发无上菩提心,一生认真行持,取灭时亦会被人敬为文殊菩萨化身。有人依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方便六道众生咸入清净之道,舍报之时也可能被认为普贤菩萨应化身。有人依药师佛十二大愿,于种种愿中深入实践,饶益有情,舍报之时,人们可能也会说某某是药师佛应化身。乃至诸佛菩萨各有愿望与教法设置守护。

这类菩萨把自己无始以来之业,融入了观音文殊普贤药师弥陀等佛愿功德海中,把他们这一滴生命之水、作为之水融入了无尽愿海中,你说他们生命是什么?大家可能会有这样感觉,说这是佛菩萨做的事,与我没关系——他把自己定格在一个凡夫、业力众生、业障众生或者一个善良人角度上,但这个角度不会一成不变。你不择诸佛如来作为,会择自己习气作为;不择习气作为,会被周边环境影响;不被影响,无明业障也蒙蔽你。善恶无记伴随一生,在三界六道中又有新一轮轮转,所谓无明业轮转。你不能自制,不得自在,不得自主。佛菩萨为我们种种生命立种种愿望来接引我们,让我们依愿回入其愿海,即其功德海——依止并实践他的愿望而走出自身业力纠结;借助他愿望之光、愿望之力,成就自身出离割裂这种分段死的坚固业力——给我们这个渠道与方便,正面印契我们。这是如实的!

佛菩萨所发愿,莫不为接引众生出离生死轮回苦海。此处没有邪慢,没有自卑,法无自性故,法无我故。我们只要以一法实践,生命就可以随顺此法则,以此因缘而融入功德海中、方便海中。说应化身似乎亲近了,慢慢有些消除与他对抗或者距离的心理。原本我们与他没有距离,与十方法界都没有距离。好嗔者会去修罗道或者地狱道;喜于无明愚痴,畜生道去;喜于重大恶作或者吝啬,饿鬼道去;喜于禅定、种种调柔、调整、善巧之人,会享受诸调整与善良的娱乐,天人道去,得诸禅定安乐与喜悦;修寂静之人,终将证阿罗汉果,取于寂灭实际,得以寂灭法界安住;菩萨六度万行,广利世间,旷大劫行持不已,不入生死,不住涅槃;独觉菩萨,深观十二因缘,善巧观察,得以出离三界,安住觉悟之地、寂灭之地;诸佛如来圆融法界,普利一切,不动法座。这离我们都不远!距离之远与割裂只是自身所设置——我们的想法、意识、所知障把自身割裂出来,实际是没有障碍的!

他们谈到以前在北京,国民党时期有一个图书馆,图书馆里有一个管理人员,去世后虹化了。很多人感到奇特,说这么普通一个人怎么会虹化?但在考究他时,了解到他平时一些很严谨、很调柔、很方便的修持。我们哪个人都是普通人,哪个人也可以作不普通人——你所缘会使你发生变化,或者不变化,或者坚固,或者堕落,或者升华,或者回入圆满功德。我们所缘教法甚为重要,所缘发心甚为重要!

不要认为应化身是张三、李四——我们选择此法则,就可以照见自心原本具足的应化功德、功能、作用。心佛众生原本无别,别在众生各个执著、分别、割裂的坚固。这个执著、分别、割裂坚固一旦有松动、有调整、有放弃愿望之刹那,就回入本无差别之事实功德藏,取用什么则可表现什么。心如工画师[1],就可以画出诸多世间,勾勒自己生命的种种选择。

“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故。”许多人会读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此处文字与“观自在菩萨”这段文字没有差别。观自在菩萨行智慧行之时能照见五蕴皆空,能度一切苦厄,自他苦厄一时都度。此处说: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我们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之时,此摩尼宝号会出生十方九界一切众生不可思议之功德力!

我们作为烦恼的人,放下自己那一点一滴烦恼执著,以平等心称念阿弥陀佛之愿力宝号、摩尼宝号、报德宝号、具足无量无边之空性实相宝号——在称念之时,十方法界有情一时会得到不可思议利益,即是灭除一切众生苦!若想象这种力量,你会受到阻隔,受到业力假设的局限。所以说清净平等觉悟,清净平等心之称念,果地觉为因地心之称念,以佛心念佛之称念,就应化十方,利益一切;不假心念动摇与不动摇、认知与不认知。像太阳从东方出来,一时照耀阎浮提,天下一片明亮,所有灰暗一时驱除。我们称念此实相名号之大光亦复如是,以平等心、清净心、不求任何得失心来称念亦复如是,大光普照我们心地法界与依报法界,灭除一切众生苦。

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与念佛中点滴体验。有人把佛法推到极高处,与自己的实践、意识、生命毫不干系,结果学佛多年不得利益。也有人贬低佛法,说佛法说无修无证,什么都可以了,随着自己业习游荡堕落,与佛法亦不相干。我们若不随顺法则点滴实践,生命就会固化、堕落或在善恶中徘徊,不能真正得到佛法滋润。

“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这正是描述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广大功德与阿弥陀佛广大功德。一切念佛人皆是正觉化身,一切念佛名者皆是菩萨,是发菩提心者;闻佛名持佛名是为菩萨。佛在经典中提示我们:闻佛名,名菩萨;持佛名,是菩萨。观无量寿经中提示我们: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法是这么简洁直白,但要实践!若不实践,他放在那地方,对你毫无作用。希望我们有认知改变。

2、无余供养礼赞诸佛,闻持佛名示法如佛

【三者彼于一切世界.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偈言.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故。】

昨天在念佛堂,我们把一念法有个提示。“一时无余供养”十分重要!我们对无余供养要有了解。一时无余供养——这句“南无”本来有其最初因缘,就是有个礼敬,一切无余之礼敬。如身业礼拜阿弥陀佛应正遍知为生彼意故,这个“意”是无余意,是彻底意,是究竟意,是不颠覆意,是真实意。若不了解自己所用心的彻底性、究竟性、完整性,往往用半真半假的心、似是而非的心、将信将疑的心,不得一真皆真究竟法益之启发。

“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我们在每天读八十八佛前面都有文殊大愿: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时同得,即是无余的真诚的广大光明普照的心愿,摄化一切,普利一切!

给大家介绍一念法,实际是介绍南无阿弥陀佛之无余供养分、礼敬分、无余称赞分,无余的随顺,无余的摄化,无余的法尔如是。无余即是真切,是究竟,是踏实,是安心,是归命。念南无阿弥陀佛之时,你就是无余供养、无余赞叹。无余供养利在何处?我们就不再假设或者运用自己想法,不再自以为是或者自以为非,而会放心、安心、清净平等观察,无余地供养、赞叹、随顺、摄服烦恼,无余地法尔本然回归等等。这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是果地觉为因地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之启发、运用与实践。无余十分重要!

在二元世界生活,培养矛盾、分别、疑虑、割裂的心理与习惯在我们生命中有生俱来,称为俱生业障、俱生烦恼、俱生惑。但是我们同时生而带来四种智慧、俱生智——平等智、妙观察智、法界体性智、大圆满镜智。我们这四种俱生智没丢失过,即是顺法性安住之本然智慧。这个智慧任何人没办法丢,只能受暂时业力、执著、分别、割裂的蒙蔽与埋没——你用执著蒙蔽了自己本来智慧,它也并没有毁坏;你用不断积累的业习埋没本具智慧,它也是毁灭不掉!我们把这些积累习惯的灰尘清除,把执著与蒙蔽的放一放,俱生智当下会妙观察世间、平等观察世间、圆满朗照世间、法尔本然认知世间;使我们心智朗照一切现行,在一切作为中成就现行智慧,即是不空智,一切作为决不空过。

无余是对南无弥陀佛的提示,是对正修行的提示。若有残余、矛盾或割裂,不名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者,不名依果地觉为因地心修行者——你称不上念佛人,只要有余。因为他是朗照十方无所障碍!此处描述阿弥陀佛功德守护与实践的菩萨,“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诸佛功德中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赞叹一切诸佛,无有分别心——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我们对最尊敬佛陀的供养与礼敬是无余的,归命是无余的,用他来摄服烦恼是无余的,法尔本然回归是无余的;你的平等心、清净心自然而然展示出来了,自然而然表达了果地觉为因地心的事实,自然你就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普利一切无所障碍。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故——让我们随着文字了解法性智海之心地运用,远远地把执著、分别、割裂习惯抛除在外。尝试作这样实践。


【四者彼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实修行。偈言.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我们不单有自利修持责任,若是念佛人,返向往生修持亦是必行。必行就是利他,示佛法如佛,令佛法广传于世,无有障碍。我们真正实践净土教法,返向往生与往向往生应该了知,就是出功德与入功德。入功德者,自利完成;出功德者,利他善巧,不居于功德。“彼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彼是谁?谁依此法实践就是彼!所以这是菩萨正修行。

因为我们是实践阿弥陀佛果地觉为因地心的发无上菩提心的人,本身用无上菩提心的人就是菩萨!这个地方处处谈到净心菩萨与未净心菩萨等说法,念佛人一定是名菩萨!华严经中有讲,央掘经中亦有讲,说一切众生闻佛名故,是名菩提心;闻佛名故,是名菩萨。在华严经回向品中,世尊对一切法身大士有清晰指导,说一切菩萨攀缘于佛,远离戏论。何谓攀缘于佛?持佛名故!持佛名,亦名佛功德,入佛智海,回向众生。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摩尼功德宝号之时,就在住持佛法,示佛法如佛,是于一切无三宝处、无佛法处究竟传递佛陀圆满教法,和盘托出,无有剩余。这种无遮无盖大慈悲,虽是凡夫众生亦可广泛实践运用,所谓凡圣同修。

以前我在印光法师《净土五经重刊序》中读到凡圣同修,十分震撼!说九界同归凡圣同修,似乎已成通常语,但这是净土一法要中之要!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很多习气、烦恼、执著、分别或者刚强难化习惯,而把自己强制在业力不能改变的堕落知见中。我们要向菩萨学习,来示佛法如佛,随顺佛法,传播佛法,实践佛法,成就佛法,以利益自他。所以“彼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住持很重要!

我们作为普通人,把头发剃掉,有师父接引,僧团接引,戒法接引,教法接引——依法而行,就可以守护佛法,实践佛法,传播佛法。我们如果没有这种向上的随顺法则入法流的愿望,永远徘徊在佛法大门外,不得入其内室,不得其方便。这纯粹是知见,若解除障碍,若设立障碍。设立障碍,自不入门;无障碍,自得法接引之自在。佛法接引我们,就是使我们走出过去自我执著、分别、业力、迷失的困惑,使我们得法自在,得清净安乐。所以说“遍示令解,如实修行”。遍示,不是对某一类机制、某一类因缘,是对九界众生平等展示诸佛圆满教法,普摄普利。

“何等世界无”点得十分清晰——何等世界?我们举心动念都在建立世界,一念一世界,一刹那一世界,一时一世界,一言语亦是一世界,怎么面对自己的世界?“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这是天亲菩萨以偈赞形式把法则给我们传递过来,让我们心里清晰表明这样选择——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清晰自己心地皈依与作用。就是在无三宝处展示佛法功德,在自他业力迷失处展示佛法不可思议功德与作用;展示其作用,导引众生、导引自身业力现缘归向极乐。这个导引是依愿来作为导引。

所以“我愿皆往生”,愿,就是摄化不舍;随顺佛愿,导引众生;随顺佛力,导引众生。何以故?示佛法如佛故。净土教法所有传递是示佛法如佛,不作增减。菩萨法不修,声闻法不修,独觉法亦不修,三善道不修,三恶道不去堕落——在三善道、三恶道、三圣道因缘成就之时,导引于、回归于极乐世界,就是示佛法如佛。九界同归故,导引九界同归。因为九界现缘在我们身边不断地成熟、意识不断地成熟、言说不断地成熟,在此无佛法之当下、现行中,导引一切现行归向极乐,清净安住。

3、愿心庄严回入法性二谛融通成巧方便

我们通过对彼国土十七种庄严功德、佛八种功德、四种菩萨正修行的学习,有对情世间器世间的照见——无论是情世间器世间,皆是我们有情心地折射。有情分中表现十法界,我们说十法界唯心所现。我们报国寺墙壁上有十法界图,即是佛教对无量世界种种生命的法由心生的描述。极乐世界亦不出众生心念之外,娑婆世界亦不出众生心念之外。

我们要依清净平等心来审观种种法界,就会等持于法界,或者说显示我们本具法界体性智,一切法界次序炳然,使人安住于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之真实清净心地。通过二十九种庄严之观察、审思、了解,会使我们有此回归——心地于真实实相心之回归,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回归,回归到本质心、本源心上来。分别、割裂、是非、人我的分别心是一种执著,是无常的,是无我的。

我们通过学习,慢慢依法则来学会用心,认识自心,认识佛心,认识众生心,认识种种心。种种心生,种种法界生。我们缘种种心生之文字,可以体会种种心生法界。种种心生法界是自由的、自主的。因为我们坚固的执著、分别、割裂习惯,造成了狭隘、自我。佛教里讲解脱,不管是小的自我利益的解脱、方便利他的大解脱、种种通力善巧的大解脱,还是随顺法性究竟解脱,无一不是宣化使我们离苦得乐。苦是割裂、执著、分别建立的苦。我们通过国土十七种庄严、阿弥陀佛八种庄严、菩萨四种正修行来观察种种法由心生,再使我们心生如是种种法;解放自己枯竭的心、执著的心、业力分割的心,令心回入真实实相心、清净心、佛心——随顺佛心得见佛心,能融入佛心、成就佛心。

【又向说观察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功德成就。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

这里作个总结。无论是观察佛土功德成就还是观察佛功德成就、菩萨功德成就,这些庄严皆是佛心、愿心庄严。佛心作佛心事;众生随佛作,众生心亦是佛心。如百川入海必名为海——百川各有名,一旦归海,皆名大海。众生有种种心,一旦随顺佛愿、随顺佛庄严为庄严,皆名佛庄严。此处应知!所以这三种事成就愿心庄严,来展示阿弥陀佛佛心庄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无自性故,无一法实可得故。我们随顺这个法则会得到这个法的作用;作用不可思议,会使我们离苦得乐,在无尽法界中得智海游历方便。愿心庄严这个文字要突破我们以前割裂、对待、建立、执著的刚强封闭或苦难,使我们得入佛愿心庄严。百川入海的例子我们可以想一想,百川有百川名,海有海名,百川入海则咸同一味。一切众生乃至九界众生犹如百川,业力种种,果报各异,一旦融入弥陀愿海,随顺弥陀愿海,皆名愿海功德,皆是咸同一味。

【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

种种清净中,种种庄严中,第一句所说即是清净句——彼国清净庄严。清净庄严是其本质法性所特显。我们每一个众生亦具有心地清净,受着业力积累蒙蔽或埋没,使我们这个清净受到污染。一法句清净句,直接导引我们返还清净法性心上来、本源心上来。这是无来无去的,一念即成,回心即往。我们常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在法华经中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皆已”是原本如是,法尔本然,非增减修持得,非不修持得,法尔本然,如是如是。我们这样来随顺佛教诲,入清净句,得清净心,成就清净方便,展示本有清净。

【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无为法身非造作来、非不造作来。我们言说在此处无用,只能清净安住,了晓作用,无作言说,无染安住。

【此清净有二种。应知。何等二种。一者器世间清净。二者众生世间清净。器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十七种庄严佛土功德成就.是名器世间清净。众生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八种庄严佛功德成就.四种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是名众生世间清净。如是一法句.摄二种清净义。应知。】

器世间清净与众生世间清净是极乐世界清净庄严国土之描述,亦是诸佛如来返还清净心地之智德相,所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此无为法身令我等远离造作苦患,远离造作执著苦患,远离造作积累苦患,得到清净、轻松、解脱。导引众生说种种法,原无一切法,因众生需求而说;因为我们有种种苦,所以佛予种种乐,令我们离苦得乐。

【如是菩萨.奢摩他.毗婆舍那.广略修行.成就柔软心.如实知广略诸法.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

一切诸佛如来善自调整,善自运用,自心自在,广大有力,方便无住。凡夫心中个个执著,自以为是,个个守护,强化自我,反而痛苦不堪,被业力所缚,被割裂所缚,被私心所缚,不得自在。广略诸法,是止观二法成就柔软心。通过观察使我们心地柔软,得心智自在选用方便、取用方便、无染住方便。如是菩萨——以此观心,以此行者,必名菩萨。我们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所谓出生即压群臣,即是我们所依法则,举手抬足不可思议,非任何九界众生所能彻了、彻知,唯佛与佛能知,我们依止实践即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了解诸佛不可思议威神、善巧功德、智慧方便。

柔软心善于调整、善于运用、善于无所挂碍,无造作而广行利世与利益造作有情。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苦难障碍等等,皆因为坚固执著、坚固自我、刚强难化而受其伤害,受其积累逼迫,身心多诸疾患烦恼。我们在人寿百岁之时,本来就是这样子显现了。若还不依最上乘教法来调柔身心,令心调柔自在,那必然在减劫中堕落。若依最上乘教法,虽是减劫亦得行增劫事、得究竟事、圆满事。增劫事则与人为善,善调柔自心,善缘增长,善缘炽盛,寿命增长。

我们在此贤劫减劫中生活,寿命越来越短,恶业越来越炽盛,人与人之间相互危害越来越多;包括环境、空气、饮食、水等等,亦随人心智变化而变化,相互减损。这是减劫,佛早已授记。减劫中我们若不依究竟之平等法则,还来挑剔、指责、不平地分辨,会更加苦恼迷失。所以净土是当机之法,在减劫中最为妙用,最为殊胜,最为难得,得遇者必得成就阿鞞跋致,必然一生圆满无上菩提,是甚深不可思议之法则。

4、不为自求共生安乐,智悲方便菩提障

【何者菩萨巧方便回向。菩萨巧方便回向者.谓说礼拜等五种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

就是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把我们身、口、意、智、方便智融入诸佛智海或者说弥陀智愿海中,以彼愿心庄严为自庄严。就是百川归海必名为海之事实。把我们的业无余供养阿弥陀佛,融入阿弥陀佛愿海中,是名佛愿海、功德海。巧方便回向是什么?说礼拜等五种修行——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所集一切功德善根。我们若把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作为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来实践,会把五种业变成五种功德。哪怕是我们在文字读诵上观察与实践,一样会导引到不可思议的诸佛功德藏中。

【不求自身住持之乐.

一切菩萨了知法无我故,不建立自我住持。现在许多人用比较世俗的心来认识佛教,学习佛教,要学习很多知识,是为了自身住持,为了自身站稳脚跟,为了自身利益名利等等,则会堕入世俗而迷失于世间。虽挂佛法旗号,穿上释迦佛传下的衣或者传递的法则,若为自身利益,一样堕入世俗业报!此处应该警觉!无始以来建立或强化自我的自私习惯会在我们身上生起,所以此处给我们提示菩萨巧方便回向,令诸功德因缘不作积累,回施众生,载负法界,同享佛果。不光自己得到清净安乐,也使一切众生得到清净安乐,不生积累的骄慢。如是巧方便回向,能得不可思议利益,远离三种障碍。

【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是名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

像我们经常念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愿就是摄一切众生,毕竟往生阿弥陀佛国土。依佛愿力故,摄化众生无碍,依自己究竟愿故,愿生彼国,亦愿一切众生往生彼国,随顺法性故,接引一切无所障碍。如是回向是巧方便,此巧方便使我们远离积累或负累的习惯,得到清净、平和、安乐住!所谓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所谓一往生皆往生,一真皆真。因为在佛果地觉心中,无一切众生障碍,无一切差别相,九界归真,即是九界咸同往生,无一遗漏。

你说我有一个怨怼仇人,我能往生他不能往生——那不行。你说我看不上这一类恶人善人,他不能往生——那不行。在心智中若有一个不往生,你也成不了佛,阿弥陀佛也没有成佛。我们把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接引一切众生”的大愿没有圆成,没有随顺他圆成大愿之力来审思世间、观察世间、回施世间有情。我们要随顺与运用这个力,安住这种力的作用,使自他业融化其中,即是巧方便回向,远离积累与负累。若有积累,不骄慢就负累,不负累就骄慢,自是非他。令一切众生咸生彼国就会远离积累。如七菩提分中定后之舍——舍者,平等安住,平等回施。巧方便回向亦是平等安住之回施,清净心之妙用。此妙用是果地觉为因地心之事实作用所在。

【菩萨如是善知回向成就.即能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功德,称为菩提。违菩提,就是能遮障菩提道业。我们为了避开这种遮障,就是众生习惯,来看菩萨何以指导我们远离障菩提门。

【何等三种。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

许多人早期学佛就是为了自身安乐,自身离苦,不要有那么多病、烦恼,多点顺缘、福德。这没问题,是我们世俗常态。但是遇到了最上乘教法,对此要反思了,就是这段文字来提示我们的。若还依世俗心,这最上乘教法也可以满足你,但是你障着菩提门,就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大功德力。

“一者依智慧门”,智者,如文殊。不为自求是智慧者所用心、所得见、所方便。一旦为了自己名利而学习知识、拼命修行,就十分苦、十分愚痴!但他会沾沾自喜,或者表达我要度化别人、帮助别人——骄慢!这是一种愚痴业。这种愚痴业就为自己名利而奋斗、作为、修行等等。许多人读过道宣律师的《净心诫观法》,其上广说细说都有;三十观中多列举于此,搭佛衣、说佛话而行名利之恶作。我们从世俗中走到佛法中来,稍不注意又会障自己菩提道业,行诸世俗业。虽然口上谈佛法,心里多列举自己名利想念,行愚痴业。不为自求者,是智慧门,是文殊所见方便,得以清净自在;为自求者,一旦堕入世俗,形成坚固自我、强化自我、积累自我业力的堕落,会障菩提。

“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一进入佛法、一深入佛法,就是为利世间而成佛,不为自求而成佛——这样大智者有,可能大家都是。但是也有很多世俗习气所带来,我深有体会。似乎我们在世俗中已经养成习惯,成年出家或者中老年出家,可能有这些过患。这种过患因为习气熏染,我们虽在学佛,心还是世俗心;虽现佛形象,心还依世间业力。这一点要警觉,可以细细观察。我们是要大功德善巧还是要世间轮回堕落?

【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依慈悲门。我们知道观世音菩萨以慈悲,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三十二应中有说。很多人读过《妙华莲华经》中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其中有细说,依何身得度即现何身。所谓三十二应化尘刹,普利众生无所障碍。那是慈悲心,拔一切众生苦,分身无数,变化无方,但以利益众生为己行,远离无安众生心。我们读到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都有观音势至。智慧多提及大势至菩萨,念佛者是大智者所行;分身方便、依种种方便者是慈悲所行。“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清末彻悟禅师,后来称为我们净土宗第十二祖师。他在此处有深刻提示。我们这个恭敬自身心,是十分大的障碍!他在文字中提到以苦行为助缘,苦行是远离贪图安逸的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的熏修方式或警策。

这三种门——智慧门、慈悲门、方便门,揭示我们要远离三种障菩提门的作为。要依智慧;若没有安稳众生心,人也容易丧失慈悲;若是染著、积累,以为自己能安众生心,而不依佛愿安稳众生,不以佛心或者佛果地觉为因地心回向众生,你不是巧方便回向,亦会染污于骄慢、自大,认为自身能度人,实际自身尚不得度,多生堕落业、骄慢业甚至邪见业。这要引起高度重视!

方便门中怜愍一切众生,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就是贪图安逸。我们要警觉于此!若不然,种种方便从我们生命中丢失。有人说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我们就什么也不用干了,可以这样那样了……这是放纵自己的贪图自身心的说法或掩盖。智慧门、慈悲门、方便门的无染、慈悲、方便,皆来自于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皆来自于以佛果地觉为因地心之功德回向众生,不是我们自身有什么功德。从这里比较容易使我们逾越三种障碍菩提的业力作为。

【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何等三种。一者无染清净心.以不为自身求诸乐故。】

无染——我们得到如是法益而不染著法益,回施众生,是为巧方便,令心清净。所以在七菩提分中,从正念、择法、精进到喜、轻安、禅定之功德,皆不留住,要舍!第七菩提分是舍,即是巧方便回向。平等安住,不骄慢,不积累。无染清净心,使我们从薄地凡夫来随顺佛果地教法审思,清除我们为自身求诸乐的贪著心,清净心自然展示在我们生命与作为中。

【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

安清净心是安一切众生,拔一切众生苦,令一切众生往生安乐国土,无余往生!“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怎么摄取众生往生彼国?阿弥陀佛如是作为——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我们亦复如是,导引众生无所障碍往生彼国,随顺法性必生彼国,随顺佛愿必生彼国,随顺我们对十法界细致、究竟之观察,必然发愿往生彼国。以此因缘,往生必然,不可颠覆。这样我们会令一切众生成就大菩提,即是无上菩提。

【是名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应知。】

这个满足是不颠倒、不疑虑,究竟安住之引导与确定。

【向说智慧慈悲方便三种门.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应知。】

摄取,是互应互摄,各予方便。我们依智慧,则得慈悲方便;依慈悲有智慧方便;由方便成就智慧慈悲。三者互应互摄,如鼎之三足,如∴字三点。应知!

【向说远离我心不贪著自身.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此三种法.远离障菩提心。应知。】

这段文字十分重要,随顺佛愿洗涤心垢!前面说随顺佛愿,后面会有疑惑:我修行怎么不为自身?或者为自己而不知在为自己,贪著自身安乐而不知在贪著自身安乐。所以许多人说我怎么现在遇到念佛法门了?多做点世俗事情,八十岁再遇到净土多好……有这种世俗心。还有人说阿弥陀佛反正救度我,我干啥都可以……也是世俗放纵心,会障菩提道业。你若不随顺佛愿力,不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来作为,还是堕入轮回。你打着“佛摄授一切众生毕竟往生”的旗号去胡闹,还是受胡闹果报。虽然如梦如幻,作用力不可思议,因果不虚。许多人在此会有各个角度的认知。

【向说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此三种心.略一处成就妙乐胜真心。应知。】

智慧、慈悲、方便这三种心集中到一起,是妙乐胜真心。妙乐胜真心,应知!我们观察会产生无量妙乐,真实不可颠覆,圆满清净安住,应知。应知即是我们去实践、去观察、去了解。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中,天亲菩萨反复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与了解,这与称佛名是无二无别之功德。称佛名可以观察,未称佛名时也可以观察,随时随地可以修持。所谓成就妙乐胜真心。

5即下依法往生现前,随顺法门作意成就

【如是菩萨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能生清净佛国土。应知。】

所谓清净佛土,以佛果地觉为因地心,必生佛国。如是菩萨愿心、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这逐渐导引我们依智慧、依慈悲、依方便产生无障碍之心智。障碍来自于世俗中为自身安乐,无安众生心,为自己的恭敬、名利等等而造成障碍。我们了解于此即是无障心,运用无障心即是胜真心,不可颠覆,不可毁坏,不可埋没,即得不退转。所以“能生清净佛国土,应知”。怎么往生?从此往生!此处不谈死亡往生,只谈依佛愿力,依佛果德,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诸多行持皆是往生利益,皆是往生之现行、往生之内涵。

是不是对我们过去思维有些冲击?我们要思考往生所谈及法则,就是即下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同归之实际效果,就是往生彼国之利益与现行。我们这样实践,这样安住,这样运用,现行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往生法乐。就是随顺果地觉为因地心来实施佛法之广大妙用,成就妙乐胜真心。

斤斤计较于我死后能不能往生彼国的私心、贪著自身心、安自身、染著自身的心理就会轻轻放下了。障往生的作为自然消失,往生利益即下现前。一切佛陀教化中,不是为了送死人,是为使我们离苦得乐,出离轮回。这个角度希望诸位菩萨要谨慎,要认真,要突破以前对往生那种世俗命名或世俗知见。现在虽然社会上广泛传播那种世俗知见,但我们要警觉,要真正对自己修行与学佛负责!

【是名菩萨摩诃萨随顺五种法门.所作随意自在成就。】

你随顺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在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时,会使身、口、意、智、方便智得到随意自在成就。随意自在成就,实践者会知道。


【如向所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法门故。】

我们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就是随顺佛果地觉为因地心来入佛智海,入佛愿海,随顺得以成就自在。随顺法门不可思议,净土法门是随顺起修。宗下人提出悟后起修,教下人提出圆解起修,在修行次第中经资粮、加行、见道后才能修证。而在净土一法,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皆以随顺佛果地觉为因地心而得入念佛法门。即是九界同归凡圣同修之事实。

教法要有事实与内涵。若没有事实或内涵,我们学到教法就没有意义,只是学一个知识,没有作用力,那对我们来说不公正。天亲菩萨清晰告诉我们九界同归、凡圣同修,在于揭示随顺阿弥陀佛愿力,随顺阿弥陀佛果地觉为因地心,得入念佛法门甚深功德,得不退转,得一生成就无上菩提!这一定要清晰,要明了,不能含糊!一但含糊,在后面修学过程中多有迷失,甚至又堕入世俗知见。




[1]
《华严经》云: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已有2条评论 发表评论

  1. 刘车渝 /

    阿弥陀佛!随喜赞叹整理功德!这一集后面又有重复哈。南无阿弥陀佛!

    1. admin / 本文作者

      感恩提醒,等下核对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