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礼敬三宝,祈求加持!在日常生活中,乃至在一切时处祈祷三宝加持,是一切佛子本分修持。
礼拜门与赞叹门文字较短,观察门文字量大。很多人会用阿弥陀佛妙观察智的展示角度——运用于我们现实生活每一时刻,导引我们无染观察、无爱憎观察、平等观察,认知如幻无常因缘生灭的世间,在一切现行有为中得自在。观察门从国土十七种庄严中,让我们一个角度一个角度地审视自心光明、自心庄严、自心真实。我们在娑婆世界生存环境中观察,往往已经熟悉,有种常规格式。天亲菩萨依无量寿经,通过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土庄严之描述,让我们透过描述来认识世间,顺应法性之功德相,顺应法性之事实,
1、身光百亿梵声普闻,心如虚空如实念佛
昨天把佛庄严功德中第一个功德——庄严座功德成就,作了一点提示。我们看下面文字。
【何者庄严身业功德成就。偈言.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羣生故。】
庄严身业功德成就。在阿弥陀佛八种功德成就中,他先谈座,就是所积集功德相。他观察二百一十亿国土诸佛如来度生广大方便,经过五劫思维,建立超世大愿;依愿而起故,圆满菩提,即是功德圆满,说“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如在无量寿经中,释迦文佛对阿弥陀佛赞美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身业功德谈到“相好光一寻”。在我们常规说法中,一寻是把手臂自然伸开的一个长度状态。也有说八尺为一寻。过去人说法比较随时节因缘来表达,不是有个固定标准。阿弥陀佛相好光一寻。经中说阿弥陀佛的圆光照百亿国土[1]。所以他这一寻是百亿国土身相之一寻。这个地方不直接写百亿国土,还是顺应我们众生心分习惯、需求意识来作表达,让我们有相对准确的感知。“色相超群生故。”无量寿经讲佛中之王光中之尊,这个尊是稀有之光。经典上说有佛光照七尺,有照一由旬、二由旬、百千由旬,阿弥陀佛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2]——以此揭示阿弥陀佛这个佛中之王不可思议的光相庄严。在无量寿经与观无量寿经中对阿弥陀佛都有细致描述。此处文字像给我们作个介绍一样,把我们引到三经中,让我们有机会了解他。
在往生论中,把教法通过简洁文字给我们作了直接介绍。因为我们读经典,有时感到比较丰富浩瀚,要去了解往往心力不及。所以这些菩萨就用相对简洁的我们能接受的方式,给我们作以引导、剖析,使我们在实践中像有科判一样,顺着提醒去了解,引发需要去读诵经典,这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我们以前读经多是泛读,读一读就过去了。在往生论这类著作中,会引导我们慢慢地区分他的作用、他的角度。
【何者庄严口业功德成就。偈言.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故。】
阿弥陀佛有大愿说,成就菩提之时名声传播十方,究竟有不闻者,誓不成正觉——他这个微妙音声如他光相一样,亦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口业功德,就是他这个南无阿弥陀佛名号音声亦传播十方法界,无所不闻。这是阿弥陀佛十分特殊的愿望!
在一些经典里说,他方世界诸佛世尊亦介绍释迦文佛世尊名号功德与利益,如介绍阿弥陀佛一样。为什么释迦文佛不直接介绍自己名号功德?我们可以看到周边,人一旦亲近或者没有距离,就有种疲厌、不尊重、不以为稀有难得的陋习。许多人在成家之前相互仰慕,才有成家机会;一旦达成婚姻事实,在一起生活一段,就会对对方某些角度看不惯;根据自己心理习惯、爱憎习惯,慢慢地对对方就不尊重、疏远,甚至相互怀疑、不信任。朋友亦复如是。很多人偶尔相遇,感到特别有互相弥补之处,就相互尊重交往;交往过程中又产生相互不尊重、不信赖的积累。包括单位中同事、家庭中亲人乃至同参道友、同一寺院僧众与居士,似乎都有慢慢的积累。像世尊取灭之时,有比丘说:这个老比丘终于不在了。
诸佛世尊亦根据世间众生业分,给我们实施广大教化方便。释迦文佛应化在娑婆世界,给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是为使我们执著、分别、积累意识极强的娑婆世界众生,避开积累、排斥、疏远的习惯。释迦文佛是应化身,众生若需求他就显现,不需求就取灭。现在有人说我需求,那可能是一时想象;很多人在祈祷见佛,实际心灵深处的业分与习惯,对佛陀没有那种亲切。我们可以沉静下来了解自心与业相续。
很多人说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这不是如实之语,实是向往往生人少,愿意生者人人得生!你可以静下来细细观察,你念南无阿弥陀佛真愿意见佛吗?真愿意往生吗?你对娑婆世界有清晰告别吗?真正对这个世界无染无著了吗?你真正细致了解过极乐世界这个佛中之王光中之尊住持的清净庄严法界吗?我们这个时代人虽然堕入人寿极短时期,但人的心性刚强自大,分别心特别强。这个时代给我们介绍最尊贵的阿弥陀佛,就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观察二百一十亿国土之上建立的清净国土,就是希望夺我们那个分别、执著、好胜的心,或者满足我们这种心理。很多人说我这个人不服人、我这个人看不上很多人,但我遇到某某师长或者某某教法把我折服了。似乎我们都有这种无意识的骄慢、自大、看不起心理。阿弥陀佛给我们清净平等觉之回施,我们是不是真正接受了清净平等缘起?
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这句话不如实!嘴上念佛,心里没念佛,往生人少,这是如实的!念自身业力如何如何,往生人少,这是如实的!真正念佛人,万修万人去!这一定是如实内涵与真切内容。阿弥陀佛口业身业庄严,或者光相庄严,就是功德积累之庄严,给一切众生无论有多大骄慢心也要接受补偿的回施。释迦佛观察到我们娑婆世界在佛法欲尽之时,什么法对我们有益、有辅佐。这个角度我们慢慢观察。许多人往往会纠结历史上一些大德或者自己尊重人的话语,某些话语若不准确则会误导。乘佛愿力是万修万人去;念佛忆佛愿生彼国,亦是万修万人去。若是纠结于自身业力、共有业力、分别执著,万中无一二可能是实话。
我们要区分清晰,不能混淆。这个地方若混淆是极大伤害,往往会摧毁自己那一点往生善缘或者欲生正机。佛愿像大船载负着我们,你乘坐就可以清晰到达彼国!若以自身能力、福德因缘,十万亿佛土必然是巨大距离,甚至不可跨越。阿弥陀佛以报德名号广传十方,令听闻众生依报德、愿力之传达,令自己心地随顺大愿而成就往生彼国、回归法性之事实。
“梵响闻十方故”,净化十方一切障碍,净除我们一切疑惑,使造作心得以休息,清净回归,圆满觉悟人生,乃至真正有往生彼国的如实果报相续。“口业功德成就。”一切诸佛如来世尊不说不如实语,他以真实语如实语来教化与传递功德利益。
【何者庄严心业功德成就。偈言.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故。无分别者.无分别心故。】
表达阿弥陀佛心地庄严、心业庄严——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故。阿弥陀佛接纳十方有情,无分别心。所以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同归——这是他清净平等觉之事实。我们在娑婆世界,无论是否修行人,学什么宗教、受什么教育,清净平等与无分别教育都十分薄少,甚至不涉足。心业庄严,像虚空无分别,包容一切,像大地载负一切,像水滋润一切,像火给一切带来温暖,像风吹抚大地——他只是孕育与普利有缘,但以无分别普利回施世间。我们审视佛陀心业,也了晓自己完全可以运用虚空无分别之心智。我们随顺佛果地觉来运用,会契入果地觉为因地心之修行事实。此处例举是阿弥陀佛心地状态,让我们通过观察这种心地状态来随顺这样状态,体会这样内容。
“无分别者,无分别心故。”我们在实践无分别回施利益世间之心,或者说无染著利益世间之心过程中,会充分了解一切诸佛如来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成就清净道业——阿弥陀佛在此处表达得尤为充分、极致。
2、清净海众永离轮回,不动智体现缘休息
【何者庄严大众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故。】
庄严大众功德成就,此处列举“天人不动众”。我们在娑婆世界,表达苦难的词汇是轮回,即是不断重复着种种苦。轮回!我们对这个词语要有新的认知。何为轮回?枉受其苦,冤枉地不断重复着已经受过无数次的苦。
在印度或者印度教传播中,人人知道轮回。他有清晰环境,让大家看得到轮回。怎么看到?他烧人地方在恒河边或者某个河边,支好木棒,把人用白布一缠放在上面,然后说些什么,说完把火一点,他们就绕转;烧完把灰倒在河里。他能看到这个人色身被火焚化,倒在水里。河对岸是他们的寺庙,也是求子地方。到寺庙求子,有个孩子受孕、出生,经历幼年、少年、青年、老年、死亡,又放到河边。男孩女孩到一定年龄,要举行仪式表达成年。成年应该做些什么,他们也有细致规范的教育。这个过程完整地通过环境、图片、语言、自身经历,引导你观察这一生轮回。人去圣庙求子,也被告知不能随便要孩子,要乞求你要什么样孩子——你要清晰在什么时间去寺庙祈祷一个什么样孩子。
我们中国人不受这种教育。大家糊糊涂涂地一辈子过来了——投胎是糊涂的,出生是糊涂的,成长是糊涂的,结婚是糊涂的,离婚是糊涂的,糊里糊涂地死掉了。没有择取人生过程的教育,带来莫名或者未知的逼迫;知道结果就没有逼迫了。了解人生次序,你就没有逼迫,那些逼迫对你失去意义,你会活得清晰;下一段生活、作为、思维有什么内容,你清晰明了!你迈每一步都知道前景是什么。
佛陀教法没有违背这个,在世间有为中他清晰告诉我们这种轮回次序。当然佛陀出世是为了让我们出离生死轮回。如果我们对轮回本身都不了解,怎么出生死轮回?这一点希望大家有个反思。
这个地方讲到天人不动众,就是不再轮回、不再重复业力苦难、不再迷失的有情。我们若清晰认知人生的轮回状态,心里也会趋向无为道业,远离诸多轮回造作苦的追求与迷茫。轮回中有迷茫业,就是无明业或者愚痴业,称为畜生道;有诸多不随顺戒法或者正常的本位法则的次序,称为地狱业;有特别吝啬固执的业力,说为饿鬼业。这些业本身不可得,但因为吝啬与固执就会造成饿鬼果报;这种果报的执著相续成就这个果报的轮回,其本质不可得,没有定性;没有定性中你建立了、随顺了饿鬼道的习惯,像嫉妒、吝啬、固执等等。有人喜欢破坏本位法则或者说犯戒、作诸恶业减损自他等等,地狱果报难逃——形成这种习惯,就会造成这种习惯相续,在本不可得、本无我之法性中,择取这种习惯的执著,产生地狱道的果报习惯相续。
我们在观察畜生道中,很多人喜欢随时随地用无明业覆盖自己。过去我特别怕看到别人一天一天浑浑噩噩打发自己,那是震撼人的果报,就是畜生果报。什么也不愿知道、不想知道,挨一天日子是一天日子,混一天日子是一天日子,得过且过地过去了。像猪马牛羊,它们没办法警觉自己的生命,警觉也没用!猪吃了睡、睡了吃、吃了睡……长大了,一刀下去,鲜血淋淋供养了。它这个果报成熟了,所谓无记业或愚痴业。三恶道本来没有自性,但又离人很近,离我们习惯很近——你做这种习惯就会有这种果报。
畜生果报的人,比如贪图安逸、昏沉、睡眠,天天想怎么睡得软滑一点——没问题,到时你的皮毛一定细滑温暖,你贪求它就长在你身上,那个毛毛就出来了。别人一摸说毛真细滑、真温暖。我们经常看到狗猫之类。在恒阳庵就有两个从外面跑来的犬,它们随地就睡,但很忠诚于这些女众。女众到哪他们就领路,到地方一躺就睡,怎么舒服怎么睡。很多人羡慕它,说它们多自在呀!我说千万不要羡慕!以前他们在我那个地方放了一个小兔子,吃得很肥很大。有人看到了说下一世我不做人,我做兔子。我说可不敢!它那样晒太阳,那样讨人喜欢,但是有一点:它毕竟是因为无明业与贪图昏沉睡眠造成的果报!
我们要知道法无自性。但是平时熏修什么自己心里一定要警觉!这个果报不是上帝强制给我们,是自己培养的因果导向,造成因果循环之事实。你说我做什么也行,驴胎马胎我能面对,如实觉悟,警策世间。那么你是菩萨,是应化者,是很了不起的人。
过去持五戒行十善,我们今天才有人的身份或者形象。人很自主,我们想到什么地方基本上可以做得到,一些有障碍的人努力也能做到。但很多生命真不行!我刚到云南时,有人来放生一只山羊。就是农民养的山羊,他们要杀,有人就把它牵过来放在寺院里。这个山羊也不知有啥善根,反正被救了。我们那时安居,有二十多个人,一打板它就在那个光明堂门前卧下,比任何一个人都准时。课结束它站起来,该吃草吃草,该干嘛干嘛去。然后听到打板,又过来,准时卧在门前。这样两个月过去,到第三个月有人厌恶它身上味道,说你这么脏,离远一点!第二天又骂它,还用脚踹它。它就跳到殿上,见那些踢它的人就用角去顶!后来他们把它拴到很远的地方,以前不栓它的。
我就很伤感,感到一个生命连自己最起码的愿望、想听什么的自由都没有。一点办法都没有,它被拴起来了。我们第一年安居,五个人在学习戒律。这时来了两条蛇,身子搅在一起蹲在门口。第一次来大家没感觉,第二次就有人念咒要把它撵走,撵不走拿棍子敲打。我说不用管它,它又不碍你事。他说不行,它搁这我受不了,一定把它撵走!怎么说也不行。这就是果报!因为人类果报,你可以坐在这儿。如果掉个大蟒蛇搁这儿听,可能一半人跑掉了。
九二年左右在桐柏山,我们打观音七,念大悲咒“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突然走了很多人。有人问怎么了?有山民说那个居士是狐狸化的。那个居士天天在这儿挑水干活,但是很多山民说他是狐狸精,所以很多人就跑掉了。我说不可能吧?他们说你看,他待二个小时就没了,待不住了。有人就用心看,两小时以后他没了;再等一段时间他又出来了。他们就认为他是狐狸,很多人吓跑了。
人类福报没有这种障碍,你好好打七,谁也吓不跑,除非你是神经病或者惹麻烦。人类福德由五戒十善打基础,来到这个世界作为人身。我们知道有色界天、无色界天、欲界天;天人多以禅定,不以善恶衡量;以禅定修持步入天界,称为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福报就很长远。因为禅定或者三昧力可以使他生命久远相续。像非非想天是八万劫寿命。我们寿命短,我们五戒十善行持有多久?现在很多人五戒十善都做不到,人的本位法就丢失了。丢失了我们生命就衰减,福报就不足。
修罗有天福放在那个地方,但也比较苦。像世间人事业做得很大,但要不断打斗,受伤了修养好再去打拼。修罗和天人一样是七宝宫殿,具足美好环境,但他享受不了,要不断地打仗。六道中没有不苦的生命!有人说欲界天享五欲之乐很好。实际不是!天人一旦享受福报出现五衰相,比众生苦还苦一些。那么多安乐享受、满足享受突然要消失、要舍弃他,他就苦了。他外衣开始有灰尘染著,腋下出汗,顶上花鬘枯萎,周边眷属纷纷舍离;他再招呼都没人理,全部舍离他。他那种苦是从未有的一种苦,所谓五衰相之苦!他是无常果报,虽能满足五欲之乐,但业报一到尽头其苦难以言喻。因为他们最后会起很大嗔心、迷失或者不可思议的吝啬心,所以多会堕到地狱饿鬼畜生道。六道轮回之苦,我们在人类角度可以观察,对极乐世界也会逐渐真切。
庄严大众功德成就。此处提到不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审视也比较多。在汉地功课中,早上撞钟会有“妙湛总持不动尊”这样赞词偈诵,提示诸佛如来亲证首楞严三昧之真实功德。不动是什么样利益善巧?我们经常看到比喻说坚如磐石。人的心智要是安乐宁静下来,远离诸多过患与造作,不动的智慧、安乐的智慧就会在现行中表现出来,就是稀有难得的状态。平时我们在造作、分别、执著、是非中不断地晃动自心,往往把身心搞得疲惫;不动心智会给人带来极大休息空间、安乐空间。
在佛陀教法实践中,许多人容易有个错觉,认为修行要做个艰苦样子,或者说一定要受很多苦。在佛陀的原本教法中,只是希望大家真正休息。很多人一听到休息,会想到睡在床上、沙发上那样休息。但在佛陀教法中,是给我们一个真正休息机会,即是现行休息、每一个当下休息。我们联想到睡觉、昏沉、无所事事、飘飘荡荡,那些不见得是休息,最多是某种调节。像我们一天上殿下殿与种种作为,晚上休息是对身体意识的一种调节。它本身亦是一种作为,谈不上真正休息。
真正的休息实践,是在每一个作为的当体,不取舍、不对待、不期盼、不拒绝,心智无动无摇,你就会在每一个现行中休息,在每一个事中休息。我们生活中的睡眠、打盹、放松身体,是调节性休息;佛陀给我们依法安住,是觉悟者的休息,这个休息是彻底的。所谓彻底,就是一切现行作为中我们都可以得到休息。这是不可思议的神圣法则,这种休息会使我们生命放出最璀璨的光明!世尊在许多教法中呵斥于昏沉、放逸、涣散、对戒律不守护、令人讥嫌等等。实际我们生命里所浪费,恰恰浪费在不知道每一个作为、意识、交往都可以作为休息机会与实践。休息是大觉者的心地,或其行为与言说。
在我们汉地缺乏阿含经教育,就是对阿罗汉圣者乃至释迦文佛生活细节的记载。世尊在阿含部经典中,细致描述了每一个生活环节,包括休息、经行、托钵、洗钵、搭衣乃至在阿兰若处静坐等,很细致。在一部经典中有说释迦佛初夜做什么、中夜做什么、后夜做什么,白日什么时间托钵,托钵后怎么给比丘或者信众宣化教法……对佛一天六时中所有作为都有清晰描述。以前我遇到一些老修行,他们也把一日六时安排得十分清晰。我随着老一代出家师父也学了一些东西。我皈依师那时要求每天两个小时睡眠,其它时间不准,就是调节性休息。在佛陀教法中,告诉我们每一时每一刻的休息,就是心智不动摇、不染著、不随分别妄想去奔驰劳累自己。
“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就是觉悟之相、休息之相,所谓大众功德。我们现在会调节性休息,但也不见得调节精准。我们要真正学会休息,即是真正依法得到身心休息,不再做无益无利之事,不再说无益无利之语,不再思维无益无利之颠倒想,你就会身心真正休息下来。调节的休息还可以做,你这种休息会使自己有相对主动积极的认知。
我以前认识一个出家师父。他很喜欢睡觉;只要不是必须做事,一般都在睡觉。但是他一年中半年有病,身体不通畅、脉络不通畅、意识不通畅等等,要打吊针。后来我给他说尝试着休息,不要那样睡。为什么造成这个毛病?因为他很小就出家了,长辈们有功夫,领着大家一天十几个小时念佛。他年龄小,就感到很辛苦,找任何空档时间睡觉,就是调节性昏沉或休息。慢慢养成习惯,有时拿个磬锤就睡着了;有时正念诵突然停了,一看睡着了。后来劝他走走路,到高处站一站,到开阔通风地方走一走;少穿温暖衣物,让身体寒冷一点,少吃一点。因为那个习惯特别不好。
一些在寺庙里久住的人,因为他善也不思考了恶也不思考了,刚好睡觉。不需要做啥善事,恶也没有啥了,衣食自然,睡觉挺温暖。所以在出家人中,也容易掉到冷水泡石头的环境中。这种不求上进、无记停顿的沼泽地,在我们汉传佛教中不太令人警觉,但很普遍。以前我在一些寺庙,用一些比较严厉要求的方法。慢慢感到要从教育起步,不是一时因缘,所以现在基本上对这种状况感到平和了。但要知道调节性休息是不彻底的、一时的,是会养成习惯或者是习惯养成的。我早期遇到师父有两类——要求少睡;或者要求正常休息,该调节一定要调节。
早期我崇尚尽量少休息这种方法。大概是九二年,我刚出家,看到一个寺院发的通知,兴奋得不得了。那个胶片纸上说我们寺庙日中一食,夜不倒单!我跟师父说:这样好地方我能不能去?师父把我训一顿,说你出家为了日中一食吗?你在家就日中一食,不用出家了;你在家就不喜欢躺着睡觉,也不用出家了!以前我为减肥而日中一食,也不敢躺下睡,是靠在沙发上睡或者坐着睡,但与修行没关系。
后来遇到许多修法及实践者,很多人打坐一坐就十几个或二十几个小时,腿子功夫很好。其中有人是养成习惯了,也不是修行。也有人真有道德内涵。后来我被一个事情冲击得比较厉害。那是九七年,有个老人家到鸡足山一个精舍里住。一帮子人照顾他,但他饮食不下,腹部肿得很大,有绝症。当时有法师给我打电话,说来帮他开示开示,可能不行了。这老人家在五十年代是某个禅林班首师父,他每次上座就是七天七夜,最长一次二十多天。五十年代都那样子了,很多人说了不得。后来他去学习藏传佛教。身体得病了就来鸡足山住。我以前听人说过他,也是久闻大名,就去了。一看,他身边放了很多食物,但他吃不下去!他还跟人家说什么东西好吃,满脑子回忆是什么东西真好吃,就是吃不下去,躺在那儿口水流着。
我扶他起来,用一盆热水给他洗脚。他脚趾甲很长,卷起来长到肉里了,脚也很脏。给他洗脚、剪指甲、刮胡须。我说你平时功夫呢?他说什么好吃……太饥饿了!我说能不能搞点蜂蜜水给他试一试?旁边人说不行,会吐的!我说尝试一下。就拿一点水,调一点蜂蜜,一点一点压着舌头给压进去。他感觉有点体力了。因为饿得太久,他对饮食味道的记忆太强烈了。那时我说我知道啥叫饿鬼了。以前我遇到什么事情经常节食,就是十天或者五天、三天不进食。比如有什么违缘、烦恼、习气,或者长辈过生日,就在闭关时不进食了。所以也知道饥饿感觉,但是没有那样。他感到有体力了,根本不用我们把腿搬上来,自己轻轻一撂就上来了,大和尚架子出来了。但是太消瘦了,肚子太大。我说什么感受?他说功夫不顶用啊!这很震撼人!因为业力一蒙蔽,他想不起来功夫了。功夫是某种习惯,可以进可以退。他以前一撂腿子,七天或者二十天就过去了,那是什么功夫?也是他的习惯!恶业违缘一来退失了,所以还是退进法则,有为法则中有进有退。
当时我心里难受,就对他说:我们自己的功夫靠不上啊!像地球载负着我们,我们就靠着地球的力量行不?空气包容着我们,我们依靠空气的力量行不?随顺他力托付与包容,让心安顿下来行不?我说阿弥陀佛愿力周遍一切虚空大地,大地这种稳定含有阿弥陀佛愿力托负与摄化,虚空亦含有阿弥陀佛周遍慈悲力,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存念阿弥陀佛,放心于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试一试?他念一念,说还真行!我说记住这一点,以前学的东西是什么现在不管了,把这地方认清楚就行。我回放光寺就闭关了。第十天,他们给我送饭时写个纸条说某某某老和尚去世了。
对这个经历我记忆很深。因为他在五十年代就是很有名的修行者,但是有为功夫可以说是习惯,进进退退,有时是自己作不了主的!所以说自力与佛力不是对抗的,我们把自己的力量放一放,就是习惯放一放,借助佛力明白自力,佛力自力完全是一个力量,即是觉悟之力,人会得到不可思议加持!
为何给大家提这个故事?希望大家知道,我们调节性休息是个习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在这地方用功有时会走岔路。我们要真正随着本来清净之不动智、俱生智,就是平等智、妙观察智、大圆满镜智——随顺安住,不造作什么形式或样子,令身心随着本净功德、本来具足之功德、俱生智功德来解决已有的苦,不再造新苦;已有因果成熟,不再造新因果。那么我们了生脱死有下手方便了。
我在学法接触上,遇到许多事情。我爷爷问我怎么念阿弥陀佛。我用十分钟给他讲西方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家里挂着西方圣境图,我说你愿意去吗?他说愿意!我说你念一声阿弥陀佛、十声阿弥陀佛、百声阿弥陀佛,只要愿意往生彼国就能往生。老人家九十岁时,给邻居说我要走了!人家说老头上哪走了?他第二天就“阿弥陀佛”走了,很清晰走了。他没有任何功夫,也谈不上是学佛者或者佛教徒,因为看到我出家有一点点想法,最后安详清晰地走了。家里没有人不喜欢!他没用过功夫,他因为清晰、简单、准确地认知了极乐世界,就一句佛号,也可能一天念几句;但是他很清晰,那是他唯一知道地方,其他地方他不知道。我说六道你知道哪一道怎么去?他说不知道!我指着极乐世界图,说这儿你想去么?他说是,这儿真好!我们知道地方太多,反而不知去哪好了。
这一点大家要看清楚。“庄严大众功德成就者,偈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故。”我们会在清净智海作用下,回归到本来清净心地上来。因为一切法无我,本性清净。我们若用本性清净来念佛,不增减地念佛,不取舍地念佛,感恩地念佛,愿生彼国地念佛,简洁地念佛,愿生者必生彼国,没有障碍!
3、念佛首德胜妙无比,弥陀法主九界瞻仰
【何者庄严上首功德成就。偈言.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故。】
“上首功德。”在寺院中有东西二单的班首师父,东单维那,西单首座,或者说后堂、西堂、堂主等等。每一单都有自己的上首,就是领头的。西方极乐世界上首是观音势至。观无量寿经中有清晰描述,此处对观音势至描述为:“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他们那种妙相庄严威德福报,辅佐阿弥陀佛展示着不可思议的广大教法,像须弥山安住于一小世界一样。
有禅定境界的人,对世界观察能有些了解。很多人读过《大方广佛华严经》,其中说一小世界、一小千世界、一中千世界、一大千世界乃至百千三千大千世界、世界种子海——我们对此有一些从文字上了解,那是诸佛如来境界,或者说三昧力中所见到法界、境界、世界。在禅定中观察一小世界,就是一日月轮的世界,中央有须弥山,四大天王在山腰住,三十三天或者说忉利天在山顶住;再往上住的生命就不需要日月二轮了,他们自身光明可以普照周边,不需要其他光明。在须弥山顶及以下种种生命,包括四大天王、六道众生,都需要光。借其它光,我们眼睛才起作用。忉利天以上生命不需要,自身光相足以使用,如日月轮一样映照一方。
这个地方举的须弥山,就是在一小世界中支持的一个山。过去说有香水海铁围山等等,形成日月二轮的小世界。很多人评价佛教这个言说,说珠穆朗玛峰是须弥山——不能这样评价。这是我们用现代科技与测量方式对世界的认知,我们还认识不到一小世界的。有人说太阳系是一小世界?还是瞎猜。如果没有那个功夫就算了。
这来比喻,像须弥山一样住持圣妙教化,就是观音与势至。念佛者大势至,智慧人所行,慈悲者分化方便。诸佛世尊皆有上首弟子侍于左右。我们知道华严三圣是释迦文佛与文殊普贤;普贤菩萨的六牙白象与文殊菩萨的狮子也在一起,在释迦文佛旁边蹲着。这在很多塑像里都有。极乐世界西方三圣,我看到报国寺门前有石头所刻庄严坐像;其中有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海众围绕。那是我们人类在石头上刻的,不能像须弥山一样表达,称为变相图,这也是微雕形式。这个地方是小世界的比喻,给我们宣化观音势至殊胜功德,说胜妙无过者——在极乐世界修法与作为中,无过于观音势至。
我们读过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也读过观经中对大势至菩萨描述——他一站起来或者所到之处,无量世界一时震动。为什么?念佛能震动一切国土,摧毁一切魔障,光照一切世界。我们天天念这句简单的六字洪名,不要小看,你就是胜妙无过者之修行,能住持一方世界利益一方有情,或者无量世界无量有情,如须弥山一样安稳世间。在中国神话中有定海神针,说如果大海没有定海神针就会翻起波浪,龙宫涌动。你要真正是念佛人,就是这个世间的善缘的定海神针,是令这个世界安稳的教法中的须弥山。当然你要配合慈悲心与饶益有情心。阿弥陀佛圆满功德相,这个偈子给我们提醒上首功德殊胜。
【何者庄严主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故。】
主功德是描写阿弥陀佛之功德庄严。“天人丈夫众”,在人寿百岁之时,丈夫是对于人类的一个尊称;人有八尺以上高,大家说是丈夫。传说清朝入关时,为了使汉族人有感觉,派两个人在故宫门前把门,一个人就两米六七高。真不真我不知道。就是说你看我有这么高的人,里面人更高!丈夫在我们人寿百岁以里说是巨大身材。这还是为了适应我们中国人的一个对称翻译。许多人读过弥勒菩萨下生经。弥勒佛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降世,身量倍于常人。那时普通人是二十四米高,弥勒世尊倍高于常人,就是四十八米。
“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阿弥陀佛被无量无边天人菩萨围绕与瞻仰,这是一种简单描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身相庄严,以示一切往生者众中之尊。他并不是故意为了这个状态。因为我们都知道极乐世界是如来会,往生彼国者皆是一生成佛,圆满菩提。那么大家应该完全一样?在差别意识或者状态下,他还表现差别之平等,就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
我们歌唱观世音菩萨会说“阿弥陀佛顶庄严”,就是阿弥陀佛在观音菩萨顶处有个像。所以他是怎么礼敬与顶戴阿弥陀佛的?我们有没有顶戴与礼拜?此处提醒我们常作祈祷,常生尊重瞻仰之心、礼敬之心、感恩之心,这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有意义的修持!一旦丢掉顶戴、瞻仰、感恩之心,我们法身受不到滋养、慧命受不到滋养,不能健康有力。这个时代人寿命短,反而骄慢、自大、恭敬心少。恭敬心不是卑躬屈膝,恭敬是真诚相待,常有恭敬、供养、礼敬、祈祷对象,他就会在分别业中提升与加持你,在法性智海中展示法性作用。平等是法性作用;在一切有为果报差别中,我们存在着巨大差异,不能不面对这种巨大差异。但我们又不能执著这个巨大差别,所以我们祈祷佛菩萨三宝加持,使我们离开差别或隔离之苦,回向圆满、清净、安乐。
阿弥陀佛是我们导师,是我们法身慧命之慈父——你要认得准、看得清,这样信仰力不可思议,绝非迷信。他能清晰准确地使我们身心有个依靠、皈依、回归,或者说有加持的主体对象。这个地方不能似是而非。有人修了许多法、许多本尊,有许多善知识,但在某一门上若不能深入,其功德利益往往似是而非。希望大家有个反省。
光明善导和尚提出专复专修行方式。主功德——你越清晰与专一,效果就越不可思议。现在人信仰不纯正、修行不专一、作为散乱,利益就十分遥远。加之寿命短促、杂缘炽盛、信息量大,在这种情况下,专修专念一门深入对我们每一个修行者无疑是一个真诚、一个爱护、一个有效方法。我们对自己法身慧命乃至修行要生起自我审视与把持的尊重。专修专念,一门深入,是不可思议的大事,也是我们成佛的正机、正因。
主功德提示我们这样一个法。有一个法主——阿弥陀佛是我们九界众生一生成佛的教法的导师,是我们法身慧命的慈父。这个地方不容含糊,你不能含糊!我们若在此处似是而非,会使修行出现很多故障,分离很多心力与时间。
4、佛愿住持闻名必生,法无我故缘佛成佛
【何者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故。】
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阿弥陀佛乃至十方一切诸佛出现于世,其作为都是十分清晰——唯以一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成就清净道业。成就清净道业!阿弥陀佛不虚作住持,给我们讲了一个要点:观佛本愿力。无量寿经上有四句偈子,如实宣化了阿弥陀佛这个教法的纲领性内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这四句话念佛人要常持、常诵、常念,要十分熟悉,这是口诀中的口诀!“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这是释迦文佛直接给我们传承的念佛要点,念佛人要了解这个!
我们再看天亲菩萨不虚作住持庄严功德成就,对这四句话就有对称启发。观佛本愿力——为什么不观察业力?或者不观察菩萨力、声闻力、八万四千法种种力?为什么提观佛本愿力?无量寿经中四句话说: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皆悉到彼国,不是某一人生某一人不生!其佛本愿力——佛力有完整作用。什么作用?闻名欲往生!你真正依靠佛愿力,闻名一定生起往生彼国的殊胜愿望。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就是无一不往生、无一有障碍,个个不退转。这四句偈子是释迦文佛直接传给我们的口诀,是一切念佛人必然往生的口诀。这四句是不可思议的!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这里面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直接摄化、无碍摄化、究竟给予、究竟加持。我们要专注这一点,就是一门深入依佛教诲实践念佛,不依其他任何说。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讲到绝不依菩萨不了义教!这话我们听着有点残忍一样,但是此唯佛与佛实施之教法,唯佛是称,唯佛是念,唯佛启教,唯佛彻知。我们只能听信佛语,这样能够依佛教,念佛名,入佛功德。
现在学习念佛法门的人,听菩萨的多,听声闻的多,听世间善人的多,听佛直接宣化的少!所以在无量寿经中世尊反复提示佛智慧,一切菩萨声闻有情犹如从生盲,毕竟不觉知。要知道净土一法唯佛与佛宣化教化,传播实施。我们作为普通出家人,想给大家传递净土,只能把佛陀教法、佛陀语言不增减地传递给大家;我们在依佛教,以佛为师,实践念佛成佛的究竟法则。
像现在很多念佛者或者修行者,还是对熟悉的祖师感觉亲近。尤其在我们中国,重祖师教,不重佛教。在净土法门中若不依佛语、不依佛教、不依佛愿则无以成就,因为这是唯佛是念之法则!这要清晰准确认知!对其他法门不反对,但要剥离开来,要不然一门深入的机会我们丢失了。我们经常听到菩萨的不可思议教法、声闻的不可思议教法、世间善知识的不可思议教法、世间善缘的不可思议教法……无量无边,都很入耳,很有道理,很有意义,甚至对我们有很大影响。但我们如果不能一门深入,不能专复专地依佛教念佛名、依佛愿念佛名而成就无上菩提,那么得不退转一生成就菩提没有机会。这一点毋庸置疑!
天亲菩萨他们也是和盘托出!印光法师在《往生论注跋》中说天亲菩萨昙鸾法师把净土教法和盘托出,他也不敢增减世尊教法[3]。净土教法唯佛是念,就是唯佛教诲是念,唯佛愿是念,唯佛功德是念,唯依佛乘作为缘起。即是法华经那个偈子说:“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知法常无性故,“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我们要成佛,若不依佛教,成不了佛!这四句偈是指导性地给我们剖析为什么说一乘法、成一乘道。“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因为知法无性故,我们择取这个成佛缘起才能成佛;我们择取了佛所说一乘教法,才能成就一乘。若是杂乱的,随缘飘荡的,今天遇到这个法、明天遇到那个法、后天又遇到某个法,则不能专修专证或者深入实践,于法益何得?你缘起不清晰,结果怎能清晰?希望大家有对自己生命与未来负责任的思维、观察与选择,负责任的!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这里讲了阿弥陀佛愿力成就,遇无空过。即是佛种从缘起,我们随此一乘教法,就迅速能成就无上菩提——以佛果地觉为因地心,起步真实,必成佛道!
【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
这写他的利益,依佛愿力,即是见佛。以前我们在建塔时,听老一代人说建塔要写个法身偈,就是“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这个偈子,写了装到塔里面;大家礼拜,人天礼拜,皆得福报,出世入世,皆作福田。就是佛愿力!很多不知道佛愿力有多大作用。像我们建释迦塔,有善知识说要把释迦佛种子字写上。写上以后,一切人天礼拜此塔,皆受福德因缘,皆受不可思议加持。为什么?世尊说:此字在,我即在;此身如我身,此字即我身。我们也要知道佛愿即佛身,依佛愿力即是佛身力、佛功德力,就是见佛功德。若不然我们要见什么佛?
这个地方要常闻、常思、常实践。在经论中讲见佛有四种:定中见佛、中阴见佛、梦中见佛、临终见佛。这种种说法中,见佛愿、依佛愿最方便。“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寂灭平等是如实安住,一切无为法中得真实利益,皆从寂灭海中流出。因为无为,我们能广大行为;因为无为包容,能出生广大功德;一切众生与佛等处就是法性平等。诸佛如来亲证法性平等,作用无量,作用无染;我们未证,在习气、烦恼、染著上执著习惯,颠倒、妄想,不断地轮回、纠结,昧失法性作用。我们一念回归,随顺佛愿力回归,而在寂灭海中得以安住——无论是什么样菩萨,都在寂灭平等缘起上实践法则,即得平等方便。
【略说八句.示现如来自利利他功德庄严次第成就。应知。】
此处给我们略说。广说还要看经典,在日常实践中去了解。
5、依佛愿力不动应化,果觉心行开众泥华
【云何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者.观彼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应知。何者为四。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故。开诸众生淤泥华故。】
讲到眷属功德成就。前面讲了主功德成就,此处讲极乐世界菩萨修行,也是讲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的菩萨修行。彼国此国没有隔阂,隔阂在于人心。说阿弥陀佛离此不远、离此界不远,就是没有距离;距离是我们执著造成的十万亿佛土;不执著则阿弥陀佛离此不远;再不执著,阿弥陀佛入众生心想中,众生念佛时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我们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来修持,即是正修行善巧,所以说菩萨有四种正修行。
“于一佛土身不动摇”,我们在娑婆世界可以不来去。娑婆世界是释迦文佛土,没问题,“而遍十方,种种应化”。你说我这个色身能应化吗?你依佛愿力!前面讲过观佛本愿力,你依佛愿力持佛名号,能作广大佛事。若依自己业力心想称念阿弥陀佛,你广作不了佛事,正修行不能圆成。我们依佛愿力,佛愿力广传故、普利十方故,我们依佛愿力念佛,即是佛愿力之推广者、运用者、传播者,佛愿力就广利十方。你虽是普通凡夫,而在行应化事,依佛愿力故成就佛事业。如百川入海,即名大海。依佛愿力,众生作为即依佛愿力而彰显。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在实践中广泛观察。
四种正修行中说:“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随顺佛愿,入佛愿海,犹如大海一样永不枯竭,具足一切珍宝庄严,有八种胜功德。“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我们平时念佛心地要随着佛愿,就会起不可思议的诸佛如来的作用。你说我是一滴水或者一吨水,所以自卑自贱——到大海里你不能自卑了,注入河流你自卑没意义了,你再说谦虚话也没用。我们依佛愿来修持,依佛果地觉来实践,会有这样不可思议作用。你只有依佛愿,或者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才能有这样事实。以佛果地觉为因地心来实践,我们会有充分的不可思议的修持的感动。所以说“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
“开诸众生淤泥华故”,我们就在凡夫生命中,运用着不可思议愿力,运用着不可思议之佛果地觉,来开淤泥华,出淤泥而不染,令众生出淤泥而不染。我们还在娑婆世界污泥世间或者五浊世间,但是以佛果地觉为因地心刹那间念诵修持、观察实践,皆能开众生淤泥华,如诸佛菩萨化现。何以故?和盘托出,不增减于佛愿力,以佛果地觉为因地心,现行种种事业;也不用跨越某一国土,就是对十方诸佛广大功德之回归、支持与运用。否则我们会回想或反思自己业力,把自己定在业力果报角度上,说化佛菩萨日,但自己都化不了自己。固执分别就是没依佛愿力或以佛果地觉作为起步、作为真诚缘起。要认真地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审观所有的起步,就是现行的作为、思维、言说。依佛愿力来思维、言说、作为,是不可思议之事!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我们可以读诵读诵,背诵背诵。“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这样偈颂也念诵念诵。往生论九十六句偈子,从“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到“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这些文字我们若是经常背诵,应该有不可思议的加持与提醒,会使我们安住在净土教法的特质心理状态感知中。
[1]
[2]
[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