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集闻记》第十集:生入无生



安乐集闻记



道绰禅师  原著



慈法法师  讲授



岁次己丑(2009)夏安居于鸡足山华首放光寺

 


我们接着昨天文字学习。安乐集的文字十分平白,没有激烈措辞,都很如实,也很彻底。往往追求感觉、觉受或者意识撞击的人,对净土法门的感知差一些。虽然这个法可以普度众生、饶益一切有情,若不缘它,你还是不能产生作用。在作为法中,因缘十分重要!没有这个因,相续出来肯定没有这个果。


1
、观心所依外缘警觉,知法无我念佛回向



净土教法易行。我们提到十念法,方法很简单,若是真实行者,会得不可思议之大利。我们知道常规修法是累劫修持,要有两大阿僧祇劫以上修持才能于法得不退转。这是次序修持。净土教言是一生不退转!往往我们会忽略于此,说一生不退转有什么?实际十分不可思议!一生不退,是净土法门特定利益。



因为对这个概念一带而过,事实力就会产生大的滑坡。昨天晚上下雨较大,上边有一面墙塌了。若是仔细观察因缘,墙没问题,是一块石一块石垒起来的,但是基础没打好。基础太重要了!遇到变故,基础一出问题,整个会坍塌。我们修行基础就是正见、对法的清晰认识——这个基础十分重要。往往我们对基础的认识会轻易放过,对每一天的作为还是在意的。但基础坍塌,整个作为也就坍塌了。这个墙我是看着他们垒起来的,有四五米高,第一次塌掉,第二次又塌掉。修法亦复如是。



今天我接到一个出家师父发的短信,他发了一个嗔心,嗔恨这个时代人心叵测、道场混乱、居士不争气等等。我说周边这么多过患迷倒,你自己心念所依是什么?这一问,这个菩萨把我训一顿,说你胡扯!我说胡扯什么?你指责这个娑婆世界很困难,越指责越乱,因为娑婆世界本来就是堪忍界,不堪你思观的,你越指责越痛苦。他就越说越愤,越说越恼,越说越恨,最后心智混乱了。何以故?所依出现问题了,自己的所依不知道,自己心念在做什么不知道,看周边环境与人的作为太恶了,越想越不能忍受。世尊早给我们想完了,说这是娑婆世界,堪忍界嘛!他没有说这世界很好,早就告诉我们这是个娑婆世界,让我们在娑婆世界里来行道、修行,而不是沉沦、指责、堕落。我们很多出家在家人都经历过被人指责或指责他人,但这不是我们学佛人应有态度。我们来觉悟娑婆世界,来净化自己心灵,才有意义。若不然指责太痛苦,给他人带来迷失,自己心地所依会出现混乱。



这个出家师父给我发短信以后,我出门看到那个墙倒了,我说基础不好啊!只能说外缘唤醒自身觉悟,但你不能在其中纠缠不清或者相互指责,指责就愈陷愈深,最后不能自拔。那个墙是工人很辛苦地建起来,把很重的石头从远处抬过来,垒上去,一点点做出来,一瞬间倒塌了。像我们昨天举例说一生善根因为一念之间的情绪而遮蔽。也有说嗔火烧坏功德林之类,就这一念,倒台了。这个出家师父因为看到周边人作为,自己起了嗔心、混乱与迷失,然后用恶言相加的心理来交流。我说情绪大不一定有意义。但是这个时代我们还特别认真。有个居士给我说现在人怎么这样子?我问他娑婆世界人怎么不会这样子?不会这样就觉悟了!会这样反而挺普通挺正常。



作为学佛的人,遇到种种杂缘恶缘应该警觉,不应该陷入其中再制造新的麻烦与混乱。在堪忍界,我们要作客,客观——你要把客观用上,像从这路过一样,看一看,与自己真不相干,实是迷茫业力。若一相干,陷入其中,走不出来了。有些人十年八年或者一生都走不出来,在是非与混乱中。



我们这里许多菩萨都有这样经历与感知。为什么提这个?就是看那个墙倒了,有点于心不忍。我们在这个世间有时看到人道业毁于一刹那,或者一个家庭毁于一刹那、一个道场毁于一刹那、人一生作为毁于一念,有些于心不忍!说怎么会这样?这一念善心也可能无意义,但是我们觉悟比这一念善心有意义。


但忆念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随所缘观,经于十念,无他念想间杂,是名十念。又云:十念相续者,是圣者一数之名耳。但能积念凝思,不缘他事,使业道成办,便罢不用,亦未劳记之头数也。又云:若久行人念,多应依此;若始行人念者,记数亦好。”我们每天一万五千遍还是提倡大家记数,放松念一念,会好一些。也可以散念,不记数,然后对比它们的作用,审思所缘心念,这样有意义一些。


“此亦依圣教。又问曰:今欲依劝行念佛三昧,未知计念相状何似?答曰:譬如有人于空旷迥处,值遇怨贼,拔刀奋勇,直来欲杀。此人径走,视渡一河,未及到河,即作此念:我至河岸,为脱衣渡?为着衣浮?若脱衣渡,唯恐无暇;若着衣浮,复畏首领难全。尔时但有一心作渡河方便,无余心想间杂。行者亦尔,念阿弥陀佛时,亦如彼人念渡,念念相次,无余心想间杂。或念佛法身,或念佛神力,或念佛智慧,或念佛毫相,或念佛相好,或念佛本愿,称名亦尔。但能专至,相续不断,定生佛前。”
这段文字作了显而易见的比喻,我们念佛有没有这样紧迫感?没有这样紧迫感,欲证三昧、欲得相续,十分不易。这个例子与善导大师的黑白道喻有相似提示。


“今劝后代学者,若欲会其二谛,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门。”我们在念念中
不可得,即是出世智。对此一定要有认知。像这个出家师父发短信说的话题,认为实有罪恶众生,实有人作种种恶业——事情已经发生,不是事实吗?这种染著会在世间沉沦,各相作恶,恶相又相互推动,泛起更多过患。假设以不可得之出世智来审观这类事情,就可以简单解决了。我们作为念佛人,要念念以不可得来行念佛、行诸世间善缘。所谓善缘,是自身能忍受罢了。能忍受十分重要!善缘者乐事,恶缘者苦事,这是人人皆知的。但是往往我们自身一旦有苦缘违缘,就会怨恨他人、责怪社会。你自己作为应该自己承担,为什么责怪于他人、责怪于社会、责怪于父母、责怪于亲朋好友、责怪于周边人?通过一段时间观察,我感到能理解一点了,刚接触时感到不可思议。



我们生命都在自己的因因果果中相续,也包括在共业中相续。但这不能以责怪来相续,责怪不能解决问题。所以出世之智慧门对我们特别重要。要是我们不责怪世人,以不可得之智来审观现缘,自觉机会频繁发生。就是觉悟自己的人生,觉悟自己的每一个事情、每一个外缘!所谓觉悟,是以不可得、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来觉悟与认证。这不是空泛之语,实是应该自身认知了解的。若不认知了解,你带过去了,学佛也好,做事情也好,一到因缘现前还会责怪社会与他人,还会迷失自己,丢失觉悟人生的当下机会。今天这个菩萨先怨恨周边人,然后恨自己,就是责难或恨怨。别人做过失了,我们能劝就劝;不能劝念佛也好,何必念这些东西?怨恨,想表示自己清白,结果迷失在交织混乱的心情中不能自拔。



诸位善知识!这看似一个世俗小事,但在周围频繁发生。昨天讲到面子与利害关系,今天这个事情,这个世间像天气变化,一会暴雨倾盆,一会阳光明媚。人心能觉悟才好,不在于外缘共业的变化。若在于这个,我们太痛苦甚至不能自制,很难把握认知自己的心情。所以觉悟与念佛要在意。


“是故经云:菩萨摩诃萨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
无所得而常行于善,常行于利世之法,行诸功德而实无所得,实无功德可得而行诸功德。这样我们说深心爱乐世间有情、饶益世间有情,是真正尊重与爱护。要不然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指责怨恨的时代,很困难,很痛苦。很多亲人之间、夫妻之间乃至道友之间,相互的怨一旦生起,也会拒绝交往,多以嗔恨相加、恶意相加甚至毁灭相见。那与刀兵劫的心理差不多了。我们在造就与延续这个世间,现下与未来就在我们心念中相续,不是其他地方。你表达的东西若不忏悔,其后就成为事实。所以世尊告诉我们忏悔得安乐、忏悔还清净。本来是清净,但我们会造一些身业、口业、意业不清净的、过激的、自大的、自慢的、不正见的,所以忏悔有意义!忏悔,本然清净还会表达出来。要不然不忏悔的恶业恶意必然相续。虽是无常法,虽是无自性,因为你不忏悔,它就成为一个缘或者因,这个缘因是我们三业所表。


2
、自身因果尊重负责,厌浊欣净平时克念



现在人要真正在乎自身因果,尊重自己的因果,就会对自己真正负起责任。真正对自己负起责任,于自三业一定会谨慎——你该说什么、该做什么、该想什么,你能想什么、能做什么、能说什么,会认真地负责任,对自己负责任。有时我们认为一时大刀阔斧或者一时推倒很痛快,但是后面你还要弥补它,因为你还要生存,还要相续自己的生命、修持、道德。我遇到过许多人给我发短信说过激的话,我给他们回答:自己责任感在什么地方?自己果报由谁造作?由别人操作吗?我们每一个出家在家的学佛者,应该从心灵深处实实在在、认认真真、确确切切地认准自己对自己的责任。



我们对自己有责任,对自己是轮回是解脱有根本责任!要不然世尊不慈悲吗?阿弥陀佛乃至无量诸佛皆以大愿普利十方众生,不舍弃一个众生,我们为什么还没有得到度脱,还在沉沦于六道轮回中?不是佛这种教化自在力有碍,是我们屏蔽了自己责任,没有责任感。要么以骄慢、邪见、自大来排斥周边一切,要么用自卑、仇恨、迷失、指责欲屏蔽一切,造成自我狭隘意识,造成一种黑暗的推动。太频繁发生了,我们不得不在意。所以念佛是胜因胜缘!



每个念佛人要从自身作为、自身责任感上确确切切、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不断观察思维。真正作为世间的修行者、学佛者,一定不会指责于社会、指责于他人、怨恨于他人或以情绪相加。我现在每天会遇到几件情绪相加的事,所以不得已讲这些东西。情绪相加是什么?相互给点压力或者不痛快、障碍、难受。我们作为学佛人,为何不给人以方便爱护?给人以真诚?给自己以真诚?这应该像生活需要呼吸一样重要。离开这个,我们必然造世间恶业。



我们现在有很难得的佛法学习机会,但不要认为自己机会很多。很多人很年轻就没了,或者搞其他去了。真正学佛与运用法则的机会太短。这不是要强调,是我们自己要引起重视!我再强调,你若是不重视、不运用它,还是繁衍自身的情绪与业习,实在没有什么好结果。大家也知道的,但是往往对自己作为感到没什么,一带过去就会产生一个事实、产生一个事实……我们现在有机会来学佛、来审视、来观照,怎么处理自己?认识自己?调整自己?


“菩萨摩诃萨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若始学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不须疑也。”
假使我们取阿弥陀佛之净业,舍娑婆念诸佛——舍我们现在的娑婆世界,怎么舍?不是有其他什么作为,只是心念不维系这个娑婆世界种种颠倒与沉沦的事相,而去念佛,这是取相念。取相是有取舍,但是舍要舍得彻底,舍不彻底等于不舍。一定要舍得彻底!因为娑婆世界自他二种因缘皆是苦!很多人还在观望,佛陀早看到了,告诉我们这个世间苦集灭道。取相往生,舍娑婆世界之舍要彻底!哪怕有一次彻底舍弃娑婆世界所有依正二报的纠缠、自他业力的纠缠,我们可能就有与佛相应机会。舍过一次、一念。善导大师讲深厌娑婆,三业中要厌、厌倦这个地方。实际就是自己放弃了的一种方法,这样来念阿弥陀佛,取相往生,所以“不须疑也”。


“又问曰:无量寿大经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有世人,闻此圣教,现在一形全不作意,拟临终时方欲修念,是事云何?答曰:此事不类。”
现在一形,就是现在活的好好的时间、还健全的时间、还年轻的时间,思维与生命还能控制的时间,全然不在意。人到年老了、业力成熟了,想再在意也在意不成了,在意不起作用了。所以身体还好,各方面还能观察得到,我们一定要把它做好。以前有人说:我怎么这么早闻到阿弥陀佛教言了?八十岁才听闻多好啊!闻这么早不浪费时间吗?这个话与这里说的一样,认为自己现在还年轻或者怎样,不用学佛,不用念佛,临终十念就行了。回顾自身,我们是不是真心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实际不是念佛的多往生的少,而是念佛的多,愿意往生的人少啊!大部分学佛者为了在念佛中获得现世利益,而不是现世的出世;想在现世中活得更加自由、安稳,财富、权力、健康都更美妙,往生就不要和我谈了!所以愿意往生者少。可以审视自己,自己真正愿意放弃这个世界种种因缘或事情吗?若不审观,阎王老子一来,继续给阎王老子算账,你给阿弥陀佛算不了账。这是念佛中的特别大问题,就是愿意往生从心地认知者少。


“拟临终时方欲修念,是事云何?答曰:此事不类。何者?经云: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诸凡夫心如野马、识剧猿猴,驰骋六尘,何曾停息?”
自己眼耳鼻舌身意还没有触摸到的六尘就认为是好东西,生生世世都在这种莫名好奇中生存、挣扎,永无尽头。“各须宜发信心,预自克念,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如佛告大王:人积善行,死无恶念;如树先倾,倒必随曲也。”我们平时作为已心心向往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厌离娑婆,知娑婆之苦——取相而言,娑婆是浊、是苦、是无奈、是无常,无可把持;极乐世界是净、是成佛之地、是安乐之地、是究竟之地,平时我们要有这种向往与意乐。若是平时没有意乐与向往,不能彻底从心底出离一次娑婆世界,这个取相修持没法成就。舍娑婆本来是取相修持——舍此欣彼,厌离娑婆,向往极乐。如树将倾,有大雨狂风而至,自然倒向彼方。平时我们这样认知都没有,恶缘或果报一来,你就缘强业而倒向,是为必然。


“若刀风一至,百苦凑身,若习先不在怀,念何可辨?各宜同志三五,预结言要,临命终时,迭相开晓,为称弥陀名号,愿生安乐国,声声相次,使成十念也。”
这段文字是古人结社念佛,最早是远公大师的莲社。希望我们机会成熟,也一起发个共同扶持的念佛方式。相互鼓励、策励、引导,以誓愿相行。


很多人心地里对这个法的认知是疑未除尽,信心不立。道绰禅师引用许多文字,细腻地帮我们剖析平时的疑虑与障碍,令我等生正信。
“譬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很多人看过铸钟或铸像,有翻模子的方式。把这个模子翻出来,一浇注,模子坏了,器皿就做成了。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我们前念还在念娑婆世界,后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之时,娑婆世界的缘就散坏了,极乐世界的印就成功了!一念之中,坏立二法一时成就。我们要有这样审观方式,念佛就易得益、得力。念阿弥陀佛之时,娑婆世界无始以来无明业一时散坏;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往生彼国之事实力量一时成就,如印印泥,印坏文成。“此命断时,即是生安乐国时。一入正定聚,更何所忧?各宜量此大利,何不预克念也?”我们要看到这样的真正利益,还纠缠于世间轮回的无意义的得失吗?没必要再计较这些东西。“各宜量此大利,何不预克念也?”预期克念,在我们生命尚存之时做好这样准备。


3
、业相续中出离轮回,正觉化生即入无生


“又问曰:诸大乘经、论皆言:一切众生毕竟无生,犹若虚空。云何天亲龙树菩萨皆愿往生也?答曰:言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者,有二种义:一者、如凡夫人所见,实众生、实生死等;若据菩萨往生,毕竟如虚空、如兔角。
二者、今言生者,是因缘生;因缘生故,即是假名生;假名生故,即是无生。不违大道理也。”兔子还没有角的。前几天读到往生即无生的文字,安乐国土——若说无生,对未破相或未有佛法正见的许多有情,就会茫然失去方向,乃至善根散坏。所以说极乐世界是无生地,具足种种清净庄严——无生地而具庄严,令取相有情不至于迷失。若是但说无生,怕是有情善根散坏,无所取向。这一段还讲生即无生,假名往生。何以故?出生死故,是名生。我们往生阿弥陀佛报土,回见法性是为无生。



一旦谈到寂灭与法性,在我们凡夫普通思维心智中就会出现一个屏蔽,要么是断灭,要么一片迷茫。以阿弥陀佛报土作为无生地之再现,令我们有可见、可行、可知、可用之法则,所谓取相法则。这是世尊大慈悲大智慧给众生设置的往生方便、出轮回方便。可能有一部分人对生死、对轮回、对娑婆世界怖畏的体验还是不够,但是得过重病、受过重大冲击、受过许多人生痛苦的人知道:六道轮回苦不堪言!极乐世界有不可思议之殊胜功德与妙用,若是审视不到,我们对舍此向彼往往不能抉择。



这段文字给大家提示假名往生。生者实无生,但在业相续中出轮回、出五浊恶世。对于我们一般学佛者来说,一定要认识到六道轮回之苦、难及其不可自制。平时若对此处认识不清,难缘一来必随业力而转。



“又问曰:夫生为有本,乃是众累之元。若知此过,舍生求无生者,可有脱期。今既劝生净土,即是弃生求生,生何可尽?”你在这个世界轮回,生生灭灭,在极乐世界一样是生,怎么有出期?“答曰:然彼净土乃是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一般称为永离胞胎,莲华化生,正觉华化生。虽然我们意识力在相续中,但是不再缘六道这种湿生、化生、胎生、卵生,而是莲华化生。因为极乐世界不是三界摄,所以往生彼国不以生灭因缘安立,皆依阿弥陀佛誓愿力所设置。正觉华化生,即是无生之生,非是我们心念贪著生灭相续的生命现象,而以正觉华再现于生命。我们托质于彼,永出生死。实际这是众生细微惑乱——取相是我们的一种惑。如果没有一个相托质于人,没有这样一个托质,我们往往会失心。有情未破相以前,托质于彼是为方便,心念相续中有个依托。所以说“清净本愿,无生之生”。



“非如三有众生爱染,虚妄执著生也。”六道众生所有的生皆是爱染、虚妄执著而生。我们一般人投生之刹那,是见父母爱欲之光。没有迷失的人能回忆起来。父母在爱欲之时因为兴奋,因为爱欲的炽盛,会造成光相,中阴会循光而来,称为投胎。投胎是循光而来。所以我们皆因爱染而生,虚妄执著而生。“夫法性清净毕竟无生,而言生者,得生者之情耳。”我们要放弃自己这种六道轮回心念,缘着阿弥陀佛正觉之莲华来托质于彼,生彼佛国,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永不迷失。但是我们循爱欲、循执著而来的生命,就是不断地执著,不断地因爱欲相循环,不断地执著循环。在这种循环中带来很多无奈、痛苦、迷失、挣扎。所以说极乐世界是生者无生之地。



“又问曰:如上所言:知生无生,当上品生者。若尔,下品生人乘十念往生者,岂非取实生也?”下品取相的人是不是实有所生?这是大问题。“若实生者,即堕二疑:一、恐不得往生。”若有实生,无始以来的业力也是事实了,无始以来累积的业相也成为事实了。“二、谓此相善,不能与无生为因也。”我们要是承着自己业力实生,不是无生之因啊
!



“答曰:释有三番:一、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以珠威力水即澄清。若人虽有无量生死罪浊,若闻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便往生。”我们虽是取相念佛,但在念念中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如净摩尼珠能除水垢。现在处理自来水有漂白粉之类,浑浊的水从过滤器中过滤一次就干净了,说达标了,可以直接饮用,但水喝起来有怪怪的味道。要是没有这个净化处理它就会浑浊。阿弥陀佛誓愿力比这方便,能彻底处理我们无始以来一切业习蒙蔽,使我们心智明亮、心智无染,破除我们无始以来的黑暗心智。是这样一个比喻。所以“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便往生”。“二、如净摩尼珠,以玄黄帛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黄,一如物色。彼清净佛土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名号,以无量功德成就帛裹,投之所往生者心水之中,岂不能转生为无生智乎?”现在很简单,用一个灯包上黄色布放在水里,水全部成黄色了。阿弥陀佛以无碍心智化作名号之力,注入我们每个称念者心中,无始来的心垢一时也会消除。这个比喻说法,我们可以慢慢思维观察。



这种文字学习与自己关系大不大,能不能触动心智,就是我们平时对法则的渴望问题了。因为我们久习于三业,熏修太久了。每一个人无始以来,久久地被自己熏修的习气与秉性形成很厚很厚的垢障,若没有阿弥陀佛彻底的光辉照耀、真诚回施、究竟情怀,很难走出来。这是受业习蒙蔽极为深厚的时代,我们基本上堕入最低谷了——人寿十岁是最低谷,我们现在人寿百岁以里,基本上是最低谷的一个阶段了。



从这个地方延续到八万四千乃至无量岁,这是最低谷阶段。生活在人寿百岁以里的减劫中,不仅寿命短促,还有减劫负荷压在身上!减劫的人心很奇特,不是某一个人,也不是某一群人——减劫的心理状态普遍是记人、物之恶,这是特定时代。不是某一个人的状态,是整个时代,是减劫造成的一个共业,我们意识中沉淀的没有或者很少有善良东西。你说我念人之善、念物之善,我记下来的都是这样,那么你是减劫中增劫人。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减劫中的增劫人?有的,乘愿再来菩萨是在减劫中行增劫事。但在这个减劫的一般人群中,都记人过患,记忆沉淀都是过患。所以人类共业中在往下滑。于此若审视不清,总会用慢心,把自己放在一个位置上,认为我不是那样人,或者培养自己不是那样的人——能不能培养出来?



我们现在是人世间的最低谷状态,与人寿八万四千岁相比,是多少分之一?一万岁是一百岁的一百倍,我们寿命太短促!恰恰寿命短促,人反而邪见、自大、骄慢、自以为是。若是八万四千岁,人很柔和,很调和,很平和,五戒十善自然具足,反而不骄慢。现在为什么骄慢?寿命短促,想表现自己,因为一刹那生命就没了,想在这一刹那留下一个痕迹。能不能留下?三十三天看我们是朝生暮死,我们也就是朝生暮死,所以这个机会十分短促,学佛因缘同样如是,我们一定要警觉自己生命短促!我们在这个短暂时间里怎么处理这个法则?要是知道生命短促,我们会恰当地运用自己生命,而不浪费这个短暂的生命资源。



“三、亦如冰上然火,火猛则冰液,冰液则火灭。彼下品往生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称佛名力——称佛名力作往生意!像口诀一样。我们在称佛名力的推动下作往生意,或者在这个地方观察自己往生愿望,作往生的事实与行持,十分有意义。这个力变作我们往生的愿望、意乐。“既至无生界时,见生之火自然而灭也。”因为凡夫心是后有心,是生生相续的心。阿罗汉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为后有——众生生命是生生相续的,阿罗汉是不为后有。有个菩萨问法空是自性空还是顽空?佛法不讲断灭或顽空。色不异空,就是不讲顽空;空不异色,也不讲顽空;色空不二是无对之法,令众生的生生灭灭意识一时安住于清净平等法则之中。我们所守护的法则是生灭变化法则,不是平等清净法则,心念所系就是生生灭灭,捕捉于生生灭灭——你在生生灭灭中捕捉,必然带来生灭的困惑。所以许多修行人就在这个困惑中走不出来。



今天早上一个居士给我发了个短信,说的比较长,对楞严经他有五条疑虑,就是生生不息的困惑。他举了例子,大家可以观察自己是不是有这种东西?他说若闻性是常,何以睡眠之时鼾声不闻?我不知道这里面有没有人能回答。所以被生生相续所困惑,人在常见与断见中捕捉,于清净平等相续涉足不到。这是取相有情的一个事实心理。这段文字说见生之火自然熄灭,因为阿弥陀佛国土是无生国。若对极乐世界认识不清楚,愿意往生的意乐生不起来。这段除疑文字我们需要读一读。



我们下去了作个小结——依道绰禅师提出的除疑方法,解决自己对净土的疑虑。自己回顾,以道绰禅师在安乐集上的文字、除疑方法来解决自己对净土的疑虑。我们每个人对往生净土都有疑虑,依止道绰禅师这些除疑方法,看有没有把自己对往生净土的疑虑除掉?我开始提出几条讲法要求,大家答应了我才讲的。我抽查你作业你要是不做,我下午就走人。大家共同学习,应该相互尊重。这个作业是自己对自己负责任,自己对自己的报告。大家要真诚相待,往生问题解决了没有?严格是对大家爱护,放纵真会伤害。只要你参加这个法会,我提出来你没有做,我就推给你讲,我走人。人和人之间的尊重要从每一件事做起!尊重不是儿戏荒诞的话,或者为了达到自己一个愿望、满足自己一个想法——那没有意义。这个学习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事情,我只是提示者。若是忘掉这一点,就辜负自己了。在学习中往往讲者说得多一些,听讲者若不要求,就容易带过去了。



“又问曰:依何身故,说往生也?答曰:于此间假名人中,修诸行门,前念与后念作因。秽土假名人,净土假名人,不得决定一,不得决定异。前心后心亦如是,何以故?若决定一,则无因果;若决定异,则非相续。以是义故,横竖虽别,始终是一行者也。”念佛往生彼国,此人是同是异?异同不可立,但是业相续。异同是不可立的,异同一立就会造成自我矛盾,我们许多问题都是自己设置矛盾罢了。原无一法,自设矛盾。异同设立也成为一个矛盾,所以不可说一,不可说异,但是一行,一行就是相续。所以我们一般谈往生,就说业相续,是一种业相续。


4
、名义即法如实相应,性修二德周圆普摄



“又问曰:若人但能称佛名号,能除诸障者,若尔,譬如有人,以指指月,此指应能破暗也。”要是名号能除障,是不是像指头一指就能破暗?“答曰:诸法万差,不可一概。何者?自有名即法,自有名异法。有名即法者:如诸佛菩萨名号、禁咒音辞、修多罗章句等是也。如禁咒辞曰:日出东方,乍赤乍黄。假令酉亥行禁,患者亦愈。又如有人被狗所啮,灸虎骨熨之,患者即愈。或时无骨,口中唤言:虎来虎来。患者亦愈。或复有人患脚转筋,灸木瓜枝熨之,患者亦愈,或无木瓜,灸手摩之,口唤木瓜木瓜,患者亦愈,吾身得其效也。”昙鸾法师有一次脚崴伤了,念“木瓜木瓜”治好了。这是昙鸾法师文字,道绰禅师把它借用过来。中国民间有许多这一类做法,所谓名字是法,其作为会产生实效。我昨天把脚扎了,整个脚都乌了,走不成路。某师帮我用个简单办法做了一下,乌紫东西就消除了。中国民间喜欢用祝由科之类做法,在四五千年前就有这一套治病方式。他举这个例子以自己亲身体验来叙述名字即法的作用。



“何以故?以名即法故。”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有名异法者,如以指指月是也。”在圆觉经中世尊说登地菩萨观诸法如指指月。如在金刚经中说法如筏喻,法尚应舍——法就一个过渡方式。在诸佛如来心智中,就是如来觉性中,万法本然,一切皆是圆满之相,究竟无所对待。如指指月,指不能代表法,有异。


“又问曰:若人但称念弥陀名号,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暗,得往生者;然有众生,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不满所愿者,何意?”
我们可能也有这样想法。称阿弥陀佛名号,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暗得往生者,有众生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不满所愿,这是怎么回事?阿弥陀佛圆满报德能顺性展示法则,若是我们顺性观察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业力一时消除,是为必然。何以故?一切业皆是无我、无常。顺性能得见此法益。我们在称念阿弥陀佛性德名号、修德名号来显现性德之时,一切众生所有无明黑暗,就是对无常无我的执著,一时回入法性,一切黑暗自然消除。若不顺性审观就会出现大问题,还执著自己业力,在无我无常法则的认知上不能成为事实。阿弥陀佛教化是让我们性因性果地展现。在圭峰禅师的圆教判中说“圆教者,即因即果”。即,是性因性果,因果同时,不假于前后,不假于作业。像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之摩尼宝号,也就是性德宝号,就是诸佛亲证法性回施众生作为因地,我们即因即果,妙用现前。若不如是,我们会顺分别执著心来运用,运用亦不相应。所以即因即果是以性因性果而展现。


答曰: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与名义不相应,不能如实修行。这个特别重要!很多人说自己在修法,但他不相应。怎么不相应?没有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在往生论赞叹门中,天亲菩萨告诉我们:依彼光明名号,与光明相应,如实修行——这样是称赞。我们心智、口业与阿弥陀佛名号——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名号相应,与名号义相应,相应称为称赞,是如实修行。若不相应你不如实修行,不叫称赞。所以第二门中,口业称赞阿弥陀佛光明名号,与彼名号、名义相应。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我们的修行、心智、意乐,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相应,是为称赞阿弥陀佛名号,是为赞佛。我们在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时,心念、心忆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无碍名号相应,是为称赞、赞叹门。与彼名义相应,如实修行,是为称赞。


赞叹门中,相应特别重要!许多人念南无阿弥陀佛,不与阿弥陀佛光明名号相应,心智不相应,如实之机丢失于当下,称着名号打着妄想,感到念佛没有利益,说我这个黑暗没有消除、业力没有消除——与彼光明名号名义不相应故。你没有如实修行就没有入赞叹门,口业念南无阿弥陀佛就不是赞叹的修法,还是业力妄想的迷失——口上称佛、心中迷失,迷失在自己妄想相续中,平时的业习习惯还在迷失相续。所以心口一如,修行相应,是为方便。


这一点应该引起重视!经常听人说我也念佛呀,烦恼还是很重,甚至比以前还重!我说你是被数量、修行名义所逼,没有与法与名义相应。要与名义相应,必然有不可思议利益,佛法是决定如实施教于世间。若是修行不相应,不认真地从自己三业中与其相应,修行就是表面东西:看着在修行,心不相应;看着口念,心中迷失,迷失自己的妄想相续。观察别人没有丝毫意义,一定要严格思维观察自己。在这个盛夏季节到这里学习都不易,希望引起大家对学法运用的重视,要不然丢失机会了!


以前在放光寺戒堂给比丘讲戒,有人睡觉,怎么提示也不行,我说你也不用睡,明年你见不到我了。他摇头不信。第二年没有了。有一次在九江,很多居士出家人说法师讲一讲!我说讲也没用,大家不实践有啥意义?他们说以后一定在意。我说机会不多啊!有些居士说明年我们再约!结果那一年九江决口,不知道那儿的人还有没有。没有那么多机会!往往我们认为自己有很多机会、时间、生命。菩萨们!我们每个人学佛与交流佛法的机会都少之又少,造业轮回的机会多之又多,万劫累劫以来如是。再不运用在自己生命时时刻刻,机会一丢就是万劫不复。


“所以者何?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
这是从性修二法讲。实相身是什么?法性身。此身无色无相,无始无终,无来无去,周遍于法界,广摄一切众生,平等回施,无以舍离。这是一个缘起法。我们观其法性身,佛无处不在,无时不摄。为物身是什么?因地修行,因果圆满,是谓报身。报身圆满普摄十方众生,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圆满摄化十方众生,而冥者不知。像太阳出来了,我们闭上眼睛还是看不到太阳。阿弥陀佛圆摄十方众生,十方众生若不念佛,亦不相应——你不与他相应不行!很多人说佛慈悲,给我表现点什么……佛又不是演员。说你给我什么征兆……真正善根成熟,征兆会有的;心里干净,征兆会有的;真正为法、为念佛、为度众生,不是骄慢心,征兆一定会有!阿弥陀佛摄化十方念佛众生不舍,真实不虚。为物身以报身现,圆摄十方,摄念佛众生不舍。但我们不念,像闭上眼睛想看到东西,怎么看得到?佛光无碍,自我蒙蔽——别人给你再亮的光,你蒙上眼睛有什么用?


“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
不知其性德与修德。佛与众生之性德是三无差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十分重要!三无差别是彻底展示性德、诸佛如来对我们的加持,这是甚深的周遍的加持,就是普摄一切众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究竟平等缘起。此平等缘起对我们念佛之因十分重要。若不了解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往往取自己感觉。很多人说我感觉、我想象、我认为……没有离开这个。有没有从平等缘起观察自己念佛修行?有没有以佛报德回施来观察因缘?我们能见到平等性,决定来自于阿弥陀佛平等回施,就是普摄十方众生往生彼国!这是阿弥陀佛报德圆满回施,令众生得究竟义之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得见性德之真实利益。佛于一切众生都是真实情怀,我们于一切众生的情怀都有不彻底的交代。


“复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谓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谓余念间故。迭相收摄,若能相续,则是一心;但能一心,即是淳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无有是处。”
这三个角度们可以看自己信心淳不淳?有没有间断?有没有决定?若是已经决定,是很淳的心念,能清净相续,往生是必然,不往生才有问题呢!


我们谈谈一念的运用。一念若依性德,人人当下即具,不假修持。现前这一念,依性德观,人人本具,当下就具。一念清净,人人具有。这是从性德观。我们心作心是,当下就可以用这个法则。现前这一念怎么作为?我们能了解。所以现前这一念会相续,相续中有淳与不淳、抉择与不抉择,有多种变异。往往我们修持都是相续心中,有的会出现抉择,抉择于法性;有的会间断或变异;有的纯正一念,自己作意也好、纯正也好。但这个抉择十分重要!我们一般在相续念的认知上出问题。性德一念,人人具足,无始以来没有增,没有减,没有变异,当下各个具足,各个清净。我们现前怎么运用?可以审观自己现前一念——意乐是什么?意乐的行为是什么?会表现出来相续中的次序,就是我们的修证,修证在这个次序上。性德一念不假修持,多有善根猛利众生,知性德真实,一念回向,无始以来业缘一时散坏,即得出离。在性德现前当下具足能来使用,一念无量劫以来的恶缘一时散坏。


从这一念中我们剖析三个阶段,不是真有此分别——我们念念中都有本性一念、自性一念;也都有现前这一念的作用;也都有相续这一念的作用力、持续力。这是一种分析方法,不是实有这三念。这一心中,淳与不淳就看是不是顺性。若顺性,现前一念一定是纯正无邪,方便究竟。在相续一念中,只要我们顺性无间就方便了;或者顺弥陀报德,无间相续,也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这段文字我们要反复思维观察,对自己心念认知、自身认知都应该负责任。


今天说话重一点,因为看到大石壁倒了有点痛心。希望大家对自己及现缘有真正的责任感!要不然机会错过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