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集闻记
道绰禅师
慈法法师
岁次己丑(2009)夏安居于鸡足山华首放光寺
我们看第三大门的文字。
【第三大门中有四番料简。第一辨难行道易行道。第二明时劫大小不同。第三明从无始世劫已来。处此三界五道。乘善恶二业。受苦乐两报。轮回无穷。受生无数。第四将圣教证成劝后代。生信求往。
第一辨难行道易行道者。于中有二。一出二种道。二问答解释。余既自居火界。实想怀怖。仰惟大圣三车招慰。且羊鹿之运。权息未达。佛诃邪执障上求菩提。纵后回向。仍名迂回。若径攀大车。亦是一途。只恐现居退位。崄径遥长。自德未立。难可升进。是故龙树菩萨云。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言难行道者。谓在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略述有五。何者。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顾恶人破他胜德。四者所有人天颠倒善果坏人梵行。五者唯有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故曰难行道。言易行道者。谓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起心立德修诸行业。佛愿力故即便往生。以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聚。正定聚者即是阿毗跋致不退位也。譬如水路乘船则乐。故名易行道也。问曰。菩提是一。修因亦应不二。何故在此修因向佛果。名为难行。往生净土期大菩提。乃名易行道也。答曰。诸大乘经所辨一切行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摄他摄。何者自力。譬如有人怖畏生死。发心出家修定发通。游四天下。名为自力。何者他力。如有劣夫以己身力掷驴不上。若从轮王即便乘空游四天下。即轮王威力。故名他力。众生亦尔。在此起心立行愿生净土。此是自力。临命终时。阿弥陀如来光台迎接遂得往生。即为他力。故大经云。十方人天欲生我国者。莫不皆以阿弥陀如来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若不如是。四十八愿便是徒设。语后学者。既有他力可乘。不得自局己分徒在火宅也。】
1、超出相善回施檀越,认知共业鼓励梵行
这是第三大门第一料简,难行易行。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设立难行与易行二门,不是为了让我们有择易去难的心,是先把两门内容表达出来,让我们自己作选择。选择特别重要!对法若无选择而去修持,可能一事无成。这个时代,难行易行的差距在什么地方?我们适合难行还是易行?自身来选择与对比,这个选择与对比都是有意义的思观过程。有这个思观过程,我们对法则就能比较从容、有次序地深入学习与实践。要不然往往遇事而变、遇法而变。现在学习净土法门的许多人就是多变,在法门面前多变。因为多变而心无所归,忙叨的很!忙叨数十年也不知忙叨什么,最后还是心不安啊!
这个时代是一个特别不可思议的时代——地球村。人对教法的接触、参学与交流方便,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机会,也带来多变。若知道法则究竟所为,真正为出离生死、消除烦恼、走出对待、广利世间,多变就没什么。这是广学,不是多变。只能说法门无量誓愿学,以度众生方便故,不会心无所归。因为发心不明确,所以遇到种种善知识、种种教门、种种法则、种种事相,人心反而因法造成无所皈依或者无所依止。这很普遍。那么我们选择与对比就十分重要——选择一个适合我们一生守护与实践的有利益的法则。
当然不是说我们学净土,其他都不能学,不是!若有菩提心,什么都可以学,学什么也是以无所得心而学习,以利世、利他设立方便而学种种教法。像世间人为了生存多求技术,要有一门专精则会终身受益,要是多门都似是而非,多门也不得其益。现在世间也有许多菩萨,一生学了很多东西,但真正使他受益的也就是一两门。我们想要利世、得究竟广大方便,真正不为自求来学多门法是不可思议的!这个地方发心要认准。这一篇文字,龙树菩萨给我们通过难行易行的设立,让我们有个认知。
“第一、辨难行道、易行道者。于中有二:一、出二种道;二、问答解释。余既自居火界,实想怀怖。仰惟大圣,三车招慰。且羊、鹿之运,权息未达,佛诃邪执,障上求菩提。”我们都知道法华经上有三车喻——羊车、鹿车、牛车。法华经是诸佛果中之果,但宣化一乘,开权显实之说,唯说一乘。如法华经句说: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法华经》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乘教法。在中国,《法华经》广泛传诵;天台宗以法华来作为根本经典,延续许多教法。“纵后回向,仍名迂回。”我们以小回向于了义、回向于大乘,总有迂回。我们发心即发无上心,是不是更有意义?所以世尊说“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为令我们在缘起上真正认知清晰,彻底无余不受迂回地修持,所以佛说一乘教。念佛法门是了义之了义、圆顿之圆顿。他究竟在什么地方了义?在什么地方圆顿?后面还会慢慢讲到。
“若径攀大车,亦是一途。”单说牛车亦是一途。三界火宅这个喻说许多人读过。因为人心智不一,各有所求,各有所好,或者说我们阿赖耶识的种子——缘起中总有自己的择取。所以佛顺应众生作三车喻,令有情得以出三界火宅。
“只恐现居退位,险径遥长,自德未立,难可升进。是故龙树菩萨云: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阿毗跋致翻译过来是不退转。要注意“不退转”,看看自己心念?我经常听到人讲感觉,感觉心念每天都在变化、退转,那么我们这个不退转的概念是什么?法则是什么?“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圣道难行,念佛净土易行,他有这个说法。我们看看这些说法符合不符合、能不能感动我们?我们作个对比。“言难行道者,谓在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现在是释迦牟尼佛取灭三千多年;阿逸多菩萨还在兜率天,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降世。我们在这中间是有教法、无佛住世时代——有释迦牟尼佛的遗教或者说有教法住世,但是佛没有住世,称为无佛时代。
“此难乃有多途,略述有五。”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中所列举。“何者?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我们看这个世间,说依附佛教也好、附佛外道也好,把佛教引导到个人作为上去特别多,就是特别不好搞。现在一些所谓佛教徒把佛教引导到儒道乃至其他世间善法上去。这个时代人的寿命极为短促!不是说儒道或者其他教法不好,但是在此短暂生命中,若不在一生了生死的教育上用功夫,怕是此生会有辜负!来生转身相见,谁能相知,所学能不能相续?在不了义教乃至世俗善法中一引导,大家爱乐是必然,因为多能避凶就吉、使人发财升官之类,世间安乐多易出生,这太合人心了。但是会把佛教出世情怀一概遮蔽,就给你世俗利益,把出世因缘遮蔽起来,厌离娑婆的心没法生起。现在这样的教育特别普遍,让我们更好地轮回,很诱人啊!怎么样能发财、怎么样能挣更多钞票、什么样活着更幸福……契合凡夫心智需求,一听就迎合心智。我们还没有真正出离成就,这太契合了!
所以说“外道相善,乱菩萨法”。菩萨所有六度万行绝非贪图更好轮回,而是为令众生出离六道。我接触很多人学了十年八年佛,变成学怎么做好人、说好话、做好事了——你做好人做一辈子,后面咋办?若能生天受更好回报,也没问题,那么第三世福报享完了怎么办?堕落!现在的最大危害恰恰是依附佛教这种附佛外道把大量学佛人的学佛因缘、出离生死因缘引导到生天善法上去。生的都是欲界天,色界天还生不到——你作善作恶生不到,色界天是靠禅修、禅定而成。所以你只能在欲界天里滚一滚,享一享天乐。享完了你又到哪里?这是我们现在学佛人最大的一个障碍!他放在五条障碍之首。外道相善,乱菩萨法——相善,从头到尾都是善,就是没有出离,没有菩提心,没有菩提心引导,没有出离心引导。希望诸位同修善知识慎重此处!若不慎重,这一生随便划过去了,我们周边每一天都有生命划过去,划到哪一道去?自己知道!他所依胜缘、强缘会带来他到未来境相与相续中。
“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就是我只管修行。好比说在寺庙,你们干去,其他人的事我管不了,我要修行!要是大家都不管,饭都没的吃了!只管修行看着很好,若是没有善心回馈、慈悲心引导——比如我们把修行的功德利益,像出家众师父是每天早晚课、五堂功课,回向于十方檀那。就是把十方有情的供养以及慈悲的善良的愿望,给他们无上菩提的回馈、增上善缘的回馈,就是回向。所以过去五堂功课称为出家人饭碗一样。我们不要饭碗怎么吃饭?这是普通的因果取相说法。但是现在许多人对功课与回向不在乎,能过去就过去。真诚才能带来真诚的利益!别人给我们好的祈福、供养、尊重,我们要给别人真诚回向,那是十分有意义的。
所以声闻乘自利,障大慈悲,这是普遍现象。我们能不能突破这一点?把自己的功课做好就行,也不需要额外故意做什么,就把日常功课做好。净土法门永明延寿大师,后人称为阿弥陀佛再来,他日做一百零八件佛事,夜于别岭念佛——晚上别人睡觉他去修行。我认识的老一辈人基本都这样,日里勤做,晚上自行道业。这时是自己时间了,白天都贡献给常住和十方檀那,晚上自行道业!近代记载的善知识大部分也是这样成就的!日里为常住服务,为十方有情服务,决定走出自己的狭隘封闭,张开自己广大胸怀来做许许多多事情。我以前出家时做那一点一滴事情也都是日做事情,极力为常住做事,能做多少做多少,晚上或者其他时间自己用功,就特别得力。得力是什么?你需要!因为你白天做一天事情,总会回顾自己出家干什么?你在道业上就容易用力。因为时间紧迫,你不得不用力了。若是白天放逸,坐在这个地方,晚上根本没办法用功夫。有如救头燃的力量,出家众的大慈悲心与菩提心一定会孕育成熟。
在家的有情,许多人把电话掐了、门钉上了、不给家人做饭了、不管儿女了……说我要修行!说的很好,但这里面也是自利的声闻性。以前我到许多城市居士团体中都有这样呼声,很多家庭直接找我说:现在学佛人像出问题了一样,自私自利,极端狭隘!因为很多人把电话掐了、不工作了,什么都不干,就说我要修行!这个话没问题,但是造成社会一时难以接纳的状态。完全可以把家务事处理好,自己再好好修行。你说我要彻底把家务事做好就没时间修行了——这是借口。很多人就想逃避社会、逃避家庭、逃避自己的工作与责任,用修行来作掩饰罢了。我们的大悲心从什么地方真正运用出来?
所以出家在家都存在这个问题。出家众最简单方法就是把功课做好,就很容易了。居士把自己生活的本分事处理得当,学佛不会有更多障碍。要不然我们对社会与自己都会造成一定障碍。我们经常听到人说,尤其居士的家庭,说这人不学佛挺好,现在学佛变得自私极端了。
“三者无顾恶人,破他胜德。”无顾恶人,什么也不顾及;破他胜德,谁善攻击谁。会不会这样?大家体会就行。一般的修行人没问题。真正用功夫了,无顾之恶从自、从他、从周边都会出现。很多人不用功则已,一用功夫必遭违缘。平平淡淡挺好,你敢做一点善事、佛法事或者什么因缘,违缘就现前。这是这个时代的广泛事情,人相互攻击伤害。尤其小报之类,拿别人垃圾到处兜售,或者给别人搞一点垃圾到处兜售,广泛传播。这也是这个减劫时代的人心,共业所致。“无顾恶人,破他胜德。”很好的一个出家人或者居士,得罪某个人了,你就等着吧,啥事都有了。
“四者、所有人天颠倒善果,坏人梵行。”所有人天颠倒,这是大实话。我们这个三界称为倒见世界嘛!贪图这个三界,你就是倒见世界。因为我们所有行为都是违性的,于不可得中强要得个什么,于无实有中强要实有个什么,倒见世界就是这么个世界。我们制造的都是违性作为,所谓逆性而作。你看自己作为是不是逆无自性、逆性的?龙树菩萨是欢喜地菩萨,看这个世间看得太清晰了。“坏人梵行。”这个时代鼓励人持戒、精进、行诸道业,实是特别需要。尤其是鼓励人梵行——这个时代因为梵行者稀少,更应该鼓励梵行。
我们接触过很多南传比丘就是梵行者。梵行者是圣道所行,严格依照戒律,清净行为,依戒住世,不会离开戒法。我们汉地学佛众有没有梵行者?也有。但大家受的教育是交织教育。汉地出家众受两种戒——比丘戒与菩萨戒——两个戒同受,同受就可能在身上延续出来一些若不通达的自我障碍。在比丘戒持中,你持比丘戒会犯菩萨戒;有的戒在菩萨戒持中会犯比丘戒。怎么通融?过去善知识在此处很容易通融。好比说我们做一个菩萨行为,帮助一个有情做一个事,或者说救度一个苦难有情,可能你会犯比丘戒——当然你是以菩萨戒,缘菩萨戒而行,是菩萨精神。犯比丘戒怎么办?做了这个事情,忏比丘戒——就在这个因缘上忏你所犯。这样能令二法住世,就是比丘法与菩萨法同时住世。有时持比丘戒而丢失菩萨精神,怎么办?忏犯的菩萨戒,守护比丘戒。这样二法同存没问题。要不然容易形成矛盾。尤其出家师父一旦学习戒律,此处不融通就容易碰撞,说我咋办?这样就行其所持,忏其所犯,二法并住,不会出问题。
这是这个时代汉地出家师父应该面对的一个问题。因为出家众是护持住世佛法之根本所在。佛在世,佛是住世的根本;现在僧是佛法住世的根本。若是没有僧,佛法就没法住世。所以僧伽是佛法住世的根本,要爱护。做居士也好,出家师父也好,要赞人梵行,护人功德。
2、圣道难行净土易至,佛力住持入正定聚
“五者唯有自力,无他力持。”我们平常所受教育多是自力持的教育,佛力持少一些。“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故曰难行道。”圣道修持。“言易行道者,谓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起心立德,修诸行业,佛愿力故,即便往生。”佛愿力故,即得往生!很多人说怎么能往生,这么乱、这么多业障、这么多烦恼……你缘的是业障、烦恼,没有缘佛愿力,没有与佛愿力相应。你没缘这个,像徒步一样,就是你两条腿的力量。你缘一个载负工具,就是载负工具的速度。这是不同的。“以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聚。”佛力住持十分重要!以佛力住持!佛力,佛愿。以佛力住持故,即入大乘正定聚——要把这个文字印在脑袋里,不要一放就过。
“以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聚。正定聚者,即是阿毗跋致不退位也。”诸位菩萨,不要小看这句话,这解决了我们的最大问题,就是自力退转的问题!自力修持则进进退退,以佛力住持故——“以”是一个根本法则,是所依产生力量。我们一切有为法中皆依缘起而成为事实。你这是有为的一个法则,要有清晰因缘。假设没有清晰因缘,你不能达成不共的法则的事实。所以以佛力住持故入正定聚,即得不退转。
我们说往生利益于当下。当什么下?佛力住持就是我们念佛利益、不退转的利益,自身修持就是有进有退。诸位菩萨,这是念佛法门的一个根本性教法!一定要把他区别于平时修持。认识不到这点,你所缘、那个因会出现问题。因认准,果一定准确,因真果就真,因佛一定能成佛。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以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聚。正定聚者,即是阿毗跋致不退位也。”要把这句文字牢牢记清楚,轻易带过去十分麻烦了。以佛力住持故,即入大乘正定聚。正定聚者,即是阿毗跋致不退位——有人听说当下往生利益,就说你死给我看看?不需要死,也不需要活,只是说佛力住持即得其不退转之利益,舍报必然是安乐国土。所以此命娑婆世界身就亡了,彼命极乐世界身就成了。以佛愿力故,以佛力住持,非是自身业力变化相续,非自力修持所成事实。我们自身修持一定是进退、进退、进退……这是圣道与念佛法门易行道的差距所在。
我们修圣道门是以自力相续,清净持戒,种种禅定乃至得灭尽定,证无漏智,出离生死,断除二惑。佛力住持全然不顾于此。像我们身体有病也顾不得自己身体有病,上飞机了,这飞机速度就不是你病人的速度,也不是残疾人的速度,也不是健康人的速度,全然是载负工具的速度——阿弥陀佛驾驶着正定聚的不退转的法则,载负着一切愿乘者,通通被他载负。
这一段文字要细细思维。这是我们学习净土法门立信之根。要是没有这个根本,你立不了信,你立信会变化。以佛愿、以佛力故,我们能真正立下不坏的信心。顺着不坏的信心,我们能在法性上得到真正安心、真正皈命。我们以佛愿、以佛力是借助——愿力借助,这个借助可以说是佛陀悲悯无力修持众生的一个最上的增上方便。借助什么?安心于法性,我们的心必然还要回归于法性。但是没有弥陀愿力之接度与阿弥陀佛之佛力住持,我们没法安心于法性。何以故?不能透视、觉察于法性妙用,你没法安心的。
所以说这段文字是这本书里特别重要的眼目性文字。净土法门之特定就在于佛愿接引、佛力住持,这也是阿弥陀佛在十方世界传达的不共法。出离生死轮回的方便要靠自己修持,而此处让你乘佛愿力,以佛力住持而成就,不假其他作为。这是一个不共法则。往往自大自慢有情不屑一顾,岂不知这是佛彻底悲心。何以故?法性是平等的,我们知道法性于众生处、于诸佛如来处是平等一味的。所以说诸佛功德与众生功德本来没有割据,与我们自身修持功德也没有差异。但往往有自慢心智有情以为:我不听你那一套,我要搞一套自己的东西——结果搞出来六道轮回。是不是这样?可以善于观察。你要离开佛力佛愿,自己修持,是不是六道轮回?自己审视!
这个地方是生信求往之根本依止!一定要反复在此处用功,孜孜不倦地在此处用心。我们无始以来造的善恶无记业,早已悄悄地在我们生命暗流中推动着业相续。我们一旦认知到阿弥陀佛圆满功德与我们自己造的业其本质无别,法性无别故,那么我们随顺弥陀报德就会入正定聚,得不退转。我们随无始以来业流就流转六道,不能出离。选择的一念全在我们每一个现前有情——你来选择!你选择什么?是无始以来自己造作的善恶无记业流,还是阿弥陀佛果地圆满的回施?我们无始以来业流相续的法性,与阿弥陀佛圆满功德的法性是同一法性。此处你要认清楚,缘这个法界缘起就是你的选择。我们选择阿弥陀佛圆满回施,乘佛愿力住持,一生得不退转。我们从这个种子起步,所有作为皆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增上修持、增上行为,彻底摆脱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善恶无记业流,彻底出离,乘佛愿力出离生死海,因为同一法性。
要是没有同一法性,我们没法接这个轨。你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回施,我怎么接受?法性是一,皆是无自性性,阿弥陀佛所修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量圆满功德,与我等六道轮回之业相,从根本意义上是一如的!因为六道众生承受不了六道轮回不能自制之苦,所以说阿弥陀佛以清净圆满智慧与慈悲,设立极乐世界,令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得以成就无上菩提。给我们这样一个方便!这个方便是一切众生本具,非是生灭设立。本具清净,不是阿弥陀佛设立众生没有的清净。我们本性中具有这种清净,阿弥陀佛通过自身修持功德设立了这个国土,顺性设立。顺什么性?一切众生同一法性之特性。不是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法性与众生本质的法性有异。若有异,我们无力接受阿弥陀佛平等回施——没有办法接受,你没有接受的理由与机会。希望诸位善知识在这个地方要着力、要着力、要着力,要细细思维。
3、法性平等佛果换业,习气未脱正好修行
通过这一段文字学习,我们慢慢对易行道与难行道有个粗略认知;真正产生实际利益还需要细致深入地审思、观察、实践。
“譬如水路,乘船则乐,故名易行道也。”佛愿摄化,佛力住持故,令众生得阿鞞跋致,得不退位。如水路乘船,以乘船故,省力而安乐,称为易行道。这段文字中龙树菩萨把易行道表达得十分精准。我们可以随文入观,不断地思维与体验这个内容,不可草率。一旦草率,认为我知道了,那不行。要不断在自己心目中思维、观察、实践、对比、运用。这个地方不可草草,否则到事情上你还会运用自己无始以来的业力,没有运用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作为自己安心方便、见性方便。
说见性方便大家不要害怕。很多人说禅宗说要明心见性,净土要见什么性?我们一切有情真实安心还真要在见性上有方便。要不然,安心是相似的、不彻底的。我们乘借阿弥陀佛之大愿业力、圆满果德回施,似乎安心了,因为他彻底转换了我们无始以来的业力。但是你习气未脱,往往还会受蒙蔽。阿弥陀佛圆满回施一切众生咸令往生彼国。圆满回施,众生顺性故得安乐,安乐是我接受——似乎业力转换了,就是我们所有作为以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作为缘起,不以自己无始以来的业作为缘起了,作了一个转换。这个转换有时我们感到很得力很彻底,有菩提心故,深达法性故。认知到法性了——彼法性,此法性,法性无别。我们知道法性是平等性,在众生不减,在诸佛如来不增,无来无去,无大无小,无始无终。任何时处他皆是周遍利益,无有名色,无有善恶凡圣。我们见到这个性,是以阿弥陀佛转换力而产生的事实,就是平等回施。
但我们习气未脱,这要注意!很多人说念佛总不得力,就是被习气没了、淹没了、埋没了。我们业力若有一次的转换妙用,就不在乎这个东西了。习气还在伴随着我们生命在表达,但它的根已经坏了、撅掉了、去除了。何以故?阿弥陀佛圆满回施是顺性回施,我们是顺性接受;再来作为,就是以阿弥陀佛愿力、佛力住持来观察,审视自心与世间种种因缘。转换了业力缘起,就是种子转变了。佛种从缘起——我们缘的是佛愿力住持、佛力住持,业力彻底从因上转变了。但是习气尚未脱,习气犹在。这地方是一个致命的关键问题。
许多人念佛、念佛,侥幸碰上了,阿弥陀佛给予圆满回施,我感觉到性德的平等清净,再不为自己的执著、得失乃至名闻利养之类与人争斗,一时得到相似轻安;很侥幸,一得意,习气又冒出来了。习气一来,他认为我怎么学佛又不得力?我念佛怎么又用不上功夫了?这个法门是不是不对我的机?就是习气未脱!根已经彻底除掉,但习气是无始以来所养成,要慢慢来。为什么能慢慢来?你已经有广大空间!根已消除,这就是广大空间,是转换业习的空间。我们知道它的根已经被阿弥陀佛圆满回施,所谓往生回施,我们顺性接受这个法则,转换无始以来的虚假造作业力——在同一法性上作转换。动念即是,你就转换过来了。动念即是,即是什么?转换了业力。以阿弥陀佛愿力、果德作我们因地,所以果地觉因地心。业力一旦转换,我们无始以来习气的根已经除掉——习气还延续在我们生命时时刻刻,但我们已经断其根,这就有了广大空间,可以来调整习气了。我们这样修行有很大的空间,能从容、宽松、安心修行了。修行什么?无有实质,但有习气相续。
我们每个人,南方人吃大米,北方人吃面食,西部人要加醋……这没有办法。像印光法师老修行了,他也说吃面好,大米吃了没力气。习气未脱。这没问题,菩萨们,这影响不了我们道业成就。我们已经知道它,它是不可得的。但在我们无始以来熏习的情况下,产生一种生命相续状态;这个状态没有实质,但它会起作用。起什么作用?还在我们生命中不断地表达……我以前在习气认知上被惊吓过,认为学佛感到安心了,遇到事情怎么会这样?一观察,就是习气未脱。在四分律藏上讲到目犍连舍利弗等大阿罗汉,他们都有习气。这个习气很有味道,就是我们修行之处!就是我们每一个有情自身拥有的如来藏!不要轻易送人,这个东西太好了!我们每一个人修行的就是习气未脱!何以故?大家慢慢体验与实践。
但是这个转换十分重要,平等转换——这个转换才能真正使我们安心、究竟安心、彻底安心。昨天说除疑问题,今天把信心与安心问题给大家一个交代。你要在这个地方能安心,就是业力转换刹那的安心,就能了解法性本来具足、本来清净这种真实言诚实语。我们在这个地方再起步做人与修行,空间就十分广大,在自己业习面前就变得有力。修行有力,不再被业习所埋没、所左右、所诱惑、被逼迫。甚至也会被逼迫或诱惑,但是它不起根本作用了,它已经没有根,根被阿弥陀佛换了!菩萨们!若不这样安心,我们靠自力修持欲安心而不得。但在平等的业力置换过程中,我们安下佛心、真如心、法性心,就真正安心了。这个安心内容十分广大,顺法性而安心,顺本净而安心,顺佛陀回施而安心。我们了解了习气是没有根性的,真正了解了阿弥陀佛圆满功德与我们无始以来所造作业相实质无异,就把阿弥陀佛圆满果德清晰接受过来,放弃无始以来迷失业流或者善恶无记业,一时放一放,随顺阿弥陀佛圆满报德之回施,转换一下自己业力——平等转换!安心全在于此!
你要审视这个地方。若不审视,怕这个安心又是假感觉,说我感到现在挺安心——事情一来你就不安心了;违缘一来,你又开始迷失;一冲击到面子、情绪,什么佛法不佛法,又没头绪了。要是我们在真实安心上一旦认知,超然于娑婆之外,安心于极乐世界。何以故?已经是娑婆世界之客人,心已归阿弥陀佛清净国土,安住无疑。何以故?法性土故,真实报德!全感弥陀报德究竟安稳,真实出生感激之心。这时发自肺腑地会赞叹南无阿弥陀佛,会赞叹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个真正力量,消除无始以来一切业力的埋没、纠缠、逼迫,一时出离!所谓一智能破万年愚,顺性一念即成,不假方便。
我们现在最大难点,恰恰在业习未脱的认知上。这个地方认知是大问题,一定要注意!往往我们反复的恰恰是业习的表面的反扑,也正是需要修行的机会。违缘来了、业习来了、迷失来了、颠倒来了、痛苦来了、又挣扎了——恰恰是修行好时节,碍中无碍,人得解脱!我们在障碍中才能真正得到自由,真正得到解脱。要不然你的解脱在什么地方?你的佛法利益在什么地方?诸位善知识在此处要细细思维观察。
我们一般说到佛力,就把他推得很远,实际是我们本具清净力之妙用,法性清净本具之妙用。但无始以来我们被自己的业、作为、感知所蒙蔽,认为那是我、那是他、那是世界,所以不能感知到清净平等之本具。阿弥陀佛观察到我们这样的业习,就以清净圆满的果德平等回施给每一个众生,令一切众生在平等法性上平等接纳,平等转换。人如是安心,如是审视,出生妙观察智。许多讲法中说阿弥陀佛在五方智中代表妙观察智。阿弥陀佛无量劫的妙观察智方便,给我们找到一个方便、快捷、彻底、究竟法则,让我们一切众生的业力平等互换。你愿不愿意互换?可以尝试。你互换了,就十分安心;你不互换,还有纠缠于自我的认知,还在与别人比高比低、说是说非、表凡表圣。明知不可得你还要执著,为什么?你放不下来,你没办法。清净平等回施我们不用放。彻底无一物可得了,你放什么?没有什么可放!无了可了是真了,无放可放你彻底解放了。要不然你解放不了自己,总不彻底!
4、全他为自名即不二,十方往生皆以佛愿
“问曰:菩提是一,修因亦应不二。何故在此修因,向佛果,名为难行。往生净土,期大菩提,乃名易行道也?”都是阿鞞跋致,怎么会有易行难行?因应该是一个,怎么会有两个?“答曰:诸大乘经所辨,一切行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摄、他摄。”这与刚才那个问题相续着。一切行法皆有自力、他力、自力摄、他力摄。“何者自力?”什么是自力?“譬如有人,怖畏生死,发心出家,修定发通,游四天下,名为自力。”以戒定慧引发通力。通力是慧力分,慧力与光明力,有通力光明力。就是从四禅八定一直修到灭尽定,得无漏智,称为漏尽通。以无漏智、灭尽定出生死苦海,得解(xiè)脱成就。无漏智是解(xiè)脱道,真正得到解脱。解(xiè)脱是无脱可脱,没有什么可得的;解(jiě)脱是原来被捆着,把东西解下来了。解(xiè)脱是本来不可得,万事万物本来是自行自解(xiè)脱。我们不知道,要造作一个东西把它解(jiě)下来,对治一个东西把它解(jiě)下来,称为解(jiě)脱。无漏智,解(xiè)脱!因为无漏智本来无所缚,所以亦无所脱,称为解(xiè)脱。自力是这样子——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次第而修而成就。这个次序称为五分法身。戒是一,定是二,慧是三,解脱是四,解脱知见是五。在自力修持中,五分法身是一定的,次序而生。
“何者他力?如有劣夫,以己身力,掷驴不上。”毛驴很小,这人身体不方便,爬毛驴都爬不上。“若从轮王,即便乘空游四天下,即轮王威力,故名他力。”我们现在没有轮王力可乘,乘飞机也可以飞到五大洲四大洋,这也是他力。不知道轮王什么时候出世,我们多祈祷。现在有飞机可以飞,自己没力量飞,乘飞机可以遨游天下。这也是他力,非你自己力量。你自己怎能越过重山峻岭大海江河?没那个力量。你乘坐飞机就过去了,不是他力吗?世间法尚有这样方便,佛法怎会没有,佛法中怎么不允许这样方便?自己要允许!你若不允许,这无量劫以来恶业、颠倒业怎能一时出离?你出离不了。佛力摄啊!能令我们一时坐上飞机跨过大洋。大家能感觉得到,很多人去过这个国那个国。“轮王威力,故名他力。”我们现在举飞机作类比,没有问题,就是个名字差异。我们世俗的法一旦认准,佛法有无量法则,一定可以的。
“众生亦尔,在此起心立行,愿生净土,此是自力。”自身动心动念是自力。“临命终时,阿弥陀如来光台迎接,遂得往生,即为他力。”这从阿弥陀佛方面说,我们愿意往生就与阿弥陀佛接引接到一起,自他二力都运用上了——自力要发愿往生,阿弥陀佛来摄化你——自他二力都用得上。实际自力他力也都是名言。我们坐飞机到美国了,你再说他力自力都没啥意思,就说到美国了。这时你还跟别人说我是乘飞机,不是自己跑来的——你还这样解释吗?你不会解释,只说你到美国的事实。我们往生了,到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就谈不上自力佛力他力了,只谈到往生事实。实际自他力只是个方便,名言方便,令我们得到真正解脱。就是自我业力的缠缚太沉重了,我们自己没有力量把它挣开——无始以来这个无形的枷锁,太多我的烙印缠在身上,像铁布衫一样。禅宗叫牢关难破啊!
“故大经云:十方人天,欲生我国者,莫不皆以阿弥陀如来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大经是无量寿经。不知他引用是哪个译本,但是历代都这么传下来,我们也就这么传。大家可以查查。过去有十二种版本,现在仅存五本,丢失那七种版本中肯定有这句话。但在现存五种版本中查不到。丢失那七本谁能找回来,这句话一定能查到出处。这些讲经法师都很严谨,不会没有出处地随便表达。但是遗失这七本什么时间能浮现于世?大家知道了,就提出来我们共享。
阿弥陀佛誓愿中一直表达的就是这个,在康僧铠译译本上说:“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讲的都是这个话——十方人天欲生我国者,莫不皆以阿弥陀如来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普济,普利一切众生,与这个话没有差别。“为增上缘”,所以我们业力可以互换。那天有个居士病了,我说找个人把他抬下去吧!抬下去是他力、他力摄。因为他不需要走动,但是可以下来,别人抬下来还是下来了。这是业力互换。若靠他自己业力,只能滞留在放光寺了,强下去就出事情了。
自力与他力摄——摄是什么?是业力互换!你不自觉地就给你换掉了。他的业力是下不去,但以他力摄就下去了。自力他力不相割据,你不要割开。所以我们不要妄自分开——你若把它分开,说这是我力我才用,他力我不要!那么你可以不要呼吸了,你自己制造点氧气吧!别人做的衣服你不要穿!别人做的饭你不要吃!别人修的路你不要走了!别人讲的法你不要听了!实际我们一直在互换,知见在不断互换,业力也在不断互换,但是不彻底不究竟,不是究竟的互换。我们在阿弥陀佛平等圆满回施中彻底究竟地换了一次,脱胎换骨了!这是彻底究竟换一次。平时悄悄地都在换,只是不知不觉。一定要审视清楚!以阿弥陀佛果地觉为我们因地心,把我们无始劫以来的业彻底换一次。以阿弥陀佛愿力、果德回施、佛力住持,令我等明见平等之性。实际无自性性是平等之性!给我们一个方便。这一法也不是有实法,但是他给我们一个方便——太阳一出来,给我们一个方便,照亮我们被业力乌云蒙蔽的心智,让它敞亮开。
“若不如是,四十八愿便是徒设。语后学者,既有他力可乘,不得自局己分,徒在火宅也。”这是殷勤劝请!劝请我们乘佛力。你不要说佛力我不要——一定不要说这话,吃大亏了。因为你自性平等中、平等分中,佛力自力没有差异。所以取佛力即是自力,一定要注意。劝请我们,劝请有情。所以语后学者:既有他力可乘,不得自局己分,徒在火宅!很殷勤地劝请我们。
今天作业就是对自力摄他力摄或者佛果与众生业互换的认识。自力与他力的互换,佛果与众生业力的互换,于此要有认识,这十分重要!真正把这个地方搞清楚,我们会在互换之处真正安心。自力与他力的互摄互换,佛果与众生业力的平等互换——你对这个地方的认识。在这个地方认识就能安心念佛。我们信,就是信佛愿与众生业本质平等。这个地方信若不立起来,我们互换是没有的。众生业分不可得!诸佛圆满果德不可得!不可得还换什么?不可得你才需要换!你不换就不知道什么叫不可得。从蒙昧中走不出来,就不知道什么叫不可得,证实不了不可得。所以互换特别重要!
能用文字记记特别好。说脱胎换骨不是假设啊!我们真正了解了,斤斤计较的心会突然变得宽广起来。以前那种不随喜心、自私心、嫉妒心变得一点味道都没有了。我们的心真正变得广大、清晰、调柔。何以故?原来一切善恶作业本性平等,无有差异。我们就不会再骄慢——骄慢什么?嫉妒——嫉妒什么?情绪——情绪什么?烦恼——烦恼什么?问问自己,就觉悟自己了。
今天把安心与生信这两个地方讲了。我们立了五个过程,其中有除疑、生信、安心。诸佛如来圆满功德与众生无始以来业流,其法性一如,平等不二。我们在此处真正安心了,就安心地把业力互换互换。
5、称名相应即光解脱,无问自说佛力加持
问:师父,昨天您讲到与佛光明名义相应,是为如实修行。我们在念佛时怎么才能与佛的光明名号相应?
师:阿弥陀佛光明名号又称为无边光、无碍光、无等光、炎王光、解脱光、不思议光……种种光明。实际十二光是分别说或者假说,给我们作个提示,说有这么多光明。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光,无量光就有无量名。所以十二个名号只是给我们一个简单说法。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光不是一个,可以把世间与出世间所有光明都用无量光来称。你与太阳光相应怎么相应?比如心里烦恼了,我看看太阳光念一句阿弥陀佛,也可以相应,没问题。看看灯光、香光……什么光你都可以以那个光明来消除心结。什么叫心结?沉淀或者滞留在那个地方了。
问:是不是在称佛名号同时思维佛光明?
师:不是思维,即光即解脱,根本不需要思维。你看到光了,还会说这里面黑暗哪里去了吗?看到光了黑暗就结束了,没有前后次序。想思维是消除黑暗之后享受消除黑暗的快乐——那可以思维。如果你还没搞就思维,一思维又屏蔽。屏蔽什么?光的作用。念佛,南无就是投入,没有对待。
问:为什么说净土法门难信呢?
师:世尊在世时说:舍利弗,我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一切之难,无过此难。十方国土亦复如是,在菩萨、声闻、缘觉、圣者面前亦是难信。你说我们现在怎么能信?佛力加持!佛力加持令我等心开意解,产生一个事实罢了。所以说世尊希望这个法广泛宣化于十方有情,令众生心开意解,入佛智海。我们一般的心源就是关闭,开示把他打开。虽是本有之法,不假造作,但若是没有开示,我们没法听闻、没法理解、没法作为。历代祖师善知识或者佛法传播者,都认真地在这个地方使我们心开意解——种种比喻、种种方便、种种教法,令我们心开意解,放下疑虑,放下误解,放下自身蒙蔽。因为平时在业力作用下,我们的心是闭塞的。法没有问题,但是我们仰仗诸佛菩萨加持,把心源慢慢打开,这个法门的威德展示在我们每一个有情面前,我们能用得上。
净土法门不是今天才在这个世间传播。《阿弥陀经》是佛无问自说之经典,世尊殷勤呼唤智慧第一的弟子舍利弗,给他说这个殊胜难闻的法则。玄奘法师所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称唤舍利弗特别多。我查过一次,有五十多次,叫舍利弗呀、舍利弗、舍利弗呀、舍利弗……就是殷勤劝请,与一切众生作不请之友。这个教法实是难闻!因为是唯佛与佛能知晓的教法,舍利弗大智慧者都没法请问,释迦佛就作不请之友,直接回施。说舍利弗,过此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彼世界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1]……其后所有说法都是释迦佛主动地无问自说,不请之友!所以世尊说舍利弗啊!我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我于五浊恶世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2]。以前我读这一段会痛哭流涕,因为难得!难遇!难闻!难知!无量寿经中说此经教法难闻,假设大千世界充满大火,亦当过此火劫闻此法。何以故?此法难遇[3]!世尊如是证,如是说,如是教,如是传达,是不可思议的。世尊证实是这个果,这样说,这样立教,这样布施众生,所以难得难遇,遇善知识亦难开示。这个法不太好用我们识心表达,有一定难度。所以是难信、难解、难传的法则。
我一直在祈祷龙树菩萨。因为这个法门最早在阎浮提开示出来是龙树菩萨,以龙树菩萨之威德来揭显开立。就是于《十住毗婆娑论》易行品中,揭开难行道与易行道的说法;他设立两个求阿鞞跋致的方法,把它区分开来。其他祖师没有这样举措或作为。所以那天我看到龙树菩萨躲在角里我有点难受(光明堂内供奉祖师像,龙树菩萨像在供桌后排角落处),想发脾气又不知怎么发,因为其他也是祖师,我们也要祈祷恭敬的。我就说能不能把龙树菩萨请出来?所以今天龙树菩萨一露面我特别欢喜(把龙树菩萨像从供桌后排请到前排醒目位置)。我感觉龙树菩萨在加持我等啊!与这个不可思议无上甚深微妙法有个接触、了解、认知、学习、实践机会。
[1]
[2]
[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