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绰禅师
慈法法师
岁次己丑(2009)夏安居于鸡足山华首放光寺
昨天把第七大门中第一料简作了一个提示,我们接着昨天文字来学习。
1、作意净国受用法乐,初以相取终则无相
“第一、此彼取相,料简缚脱者。若取西方净相,疾得解脱,纯受极乐,智眼开朗;若取此方秽相,唯有妄乐,痴盲厄缚忧怖。”先提出取净相与秽相这两个相所相续的感知。我们在没有亲证法性的整个修行过程中,只要作意修法,取相是必然。我们在未入无用功修持之前,取相引导对凡夫有情来说十分重要。一般学到佛法,大家说学佛要破相的。然而若是没有真正认知就轻易谈破相,怕是没有一个依从。对我们初发心有情来说,标方立相令我等心智有归——心智有归十分有意义、十分有作用!心愿与志向有所归依,心智有归,这给我们取相有情带来极大的取相修持方便。阿弥陀佛深观十方众生之取相染著,予取相有情以净相令其归去。所以西方有佛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接引十方众生往生彼国,一生住不退转——这个标方立相是对我们末世取相众生特殊而深刻的引导。往往一些学佛人好高鹜远去想象地跨越,结果到实际生活中对相染著可能还超过一般有情。这是根据我们无始以来取相习气给我们出离的增上机会。
“问曰:依大乘诸经,皆云无相乃是出离要道,执相拘碍,不免尘累。”这是如实语,我们怎么破解这个问题?“今劝众生舍秽忻净,是义云何?答曰:此义不类。”不能这样说。“何者?凡相有二种:一者、于五尘欲境,妄爱贪染,随境执著,此等是相名之为缚;二者、爱佛功德,愿生净土,虽言是相,名为解脱。”他把这两类分开,一是我们于五尘——眼耳鼻舌身对色声香味触法的染著。就是通过贪嗔痴慢疑的执持、欲望的执持、需求的执持、习惯的执持,造成随境执著。这是业感的习惯,造成我们常被境转,熏习其中,于色声香味触法之染著不能出离。这是一种缚相,被它所缠缚,所以被境所缚、被境所转,在爱欲中不能出离。第二是爱佛功德。道绰禅师辨识得很清晰。虽然都是相,但差异很大,爱佛功德与随境执著有天壤之别,染净二缘中出生凡圣与六道轮回之差异。愿生净土虽是取相,是舍秽欣净之修行方式,对初发心来说十分重要,这是我们通过世俗心走出世俗的方法!还在世俗习惯、状态、需求下,我们若直接舍弃这种需求,很多人会迷闷、失心甚至生起诽谤。所以这个过程十分重要。
如世尊制三皈五戒八戒等等,以令初发意有情有法所缘、有戒所归,令我等清晰于作为或者应作不应作,从混乱迷失的生活状态中趋向佛法。这是初步教法。此初步或起步对我们凡夫有情来说不可舍弃!一旦舍弃这个过程会出现大问题,就是贪图不切合实际的所谓高尚法则,谈玄说妙,与自己行为多不相干,心智意乐不能相应。所以多年习法总不相应。许多学佛者会出现这个状态,十年八年学佛多会谈高妙说法,但其作为反而不如不学佛者。说得万步不如行得一步,万里之行起于足下,这个接轨处特别重要!往往学佛人起步想很高,作些不切合实际的妄想,还是贪大求功之贪心不实所致,造成虚妄果报。所以有人学佛多年就兜圈子,最后还要从与自己有关系、有因缘、有需求的踏实地方起步。道绰禅师在此处认识得十分清晰。“虽言是相,名为解脱。”
“何以得知?如《十地经》云:初地菩萨尚自别观二谛。”别观,我们常讲二谛融通,初地菩萨入欢喜地了还要别观二谛——把它分开来观。二谛者,圣义谛中但说无得无失、无来无去真如之相,寂灭性海,此是真谛、圣义谛中所表。俗谛,因果种种,种种有为取相说法,令众生可以遵循,可以了知。入地菩萨尚自别观二谛。“励心作意。”现在我们在作意这个地方容易混淆。作意不是妄想、妄想相成,是以清晰誓愿与意乐来以法则审观作意。净土一法,如理作意十分重要!如理作意对妙观察智之成熟与运用是我们面临的大事。“先依相求,终则无相。”虽然一切法本质无别,而依作意方便、作意分别,为了看清楚,在取相上分别与了解。
先依相求,即是对比的修持或观察。这个对比,凡夫有情需要,可以远离迷信、笼统、草率,令人心智细腻,心智有所了达。好比说依胜义谛观察此事、取相以有为法观察此事、以凡夫颠倒心或者贪嗔痴慢疑习惯观察此事、以无染无著观此事——一个事情通过多种审观,我们会有对比;这个对比慢慢地让我们对法有个清晰认知。这个认知是最初学佛人要反复实践的作意法则。你说我们念佛人一切随他去,只念阿弥陀佛,不就可以了吗?若是没有反复取相认知,说一句佛号念下去就可以,未免有点草草,念着念着念不下去了。开始想得很容易,把这一句佛号念下去,念着念着就会念不下去。这个对比对我们初发意有情来说十分重要!
“以渐增进,体大菩提。”造作菩提,即是作意菩提分,对我们发无上心、回归法性之无造作是个接口或过程,这是我们要实践与认知的。“尽七地终心,相心始息。”七地菩萨进趣不退转之八地,这时才“相心始息”。华严宗判五种教中有小教、始教、终教——就终教来说,已是相尽性显。我们据此教义思观或者依教发心,就是随教义之观,证明自己该用什么样的心合适得当?依教发心。此处提出七地终心,相心始息。“入其八地,绝于相求,方名无功用也。”八地是无功用心智成熟。七地以里还是作意于取相修法——取相是修法的一种缘,这种缘是性相之缘,缘即是因、种子,他的种子是这样。八地以上是无功用心,也是种子。
“是故论云:七地已还恶贪为障,善贪为治。”作意菩萨之恶贪为障,就是世间的贪嗔痴慢疑。我们不说入地不入地,只说修行方法所依,要有个观察。善贪为治,就是行诸善法对治恶缘。在菩萨戒中这样教诲处处皆是。因为心地戒中有作意心地与无功用心地两种善巧,菩萨戒教诫中在作意与无作意中都有施教。我们现在清晰自己的作意十分重要!讲课开始时说除疑、生信、安心、立誓——这个立誓就是作意的誓愿,也就是作意的菩提心。就是有意识鼓励自己,通过外围因缘心智在强缘中所立,以利益自心作意于菩提道业或者悲智修持。作意对造作有情来说十分关键!若不作意,我们心智散漫,多流失在贪嗔痴慢疑之业习中,生命在这里面流失,直到死亡,新业报产生,再造生命。就是这个色身或皮囊丢到火葬场里,业识再相续在某一个六道进趣中。这应该思维观察。
“八地已上善贪为障,无贪为治。”无功用心,无作意菩萨再贪善法就成障碍了。念佛法门从根本上说是无功用心所致。我们最初接触此法门,要从作意意乐上审观。你说我们作意没必要,就直接进趣无功用心来念南无阿弥陀佛,无挂无碍,无得无失,不是很有意义吗?但对大多数取相有情来说,若没有作意除贪的过渡,往往体会不到最初的法乐,就是凡夫取相的法乐,取相方便的法乐,取净相的法乐。取净相有法乐!我们若不实践这个过程,对法深入或者如实实践,其进趣之利往往退失。所以许多念佛人的步子稍微迈大一点,就是进一退九,因为他没体会到法乐。说无得无失,清净念佛——他习气一来、性格一来、面子一来,排山倒海事情都做出来了,啥也不行了,挡不住!平时的尊严、道德、作为、标准,一时荡尽,于之不顾。何以故?缺乏这个利益——取相修持之乐,这一段过程。
一些有知识、有学问或者多参广学的学佛者喜欢谈玄说妙。他不是故意的。若像个老人家那样老老实实念佛,他可能受不了;说一些高明的、高深的、别人不可及的话,他感到踏实一些。我们刚学佛人容易犯这个过失,拿一些美妙高尚言辞修饰自我、自己言说,这个妙就不妙了。这个妙会给自己带来骄慢以及与法不相应的作为。你这个口上再高尚,若没用你的行地,只是假设,实际利益甚为遥远。
“八地已上善贪为障,无贪为治。况今愿生净土,现是外凡,所修善根,皆从爱佛功德生,岂是缚也?”要是我们通过取净相舍浊相的作为,体会到其中法乐,在进趣中会了解到善相恶相实不可得之本质法则,而来了了分明地于无所得中修持南无阿弥陀佛,广利世间而无所取,饶益有情而无所对待。这样我们的清净平等心会如实表现在生活的步履中,再谈清净平等有实际意义了,能给我们带来实际利益。修法不能好高鹜远,要踏踏实实。尤其念佛法门,看似简单,若用心,想了解他,真要认认真真学习、实践、交流,乃至相互鼓励与认知。
2、心缘生法清晰意乐,相无相取咸得安心
往往有情认为自身是善或者不善——把自己确定在某个状态下,就会设立对立面。你认为我是坏人嘛,我就给你坏个样子!你给我对立嘛,我们就对立对立……由此产生一些乖戾或抗衡心理。在学佛中要注意,不能把某一种业、烦恼、所缘当成自我。如果这样,我们会生大烦恼,坚固自我,受极恶果报。
“不善爱者,唯愚求之;善法爱者,诸菩萨求。”此处给我们区分应该做不应该做。我们应该怎么作意?这给我们提出来清晰作意方式——应作意之事与不应作意之事。不是实有我是善、我是恶,而是我怎么作意才合适?生命表达得更充分真实?更有意义?这给我们作意选择。不管出家在家,清晰作意选择十分重要。像许多菩萨提出来明天能不能一起立誓?我们这个时代修行,作意不清晰,大家不知道怎么用思想意识,不知道怎么得当地准确地描述自己生命。每个人都在描写自己生命,在世间这个画板上用自己生命在图画——画成什么样子?很多人不知道。何以故?不知道发心,就是不知道作意菩提的重要。作意菩提心对我们来说十分有意义!我们从自己的想象中、意乐中、愿望中要有菩提心的誓愿与表达。表达清晰了,我们散漫像沙子一样的思想就被凝聚在一起,作为就有意义,有实际效果。
所以发这个誓不是什么,就是通过认真学习,除疑,生信,把心安下来,我们有真正清晰的生命归趣,知道生命刹那间刹那间地在散坏——刹那刹那,要么是新业相续;要么觉悟人生,安住极乐,顺性安住;要么是违性迷失。这个选择在自己作意之间产生事实,在每一个有情作意间产生法益或迷失。这个誓愿大家要是感到合适,我们可以集体在佛前,用个恰当形式作表达。这样我们在未来世中相互提携,在佛菩萨加持下、在佛力住持下能于佛法得不退转;尽此一生不辜负自己的父母与人身。或者说不辜负四重恩,也有下济三途苦的机会,这样的誓愿十分有意义!“善法爱者,诸菩萨求。”
“是故净土论云:观佛国土清净味,摄受众生大乘味,类事起行愿取佛土味,毕竟住持不虚作味。有如是等无量佛道味,故虽是取相,非当执缚也。又彼净土所言相者,即是无漏相、实相相也。”此处净土论是说昙鸾法师《往生论注》。“味”是什么?是我们对法的实践与体验。一切相皆是无漏相,没有什么不是无漏相,为什么又分净相与浊相?他为了我们处所方便,所以设净相与浊相,让我们有无取舍中之取舍方便,体会大乘法味、清净味与浊染味之差别——让我们在无差别中体会差别,这是佛法最有意义的地方。本来一切相皆是无漏相,但通过净相与染相对比,我们会认知取净相的方便;取相得到方便,才能真正了知一切相本来如实的无漏相。若没有净秽相对比,说欣厌之出离方便,说一切相皆是无漏相,就成为空洞无实的话语,我们会有泛空、无所适从的心理与作为。所以净相与秽相对我们作意有情特别充分与实用。净土相就是无漏相,是实相相。
这段是说于净相秽相的择取,对初发意有情的重要性。初发意菩萨——初发意,这个意是作意,清晰自己作意方便,抉择自己的作意方便,不再混淆于应作不应作,不再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迷徊彷徨;而是清晰抉择欣净厌浊的初发意、抉择。虽是取相必取相于无漏,虽是往生亦是无生修持,虽取于相亦是破相方便,是这样有为归于无为的善巧。
【第二段中明此彼修道用功轻重而获报真伪者。若欲发心归西者。单用少时礼观念等。随寿长短。临命终时。光台迎接。迅至彼方。位阶不退。是故大经云。十方人天来生我国。若不毕至灭度更有退转者。不取正觉。此方多时具修施戒忍进定慧。未满一万劫已来。恒未免火宅。颠倒坠堕。故名用功至重获报伪也。大经复云。生我国者横截五恶趣。今此约对弥陀净刹。娑婆五道齐名恶趣。地狱饿鬼畜生纯恶所归。名为恶趣。娑婆人天杂业所向。亦名恶趣。若依此方修治断除。先断见惑。离三涂因。灭三涂果。后断修惑。离人天因。绝人天果。此皆渐次断除。不名横截。若得往生弥陀净国。娑婆五道一时顿舍。故名横截。五恶趣者。截其果也。恶趣自然闭者。闭其因也。此明所离。升道无穷极者彰其所得。若能作意回愿向西。上尽一形下至十念。无不皆往。一到彼国。即入正定聚。与此修道一万劫齐功也。】
无量寿经中说:在此娑婆世界行道一日,比在他方佛国行道百年。那么我们在此日日精进,不是不可思议吗?真是这样。假设我们真正能在五浊恶世逆境中增上修持不退,实是不可思议之有情,是有大威德与大善巧者。若不如是,在此往往会有进一退九之举。就是遇难而退、遇苦而退,忍力不够啊!就是说初发意菩萨在此五浊恶世行道甚难,多有退转。若是忍力成就者、于法得不退转者,在此娑婆世界行道即是不可思议功德,就是一日千里。
“明此彼修道用功轻、重,而获报真、伪者。”真伪二法是说究竟与不究竟。伪者,多在某个阶段变化无常,不可自制;真者,如实果报,清晰增上,真实皈命,乃至一生不退转。发心有二种:发无上心,作意心;二心同得往生。在《无量寿经》上每每提到发无上心,在《观经四帖疏》中善导大师也多有发无上心作意往生彼国的文句。我们看道绰禅师怎么引用这些文句。“若欲发心归西者,单用少时礼、观、念等,随寿长短,临命终时,光台迎接,迅至彼方,位阶不退。”“若欲发心归西”是发无上心与作意心。这里“临命终”是寿终之说,大家比较确认,一说到临命终时就认为是寿终或者命已尽了、呼吸脉搏温度没了、四大散坏了。有没有其他说法?很多人读过般舟经与净土法门一些经典,会提到当下、现前——当下、现前这个寿终是何作为?与临命终时有没有联系?就是以智慧观种种法则,顺性审视世间的现前、当下,或者现生即见弥陀。这与寿终时蒙佛接引往生彼国有差异。但我们大部分人滞在寿终说,把它判定为唯一说:临终时就是寿终,我寿终往生彼国,现在活着就在娑婆世界。如善导大师等修持者,他们没到寿终,就在现生中见佛闻法,多有修行增上方便,欲往生阿弥陀佛国土现生即得决定事实。
寿终得以事实,是取相有情在相的作意上所造成事实。这类有情会把往生所有功德利益放在寿终之说上。若知道一切相本无可得,诸相非相,生与不生了然于心,这个寿终就方便了。我们会清楚寿终说是为了接引取相有情执著的方便罢了——接引这个执著,安排这个执著心理,把你这个执著心理安排在必然往生之意乐、究竟、事实上来,让你在取相中得到安心。实际是佛予取相有情的一个施教方便,寿终之后顺着这个方便、心意、意乐与佛力,即得往生彼国,成为一个往生事实而免去六道沉沦。要不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如实了解阿弥陀佛给我们的方便,就是取相有情如实取相安住于极乐,归心极乐——这样一个愿生愿安住于此的踏实愿望、皈依处与事实,如百川入海一样的事实。这样我们于现缘中若取相若不取相咸得安心,依佛愿力故得安心。
这个安心与寿终没关系,也不妨寿终来运用它。寿终安心,现在亦安心,活着安心,死也安详,这样任运往生彼国,无有障碍。我们现世生活在没有障碍的心智下,所谓寿尽之时往生才能成为一个必然。假设现在心里造成种种往生障碍,自设的、他设的、意念设的、名词设的,这些业力烦恼所置障碍锁定我们不能往生的暗示,临命终时其结果是不能往生。何以故?你随自己妄业流转故;执著你的习气、所知、烦恼业习,产生的事实必然造成六道轮回的相续。虽是伪业,亦令你相续,流转无穷。
3、三种安心当下相应,平等回向趣入无为
我们作为念佛人,要把往生作意在当下、安心在当下、明确在当下;在所执中、烦恼中、业习中及种种障缘中,要了解往生是必然。若顺性观,法性平等,无有来去,心佛众生了无差别;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虽是刹土种种,取相者别,顺性者无别,以顺性故,任运往生,无来无去,心作心是,动念即是。顺佛愿看,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摄化十方众生往生彼国,令一切众生一生于无上菩提得以成就;依佛誓愿,我们亦得往生安心,一定是安心于当下。所以依法性安心,依佛愿安心。再依自己的意乐安心、作意安心。这三个安心放到一起形成真实安心,真实安心即是安心相应。一定要相应!与法不相应,你安心产生不了事实。作为学佛人,若不安心,活得惶恐不安,一切修持没有根由,一切修持没有真实内容,一切修持没有真实成就。那样修持或者修行多浮漂在假象中,修来修去,不安心故,不能产生修行事实。
真实安心,对我们念佛人来说,顺性观察,顺佛愿观察,顺自己作意、意乐来安这个心,我们就能如实安心。如实地安心,我们在现下来观察与解决安心问题,舍报必然安详;生活在社会中我们必然爱乐佛法,向往善缘,饶益有情,无所执著。何以故?安心故。要真安心,你就不与这个客居世界有情争夺是非、得失、善恶、名利……那些非我所属,没意义考究它了。希望大家反复地严肃地在作意安心上用功夫!作意安心,就是我们自身选择。
回向是回向于平等舍。往往学佛之人,与世俗有情一对比,自己有所修行或者有修行机会,就带来一个增上慢心。增上没问题,但是后面加个“慢”字就会产生伤害。回向是为避免于此,即是平等舍之实际利益,为了消除增上慢,所以回向作用特别重要!若人禅修时、念佛时、学教时、作种种善事布施时,无论作任何因缘都要平等舍。好比说我们供养三宝、护持道场、放生、诵经、礼拜乃至种种善巧作为,在这个修行的结束过程中有回向。这是真诚回向。比如说: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不是说我们今天诵经了、放生了、布施寺庙了,你们啥也不是,啥事也不做——那就有增上慢的机会。
这个增上慢,若能回向特别重要,回向是真心的。这个真心是什么?就是意乐与愿望。我回向给世间,平等地把功德舍予一切众生,实际这正是真正利益所在,因为我们知道一切法不可得。在无为法界中,人得无为之乐,我们这一点作为恰恰是趋向无为之乐的方便。你认为有所得,增上慢一生起,就开始眼中无人,谁都看不起了——那样修行不叫修行,叫邪慢。这个慢很伤害自己,也伤害有情;不顾于他人,做什么事情说什么事情都不商量,自以为是,我是老大!因为我修行了嘛,你看我诵这么多经、放这么多生、护持这么个事情……那样会危害我们善根,就是无为的善根、无所得的善根、出世的善根。所以回向十分有意义,是消除增上慢的一个特别方法。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大护法居士生烦恼。我遇到很多这样的大居士,往那一坐、一跪,哭起来了。我说莫哭,哭什么?他就说自己做了多少事,护持了多少道场,供养了多少僧人,盖了多少庙……一说就那么大一堆功劳,像座山背在身上,走不动了。走不动就开始小视别人,自己身心很苦。为什么?平等舍或者回施、回向没有。若有回向,没有功德可居,但有善法意乐——我布施了很快乐,放生了很快乐,饶益有情了很快乐,护持三宝了很快乐,与人为善了很快乐。这就够了,不再要了,再要也赶紧回向给一切有情,作平等舍。像无尽灯一样点亮一切众生的心,达到这样的佛法效果,不是说我做了多少事情……有的居士头福报很大,家里有钱或有权,就有威德,有号召力,一呼百应。实际这是你过去善根所促成,不足以骄慢。但是往往他在无意无意中听了很多赞美,别人说这个居士了不起、做了多少事……他耳朵灌满,眼就小了,头就大了,心容易慌。所以要注意平时回施。
僧众中执事也要注意回向。我们作为是十方僧众给我们带来一个方便,让我们有面对种种大众的服务机会、消除烦恼机会、爱护丛林机会;把功德平等舍予众生、舍予僧众,增上慢会丢失,不会负重,也不会崩溃了。平等舍——我们作任何功德、修行、作为,当体即空,是为平等施舍之方便。这样不受到增上慢伤害。增上慢太伤人!作为学佛人,有时不小心就会居功自傲,说你看我为寺院、为道场、为大众、为居士团体、为印经、为放生、为人学习、为人出家等等做了很多事情,别人说不得了!他一不得了后面就开始受伤害。平等回施十分重要!
刚才我们谈临命终时,大家要小心!实际生命在呼吸之间,这是如实的话。我们不要把往生安心这个大事推到明天——这个事情是首要之首要,一切事情莫过这个事情重要。所以要把安心处理好,因为生命在于呼吸之间。尤其现在更如是。这个时代,战争压力在每一个国家、边境、因缘上都很成熟;一些疾病、自然灾害、人为恶行果报,在我们身边都很近。有时我们说坐在一个地方谁也不惹,但经常还会横祸天降。这个时代我们要知道自己的生命朝不保夕!你说我很年轻、身体很好、做了很多善事,可能没问题,我等八十岁以后再干什么……不好说!要知道临终对我们来说就是每一个当下。我们是不是安心了?这个问题不解决不能罢手。我们谈了三种必生,也就是三种安心方式。我们在自作意安心、顺佛愿安心、顺法性安心上真正地不断地实践,安心会成为事实。当下安心,临终不临终随它去,什么时候临终什么时候好。若是现在不安心,你渴求临终安心、临终往生,那十分危险。
我遇到许多不学佛的人,在一些因缘上听到南无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个教诲,往生得很好;反而有一些学佛人甚至出家人、通教理人,临终特别麻烦。因为他们平时在安心上没有真正在意。以前有一次我在营口待了八天时间,遇到四个病人。我们谈这个事,这四个病人加上另外两个人,那一段时间内,有六个人去世,往生征兆很好。但是我遇到很多老修行人,死掉了,反而不尽人意。就是在安心上没有真正地如实地下功夫。这些不学佛的人,他们遇到危难、伤害或者致命打击,渴望安心,所以一言即中!你一说,他就当真了,就得到了不可思议之利益。我们在这个频繁的学佛环境中,能不能对安心真实下功夫?对自己负起责任?就是我们每个学佛人有没有真正自尊的致命处。真正把安心当成首要任务,你对自己生命与学佛机会就能真正有尊重,这个尊重是如实的。要不然我们离题远了。
当下安心,不求临终不临终,只把当下安心彻底解决干净,临终自然在其中了。若你不求当下安心,不作真正抉择,再求临终安心也是背道而驰。当下对安心认知总没有迫切感怎么办?放逸是一切恶之源啊!我们随放逸去制造一些恶,最后受其果报。甘心受果报也可;若不甘受就是恶上加恶了。诸位善知识要有观察!
4、愿生必生安心极乐,性法无对统摄一切
“是故大经云:十方人天来生我国,若不毕至灭度,更有退转者,不取正觉。”
所以,顺佛愿作意,顺法性作意,顺自己意乐作意,我们都能审视到安心极乐势在必然。这样我们作为念佛人,会踏踏实实地完成我们这个短暂人生;踏踏实实地在短暂生命中念佛,来离苦得乐,自念劝人念,自生劝人生。是这样一个事实利益。况且一生彼国,即得不退转,一生成就无上菩提,这是不可思议之誓愿所摄。佛愿摄我等,我等随佛愿才有实际利益;佛愿摄化十方众生,我等不随佛愿必不得利益。何以故?如母忆子,子若逃逝,母忆何为?阿弥陀佛以无碍力摄化十方众生,我等随顺佛力,随顺佛愿,必生无疑。
“此方多时具修施、戒、忍、进、定、慧,未满一万劫已来,恒未免火宅,颠倒坠堕。故名用功至重,获报伪也。”我们娑婆世界,以圣道或以种种次第修持,若没有恒长随善知识、随顺诸佛,经常进一退九。用功至重——用累劫生命实践一个法则,这样的用功是至重。获报伪——不了生死。许多人认为我们过去世也经常遇到念佛法门,要不然这一生怎会遇到?不尽然!看看周边,真正遇到念佛法门,如实观察实践念佛法门有几人?在我们十三亿人口中,真正安心极乐世界,发愿往生——从顺性上、佛愿上、自己意乐上愿意往生者有几人?念佛的人、随顺佛愿的人、知佛愿的人、有自己意乐愿意往生的人少之又少!若是愿往生者,愿生必生是事实。我们在娑婆世界修持用功,没有诸佛摄护故,没有佛力住持故,多有进进退退。
“大经复云:生我国者,横截五恶趣。今此约对弥陀净刹,娑婆五道,齐名恶趣。”在道绰禅师那个时代,不讲六道众生,讲五道。修罗道不独设,这是最早翻译中的一个特定。像西藏有旧译新译,汉地也有旧译与新译的分水岭,五道众生是旧译所说。“地狱、饿鬼、畜生,纯恶所归,名为恶趣;娑婆人天,杂业所向,亦名恶趣。”地狱,饿鬼,畜生,人天——没有修罗。修罗一道是新译所设。“若依此方修治断除,先断见惑,离三途因,灭三途果。后断修惑,离人天因,绝人天果。”过去说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像四十里水正流淌着,把这四十里水断掉——这种力量才能离开三途因。断见惑与修惑,现在说见惑思惑比较普遍。“此皆渐次断除,不名横截。若得往生弥陀净国,娑婆五道,一时顿舍,故名横截。”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但有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无有六道轮回,所以一时顿舍。净土一法横出横断——横断生死流,横出生死流。这样一个教法非渐次教所设立。
“五恶趣者,截其果也;恶趣自然闭者,闭其因也;此明所离。”闭塞诸恶道,通达三趣门。“升道无穷极者,彰其所得。若能作意回愿向西,上尽一形,下至十念,无不皆往。”若能作意回愿向西——作意。大家在作意之愿乐或愿望上自己看好!很多人说念佛人多往生人少,但他不深究为什么往生人少,实际是作意往生十分少——你不愿意往生!如藕益大师所说,你念佛即便念到风雨不透,铜墙铁壁一样,不愿意往生也不能往生;你有再深禅定再多善巧,不愿意往生亦不能往生。作意往生对我们念佛人来说太重要了。“若能作意回愿向西,上尽一形,下至十念,无不皆往。一到彼国,即入正定聚。与此修道一万劫齐功也。”前几天讲此界是万劫修持始得不退,往生是一生得不退转——万劫与一生好对比,我们自己衡量。两个同名不退,得到效果一样,我们选什么?看自己意乐了。有人说我就知难而进,修一万劫,我不要一生不退。印光法师判这样人说不愚即狂——这样的人不是愚痴也是狂妄!
有菩萨说立誓问题,合适了我们可以立,不合适了不立。(雨渐渐变大,击打塑料棚顶的声音越来越强)龙天有点反应了。立誓也没什么,大家不要把它看成了不得的事。但是对我们顺性观察、顺愿观察、顺自己意乐来安心是增上方便,就是大家可以相互提供一些辅助。因为现在人多被异见、异解、异法所诱惑,别人一说就安立不了。比如别人说你往生不了;或者说你这个法太笨,我有好法,能让你三天就怎么样、十天怎么样……他听了就说不念佛了、不往生了。立誓可以避开这种诱惑或者异见。
有人说藕益大师提出来戒为无上菩提本,要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缘,念佛为什么善恶不分?法性无对,不是法性要设立善恶。在佛愿中,他平等摄受九界众生,也不会有所谓善恶。这个世间有情要善恶,没有善恶不行,这个世间的善恶分明。不是我讲没有善恶,法性没法讲善恶,阿弥陀佛在广大如实愿望中也没法设立善恶。何以故?彼国一如之相,皆是诸上善人一生不退转者,没有善恶,不在我们浊世中。浊世有善恶,所以世尊告诉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顺应世间来施教我们。但是阿弥陀佛教化中,三辈九品咸得往生。就是为消除我们对待心,让我们回归到平等法性。所以不是说净土不讲善恶,若以世间法来说必有善恶。戒为无上菩提本,这是世尊真实教诲。在我们娑婆世界世尊取灭了,就以戒为师。净土也有其教言机制,不是混淆善恶。这个质疑把这个世间善恶和净土放到一起了。这两个不对立,阿弥陀佛教法是平等摄化世间,不是说世间没善恶——与这个没关系。要是我们说阿弥陀佛度一切善或恶众生,那没有意义,他是平等对待十方一切众生;但十方众生还在制造善恶。所以这不是一个话题。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也好,行诸善法也好,我们讲到初发意菩萨作意中要亲近善缘、行诸善缘,远离恶知识。佛法的基础受用在于近善远恶,这是事实,净土亦复如是,对作意有情来说善意行持很重要。因为诸恶作为必受其苦,世间人只能作苦因不敢担苦果。世尊观察于此,指示我们行诸善法,饶益有情;虽知诸善不可得而常住于善,出离世间。所以不相矛盾,这是两个说法:一是顺性施教,广利世间;一是顺应世俗因缘广示教化众生。佛法住世要靠世间法、世间戒法来住世,这没问题,不对立。弥陀教法是接引我们出离世间,释迦文教法是令正法住世,不矛盾。
5、确认安心立誓相辅,作意声明避开异见
常住的出家师父提出来,能不能明天立往生之誓,就是大家共同往生之誓愿?前面说五个科目,现在除疑、生信、安心已讲过,还有立誓与正行。立誓顺其自然,没想怎么做。立往生誓愿也没什么,是平常事。但是龙天很兴奋,大家也可能比较关注于此。我们知道远公大师他们一百二十三人结社,立誓往生彼国。这个时代有情心智杂乱,多被异见异法所诱惑,心不安稳,于法不能抉择,所以立誓无形中有意义了,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散漫放逸有情不失为一种方法——结社立誓,就是结社往生的愿望,其他都是附着问题。但是立誓是用古代先贤文字,还是大家做一做?女众每天都拜往生论九十六句偈子,男众我不知道是什么样意乐与愿望。这个立誓没有一丝强求,强求没有意义,因为这个法则不是强求的。立誓是大家的事,你说我不愿意参加,也挺好;说我愿意参加,也挺好,都没问题。
我认为现在修行要有这几个层次:除疑、生信,有安心的结果;这时立誓等于把安心确立下来,如实起来,相续起来;后面正行,我们念佛报恩或者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正行机会有了。立誓主要是把安心确认下来。这是一个建议,成熟不成熟还看大家因缘。不能有丝毫勉强或者异见作为,那没有意义。就是往生彼国的誓愿,没有其他任何东西。主要是我们这个念佛团体要有往生的共同愿望。用什么文字还待大家考定。谁来讲一讲,提些建议。因为不是我一个人立誓,一个人我宣誓就行了。
问:师父,立誓是不是要有规约和程序?
答: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提建议。我开始时提出五个次序:除疑、生信、安心、立誓、正行——立誓是安心的确认罢了。若没有安心,立誓无用,是个假设。很多人说山崩地裂海枯石烂不变心,下去都变心了。真安心了再说话有意义,要不然说海枯石烂,马上就变。真安心了,我们立誓愿。不见得是一群人,也可以自己悄悄立。一起立誓,比如这里面所有有情,谁有麻烦了、迷失了、颠倒了,可以相互提示:我们一起发过愿往生极乐世界,你不要迷啊!你要守护你的誓愿!你要念佛呀!你不要生异解异见呀!这样可以相互提示。很多人到临寿终时四大崩溃,这时劝导念佛或者助念特别重要。你得自在当然没问题了。像我们要真有这个机会,在往生路上相互辅助一把,可能是有意义的约定。就是往生了你回来看看大家,不要忘了大家。最重要是什么?确立我们的安心,确立安心,不是其他东西。
问:师父,您提到立誓在安心的基础上。我们对安心基于顺性观、佛愿观、究竟意乐观,有了一个入门处;但是自我习气还在翻衍,还会感到自己不够真诚……
答:这个誓愿实际是一个作意的确立。凡夫心中要真正安心很困难。但是你立个誓愿确立它一次,把作意声明,在大家声明中你能体会到安心。你通过誓愿,把作意清晰化、简单化——其他作意是没有意义的作意,唯有安心与往生极乐世界是我真正作意!其他我不用,其他我会忏悔、改变、完善,但我不会再用。这样一个作意就会成为善作意。我们讲七地以里要善作意,善作意就是所谓安心。
问:我们每天拜九十六句偈子,以前我觉得太长,心力不及;后来在拜的过程中觉得这是个作意过程,观察思维过程。所以我想请师父开示:如果以九十六句偈子作为我们立誓词会怎样?
答:还是作意问题,我们今天着重讲作意。凡夫有情知道法性是名字、名相、名言,是听说。我们说体会,也是仰仗阿弥陀佛平等回施下自身的一种间接感知,不是真证到了。在阿弥陀佛平等摄化一切众生这种平等心智之随顺感知中,我们体会到法性平等性、无对待性、无始无终、无大无小、无凡无圣这样清净圆满的本质。我们这是名言意识下的,所以作意安心很重要,作意反而是我们重拳了!在作意菩提心、造作菩提心分中的意乐十分重要,所以立誓十分重要。说我亲证安心了再来立誓,那有点困难。说立誓辅助安心,通过立誓确立安心,把心安在真如心、往生心、佛心、佛愿心上——自己的意乐、究竟意乐心确立一次,这样才有共鸣与效果,是有意义的!
往生论这个立誓,对极乐世界之观察与赞美,对诸佛自受用与菩萨正行之宣化十分准确,是后人所不及!天亲菩萨是八宗论主,其文字之精炼不用说;他是十住菩萨,心在佛位,以无量寿经撰写这九十六句偈子,传到我们中国,从古到今还没有人能在文字上、次序上、完善上超过他。大家若有这种意乐,我们可以在九十六句偈子基础上,找一点相互扶助的言辞。真实安心,在凡夫位众生是顺法性观、顺佛愿观、顺自己意乐观,立一个誓愿,就有如实的相续的确认。这个确认对我们现在末世众生来说十分重要!如果大家没有异议,看常住怎么安排,我们一起立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