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 土 之 光
开示
二零零八年夏于贵阳
一、重视交流的有效性
二、“无我”是一个随顺的基础
三、彻底放弃自己
四、我们感到还有个利人的东西时,就没法利人
五、千差万别中总不离自性
六、众生迷失倒见分中也是自性分
七、知体得解脱
八、自心自在
九、了达生死苦
十、能不能够破除我执
十一、得失皆是梦幻事
十二、舍报就是舍弃你的执著
十三、摈弃现实苦乐
十四、了达自性实无所得一时安住
十五、弥陀用报德来展现自性之妙用
十六、其体一如
十七、我法无修修
十八、平等最重要
十九、自性认许何以退转
二十、净土之光
一、重视交流的有效性
慈师:你当时在东北想出家的最大阻碍是什么?
居士:僧团没有给我剃度。祈请了三次,说要等您老人家给我剃度。三请没成,我觉得可能是自己福报不够,就安安心心地回到世间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吧。这个因缘最后把我推到了您老人家所传播这个净土教言的抉择上来,就是出家或者在家学习佛法,实际内容到底是什么?最后也只有在这个地方作思考、作观察、作抉择、作安心了。
慈师:出家是排除杂缘的一种好方式。但它有自己新的东西,比如功课、一些基本仪轨的学习、集体活动等等。
居士:这些年来在佛法上学习,我好像总不能准确地找到作用点。生命中时常有感动,也不知道怎样与人分享?
慈师:是这样的。中国古人讲欲破之先兴之,讲欲擒故纵——你想要别人接受你的东西,你一定先要弱。你弱的时候,他会附着你,这时候你再表达这个东西,一来一往,就会产生事实。
你如果太强,感动一个东西就马上表达出来,它就凸出来了,人就不会接受。
开始有感动,你要先藏起来,不要去表达。别人感觉你身上有种喜悦的东西,但你不给他表达什么,你就是在弱化自己。这时候别人会有一种好奇和欲了解、欲接受的愿望,这样就好交流了。要不然你表达的时候,别人就会排斥。这是最重要的!
现在很多人说这明明是好东西,别人为什么不接受呢?主要是鼓出来了,别人就会排斥。不管好坏,有效交流都需要有一个弱化自己的过程。
实际上沙弥就是一个弱化自己的过程。求寂嘛,就是啥都不是!弱化自己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不能缺乏这一点。
居士:其实还是涵养不够。
慈师:你表达出来的东西越准确、越坚固,你认为越有利益,别人越不接受。很怪!
居士:真是这样。有时候因为感动会忽略他人的感受;有时候有一些感动的认知,在没有清晰和确定的时候就会不断地变来变去。这时与人交流的有效性很低。可能就是您老人家说的缺少弱化自我、培养其涵养的过程。
二、“无我”是一个随顺的基础
慈师:在弥陀教言中,“无我”是随顺的基础。你这个“我”不管是善、是恶、是是、是非,你多厉害或不厉害,都要去掉,从你心目中和依正二报的感知中去掉。
这个感觉要舍掉十分困难。要把你自己所呵护的、自以为是的、不自以为是的,正面、反面,都击破它!面对弥陀无遮的回施,实际就是彻底放下!这个不好做,从心灵深处不好做的。
彻底放弃,才知道自己啥都不行了!这时候你念一句阿弥陀佛都是感激的;念十句,十句感激,因为你什么都不是了!这时候你所有的念都是感激的,没有问题;所有交流都是清净的,也没有问题。这是彻底无疑的一个东西,因为你没有什么可以提及自己的了。
我为了尝试这个东西,按世间人的说法,作出了一个极大的、我自己都不许的选择,就是彻底废除自己的所有功过。这时候心里念一句弥陀,就是清清晰晰的全部阿弥陀佛!
你用大力就有大的感应,用小力就有小的感应,不用力就没有感应。这是很彻底的一个感知,你会生起一种彻底的踏实,这一念就彻底踏实!
我不念也不迷茫,这是一个踏实的回归和踏实的启用。我不念也很踏实,因为彻底放弃了自我执著,在一个空寂的法界中运用着唯心造作,造作阿弥陀佛的那颗心。世间一下子歇下来了,出世间也歇下来了!
弥陀教言在破我执上有大机!所以古来以久的善知识说自己啥都不是,表达的也啥都不是。他们都有很大成就,后面就表达自己啥都不是。如印光法师说自己是粥饭僧,以前历代祖师说自己是罪恶凡夫、生死凡夫之类,都是这样表达——啥都不是!这时候你念一句佛,就是全体承担、全体皈命,很彻底!
我们还塑造一个自我的时候,就凸出来了,阿弥陀佛的功德反而就全体地表达不出来了。
现在世间人不敢放弃自己善的东西。恶的东西放弃没有问题,忏悔、放弃;但放弃善的东西就忍受不了。所以在这个地方真正破除我执挺艰难的。
所以出家也是为了破除我执,像我还俗也是为了破除我执。名在那儿搁着,想破除很困难,费了很大劲。(注:二零零七年,法师示疾舍戒;二零一零年,应四众请再次出家。)你啥都不是——这十分困难!你自己能做,别人都不允许你。
有时候看到出家人因为我这样子掉泪,我心里也挺难受,因为大家需要嘛!但是你要想把弥陀的教言回施、传递给大家,就要彻底地放下自己!就是说这不好逾越。这时候你才知道“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是个啥说法!因为在没有得失、没有善恶缘起的基础上,你念一句佛就是能够往生,这是真实不虚的!因为你是白手起家,所以念什么是什么。以前的很多功过你只能忏悔。要不然即使你在念佛,他圆满的东西你也表达不完整。
三、彻底放弃自己
你如果在无自性的抉择上,彻底摈弃善恶,完整地念一句阿弥陀佛,完整地接受弥陀回施,真正让法无自性在这个地方表达出来,一定要有无畏的心才能产生事实!
稍微有一点畏惧就不行。我宁愿去做善事、做个修行人,也不愿意彻底放弃——这在净土法门是个关口。因为大家定见的东西很多很多,只有彻底回归到一个清晰、无染的原始状态里,这时候才能出来一个作用。出来一个什么作用?确信了一切执著是没有意义的!这时候再来念佛会很轻松、很简单。
如果还用那么复杂的心念佛,哎呀!用东求西求的心念佛、忏悔的心念佛、得失的心念佛,弥陀圆满的回施你怎么能全盘接受?
你只能彻底放下了自我,才能彻底地承受,无疑地承受,无疑的!要不然你就会用业力去抵挡和减损弥陀的回施,彰显不出法性、自性、佛性的东西,你就打不开如来藏,没有机会!因为你运用你所知的善恶会封闭你,无意识地封闭了你。
唯有彻底放弃自己的善恶、名声、得失之时,才会有一个大的转机。净土法门历代祖师在这个地方都是痛下狠手的,痛下狠手!
但我们对这个地方的认知,往往保留的东西太多了——自我的保留,善法的保留,我是修行人、我是这个人、那个人……很多东西就被蒙蔽了。
心智一旦在这个地方去除蒙蔽的缠缚,虽然只是一个名字我,他就会产生一种力量。想把这些东西真正利益社会,就像润物无声一样,利益人的时候全体是弥陀的功德!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传达着自性的功德,全然不是自己的作为,自己的作为全然是无所作为!
这样广大法益的随顺,在每一事中、每一因缘中都那么自由和透彻,不再冠以自己名字来蒙蔽个什么东西。
四、我们感到还有个利人的东西时,就没法利人
居士:就是要在歇心处用功?
慈师:对!那三个清净心。无染清净心——无染清净心就能突破自我障碍,安清净心、乐清净心就会成熟,心智会成熟于自他业缘的无染无著。所以智慧门打开,真正的慈悲会生起,于世间的善巧也会一时生起来。
我们感到还有个利人的东西,就没法利人,你自身还没有得到彻底解放!
你身上还有宝贝的东西,有这个宝贝东西你就得不到解放。也就是你还有负重的东西,哪怕你背的都是最珍贵的钻石、最珍贵的摩尼宝,它也是负担。因为大地山河都是黄金,都是钻石,都是摩尼宝,不用负重,随手即来。如来藏性的确如是!这时候你再看这世间……
破除人的面子、人的善恶不容易啊!因为这都是人的习惯,多生多劫的习惯,多生多劫对自我的保护、对自我的建立、对自我的完善,我们已经习惯了。所以对自我的破除、自我的解放、自我的超越这些概念没有。
我感到很多菩萨真是挺可怜,学了很多东西,积攒了很多负重,建立起来很多自我。没有这些东西很可怜,背负这些东西很自大,也很可怜!
这个世间的人,要是没有弥陀这种平等、圆满,在每一个当下、每一事、每一物中究竟的回施,就很难逃出自大、自以为是,自卑、自贱、自重、自慢的东西也无法逃脱。轻视他人、炫耀自我,这是所谓大人物的痛苦;小人物的痛苦就是自卑、自贱、自怜。大人物飞扬跋扈,言辞下面这种“我”大得要命,天底下人都不值一提,眼目中只有自我,但又讲了很多技巧的东西。
所以弥陀教言在这个地方就是干净!下手就无我、无染,没有过、现、未来的染著,没有佛、众生、自我的染著。把一切染著、一切对待在你的每一个当下破除,把一切过去、未来、现在的对立破除,把一切凡圣善恶的东西给你破除了!
你把这个染著破除,就是清净平等的机缘成熟了。你这时念一句佛就是万法具足,就是功德圆满,就是能度尽众生,就是一念即圆明。
九界修持跟这个都没有关系。所谓放光即菩提!放什么光?不动法性放出净光。为什么?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触动着它,我们的现缘在触动着自性,自性在触动着我们的现缘。所以现缘与自性互影互射,无来无去,无得无失,无大无小,无对无待,在每一个当下时刻地妙用着。所以千变万化不离其中,妙用无穷而无染著。
无量光佛刹,所谓的清净刹土、无对待刹土、无边光、欢喜光、焰王光,种种光明,所谓不动自性、不动法性、如来藏性,在我们现实中自然舒展开来了。绝非造作,非修持,也非不修持,一切名相在这儿就散坏了。
在这个地方,它是如幻不实的,没有自性的。就是因缘记忆了自性,自性召唤了一个因缘显现出来了一个当下。
五、千差万别中总不离自性
一个作用,就是自性的作用。自性作用幻化无穷,本无得失一时彰显。彰显之处了无所得,无所得处种种妙用,因缘而现,缘谢缘灭,很如实!
所以说诸佛在这里用于未来、用于当下、用于过去,三世穷尽,一念即入。一念为三世,三世为一念,自在,方便,广大,究竟。尘尘刹刹皆转妙法轮,尘尘刹刹得自在。他没有受任何局限,没有任何设立和对待,这里面就有无尽珍宝了。
所以说一切众生性分皆是如来自性藏之妙用,一切众生幻化皆是诸佛如来自性分身。
这个地方大方便现前。在这个地方,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都很好讲了,没有什么。
所以自性海中分身无数,哪个众生不是自性之光的相续与碰撞?哪个凡夫的因缘不是自性光明?哪一个不是无常,不是因缘撮合的?平等性在千差万别中随时显现;显现中,千差万别中总不离自性,人得大安乐!在每一时、每一刻、行住坐卧中、清晰中、不清晰中、自在中、不自在中、业习中、不业习中皆了达自性之妙用!
所以于三世——过、现、未来,一时融通,融通不过是融通于自性罢了。过现未来了无所得,自性中生种种妙用。种种妙用莫过于自性作用,自性作用在于当下之缘起!
六、众生迷失倒见分中也是自性分
当下之缘起、缘生、缘灭,实无所得;无所得中生妙用,妙用是诸佛如来所得的自在力,是了知诸法空相,生自在妙用。
凡夫迷失其中,被每一分、每一物、每一相而迷失自性,但这个迷失分中也有自性啊!
所以诸佛如来在妙用中能唤醒一切众生。一切众生迷失倒见中——迷失倒见的那个倒见分中也是自性分,所以在迷失中也得觉悟,这没啥可操心的!所以在这个地方可以放心,可以歇心,可以安心,没有问题!
净土这个地方特别不可思议!这个地方非修证而来,非不修证而来。所以此处无言说,言说无尽说。你无尽说可以说,但的确没有什么可说的。你言说也不能覆盖,言说只是揭示他,如此而已。所以佛说无尽妙言辞,展现诸佛种种不可思议功德相。
其实一切众生皆是如来功德相,只是众生不知,迷失其中,各执我分,各执一分,各执所得,自以为是,便丢失广大妙用,丢失清净本性。所以人就迷失在个体分上了。他以现缘、以某一缘以为有实,而丢失广大妙用。
诸佛亲证这一尘一刹、尘尘刹刹,无不是自性海中的光明。这时候出来一个影像,了无差别,是幻作幻!诸佛如来决定了知这些东西,所以于生命、于事相、于善恶、于佛魔一时超越,得广大智。
看到修行人了不起,看到善人赞叹,看到圣人礼敬,看到愚痴人悲悯……实际这都是心所变化,了无所得。所以诸佛没有啥可赞的,凡夫没有啥可贬的,魔没有啥可怕的,一时清净心得见。
得见后时时处处无不是如来智慧德相——魔处如来德相,凡夫处如来德相,如来处如来德相。如来相彰显,大家以正眼相说正之法。
魔相其自性妙用与佛也没有差别,他们就不名为魔性。所谓魔性,就是人迷失其中。所以性中迷失即是魔性,没有问题的!你魔性中觉悟即是佛性,也是没有问题的!
七、知体得解脱
诸佛如来就是智海、方便海广大妙用中运用的自如者,他们在无尽刹海生命的变化中入于无量寿,运用无量寿,入于无量光,运用无量光。他们寿命都是无量的——非色身寿命,但是寿命相续。
何以故?得以自在力、方便力、慈悲力、智慧力、神通力、妙言力……在种种力中得以自在。什么自在?自在就是他们的本分,称为无量寿无量光!
凡夫以刹那生命、妄想知见为我,所以寿命很短,刹那生死,刹那轮转。他把这个轮转当成真实我,所以轮转不休。
诸佛如来一时超越一切轮回幻化,所有幻化实不过是梦幻游戏,实无所得,一时自在。幻化是他的自在!说你幻化是个人,是个轻松的人;是个鬼,轻松的鬼;是个佛,轻松的佛……是什么样状态都是无牵无挂,自在解脱。
如此舒展自性,所以多予世间方便,多予有情方便。若作为,若无作,皆得方便。要不然我们凡夫不知。
为什么很多人修行修不成?他认为是修来的。修来是造作分,造作分中虽有清净,但多是业力遮盖。就是所谓性表、性相,非是性体。性体无染,有表有相。你表相作用,但这表相作用不过是个幻化,幻化中实无所得。这时一时回入体性,体性安乐再看表相。
所以表中知体,用中知体,相中知体;表、相、用不离其体,人得方便,人得解脱。所以表中不迷失,相中不迷失,用中也不迷失。
凡夫用中迷失了、相中迷失了、表中迷失了,不知其体,如此而已。知体得解脱,人不知体就迷失了!
如一个月亮在天空中,千江有水千江月。人看到水就说:这就是我,这月亮是真。有时候水干了,他以为没有我了,就去找一个湖的水、一个盆的水、一个碗的水,找到了他又说:这就是我。结果一会儿水又干了,又没了。
知体的人就知道月亮在天上挂着,千江有水千江月,千变万化不离因缘,如此而已,人得自在力!
八、自心自在
所谓自在,识其本体而得方便。虽千变万化,刹那间就知道其源头在什么地方。所以我们看到世间的表、相、用,千变万化,这是自在。
这是什么自在呢?一个刹那生、刹那灭,一个无常的一个自在!此自在力是自心自在。自性无来去,所以生灭多变化。变化生妙用,无得无失。这样我们就不会在变化中生烦恼了。
你看女人描抹打扮,她就害怕变化。实际变化就是妙用——我成长过程就是我的妙用,我衰老也是我的妙用,有病或死亡还是我的妙用。若不知是妙用就以为是死亡。
健康了是妙用,病来了就不妙用了,这是把健康当成我,那么老了怎么办?不健康了怎么办?他就体会不到妙用了。
所以无常妙用,千变万化皆在其中,怎么都不离自性。变化无穷,变化无数,它都是妙用!变处生喜,变处生乐,而无染著,就自然归体。所谓大千世间无奇不有,种种妙用一时归体。
什么体?清净平等觉!这时阿弥陀佛就给你印证,说你没有问题,你有无量寿无量光,你不要害怕。你害怕什么?你由它变吧!所以说种种刹土咸能往生,种种有情咸能往生——这就是给你一个不坏的体、清净的体、真实的体,此体是个描述罢了。乘着法性之圆融,无外乎就是在变化中享受其妙用罢了。人一旦得妙用就不害怕了。
害怕失去家庭、害怕失去亲人、害怕失去财产、害怕失去健康、害怕……你怕得越多就被苦住越多。怕家庭失去,你苦在家庭上了;怕爱人失去,爱人把你苦了;你怕什么,什么就苦你!你求什么,什么就苦你!这是决定无疑的。
九、了达生死苦
过去的善知识说“顺缘延岁月,了达生死苦”。什么生死苦?就是执著生死,生死才是苦。你不执著,了达它,它就不苦了。它何以会有苦?所以说但有诸乐,无有众苦。
你时时刻刻不用力你苦什么?所以说变化处不用力。就像最后我说让他们治一治。实际这个治疗反而比病本身还要苦,的确是这样!这小伙子扎我这两针,比我现在所受的苦要厉害得多,你知道吗?就是你对这个病的惧怕,比这个病本身还要苦!
我们面临着生命无常——你对无常的怕,比无常本身苦得多!无常本身没有什么,就是个变化,过去就过去了。你若害怕它,它就苦你了。它本身就是这么回事,是个定数。像我们老了,你也会笑着老;病了,你也会笑着病;死了,你也会笑着死。
要不然你怕老,它还是老了;你怕病,它还是病了;你怕死,它还是死了。怕变,它还是变!这世间人多一个怕字、多一个畏惧,就是给自己的生命增加一个额外东西。
现在给我治病的这个老中医就特别好,他说“没有什么,没有什么”。这个“没有什么”就是不用怕,治好就治好,治不好就治不好。他这个“没有什么”特别重要,什么到他这儿就是没有什么,这已经解放了很多。
但我们平时有病、有难、有烦恼的时候,就会感到不能忍受这个。你要静静地细细地看着它,它没有啥。你只要认为这是你所拥有的东西,它慢慢就松弛了。一急,你就开始痛苦了。
所以不要怕老。忌讳老,忌讳年龄,怕这个,怕那个,你一天一天也肯定在老呀!男女都一样,都挺在乎自己。人往往逼迫生命,就是急于想改变它。社会上的人都急于想改变自己——你不用想都会改变你自己!时间会改变你,你不用着急。
没有发财的想发财,没有老的想要老,没有文化的想有文化,没有本事的想学本事……不用着急,你慢慢去做吧!哪个人不是在变化着?放在器世间,这些无情的东西就是成住坏空;放在情世间,人就是生老病死,这太公平了。
生老病死很美妙,你要看透生老病死你就感到平等了,你会松散地面对生老病死。要不然人会一直紧巴巴的。
居士:总想抓住一个东西。
慈师:抓住了吗?从古到今哪个抓住了?猴子捞月的故事是对人捞救命稻草的一种讽刺。很多猴子生生都在捞月亮——本来得不到的东西想要得到,这不是在捞月亮吗?
十、能不能够破除我执
如来藏性教给人的感觉就是要彻底揭示这样一个东西:你不要顾虑自己是个凡夫,不要顾虑你伤害过世间;你也不要顾虑你有多大能力、佛有多大能力——你不要顾虑这个!你知能不能做这个事情?能不能走出这个世间?你知你能不能破除我执?这反而是最重要的!
你能破除我执了,那就没有差别。佛没有差别,你也没有差别。不能破除我执,那么凡夫就是凡夫、我就是我,你跟什么差别都很大,因为你总不相同啊!众生各个随类而别、随类而建、随类而用,千差万别;种种种类、种种思维、种种形象,谁都没有办法!
要能破除我执,得见其本,了解相之别、用之别,明其本体无别,你还有什么迷失?还有什么挣扎的?所以彻还本源,识本就识末了。
一般我们的相都是末尾的东西——性本质一个末尾的东西,你追求它干什么?但你坏它干什么?你怕它干什么?只能说是一个时空、一个因缘、一个因果在起作用,你面对它就OK了!
所以阿弥陀佛说九界众生咸能往生,蜎飞蠕动之类亦复如是。这彻底揭示了自性海中流出的众生相、法界相、差别相,种种差别中实无差别。就其本质,法界清净。无边光佛刹一时现前,是本质所现。
所以清净平等觉揭示了法性的本质!光耀十方世界,一切差别众生一时回入平等世界。平等世界皆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诸天所不能及,极乐世界大用都是一样。为什么?心性一如,缘起平等故。所以正觉华化生,非是造作分。
造作分中可以生妙用,他不昧失于造作。就是在现前造作中也不昧失其中,这个造作也是无自性,造作也是个缘起,缘生缘灭了无可得,一时回入空明之性。
这个地方没有什么,人就在这个世间,在这个教言中。再来说无量光佛刹,说阿弥陀佛有大愿,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就能体会到真实不虚了!
此一念与佛之一念相应不二,法身认知。你这个地方不增不减,亘古亘今,谁也不能动摇。此一念谁也不可毁坏,不可增减。
十一、得失皆是梦幻事
居士:就要在“以无所得故”这儿不断地确认?
慈师:是啊!时时刻刻本来无所得失。观其本你就究其性,你就了解它了。
时时处处,你能得到什么,能失去什么?实是无得无失,只是在生妙用——就是无中生有之用,有中本无之用,实是不可得失的。不可以得失取,但是因缘而生,如此而已。你不可取其实,也不可取其虚,只是缘生缘灭。
说梦幻苦乐,梦中人觉知苦乐,出梦之人只是观察苦乐,而无苦乐可得!你出梦之人,你苦乐根本没有啥得失了!
梦中之人享受于苦乐,所以菩萨入梦幻众生心智中,在苦乐之中安详于生命,度化于苦乐众生。实是令众生觉知,觉知实无苦乐可得!所以运用这个苦乐令众生觉知,是随顺众生苦乐而觉悟众生罢了。
你在梦中肯定是患得患失的,像我们生活在娑婆世界还得患得患失的。觉悟之人早已知其事实,何有得失?得失皆是梦幻事呀!所以梦中人争得争失,与梦中人说话才以得失说,实际是召唤其醒过梦来。梦中实无得失可得,这时候人才可以醒梦。
醒梦者是不是大觉之人呢?一般我们的醒梦,只是从理上、相上觉悟了,从教言上觉悟了,但你亲证这个没有?没有亲证,只是你言说的一种觉悟,这时候你就要在梦中细细地真正地觉悟。
《大日疏抄》上讲:你在梦中当真,在白日里当梦。你在梦中当真,就肯定在梦中计较得失,那你在这个世间怎么不会害怕这害怕那?在这个世间你啥也不要害怕,你不要患得患失,在梦中你要细细地看看那是个啥东西,人自然就解脱了!
所以我们只是在做一个得失的梦、梦幻、梦境罢了,在对待梦境中患得患失罢了!你要走出对待了,你还患什么得失?人心要没有对待,人不得究竟安乐吗?
对待造就我们的梦幻世界,我们在这里面挣扎,所得所失的。醒梦人你要什么得失呢!对待世界造成一个梦想——得失的梦想、好坏的梦想、佛魔的梦想、苦乐的梦想,就是我们用对待心所设计出来的梦想。
弥陀教言清净平等。你在得失中观察它,没有得失之本,它没有实处,你在梦中就觉醒了。我们平时在世间生活,一个事情得了、一个事情失了——你真正观察到这个,你在作得失时你就能知道这个得失纯粹是个因缘,没有实质的东西!
实在没有一个实质的东西。
十二、舍报就是舍弃你的执著
净土教言有一个十分特定的东西——缘起即清净心,缘起即清净土,说生者即生!
说本来往生故,众生不知。佛说往生,令众生随顺而得往生!随顺什么?随顺自性观察现缘,现缘无得无失回到自性之中。
众生不知了,佛说我有国土,你来我国土行不?你说不行,我还要在现实中生活,我不能到你国土。佛说你临终来到我国土行不?你这个果报尽了到我国土行不?众生还不知,说我还没有死,这个果报还没有尽——他就等着死的那天往生净土。实际在我们这个现缘中我们就能放弃得失,来观察弥陀净土。
所以说即生即得往生,真实不虚!自性刹土无有边际,自性刹土没有差别。佛的自性,我们的自性,一切众生的自性,都是无别的,凡圣自性无别。所以自性刹土中我们本来安住于净土中,这是真实不虚的!
我们对这个认识不清了,弥陀说我的报土跟你的报土有别,你舍报时候来我国行吧?什么叫舍报?你现实也可以舍报呀!你生命舍弃也可以舍报呀!所谓舍报就是舍弃你的执著,或者你执著尽了时候,不是吗?
十三、摈弃现实苦乐
我们现下也可以把执著放尽。你放不尽,就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等能放尽那一刻你再放吧!
摈弃现实苦乐,我们再来念阿弥陀佛,就是无得的心、无染的心念佛,你看你每一念都是往生。这样自性刹土自然揭示出来了,弥陀报德自然印护于你。你生不生,弥陀报德都印护着你,说你念我名号你必生我国——他印护着你,像我们给孩子作保证一样。没有问题的,他印护着我们。
还不知道,弥陀说你慢慢念佛,你善根生长,你能生我国。佛怎么说都是为了揭示我们自性与本质的东西。要识得自性土,你一时就安乐了。所以寂灭光中得真实利益。
我们现在完全可以用自性之光应弥陀报德圆满之光,回施众生刹那生灭之光,一定是没有问题的!自性之光决定是无量寿无量光,弥陀已经圆圆满满地证得了。我们凡夫执著一个生灭刹那的一个妄想,只要把这个妄想回归、投入、缘起于自性海中就是往生,这没有问题呀!
哪个不往生呢?哪个不往生呢?弥陀就是这么慈悲呗!
十四、了达自性实无所得一时安住
自性海中人人本来往生。我们因为刹那刹那的妄想执著,造成了业业妄妄的相续。此相续无实质,一时就回归了。你知道无始以来的妄妄相续实在没有什么可得的,一时就回入自性海中,得以究竟安乐。
我们养成习惯了,妄妄相续,一生一世一生一世地习惯于这个东西了,怎么办?所以说念一句阿弥陀佛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什么生死重罪?就是你妄妄相续的心、妄妄相续的业习,这些业习中实无所得呀!
所以了达自性,实无所得,一时安住。这就是阿弥陀佛法性之土,也是我们自性之土,这个没有问题的!
你是凡是圣都可以得利益。上至等觉菩萨妙觉菩萨也可以用,下至蜎飞蠕动,你知道随顺就OK了!蜎飞蠕动之类,比如这个蠓虫生起来了它就知道:自性无生灭,生灭幻相中!自性无生灭,生灭幻相中!自性无生灭,生灭幻相中!只不过是幻相,它一时就回归了。这不是往生吗?所以他就回到自性刹土得安乐住了。
如果感到我自性刹土不可认知,弥陀说你念我的名字,你就回到我不可思议的报土中。他的报土还是展现自性!
你还有疑惑,他又说你不要害怕,我给你一个保证,我给你一个人性的保证。因为法性土中没有什么人性的东西,弥陀说我就把他人性化后到报土来接引你。要不然一说法性土,人就容易迷失;说自性平等,人也容易迷失。
弥陀就把自性通过他的圆满报德给我们人格化了,让我们接受自性,自性平等,自性清净。这不是弥陀的慈悲吗?!
十五、弥陀用报德来展现自性之妙用
这里面我们修不来,也行不来。这里能修来吗?修不来!你要强修,弥陀说行,我的报土就是修来的,你随顺我的报土愿望来修吧!
这是人格化了!像我到这个家的环境中一样,我也不用修个啥。若要强修,你也可以修。你说我在这里再添个啥东西,你也可以添,没有关系,不影响什么。自性海中无增减,你想增减也不管你,但你要知道其本质无所得失。
弥陀教言缘起令人安乐!所以安心、起行、作业,他第一个就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抉择于此!
无人抉择了,弥陀说来生我刹,我刹平等——这就是个接引嘛!我们说接引导师阿弥陀佛。因为自性海中你不敢投入,阿弥陀佛说你来我国土,你看我的国土多么好,你所有需要我都有。人性的接度,安住于自性海中,不增不减,平等一味。
所以阿弥陀佛教言是从自性一味中流露出来的不可思议教言,是从无差别中流露出来的差别妙用。实际弥陀教言纯粹是极人性化的法性回施。
居士:把法则整体人格化,让我们感到亲切了。
慈师:对!把法性人格化,让我们来接受清净平等的法性,让我们在法性中安住而无畏,安住而生种种妙用。
否则要你接受法性,你会认为是寂灭或、空泛的,你会害怕呀!弥陀就用报德来展现自性之妙用,自性之广大,自性之自用!
实际一切世间都是自性之自在,我们凡夫在苦乐抉取中迷失了,遮盖了自己广大、平等、清净的心,所以在弥陀报德中展现了法性的自在力。众生表达的就是在某一因、某一缘的迷失的力量,其本性一如,没有问题的。
我们要看到本性一如,学佛就轻松了。
十六、其体一如
很多人认为佛是修来的,说精进第一、精进波罗蜜。但要是对知见把握不好,修来修去都是修个骄慢、修个脾气大、修个比别人强。有时候根本不是有意识建立起来的,而是无意识建立起来的。
说我是个善人、是修行人,我一天念多少佛、拜多少佛、做多少善事——这样他会看不起或者轻视那些恶人、颠倒的人、迷失的人、不学佛的人,这就是慢心!
所以我们对于清净平等,对于自性的认知,要从体上观察众生,人就能得平等安乐,平等安乐住。一个事来了,我们从自性上观察,一时先回归对方一个平等无差别,你再来交流就太简单了。就是不管你怎么抉取,其本无别,只是表相有别。如出家在家,只是表相之别,其体你根本没法分别。
清净平等觉,这个无别的作用你要能观察得到,也就是这个体你能观察到了,千差万别总是妙用!千差万别你都会笑一笑,为什么?体中无别呀!你只能生喜,不会生烦恼。
这个、那个……叮叮当当的,你不会了。起用有别,其体一如。因为其体一如,你得安乐。所以千差万别总是妙用,你总是笑一笑。
这是应该观察思维的,要不然我们就会攀龙附凤。
十七、我法无修修
经常看见人在比高低、搞这搞那,这样的人不会如实地透视其本质。
要透视其本质,你要修行也好,什么也好,你才知道时时刻刻你不修也在修。就是每一个行为你不修也在修、不变也在变。
修是个变之说,修正嘛!正其本修其形,你这形不断在变,你时刻都在变,你不用修它都在修。所以佛说无修修。本无所修是修正。你认为有所修的时候,你已经没法修正了。本无所修是修正,本无所修正,其体自修、自正,这是决定的。因为它的本体一显露出来就修正了、校正了,变化只是一个修正的过程。谁在修正?不用修它就自正了。
所以大道无形,大道无修。你修什么?所以说无修修正呀!无修修自然就校正了。本体在校正它,这个变化就是一个修的过程,本体一显露出来就证实了。变化就是在修、修、修,所以无修修中你常修行。
你要拿个架子说我在修行——你可能在打妄想!依于妄想加个妄想,认为自己怎么样,如此而已。因为啥?自己没有透视自性,就是给自己划个圈,说这个圈里面就是佛。
这个圈里有佛性,但它不能表达着佛。所以说佛以无尽庄严身显现在诸刹土之中,他说这都不是佛,谁认为这是佛谁就是魔了。为什么?诸佛无身相,现无尽相。这时候你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也好,念唵班杂(儿)萨朵吽也好,念什么都是圆圆满满的,清清净净的。
所以无得无失中生妙用,得得失失中无得失生妙用,总是妙用。我们的知见需要剖析,我们很容易滞在一个状态中。
弥陀大慈悲、大无畏、大善巧、大妙用,就是在无修修上感动人了!世间人的造作修,造作分上的修行,总是不能得到究竟之体。
他可以见种种相,说佛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十八不共法、八万四千法以及种种因缘,这都是修来的——没有问题,但是其体的本质是无修修的!所以无修修中修种种法利益世间,佛勤行于种种法而利益世间,都是顺性起修。
而凡夫修行都不是顺性的,都是妄想建立出来的一个东西。就是“我”——这本来是个妄想了,在“我”上想再建立一个东西,那就像在沙滩上建立高楼大厦,你没有根据,不能成为事实。佛经上说煮沙为饭,你无论怎么煮总是热沙,做不成粥,因为你没有那个东西!
所以佛讲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现在人第一正见都没有了,就说修……佛说我法无修修——他直接就这样教你,你知道吗?我法无修修,无修就是修正。
无漏心智中,在无修修中相信了,所以无念念,无修修,正行就起作用了!
十八、平等最重要
很多人讲东西都是我怎么样怎么样,你们都不行……你啥都不要说了!你这个“我”再大,也是刹那生灭的一个东西。在这上面再建立一个东西,还是刹那生灭的东西。
说我这个刹那生灭要比你那个刹那生灭高尚——这纯粹是大妄语,不是吗?像一个大金鱼说我这个生灭最大、最厉害,你们小鱼都不行——这不是一个大生灭一个小生灭吗?都是生灭,都是不实的。就是一个大妄想轻视一个小妄想、一个大愚痴轻视一个小愚痴、一个大自以为是轻视一个小自以为是。
佛讲的清净平等觉特别重要!所以常不轻菩萨说:汝等当成佛,我不敢轻汝等。
现在一些所谓善知识轻视众生太厉害了!诽谤众生,实际与诽谤诸佛是一样的。
凡夫的自卑自贱也太厉害了!我们到再大的善知识面前不卑不亢,清净平等就是最大的尊重、最好的礼敬。你也不能鄙视人家,你也不能自卑,这就是最好的礼敬——平等礼敬!
一般人不敢这样礼敬,看见了这是个大人物,他的膝盖就要跪下来。在大人物面前你能不能平和地站一站?他不敢站。这是一种无形的自卑。
我们可以礼敬有情,可以礼敬善知识,可以礼敬诸佛,也可以用平等礼敬,不是吗?平等最重要!平等一旦失去,你的礼敬就变成一种自卑罢了。
所以文殊菩萨有九种礼敬。很多人在世尊前作种种供养,文殊菩萨在世尊前合掌站立。别人说这个菩萨如何行此礼敬,怎么这样礼敬?他说此礼是法界之礼敬。
文殊讲了九种礼敬。有些人磕大头之类也不为真实礼敬,真正礼敬就是清净平等礼敬。就是不造作,一时印契,佛如是,我如是,法性亦如是,无差别亦如是。
要真正出于对法性的感激,磕大头的礼敬也不失为一种礼敬。但大部分人是人云亦云,说别人礼敬了、我也礼敬了,但作用是什么?能引发恭敬心就不错了,在平等心、感恩心上能启用者少。
说这个人是什么人、那个人是什么人——完了,这个东西出来了。如果说这个人是什么人,能够回归到本性的平等清净处,那么这个人就打消了你的差别,就起作用了。如果说这个人很高尚、很了不起,我们永远不行,就完了。把这个人塑造为上帝,下面人就苦了。塑造的上帝越多,老百姓心中就越苦。
十九、自性认许何以退转
居士:师父,在弱化这个鼓出来的东西的过程中,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来用呢?
慈师:损自己一点。不是说我啥,是我怎么损自己呢。比如说你很有文采,就不显示自己的文采;你很会说就不去说——就是在自己的强项中损一下自己。你要不在自己的强项处损自己一点,你就没有啥可损的。
为道日损。这个损是你感到自己挺能讲的时候就放一放,这是可以做一做的!
现在这个时代的学佛机遇怎么说呢?这个时代是个无力修证的时代了。就是变化多、灾难多、自慢邪见多,成就圣道难。自从龙树菩萨授记以后,这个时代的确是这样,白法隐没,恶业炽盛。
所以在这个时代,念佛法门就特别平常、平等地让我们在无修修上安乐下来了。要不然我们会惶恐不安,会害怕呀!说我不修证不行——一修就容易偏颇!
在这个时代怎么办?弥陀说没有问题,我给你!你给我个什么?我印契你的自性!不敢担了,你就回到我的国土!还不敢担,那你修吧,你修什么也得不到,你到我的国土,我给你授个记你就圆满了。这是对执著有情这样说的。
现在很多修行人就是执著于“我”的人罢了。弥陀说好吧,把你修行的功德回向给我,就是往生我的国土。这样来消除他们的执著。
现在我们对于自性的认知差异特别大!不是不让我们修,是一修就出现骄慢、对待、贡高、自卑——修不相应,他自卑;修相应了,他贡高。
这是很困难的时代!人的善根在人寿不足百岁时已经极为薄少了,多是自大、自卑之人。人寿要有几百岁、几千岁、几万岁,就简单多了,我们参学、校正、认知的机会都多了。但现在人一迷失就不知道到哪个旮旯去了。
所以弥陀教言中给你一个宽容,说我这个清净平等中有无量寿、有无量光,无量寿可以延续你的修证,无量光可以照耀你的心智——给人这样一个人性的保证!回向弥陀国土,实际是法性之土,让你无量寿无量光,你永远修行去吧!说你必然成佛。无量光无量寿中你何以不成佛?所以得一生不退转。自性认许何以退转?随顺弥陀无量寿无量光也没法退转。这是真实言!
为了消除众生的贡高与自卑,说都能生我刹,都能来到我的国土。我们也就没有啥自卑自贱的东西;我们修行不修行,也没有自卑、自贱、自慢的东西了。你修也没有啥慢的东西,你不修也没有啥自卑的东西。
这个时候你不慌了,安心啦!这时候你再来修行、再来观察世间,无修修效果就会出来了。
二十、净土之光
净土之光在于平等缘起,他就会出来这种事实之力与真正功德力。在无染清净心中,在智慧心中,你再修种种法,就远离了贡高。
这世间人总是难逃贡高与自卑,不贡高就自卑。弥陀说都能来我国土!这给贡高的人安心,给自卑的人也安心了。教法只是一种方便,法无自性就能予人方便,人得度脱,哪有实法可得?如何能启发我们平等的自性?如果我们真识得自性,时时处处哪一刻不平等呢?哪一事不平等呢?
所以时时处处无所得,时时处处变化无常,时时处处皆是寂灭相。哪有不平等的呢?识得这个你怎么不安心呢!
居士:在弥陀教言的功德大海里,我们日常做事怎样才能把清净平等运用出来呢?
慈师:你就在省力处做事呗!你不会再固执地做事了。
省力中做事,像我们舒展地打一板子(用打乒乓球作比喻),你抽赢了就赢了,抽不赢就抽不赢了,你不会因为这一板子而生苦恼。没有后有的抉取,你只能生欢喜,打的时候就是喜悦的、舒展的。
说不求已变,不求已进——你知道不变也在变,不进也在进,你就很简单了。这时候你再念佛,就能感觉到真是弥陀报德的回施了。我们在法性上还不能靠死的时候,他的报德一直在养育着你的法性,成熟着你法性的运用。
有时候我们对于自性的认知总是感觉有点不好把握一样,说哎呀!我们的自性怎么与佛的自性一样,真是感到……阿弥陀佛还是像一个永远不舍弃你的老妈妈一样对你说:来吧,孩子,我给你自性!你接度一下看一看?
(2010年德立文字整理,2016年德万编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