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行者的足迹——短出开示集》:出家梵行离苦得乐——以戒律回归无作之休息与安乐住

      梵行者的足迹——短出开示集



慈法法师 开示

岁次甲午仲秋于山东费县丛柏庵

 
 
 
出家梵行离苦得乐——以戒律回归无作之休息与安乐住 

我们首先以身心礼敬三宝,祈求三宝对我们有清晰加持,使大家在三宝的智慧、慈悲、方便摄受下,有正思维与正见的接受。丛柏庵举办这个活动,接引大家参加为期半个月的短期出家生活,首先随喜每一位参与者有此机遇与发心。

我们来到这个世间,不管是出家或不出家,是学佛或不学佛,大概都有对人生的认识。只是有认识得清晰、不清晰,或者准确、不准确。每个人都会考虑自己的人生以及人生作为选择。我们来到寺庙,选择短期出家这一段生活,是对人类思维的一个特殊表达。

在佛陀教法的表达中,人类是九界众生之一分。十法界中有三善道、三恶道、三圣道与佛道,人类在三善道中。从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来说,我们又在欲界中,是欲界六道——人、天、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中的一份子。

我们这个时代,人类寿命是百年以里。生命长短与福德差异十分巨大。此土应化世尊释迦文佛告诉我们人身十分难得!人身难得不是来自其他角度,不是因为我们福报或者智慧,就是人类这个特质。修罗喜于斗争;天人多行放逸,因为福德具足。人类没有那么多福德,但是向往享受与安逸;很多东西得不到满足,又有奋斗与思维择取空间。我们人类是个特定群体,可以在三恶道中择取,可以在三圣道中择取,也可以原地徘徊,就是在本有人类中徘徊。这种特质十分奇特,所以世尊在人类施教中提出人身难得,让我们尊重与珍惜自己这百年以里的短暂人生时节因缘。

我们遇到释迦佛教法,会对比出家与在家差别了。若在家,我们必然为衣食住行以及感情、家庭、事业、交往等等不断工作与勤奋作为。人类有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等八苦在生命中伴随,我们在做这些感情、家庭、事业、衣食、交往等过程中,八苦在生命中不断地表现出来。尤其是求不得苦、爱离苦、怨憎会苦、生老病死苦,表现得十分明确。在家人没有法则依止,这些苦必然表现出来,甚至很炽盛,我们无奈地在这里面轮回或者重复作为着。

出家优势在什么地方?从形象上说,他不再为衣食、事业、情感、家庭、交往纠结。有人说我出家了一样纠结这些——那是没有真正做到出家,没有认识出家生活的基本依止。我们来参加一个月、半个月的出家生活,虽然短暂,若是对此处有十分清晰准确的认知,这一段生活也会变得十分光彩,能启发心地积极的、阳光的、离苦的这些法则实施与学习,真正离三界之轮回苦。

出家不是我们剃剃头、换换衣服、受个沙弥十戒就能成就——原本不是这样的,但这样无疑是借助,是对我们人类对称的一个善缘的借助。这个借助我们若是严格依十戒来守护,会顺着无作功德——于恶业习气无作之功德,步入诸佛甚深不可思议之无漏功德中来,或者说回归无漏功德上来。无漏不是我们造作、修持能来,是随顺无作的授受与印契。因为无漏是每一个人本具觉性之畅明与开启,即是真正打开我们每一个人本来具有的如来藏。非是修证非不修证——此处与修证或不修证没有直接关系,但可以通过行为、授受来表达或者展示他不可思议的作用力。

在世尊所说经教或者教法中处处有指。比如说阿罗汉是出家人,阿罗汉以里或者四向四果中的四向是进趣出家人,凡夫有情不能称为出家人。我们这半个月是学习进趣于出家人生活,依近住优婆塞、优婆夷这样的授受戒律,有十戒之授受与学习,慢慢地进趣于出家人,了解出家人生活与内涵。那也是不可思议的善巧者,因为授受而接受真正出家人无漏心智的直接印契或运用。因为根性差异,也有真正乘愿再来的善根,或者福德具足的宿命未泯者,一碰到机缘就成熟了,就能真正实践沙门法则。

在家的许多作为是没办法的,不容易贴切表达无漏,开启心智机遇缺少,或者说有很多过患。比如说你为了家庭、妻子、子女、事业要作为;不管是养育他们的直接需要还是为了名誉、攀比,你要不断地在事业上扩大,在人脉交往上努力。那就有很多负压,不见得是你心中需要,你也不见得是积极乐观地做。可能你一日不作,子女的生存、花费以及车子、房子等就无以支持,世间人就会认为你是失败者。为这些虚无的短暂的利益或者家庭亲人的需要去奔波,是无限重复的,没有尽头,没有一个终止。这个不可终止的业力关系,大家在世间生活都会面对,这会影响认识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

所以世尊在其教法中提示我们轮回苦、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让我们了解于此,规范地清晰地思维人生。就是给予教法,由苦而得知教法,产生正见。若不知轮回苦你不会有正见,而在炽盛贪欲中迷失人生或者浪费人生,这一生很快会过去,因为人生十分短暂。可能我们周边也有高龄人,但高龄不过百岁,百岁以外很少很少。现在人基本上在百岁以里不断地生死着生死着,很短暂。

一百年是三万六千多天,我们一数就能数出来,能做些什么?所有人都在工作,都在娶妻生子,都在事业中,从生到老到死亡,都是这个传统的人人看得清晰的八苦循环。我们会观察。来到寺庙来借助出家法则,会在佛法传诵中给我们带来新的契机与思维角度,让我们警觉自己的人生。

世尊在他的教诲中,不管是声闻教法、大乘教法还是其他教法中,都能使我们出离三界,远离八苦。比较简单的我们可以从所受的三皈、五戒、八戒、十戒中体会到。在这半个月学习生活中,出家师父会给大家讲一些戒律带来的善巧,或者出家生活的特定意义。因为戒律是授受而来,不是想象而来,也不是我们爱憎所表达。授受,像拿到一个驾驶证或者房产证之类,这个证明能使你的心在这个房子、车子使用过程中踏实下来。

这个授受就是印契——无作的休息的印契。好比说不再去杀、不再偷盗、不再妄语、恶口、两舌、绮语,那么你在这诸多不作为中会得到休息,给你一个休息、清净、圆满的许可。这个许可是什么?就是你不作这个杀盗妄淫了,你会得到清净安乐住。此清净安乐住是如来藏不可思议功德的一个表现,这需要授受的!若不授受,你不杀是感到有安乐、有内涵,但你并不清晰它;通过授受,会清晰了解不杀的无漏的功德、无作的功德、休息的功德,很准确地在这个杀业不相续中得到解脱、在不妄语中得到解脱、在不偷盗中得到解脱……于十戒中,从戒的大分或粗分中得到解脱,得到休息。

这个休息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十分有意义。因为我们过去在杀盗妄淫种种恶作中习惯了,无力制止这种习惯,就产生诸多的苦,就是贪嗔痴慢疑的苦。通过杀盗妄淫的作为产生了贪嗔痴慢疑的苦,这个苦给我们生命带来许多麻烦。我们通过不杀、不盗、不妄、不淫、不酒等作为,能使身心在贪嗔痴慢疑的表现状态中休息、走出来,即是恶业无作的休息。这半个月大家有从过去习惯、苦业中走出的机遇,也就是佛法给我们的一个殊胜接引——戒法接引。

有人说我不受也可以不杀、不偷盗、不妄语、不作诸恶——也能做到,但其意义与授受有巨大差异!因为授受是抉择性的守护,是功德可以净化三界的守护,可以令正法住世的守护。这种自利利他是清晰明确的,我们在平时善缘作为中是不清晰的、似是而非的、或自利或不自利的。在大家受戒、剃头、出家之前,给大家有这个提示——出家利益的提示。

我们来到寺庙里,不像在世俗中修行或者作为了。因为你通过形式改变、所守护法则改变、生存环境改变,重新认识了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可能还会以功课来引导发心。因为来到这个地方参加半个月短期出家,大家在发心上参差不齐,什么因缘都有。我们能不能慢慢统一而准确地认知发心?三皈依发心,准确的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来启发每个人本来具有的俱生智,直接让他起作用。我们平时用的是习惯,是俱生烦恼,即是见思二惑,生命就会不清晰不明了,是无序状态。这种无序状态给我们带来诸多麻烦——衰老、病难、死亡、业力相续,不能清晰自在地觉悟与明晓人生。

在世尊的教诲中,为什么说阿罗汉乃至说登地以上菩萨称为出家者?像我们世俗人,或者说在一些法则上少有利益、利益不是十分确定、没有真正断除烦恼之前,都不能称为出家人,只能称为形象的、表相的、取相的学习者。这半个月我们至少可以学习出家人所能涉足的一些内涵,尤其是三皈、五戒、八戒、十戒等内容。功课内容是在学习中安排,要是能把这个因缘把握得清晰、准确,这半个月会给我们人生带来一个较大冲击。

许多人来参加这半个月短期出家,要放下许多熟悉生活状态,乃至放下其他作为,取出这一段完整时间来守护出家生活。半个月看着不长,但要是心里不能静下来,也会度日如年;要是心静下来,半个月很快过去了。要是心里想着世俗的生活习惯、作为、亲人,若妻子、若丈夫、若儿女等等,还会受到不习惯的骚扰或冲击。穿上这个大褂、搭上缦衣,像女性原来的长头发去掉了,猛一来作为还真有很多不习惯——走路、坐、站……这些不习惯你要警觉是走出自我的殊胜机会,要珍惜与尊重它,就很难得了。再有习惯绊着,你开始烦恼,自己要来出那个烦恼家,不能烦恼。

我们要珍惜这半个月出家作为,就十分有意义。尤其在不习惯中去了解与觉悟这个烦恼、不习惯。我们在习惯中轮回,要不想轮回,要走出轮回,就要让身心回到本净功德上来,假着戒律回到无作之休息上来休息。我们要通过有为法则让身心休息下来。这个休息不是睡觉,而是在作为中得到安乐,在作为中无染无著,在作为中不压抑不放纵,使自己行于中道,即是正道。佛陀教法是给我们明确的正道,就是出离造作的正道。

说不杀是个了不得的事情、不偷盗是个不得了的事情、不妄语也是个不得了的事情、不邪淫是个不得了的事情、不饮酒也是个不得了的事情,主要是你了解他背后给你的接引,先在这个大的粗重的烦恼上直接休息,屏蔽它了。屏蔽是不再造作这种杀盗妄淫的作为,直接在这个习惯上休息,通过这个休息达成深层次休息,就是心灵的休息。如果还去杀、还去盗、还去妄、还去淫……那还是轮回,恶业习惯的轮回,你就永远不得休息。我们通过粗重的杀盗妄淫的戒律守护,得到从粗重烦恼造作循环中直接出来、直接休息的机会,这平淡的半个月了不起,就是一个明确的作为、教法。

像在沙弥戒中说不着香花鬘、不坐高广床等等,给我们放弃很多涂饰、装饰的麻烦事,基本上都在我们习惯上要求我们。每天你要触摸金钱、手机、微信、电脑等等,这些一定要收起来!要不然这半个月你在打手机,可能还没反应过来,就说大家回家吧、舍戒吧,结束了。一定要严格执行,把手机收掉!我们要珍惜、尊重自己这个选择,珍惜这半个月的殊胜因缘。

我们在这个粗重恶业中走出来一步,在这个无作上休息休息。杀是很痛苦的事,但是习惯了,为了口福或者什么因缘会去杀。盗是为占便宜,有意无意地占人便宜、占单位便宜、占社会便宜……我们都没有机会了,这半个月放一放,让身心在这个事相上、心地上休息,就是无作的休息,清净戒体、戒德会从生命休息这个作为中展示他不可思议的涅槃之乐、寂灭之乐,在这个粗重恶业的不造作、不作为上得到休息,得到对生命新的认知。原来杀盗妄淫这些貌似是我们习惯,但是是苦,是苦的根源。因为戒律的守护和授受,我们在这个地方休息了,会得到充沛有力的、休息的、不造作的安乐。当然这需要你认真地清晰地尊重地去尝试、去观察、去了解、去实施这个戒法。

戒律是我们短期出家的一个重要接引。其他学习可以慢慢安排,让大家不要太紧张,不要太负累。一些生活内容要安排得当,每一天要把不适应的东西及时调整过来。

不能积攒怨、迷失、对立。若是积攒,这半个月大家成仇人,就是背道而驰了。过去出家人有八十八佛大忏悔文,有极乐世界之念诵与回向,他们会把每一天所有过患以及作为迷失梳理一次。像劳动了一天有很多灰尘,要用水洗涤尘垢,令自己身心安乐。我们要依法来洗礼,每天晚上或者说这一天学习与工作结束之后,要有一个净化自我、不染不著的洗礼。如果没有这个洗礼,放到第二天,这个习惯、怨恨、迷失、负累就会不断地炽盛、增长。

过去人提到不隔念、不隔时、不隔日的修行。不隔念、不隔时、不隔日是修行者面对问题面对烦恼的必行法则。不隔念是念一生起即能觉知,在相续中清晰地、明了地、觉知地作为,不是迷失的、挣扎的、负累的、怨恨的。我们来到寺院里参加半个月短期出家,一定要知道修行者是不隔念、不隔时、不隔日的。最笨的方法也要不隔日地解决自己的存在问题、现行烦恼,一定要解决。不解决就行个忏悔,念个忏悔。过去说罪由心生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亡——你知道你这个执著给你带来烦恼,你忏悔这个执著就好。所以过去在晚上休息之前都有忏悔的行法。

以前他们放光寺短期出家做得比较好,就是写个墓志铭,经常提醒无常。把无常的概念提出来,人就会珍惜自己的短期出家生活。我看放光寺这一期他们没有做,没有了解无常的逼迫,很多人就浪费了,或者很早舍戒了。为什么?就是不珍惜这个机会。机会看似容易,实是不易。我们在这个半个月中要学会珍惜、尊重自己的每一个实践、每一个作为、每一个机遇。

珍惜,学会珍惜就好了,回到家里就会珍惜自己的人生。我遇到许多小伙子小姑娘原先对生活充满迷茫、徘徊,到寺院住一段、学一点点教法,再回到世俗中就生起了对生活的尊重,或者对学习、对人生机遇的尊重,慢慢了解了这种尊重。我们能不能通过这半个月学习,生起对人生的尊重?对教法认真实践的尊重?对自己现行烦恼不隔念、不隔日、不隔时地处理?

若是隔日,我们这个业力成习惯了,就会产生新的相续推动。所以修行者这三个要做到——不隔念、不隔时、不隔日。不隔时就是比较钝的人,经过两个时辰、一个时辰才把这个事情处理掉。如救头燃哪!一个烦恼业力现行是很珍贵的机遇,我要把它处理掉!怎么处理掉?学法,依法处理。你依法处理掉,这个法则在你生命中就起到它真正作用了,这个作用就是修行。我们来到这个地方就得到了修行机会,因为你是为了修行,是不隔念、不隔日、不隔时地处理它。

不隔日是十分笨的人了。作为一个学佛者,再笨这一天中也要把自己的问题处理掉。这问题要是带到明天再去令它相续,那根本不是佛法的修行者,是熬日子!你会熬日子,会让自己烦恼业习越来越重,迷失与蒙蔽越来越多,会不断地积累生死的资源、资粮,生死轮回的力量越来越大。

要是不隔念、不隔时、不隔日地处理现行烦恼这个问题,你轮回的东西越来越薄少,心智越来越明亮,心力越来越强大,业力越来越薄弱。心力变得强大了,业力变得脆弱了,业力变得清晰明了了,业力随着它这种清晰与明了得到了化解,心结越来越少,步履越来越轻快,审思问题越来越透彻。所以这个不隔念、不隔时、不隔日是自我修行的勘验。

出家了,你要勘验自己是不是修行来了,修行就要对自己现行烦恼有个直接解决的办法与时间要求。这个时间,利根者是不隔念地处理。利根者,就是与法相应者、善根成熟者、积极向上者、尊重生命者。我们迟钝一点,就是不隔时,在几个时辰中、在一个空间中要把它解决;自己解决不了我找群体解决,群体解决不了我找老师解决。一定要解决这个事情,不解决这个事情誓不放手!这是修行者。什么问题?现行的烦恼、现行的障碍。很迟钝了、迷失了、业力很深厚了,不隔日也要处理!不能让它过夜,一过夜就发酵了。就像我们蒸馒头一样,那个面会发酵的,这么小个东西会膨胀这么大。我们最笨最笨拙的修行者也不能隔日,不能让它通过一夜去发酵,把这个问题变得更大、更难解决。这是修行者应该警觉与认知的!

我们有没有这样一个发心?如果没有,听到这样提示要当真了!可以勘验自己平时是不是修行者?我们在这半个月短期出家中是不是修行者?你把家里的熟悉环境都放下来混日子划不来,像女性把自己可以装扮的头发剪掉真是划不来。这儿还好,到南传或者泰国,眉毛和头发都一次剃掉。干什么?让你干干净净地清清晰晰地面对你的出家生活。

是不是来修行?就是这个标准——不隔念、不隔时、不隔日。我们哪怕是最粗重、最不知道紧迫感的人,也要不隔日地处理现行烦恼、现行业力障碍或困惑——要解决它,不能拖。所以智者不隔念地要处理;迟钝一点,不隔时要处理;比较愚昧固执的人,不隔日也要处理掉。烦恼像烈火一样在焚烧着我们生命与福德因缘啊!你怎么不解决它?迷失在浪费着我们生命资源啊!你怎么不解决它?不能断除烦恼你不感觉痛苦吗?你怎么不解决它?所以世尊讲“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告诉我们解决烦恼如救头燃,如救头燃哪!这样的出家生活就很有意义。

法师们会把他们在学习佛法过程中学到与实践到的东西传授给我们,让我们学习一点一滴的善巧,来不隔念、不隔时、不隔日地解决现行中问题。解决不了我也要把这个问题当成自家的一个宝库、一个如来藏、一个功德藏——打开它我就要参学,要在以后日子里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明确地知道它不能再发酵,不能让这个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业力、无明、习惯都会滚雪球。

我们不能让业力、烦恼、习惯发酵,学会不隔念、不隔时、不隔日地处理问题——对自己有这样一个要求,有这样一个勘验,有这样一个激励,最少有这样一个提示。要不然我们出家也会熬日子——把日子熬过去,老了,精力不够了,善缘不足了,恶缘出来了,就会蒙蔽在业海中无力自拔。我们现在还有机会,不隔念、不隔时、不隔日地从烦恼中自拔出来、自救出来,依法得到接引,得到摄化,得到转换,不去发酵业力、习惯、积累。

对我们每一个学佛者来说,自我勘验是要的!同参道友也相互推动一把,督促督促。我们来到这个地方不能计较,不能积累,要及时解决问题,所以每一天要有一个净化过程。

以前放光寺作短期出家,每天晚上都有座谈交流会。要把这一天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说出来,共同解决一次。所以很多短期出家的人离开这个温暖的、交流的、相互尊重的、又有法则的团体以后,会有缅怀之心,心里很愿意有第二次参加、第三次参加。我们从世俗中来到这个团体中,要相互给予法的支持、善意的提醒、相互的激励,这样这半个月生活我们会得到在世俗中学不到、接触不到的团体修行机会。这个机会值得我们怀念,值得我们一次一次参与。或者说在这个参与中给你留下一些对你、对社会十分有益的方法,或者作为的配合。

僧法的特质是团体支持个人,个人又支持这个团体——个人支持团体,以团体消除个人自身不能消除的烦恼、心结、问题,把自己的善缘支持这个团体,使团体变得更加和合无事、清净有力。僧法是不可思议之事,不是自大、自慢或者把个人搞得更强——不是,他是调柔起来了,平和起来了,如实下来了。

出家人的缘起是同一缘起。戒律即是同一缘起,不是参差不齐——把我们参差不齐的发心通过戒律同一起来——同一戒,同一守护。说不杀大家都不能杀,说不妄语都不能妄语,说不能饮酒都不能饮酒,在寺庙里这自然都能做到。

通过这一段净化与修持,再回到世俗中你会感觉世俗太纷攘、太不可自制、太多恶缘了。我们在这恶习中休息不下来,即便休息下来也会把你拉下去,让你休息不成。在寺庙里你完全可以从粗重烦恼中走出来,休息,即是无作之休息。不作为就是休息——不杀是不杀的休息,不偷盗是不偷盗的休息,不妄语是不妄语的休息,不正常男女关系不作为就是休息!你不会有后顾之忧、业相续之忧,会得两种乐——现行乐与未来乐,现行休息与未来果的休息。若是杀盗妄淫,有现在苦与未来果之苦这两种苦分。不杀不盗等十戒会给我们带来十种乐趣,这个乐趣是双向的——自己安乐相续安乐,自身安乐依报安乐。我们要慢慢体验。

在世俗中很多戒律守护不住、不好守护或者外缘不足。沙弥十戒在寺院环境中是具足的,很容易在相互督促下做得到。我们在粗重的恶业恶报中走出来半个月,去休息,无作地体验从粗重烦恼里走出来的乐趣与功德。这是可以去认知、可以去实践的。

半个月的短出生活太快了!珍惜不是让你端个什么架子,是让你用真心体验它,珍惜与爱护它。学会珍惜的人,生命会变得尊贵起来,变得有力起来。太轻浮、太不负责任、太不在意会把我们生命轻贱、浪费、荒废过去,将一事无成啊!还造诸恶业,舍命之时恶业相续,不知道在六道轮回中去哪一道,茫茫业流不知去向,没在未来无明业海中,那是十分恐怖的事情!

我们通过尊重的修行、半个月的实践,使我们的现行清净、休息,未来也逐渐清晰起来。通过现行的了解,知一念三世的方便,我们就能抉择一念,即是修行不隔念的重要性、不隔时的重要性、不隔日的重要性。

祝福大家在这半个月出家生活中,能体会到出家梵行之清净生活,体会到远离世俗负累的清净生活内涵。大家有这个发心与机遇,随喜赞叹,也礼敬大家这个功德。这会给三界带来美妙梵行的音声传递与梵行的净化功德。不要小看自己参与——不是骄慢,是如实,尊重自身的参与。如佛陀所行之净行,我等应少分、多分、全分地实践与了解,也会如佛陀一样净化自心、净化三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