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佛欢喜日,慈师关于正行的叮咛(3)附录音

录音下载:


http://www.puming.org/download/baoqie/090715/090715-VOICE010_part.mp3

 

这个誓愿,一开始提出五个次序,希望大家在无疑、生信、安心的情况下,再去提这个誓愿。要是不安心这个法则,则不能提这个誓愿。当时在我们讲课的过程中,大家把这个因缘一步一步地感知到这个地方了,我们才提立誓这个话题。实际在道绰禅师的《安乐集》中没有这个次序的说法,我只是把这个提法通过文字,包括大家的心理状态,不断地提出来,让大家有个感知,以此作为一个主线。

实际这五个次序就是一个正行的次序,也是一个除疑的次序,也是一个立信的次序,也是一个安心的次序,也是一个誓愿的次序,实际这都是互融的。你看安心里面有誓愿,除疑里面也有誓愿的,正行里面也有誓愿,生信里面也有誓愿,誓愿里面也有正行,正行里面一定可以显示誓愿的威德。我们除疑的过程中就会有安心的过程,生信里也有安心的,安心就给我们带来立誓的依止。要是没有安心,我们立这个誓愿有什么意义呢?要是没有安心,立这个誓就是个假设,所以有安心就有立誓,而誓愿不过是令安心相续的一个表达罢了,令安心抉择罢了,令安心在日常生活中清净相续,使它不再颠倒,不再疑虑,实际立誓就是一个安心的决定,正行就是安心实施在生活中的一个不断的运用,实际这都是互助互显的,没有一个能相互脱离的。

所以当时谈到三种意乐,为什么说它是意乐呢?好比说我们在这个纷纷攘攘的世间,我们一旦观到阿弥陀佛圆满的回施、平等的回施,我们就会生起一个意乐。好比说,阿弥陀佛要是发这样一个愿,说“我只接引那些圣者”,可能很多人就打退堂鼓了;或者说“我只接引善良的人”,可能很多人认为自己有恶,也就打退堂鼓了;要是说“我只接引那些持戒的人”,那很多不持戒的人也就打退堂鼓了;“我只摄受那些有禅定的人”,很多人没有禅定,也就打退堂鼓了。他不是这样说的,他说“九界同归”,“闻我名号,俱来我刹”,“上至不退转菩萨,下至蜎飞蠕动之类,咸入我刹”,这样一个平等回施,就能唤起我们每一个人的意乐——“愿归”的意乐,所以“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他这个愿力就能令我们闻名而“愿往”、“欲往”,何以故呢?“一切众生闻我名号,俱来我刹”,这样一个平等回施能唤醒我们这个颠倒迷失有情的一个意乐,皆有所归、与一切都有缘的这样一个意乐,与我们每个人都有缘,那我们就会产生一个意乐,若与你没有缘,你这个意乐是很难生起的,或者说你直接就把自己放在法则之外了。

那我们在这一个意乐上看到平等性,那我们有意无意地就会碰触到平等法性,那么诸佛如来也好,一切凡夫也好,皆有佛性,这是我们学佛人基本的一个知见。或者这样说,一切法是无我的,因为它无我故,所以它是平等性的,那我们通过阿弥陀佛这个平等回施,我们就能了解到这个平等性,能体会到法性,体会到法性是一切众生所拥有、所本具,那就会得到一个不造作的、无对待的安乐,就是顺性的安乐。实际顺性安乐是究竟安乐的,我们在性德上真正地一旦有刹那间的认知,这个是不增不减的,是不会迷失的。所以随顺法性得不退转,随顺佛愿得不退转,这两个“不退转”就会刺激我们真正往生彼国的这种抉择的意乐,或者说我们自身的一个意乐。因为随顺法性,众生不再轮回;随顺佛愿,往生彼国,不再迷失;那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往生的喜悦的事实,或者说我们的意念在这个地方稍微地一随顺,我们就会生起喜悦。

那么这个喜悦会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不断地感知到随顺法性的喜悦、随顺佛愿的喜悦,那我们可能会真正地抉择往生这样一个究竟的意乐,就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究竟的意乐。一旦把这个究竟意乐认准了、认清了,我们就会义无反顾地,知道这个世间如幻,不再去纠缠这个世间如幻的得失、如幻的善恶、如幻的凡圣、如幻的种种作业,那么我们心智中就会做一个闲淡的、无缘的、无有爱憎的这样一个喜悦、轻快的人生,不再用那种沉重的取舍、沉重的凡圣、沉重的对待来逼迫我们的身心,让我们的身心都轻快起来,喜悦起来,象这个月亮一样充盈,我们就不需要操心了,只管念佛就行了,只管老老实实地、轻轻松松地去面对未来就行了,无挂无碍了,没有什么挂碍了。

对这三种意乐,我们真是要不断地、反复地去串习它、实践它,把它反复地搓揉,揉到真正纯熟了,一动念它就在这个意乐上认知,人就不累了,人就不徘徊了。徘徊是很累的,人类最痛苦的就是取舍、徘徊、对待,因为人类在善恶交织的环节中,下面就是三恶道,上面就是天、修罗,乃至贤圣等等,它是一个升降的环节,所以人类最容易徘徊。那我们把这个徘徊的尘劳从生命中、意识中真正地抉择了,抉择了我们的意乐,它就不会徘徊了;抉择了,你就不用再重复这个东西了。所以一旦安心,那就义无反顾地去做你应该做的事情,不再为择取浪费生命,不再因犹豫徘徊造成自己生命的沉重与麻木不仁,这样我们就会真正地做一个在世的出世之人、娑婆的极乐中人,这样我们就真是对得起“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句话了。

 

文字整理:信行

 

发表评论